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特性。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例解释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并解释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3. 声音的特性:讨论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解释这些特性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够描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学生能够区分并理解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声音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乐谱、玻璃杯、水、尺子。
学具:笔记本、尺子、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声音的来源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用尺子敲击桌子,让学生观察尺子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3) 学生实验:用尺子自己尝试敲击不同物体,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1) 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2) 演示实验:将扬声器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声音在水中传播。
(3) 学生实验: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的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声音的特性(1) 讲解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 实例讲解:通过乐谱和音乐,让学生理解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区别。
(3) 学生实验:用尺子敲击不同硬度的物体,观察声音特性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苏科版
《1.1声音是什么》【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 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探究〗音叉的发声〖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 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 〖总结〗【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总结〗【要点4】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思考〗(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为什么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呢?(2)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回声呢?〖活动〗(1)阅读:课本10页。
(2)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敲击衣架的声音吗?(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4、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三、知识延伸拓展提高1、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
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 ,求海的深度。
(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2、汽车以15m/s 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四、检测巩固当堂评价1.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3.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8.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五、交流与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六、布置作业一、课堂上本作业:课时作业本:1页第5题(写计算过程)和2页18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
5.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传递信息举例:
声音传递能量举例:演示实验
归纳: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这表明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与收获
四.作业布置
课本16页(3)并完成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下节课交流。看哪组最接近真实值
想一想:
a、平时同学间的交流靠传递声音。
b、水能否传递声音?请举例说明。
c、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否像在地球上一样直接交谈?为什么?
d、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
阅读课本及教师简要介绍: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
4.声速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亲身体验上述重点,并用透镜式教学。
教具
投影设备,锣鼓,钢尺,水,收音机,乒乓球等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声音的产生
做一做:
A、张开嘴巴发出“啊”,并用手指贴在声带上,你有什么感觉?
B、利用一张纸或一根橡皮筋,想办法使其发出声音,观察纸或橡皮筋的情况。
说一说: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有何不同?
思考: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能支持你的猜想?
b、在运动会上,你是看到发令枪冒烟的同时听到枪声的吗?
读一读:你能获得哪些和声速有关的信息?
共同归纳及知识补充:
①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②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音是什么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案活动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相关特性。
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细线、泡沫球、玻璃杯、水、尺子。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将扬声器连接到音响,播放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变化。
(2)让学生用手触摸扬声器,感受声音的振动。
3.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的溅起,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让学生拿气球,对气球说话,感受声音在气球中的传播。
4.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1)用尺子敲击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的振动,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用泡沫球接触正在发声的扬声器,观察泡沫球的跳动,并记录下来。
5. 实践环节:声音的特征(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成果。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其特性。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声音特征的区分和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苏科物理八上第一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学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学习内容】一、声音的产生1.活动:如何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2.探究:音叉的发声将不易直接观察的的微小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法。
3.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4.思考:(1)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后,物体还在发声吗?为什么有时候停止发声后,还能听到前面发出的声音?如图,停止敲钟后,小和尚听见钟声“余音袅袅”。
是钟还在振动发声?还是听见停止振动发声后正在空气在传播中的声音?(2)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液体、空气能不能发声?能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吗?5.回答: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6.7.例题:例1.将击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例2.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将答案填在横线上.(1)人唱歌声 .(2)笛子声 .(3)鼓声 .(4)二胡声 .(5)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6)流水潺潺 . (7)口琴声 .例3.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 .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1.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为什么?(2)把耳朵贴在盛水脸盆外面,在水中摇动铃铛,你听到铃铛声了吗?为什么?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2.思考1:(1)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2)如果慢慢让空气再进入瓶内,听到的声音怎么变化?(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3.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 到20000Hz之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2.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性进行分析,如判断音调、响度和音色。
3. 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人耳听觉范围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听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敲击物体、播放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的定义、特性和传播方式,让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
3. 演示实验:使用音叉、尺子和气球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和记录桌面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响度,从而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特殊的声音现象,如回声、超声波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定义: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快。
4.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到20000Hz。
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物体时,物体会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单位。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粉笔、黑板、实验器材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水声等,并思考这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讲解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 讲解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5. 讲解声音的单位:学习声音的单位,包括分贝(dB)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有关声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是什么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有关响度:振幅有关音色: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答案:敲击钟时,钟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出去。
在空气中说话时,声音也会通过空气传播,但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导致声音变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五、声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生: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学生们用细线吊着挂衣架或钥匙在桌边轻敲,一次在空气中听,一次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来听。
两同学一组,让一位同学轻敲桌子的一边,另一位同学在桌子的另一边听,然后两位同学再交换,体会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师;这个声音是由笔帽的振动产生的还是由气体
生1:人说话、唱歌,小鸟呜叫,蝉呜叫,许多动物。
生2:机器,收音机,拍打桌面等。
生3:抖动纸张可以使纸发出声音,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可发出声音,敲击笔帽可发出声音,敲击水杯可发出声音。
生4:纸不抖动就不产生声音,物体不敲打就不产生声音。
生5:正在振动的橡皮筋,用手捂住它,使它不振动,它就不产生声音了。
生:因为水能传声,会吓走将要上钩的鱼。
生齐答:能
生齐答:因为固体、液体能传声。
生齐答: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观察
学生阅读。
教后记
这些物体为什么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什么?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师:用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教师分别找学生演示并说明
师: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师: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生6: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复备课
的振动产生的?
