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重点解读

《飞夺泸定桥》重点解读

英雄本色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同学们能谈谈对“飞”和“夺”的理解吗?

张爱国:“飞”就是要和敌人抢时间,在对岸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赶到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对岸原有的守军,夺取泸定桥。

王国庆:从这个“飞”字可以看出,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敌我两支部队都赶往泸定桥,都走夜路,都沿河岸前进,但是遇到瓢泼大雨,敌人“停下来宿营”,而红四团“仍然抹黑冒雨前进”,可以看出红军的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

刘红军:一个“夺”,为我们再现了攻占泸定桥激烈的战斗场景。因为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链,桥下是“叫人心惊胆寒”的急流,再加上两个团的敌人靠山凭险而守,还有早已“筑好工事”,从这些情势看,泸定桥简直无法拿下,硬要拿下,只能用“夺”字形容,可以想象战士们奋不顾身,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冯老师:是呀。一个“飞”字写出了战士们与敌人抢时间,把增援的敌人抛在了后面,赢得了战机,一个“夺”又描绘出了战士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这一“飞”一“夺”中,彰显战士们的英雄本色。

高二作文范文:读红军长征《万水千山》一书有感

读红军长征《万水千山》一书有感 近日,我读了一本《万水千山》的书,读后心头不禁涌起阵阵酸楚,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的艰苦生活真令我伤心和同情。同时,我心头也涌起了阵阵自豪感,为克服了艰难万险的红军战士自豪,为伟大崇高的中国自豪。 这本书介绍了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记叙了红军长征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情况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年轻一代了解了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忍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从中我也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经历了人迹罕至的草地、鸟儿却步的雪山……千万个战士倒下去了,但又有无数个战士挺起胸膛继续战斗,看着看着,我双眼模糊了…… 你看,素有开路先锋的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一叶小舟载着第一批9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惊涛骇浪中向对岸冲去,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只有超凡的红军战士才有如此的勇气。小船终于靠了岸,勇士们攀上了陡峭的河岸,和迅速到达的第二批勇士猛烈冲杀打退了敌人,控制了渡口。那激烈的场面多么扣人心弦,多么令人感动啊!红四团以强行军的速度,向泸定桥方向此文来源于是文墨星河飞奔。山路泥泞,天降大雨,又不断遭到敌人袭击,但红四团以顽强的意志,抢在敌援兵到达之前赶到了泸定桥。此时的泸定桥只剩下9根光溜溜的铁索,敌人也早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泸定桥。但红军战士总能创造奇迹,在激昂的军号声中,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不顾身铺桥、冲锋,有人中弹掉下桥去,又有人冲上来,他们冲过熊熊烈火,迅速消灭了守桥之敌并支援后续部队攻占了泸定城。飞夺泸定桥的成功又一次使红军转危为安,摆脱了敌人的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红军长征评课 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赵诗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 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 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 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 “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 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 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读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有感_1600字

[键入文字] 读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有感_1600 字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 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 条山脉,其中5 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 条河流,经过14 个省份,占领过62 座大小城市,突破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 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1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勇士编辑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长征评课

《七律·长征》评课稿 第三实验小学周美言 记得有一位教学界的前辈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她说:“如果你没有细细地研读文本,你怎么好意思在别人执教的课堂后品头论足,大话长短。” 所以为了评姜老师的课,我抽空翻阅了课本和参考书,即便这样此时此刻我还是惴惴不安,因为我真的没有深入细致地研读这篇这两篇文章。所以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姜老师和各位同仁见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气象万千。颈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纵观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又要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然而红军长征毕竟距离现在的学生生活实际久远,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估计姜老师在备课时一定也考虑到了这几大难点,所以她的设计别具匠心: 一、借助背景资料,初步了解长征。 在了解长征的的背景资料时,利用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长征,既把握了资料的重点内容,又训练学生快速处理资料的能力。接着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让学生对长征的行程之远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成功突破重难点。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

