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品出口碳排放效应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碳关税对我国工业品出口影响效应论文

碳关税对我国工业品出口影响效应论文

碳关税对我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分析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186-02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恶化,对出口商品征收碳关税逐渐被各发达国家提上议程。

本文以中国为视角,通过理论分析征收碳关税对一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并以沈可挺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分别征收30美元/吨碳和60美元/吨碳的碳关税对我国工业品总出口的影响。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关税工业品出口影响效应一、引言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的法案,“碳关税”一时间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它指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包括铝、钢铁、水泥、化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目前,加拿大也正在酝酿开征“碳关税”,主要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进口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

中国经济自改革以来所取得的高增长有赖于工业的高速增长,而中国工业的高速增长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工业品出口的高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1980—2007年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90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1563亿美元,增幅达127倍。

伴随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的快速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结构也已发生显著变化。

初级产品出口在此期间增长缓慢,其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经从1990年的25.6%下降至2007年的5.1%,下降幅度达205%。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以及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规模增长相对较快,这两者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此期间内分别大致稳定在5%和18%左右的水平。

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增长非常迅猛,其出口占比已经由1990年的9%增长至2007年的47.4%,增幅为38.4%;自2001年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

因此如果中国主要的工业品出口国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这无疑是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巨大打击。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行业 i 的直接碳排放量 Ci 除以增加值 xi, 就 得 到 该 行 业 的 直 接碳排放强度矩阵,具体为:
(5) 行 业 j 的 直 接 碳 排 放 强 度 矩 阵 Ci 乘 以 其 完 全 消 耗 系 数 矩 阵 bij,就 得 到 该 行 业 的 完 全 碳 排 放 强 度 矩 阵 ,具 体 为 :
大。 张晓平(2009)的计算表明,2000-2006 年中国每年出口商品隐 含 碳 排 放 占 全 国 总 排 放 的 比 重 基 本 在 30%-35% 。 Yan 和 Yang (2010) 认为 ,1997-2007 年中国每 年 碳 排 放 的 10.03%-26.54%是
在生产出口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 为了分析影响出口贸易隐含碳
改革与开放 2012 年 3 月刊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宋莹莹 (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淄博 255012)
摘要: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 2006-2009 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 行结构分解分析, 将其分为强度效应、 结构效应、 规模效应。 结果表明: 强度效应贡献率为 112.33%, 结构效应贡献率为 4.14%,规模效应贡献率为-16.47%。 中国各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高碳行业的出口比重下降有利 于减少碳排放。 中国应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的生产与分配使用情况的投入产出模型: (1)
其 中 ,x 为 各 行 业 总 产 品 向 量 ,y 为 最 终 产 品 向 量 ,
为直接消耗系数或技术系数矩阵,表示
行业 j 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行业的产品数量。
假设
,则有:
(2)
其 中 ,I 为 单 位 矩 阵 ,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工业分行业的实证分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工业分行业的实证分析
和广义 矩估计 方 法分 别 对 碳排 放 规模 和强 度 的影 响因素 进 行 了实 证 分 析 ;何 小 钢 等[ 2 1)利 5 0 2 ]( 用动态 面板数 据 实证 研 究 了 工业 碳 排 放 的影 响 因
来碳排放 的目标。
15 — 0 1 ,中国工业行业增加值 占国内 92 21 年 生产总值 的 比重 由 2 .%逐步升至 3 . %,上 08 75 7
第8 ( 期 总第 26 ) 2期
2 1 年 8月 02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o r a o I d s il e l lgc c n mis un f n u t a cmoo ia E o o c l r T l
N . C n ,N .2 ) 08(- d o26 me
Au . 1 g2 2 0
Au 2 1 g. 2 0
SI A TRP T模 型 ,采用 面板 固定 效应 进 行 回归 分析 , 对 中国工业 3 个 分行 业二 氧化碳 排放影 响 因素进 9 行 实证 研究 。
国 3 个 行业 部分 年 限的二 氧化碳 量 的估 算值 。a 9 1 为煤 炭 开 采 和 洗 选 业 ,a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开 采 2为 业 ,a 3为黑色金 属矿采 选业 ,a 4为有 色 金 属 矿采 选业 ,a 5为非 金 属 矿 采 选业 ,a 6为其 他 采 矿 业 , a 7为农副食 品加 工业 ,a 8为食 品制造业 ,a 饮 9为 料加 工 业 ,a0为 烟 草 加 工 业 ,a l为 纺 织 业 , l 1 a2 1 为纺 织 服装 、鞋 、帽制 造 业 ,a3为 皮 革 、毛 1
碳 排放 的影 响 ;A ci md Pi bd r m i r m oo和 S 】a h a . m J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

