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重点解读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文章导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
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教法建议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课文。
本文通过对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描写,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对“飞”与“夺”内容的感知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
可以先请学生整体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哪部分内容与“飞”有关?哪部分内容与“夺”有关?然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相关内容。
这是学生独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解决疑惑。
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中能展开画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怎样的艰难赶路?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象读给大家听。
六年级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
《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一、生字词1.重点字词读音-泸定桥(lú dìng qiáo)-湍急(tuān jí)-高山峻岭(gāo shān jùn lǐng)-击溃(jī kuì)-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2.词语解释-水流湍急:形容水流非常急。
-高山峻岭:又高又陡的山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心惊胆寒: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二、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2.第二部分(2-5):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前面到达泸定桥。
-(2)写红军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沿着山路跑步前进。
-(3)写红军战士与对岸增援的敌人赛跑,不分昼夜地奔袭。
-(4)写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泸定桥。
-(5)写红四团到达泸定桥后,发现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3.第三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夺桥。
-(6)写红军战士发起总攻,敌人用机枪、大炮阻击。
-(7)写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冲过铁索桥。
-(8)写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三、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写作特点1.场面描写生动-课文对红军夺桥的战斗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红军战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例如“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3.语言准确简练-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如“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既交代了红军的行动,又突出了红军的英勇。
《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析
《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析
抢时间攻夺天险《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把红军抢在敌人两旅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以及与敌人激战两小时一举夺下泸定桥关键环节交待清楚。
不仅能使学生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无畏革命精神有深刻认识而且还能够较好地领悟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事和突出重点写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抢时间原因和要求原因“敌人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要求在“二十多个小时”内(即从“二十八日早上到二十九日早晨”以前)飞奔“二百四十里”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其次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有关段落使学生懂得红四团赶路途中所战胜种种困难并从中学习红军革命精神战胜困难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自然环境困难(山高路险、黑夜大雨);2.敌人造成困难(沿路阻击);3.红军本身困难(饥饿与疲劳)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红军战士战胜上述困难句子另外红四团与对岸援敌赛跑一段除了迷惑敌人一节要让学生读懂以外还应将大雨把两岸火把都浇灭后“敌人不能再走”和“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进行对比更可体现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攻夺泸定桥经过教学这一层可先提出问题:
课文写攻夺泸定桥经过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写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课堂讨论夺桥经过可分下面五个环节:发起总攻;二十二位英雄奋勇夺桥;二连战士边前进边铺桥;勇士们穿过桥头熊熊
大火;消灭守城敌人二十二位英雄夺桥这一层重点整个过程可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北师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飞夺泸定桥》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第一部分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
从时代背景看,1935年5月红军长征必须经过大渡河。
长征是伟大的战略转移,能不能夺下泸定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地理形势看,大渡河是“天险”,水流湍急,两岸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要想过大渡河,必须夺下泸定桥,这是一个死任务。
从敌我形势看,敌人有两个团防守,还有两个旅增援,而我方只有一个团去完成夺桥任务。
敌强我弱,红军必须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红四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的任务的。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围绕“飞”字展开,叙述红军飞速赶到泸定桥的过程。
课文中几个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大致计算“飞”的速度:①二十多个小时急行军二百四十里,平均每小时走十多里。
走的是什么样的路、怎么走呢?是“翻山越岭”,“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摸黑”前进。
②到晚上七点钟,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当然更顾不上休息。
大雨把战士们“全身都淋透了”,红军战士是饥、疲、冷交加。
③沿途还与“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战斗。