观《勇士》有感

观《勇士》有感 近日,XX组织观看了电影《勇士》,《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了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剧情感人至深。影片中黄开湘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与战士们穿越枪林弹雨,突破天险飞夺泸定桥,以血肉之躯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观看《勇士》,我被剧中的人物深深打动,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受到了启发并深有感触,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大智大勇,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是最可敬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消灭敌人,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军歌中总结的,正是《勇士》剧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英雄壮举。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勇士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需要认真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面对长征精神的感染,我们可尽情直抒胸臆,表达对红军、对长征的敬意。但是,我们更应把这种敬意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对得起革命先辈的付出,才能让长征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

影片中,小士兵在自己体力已经透支、没得吃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背起投降的敌方炮手,在体力严重透支时仍坚持,最后活活累死,场面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最后炮手被生生打动,主动加入了红军队伍,为小士兵报仇。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大公无私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写照。我们体会到这种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也必须团结合作,才能创造出我们的未来,超出困境。 自觉用长征精神砥砺意志。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充满波折和坎坷,当遇到困难和波折时如何克服,尤其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行。用长征精神来砥砺意志,会让自己的意志更坚,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对于克服困难,经受挫折考验都裨益良多。所以,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善于用长征来照一照,用长征精神来振奋我们的精神,鼓舞我们自己的士气。 千方百计走好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当前,我们国家所进行改革开放事业其实就是在走新的长征路。同样,新的长征路也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各种困难交织。正如我们通常所讲到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后,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其实就是新长征路上要战胜的困难,要跨过去的坎。把对长征的敬意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不畏艰难、披坚执锐、勇往直前,在的新长征路上不断创造新成绩,取得新胜利。

飞夺泸定桥课文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桥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阴阻拦我军北上,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红军首长早就看穿了敌人和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了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一百一十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可是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 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忽然,他们望见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方向奔去,人分明是去增援的敌人。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喊破了喉咙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军战士高声答话:“是碰 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远。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了,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对岸增援的两个旅敌人抛在了后面。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桥,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声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就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后续的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

谈小学阅读教案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案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案的第一要务。在教案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案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案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

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

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

读《长征》有感

读《长征》有感 读《长征》有感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近日在“品阅经典书香交通”活动中,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绕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愈挫愈勇,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语文教师如何听课评课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ow Chinese teachers listen to class evalu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语文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一、听课 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 注意: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 2、要注意各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成分有多少。 4、要记下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 5、要记下教师最重要的优缺点。 二、评课 1、抓主干,去枝叶。 2、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评出教育改革的方向。 4、评课要与本学期的教学计划重点一致。 5、评价要允许教师有不同的方法。 三、评课指南 1、指导思想 2、学习效果 3、学习内容 4、问题设计 5、指导方法 6、学习状态

7、学习氛围8、教具和学具的使用 9、指导效果10、学习指导程度是否灵活、形式开放 四、评课方法 1、三阶段 (1)评课前准备 (2)课堂的观察——教师、学生活动 (3)课后分析交流 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2、听课四要素 看——师生的活动,听——教师的语言 记——运用规范的符号记录,便于分析、统计 想——教学思想、目标、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动 3、评课五不要 不要挖苦讽刺,不要轻易下结论 不要以个人的倾向品评,不要信口开河 不要居高临下、趾高气扬 4、评课三为主 肯定成绩、帮助提高、鼓励改革 5、评课突出:重点特点 6、评课的五个关注点: 研讨课:谈建议、主张、关注未来