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齐亚伟【摘要】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将能源与二氧化碳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解框架中,测算了2001~2009年我国备省市的环境效率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规模变动等4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无效率普遍存在,且在省际间的分布差异较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省际差异分别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地恶化.【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10页(P137-146)【关键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GML;指数【作者】齐亚伟【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

在盘点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时,我们发现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经济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诱发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大打折扣。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也不能得到遏制。

能源耗竭和二氧化碳排放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为此,节能减排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运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通过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为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能源耗竭、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第3 1卷 第 1期
2 0 1 4年 1月
统 计研 究
S t a t i s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Vo 1 .3 1. No . 1
J a n.2 0 1 4
我 国行业碳 排放量测 算及 影 响 因素 的结 构分解 分析
李 新运 吴 学锰 马俏 俏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a n d s e l e c t t he ma i n i n lue f n c i ng f a c t o r s . Th i s p a p e r up d a t e I np u t - o u t p u t t a b l e i n 2 01 0 us i n g RAS,a n d a d o p t
The Me a s u r e o f Chi n a’ S I nd u s t r y Ca r bo n Em i s s i o ns a n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e c o mp o s i t i o n Ana l y s i s o f I n lue f nc i ng Fa c t o r s
e x p o r t s t uc r t u r e a d j u s t me n t wi l l b e c o me i mp o ta r n t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o r e d u c e i mp o a a n d e x p o t r o f p r o d u c t s o f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d j u s t me n t s h o u l d b e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w a y o f r e d u c i n g d i r e c t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i n d i r e c t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隐含碳排放量较大 , 在碳 排放总量中 占比较高 , 且存在 行
业 和国别流 向集 中度 , 并 利 用结构 分解方 法得 到 出 口总 量增长 的主要 因素。 三、 中国 出口贸易 中隐含碳排放 的测算与分析 ( 一 )中国 出 口 贸易 中各 部 门 C O 排 放 量 的测 算
方 法
[ 关键 词]投 入产 出;出口隐含碳 ; S D A; L MD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图分类号 ]F " / 5 2 . 6 2
引 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2 0 9 5 — 3 2 8 3 ( 2 0 1 3 ) 0 3 — 0 0 2 1 — 0 4
分解法研究 中国的对 外贸 易隐含 碳排放 , 认 为 贸易规模
的扩大是推高碳排放量的主要 因素 。 国内学者主要是从贸易对我 国隐含碳排 放的影 响方


