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2012年9月教案 邓发纪念中学:刘瑞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分讲读 与自读
教师可自行 安排比例
以课文内容 为话题
以专题组 织单元
口语交际与 综合性学习 穿插进行
编 写 体 例
以栏目形式 组织单元
精华 名篇 要点 提示 课 文
巩固 拓展
重点词 语积累
整体感 知 方向导 航
激发兴 趣 培养能 力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阅读篇目 单元提示 编 写 体 例
醉翁亭记
识字写字
学 段 目 标 与 内 容
综合学习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准确的背诵。 2.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3.领悟文章内容,准确把握重点词语在 过程:课前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学生诵读。 文中的用法。 方法:结合研学内容合作、交流、探究解疑, 4.注意积累词汇。 提交探究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1、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 大。 2、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岳阳楼记
在与迁客骚人的对 比中表现了自己的政 治抱负
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
满井游记
写景抒情小品, 富有艺术魅力
古诗五首
内容结构
小石潭记
充满诗情画意的山 水中,抒发了作者 悲凉凄苦的情感
— ━ -
写景抒情 寄托感情
山 水 游 记
写景பைடு நூலகம்情 背起行囊走四方
寄托感情 观自然风光 游名胜古迹
立体式整合整合
民俗 民风 心灵 之声
课程标准建议
蕴藏的多种 语文课程资源
具体建议
课堂教学资源 和课外学习资源
与课 利程 用资 建源 议开 发
敬请批评指导! 请批评指正!
学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看一考
积极
上 作 参

《长征》节选——王朝住

《长征》节选——王朝住

夹河镇黑虎中学导学案八年级语文《长征》节选——王朝住主备人:邓居全审核:八年级语文组【教学目标】(1)掌握“泥泞”“猝然”“蓦地”等词语的音形意。

(2)了解电视剧本的一般特点。

(3)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遇到的艰苦困难,深刻领会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

(4)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进行革命传统学习。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2)难点:学习掌握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王朝柱,当代作曲家,小说家,剧作家,传记家。

1941年生于河北吴桥,40岁开始弃文从乐,写下40多部著作。

其中代表作有《开国领袖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在上海》等,55岁退休后又开始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编写,已写成的《长征》《延安颂》《开国领袖毛泽东》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探寻背景本文选自当代作家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集。

这部电视剧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搬上屏幕的。

这部长达24集的电视连续剧,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说起,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开始战略转移,经过遵义会议解决了领导权和斗争指导方针问题,又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党我军伟大领袖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歌颂了无数革命先烈在传奇般的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壮举,展示了我党我军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过程及其原因,尤其张扬了对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的长征精神。

3、电视剧本的特点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铸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多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接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

二、夯实基础1、字音泥泞.()猝.然()蓦.地()哽咽..()绚.()丽翩翩.()万籁.()俱寂篝.()火疲惫.()咴咴.()愕.()然急骤.()2、词义沉吟:有顷:猝然:蓦地:毅然:哽咽:绚丽:疲惫:愕然:万籁俱寂:三、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章选取了四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场景的主要内容: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场景四:四、探究1、试着找出本文着力塑造的人物有哪些?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伟人的高大形象?2、课文一开头就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你认为当时红军过草地的时候面临着哪些困难?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领袖和战士在一起,体现出“官兵一致,同甘共苦”?4、课文最后写“草地之夜”,在这一部分中红军战士的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感情?5、试总结红军战胜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五、小结本文充分渲染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教案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教案