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红军终于“抢”在前面,把敌人“抛”在后面,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
“抢、。
飞夺泸定桥批注范文
飞夺泸定桥批注范文《飞夺泸定桥》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以旧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的故事,阐述了人民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和诉求。
在这部小说中,巴金先生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和动态,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心路历程和斗争的意义。
本文将对小说《飞夺泸定桥》进行批注。
一、批注批注一:文化底蕴《飞夺泸定桥》是一篇具有文化底蕴的小说,在小说中,巴金先生通过描写民族文化、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多方面,全面反映了旧中国的图景,突显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理,并且表达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同时,这篇小说也反映了巴金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他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引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对贫苦人民生活的深入洞察和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将中国文化与人民斗争的历史相结合,展示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批注二:塑造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巴金先生生动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其中,杨自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不仅具有英雄气概和热血青年的豁达,还具有痛苦与挣扎的内心世界,这一形象不仅深入人心,而且也具有了富有感染力。
另外,小说中还描写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例如瘸子梁和铁头老汉等等,这些形象都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使得小说更为生动鲜活。
批注三:历史事件小说通过讲述“泸定桥事变”这一真实事件,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所遭受的种种困难和苦难。
泸定桥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著名的民族英雄事迹,它是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抗争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结语《飞夺泸定桥》是一篇不朽的文学名著,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历史事件。
这篇小说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心路历程和斗争的意义,也让我们对于自由独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这篇小说也永载着巴金先生的文艺理想和人生理念,他以一种极端热忱的心态写作,这篇小说不再是一篇文学之作,而是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飞夺泸定桥》是杨洪基主演的一部红色题材电视剧,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摆脱国民党封锁围堵的困境下,成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该剧展现了革命烈士们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故事背景设定在1935年四川毛儿盖一带,正值长征初期,中国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泸定桥是红军通往四川最后一座桥梁,对于红军来说,它是连接生命线的关键。
然而,该桥由国民党军队拿下,成为红军前进的障碍。
剧中主要情节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展开。
剧中的主要角色有贺龙、叶挺、杨洪基等,他们通过充分的踩守侦察,最终找到了攻击泸定桥的良机。
在副指挥员肖塘的指挥下,王蒙带领着一个小分队奉命突袭泸定桥,他们凭借意志坚定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成功夺回了泸定桥。
整个剧情紧凑、扣人心弦,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素材。
通过该剧,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展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既有坚定的信仰,又有人性的柔情。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
此外,《飞夺泸定桥》还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这是一个时代的照相,保守的封建观念,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剧中的红军官兵坚持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信念,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尤其是在泸定桥上,红军官兵面对敌人的围攻和炮火,坚决顶住了压力,最终达到了胜利的目标。
总的来说,《飞夺泸定桥》不仅是一部有关历史事件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
从中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可以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和伟大。
这部电视剧旨在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事业。
飞夺泸定桥批注笔记
飞夺泸定桥批注笔记一、飞夺泸定桥批注笔记1. 背景介绍飞夺泸定桥那可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超级关键的战斗啊。
当时红军的处境很艰难,后面有敌人追着,前面又有各种艰难险阻。
泸定桥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能拿下它,红军就能打开新局面。
那座桥可不是一般的桥,它是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下面就是汹涌的河水,看起来就很吓人。
2. 关于桥的描写批注“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这里描写得特别细致,让我们一下就能想象出泸定桥的样子。
感觉作者是想让我们知道这座桥有多险,红军要夺桥有多难。
就像我们平常走个晃晃悠悠的木板桥都害怕,更何况这连木板都没有的铁链桥呢。
这也侧面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3. 红军战士面临的挑战批注敌人不仅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而且还在桥那头疯狂地向红军射击。
红军战士呢,却要在没有太多掩护的情况下,沿着铁链冲过去。
这就好比让你在枪林弹雨中走过一条超级危险的钢丝一样。
但是红军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的想法,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冲过去,夺取胜利。
这是多么强大的意志啊。
4. 红军战士的英勇表现批注“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这一段描写简直太震撼了。
22位英雄啊,就这么无畏地朝着危险冲过去。
他们拿的武器在敌人强大的火力面前其实算不上先进,但是他们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来自于对革命的忠诚,对胜利的渴望。
他们在攀爬铁链的时候,心里肯定想着为了身后的战友,为了革命的大业,一定要冲过去。
5. 战斗的激烈程度批注“三连紧跟在后面,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从这里可以看出战斗的连贯性和配合度。