近年来 , 中国经济取得 了高速发展 , 但 我国隐含碳 排
放量却 位居世界第一 , 使 中国面 临着严 峻的 国际压力 , 甚
至出现中 国“ 威胁气 候安全 ” 的论调 。为此 , 中国政府 做
得到技术效应能够减 少 出 口内含 碳排 放 , 是减排 的 主要
究, 对于重新界定我 国的碳排 放责任 、 争夺 国际气候 谈判
话语权有着重要 的意义 。
二、 文 献 综 述
因素。杜 云 书、 张 为付 ( 2 0 1 2 ) 比较 了 1 9 9 7年 、 2 0 0 2年 、 2 0 0 5年和 2 0 0 7年的出 口隐含碳排放数据 , 认 为我国出 口
X=( , 一 A) y
d e x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 考察 中 1 3贸易 中隐 含碳排 放 的驱动 因素 , 发现贸 易规 模扩 大是驱 动 中 1 3 贸易 中隐含 碳排放增 长 的主要 因素 。Y a h和 Y a n g ( 2 0 1 0 ) 运用 S D A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 2・
统 计 研 究
2 0 1 4年 2月
素 。采用计 量模 型 进 行 研 究 的有 : A n g 等( 2 0 0 6 )
通 过对 1 0 4个 国家 的截 面数据 研究 , 发现碳 强度 与人
强 度产生 阻碍 作用 ; 另一 方 面 随 着 经 济 发展 水 平 的
第3 l卷 第 2期 2 0 1 4年 2月
统计 研 究
S t a t i s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Vo 1 . 31 , No . 2
Fe b. 201 4
中国 碳 排 放 强 度 影 响 因素 实 证 分 析
孙 欣 张 可 蒙
一 E p = 山 兽 … _ 嚣 三 ∽ - l . _ 三 ¨ _ 一 三
( 2 0 1 1 ) 通 过美 国 4 8个 州 的 面 板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碳 强
度 与 州经 济呈 现显 著 双 向 关 系 , 并 提 出 在发 展 经 济 的同 时 , 执 行特 殊政 策 以降低 碳强 度 。 。
据 统计 , 目前 中 国 已是 世 界 上 二 氧化 碳 排 放 量
一 一 ~ 一 一 ~ 一 ~ 一
原 因是 生 产 部 门 能 源 强 度 下 降
应 权重 对数 指数 ) 方法研究, 发现 发 电燃 料 构 成 、 能
最 大 的 国家 , 在哥本 哈根世界气候会 议上 , 中 国 提
文章编号 : l 0 0 2— 4 5 6 5 ( 2 0 l 4 ) 0 2— 0 0 6 1 — 0 7
一 ~ 伽 ~ 一 一 一 ~ 一 一 ~ ~ 一 ~ 一 一 ~ 一 一
. l n 0 S 1 f ¨ ㈨ u e h Ⅲ . . Ⅲ } Ⅲ v H ● e w p ¨ F ( _ . 三 y _ l

中国出口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出口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出口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加强对外贸易必不可少。

面对多变复杂的经济形式,出口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之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人民币汇率、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支出和FDI外国直接投资几个变量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出口总额的数量关系,并比较分析其对我国出口影响程度大小,最后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标签:出口总额;实证分析;影响程度一、引言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十大出口贸易国之一。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仅为 4.6%,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到1990年,出口依存度就达到了15.8%;1994年超过20%,达到一个小高峰;1995年到1998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快于出口增长;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出口面临新的增长契机,外贸依存度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从2007年~2016年开始逐渐回落,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16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为20.6%,同时,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约为14%,居世界第一,自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保持这一位置。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变化,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和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继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多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区域合作谈判盛行,各国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力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2016年,从英国公投脱欧开始,逆全球化思潮悄然兴起。

这都使世界经济走向更加扑朔迷离。

但是从总的趋势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不会改变。

中国对外贸易经过近40年的发展,出口贸易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由最初的快速发展到现在的平稳发展,由量的快速增长到质的选择,中国逐步完善外贸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外贸规则,与外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与GDP脱钩因素影响力分析

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与GDP脱钩因素影响力分析
向变 动 的主 要状态 ,这与主 要发达 国家 的脱 钩发 展趋 势 基本 一致 。王 强等 ( 0 0 8 别对 中 国 2 1 )[分 工业 能耗 与工 业 GDP和 工业碳 排放 与工业 G DP
种是 t 的环境 压力 指数 和经 济增 长 指数 作 比 年
较 ,称 为指 数法 ;第 二种 是 t 年和 基 年 的资源 投 入 强度 或者污染物产生强度作 比较 , 称为强度法 。 T po模 型是比较 t ai 年的环境压力 的增 长率与经济
与工业 G P间脱钩状 态进行研 究;李忠 民 (0 0 D 2 1)
C- , y , .-S. fZc = E ( C) ( . , C 1 fD ’

