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b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一、背景介绍
飞夺泸定桥,又称泸定桥之战,发生于1935年5月,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那时,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要克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为争取革命胜利艰苦奋战。
二、泸定桥的概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横跨在大渡河上。
这座铁索桥在当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桥长约300米,由13根铁链组成,两侧设有桥栏,桥面铺有木板。
三、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1.红军决定夺取泸定桥: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红军领导层决定夺取泸定桥,打通前往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2.红军强行军:红军官兵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强行军近200公里,仅用两天时间就赶到了泸定桥。
3.激烈的战斗:红军兵分两路,一边作战,一边铺桥。
在战斗中,红军勇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激战。
4.胜利夺取泸定桥:经过艰苦努力,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并迅速打通了前往陕北的道路。
四、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红军英勇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而且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
锁,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和后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飞夺泸定桥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英勇传奇。
这场战役展示了红军官兵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飞夺泸定桥内容概括30字
飞夺泸定桥内容概括30字
《飞夺泸定桥》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为夺取泸定桥所展开的一次惊险刺激的战斗。
在战斗中,英勇的战士们面对强大的敌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我军取得了胜利。
电影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英雄壮举,表达了人民解放军牢不可破的意志和战斗精神。
这部电影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对英雄事迹的颂扬,激励人们矢志不渝地走向胜利。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
这是一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值得大家观看与品味。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内,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古老石桥。
这座桥建于1701年,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这座桥上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事件。
1935年5月,国共两党为了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达成了抗日合作的协议。
然而,日本军队并不甘心中国的统一,一直企图破坏国共合作。
1935年8月,日本军队趁机向四川进攻,企图占领重要的交通要道,包围中国军队。
泸定桥作为连接川滇两省的重要通道,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重要战略要地。
然而,泸定桥守军实力薄弱,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此时,中国军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死守泸定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民用身体和鲜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与日寇周旋了几个月之久。
最终,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采取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术。
1935年9月,中国军队在夜幕降临之际,突然发动了猛烈的夜袭,一举夺回了泸定桥。
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中外,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国军队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抵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成为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不仅是中国军民的壮举,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的生动写照。
中国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无比的勇气,向日本侵略者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一个缩影。
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用热血书写了民族的壮丽史诗。
这段历史不仅教育了后人,更激励着整个民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英雄史诗。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雅安市的泸定桥上,这是一座横跨母亲河岷江的大桥,是连接川西和川北的重要桥梁,也是历史悠久的古代道路的一部分。
在1935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渡过了泸定桥,这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1935年的春季,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着国共内战,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红军之间的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萧条也影响着中国,这使得农民们生活十分困难。