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Section A1a-2c(1课时)西联中学李传训Teaching Aims:1. To learn the new words, gift, shark, aquarium, seal, hang, hang out, souvenir, win, autograph, prize, outdoor, octopus2. To master the simple past tense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verbs.3.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Were there…? Did you see…? Did you go…?”4. To understand the two conversations and gain the information to foster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1. Affirmativ e and negative statements in the past tense, “Did you…? Were there…?” questions.2. The ways of talking about the events in the past.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1. To master the simple past tense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verbs.2.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 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Were there…? Did you see…? Did you go…?”Teaching ProceduresStep I Warming up1. Enjoy a song, This Old Man.2. Greeting.Step II Pre-task1. What did he/she do last weekend?Have a competition among the divided groups. The students say a sentence about each picture, and try to induce the rules of the past tense of regular verbs.2. What are in the aquarium?“Last weekend, I went to an aquarium (the pictures). I saw many interesting animals there (pictures to learn the animal s).”“Also, I did others things there (pictures to teach gift, autograph etc.)”Step III Task-cycle★Task 1 Test your memory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slide for about 30 seconds, ask them to watch carefully.Test their memories by using, “Were there …?” or “Did you see…?”★Task 2 News ConferenceShow some photos about the students’ last school trip for a while.Ask a student or two to act as a spokesman and the others ask him or herquestions.The slide shows them some questions for help, “Did you go…?”★Task 3 Listening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do the listening exercise on page 47 & 48.Encourage them to give the answers by having a competition among them.★Task 4 A Sweet MemoryGet the students to make a survey about what they did in their school trip and fill in the chart belowWhen surveying, they can use the flowing sentence patterns,--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Where did you go?-- Did you see any…?-- Were there any…?-- What else did you do?Step IV Post-task1. Get some groups to send representative to make a report after they finish the survey.2. Sum up what they learned in this class.Homework1. Recit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Section A2. Get ready for “Circle story” in page 49, and show the stories next class.3.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last trip.板书: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Section A1a-2cWere there…? /Was there…? Yes, t here were/was. No, there weren’t/wasn’t. Did you see…?Yes, I did./ No, I didn’t.Did you go…?Yes, I did./ No, I didn’t.。

八下集体备课教案unit7

八下集体备课教案unit7

体育路中学初二年级英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第12 周主备人::阳爱莲老师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Period1 SectionA(1a---1c)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1.Enable Ss to learn to use the compar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2.Enable Ss to talk about geography and nature.Teaching key points:key words: square, meter, deep, desert, population1.key phrases: man-made objects, as far I know, any other mountain in the world3. key sentences: 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Qomolangma is higher than any other mountain in the world.Sahara is the biggest desert in the world.Which is the deepest salt lake in the world?The Caspian Sea is the deepest salt lake in the world.The Nile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And the Amazon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How to use the comp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world’s tops. Teaching aids:CAI, Ss’ textbooks and worksheetsTecahing steps:Step1. Preparation1.Review the compar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2.Show Ss some pictures of Qomolangma, the Nile, the Capian Sea and the Sahara Desert onTV.Step2. Presentation1. Present the places to Ss: Qomolangma, the Nile, the Capian Sea and the Sahara2. Point at the pictures one by one. Encourage Ss to say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m. Like:T: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Qomolangma? Where is it? How high is it?3. Make sure that Ss get these knowlege:Qomolangma is in Asia. It’s 8848.43 meters high. I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It’staller than any other mountain in the world.The Nile is in Africa. It’s 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The Sahara is also in Africa. It’s the biggest desert in the world.The Capian Sea is deepest salt lake in the world.4. Present the sentences above and explain the grammar in the sentences.e.g. It’s 8848.43 meters high*** 表达人/物体长宽高的的方式:基数词+ 度量名词+ (长宽高的)形容词It’s taller than any other mountain in the world.*** any other + 名单:表示同一范围内除了某人/物以外的某人/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1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传主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文章犹如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用精彩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了解、走近托尔斯泰打开了一扇窗口。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但对于传记类作品接触不多,也不深入,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还知之甚少。

而且,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打上了作者的风格烙印,在构思、语言等方面均与学生既有的阅读经验形成较大反差,在阅读时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教学目标: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议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揣摩、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一)在世界文学,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学生回答。

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114377-精选教育文档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114377-精选教育文档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对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展开的。

它为后面学习测量摩擦力、浮力等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专题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时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