川等分别对 山西省建筑业 能耗与 G DP间、碳 排放
与能耗间 以及碳排放与 GD P间脱钩状 态进行 了研 究;李 忠 民,韩 翠翠 ,姚 宇 (0 0 l 山西 省 2 1 )『 对 建筑业碳排放与 GDP脱钩关系进行 了研究,定量

源 消 耗 与 经 济 增 长进 行 了脱 钩 分 析 。中 国 脱钩 研 究 大 多 数 集 中 在 节 能排 放 领 域 ,其 中 能 耗 与 GDP脱钩研 究和碳 排放 与 GDP脱钩研 究 已成 为 中国应对全 球气候 变化 、促进可 持续发展 两大研 究 领域 的热 点 课题 。如赵 一平 等 ( 0 6 5 2 0 )[、王 】 虹 等 ( 0 9 、王 崇梅 ( 0 0 对 中 国能源 20) 2 1 )【 消耗 与经济 发展之 间 的脱钩关 系进行 实证研 究, 认为 “ 弱脱钩 ”是 中 国经济 发展与 能源消耗 间双
作者 简介 :任
洁,女,青岛大学人 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2 0 09级硕士研究生。 ( 60 1 2 67 )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制造业碳排放量巨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减排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然后,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资料,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碳排放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接下来,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

文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中国制造业的碳减排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现状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导致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进而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据统计,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比例超过30%,其中,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在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如钢铁、电力等,其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能源消耗较少的行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其碳排放强度则相对较低。

这种行业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能源结构决定了其碳排放强度。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2019-10-24⼀、引⾔进⾏现代化建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越⽇本成为全球第⼆⼤经济体。

反思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这种增长是以资源⾼消耗、⾼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不仅造成了巨⼤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且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随着全球⽣态破坏⽇益加剧,⼤⽓中CO2等排放物增多,温室效应对⼈类的影响⽇趋严重,特别是温室⽓体的排放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温室⽓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

温室⽓体减排⾏动正在逐步成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如何实现碳减排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对科学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碳排放测算⽅法及数据来源(⼀)测算⽅法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个⽅⾯:煤炭、⽯油、天然⽓的使⽤。

本⽂参照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1),计算出中国代表性产业的⼆氧化碳的排量,据以观察国民经济增长中⼆氧化碳排放量的重点产业。

本⽂⽤于计算碳排量的公式为Et=δfEf+δmEm+δnEn ,其中,Et为碳排放量,δf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f为煤炭消耗量;δm为⽯油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m为⽯油消耗量;δn为天然⽓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n为天然⽓消耗量。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资料来源:根据徐国泉、汪刚等⼈的相关研究整理得出。

(⼆)数据来源数据根据1994-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获取,代表性⾏业选取了农业,⼯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贸易、餐饮业和其他产业。

三、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分析根据已给出的碳排放测算公式,测算1996-2011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1996年碳排放总量为467646.21万t,⽽2011年碳排放总量为852116.88万t,年均增速为4.12%,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呈阶段性上升趋势。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过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煤炭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我国应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步伐,逐步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

三、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企业涌现出来。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

私家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出行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并鼓励居民减少使用私家车。

五、农业和林业农林渔牧业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并且农作物腐烂后也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林业伐木和森林火灾也会导致大量碳排放。

