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学前游戏理论》课件
神经科学
学前游戏对大脑发育的影响, 以及游戏过程中儿童认知和情
感的神经机制。
学前游戏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游戏内容创新
结合儿童的兴趣和认知发展阶 段,设计具有教育意义和趣味
性的游戏内容。
游戏形式创新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增强现 实、虚拟现实等,为学前儿童 创造沉浸式的游戏体验。
游戏材料创新
研发安全、环保、富有启发性 的游戏材料,激发儿童的创造 力和想象力。
游戏应用场景创新
将学前游戏融入家庭、幼儿园 、社区等不同场景,促进儿童
全面发展。
学前游戏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游戏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游戏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研究学前游戏如何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管 理情绪。
探讨学前游戏如何促进儿童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
智力游戏
总结词
通过解谜、找规律等思维训练,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 力。
详细描述
幼儿在游戏中解决各种谜题和难题,学习观察、分析、推理 等思维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音乐游戏
总结词
通过音乐和舞蹈等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详细描述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美感,培 养艺术修养。
提高实践能力
游戏活动需要幼儿动手 操作,能够提高幼儿的 实践能力。
培养创造力
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 儿的创新思维发展。
家庭中的学前游戏实践
亲子互动
通过游戏,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
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
家长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培养良好 习惯和价值观。
游戏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促进家 庭和谐。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的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开展及现状1、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开展的阶段有哪些?答:把儿童游戏作为真正科学工作者研究〔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对象,始于19世纪下半叶。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开展阶段。
〔1〕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2〕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开展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而言缓慢的开展时期。
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总揽地位。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开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游戏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儿童游戏研究呈飞跃开展的态势。
2、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有哪些?答:纵观一百多年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开展趋势:〔1〔2〔3〔4技巧: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成实验。
3、简述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答:〔1〔2〔3底,所以应该加以奖励。
他甚至提出这样的期望,对儿童来说应该通过游戏来学习。
〔4而作为我们就应和他们共同游戏〞。
“应为他们找些玩具以替代真的工具……这些东西可援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生动和肢体的敏捷。
〞〔5解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6儿童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虽然他没有特意研究儿童游戏,但较早地开始了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
〔7尔在幼儿园里所创立的游戏体系及“恩物〞和作业,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19选择题类型: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可通过关键词串联记忆:4、恩物和作业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名词解释〕答:〔1〕“恩物〞意为神赐予的东西。
〔2〕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所创立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5、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实践研究的开展阶段有哪些?答: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根底的我国学前教育的研究轫于20~30年代。
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
-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2、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可以帮助
“自我”对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进行协 调与整合。 (2)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学 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
❖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
相适应 3、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是对原有 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 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 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智力 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 型不同。学前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 学前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 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学前儿童游戏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 生活和能力条约需要而产生的有意 识的模拟活动。
——柏拉图
-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节 游戏的基本概念
-
❖ 一、游戏的定义与本质 (一)定义
“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 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 性活动。”——《教育大辞典》
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 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力量 产生。 2、生活预备说——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3、复演说——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 演,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 4、成熟说——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表 征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交往及其行为方式。 3、造型性角色
这种角色的基本作用是表演,或创造性塑造。
(四)游戏情节
即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 具体细节。大多数游戏主要依靠角色扮演展开游 戏情节。
游戏情节的种类: 1、趣味性情节 2、故事性情节 3、社会性情节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 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 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 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毛曙阳《关于幼儿游戏 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的思考》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自主的 愉快的假想性活动
讨论:
对各种游戏理论,你有什么看法? 你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幼2儿卷年P2龄18 特“游点戏的是一幼种儿有的目基的本、活有动意。识是的适,合 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 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特点: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刘焱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 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 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 造性的活动。
德国的福绿贝尔(F·Frubel,1782-
1852)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
