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他的新闻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围绕范长江新闻思想展开,首先探讨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传播真实等。

其次分析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出其对于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接着重点阐述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对新闻报道、编辑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借鉴其思想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指出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重要启示。

通过对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当前新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启示、核心理念、实践意义、应用、舆论引导、影响、报道、编辑、重要性、借鉴、促进发展。

1. 引言1.1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范长江新闻思想是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传媒专家范长江先生的研究成果,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和公正性,强调新闻报道要符合事实真相,要客观中立,要及时传播,要公正公平。

范长江新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新闻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渠道之多、形式之杂,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范长江新闻思想提醒我们要坚守本质,坚持事实真相,做到真实客观报道,使新闻真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范长江新闻思想还强调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新闻工作者要谨慎行事,要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新闻报道、编辑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提醒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新闻报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注重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范长江先生的思想,借鉴其经验,努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新闻未来。

浅析《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浅析《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紧嚣 丁 前 沿理 论 透析传 NB O 传 播 视 域 — — 传 媒 史 话
浅析《 中国的西北角》 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辛 皎佼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 陕 西 西安 7 1 0 1 1 9)
摘 要:《 中国的 西北 角》 不仅是 范 长江先 生的一本通 讯 合集 , 也是 中国新 闻史的一部 经典之作 。它不仅 在思想 上 具有 鲜明的人 文、 仁 爱精神 , 专业的新 闻素养 和卓越 的采 写 技能, 而且对现今新 闻界 、 学界的指导意义仍在。整体 写作 风 格行云流水 、 浑然一体 , 语 言 上 大量 运 用反 语 俗 语 , 且 善 用 数 字计 算的方 法 , 行 文安排 上叙议 结合 , 将 所 观 所 感 所 思 有 机 结合起 来。范长江视 自己生命如草芥 的勇气 、 平等的观 念和 谦虚谨慎 、 不盲从 的精神都值得 当代 记者学 习。
洗, 越 来 越 低 的成 为 谷 , 剩 下 的部 分 所谓 “ 山” 。第 二 种 是 地 壳 运动的结果。 “ 事实上所谓 山脉 ,不过若 干高低彼 此巧遇相
连” , 结成 一线 之分水岭 , 遂姑 以之 为 ‘ 脉’ 耳。他在 《 渭 水上 游》 一文 中还 提 到了陕甘 两省从海 拔高度看 是高原 , 从 地势
古等省份。他把一路上 的见 闻和思考 写成 了《 中国的西北角》
书 。 作 者 在 书 中对 国 民 党 对 西 北 地 区 的黑 暗 统 治 、 人 民 的 劳苦等作 了深刻的披露和思考。作 为旅行游记报告 文学 , 《 中 国的西北角》 在中 国新 闻史 上具 有非常重要 的地 位。 它凭借 深刻 的思想性 、 可读性和趣 味性 , 历经 漫漫历史长河 , 成为了 中 国 新 闻传 播 史 上 的 经 典 著 作 。 究 其 原 因 , 这 与 作 者 运 用 多 种修辞手法并且流露 出的深沉厚重 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关 系。 这本旅 行通讯 《 中国的西北角》 , 没有一 丝矫 揉造作 的痕 迹, 好像 是一个 归来 的行 者在娓 娓道来他 一路 的旅行 , 讲 述 他的所见所 闻, 所 感所 思 , 让 我 们 目不 暇 接 、 唏 嘘 不 已。 《 中国的西北 角》 虽然著成 已经 近 8 0多年 了, 但仍 然在 新 闻 史 上 有 极 其 重 要 的地 位 ,写 作 行 文 特 色 至 今 令 人 称 道 , 范长 江 的新闻专业 主义精 神现在也 值得 新闻从业 者悉 心学