师:液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
帅;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 声音是什么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振动现象,如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速的概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速的概念上仍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这两个方面的教学,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同时,我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我选择了扬声器、话筒和音叉等实验器材,通过直观的振动现象,让学生亲眼看到并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新版)苏科版
板书课题: 一、声音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声能:
活动 1:图 1-5 水波 观察水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活动 2:图 1-6 弹簧中的疏密波 观察疏密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活动 3:图 1-7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通过类比推知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知道声波的概念。
2、你能解释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吗?闪电后 3S 听到雷声,则打雷的地方
距观察者的距离为____________(光速为 3×108m/s)
3、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准确,还是以看到枪口冒出的白烟计时准
确?两者相差多少?(光速 C=3*108ms-1)
4、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会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管中灌满水又
应用:回声测距;回音壁
1、要想能辨别出回声和原声,人距离障碍物至少多远?
2、某人站在两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喊一嗓子,在 0.2s 和 0.6s 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
若当时声速为340m/s,求山谷的宽度。
3、把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返回海面,共经历 2 秒,设海水中的平均
声速为 1500 米/秒,则该处海深___________米。
活动: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
原理:直接测量 v=S/t;
器材:刻度尺、秒表、声源、接收器
评价:声速较快,传声时间较小,而人有一定的反应时间,这会使时间测量的误差太大
改进:选较长的距离和较精确的时间测量工具
评价:又距离太大时终点人听不见声音
空气(15℃) 340
空气(25℃) 346
K12最新资料
改进:选超声波为声源 证据: 分析:你能从这张表中获得哪些关于 速度的规律?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4.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5.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感知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设计思想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知。
利用好这些基础条件,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发出各种声音,然后尝试归纳各种发声方式的共性,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培养他们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好课本设计的敲击衣架实验,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也方便过渡到进一步的教学。
●教学资源
纸、音叉、水、衣架、绳子、水槽、石头、广口瓶、手机,PPT(见附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1.1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声波具有能量【课前预习】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一、活动 1.1探究声音的产生:器材: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或其他的一些物品)问题:你有哪些方法使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分组实验:把尺子一部分紧压在桌面上,拨动露出桌面的部分,尺子发出声音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各小组汇报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问题:通过哪些实验(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波”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阅读课本P10 内容完成下列各空: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在中传播最快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观看视频了解声能。
物理初二上苏科版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物理初二上苏科版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明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缘故,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四】教学资源
鼓,钢尺,收音机,乒乓球,闹钟,真空罩,抽气机,音叉,小锤,衣架、棉线、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音乐贺卡中的发声器、小石头、塑料袋及其它学生自带的乐器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种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难点是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测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和塑料杯,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放大镜和声音计。
学具包括笔记本和彩色笔,以便学生记录和绘制实验结果。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声音的概念。
我会拿起一根尺子,轻轻拨动它,让学生听它发出的声音。
然后,我会问学生,他们能告诉我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测量声音的特性。
我会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气球,同时用声音计测量声音的强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声音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如何用工具来测量声音的特性。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声音的特性。
对于声音的产生,我会强调物体振动的重要性。
对于声音的传播,我会强调介质的作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对于声音的测量,我会介绍声音计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测量声音的强度。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能量。
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实验,如研究声音的回声现象,或者探索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特点。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引入生活经验来感受声音的产生,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的直观感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3.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声音的定义; 2. 声音的产生原因; 3. 声音的传播方式; 4. 声音传播的速度。
四、教学准备材料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黑板、粉笔;3.实验用的水杯、铃铛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图片或物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引入新课A. 声音的定义在黑板上写下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被人耳听到的。
