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然”“独立”到“新闻参战”——抗战初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新闻思想的转变

合集下载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他的新闻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围绕范长江新闻思想展开,首先探讨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传播真实等。

其次分析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出其对于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接着重点阐述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对新闻报道、编辑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借鉴其思想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指出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重要启示。

通过对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当前新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启示、核心理念、实践意义、应用、舆论引导、影响、报道、编辑、重要性、借鉴、促进发展。

1. 引言1.1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范长江新闻思想是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传媒专家范长江先生的研究成果,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和公正性,强调新闻报道要符合事实真相,要客观中立,要及时传播,要公正公平。

范长江新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新闻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渠道之多、形式之杂,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范长江新闻思想提醒我们要坚守本质,坚持事实真相,做到真实客观报道,使新闻真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范长江新闻思想还强调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新闻工作者要谨慎行事,要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新闻报道、编辑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提醒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新闻报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注重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范长江先生的思想,借鉴其经验,努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新闻未来。

浅析范长江救国思想的演变及其成熟

浅析范长江救国思想的演变及其成熟

浅析范长江救国思想的演变及其成熟作者:杨梦蕾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7期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记者,其救国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作为一个学生,其读书救国的信念曾一度非常坚定。

但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他又毅然投入到新闻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到延安与毛泽东进行了彻夜长谈,并逐渐走上了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救国道路,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关键词:范长江;救国思想;演变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困苦动乱的中国,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都在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

范长江从小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残破与腐朽。

为了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之路,范长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救国思想也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变。

目前对于范长江救国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他新闻救国思想这一点上,而缺乏对其救国思想形成演变过程的综合梳理。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和总结,以促进人们对范长江救国思想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一、读书救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范长江于二十世纪初出生在一个开明地主家庭,其先后在内江中学和资中县的四川省六中上初中和高中,一直成绩优异。

当时国民革命运动正风起云涌,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加上青年时期的叛逆和激情,其在中学读书期间就曾做过一些支持北伐战争的宣传工作,进入中法大学学习后参加了反对大地主的斗争,之后参加了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是军学兵营。

几个月的战争生活使他感性的爱国思想开始注入理性的救国情怀。

之后他在1928年考入了中央党校。

促使他重回校园的因素,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动乱困苦的社会环境激起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国共分裂所引起的思想混乱。

范长江从学生到学兵,到后来又重回校园,这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但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他爱国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

南京三年半的时间,其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受政治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他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当时“正统”的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观点,认为中国只能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而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

范长江与张季鸾走上不同的新闻之路

范长江与张季鸾走上不同的新闻之路

龙源期刊网 范长江与张季鸾走上不同的新闻之路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19年第05期1938年抗日战争激战正酣时,范长江却突然从大公报社离职。

此后,张季鸾、范长江这两位道义之交的报人,竟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新闻之路。

1949年遷居台湾的陈纪滢,当时客串《大公报》副刊编辑,见证了范长江被辞的全过程。

他的回忆录《记范长江》一文,对其被辞的经过进行了详细叙述: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编辑部就有传言,说长江对编辑主任(王)芸生提出抗议来了:“不应该删改他的稿件。

”……这桩事,闹了几天,也就罢了。

不料,又传出长江发出不上夜班的要求……他熬了两夜下来(每天自晚上九时起到次晨二时半止)大呼“吃不消”,呵欠连着打、鼻涕也流下来了!第三天,他就向芸生告饶,说道:“我不能再出卖健康了!”范长江对王芸生发牢骚埋怨删改他的稿件和不愿值夜班的消息,自然立刻就传到张季鸾的耳中,于是发生了后来范长江被迫辞职离开大公报社的事。

表面看来,是范长江不愿意值夜班。

其实,两人的交恶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按范长江后来的忆述,他和张季鸾产生严重政治分歧乃至最终走向决裂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因为那篇《抗战中的党派问题》。

那时,蒋介石已经开始酝酿提出只能有一个国民党、一个“三民主义”和一个领袖蒋介石,而不许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坐大。