前面的战士在奋勇杀敌,后面的战士就在为后续部队铺桥,这是多么默契的配合啊。
而且战斗的激烈程度肯定超乎想象,子弹在耳边呼啸,战士们却能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
课文飞夺泸定桥
课文飞夺泸定桥一、课文背景1. 历史时期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处于长征途中。
2. 战略意义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夺取泸定桥,红军就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打开通往川西的通道,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课文内容1. 起因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国民党军队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
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才能继续北上。
2. 经过行军红军接到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路程却有120公里。
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冒雨行军。
他们克服了饥饿、疲劳等重重困难,与敌人的援兵赛跑。
战斗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桥身木板被敌人抽掉,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
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毫不畏惧。
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伍,手持短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后面的战士们则边冲边铺木板。
敌人在桥头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阻止红军,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经过激烈的交火,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3. 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向川西进发。
三、人物形象1. 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红军战士们在面对泸定桥险恶的环境和敌人强大的火力时,毫不退缩。
22位勇士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明知冲在前面危险重重,却毅然决然地攀着铁链冲向对岸。
坚韧顽强: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山路崎岖、饥饿、疲劳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夺取泸定桥而努力。
团结协作:突击队员在前面冲锋,后面的战士则忙着铺木板,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四、写作特点1. 情节紧凑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接到命令、急速行军到激烈战斗、夺取泸定桥,情节一环扣一环,没有多余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气氛。
2. 描写生动环境描写:对泸定桥的描写,如“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飞夺泸定桥课文批注
飞夺泸定桥课文批注
飞夺泸定桥是课文《飞夺泸定桥》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展现了红军长征中勇士们惊险刺激的渡河场景。
在阅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认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进行批注。
课文通过详细描述红军官兵们渡河的惊险过程,表达了革命者在生死悬于一线的情况下,为了胜利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勇士们的英勇与坚定,更能体会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红军官兵们必须克服多种困难,如水流急、桥面宽等。
课文详细描绘了这些困难,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红军官兵们面对的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然而,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渡河。
此外,课文还表达了革命队伍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红军官兵们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他们以牺牲
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让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在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
在阅读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被勇士们的勇气和智慧所感动,更要从中汲取力量。
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团结协作,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红军长征中惊险刺激的渡河场景,更向我们传达了革命精神。
我们应该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这篇课文,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的启迪和激励。
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
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一、飞夺泸定桥课文内容回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激烈战斗。
红军战士们要夺取泸定桥,那可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呢。
泸定桥就那么孤零零地横跨在汹涌的大渡河上,十三根铁链看着就吓人,桥下河水湍急得像要把一切都吞没似的。
敌人呢,还在桥那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就等着红军来,想把红军消灭在桥上。
二、文中精彩描写1. 环境描写课文里对泸定桥周围环境的描写特别生动,那大渡河的水啊,奔腾呼啸,仿佛是一头张牙舞爪的猛兽。
这样的描写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面临的巨大危险和挑战。
这不仅仅是和敌人作战,还得战胜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呢。
2. 人物描写红军战士们那可真是英勇无畏啊。
课文里描写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子弹在身边呼啸而过,可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攀爬着铁链,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是敌人的炮火,但他们眼睛里只有坚定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夺下泸定桥。
三、从课文中学到的东西1. 红军精神我们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红军的伟大精神。
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像泸定桥摆在红军面前一样。
但是我们不能退缩,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勇敢地去面对。
2. 历史意义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胜利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成功夺取泸定桥,红军的命运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这也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尊重历史,铭记历史。
