百家争鸣2014

合集下载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7.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必修3)

【命题思路】本题涉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围绕“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这一课程标准命题。
【思维路径】 审 题 题 干 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儒家经典)而位列三公 排 除 排 除 排 除 正 确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指的是“天下学士” A项 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家经典,而不是汉武帝广泛吸 纳人才 排 B项 “天下学士”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家经典,材料没 有体现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查 分 孔子春秋时期创立儒学,在汉武帝之前儒学已经 析 C项 在民间兴起 公孙弘因《春秋》这一儒家经典而获高位,起到 D项 了社会示范作用,这突出地表明儒学地位有了显 著提高
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
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④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孟子的 “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明显的分歧。
【拓展延伸】材料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创立了儒家学派
对儒家思想加以 总结和改造,使 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战国后期发 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蔚然大宗
【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 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 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提示:(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 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 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 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 专题1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 专题1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解析】A。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形成了一个以“劳 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这是百 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最基本原因。
【3—2】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 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 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 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4)论证: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当 近代世界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 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 时,中国的传统文明就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 (5)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出现的原因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 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 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 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 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 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 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 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 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 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 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 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精编版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精编版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

(百家讲坛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

(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

(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

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谁是好学生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

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

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从..二.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共6集)儒与侠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易中天教授为观众讲述墨子是批儒第一人,儒与墨之间的争辩。

百家争鸣总结和核心思想

百家争鸣总结和核心思想

百家争鸣总结和核心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著,也是一部开阔眼界的著作。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历史过程,各种学派的思想交织在一起,相互较量,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脉络。

《百家争鸣》正是以此为背景,系统总结了两千多年来百家思想,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遗产。

《百家争鸣》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开放和对话。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容性强,注重思想的广泛交流和相互融合。

《百家争鸣》强调信仰和思想的多样性,主张不同学术观点的对话交流,希望通过辩证的方式推进真理的进展。

它倡导人们积极思考,碰撞思想火花,从而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在《百家争鸣》中,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如此丰富多样。

例如,儒家强调孝道、仁爱、中庸之道,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然而为、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放松与自由。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以和平合作为根本原则。

法家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认为治国要以法为准则,约束人的行为。

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等学派的思想观点也都在《百家争鸣》中有所涉及。

这些不同学派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家争鸣》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批判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质疑。

《百家争鸣》通过不同学派思想的对比和辩论,推动思想观念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儒家和道家在《百家争鸣》中有较为激烈的对话,道家对儒家的强权主义提出了批判,主张个体的自由和天人合一。

这种批判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承继性,使得中国的哲学思想永远都保持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状态。

总而言之,《百家争鸣》是一部重要的文化著作,它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表现了批判精神和思想对话的重要性。

百家争鸣的思想总结

百家争鸣的思想总结

百家争鸣的思想总结《百家争鸣》是西汉末年儒、墨、法、道等百家学派的代表性作品,由新儒家王充最早提出。

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强调差异化的学派思想间的争论与对话,充分展现了中国思想多元化与包容性的一面。

本文将对《百家争鸣》的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核心思想是多元交流与思想争辩。

在古代中国,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理论体系,在《百家争鸣》中,这些学派之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这种思想对话的方式有助于激发思想的创新与突破,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

同时,《百家争鸣》也鼓励对各种不同学说进行辨析与评判,通过争论与辩论来推进学术的进步与优胜劣汰。

其次,《百家争鸣》倡导的思想自由与包容精神也是其重要特点。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各种学派对于社会道德、政治制度、人性天性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常常与统治者的政策产生冲突。

《百家争鸣》提倡各种不同的学派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主张通过辩论与对话来寻求真理。

这种开放的态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与进步,增强了学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百家争鸣》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思想界,也对当代中国文化与哲学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它培养了中国人坚持辩证思维、善于辩论的优良品质。

辩论的过程不仅是思想碰撞与思维的对抗,更是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理解与包容的过程。

这种辩论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中国现代学术与文化的发展。

其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自有文明以来,受到儒、道、法等学派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传统。

对于不同的观点与习俗,中国文化常常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纳与融合。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思维方式正是由《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与争辩所孕育的,在当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与批判精神。

在学术争论中,不同学派互相攻击、争夺真理的过程是学术进步的动力源泉。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孔子:历史发展以沿袭为主(逐步改良政治) 韩非: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3、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奠定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形成传统的文化体系。