一贯秉持“国家中心论”的《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是拥护蒋介石这种主张的。

而热血青年范长江并不像张季鸾那样,而是反对“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主张。

张季鸾不同意发表这篇社评,并要求范长江以后要“以《大公报》的意见为意见”。

而在范长江看来,这无异于要自己放弃立场,特别是放弃同情乃至赞成共产党的态度。

他坚决反对,并把这篇文章拿到外面,给了当时发行量很大、由邹韬奋主编的“左”派刊物《抗战三日刊》去发表。

从此,范长江与张季鸾走上了不同的新闻之路和人生之路。

(摘自《文史春秋》)。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对当今的启示姓名:谢鑫垚学号:151100039范长江,一位跨越中国近现代的杰出新闻家。

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从旧社会跨向新中国。

他的心始终系于社会和劳苦大众。

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投身近代的革命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反抗军阀独裁统治,坚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事事刻刻不忘为人民社会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担忧书写在笔下,争做一名历史的弄潮儿。

范长江的浩然正气可谓是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之处。

反观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明显缺少这种正气,为自己的名利去报道,去书写,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点击率,曝光率,对弘扬社会国家正气的新闻漠不关心而对各类负面新闻夸大事实,夺人眼球,蒙蔽广大群众的双眼。

因此范长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的浩然正气值得当今新闻界的学习和反省。

那范长江的浩然正气从何看出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一一说明。

一·“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长江从小在儒家正统教育之下,形成了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青年之后在广泛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习中,他又树立将自身知识投入到现实中去的信念。

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他却选择脱离国民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这段话表明了范长江对教育作用的观点,但从侧面看来也是他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在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范长江便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危亡,奋斗在最前线将各种事实报道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如实反映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新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先驱,简单的报道并不是他想要的,范长江是想通过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内涵。

范长江的新闻魅力

范长江的新闻魅力

范长江的新闻魅力作者:金春和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10期[摘要]范长江是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被称为记者的楷模。

本文分析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对待新闻的客观性和团结人的精神。

希望以他对祖国、人民和自己的事业的热情,对新闻和历史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现在的新闻工作者能继续奋斗。

[关键词]范长江记者品质范长江,被称为记者的楷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

人们对范长江的了解是从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通讯开始的,他的报道揭露了西北地方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文化落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状况。

“西安事变”后他又进入西安进行客观深入的报道。

他在西北地区的采访和报道奠定了他在中国新闻界的先锋地位。

在以后的新闻生涯中,范长江怀抱他的理想和抱负,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工作的领导者,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出值得每一位新闻记者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一、深厚的文字功底新闻记者是用他的笔头子来折服读者的,好的记者要有较深的文字功底,这不仅是客观地描述新闻事实的要求,也是一个记者赢得读者的基本条件。

范长江以写通讯见长,有着很深厚的文字功底,据说他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副漫画人像,形神兼备,趣味横生。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是大转型时期,民生凋敝,军阀割据,外有强敌入侵,国内战乱丛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缺乏描绘性的笔触是无法反映真实现状的。

当然,这与范长江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他的稿子受到大家的好评,才应约加入《大公报》,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间道路。

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客观的报道是记者报道新闻的一个首要原则,然而仅仅遵守这一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客观的新闻报道只能反映出新闻事实的表象,不能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因、内幕等,更无法对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做出预测,不能给读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就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

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

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

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

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

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

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

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

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

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初探

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初探

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初探作者:谢影哲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0期摘要:本文主要是研究1933年到1970年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的发展,主要将其“民本”新闻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1935-1938年,此时的范长江供职于《大公报》,民本新闻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西北之行等的新闻理论实践中,还只是尚未初具理论雏形;第二个阶段,1938-1956年,1938年,范长江因与张季鸾、胡政之等共产党人的新闻政治思想观点已经有了很严重的分歧,他宣布自己脱离《大公报》,此后他的民本新闻政治思想也就真正是从理论上进入了第二个新的阶段,接受了共产主义新闻思想;第三个阶段,1956-1970年,范长江离开了新闻第一线,但仍然始终心系中国新闻界,这个新的阶段,范长江的民本新闻政治思想已经达到了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又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范长江;战时报业;民本思想;社会利益至上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02范长江是我国历史上一名优秀的记者,他强调中国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真实地反映中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声音和表达中国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地做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一、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的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体现于实践中的不完善的民本思想范长江在1935年10月开始了他的西北之旅,在此过程中,他陆续写出了《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等著名的通讯集,并且轰动一时。