由于这些原因,中国共产党决定在1934年12月着手组织一次万里长征,意在将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扩大到农村。
而整个长征行程中,最著名的一幕,就是在四川省的泸定桥上。
当时,红军已经从中国南部撤退到了四川省,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敌对力量威胁。
出于这个原因,毛泽东决定从泸定桥开始,领导一个小分队飞夺桥梁,以获得更深入的立足点。
这个决策很冒险,因为泸定桥作为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被国民党军队重点保护,周围有阵阵敌人哨兵,形势非常危险。
尤其是入夜后,桥梁两端的敌人会同时发动攻击,加上泸定桥所在地形复杂,峭壁陡峭,极难攀登。
但是在毛泽东的决策下,形势已无法反悔,军队只能奉命执行。
在5月29日晚,毛泽东领导的一百多名红军战士,开始了飞夺泸定桥的行动。
他们很快遭遇了阵阵火力,随着枪声不断响起,敌人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双方在夜晚激战几个小时,红军最终用炸药炸毁了桥上的八个桥墩,成功震慑了对方,自己也获得了了宝贵的时间,随即转攻左右山峰,登顶搭桥,生生造出一座"不可能完成的"天险桥,让中国红军得以安然通过。
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毛泽东以及他手下的红军部队,一路打出了一条路线,经过了大大小小的客观险阻,向北迈进,最终东征陕西,加入了抗日战争,并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炮。
而在此战役中,飞夺泸定桥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极其传奇的故事,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史册上永恒的经典。
350余年后,泸定桥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富历史价值,成为旅游观光区之一。
9.飞夺泸定桥(相关资料)
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飞夺泸定桥简要概括60字
飞夺泸定桥简要概括60字
飞夺泸定桥主要内容: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赏析: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
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9课 飞夺泸定桥 课后作业(B组)教科版 (共15张PPT)
这段话中,________ 背着 、______ 拿着 、________ 带着 、______ 冒着、______ 攀着 和
______6 冲去个动词,描绘出22位英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从夺桥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红四团能够取得胜利的原
因有(
B C )( D 多选) B.上下团结一心。 D.战士英勇无畏。
1.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是:他觉得眼睛 影响脑神经 , _______________ ,担心施行麻醉会______________ 离大脑太近
而他,需要一个______________ 清醒的大脑 。
2.请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 C ) A.沃克医生 C.军神 B.手术 D.72刀
3.请你概括沃克医生的优点:他具有高尚的__________ 医德 医术 。 和高明的__________
“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怀疑地问道:
“我割了多少刀?”“72刀。”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 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孤傲暴躁的沃克医生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却又 忍住了。他挥手让护士出去,关上手术室的门, 然后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病人平静地说。
英勇顽强 的精神。 从这些困难可以看出红军____________
3.遇到大雨后,敌人停下来宿营而红四团则冒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这里用了
( B )的写作手法。
A.拟人 B.对比 C.夸张 这种手法的作用是( A )
A.突出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B.突出了对岸的雨下得特别大。 4.写红军急行军,主要围绕“飞”字展开,以下哪几项体现了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200字左右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200字左右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发生在四川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侵略者占领了四川的许多城市,泸定桥成为了连接四川与敌占区的重要通道。
某日,四川抗日义勇军决定夺回泸定桥。
他们经过详细的计划和组织,选择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行动。
当天晚上,天空中只有微弱的星光。
一队队抗日战士悄无声息地蹑手蹑脚地接近泸定桥。
他们穿越陡峭的山谷,足下的栈道摇摇欲坠,但他们毫不畏惧,只为了取得胜利。
终于,抗日战士们抵达了泸定桥,开始展开行动。
他们分成小组,从不同方向袭击日军哨所并摧毁通信设备。
一时间,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在混乱之中,一个胆大的抗日战士迎着敌人的枪口纵身跃起,奋力拔掉泸定桥上的爆炸装置。
随即,泸定桥的爆炸声响彻整个夜空,桥面被炸断,通往敌占区的路线被切断。
胜利的喜悦让抗日战士们激动不已。
他们奋勇杀敌,将残存的日军全部消灭,确保了泸定桥的控制权。
这场夺泸定桥的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壮举,不仅显示了四川抗日义勇军的勇敢和智慧,也为中国抗战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勇气。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将永远被流传下去,鼓舞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飞夺泸定桥背后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背后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背后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省的巴颜喀拉山脉。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争夺巴颜喀拉山脉的控制权。