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 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 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 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心理学家 斯宾赛(H·Spencer)提出了剩余精力说。将 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儿童可以 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有什么特点?你认为的 特 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主要成果。
随后,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等方面,深入探讨当前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国内外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比较与借鉴,以期为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现状,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历程回顾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儿童游戏研究主要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主要是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展开。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从1920年起,陈先生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包括儿童游戏的研究。
他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游戏与儿童的体力、能力发展以及好动的天性有关。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受到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被称为儿童游戏研究的全盘苏化时期。
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将游戏与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相结合,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文革结束后,我国的儿童游戏研究逐渐恢复,并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实践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从90年代开始,游戏成为学前儿童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者通过对我国近20年来期刊类学前儿童游戏研究成果的检索和考察,从游戏理论、游戏本质、游戏行为、游戏指导、游戏材料、游戏与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学前游戏论—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特点和发展
(2)游戏研究领域的拓宽
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新的理
论模式。如觉醒理论、元交际理论等。 (3)游戏研究思路和框架的拓宽
由强调想象游戏具有一种宣泄作用变成把想象游戏看做一 种有助于认知发展和情绪掌握的有效认知技能。
(4)研究方法的改进
非常重视实验研究,对条件的控制比较严格,对结果进行 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
• 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 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形 成理论体系:埃里克森—皮亚杰—伯莱因和贝特森
2、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具
蒙台梭利为训练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
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如嵌插圆柱、 比较各种木条,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等 等。儿童通过自由操作,进行尝试错误和 自我校正,而获得知觉和智力发展。
3、试评述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在幼儿园教育 教学中对游戏的实施和运用。
(1)德国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 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 。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 小立方体。
第六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 体,其中还有一些可分平板、斜角等更小 的部分。其中,第四、五、六种都是为了 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作业:是指用某些材料如纸、泥、沙、竹 、木等制作某种物件。它共有10种。
儿童的艺术兴趣,使儿童熟悉一些物品形 状、颜色、分开与集合等性质,锻炼儿童 的肢体与声音,培养儿童内在的品德。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 觉醒理论 • 元交际理论
题外话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分析
一、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二)游戏时间 (三)游戏场地 (四)游戏材料
二、家庭的影响
(一)父母
(二)媒介的影响
三、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三)健康状态
(四)认知风格
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 霍尔 提出“复演说”,他认为儿 童的发展复演了从动物到野 蛮人再到部落成员的人类发 展,儿童游戏是远古时代人 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上的重演。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 如爬行和蹒跚行走期的游戏, 追逐类游戏,娃娃家和沙滩 游戏,小组竞赛的游戏,在 复演论看来就是动物阶段、 野蛮阶段、农业家长式阶段, 以及部落阶段生存方式的重 演。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 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 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一)什么是自主性游戏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 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 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自 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 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是强调所有的游戏应该有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包括所有的游戏。
剩余精力说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 在席勒《美育教育书简》一 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 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 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 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 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 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 了享受……
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第一章PPT课件
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 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8
二、教育家对学前儿童游戏的论述 及其应用
福禄贝尔: “恩物” ——为了是儿童得到知识和发
展各种能力,福禄贝尔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其中 “恩物”是一种合适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 戏和进行作业是用的玩具和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前教育从观念到实 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幼儿园教育改革
12
识记
第一节 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发展阶段; 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 第二节 1)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 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18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具” 乌申斯基 杜威
9
第二节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 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一、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陈鹤琴的思想观点: 核心思想——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
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 儿童游戏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体力)和能
力(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 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 主张让儿童游戏。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 和道德的发展。 提出优等玩具的标准
阶段
;
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 注重游戏的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的?