2016年学校工作总结2017

汉桑城小学2016年秋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汉桑城小学在县教体局和城区中心校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怀教育理想,倾注教育感情,得新野之灵气,秀教育之华章,学校整体工作已呈现出“持续、高位、走强”的发展态势。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持续优化,管理水平与时俱进,素质教育成果丰硕,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逐步展现学校新亮点。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风和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工作: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学校坚持校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集体领导责任制。学校班子成员分工根据各人特长,对应分配兼职工作,分工明确,职权责三位一体,使班子成员有勇气和信心分头承担学校责任,努力铸造一个负责任的队伍,求真务实和凝聚力强的领导集体。2、锤炼教师队伍。学校班子成员有一个共识是“办好学校、教师是根本”。因此学校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来抓好师德建设,强调要求教师应做到一“专心”二“热爱”三“做好”。一“专心”是指专心教书育人,不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二“热爱”是指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全心全意扑在教育事业上;三“做好”是指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教师岗位所承担的社会工作、做好树立教师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典型形象引导工作,常保教育风气风高气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专题开会学习了县教育局有关教师作风建设文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我反省,做学生的表率。二是开展师德培训,塑造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要求全体教师爱护关心学生,严禁教师体罚和变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和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件和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并作了摘录笔记,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齐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 三、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 过渡: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一般顺序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即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当时的背景如何? 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当时的背景如何?(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板书:北上抗日 师补充材料: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而贻误战机,导致全军覆没,成为千古恨事。蒋介石曾扬言:到了大渡河让红军过不去,做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必须夺取泸定桥,这是一个死任务。 四、学习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一)围绕“飞”字,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过渡:然而,要想夺取泸定桥谈何容易。红四团从接下命令到2 9日早晨夺取泸定桥,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前进。所以,抢在前面,是战胜敌人的关键。那么红军是如何和敌人抢时间的呢?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红军在赶往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语文教师如何听课评课.doc

语文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一、听课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注意: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2、要注意各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成分有多少。4、要记下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5、要记下教师最重要的优缺点。二、评课1、抓主干,去枝叶。2、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评出教育改革的方向。4、评课要与本学期的教学计划重点一致。5、评价要允许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三、评课指南1、指导思想2、学习效果3、学习内容4、问题设计5、指导方法6、学习状态7、学习氛围8、教具和学具的使用9、指导效果10、学习指导程度是否灵活、形式开放四、评课方法1、三阶段(1)评课前准备(2)课堂的观察——教师、学生活动(3)课后分析交流提出、研究、解决问题2、听课四要素看——师生的活动,听——教师的语言记——运用规范的符号记录,便于分析、统计想——教学思想、目标、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动3、评课五不要不要挖苦讽刺,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以个人的倾向品评,不要信口开河不要居高临下、趾高气扬4、评课三为主肯定成绩、帮助提高、鼓励改革5、评课突出:重点特点6、评课的五个关注点:研讨课:谈建议、主张、关注未来示范课:关注闪光点交流课:多些商量、互动调研课:注重分析观察、关注原因检查课:评价目标,关注在综合性新课标课堂现象反思一、“流行语”的反思——侧重于教学与学习方式

方面(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方式单一,忽略了默读训练,较随意。根据课文内容需要选择扫读、速读、默读、复述(2)你读懂了什么?弊端:范围太广教师评价宽泛启示:教师要进行恰当处理选择契机进行深入理解对策:确定一个层面——表达方式上、内容上、顺序上(3)还有什么不懂吗?弊端: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启示:是否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不应被动招架,要引导学生提有质量的问题。(4)你想先学哪段,就学哪段反思:不是对所有课文都适用如《飞夺泸定桥》启示:不是真正自主选择,凡事要有适应性(5)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读读看反思:剥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权。不要进行狭隘的摹仿背后存在的问题1、贪多求全课堂漂浮2、主次混淆本末倒置3、迷失个性,迷失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4、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不欣赏、关心他人5、交流对话肤浅,质量低二、荒己园而肥人田——侧重于对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反思1、内容开放无“度”——知识拼盘的常识课2、人文提升过“限”——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注重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可以创新,但不宜占用过多时间3、教学目标贪“全”——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一、听课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注意: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2、要注意各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成分有多少。4、要记下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5、要记下教师最重要的优缺点。二、评课1、抓主干,去枝叶。2、在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评出教育改革的方向。4、评课要与本学期的教学计