此次10个月的采访和考察,范长江成为了第一个报道红军长征行动的新闻记者,同时,他也记录了西北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让大众了解了西北的实情。

1.新闻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新闻真正的主人是人民群众范长江的作品之所以在全国民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好评,如他在西北采访通讯中所表露的,这些新闻报道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内容,实际上他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他的感受,实质上就是西北民众对政府的观感。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08060222苏一文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的许多作品是近代中国部分历史的真实记录。

他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

本文将结合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就其新闻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实践;新闻思想范长江,原名希天。

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的一生是为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他的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影响深远的新闻理念。

一、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范长江认为记者应该去第一线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他指出“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

”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长江尊重事实,以事实为据,更新思想、探索真理,让自己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思想,审视社会、剖析政局,从而能够选择好的选题,并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了长久的历史价值。

他的新闻选题范围广,涉及面大,“从各个方面来表现现实的中国”。

诸如,他的西北通讯内容涉及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交通等问题,几乎囊括了西北社会的全部。

此外,他还用解剖典型的方法,用典型反映一般,以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情况来反映整个社会现实。

例如,通讯《兰州印象》里,就对兰州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状况做了全面解剖,揭露了兰州政治的腐败,“商业的停滞和农工业的不振”,“一般人民之生活,自日渐趋于暗淡”等等社会弊端。

【1】1935年春,范长江准备经上海,溯长江入川,然后赴西北旅行采访。

恰在这时,红军主力到达四川西部。

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敦促他早成此行。

1935年7月中旬,范长江以《大公报》通讯员名义,冒着酷暑,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

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名记者研究》课程主讲人:赵建国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论文题目:《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系别:文学系专业:新闻学姓名:郑恩业学号 081012214 指导老师:赵建国二0一一年六月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摘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财富。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

本文主要通过范长江从实事求是出发、民本思想和民族思想的三个方面总结出其新闻思想,表明他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实事求是、民本、民族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

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一、人物介绍【1】1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后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来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范长江重返《人民日报》的背后

范长江重返《人民日报》的背后

范长江重返《人民日报》的背后范长江对报社内部没有足够的规章制度很有意见,进行了多次严厉批评。

但是他忽视了,这支办报队伍是在农村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当年在农村根据地,时间观念比较淡漠,工作起来没有细致的时间表,有些事上面布置下来,说干就干,一拥而上。

这些需要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逐渐加以改进,需要耐心和时间。

范长江有些等不及,他对各级干部批评起来非常严厉。

他时常采用“飞行集会”的方式,就是发现问题后突然组织在场人员会议,由他进行评议,批评,散会后即去落实。

他特别不满做事疲沓、不讲效率的农村作坊式做法,当众批评为“老棉袄、老油条”,他批评有些干部进城以后摆老革命架子,说摆出来的架子是“猪肉架子”、“狗肉架子”。

他语言尖刻,让这些在战争血火里冲杀出来的干部有些受不了。

被调离《人民日报》凡此种种,逐渐积累,终于在1952年夏天“三反”、“五反”运动后期引发了矛盾。

这是人民日报社进城后经历的第一个大运动。

一搞运动,一哄而起,非但导致了一些错案和处理不公的事情,而且直接引发了一些干部对范长江的意见。

这个运动的最后一项是反对“官僚主义”。

1952年初春,范长江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领导“三反”、“五反”运动。

人民日报社的“三反”、“五反”也搞起来了,一些干部纷纷对范长江的“官僚主义”作风提出意见和批评,其中包括对培养“社会活动家”看法。

有一条意见是批评范长江将母亲接到北京来生活,是要母亲逃避“土改”。

这些信息都向胡乔木报告了,胡乔木看到意见很多,也很尖锐,就派黎澍到《人民日报》调查,黎澍到报社找了一些人调查,把各种意见归纳起来,认为主要是关于工作方法上的问题。