A、儒家:孕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 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吸 收法家。
评价
①“仁者爱人”有助于调解 人际关系;“克己复礼”具 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①“仁政”、“民本”约束 暴政、缓和阶级矛盾,但出 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②“重义”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6、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他主张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7、《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战国时期,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思 想家是

消极: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短命而亡。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1、“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 之语,以吏为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 弱,则国弱。”法律是基本,“厉行赏罚,奖励耕 战 ”;权术是工具;势力是权威。体现了法家的什 么思想?
2、韩非“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商鞅“治世不一 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法家的什么思想?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材料一: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 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七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修三)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七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修三)

②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儒家经典 ③兴办_____,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太学 ④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地方教育系统
4.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究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 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提示:(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 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3)董仲舒新儒学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 纳与强力推行。
【互动探究】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并落实到 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 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秦朝统治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 击。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 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
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 一。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有教无类

《百家争鸣》史料集锦

《百家争鸣》史料集锦

《百家争鸣》教学资源资料与注释《老子》材料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解读】《老子》相传为老子所著,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订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

全书5000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

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

“道经”侧重讲晢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

《道德经》集中展现了老子的思想,如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等。

儒家学派材料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解读】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

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司马迁认为百家都不及儒家了解和注重严格君臣父子之别的礼。

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家总能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应时的儒家学说。

如两汉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以及从今文经学中派生出来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的谶纬之学;魏晋有王弼、何晏为代表的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斥佛学而创立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百家争鸣10大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10大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10大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指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百家流派代表一、儒家儒家是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创始人:孔子主要思想:主张“德治”和“仁政”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二、道家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是什么时期发生的有什么影响

百家争鸣是什么时期发生的有什么影响

百家争鸣是什么时期发生的有什么影响百家争鸣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

百家争鸣发生的时期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百家争鸣的影响:1、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2、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4、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原因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催生出来的。

当时,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客观上为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的发生、演化、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

从深层次上说,这也是由当时统治集团不同的政治需求、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战国时“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这是值得回味的。

但从历史来分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或集团,是不需要“百家争鸣”的,换句话说,有“百家争鸣”,就不会有统一,这是历代统治者重视意识形态根本原因所在(当然是特指政治方面的、科学、技术当另论),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清朝么期的文字狱等,从一个层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百家争鸣背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抒己见
如果你是君主,你将采用哪家的思 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为什么?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治国思想
儒家: 以德治国 道家: 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治国
连连看
适用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 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 上正规时期
墨家: 兼爱非攻
②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 向转化的规律
③政治观:无为而治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仁礼
清静 无为
法治
兼爱 非攻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他们的思想理论成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 源泉。其中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 想。 •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2)
史料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论语· 颜渊篇》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德治
(3)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①开创私学 ②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范围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④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 《易》、《春秋》(五经)、《乐》(佚失)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看书填表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看书填表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儒家
主要思想
春秋 政治:“仁”的学说;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以“礼”治国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 战国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道德: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孟子》
廉正、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墨子
韩非子
“非攻”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法治 无为而治
老子
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 不殆 资方向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 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思考:
• 一、什么是“百家争鸣”? • 二、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 三、当时有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争论的焦点 是什么 • 四、“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 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 战国 战国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家 法家 墨子
道家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崇尚“自然”《道德 做人应该顺其自然《庄子》 “兼爱”、“非攻”《墨子》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韩非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韩非子 战国 孙武 春秋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孙膑兵法》
儒家学派及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 ——春秋时期 儒家产生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 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 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语录体 散文集及《五经》中。
9.5米高孔子像落户天安门广场东侧
二、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 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 政治因素——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 纷纷招贤纳士,这就给 “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 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 础;小农经济发展,新兴阶级崛起,社会结构变化,思想家纷纷 从自身的阶级立场出发议论时政,发表见解。 • 文化因素——“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贵族流落民间并传播知 识,形成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结 束。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台 风 来 了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2.辨证法ຫໍສະໝຸດ 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的政治主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 欲为。
小国寡民
老子的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规律)
老庄之学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思 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人。中国哲学史上第 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哲学家。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 • • •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当今的思想观点
孔子 孟子
思想渊源
尊敬师长,公民都有享 礼治文明、有教 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无类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1)
史料1: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 颜渊篇》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是一种美德。
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 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是仁?

人 “爱人”,以人 为本,注重民生 二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 彼此尊重对方的人 格,要求人们互相 敬爱、谦让、和睦 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