试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试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随感 录
以 大 大 提 高 自 己的 “ 近 性 ”从 而 赢 得 更 多的 读 者 。 自 己在 贴 , 使
越来越 激烈的报 业竞争中不断得 到发展 。
拉 近 与 本 地 读 者 的 距 离 , 高 报 纸 的 “ 近 性 ” 最 重 要 提 贴 。 的 一 条 就 是 关 注 民 生 。 一 张 报 纸 最 广 大 的读 者 是 平 民 百 姓 ,
这 告 诉 我 们 记 者 要 深 入 学 习各 方 面 知 识 , 为 “ ” 。 成 杂 家
读者提供服 务 。“ 事” 说 为读 者提供 的服务 同样 直接 , 因为“ 说 事” 就是 为读 者提 供 的一 个行使 “ 语权 ” 话 的大 平 台, 高兴事 、 烦心 事 、 不平 事 、 鲜事 ……任 何 一 名读 者 都 可 以在 这 里说 新 说 自己想说 的 事 , 成 了“ 边人 看 身边 事 、 边人 写 身边 形 身 身 事” 这样 一种 新 闻互动 格局 , 一 步增 强 了报 纸的 可读 性 与 进
服 务 信 息是 多样 化 的 , 括 出 行 、 房 、 费 、 财 、 学 、 包 住 消 理 升 就 业 、 医、 嫁 、 感 等 涉及 工作 、 活 、 习方 方 面 面 的 内 就 婚 情 生 学
究和分析” 。胡愈 之赞誉他的通讯 集《 中国的西北 角》 和斯诺的 《 西行漫记》 一样 ,是一部震撼全 国的杰作” 范长江能写 出《 “ 。 中 国的西北 角 》 这样优 秀的作 品 , 不光要 靠文笔 , 需要 丰富的 还 学识 , 范长江西北通讯 的成功 因素 中, 的丰 富知识起 到 了重 他
刻具有 平民视 角、 百姓 情怀 。在这 方面 , 牡丹 晚报 》 《 就做 了有
益 的 尝 试 , 民 生 热 线 》 版 已开 办 9年 , 《 9年 来 所 - 发 的 9 0 7 = 1 00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 长江 、研 究范长江有着重要 的意义 ,可 以从 范长江的实践
是人 民的喉舌 ,党 的喉舌 。 ”其 主要 理 由在 于 “ 共产党 的政 治立场是 与人 民一致的。所谓与人 民一致 ,就是共产 党除 了 人 民的利 益以外 ,没有其他利益 ,因此我们 的党 报 ,除了人 民的利益外 ,没有其 他利益 ” 。这种 统一性体 现在新 闻报道 内容上 : 一 方面 “ 宣传党 的政策 ; 贯彻党 的政 策” , 另一方 面 , “ 在 革命 时期 反映群众 的斗争 ,指导群众 如何斗 争。在和平 时期 , 报纸主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指导群众 改善 生活 , 推动社 会进步” 。 一
6 4人 ,女 2 6人 ; 兼 职男滑雪 指导员 l 5人 ,女 1 6人 ,总共 是2 1 人 。其 中最大年龄 为 6 0岁 ,最小为 1 7岁 。
表 3 吉林市滑雪场滑雪指导员基本情况
专职指导员数 滑雪 场 男 女 兼职指导员 男 女 最大年龄 最小年龄 ( 平均 )
新 闻封锁 ,向 “ 国统 区”报道 “ 西安 事变 ”真相 的第 一人 ; 他是 国 内以记 者身份 进入延安采 访毛泽东 、朱德等 领导人 ,
范长江认为 “ 新 闻工作是政治工作 的前 哨,是先锋 ,在 正确的政治道路之上 ,加 强新 闻宣传工作 ,使正确 的为争取 最后胜利 的政治理论 和行 动方法 ,能迅速地普遍地深刻地 印 入广大 民众心 目中 ,是推进政治的重大力量 。 ”范长江指 出 : “ 报纸一 定要有 明确 的阶级 性 、党性 与十分尖 锐 的政治性 。 ”
的群众方针 ;新 闻工作的主体是新 闻工作者 队伍 ;新 闻记者应不 断学 习以。 范长江新 闻思想对 于我 国新 闻工作 的启示 :坚定 正确 的政治 立场 ,积极 传递社会 正 能量 ;新 闻工作要 走群 众路 线 ;要加 强新 闻工作者 队伍建设 ;新 闻工作 者要加 强 自我教 育 ,提升职业素养。 【 关键词 】范长江;新 闻思想 ;启 示 范长江是我 国最杰 出的新 闻记 者之一。在范长江的记者 生涯 中 ,曾经创造 了 中国现代 新 闻史 上的 “ 三个第 一 ” : 他 在1 9 3 5年 至 1 9 3 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 ,是 “ 在国 内报纸上公 开如实 报道工农 红军二万 五千里长 征的第一人 ”; 他 是突破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学峰 广西河池学院 采写编 JOURNALISMal_cxb200701004.aspx
而言。既表现在他的论著《通讯与论义》中,也包含在
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作品中。 上述作品均收录于1989年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 难能可贵的是:范长江能把其思想、实践合二为一,融思 想于作品中。笔者以此为本,参照其他学者对范长江新闻 思想及实践的研究。着重分析其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整理出版的有《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约400多篇。其中《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 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对于这些 新闻通讯的特点,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胡乔木评价说: “范长江深入人民当中,又有丰富的知识,他写的东西视 野开阔,内容深刻,有陈述,有议论,使人看来有兴趣, 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应提倡做范长江这样的记者。”笔者 通过阅读原著,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范长江新 闻通讯中蕴含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第一,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新闻报道应有浓烈、奔 放的情感,同时,要求文章包含的感情源于记者对新闻事 实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因此才是纯正、优美的情感。 范长江新闻通讯中,行文处处蕴含浓烈、奔放的感