后来黎澍向大家作了一个说明,特意指出,对范长江的历史中央是清楚的。

他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问题,有些问题大家提得有道理,就要改进;有些问题是提醒他注意。

关于他接母亲到北京来生活的事,中央是知道的,那就不是问题。

1952年6月,范长江调离《人民日报》,也从此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

范长江军事报道叙事中意识形态的建构

范长江军事报道叙事中意识形态的建构
一 、新 闻 叙 事 学 简 述
谈 及 新 闻 叙 事 学 ,首 先 要 从 叙 事 学 说 起 。叙 事 学 是 关 于 叙 事 文 本 的 理 论 ,其 着 重 于 对 叙 事 文 本 的 分 析 。著名记 者 穆 青 曾 说 过 :“新 闻 是 一 种 叙 事 文 。”[|]军 事 报 道 指 的 是 有 关 战 争 、士 兵 生 活 、军 队 建 设 的 新 闻 报 道 ,因 此 我 们 可 以 用 叙 事 学 的 相 关 理 论 来 研 究 军 事 报 道 。叙 事 学 诞 生 于 2 0 世 纪的法 国 ,最 早 由 托 多 罗 夫 正 式 提 出 ,强 调 叙 事 文 本 的 内 容 形 式 , 例 如 叙 事 功 能 、叙 事 本 质 等 等 。之 后 ,叙 事 学 进 入 后 经 典 叙 事 阶 段 ,开 始 引 人 对 意 识 形 态 的 分 析 ,研究领域进一步扩 大 ,从 一 开 始 对 于 文 学 作 品 的 研 究 ,扩 大 到 了 电 视 剧 、电 影 、 新 闻 等 领 域 。新 闻 叙 事 学 这 个 概 念 也 随 之 出 现 。新 闻 叙 事 学 是 “以 新 闻 文 本 为 研 究 对 象 ,综 合 运 用 话 语 分 析 的 研 究 方 法 ,对 新 闻 的 叙 事 行 为 和 叙 事 策 略 进 行 的 科 学 研 究 。 ”121我 国 对 于 新 闻 叙 事 学 的 研 究 起 始 于 2 0 世 纪 9 0 年 代 ,当时有 许 多 关 于 新 闻 叙 事 学 的 研 究 文 章 相 继 出 现 ,到了 2 0 0 5 年 , 我 国 学 者 出 版 了 《新 闻 叙 事 学 》专 著 ,标 志 着 中 国 对 于 新 闻 叙事学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在运用新闻叙事学理论对范 长 江 在 军 事 报 道 中 建 构 意 识 形 态 进 行 分 析 后 发 现 ,范 长 江 在 叙 事 语 言 、叙 事 手 法 以 及 叙 事 视 角 方 面 的 巧 妙 运 用 为 其 意识形态的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范长江现象”:中国现代新闻理想的历史隐喻

“范长江现象”:中国现代新闻理想的历史隐喻

“范长江现象#!中国现代新闻理想的历史隐喻李晓灵[摘要]“范长江现象”以范长江为典型代表,勾画了一代自由主义新闻人共通的职业轨迹和新闻 理念图式。

从自由主义先驱、政党模式主将,再到新闻理想的回归者,范长江为代表的职业新闻人共同 建构了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源自于职业新闻人主体性身份认同和客体性制度压力之间的冲突,显示了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消长和新闻自由主义的历险,并成为中国现代新闻理想的历史隐喻,因而具有强烈 的文化反思价值。

[关键词]范长江%范长江现象"专业主义;自由主义[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心态研究”(14BXW008'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系统及其当代价值之研究"09XJC860002)。

“渊源与化变—[作者简介]李晓灵(1971 —'男,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兰州730000),复旦 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上海200433)毫不夸张地说,对中国现代职业报人而言,一部中国现代新闻史既是“新闻理想国”恢弘的建造 史,也是独立报格曲折的演化史,“范长江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范长江何其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亦是足可在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上 和邹韬奋并肩的“两颗最明亮、最辉煌、最灿烂的星”®之一。

