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愿望,是受“唯乐原则”驱使的。
-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2、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可以帮助
“自我”对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进行协 调与整合。 (2)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学 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
❖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
-
第三节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游戏是学前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 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游戏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 生活和能力条约需要而产生的有意 识的模拟活动。
——柏拉图
-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节 游戏的基本概念
-
❖ 一、游戏的定义与本质 (一)定义
“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 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 性活动。”——《教育大辞典》
索而展开的,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便 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游戏形式。 1、练习性游戏 又称机能性游戏,其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 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快感,由简单地重复运 动组成。
-
2、象征性游戏 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
形式。如“过家家”。象征性游戏是幼年儿 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大约两岁开始,直至入 小学,其高峰期在3~5岁。
-
❖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学前儿童游戏研究
的缓慢发展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阶段的 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1、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
矛盾的机制,是学前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2)游戏可以满足学前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
的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的游戏和生活游戏 ❖ 中国真正对游戏进行本土化研究始于20世纪
20年代。 ❖ 改革开放后,西方游戏理论被相继介绍到中
国。如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 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等。
-
❖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 ❖ (一)经典游戏理论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学前儿童游
3、规则性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织游戏,摆脱
了具体情节。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的复杂 程度,动作技能的要求不同,因此这种游戏 可以从幼年一直延续到成年。
-
❖ (二)帕顿的游戏分类 按照学前儿童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分
为: 1、独自游戏 2、平行游戏 3、联合游戏 4、协作游戏 5、无所事事 6、旁观
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 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力量 产生。 2、生活预备说——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3、复演说——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 演,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 4、成熟说——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
对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的评价
把游戏看作是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比以往任何一种游戏本质观都更能充分地概 括出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 的主体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加真正地说明游 戏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活动性质、面 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 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相适应 3、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是对原有 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 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 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智力 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 型不同。学前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 学前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 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
❖ 二、游戏的特征 对于游戏特征的研究,就是寻求游戏中共同的因素,
以区别游戏与非游戏活动。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二)游戏具有虚拟性,是一种假象行为 (三)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四)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
❖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 (一)皮亚杰的游戏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是沿着认知发展的线
-
❖ (三)我国的游戏分类 按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来分类: 一类是创造性游戏——以学前儿童自由创
造为主,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 演游戏
另一类是规则性游戏——以教师创编、组 织为主,以规则为核心的游戏形式,包 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
-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概况和理论
❖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概况 ❖ 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主要分为以发展体力为主
(二)本质
研究游戏的本质,就是要解释学前儿童游 戏产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学前儿童为什么 游戏的问题。
-
❖ 游戏本能论 揭示游戏生物学因素的同时,又认为本能是游戏的根源,是游戏
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就使对游戏本质的解释具有了唯心主义的 色彩。
❖ 游戏社会反映论 揭示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属性,虽然在理论上划清了学前
-
❖ (四)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1、游戏的实质:愿望的满足 2、游戏活动的属性:想象性情景和游戏的规则 3、游戏的价值: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游戏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逐步内化的
一个过渡阶段 (2)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的巨大作 用就是创造了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游戏正如放 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总是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 水平。
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而且也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 响的必要性以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但否定了游戏作 为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 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等。 游戏是学前儿童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 观地表现为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