;
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 育基础的人是 ;
最早的游戏理论是
;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当儿童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随着心理的发展变化,会不断萌发出模仿周围成人的愿望, 学着大人那样生活、做事 儿童并不为获取某种结果而“工作”,而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快乐而已。 儿童从事的活动既有游戏的属性,又有工作的属性。工作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二者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六) 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对游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20世纪有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这些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对学前儿童Biblioteka 戏的理解(四) 预演说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 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 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 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一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 系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是微观阶段,儿童学会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 驭世界 •第三阶段是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 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现状分析作者:岳慧兰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1997-2006年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之学术期行上所发表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论文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
分析包括作者单位、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性四个方面。
通过分析,指出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91-03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明显地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十余年以来,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发展状态如何?应当给予怎样的评价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在1997年到2006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论文数量、作者单位、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清晰展示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现状,并力求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样本、变量与指标设定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论文样本来自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期刊上发表的414篇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类论文,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是1997年到2006年。
抽样标准是依据我们对学前儿童游戏及其研究的理解:学前儿童游戏是发生在学前儿童个体和群体之间或者成人(包括父母与教师等)与学前儿童之间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游戏研究指对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特征、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关系、游戏影响因素以及游戏实施策略的研究。
因此,凡属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符合学前儿童游戏研究概念界定的论文均纳入样本的范畴。
在分析变量上,本文作以下设定,具体指标为:1作者单位。
共分为8类: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国家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民间研究机构、其他(包括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学者个人和机构),未标明作者单位。
2研究主题。
学前游戏论1-3章
“三段论式”: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 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 开始阶段: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布置游 戏环境 • 进行阶段: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结 • 结束阶段: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 进行总结评价。 缺点:教师介入过多,教学游戏成为教师传 授知识技能的辅助手段
(2)我国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 以卢乐山为代表:主张幼儿园应该把创造 性游戏、活动性游戏及教学游戏作为教育 工作的重要内容来实施,提出游戏就是幼 小儿童的学习方式。 (3)总的特点:带有照搬照抄和机械模仿的 倾向,游戏的中国化的研究不足。盲目对 欧美理论和实践的排斥。
其主要有6种: 第一种:6个小球,6种颜色,都绑着一根 线。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空间观念以及 肯定和否定的观念。 第二种: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 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它使儿童认识 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
第三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 培养儿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以及创 造性的组合能力。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 小立方体。
• 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 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形 成理论体系:埃里克森—皮亚杰—伯莱因和贝特森
(2)从游戏的价值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 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 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2)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 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其关于儿童 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3)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4)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是儿童的良 师。儿童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 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学前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教案第一章:游戏理论基础1.1 游戏的概念与分类1.2 游戏的发展理论1.3 游戏的价值与功能第二章:儿童发展概述2.1 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2.2 儿童发展的心理过程2.3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章: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3.1 游戏对儿童感知觉的影响3.2 游戏对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作用3.3 游戏与儿童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第四章:游戏与儿童情感社会发展4.1 游戏与儿童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4.2 游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3 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自尊心的培养第五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健康5.1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5.2 游戏与儿童心理健康5.3 游戏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第六章: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6.1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6.2 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6.3 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第七章: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7.1 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7.2 游戏活动的组织与管理7.3 游戏活动的案例分析第八章:游戏评价8.1 游戏评价的原则与方法8.2 游戏评价的内容与指标8.3 游戏评价的实践操作第九章:游戏与家庭教育9.1 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9.2 家长在游戏中的角色与指导策略9.3 家庭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第十章: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进展10.1 国内外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现状10.2 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10.3 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游戏理论基础难点解析:理解各种游戏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具体影响。
二、儿童发展概述难点解析: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与游戏关系的理解。
三、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难点解析:分析游戏如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以及不同类型游戏对认知能力的具体影响。
四、游戏与儿童情感社会发展难点解析:探讨游戏在情感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五、游戏与儿童身心健康难点解析:理解游戏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言: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提供对学前游戏教学的理解,并探索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游戏教学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教学理论1. 活动理论:活动理论强调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建构知识与理解世界。
而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正是通过提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2. 玩耍理论:玩耍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自发的行为表现,通过玩耍,儿童能够探索、创造、解决问题,并培养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教学应注重提供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游戏环境,以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和社交能力。
二、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的实践研究1. 游戏教学在语言发展中的实践研究:学前教育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游戏教学在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故事游戏等形式,儿童能够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2. 游戏教学在认知发展中的实践研究: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操纵游戏物品、解决问题和规则制定等活动,儿童能够培养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等认知能力。