范长江跨越民国和新中国两大历史阶 段,指示了中国现代职业报人具有普遍性的职业“践行史”和新闻“理念图史”。

由于无可替代的历 史性、少有人及的典型性以及难以比拟的复杂性,范长江不再是以“个体”的“范长江”而历史地存 在,而是作为符号性指代,标示着一种超越历史的、群像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自由主义和专业主 义理念始,中道附归中共政党新闻理论和实践,最终以激烈的抗辩和深刻的反思作结。

包括王芸 生、徐铸成、陈铭德、邓季惺、储安平、张友鸾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现代著名新闻人,与范长江有着相①蓝鸿文+学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纪念范长江90诞辰》,《新闻界》1999年第6期。

论范长江新闻思想

论范长江新闻思想

论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两次转变时间:2011-12-12 14:11:00 作者:; 来源:●马庆谭艳丽范长江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新闻思想也经历了两次转变,而这两次转变同时也带给他不一样的人生。

从“四不主义”到共产主义:范长江新闻思想的第一次转变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

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亲自邀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

在当时,《大公报》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为范长江的新闻事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我在《大公报》四年,与胡政之接触较多,对他标榜的‘民间报纸’、‘独立言论’、‘客观报道’、‘诚以待人’这一套办报主张,一直以为有几分真实”。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欲望和步骤愈发明显,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成大局的情况下,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后汇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我自己当年到西北去采访是怀着两个目的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两个问题,也是当时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

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

从范长江这个时期的新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其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谈到中国西北民族问题时,他以高屋建瓴的敏锐观察力,通过其所见所闻,对西北民族关系中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反思,“第一、藏族固有文明因同化而牺牲,不能使之充分发扬,以构成将来新中国文化之一部。

第二、此带汉人无有力民族与之竞争,即不能励精图治的促进其体力、智力,政治与经济上的发展。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关键词] 中美职业教育;师资状况;比较;分析
美国对职业教师资格有严格的 规定,职业技术教育资格证书比一 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二十 世纪中期美国职业学校对教师只实 施阶段性的在职培训,从二十世纪 70、80 年代开始越来越重视教师的 继续教育和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 90 年代,学校开始从以教学为中心 转向以学习为中心,实施了综合的 教师发展项目,培训的项目涵盖从 职前的教育培训到在职进修,对我 国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
范长江一生都在追逐政治民 主和新闻自由,范长江认为办报 可以为国家求独立、民族求解放。 从为 《大公报》 写稿到加入中国 共产党,从解放战争时期跟随中 央领导人到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范 长江从来有放弃对民主政治和新 闻自由的追求。
范长江是在 “五四” 启蒙主 义的语境下开始从事新闻活动的, 他最初接受了人道主义、个性主 义、劳工神圣等等思想,并将这 些思想融入了对于民众的“人”的 价值的肯定和期待。从青年时期 开始,在他的头脑里便流贯着“民 主” 和 “科学” 的血液,并最终 构成自己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部 分。后来范长江在中央军校接受 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此时他认 为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是错 误 的,而 三 民 主 义 才 是 正 确 的, “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中国
[关键词] 范长江;新闻思想
范长江不仅是 20 世纪我国最 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还是我 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者。正如 邓颖超在 《范长江新闻文集》 序 言中所说:“长江同志我是熟悉的, 他原来是个进步的新闻记者,后 来参加了革命队伍,为党和人民 的新闻事业做了很多工作,他的 作品是很有影响的 [1]。”
二、坚持服务大众的立场和密 切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
范长江精神之可贵在于他的 民本思想和坚持为民服务的立场。 范长江的民本思想,不仅吸收了中 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的民本观,而且立足于马 克思主义为民服务的世界观,范长 江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具 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民本思 想,这种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追 求。

范长江新闻思想评述

范长江新闻思想评述

范长江新闻思想评述
范长江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工作中,范长江在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方面均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在这一时期出版。