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结论,请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棉线、钩码、滑轮、铁架台。

下面就让小车保持静止,看一看它受到的两个拉力应该满足什么关系?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条件?(2)猜想与假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来考虑)(3)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呢?(图1是否可以作为参考?)实验时如何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5)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情况下小车不能保持静止?哪些情况下小车能保持静止,从而得出结论。

第7课时:2012年9月凤州中学八年级思想品德导学案(学生版)(标准版)

第7课时:2012年9月凤州中学八年级思想品德导学案(学生版)(标准版)

2012年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导学案7:第四课第一课时:第一节:撑起自我保护伞主备:侯维恒上课时间:9月日审核:班级:姓名:学习效果: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1、运用:面对网络,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2、运用: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方式和途径。

三、案例导入(2分钟):材料:1:云南彝良“10·4”泥石流事故:云南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后,10月4日8时许,彝良县龙海乡镇河村发生泥石流,当地田头小学校舍被冲塌,造成18名学生被埋身故。

材料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4737名学生死亡:大量校舍垮塌导致的学生伤亡,成为5〃12汶川8.0级大地震中最令人心痛的一幕。

从四川省教育厅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学生死亡4737人,伤者1.6万余人,在全四川67000死亡人口中,学生占到7%。

导入语:我们的生活有精彩,有新奇,充满着无限情趣。

但生活中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和伤害,对于正值花季的我们来说,应当学会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让我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四、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15分钟):活动一:独学完成(5分钟):根据本框内容(包括正文、楷体字部分、小资料、小问题、小情景、图片、“指点迷津”和“点睛之笔”),进行预习(要求:把本节观点用笔划出来;完成课本上的相关问题,不必写出答案;不会的问题用“*”标注出来,留待对学和群学解决;学科长做好督促检查)。

活动二:对学和小组内群学完成(10分钟):通过刚才的独立学习,同学们已经对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以此为基础,继续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任务1(3分钟):将自己在独学活动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此提出,通过对学和小组内群学来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由本组学科长收集,留待全班展示甚至老师的指导解决。

学科长做好收集工作。

任务2(7分钟):通过独学、对学和小组内群学完成以下问题(要求:学科长做好对疑难问题的收集):(1)填空:110 ;119 ;120 ;114 ;122 ;12315 。

英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8-SectionB-阅读课教案

英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8-SectionB-阅读课教案

英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8-SectionB-阅读课教案UNit8 2b 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阅读课教学设计任县第二中学刘文贤Title新目标Unit8 2b 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本单元话题是文学和音乐,话题功能是谈论最近发生的事情和经历,本单元SectionB 部分主题是音乐。

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学生通过读前、读中、读后一系列阅读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各段落核心,培养学生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总结,复述,并能够写出自己的经历。

Analysis of students 由于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了近两年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音能力,对英语的分析能力也比七年级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班学生英语程度较好,课堂上基本能用英语思考和分析问题。