研究发现,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游戏教学在社会情感发展中的实践研究: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也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与他人合作、竞争和分享,培养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同时,游戏还能够加强儿童与他人的互动,促进社交技能和同理心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的实践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游戏环境:学前教育中应提供多样化的游戏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游戏,小组游戏和个别游戏等。
同时,游戏环境应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以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2. 引导和支持游戏活动: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
进步: 从社会属性解释游戏,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响的必要性,以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不足: 仅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于社会性活动这一层面,掩蔽了游戏自由、自发的活动意义和价值。
社会性游戏本质观的进步和不足
(三)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基本观点:游戏是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独立性的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4
行为 固定、刻板化 多样化
5
心情 严肃 高兴、兴奋
6
心跳 低可变性 高可变性
7
游戏与探索行为
代表人之二: 前苏联心理学家 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 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游戏中角色的发展
代表人物之二: 伯勒 Peller 理论观点: 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这种扮演的动机
代表人物之三: 蒙尼格 Menninger 理论观点: 宣泄理论:他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不断地寻求表现。 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
觉醒水平增高
新异刺激
单调、贫乏 的刺激
特殊性探究
(回复)
最佳唤醒 水平
多样化 探究
(回复)
觉醒水平降低
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揭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启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 对新生入园的适应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游戏论简答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论一、学前儿童游戏论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普遍模式和共同特征2.揭示儿童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究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4.提出和帮助指导儿童游戏的策略或具体方法。
前三项是基础理论研究,后一个是应用性研究。
二、研究意义:(一)改善教育实践1.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游戏活动提供科学指导2.为玩具的设计与生产,为家长购置玩具、指导幼儿游戏提供帮助3.为其他有关儿童游戏的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二)推进理论建设三、评述经典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生物学色彩,主要是主观思辨产物,缺乏可靠实验依据,由于它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的现象,推动着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趋势:1.从游戏理论发展来看,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性质转变2.从游戏价值观变化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五、儿童游戏研究四阶段:1.从本世纪20年代左右到解放初期2.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3.文革时期4.文革至今六、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的原因:1.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有关2.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快感有关七、陈鹤琴提出的优质玩具的标准:引发幼儿游戏兴趣、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可激发幼儿想象力、发展儿童创造力、能适应儿童的能力、发展儿童智力八、我国儿童游戏研究需解决的问题:1.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问题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九、研究儿童游戏时需注意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儿童游戏研究的课题来源:1.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的研究2.幼儿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十一、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程序: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5.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6.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十二、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十三、运用问卷法时需注意的问题:1.试题数量不宜过多,紧紧围绕研究主题2.试题内容应是儿童熟悉、能理解的3.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1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一、幼儿游戏的结构分析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 一般认为幼儿在游戏中自主自愿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应该符合以下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一、幼儿游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我国幼儿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 1. 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建立初期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总的特点就是注重幼儿的实际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生活和游 戏中获得各种经验。 2.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 此阶段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带有机械模仿苏联思想的倾向,尚未形成具有中国 特色的游戏理论,尚未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实践工作。 3.“文革”时期 在这一阶段,我国幼儿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幼儿游戏的研究 也是如此。 4.“文革”后至今 这一阶段是我国幼儿游戏研究重新起步的阶段,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结合我 国实情,重新开始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一)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儿童的游戏形式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而 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的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1.感觉运动游戏 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主要是0~2岁的儿童进行的游戏。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也称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游戏形式,是一种利用游戏材料(如积木、插塑、黏土 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形式。 4.规则游戏 这是两人以上通过遵循规则来进行竞赛的游戏形式,如打牌、拔河等。
一、幼儿游戏的分类
(三)游戏的活动形式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按照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活动方式的不同,把游戏分为以下四种: 1.机能游戏 2.想象游戏 3.制作游戏 4.接受游戏 (四)游戏的活动内容分类 形式对应于内容,但是二者并非完全对应,也并非完全包容。 1.动作技能性游戏 2.认知性游戏 3.社会戏剧性游戏 4.结构性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 之前。
1、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三、第三阶段,是“十年浩劫”时期。 四、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练习题: 1、恩物 蒙台梭利教育 游戏指导的“三段 论式” 2、评述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在幼儿园教育教 学中对游戏的实施(运用)。
绪 论
一、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
从幼儿至年逾古稀的老人、从乡村到城市、从古至今,游戏一直 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二、19世纪后期,游戏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三、学前游戏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学前游戏理论(在教育领域):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 究学前儿童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讨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 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 学前游戏研究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国外学前游戏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心理学家的游戏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 右) (二)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三)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问题一: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游戏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问题二:简述(心理学的)游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问题三:试述心理学家关于游戏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
二、教育家对学前儿童游戏的论述及 其运用
(一)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对游戏的实施 (运用)
1、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 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2、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对游戏的实施(运用)参见教材p243。 3、恩物:是上帝恩赐物的简称,是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实际上 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 具和材料。 4、评述:参见教材P243。
(二)蒙台梭利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对游戏 的实施(运用)
1、运用。参见教案。 2、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 核心,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贡献。
第二节 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及实践研究 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 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