因此,我国应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林业发展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六、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建筑物的兴建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也会导致车辆尾气排放增加。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建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节能减排,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看 转 移排 放 … 。因 为 , 为 “ 界 的加 工 厂 ”快 速 增 长 的 作 世 ,
出 口 贸 易 也 是 我 国 c 2排 放 量 增 长 的 重 要 驱 动 因 素 。 0 20 0 8年 , 中国 的外 贸 总额 达 到 2 1 . 美 元 , 中出 口 56 6 3亿 其 达 1 8 .6亿 美元 。对 我 国这 样一 个 低端 产 品 的 出 口大 42 5 4 国来 说 , 相 当可观 的一部 分 c 排放 量是 隐 含 出 口商 品 有 中由 国外 消 费的 。 国外 已有 不少 学者 在关 注贸 易对 气候 变 化 的影 响 , 他 f 证 实 了 产 业 地 理 转 移 对 全 球 c 2排 放 的 影 响 。 f 部 0
作者简介 : 闽云凤 , 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 贸易与环境 。

4 ・ 8
闰 云凤 等 : 国 出 口隐 含 碳 增 长 的 影 响 因 素分 析 中
1 亿 tJ . 5 。刘强 等利 用 全生 命周 期 评价 的方 法 研究 表 明 6
这些产 品在 出 口的 过程 中带走 了大 约 1 . % 的 国内 一 次 34 能源消耗 , 排放量 约 占全 国碳 排放 量 的 1 .% 。齐晔 碳 44 等 以 日本 产品 的碳耗 系数 为所有进 口产 品 的碳 耗 系数 , 以
w 和 p k 采用 各 国的投 入产 出表 和双 边 贸易数 据研
究 了最 大 6个 O C E D国家 ( 拿 大 、 国 、 国 、 加 法 德 日本 、 国 英 和美 国 ) 1 2 种工 业 品进 口中 的 隐含 碳 , 发现 进 口隐 含碳 约
收 稿 日期 :oO一0 —2 21 3 6
些研 究 , h 和 H Is 从 经 济 投 入 产 出 生 命 周 期 评 价 Si n ai Ts (I L A 软 件 中得到 美 国各行业 的 c 2 放系数 , EO— c ) 0排 以此 为基 准估 计 出美 国从 中 国进 口商 品的 c 2 放 系数 , 出 0排 得 的结 果表 明 1 7 03 中国碳 排放 的 7 一1%是 隐含 9 —20 年 9 % 4 在 出 口中被美 国所 消 费 的 。 中 国的 陈迎 等定 量 研 究 了 J 20 — 06 中 国外 贸进 出 口商 品 的 隐 含 能 源 问题 。他 02 20 年 们 的测算 结果 表 明 20 年 中国 内涵 能源 净 出 口达 24 t 02 .亿 标煤 , 占我 国一次 能 源 消费 总 量 的 1% , 出 口隐 含碳 约 6 净

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本文将首先进行文献综述,总结现有关于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通过选取2000年至2018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该模型将控制影响出口贸易和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如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和环境政策。

分析结果将揭示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复杂性,并进一步探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2、文献综述3、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出口贸易经历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种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出口贸易和环境污染的现状。

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内产业升级,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但也带来了新的环境挑战,如电子废物处理和化学品管理。

出口贸易的地理分布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我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产业集聚导致污染物排放增加,特别是在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土壤污染方面。

出口导向型产业的集聚也加剧了区域环境失衡问题。

再次,中国出口贸易的环境法规和政策正在不断完善。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和政策,如提高排放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审计和促进绿色供应链。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压力,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执法和监管效率。

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也对改善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不断提高,促进了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也为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动力。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引言: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决定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2023年到2023年减少40-45%。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量化目标。

虽然减少CO2排放强度只是一个相对目标,不是绝对水平,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目标太高,无法如期实现。

本研究旨在利用前沿分解技术找出1980-2023年间中国CO2排放强度下降的驱动因素并以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数据:能源、环境领域的因素分解法中的分解对象包括能源消耗、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二氧化碳排放和排放强度等,分解形式主要分为加法和乘法两种。

从分解技术来看,主要分为指数分解法、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非参数距离函数分解法三种类型,其中又以指数分解法占主体地位。