Teaching aims 1.Understangd the passage and master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2.Summarise the passage by making notes.3.B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music.Teaching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Gett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and master some reading strategies.TeachingmethodsT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ch,the communicative approch .Teachingaidsppt, video clipsStages Procedures InteractionpatternsAimsWarm up andlead in (3minutes)1.Enjoy a beautiful song 2.Free Talk1) Do you love music?2)Do you enjoy singing songs?3)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T-SsMotivatethe SsandarousetheirinterestsBefore reading While readingPost reading Check Ss’ previews1. Whose life has changed?2. What changed her life?3. What is her dream?1. Fast—readingMatch the titles with paragraphsPara 1 A. Introduction of CountryMusicPara 2 B. Sarah's dreamPara 3 C. Introduce Sarah2.Detailed reading for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Project1)Paragragh 1 Read and answer①. What did Sarah use to do when she wasa teenager?②. Where is she from?③. What does she like?④. How did the Country music song influence Sarah?(Project2)Paragragh 2 Read and judge(Project3)Paragraph3 Hot Seat(Project4) Retelling(1) Teach Ss how to summarize and retell the text.(2) Ss have a retelling and share.(3) Teacher gives a possible version.T-SsIndividualWorkIndividual&pairworkGroupWorkIndividualandGroupworkHelp thestudents’mind tothe newclass.Train thess’skimmingandsummarizingskillsTrain the students’scanningabilityImprovetheircooperative skillsand oral English. Consolidate their compreh ension ofthearticle. Homework (Project5) Writing.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to tell your own experiences about changing within 80words.1.Rewrite a short passage to tell your own experiences about changing within 80words.2.Finish the exercise in Section B on the project book.Writing Criteria:It has included all information?Few grammatical mistakes?Good expressions?Clear hand-writing?Write about 60-80wordsIndividualWorkTo helpthestudentsachievethelearningobjectivesWritingCriteriacan helpstudentsto knowhow towrite agoodcompositionBoard DesignUnit 8(2b)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 Project:learn to summarize and talk about experience changing Paragragh 1Sarah used to ever since then Paragragh 2 Introduce country musicParagragh 3Sarah’s dream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以音乐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任务设置逐层深入,由简到难,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合作比较成功,能用英语分析和解决课堂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二节滑轮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二节滑轮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滑轮教师寄语:努力就是阳光,成功就是影,没有光哪来的影?学习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省力。

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5、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中心任务:探究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1、旗杆顶部有一滑轮,它的轴______________,这种滑轮叫____________。

2、还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

3、如图所示,_____是定滑轮________动滑轮。

4、观察甲图有______股绳承担物体重力,乙图中有_____股绳承担物体重力,初步猜测,动滑轮可以省_____力,定滑轮______力,但可以_______。

任务二:认识滑轮组1.观察图12.2—4,甲图中国有_______股绳承担重力,乙图中有_____股绳承担重力,若钩码重为G,则甲图中F=______G,乙图中F=______G2.滑轮组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认识斜面和轮轴1.斜面和轮轴也是一种____________,也能省力2.斜面越_____越省力。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探究解决下面问题,并将组内合作探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

(一)探究两种滑轮工作时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动滑轮,以钩码作重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和使用滑轮拉起重物的力F,记录组内把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讨论解决下面问题:①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力(或更费力)?②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距离(或移动更大距离)?③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二)探究滑轮组工作时的特点。

1.组装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参照上面的实验方法,探究滑轮组的工作特点:要求:①每次实验时记下钩码的重力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拉力F通过的距离s①使用滑轮组时所需的动力F与阻力G之间有什么关系?②使用滑轮组时拉力F移动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h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如图所示,某人在A处用一根绳子和两个滑轮提起重物B,画出最省力的绕线。

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回延安

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回延安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回延安》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使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
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课文情感教育的渗透:将课文中的情感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解析: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难点解析:鼓励学生在预习、思考和巩固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作为引导者,努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比如在提问和启发思考方面,还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需求,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课文中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希望学生们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这一精神,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使之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动力。
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回延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章《红色之旅》,具体内容为《2回延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课文《回延安》,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了解并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以及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包括:
1.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分析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人教版】陕西省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陕西省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陕西省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力的概念,对于力的理解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如拉力、压力等。

但是,对于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示意图模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课件: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拉动物体运动,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物体运动?引出力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操作,如推、拉、挤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德庆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德庆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5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难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师、学生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课时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讨论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海南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3、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整体思路:以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为主线,分四大块阐述:国难深重、胸怀大志(背景);愈挫弥坚、成就伟业(经过、结果);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评价);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老师再打出幻灯片,简要介绍孙中山,突出他在国难深重时胸怀大志,一心救国。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建水县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凡人真情 14 背影高效教案 新人教版

建水县第八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凡人真情 14 背影高效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14 背影课题背影课时安排 2 课时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感知父亲的形象, 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体会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