泸定桥是通往巴颜喀拉山脉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这座桥是由当地的村民建造的,由于地理条件困难,施工十分艰难,但他们意识到控制桥梁的重要性,决定尽一切努力来保护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他们在战场上与日军进行对抗。
游击队的领导者——王力,是一名勇敢而聪明的战士,他带领着队伍进行一系列的战斗和游击行动。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游击队发动攻击泸定桥的时候。
日军派出了一支大批士兵来保卫桥梁,游击队面临着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劣势。
然而,王力并不气馁,他决定采取一种大胆的计划——用一个团队抵挡住日军的进攻,同时他和另一支小分队,利用山谷中的绳索悄悄地爬上山崖,然后从背后袭击日军。
在激烈的战斗中,王力和他的小分队成功地潜入了日军的防线,给他们一个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另一支队伍也坚守住了泸定桥,用尽全力抵抗日军的进攻。
最终,中国共产党游击队成功地夺取了泸定桥的控制权,在战斗中打败了强大的日军。
这个胜利不仅令中国人民感到自豪,也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和坚韧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飞夺泸定桥》是杨洪基主演的一部红色题材电视剧,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摆脱国民党封锁围堵的困境下,成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该剧展现了革命烈士们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故事背景设定在1935年四川毛儿盖一带,正值长征初期,中国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泸定桥是红军通往四川最后一座桥梁,对于红军来说,它是连接生命线的关键。
然而,该桥由国民党军队拿下,成为红军前进的障碍。
剧中主要情节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展开。
剧中的主要角色有贺龙、叶挺、杨洪基等,他们通过充分的踩守侦察,最终找到了攻击泸定桥的良机。
在副指挥员肖塘的指挥下,王蒙带领着一个小分队奉命突袭泸定桥,他们凭借意志坚定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成功夺回了泸定桥。
整个剧情紧凑、扣人心弦,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素材。
通过该剧,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展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既有坚定的信仰,又有人性的柔情。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
此外,《飞夺泸定桥》还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这是一个时代的照相,保守的封建观念,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剧中的红军官兵坚持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信念,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尤其是在泸定桥上,红军官兵面对敌人的围攻和炮火,坚决顶住了压力,最终达到了胜利的目标。
总的来说,《飞夺泸定桥》不仅是一部有关历史事件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
从中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可以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和伟大。
这部电视剧旨在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事业。
飞夺泸定桥故事500字
飞夺泸定桥故事500字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该战斗发生于1949年5月29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四川省宜宾市的泸定桥附近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斗,最终成功地占领了泸定桥。
当时,国民党军队占据着泸定桥,这个桥梁对于解放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决定展开攻击。
然而,泸定桥守军的防御非常严密,解放军难以攻破。
于是,当时的指挥官邓小平提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术方案,即暴力突围、快速突袭。
这个计划需要解放军在极其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下,快速穿越险峻的山路,绕过敌军阵地,从侧面攻击泸定桥。
邓小平最终决定由一支由兵力较少但训练有素的部队组成的先遣队进行攻击,以吸引敌军注意力。
而主力部队则会绕路通过一个山洞,从侧翼向泸定桥方向进攻。
在攻击中,解放军面临着重重困难,包括悬崖陡壁、暴雨山洪、铁链桥面等。
然而,他们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难,快速奔向泸定桥,最终成功地占领了这个桥梁。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要胜利,它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这次战斗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勇气和智慧,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经典之战,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信心和希望。
飞夺泸定桥
用一用
他抬头仰视,( 崇山峻岭 )直插云霄,半山腰 处云雾缭绕;再低头俯视,脚下( 水流湍急 ), 遇石阻拦便发出(震耳欲聋 )的声响,让听者不 禁( 胆战心寒 )。
整体感知
填一填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共有( 8 )个自然段, 主要记叙了北上抗日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先写事件发生的原因 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 大渡河 ),再写接到上 级命令夺取泸定桥,又写了(抢时间和夺天险)的经 过,最后写(胜利渡河)。
(2)上下团结一心。战斗一打响,冲锋号响起,“所 有本武文器记一叙齐了开钱火塘,江枪大炮潮声来、前喊、杀来声时,、霎去时后间的震景动象山,谷” 描。写突了击大队潮向由前远冲而锋近,到后奔面腾的西战去士的立全刻过“程一,边显前示进了一边 江铺潮桥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 壮(观3,)赞红叹军了战大士自英然勇的无神畏奇。,课表文达重了点对写大突自击然队的然二十二 爱位之英情雄,,赞“美拿了着祖”国“的背大着好”河“山带。着”“冒着”“攀着” 等词语,描绘出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发]发生)