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对西安事变的真实情况做了真实的报道。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第二部分范长江新闻实践及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第三部分主要从范长江的新闻实践中描述、梳理范长江的思想内核及主要的观点。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代新闻工作的启示。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结合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闪光点来指导新时期的新闻工作。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和事业观:学习范长江新闻思想札记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和事业观:学习范长江新闻思想札记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和事业观:学习范长江新闻思想札记徐向明
【期刊名称】《新闻通讯》
【年(卷),期】2000(000)012
【摘要】一代名记者范长江,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徐向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
【相关文献】
1.从"超然""独立"到"新闻参战"——抗战初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新闻思想的转变[J], 樊亚平;李向辉
2.学习与弘扬范长江精神做范长江式的新闻工作者 [J], 邱沛篁
3.学习谷文昌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J], 黄跃舟
4.新闻工作者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札记[J], 邵强
5.全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业务成果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首届评选活动开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负责人答读者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与救国——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救国思想及其实践

新闻与救国——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救国思想及其实践

新闻与救国——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救国思想及其实践齐辉
【期刊名称】《范长江研究论丛》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范长江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无疑是最杰出的记者之一。

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彪炳史册。

抗战时期是范长江记者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作为知名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投入了巨大的爱国热忱,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抗争。

本论文试对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救国思想做一系统探讨,以期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对范长江新闻思想的研究。

【总页数】8页(P320-327)
【作者】齐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新闻救国视角下抗战时期佛教报刊的战争动员探析 [J], 曾友和
2.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记者的实践启示——以《新闻记者》(1938)为例 [J], 王贝贝
3.浅析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和实践 [J], 戴竺芯;王梦雪
4.新闻与救国--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救国思想及其实践 [J], 齐辉;李欣
5.苏皖根据地时期范长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 [J], 周浒;冯紫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超然”“独立”到“新闻参战”———抗战初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新闻思想的转变樊亚平a 李向辉b(兰州大学 a.新闻与传播学院;b.学报编辑部,兰州 730000)提要: 范长江最初以“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名世。

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其职业身份却迅速转变为“新闻参战者”。

与此相应,其新闻思想也由信奉“超然”“客观”“独立”的自由主义转变为强调新闻工作的宣传动员功能,强调报纸“政治性”“正确性”和“工具性”的“战时新闻学”思想。

这种思想中虽蕴含有中共新闻思想的成分,但很难确定其一定受到中共思想的影响,其这个时期的思想资源是多元的。

这个时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思想的转变主要源于其关心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热忱,建基于其对抗战之于中国社会的意义的认识,中共对其这个时期新闻思想转变的影响应是无形的。

但不可否认,范长江这个时期的新闻思想为其思想由自由主义最终转向党的思想提供了一个过渡。

关键词: 范长江;抗战;自由主义记者;战时新闻学;新闻参战者中图分类号: G21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8)02-0126-07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以“记者”名世的标杆式人物。

对他的研究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显学”。

然而,目前为止的范长江研究多集中在对其作为“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在《大公报》工作时期的新闻活动和其成为我党的新闻宣传战士乃至党的新闻战线的高级领导干部后的新闻活动与思想的研究方面,对其从“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向党的宣传战士转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抗战初期的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的研究常常被忽略。

本文以抗战初期范长江新闻活动中显现出的职业身份与思想的转变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还原范长江从“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向党的宣传战士转变的完整历史;另一方面,希望以此管窥抗战时期热切关心民族生死存亡、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代新闻人共同的精神世界。

一、从“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到“新闻参战者”范长江的记者生涯始于其作为《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赴西北考察时期。

此前,他一直是一个独自探寻个人出路和国家出路的“毫无凭藉的青年”[1]936。

“九一八”前,基于朴素的反帝爱国热情,他曾经历过为期数年的追逐革命浪潮的个人求索历程[2]4-14。

“九一八”后,其目标虽变得十分明确了,即在抗日救亡的总目标下,探求与救亡图存有关的各种子问题,但这一切求索都是个人性的、自主的,没有隶属于任何团体和组织,也没有受到任何团体和组织的思想影响。