四、课文中的写作手法1. 详略得当课文在描写战斗过程的时候特别详细,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而对于红军之前的行军过程等则相对简略,这样就突出了飞夺泸定桥这个重点事件,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多种描写结合就像前面提到的,既有环境描写,又有人物描写,还有对战斗场面的描写。
这些描写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手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五、对我们的启示这篇课文还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是由导演陆川执导,王力宏、彭于晏、刘涛等明星主演的电影,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军事战争题材作品。
该电影讲述了解放军在1949年打破国共两党停战协
定后,依托民间力量,完成了一次创举性的交通线疏通,使援助西南的物资得以迅速到达前线的故事。
该片主要讲述了两个主要线索,一条是刘健明在重重困难中为了完成任务,勇往直前,获得千真万确的胜利;另一条是陈子枫在实现接连全国的总部指示下,与时俱进,坚定不移的摆脱了过去的错误路线,完成了一次励志的故事。
在电影中,本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原则,各个角色共同合作,勇往直前,勇闯重重险阻,一路向前,最终通过战术手段和民间志愿者的帮助,成功地占领了泸定桥,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使得援助西南的物资有了通畅的道路,为战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影片《飞夺泸定桥》的讲述,观众可以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军民鱼水情深。
同时,影片也呈现出许多历史细节和文化元素。
例如,片中的皮划艇、摩托车、震撼人心的炸弹爆炸等战斗场景,以及电影中使用的各种武器和弹药等,都是历史事件中真实的元素,为电影增添了许多色彩和历史感。
此外,在影片中还涉及到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例如陈毅和邓颖超等,他们对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和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飞夺泸定桥》是一部充满历史感、感人肺腑的电影作品。
通过展现那段历史上的壮烈战斗和人民军队的勇气以及人民群众的义勇精神,使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民英雄主义精神的伟大意义。
同时,电影也呼吁人们珍爱和平,同舟共济,共建美好家园。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文章导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
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教法建议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课文。
本文通过对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描写,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对“飞”与“夺”内容的感知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
可以先请学生整体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哪部分内容与“飞”有关?哪部分内容与“夺”有关?然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相关内容。
这是学生独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解决疑惑。
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中能展开画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怎样的艰难赶路?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象读给大家听。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当阅读了一本《飞夺泸定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课文解析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篇1一、说教材《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其二,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沪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
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沪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夺”中见勇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险”中见勇。
“沪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
飞夺泸定桥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飞夺泸定桥》
今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
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革命时期,讲述了红军战士们勇敢夺取泸定桥的heroic 事迹。
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泸定桥。
它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连接了两岸。
红军需要通过这座桥才能继续前进,完成他们的使命。
接着,老师提到红军的困难。
敌人守卫着桥,红军战士们必须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来夺取桥梁。
战士们非常勇敢,有的人甚至用绳索攀爬上去,冲锋在前!
我特别记得老师讲到的一个红军战士,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战友,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让我想到了团结和勇敢的力量,真的很感动。
在课堂上,我们还学习了15个新词,比如“勇敢”、“奉献”、“使命”等。
老师让我们在不同的句子中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
我觉得这些词语都和故事中战士们的精神很有关系。
最后,我们讨论了故事的叙述顺序。
老师教我们,故事从红军面临的挑战开始,然后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最终成功夺取泸定桥的。
这样的结构让故事更加紧张刺激。
通过这堂课,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明白了勇气和团结的重要性。
红军战士们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合作!。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飞夺泸定桥》是张铁林执导的一部影片,于1988年上映。
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壮举。
影片透过桥上、桥下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展现了人们在战争年代的不同选择和生活境遇,强调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和改变。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193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泸定桥是一座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的重要交通要道。
日本侵略者为了实施南京侵略,积极进攻中国的西南方向,而泸定桥就是连接中央苏区和四川地区的纽带。
日军占领了泸定县城,并对桥上的居民实施了残酷的统治。
面对这种情况,当地的共产党员和在校学生们决定要夺回这座桥。
电影通过细致的剧情和丰富的人物塑造,生动地展现了泸定桥飞夺行动的过程。