指数分解法源自传统的Laspeyres指数和Paasche指数,流行于七八十年代,代表性研究可见Doblin(1988)和Ang(1993)。

不过这种分解方法存在两个缺陷,分解残差项的存在和零数值影响计算的问题。

对此, Sun(1998)等人提出了一个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即根据“联合产生均等分配”的原则将残差均摊给各主要因素, 最终导致完全分解。

使用该方法对中国能源或碳排放进行分解的文献有张君和刘君(2023)、Zhang(2023)等。

根据研究问题以及面临缺陷的不同,后续发展起来的还有Divisia分解法、LMDI分解法、Shapley数值法等一系列方法。

由于LMDI分解法既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分解并可以互相转换,也可以处理零数值的问题。

因此,实际应用中LMDI方法较为常用。

本文同样选择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

研究使用变量为1980~2023年中国工业38个两位数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结论:文中把碳强度变化分解成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两大因素。

后者又进一步分为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两个因素。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

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和发展情况。

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样本,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并对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受到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市场规则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碳排放成为主要的环境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采取了碳市场机制,建立了碳交易体系。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手段,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情况2.1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政府将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指标划分为碳排放权,并通过拍卖、分配等方式将这些碳排放权分配给企业和单位,再由企业和单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一种制度。

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它反映了碳排放权的价值和企业对减排的成本。

2.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我国自2009年开始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并于2017年全面推行。

我国碳市场目前以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核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七个碳交易市场。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总量逐年增加,涉及的行业也在扩大。

3. 影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因素3.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碳排放的成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在购买碳排放权时会考虑净成本的影响。

其次,经济增长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水平越高,企业的碳排放量可能会增加,从而影响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价格。

3.2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的减排目标、碳排放权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对碳排放权的供需和价格产生影响。

出口产品碳排放论文

出口产品碳排放论文

出口产品碳排放论文随着全球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个国家互相贸易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出口产品是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探讨出口产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益于减少碳排放的建议。

首先,出口产品碳排放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类:生产过程排放和物流运输过程排放。

生产过程是指出口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能源消耗等因素。

物流运输过程指的是出口产品在运输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包括陆地运输、海运和航空运输等不同方式。

接着,出口产品碳排放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生产过程排放和物流运输排放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其中生产过程排放会导致能源消耗、空气污染、水资源消耗等问题,物流运输排放则会因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而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

此外,碳排放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

除了对环境的影响,碳排放也会对经济造成影响。

碳足迹的成本也将在生产和物流成本中反映。

一些国家或组织对碳足迹实行贸易壁垒,也会影响出口产品的贸易。

鉴于此,如何减少出口产品碳排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技术改进和节能减排措施来减少生产过程排放。

采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方式,例如太阳能、风能等。

在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优化物流运输方式,采用低碳、高效的运输方式。

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采用高效节能的交通工具和包装材料,以减少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

最后,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税收刺激,促进企业和个人采用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

建立碳交易市场,实行碳排放贸易抵消措施,以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

总之,出口产品碳排放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全球通力合作来解决。

只有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才能达到减少碳排放并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探究

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探究

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探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各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出口贸易对全球碳排放量的影响逐渐引起关注。

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更是成为了国际碳排放转移的重要承担者之一。

本文将从出口贸易导致的碳排放问题入手,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之策。

一、出口贸易导致的碳排放问题1. 产业转移导致的碳排放转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发达国家为了追求成本优势和市场份额,将国内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

这样,虽然发达国家享受了低成本的产品,但却大大增加了全球碳排放量。

2. 运输过程带来的碳排放由于全球化带来了跨国贸易的增加,商品的运输距离也越来越远,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为了让货物能够尽快到达市场,船只、飞机、卡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增加了许多,使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随之增加。

3. 能源消耗的增加带来的碳排放为了满足外部市场的需要,生产厂商通常会增加生产、运输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这也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

二、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1. 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进一步地,由于出口贸易导致的碳排放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台风、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气候变化现象的增加,进而影响到全球的生态环境。

2. 损害国家生态环境大量的出口贸易碳排放,不仅影响全球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各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个国家生态系统和资源的流失、失衡。