因此,在思想方面,这个时期的范长江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这样的思想背景,加上其记者生涯以加入著名的以“四不方针”为办报宗旨的《大公报》为起点,因此就使得其在步入记者生涯之初自然而然地显现出鲜明的自由主义记者的身份特质。

在成为记者后的前两年里,无论是西北考察,还是塞上行;无论是西北考察中采写的众多通讯,还是塞上行中获得的诸多新闻名篇,显现出的都是其作为自由主义记者的理念与情怀。

即使在延安之行后,其对共产党已产生了极大好感甚或崇敬之情,其个人思想和作为记者的职业活动却仍是自由主义的,其新闻工作仍是在自由主义理念指导下进行的[3]。

这个时期的他,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定也是自由主义记者。

在《西北近影》中,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纯粹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

我们自由职业的人不反对人家有党派,但是自己不愿意有党派,因为我们的立场,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4]152自由主义记者的核心理念是“超然”“客观”“独621立”、无党无派,认为对记者来说,“只许坐而言,不许起而行;若欲起而行,则当辞去新闻记者之职务”[5]。

然而,以此身份及其理念从事记者工作两年后,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全面抗战爆发。

全面抗战的炮声激起了对抗日救亡一直望眼欲穿的范长江强烈的爱国热情,他迅速赶往抗战最前线,开始“以笔为枪”在各大战场激情飞扬地奔波、穿梭生活。

卢沟桥事变后,范长江最先赶赴卢沟桥、长辛店等前线。

在卢沟桥前线,他冒着随时会遭敌机扫射和炮击的危险,考察、采访20多天,以亲闻亲历的第一手材料,向国人报道了卢沟桥事变实况。

7月底回上海不久,“八一三”抗战爆发,他被任命为通讯课主任,负责战地记者的组织协调工作。

8月中旬,他再次奔赴华北战场,先后在大同、张家口、怀来、逐鹿、太原等前线实地考察采访,11月初回到上海。

回上海不久,上海开始大撤退,他随撤退人流经南京抵达武汉。

在武汉停留未久,1938年1月底2月初,他又从武汉出发,奔赴中原战场。

一直到5月中旬徐州突围为止,他一直盘桓奔走于豫南、皖西等战争最前线。

5月下旬回到武汉后,他利用一个多月时间组织力量编辑《徐州突围》一书。

成书后,又立即离开武汉赴阳新、瑞昌、南昌、长沙等地考察,直到8月中下旬才回到武汉。

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的一年多时间里,“范长江就像一只雄鹰,一刻不停地翱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6]。

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大公报》发表战地报道70多篇,字数将近20万。

这些报道,或满怀激情地对相关战事进行报道,或以饱满的热情对前线将士英勇抗敌的精神进行颂赞,或对抗战带来的全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新气象进行描绘,或对政治、军事、民众动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呈现,或对相关战役中敌我双方战术与战略意图进行分析。

这些报道,无论是颂赞、批评,还是理性分析,都显现出希望以自己的报道促进抗战的强烈目的,和渴望“以笔为枪”参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迫切愿望与诉求。

这种满怀激情的“以笔为枪”力促抗战的职业实践正是这个时期众多新闻人共同追求和强调的“新闻参战”。

在实践中“以笔为枪”,打击敌人,鼓舞军心民心的同时,这个时期的范长江在对自身职业身份认知方面也开始以一位“新闻战士”的角色要求自己。

基于对抗战之于民族解放和中国政治革新之意义的认识,他迅速完成了从强调“超然”“独立”的“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向“一手提笔,一手提枪”、戮力于战时动员的“宣传鼓动者”和“新闻参战者”转变。

作为“宣传鼓动者”和“新闻参战者”,一方面,他不辞辛苦,奔走于各抗日战场,以快速、详实、深刻的报道,报告最新战况,分析战局发展,颂赞战争中涌现的英雄行为,揭示战争中存在的问题,用切实有力的新闻报道,发挥动员民众、鼓舞民心、配合军事、促进抗日之功效;另一方面,针对抗战动员的实际需要,开始从工具理性视角出发思考新闻工作和新闻从业者在抗战时期的特殊使命与责任,强调新闻业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应发挥的战斗性和应具有的工具性。