王二的父亲是泸定桥上的守桥队队长,他被人民解放军抓捕后,被迫守桥队成为日军控制下的傀儡。
王二作为背井离乡的大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接受了秘密任务,他决定夺回泸定桥。
在传递飞夺桥命令的过程中,王二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最终成功传达出解放军迎战日军的指令。
在王二的组织下,共产党员和学生们奋起抵抗,成功控制了泸定桥,夺回了它。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情节是桥下的日本职业军官与桥上的中国居民的生活对比。
桥下是由战争带来的压迫和掠夺,居民遭受着日本军队的残酷统治,他们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
而桥上的中国居民则不屈不挠地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在困难和艰苦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
《飞夺泸定桥》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选择和抉择。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紧张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和平与自由的追求,弘扬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该片也以独特的叙事方式着重刻画了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之间的碰撞与演变。
通过《飞夺泸定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抗战时期人们的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对于和平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抗战的影片,它更是一部以泸定桥为象征,让我们思考战争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2022年六年级上册人教版飞夺泸定桥笔记
2022年六年级上册人教版飞夺泸定桥笔记《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教学,出示课题后,告诉学生本文紧扣课题中的“飞夺”展开故事情节,围绕“飞夺”依次讲了“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
教学时根据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夺桥”战斗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并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同时教师予以讲解指导。
讲读课文时从“时间紧”“路途远”“敌我双方赛跑”三个方面弄懂“抢时间”这部分的内容,从“桥险峻”“敌猖狂”“红军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险”这部分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借助板书,借助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飞夺”二字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课文中“抢时间”“攻天险”这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因此在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教学“抢时间”一段,先要求学生明确“抢时间”的原因和要求。
其次要求学生了解红四团行军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冒雨行军”一段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想当时当地的情景,以加深对红军战士崇高品德的认识。
同时设置如下思考题:红军在行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大雨浇灭了火把,敌人宿营了,红军为什么还继续前进,这说明了什么?因此领悟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攻天险”一段,具体要求学生理解红军攻夺泸定桥的经过,指
导学生按照:发起总攻一二十二位英雄冒着炮火前进一三连战士边前进边铺桥一勇士们穿过熊熊烈火一消灭守桥的敌军这一过程进行创造性复述,从而体会红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飞夺泸定桥的课堂笔记
飞夺泸定桥的课堂笔记一、背景知识1. 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
长征途中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如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等。
2. 泸定桥的重要性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如果红军不能夺取泸定桥,就会被敌人困在大渡河以南,面临绝境。
二、生字词1. 生字泸(lú):泸定桥的“泸”,地名专用字。
黔(qián):与贵州有关,如“黔驴技穷”。
在文中可联系红军经过的地域来记忆。
链(liàn):铁链,泸定桥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
可以通过组词“链条”来加强记忆。
攀(pān):攀爬,红军战士要攀着铁链前进。
注意字形,上面是“樊”的一部分,下面是“手”。
猴(hóu):“像猴子一样”,形容红军战士在铁链上前进时的敏捷。
鲫(jì):鲫鱼,文中“像雨一样落在泸定桥”形容红军战士坠落的情景,可通过联想记忆。
念(niàn):念头、思念。
在文中有“心惊胆寒”的敌人产生了绝望的念头。
辫(biàn):辫子,文中描写红军战士的外貌等可能会涉及。
2. 词语心惊胆寒:形容非常害怕。
文中用来形容敌人看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时的心理状态。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用来描写泸定桥那湍急的水流声。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极其危急。
在红军战士抢夺泸定桥时,情况十分危急,就像千钧一发。
三、课文结构1. 起因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因为这是他们北上的关键通道,敌人企图凭借泸定桥天险消灭红军。
2. 经过红军战士沿着山路向泸定桥奔袭。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如山路崎岖、时间紧迫(240里路要在一昼夜走完)、敌人的阻击等。
在泸定桥上,红军战士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22位英雄作为突击队员,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
3. 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本色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同学们能谈谈对“飞”和“夺”的理解吗?
张爱国:“飞”就是要和敌人抢时间,在对岸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赶到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对岸原有的守军,夺取泸定桥。
王国庆:从这个“飞”字可以看出,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敌我两支部队都赶往泸定桥,都走夜路,都沿河岸前进,但是遇到瓢泼大雨,敌人“停下来宿营”,而红四团“仍然抹黑冒雨前进”,可以看出红军的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
刘红军:一个“夺”,为我们再现了攻占泸定桥激烈的战斗场景。
因为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链,桥下是“叫人心惊胆寒”的急流,再加上两个团的敌人靠山凭险而守,还有早已“筑好工事”,从这些情势看,泸定桥简直无法拿下,硬要拿下,只能用“夺”字形容,可以想象战士们奋不顾身,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冯老师:是呀。
一个“飞”字写出了战士们与敌人抢时间,把增援的敌人抛在了后面,赢得了战机,一个“夺”又描绘出了战士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在这一“飞”一“夺”中,彰显战士们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