3. 感悟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感知“背影”形象, 体会文中的父子之情。

2. 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深入理解课文。

3. 通过对语句的赏析,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亲情, 理解父母, 积极与父母交流与沟通。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 整体感知, 体味深情。

难点揣摩语言, 品味背影, 感悟亲情。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1 课时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清贫而有气节, 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就是朱自清。

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义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斗士, 面对亲人时, 却有一番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背影》。

通过介绍作者的不平凡之处引出文题。

基础梳理作者介绍1.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 原名自华,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 原籍浙江绍简要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

情。

4. 文中的“我”理解父亲的关爱吗? 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 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我”理解父亲的关爱。

这从“我”的三次流泪和两次自责可以看出来。

①望父买橘, 艰难背影———感动之泪②父子离别, 惜别背影———惆怅之泪③含泪读信, 再现背影———思念之泪④“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泪水表达了“我”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7背影word教案(7)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7背影word教案(7)

背影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检查预习简介背景第一课时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是那等天的梯。

父亲是勤劳和责任的代名词。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一位令人尊敬的父亲,认识他那高大而感人的背影,去感受那份父子深情。

1.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作者的其它资料见大屏幕。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字注音、交卸(xiè)奔丧(sāng)橘子(jǘ)晶莹(yíng)迂腐(yū)琐屑(suǒ xiè)栅栏(zhà)差使(chāi)照看(kàn)举箸(zhù)簌(sù)2、看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狼籍: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勾留:短时间停留.迂:言行守旧,不合适宜.颓唐:衰颓、败落.触目伤怀:看到家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积在心理,不得发泄.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激发朗读兴趣了解作者识记字词,扫除朗读障碍。

阅读全文思考讨论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线索,体现父亲对儿子关爱,让我们一起为背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二、回忆往事(2-6)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教学反思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赏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再读课文体会语言第二课时贯穿全文的线索什么?课文哪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的背影?明确:线索是父亲的背影。

着重写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微(),显出极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2.从这些动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明确:父亲平路尚且困难,更何况月台爬上爬下,读出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80页精品】()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80页精品】()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3、记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七律长征》(1课时)课文《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课文《老山界》(2课时)课文《草》(2课时)课文《长征》节选(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第二课时《七律长征.》第三课时《长征组歌》两首.第四、五课时《老山界》. 第六课时《草》第七课时《草》第八、九课时《长征》节选第十课时 . 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兼复习《七律长征》..第十一、十二、十三课时单元作文第十四课时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四辑:八年级第二学期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刘瑞文2012年9月第1课 9.1分式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

2. 会求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教学分析重点: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变号法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1、引言:我们已经学过了整式,知道可用整式表示某些数量关系;学习了整式四则运算,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是有些数量关系,只用整式表示是不够的。

2、例题:甲、乙两人做某种机器零件。

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

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

3、分析:设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那么乙每小时做(x-6)个。

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是90÷x (或 )小时,乙做60个的用的时间是[60÷(x-6)](或660-x )小时,根据题意列方程 x 90=660-x 可以看出x90、660-x 都不是整式。

列出的方程也不是已学过的方程。

学习本章内容就可以正确认识这样的式子及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二、新授1.分式在算术里,两个数相除可以表示用分数的形式。

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数。

因为零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数中的分母不能是零。

在代数里,整式的除法也有类似的表示。

如前面的例题中,(90÷x )小时可表示成x90小时,[60÷(x-6)]小时可表示成660-x 小时。

又如n 公顷麦田共收小麦m 吨,平均每公顷产量(m ÷n )吨,可用式子nm 吨表示。

再如轮船的静水速度为a 千米/小时。

水流速度为b 千米/小时,轮船在逆流中航行s 千米所需时间[s ÷(a-b )]小时,可用式子ba s -小时表示。

x 90、660-x 、n m 、b a s - 的分母中都含有字母。

一般地,用A 、B 表示两个整式,A ÷B 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

如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B A叫做分式。

基中A 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可见,上列各式都是分式。

由分式的意义可以知道:(1)分式是两个整式的商。

其中分子是被除式,分母是除式。

在这里分数线可理解为除号,还含有括号的作用。

(2)分式的分子可以含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但分母必须含字母。

式子90x 、606-x 、4y x -都不是分式,因为它们的分母都没有字母。

(3)在分式里,分母代数式的值随式中字字母取值的不同而变化。

字母所取的值有可能使分母为零。

因为分式的分母相当于整式除法的除式,所以分母如果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

因此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例如在x 90里,x ≠0;在b a s -里,a ≠b 。