”解释声音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B. 声音的产生原因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可以用水杯和铃铛进行实验,让学生敲击水杯和铃铛,并观察声音的产生。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C. 声音的传播方式在黑板上画出声音传播的波动方式。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的振动传播。
D. 声音传播的速度通过实验展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
可以使用敲击铃铛的方式,让学生测量声音传播的时间和距离,然后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3. 深化理解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 声音为什么需要介质传播? 2. 介质对声音传播有哪些影响?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差异吗?4. 活动与实践A. 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让学生在教室中选取一个指定位置,其中一人用力敲击桌子或其他物体发出声音,其他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
观察完毕后进行讨论和总结,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B. 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操场上设置起点和终点,由两名学生同时敲击铃铛,并记录时间。
一名学生在终点接收到声音时停止计时,另一名学生在起点停止计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多种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⑵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
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⑴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动手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去发现发声物体所具有共同物征,并通过观察、实验、尝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
⑵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用具
教师用:多媒体、“钟罩实验”装置、玻璃缸(铁棒),水槽、音叉、铁架台、吉它、锣、鼓、镲子等。
学生用(2用一组):尺子、纸、水、笔套、竖笛、衣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题引入:
上课前出示:锣、鼓、镲子,请三位同学即兴表演一段。
设问:刚刚三位同学在表演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同学们答:(看到敲打乐器,听到锣、鼓、镲子发出的声音)
设疑:你们是否思考过,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引入新课,屏显:声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屏显)
首先请刚刚表演的同学谈谈,在使你手中的乐器发声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答:(……)
其余的同学利用你身边的(教师出示)尺、纸、水、笔帽、竖笛等器材,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
屏显:
①同一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⑴学生动手做实验;
⑵引导讨论,分析小结;
⑶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上面的探索过程,你得到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
(学生回答后)
屏显:(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刚刚在实验的过程,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学生答:(……)
屏显(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直接屏显:(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1、出示一件乐器:问是否是声源?突出“正在”
2、我正在讲话时,我的声带是不是声源?你讲话时,,你的声带是不是声源?设问我和同学们之间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空气在起作用呢?
屏显:2、控索声音在固体、液体、真空中能否传播?
⑴钟罩实验:(出示器具)并提醒学生注意:
1.抽气前,你能不能听到铃声?
2.抽气过程中,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
3.进气后,你听到的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
演示并做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假如真的抽成真空,你还能听到吗?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屏显结论: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问设疑1:声音在液体中能传声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看书,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
提问设疑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下面也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实验前看书,并猜想结论。
实验后,学生回答,得出结论:
屏显:声音也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证明上述结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应用举例:
⑴人们用“电子发声器”播放鱼爱听的声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鱼产量;
⑵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
设疑提问: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先提出问题,声音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
、
演示
①水波实验;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击起水波
③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以类似的方式传播,但人眼看不到。
讲解: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
设疑:声音能使耳膜振动,声音能否使其他物体振动?
实验演示:声波使烛焰在摇晃,
声波能使其它物体振动,在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请大家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三、复习小结:
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声音能在液体、固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中传播吗?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⑶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巩固练习:
⑴拔动琴弦,琴发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⑵击打音叉,小球振动说明什么问题,
⑶敲响音叉A,音叉B 也会发声叉B 旁边的小球会被弹起,你能说明原因吗?
教学反思:
《声音是什么》是学生进入初二的第一堂物理课,学生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是一切兴趣的起源。
“玩是孩子的天性”,活动和实验的实质就是一种“玩”,一种科学的“玩”。
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在“玩”中洞悉学习方法和研究思想,在“玩”中解决问题,在“玩”中升华情感。
鉴于此本堂课以“活动单”为载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过程中,适时通过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增强直观性,增加动态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学生,开放实验,发散学生思维,教师适时点拨实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通过学生交流评价实验,教师再度设置疑问,升华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