为了切实行动履行“新闻参战者”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这个时期的范长江在报道中尤其注意研究和反映与抗战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如抗日军队的统一指挥问题,军队与民众的协同配合问题,军队内部的政治教育问题,地方政府的能力与效力问题,民众的团结组织问题,军事战略战术的合理使用问题等。

用曹聚仁评价其这个时期战时通讯的话说就是,“许多人都在那儿写碰巧式的战事小品”,他却“努力于有系统的综合报道”[7]。

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借助新闻报道来“参战”。

二、从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到“战时新闻学”思想步入记者生涯并非范长江夙愿,而是其考察抗战大后方情况的问题意识催逼和引领的结果。

因此,在成为记者前,对新闻工作他并无任何认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为记者后其新闻活动就无任何思想指导。

在决定步入记者职业之初,通过向新闻前辈主动“求教”,他迅速具备了用于指导其最初两年新闻实践的思想与理念,即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理念。

这种思想、理念主要源于胡政之。

在决定以记者身份赴西北考察后,由于“觉得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普通一个吃饭的事情”“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职务”,范长江专门找同意自己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赴西北考察的胡政之请教。

面对他的虚心求教,胡政之将自己在燕京大学新闻学系的书面发言内容给范长江详细讲了一遍。

胡政之所讲内容,既包括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和应承担的责任,又包括新闻工作的理念、原则,既强调了记者的使命与社会担当,又强调了业此者应具有的理念、精神、品格、修养,基本涵盖了记者职业的各方面内容。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自由主义报人对新闻工作的认知和理念追求。

这些思想与理念,成为范长江步入记者职业最初两年里对其职业的基本认知和从721事记者工作的基本理念[8]。

在自由主义思想、理念指导下,范长江迅速由一名苦苦求索个人出路和国家民族出路的不闻一名的青年变成了闻名全国的自由主义记者。

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在职业身份由“纯粹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转向“新闻参战者”的同时,其新闻思想与理念也迅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自由主义思想迅速完成了向“战时新闻学”思想的转变。

“战时新闻学”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新闻界兴起的普遍性的新闻思潮。

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新闻的工具理性”,认为,在全民同仇敌忾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一切学理,包括新闻学在内,都要发挥其本身具有的战斗性,成为战争中有力的文化武器”;新闻工作者必须义无反顾地放弃所崇奉的“超然”“客观”与“独立”,与全国人民一起共赴国难;“新闻如同前线战士手中的钢枪一样就是新闻工作者手中的武器,新闻传播者应该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在文化宣传战线上‘冲锋陷阵’”[9]1,3。

范长江的“战时新闻学”思想正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战时新闻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范长江新闻思想由自由主义向“战时新闻学”转变的最突出表现是,开始从工具理性视角出发认识和强调新闻工作对抗战的使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战时新闻事业责任与使命、战时新闻工作性质与任务、战时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与要求、战时新闻自由的控制与限度等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在对新闻事业与新闻工作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方面,范长江最主要的认识是,新闻事业是一种宣传事业,新闻工作是一种宣传工作[1]851-852,这种宣传事业是抗战大业绝对不可或缺的[1]717-718。

过去的报纸是关心时局的国人了解时局的锦上添花的工具,现在的报纸则是民众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过去报纸是副食,现在报纸是主食和主粮,“必须使参加抗战的军民能有充分的文化食粮”;没有这样的“食粮”,要想应对包含极其“复杂的政治内容”和“引起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种问题”的反日战争,是不可能的[1]784-786。

新闻事业如此重要,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范长江对此进行了多方面思考。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战时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修养、能力等的认识和强调。

基于对抗战时期新闻工作者面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力不从心情况的认识,他对记者的思想教育、业务能力培训和记者人格修养的健全与“正确作风”的建立十分重视。

他认为,“记者不能作普通文化工作者看待,其影响于人心者太大,故新闻记者本身应有之训练,远比一般文化人要加强”[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