例1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2-x x ; (2)141+-x x 。

解:(1)由x-2≠0得x ≠2,即当x ≠2时,分式2-x x 有意义。

(2)由4x+1≠0得x ≠41-时,分式141+-x x 有意义。

例2:当x 是什么数时,分式522-+x x 的值是零? 解:由分子x+2=0,得x=-2。

而当x=-2时,分母2x-5=-4-5≠0, 所以当x=-2时,分式522-+x x 的值是零。

问题:(1)分式的值为零就是分式没有意义吗?(2)只要分子的值是零,分式的值就是零吗?以5102--x x 为例回答此题。

三、练习练习: P60中练习1,2,3,4。

四、小结1、本课学习了什么是分式。

2、本课还学习了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及使分式为0的未知数值的求法。

3、要特别注意分式中作为分母的代数式的值不得为零的教学。

在分数里,分数的分母是一个具体的数,是否为零一目了然;而在分式里,要明确其是否有意义,就必须分析,讨论分母中所含字母不能取哪些值,以避免分母的代数式的值为零。

五、作业1、P61 习题9.1 A 组1~4。

2、综合练习:同步练习。

第2课9.2分式的基本性质(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会求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将分式变形。

教学分析重点: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变号法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分式?2、使分式有意义要有什么条件?二、新授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知道,分数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和化简繁分数的理论根据。

分式也有类似的性质,就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这个性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是: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变号法则。

通分,约分及化简繁分式的理论依据。

就是说,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恒等变形的理论依据。

例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1))0(22≠=c bc ac b a ; (2)yx xy x 23=. 解:(1)∵c ≠0, ∵x ≠0, ∴bc ac c b c a b a 222=⨯⨯=, ∴yx x xy x x xy x 233=÷÷=. 例2 填空:(1)()b a ab b a 2=+; (2)()y x x xy x +=+22. 解:(1)∵a ≠0, ∴()ba ab a a ab a b a ab b a 22+=⨯⨯+=+,即填a 2+ab 。

(2)∵x ≠0, ∴()x y x x x x xy x x xy x +=÷÷+=+2222,即填x 。

注意:(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

(2)添括号法则: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课时安排:本课题约需3课时,分配如下:三、练习 练习:P 63中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作业 作业:P 66中习题9.2 A 组1,2。

另:需要注意的问题1.从回忆算术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0(,≠÷÷=⨯⨯=M MB M A B A M B M A B A . 从形式上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基本性质同乎是一样的,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各种基本的训练。

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式的基本性质中的A 、B 、M 表示整式。

随着知识的扩充,A 、B 、M 还可代表任何代数式。

其次要强调M ≠0。

在算术中讲到分数基本性质时,虽然也强调M ≠0,但实际上不可能用零去乘(或除)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所以这个条件常常被子忽略了,而在代数中,M 是一个含字母的代数式。

由于字母的取值可以是任意的,所以就有M=0的可能性。

因此,当我们应用这个性质时,都应考查M 这个代数式的值是否为零,养成随时注意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应用这个性质的习惯。

第3课 9.2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会求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将分式变形。