读《飞夺泸定桥》有感作文

读《飞夺泸定桥》有感作文 本文是关于桥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了《飞夺泸定桥》一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想小编收集飞夺泸定桥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读《飞夺泸定桥》有感 星期四的下午,老师组织我们看了《飞夺泸定桥》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我被红军战士那大畏无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向天险的大渡河挺进。他们必须要渡过大渡河,夺取泸定桥。因此,红军不吃不睡、日夜奔波、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冒雨率先到达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木板被敌人抽掉,只剩下十三根冰冷冷的铁索。对岸敌人的机关枪疯狂的扫射着。可是英勇的红军并没有害怕。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前面的红军掉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之中,后面的要跟上去。眼看着红军就要冲到对面,敌人又放起燃烧弹。把冷冷的铁链烧的通红。就在这时,团长和政委高喊去激励的话语。英雄们听后更加奋勇前进,穿过大伙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经过两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敌人。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 想起当时红军那困苦的生活,艰苦的长征。25000里的路程不

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底。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而这却是用无数为革命前辈的生命换来的。随风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和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是用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染出来的。看见校园内那被人遗弃的红领巾,真为丢掉它的那个人感到羞愧啊!别以为它只是5角1元钱的事,如果旧了脏了就丢掉,那是不对的。因为,那是革命前辈无私的奉献,是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光荣的标志。 我们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珍贵呀!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更应该好好学习,以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才对得起每一位牺牲的抗日英雄。当然,我们也应该学习红军战士们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决不能退缩一步! 第二篇:读《飞夺泸定桥》有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飞夺泸定桥》一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1935年5月期间,红军北上抗日,向天险大渡河挺进。他们要度过大渡河,必须夺取泸定桥。因此,红军不吃不睡,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冒雨率先到达泸定桥。接着,二连突击队开始攻夺“天险”和“人险”——泸定桥。经过一场浴血奋战,红军夺下了泸定桥,主力部队终于度过了大渡河。 泸定桥里水面有几十丈高,现在连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索。大渡河水流湍急,只要一失足,掉到了河里,生命就结束了。可见红军夺桥的艰难。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了解红军长征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理解“飞”和“夺”得含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3、继续练习自读提问,练习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笔记。 2、搜集资料,了解长征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2、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叙事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我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课文《飞夺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题,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预设:(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怎样飞?怎样夺?) 2.回答自学中的问题。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4、检查字、词。 大渡河、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倾盆大雨、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四部分: 1、看大渡河图,你能不能用刚才读的词语来形容它?再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1)小声读课文第l、2自然段,回答问题。 (2)从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你还了解到什么? 3、导读课文第四部分。学习词语“浩浩荡荡”,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3、4自然段,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怎么在飞? 1、请你算一算: 课文中有哪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飞”的速度?看谁找得准,算得快。 (1)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理解词语“关键”,这里的关键指什么?(2)到晚上七点钟,到泸定桥还有一百多里。 (3)沿途还击溃了几股阻击的敌人。 2、请你想一想: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3、这三组镜头,假如你是导演,你会用怎样的画面把你体会最深的文字呈现给观众,为什么? 师:从你们画面中,我知道了为什么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 师生朗读课文,教师读“困难”的句子,学生读“克服”困难的句子,用自己的朗读展示自己的想象,体会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在品读中了解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回忆课文“飞”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 三、学习“夺” 1、“泸定桥”什么样? (1)我们已经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来到了这天险大渡河。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5自然段。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思考、交流。

桥评课材料

《桥》评课材料 盐池三小:李慧香 王瑞校长评课 简简单单教、本本分分为、扎扎实实求发展。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的课堂。李老师执教《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李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在正式导课之前,老师让学生读洪水逼近时的句子的描写,紧接着提问,在这湍急的洪水中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马上使学生进入到了那种紧张危急的氛围中。李老师紧接着播放洪水肆虐的视频,为后面的这个老汉的形象作了铺垫。 再如李老师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非常的煽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

二、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李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文中的几个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李老师抓住“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这一大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说说。并抓住几个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总之,李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特别小组合作非常到位,学生的学,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使用鼓励性语言,教师语言富有激情,生生、师生互动良好,配合默契。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范伟主任评课 李老师在教学《桥》一课时,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借鉴。 一、线索明确,条理清晰。 在教学时,李老师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条线:抓洪水肆虐,情况危急。第二条线: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画、自读、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