运用:我在床底发(fā )现了这枚发(fà)
卡。
词语冲浪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高山峻岭 :又高又陡的山岭。 心惊胆寒 :心里非常害怕。寒,害怕。 震耳欲聋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钧一发 :千斤重的东西吊在一根头发上。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发,头发。比喻情况 极其危险。 奋不顾身 :奋勇向前,不顾自身的生命危险。
净宽2.8米,桥面距水面14.5米,由十三根铁链组成
。桥身九根铁链平行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以作桥
面,桥栏左右两根铁链作为扶手。
铁链每根重约2.5吨。史载,
飞夺泸定桥课文原文及赏析
飞夺泸定桥课文原文及赏析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接下来分享具体的课文内容。
1飞夺泸定桥课文原文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飞夺泸定桥故事
飞夺泸定桥故事飞夺泸定桥,是一段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
在长征途中,红军需要渡过泸定桥,这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道巨大难题。
1935年5月29日,红军刚刚从四川汶川县前往泸定县,在泸定县街头遇到了独立团大队长杨家将。
经过交谈,红军得知杨家将是在尼泊尔入侵时率军守卫泸定县城的将领,他们有了一种共同的敌人。
红军需要尽快通过泸定桥,同时也意识到这座桥的重要性。
泸定桥是通往四川和云南的交通要道,控制这座桥意味着掌握了略宽阔的方向。
杨家将派出一位老兵到桥上侦察,红军看到了这个机会。
鉴于泸定桥的重要性,红军决定采取行动。
他们派出一支突击队,假装是村民负责修理桥梁。
突击队员们伪装成普通老百姓,不引起任何怀疑,这样他们可以继续他们的计划,而不被杨家将怀疑。
突击队员们开始修复桥梁,他们每天都很辛苦地维护桥梁,准备着交通畅通的一刻。
但是,杨家将并没有放松警惕,他们时刻保持着对泸定桥的监控。
红军必须保持警惕,以免被敌人发现。
几天后,红军收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是由一个地下党员送来的。
他告诉红军,杨家将打算封锁桥梁,并以此为基地,发动进攻。
红军的时间很紧迫,他们必须尽早通过泸定桥。
红军立即调整了他们的计划。
他们决定在一个深夜进行突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双方的损失。
突击队员们收集武器和弹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而杨家将并没有察觉到红军的计划。
他们认为泸定桥已经被修复好了,没有任何可疑的迹象。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只是红军的伪装而已。
在那个深夜,红军突击队员们带着武器悄悄地靠近了泸定桥。
他们避开了杨家将所在的基地,在寂静的黑夜中进行着行动。
突击队员们悄无声息地迈步,不发出丝毫声响。
突击队员们迅速地占领了泸定桥,使敌人措手不及。
泸定桥属于红军了,他们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打开了通往云南方向的道路。
这次行动是如此之快,杨家将的人甚至来不及发出反抗。
红军迅速撤离了泸定桥,继续他们的长征。
飞夺泸定桥故事
飞夺泸定桥故事“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它发生在清朝末年的1900年,当时中国正遭受八国联军的侵略,国土沦丧,百姓疲惫不堪。
"飞夺泸定桥"的背景是华西地区的一片动荡不安,川滇、川黔、川陕交界处的泸定桥,是唯一的要道,各大洋洲的侵略军也在这里集结兵力,意图夺取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军队和百姓们一起,展现出了中国人民最浓郁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志。
"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川军总指挥刘湘的两个儿子刘文藻和刘文辉。
1900年6月,刘湘率领的川军在抗击多国联军的战斗中被打败,撤退到了泸定桥附近。
这个时候,多国联军的战舰顺利进入了乌江打响了“打通中缅公路”的战斗,而川军却被困在极为危险的困境之中。
泸定桥成了唯一的希望之所在。
那时,为了防止川军在泸定桥遭遇惨败,在此危急关头,川军军制作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刘文藻和刘文辉听命而行,提出了这个惊天动地的计划,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这个计划十分危险。
当时的泸定桥是一座桥长约100米、宽约4米,横跨川滇交界的澜沧江,河流奔腾湍急,洪水激湍,桥梁穿行于峭壁之间。
桥上有一个桥头堡,由四位机枪手守卫,多国联军的主力也驻扎在桥头堡内,可以全面控制桥梁。
尤其是多国联军还有一门叫“机枪炮”的新式武器,这种武器火力十分凶猛,一旦轰鸣开火,就可以毁掉整座桥。
在这样的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计划显得艰巨而又危险。
可是,刘文藻和刘文辉并不退缩。
在深夜里,他们渡河爬上了峭壁,在另一端设法将多国联军诱到桥的另一端,自己却不顾一切地跑到了桥头堡战场,用刺刀和手枪打伤了值守机枪炮的监视员,让川军也爬上了峭壁,用枪指着机枪手,几乎不断地射击机枪手的间隙。
随后,川军利用机枪狙击手的火力配合,把多国联军的桥头堡卫兵全部消灭,后来许多官兵拍打桥面,爬滚过去,最终击退了多国联军。
在这个过程中,刘文藻因中弹牺牲,刘文辉也负伤濒于死亡,白色的裤腿染成了鲜红色,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的舍身保泸、保国保家的决心,以自己的生命安息,也化作了永久传承的精神之火。
飞夺泸定桥短文
飞夺泸定桥短文
庚子之夏,烽火连天,红军长征,历经艰险。
余闻泸定桥之战,英勇无比,今试述其事,以铭壮志。
忆昔红军行军至大渡河畔,河面宽广,水流湍急,唯有泸定桥可通两岸。
桥身仅由铁索构成,桥板已被敌军拆毁,形势万分危急。
红军将士,明知前方险阻重重,却毅然决定强渡。
时至夜半,月黑风高,红军先锋部队悄然而至。
将士们攀爬铁索,脚踏虚空,手握冰冷,步步惊心。
敌军居高临下,火力猛烈,桥头堡坚不可摧。
红军战士,无惧生死,勇往直前。
余闻一名勇士,名唤飞鹰,身手矫健,胆略非凡。
飞鹰言:“此桥若失,全军危矣。
吾等当以死相搏,誓夺泸定。
”言毕,率先攀上铁索,其余将士紧随其后。
枪林弹雨中,飞鹰奋勇向前,犹如飞鹰展翅,凌空翱翔。
至桥中段,敌军火力更甚,不少勇士中弹落水,壮烈牺牲。
飞鹰见状,高呼:“兄弟们,坚持住,胜利就在眼前!”众将士闻之,士气大振,奋力向前。
临近桥头,敌军惊恐,飞鹰率众冲入桥头堡,与敌展开肉搏。
一番激战,敌军溃败,泸定桥终为红军所夺。
飞鹰与众将士,欢呼雀跃,红旗飘扬,壮志凌云。
余闻此战,感慨万千。
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飞夺泸定,实乃壮举。
此桥虽险,然红军将士勇猛无比,终化险为夷,开创胜利之路。
今虽时移世易,然泸定桥之战,永载史册。