三、解决之策面对出口贸易导致的碳排放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合理使用原材料和能源,从源头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2. 降低产品的运输距离放弃过多的国际贸易加快跨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周期,使得产品的里程占比降低,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3.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和环保并重的政策,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各国协同努力,进一步减轻出口贸易对全球环境的压力,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品出口碳排放效应因素分解实证分析作者:海鹏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7期[提要] 本文运用LMDI因素分析法,分时间段从规模、结构和技术等方面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碳排放效应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在第一个周期内,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其余两个效应为负;在第二个周期内,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三个效应指标系数都为负。

我国工业经过两个计算期的优化发展,在第三个计算期(2012~2015年)三种效应带来的减排效应明显,尤其是技术和结构效应。

因此,我国应从结构和技术方面着手,在实现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工业发展和碳排放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工业品出口;碳排放效应;因素分解;实证分析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清洁产业出口扩张与污染天堂规避——基于贸易、环境政策协调的CGE模型研究”(项目编号:71563061);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特别项目:“基于污染规避的中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YUFEYC002)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年6月23日一、LDMI因素分解法方法介绍美国经济学者Grossman和Krueger是最早提出贸易环境效应理论的人,在1991年,他们对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环境影响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与研究,并创造性的提出了贸易自由化环境影响效应理念,其理论中存在着三大效应,具体为技术、结构与规模效应。

本文也将借鉴其研究方法,从三种效应角度定量分析工业行业出口可以对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

为此,我们引入LMDI因式分解法来分解三种效应,关于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分解的方法很多,其中指数分解方法是主要使用的分析技术。

指数分解方法是由以往的拉式指数和帕式指数发展而来。

在当时,石油危机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有不少的学者对工业能源消费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多种相应的分析方法,使所有的分析方法得到完善和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完善,分解技术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在能源、资源、经济与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分析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进行碳排放增长因素问题分析时,多会应用到分解技术,具体包含结构分解SDA和指数分解方法IDA。

就分解方法而言,SDA对数据要求相对较高,IDA方法在应用中可以应用部门加总数据,对于数据的要求标准较低,具体分解形式较为多样,如可以为强度、绝对值与弹性等。

在众多的指数分解方法中,LMDI因素分解法具备较高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本文针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问题选择应用LMDI模型进行因素分析。

二、模型的建立因素分解分析是比较静态的一种分析方法,即在其他因素或条件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因某因素改变,从而导致了研究对象的变化。

这种方法可以更为明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变化产生的根本性因素,并可以求解相关基本对研究对象变化的影响水平。

其是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工业品出口的碳排放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出口总量、出口构成和出口碳排放强度。

由此,在分析贸易中碳排放问题时,存在以下不等式:公式(4)表示规模效应,即在部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出口总量的变化所带来的碳排放量变化;公式(5)描述的是结构效应问题,即总出口额与碳排放强度参数恒定的条件下,出口结构所引起的碳排放波动;在公式(6)计算得出的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我国分行业的出口额相乘即可得出工业分行业的技术效应。

综合以上公式,可以获得出口贸易的具体各效应值。

为了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规律趋势,本文将在这里分为三个时间段来对比碳排放的三种效应,并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个时间段为2002~2007年;第二个时间段为2007~2012年;第三个时间段为2012~2015年,以此来分解并比较分析中国1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的三种效应,为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采用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和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在文章中提及到的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量等所有的相关指标都来源于2002~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工业分行业的所有提到的贸易数据都源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在这里提及到的分行业出口贸易额指的是大中型企业的出口贸易额。

四、工业品出口贸易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因素结果分析通过LMDI因素分解法,可以得出出口贸易三种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三个时间段上三种效应,以此来探究我国各个时间段上工业行业低碳减排完成情况,并对政策建议提供数据分析支撑。