教学分析重点: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变号法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2、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二、新授例3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y x y x 32213221-+; (2)b a b a -+2.05.03.0. 解:(1)y x y x y x y x y x y x 4343632216322132213221-+=⨯⎪⎭⎫ ⎝⎛+⨯⎪⎭⎫ ⎝⎛+=-+. (2)()()b a b a b a b a ba b a 10253102.0105.03.02.05.03.0-+=⨯-⨯+=-+. 例4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1)a b 65--; (2)yx 3-; (3)n m -2. 解:(1)ab a b a b 65)1(6)1(565=-⨯--⨯-=--. (2)yx y x y x 33)(3-=÷-=-. (3)n m n m n m 2)(22-=-÷=-. 注意:根据分式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可以归纳得:分子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值不变。

例5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1)21x x -; (2)212---a a ; (3)322+--x x . 解:(1)1)1(1222--=--=-x x x x x x . (2)1-1-2-)1(-2-1--222a a a a a a +=+=. (3)32)3()2(32222--=----=+--x x x x x x . 注意:(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

(2)添括号法则: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三、练习练习:P65中练习1,2,3。

四、小结1、复习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2、分式的变号方法。

五、作业作业:P66中习题9.3 A组3,4,5。

另:需要注意的问题1.分式的变号规律是由两条法则概括而成的。

第一条:分子和分母同时改变符号,分式的值不变。

这一条是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来的。

第二条:只改变分子(分母)的符号,分式本身的符号也要改变,分式的值才不变。

这一条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推导不出来的。

根据分式的意义,分式表示两个整式相除,所以教科书写道:有理数除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在分式(两式相除)中同样适用。

分式的变号规律在分式变形中经常用到,学生对此又极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4课 9.3分式的乘除法(1约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分式的约分概念和理论依据,掌握约分方法;2.通过与分数的约分作比较,学习分式的约分,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式约分的方法.难点:分式约分时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的因式的符号变化.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问:下面的等式中右式是怎样从左式得到的?这种变换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答:(1)式中的左边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2a2b2,得到右式,这里a≠0,b≠0.(2)式中的左边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x+y),得到右式,这里(x+y)≠0.这种变换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本性质.问:什么是分数的约分?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约分的目的是什么?答:把一个分数化为与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这种运算叫做约分.对于一个分数进行约分的方法是:把分子、分母都除以它们的公约数(1除外).约分的目的是把一个分数化为既约分数.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类似,下面讨论分式的约分.二、新课我们观察:(1)中左式变为右式,是把左式中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2a2b2得到的,它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2)中左式变为右式,是把左式中的分子与分母都除以它们的公因式(x+y)而得到的.像(1),(2)中分式的运算就是分式的约分.即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把一个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使这个分式变为最简分式.为了把上述分式约分,应该先确定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那么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是什么?答:因为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取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和分子、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把它们的积作为这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指出: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一般先把负号移到分式本身的前边.这就同时改变了分式本身与分子或分母的符号,所以分式的值不变.例2 约分:分析:(1),(2)的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并且都能分解因式,可以先分解因式,再分别确定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请同学说出解题思路.答: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可以先分别因式分解,约分,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再求值.当x=45时,请同学概括分式约分的步骤.答:1.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单项式,约去分子、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可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3.当分式的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应先把负号提到分式的前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将分式约分时,约去分式中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为什么分式的值不变?答:因为所给的分式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分母的值不等于零.而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一定是分式的分母的一个因式,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后分式的值不变.三、课堂练习1.约分:2.指出下列分式运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四、小结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五、作业1.约分:2.约分:3.先约分,再求值: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有很多类似之处,在导入分式约分时,先充分复习分数约分的概念、方法、目的,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分式的约分,从中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类比、概括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讨论例题,引导学生概括分式约分的步骤.2.学生在学习分式的约分时,不仅应掌握约分的方法,还应理解运算的算理.要求学生能知其然,也得知其所以然.教学设计中提出了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如提出“分式约分时,约去分式中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为什么分式的值不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式约分的理论依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3.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中,把学生在学习分式约分中常出现的错误展现在他们面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共同分析,辨别正确与错误,在真理和谬误中比较、鉴别是与非,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5课9.3 分式的乘除法(2)教学目的1、使学生正确掌握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