红军精神,犹如明灯,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愿以此文,铭记英雄,激励后辈,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飞夺泸定桥(B式)
【学习目标】
1 在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中带点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 能比较简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能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能从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读中感受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 熟读具体描绘泸定桥“惊险”,大渡河水“湍急”的语句,并能学习用具体的数字介绍自己熟悉的一样物品。
【教学重点】
1 能比较简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能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读中感受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 同学们,1935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支红军队伍在极其艰苦的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突破乌江、飞越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奏响了一曲感人的赞歌,表现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板书:12 飞夺泸定桥
齐读课题。
2 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 小结:原来,课文分成“飞”和“夺”两大部分,红军是怎么“飞”到泸定桥的?又是怎么“夺”下泸定桥的?快速读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
飞:1935年5月28日早上到29日早上的短短20多个小时里,红军战士与敌人的增援部队抢时间,争速度,急行军120公里抢先赶到泸定桥。
夺:红军战士与守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终于夺下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4 把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关键词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1 了解“飞”的两层意思:
(1) 出示泸定桥的图片
①这就是泸定桥,课文中是如何描写它的呢?默读全文,用“——”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认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位置)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
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
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
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样子、桥险)
课文中对泸定桥的样子是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写具体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泸定
桥的险。
板书:桥险
引读句子,读出语气。
②这样一座桥就架在天险大渡河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
[出示]
因为大渡河水流急、水势浩大、水声极响,所以它像一道天然形成的险要屏障挡住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解释:水流湍.急、高山峻.岭)
板书:水急
③串读前面交流过的句子: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
他们凭着天险,自信红军是过不了泸定桥的,除非飞过大渡河。
于是,疯狂地向红军喊叫:
④课题中的“飞”的含义就是:“飞越”泸定桥。
(2) 那么,它在文中还有没有第二层意思?请读读以下这些句子,关注其中列举的一些数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然后小组讨论。
[出示]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
到晚上七点钟,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从这些数字可看出时间紧、路程长,再加上路难行、敌人阻拦、敌人增援、饥饿等困难,
红军赶到泸定桥简直是在“飞行”。
板书:时间紧
路程长
路难行
敌人阻拦
敌人增援
饥饿
(3) 指着板书小结:从这“飞”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要想夺取泸定桥真是困难重重。
但他们毫不畏惧,读:[出示]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当瓢泼大雨把两岸的火把浇灭后,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来宿营。
而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你们看,敌人不能做到的,红军战士做到了;在敌人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红军战士也做到了。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2 夺取泸定桥
(1) 红军一到泸定桥,就马上投入战斗。
在此,他们表现得更加英勇。
看录像。
(2) 自由读7、8节,读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3) 指名读(点评),齐读。
3 总结。
(1) 请用上“天险、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心惊胆战、震耳欲聋、千钧一发、激烈搏斗、狼狈逃跑、浩浩荡荡”这些词语向同学们复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2)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就是以这样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渡过了大渡河,后来又爬过了大雪山,走过了草地,最后到达陕北,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他们真不愧是英雄的队伍。
你还知道他们长征途中的哪些故事呢?请你查找到有关资料后说给大家听。
(3) 听记: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二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向阳小学蒋培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