具体分解结果如下:(一)结构效应。

由表1可以看出,在第一个计算期内我国结构效应为正、在第二个计算期和第三个计算期内结构效应为负,分别减排15,019.01万吨和25,781.61万吨。

通过三个计算期的比较静态分析可知,我国工业行业出口结构在第二三计算期内变化显著,说明2007~2015年间我国工业行业出口贸易结构转型效果明显,我国的工业出口结构开始由高碳行业向低碳行业转变。

同时,我们发现在第二和第三时间段内我国低碳和一部分中低碳排放行业出口量有大幅提高,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行业对于能源的依赖不大且利用率高,且碳排放的数量较少,即使出口份额在未来有较大的增长,也不可能大量地提升碳排放的比例。

(表1)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工业品出口结构由高碳排放部门向中低碳排放部门转变明显,由于出口结构的变化降低了碳排放量,这说明我国制定的发展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贸易战略正在产生积极作用,但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

(二)技术效应。

根据LMDI提出的相应的计算方法,结合两个计算期的各个工业行业的出口额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工业出口对碳排放的技术方面的影响,即技术效应,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知我国在三阶段的技术效应带来的减排量,由2002~2007年的减排2,942.97万吨到2012~2015年的16,529.76万吨,减排效果显著。

具体来说,在2002~2007年间,在技术取得进步的情况下,碳排放量的减少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

到了第二个周期内(2007~2012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取得的技术减排效果显著,而且已经位于减排量的首位,为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的减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第三个周期(2012~2015年),中国工业出口行业中绝大多数的行业碳排放达到了1万吨/亿元以下,表明我国在实现节能减排,以及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行业的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相应的标准规定。

(表2)通过三个时间段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技术效应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哥本哈根大会到现在的阶段尤为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现在发展信息化、清洁化并映入节能低碳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随着低碳节能技术的不断融入,我国未来技术效应成果会更加显著。

(三)规模效应。

通过上面的式(4)可以计算出工业品出口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第一个计算期内(2002~2007年),除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之外,其余中国工业出口行业的出口规模都有所增加,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出口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百,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了728.01%。

所以,出口规模的变化,将会使行业的实际排放量大大低于国际上提出的响应标准,规模效应为正。

在第二个计算期内(2007~2012年),按上文的分类,我国高碳行业出口增速所减少。

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的出口增长率下降幅度很明显,所以在这一时期内的碳排放的数量也有所下降,为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第三阶段(2012~2015年),工业行业的规模效应为负,说明我国在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扩展机电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工作,实现了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实现了对污染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表3)总体来说,随着我国的出口结构向机电产品、通信、电子等高新技术转变,而这些都是中低碳排放行业,故虽出口份额连年递增,但由于碳排放强度低,故2007~2015年间,我国工业品出口碳排放的规模效应为负。

(四)总效应。

综合上面的所有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工业行业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发生变化也是由三大因素共同构成的,出口结构、生产技术和出口规模。

由表4可以得出在第一个周期内(2002~2007年),我国工业品出口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为正,而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工业品的大量出口,技术进步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开始发挥作用,结构效应虽为正,但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工业出口已经开始转向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清洁化的发展,但效果不明显。

进入第二个周期时(2007~2012年),总效应为负导致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出口的减少,而技术进步也是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碳排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第三个计算周期内(2012~2015年),随着我国工业行业的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及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引入,导致我国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为负,且相对于第二阶段而言减排效果更加显著,在此阶段高碳排放行业出口量增速相对缓慢,而电子通信等低碳行业出口贸易额增幅很大,但由于单位碳排放量不高,导致规模效应为负,进而总效应为负。

(表4)从总体来看,对比分析三阶段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工业品出口向中低碳行业转移很显著,且由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引进,技术效应也愈发显著,同时我国高新技术和电子科技产品的出口规模日益增加。

可以说我国的工业品出口现今已经从原来的高污染、高排放且低附加值的产品转移到低污染、低排放、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我国工业行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具有核心竞争力“中国创造”积极地深入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1]徐国泉等.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2]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3]齐哗,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4]陈红敏.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5]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