是描写手法。他观察深刻,在写人、叙事、献物中都蕴含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着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辞约意丰,生动逼 真。读者一路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 到强烈感染。例如,范长江通讯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 个性突出,传神生动。刻画“毛泽东先生”是“书生外 表,儒雅温和,走路象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 乏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井幽默的说“面目上没 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作者这样 描写毛泽东源自他对毛泽东形象的深刻观察,告诉读者毛 泽东具有一代政治家的风度和军事家的气魄,从而无形中 粉碎了国统区对毛泽东的歪曲宣传。他笔下的“周恩来 先生”,则是另一种神态:“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睛, 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的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 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穿的灰棒衣,士兵式 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 读后,一位聪睿精干、朴素谦和的领袖跃然在脑际。此 外,范长江还在以简练之笔勾勒形象的过程中糅合其经 历,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例如通讯写刘伯承“身体看 起来很瘦,血色也不好。四川人有这样高的个子,要算 ‘高’等人物”,接着以“他之有名”为转折,介绍刘伯 承的英勇战斗历史。这样写使读者既见到了刘伯承其人, 又了解他的主要事迹,使读者对刘伯承有了完整的印象。 范长江对反动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另外一种笔法和用 词。例如,作者笔下地主家的收账人,是“戴招皮小帽, 穿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早烟筒,一手拿 着白布包好的账簿,一手提着打马辊,或者嘴上还留着八 字胡的人。”这种人一走进村子,“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 肃杀的气象。大人不讲话了,小稿也不闹了。主人的气势 一泄,狗也不敢被声狂疃。挟着尾巴退到一旁。”寥寥数 笔,丑态毕现,爱憎跃然于纸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 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范长江通讯中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随手可拈来,以 细节丰富整篇文章的血肉,去新闻枯燥乏味的弊病,使他 的通讯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例如,在《卢沟 桥畔》中,作者注意到“八日夜同,阴森的永定河面, 臆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游行。一刹那阃,雪亮的大刀从皮 鞘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九日清晨, 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 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蓑同志了。”这要以细节描写代替过程 叙述,把一场恶战交代得清清楚楚,比正面描写省略了许 多笔墨,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再如。《川灾勘察 记》~文。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时有独具匠心的 构思和细节安排,可以说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个小的细节 与四川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连缀而成。如,作者初进或 都见到“亦不易见变象,市街的外表仍然堂皇富厚,并 且若干军政现象,还比从前进步了一些。……青年学生的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对当今的启示姓名:谢鑫垚学号:151100039范长江,一位跨越中国近现代的杰出新闻家。

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从旧社会跨向新中国。

他的心始终系于社会和劳苦大众。

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投身近代的革命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反抗军阀独裁统治,坚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事事刻刻不忘为人民社会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担忧书写在笔下,争做一名历史的弄潮儿。

范长江的浩然正气可谓是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之处。

反观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明显缺少这种正气,为自己的名利去报道,去书写,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点击率,曝光率,对弘扬社会国家正气的新闻漠不关心而对各类负面新闻夸大事实,夺人眼球,蒙蔽广大群众的双眼。

因此范长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的浩然正气值得当今新闻界的学习和反省。

那范长江的浩然正气从何看出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一一说明。

一·“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长江从小在儒家正统教育之下,形成了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青年之后在广泛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习中,他又树立将自身知识投入到现实中去的信念。

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他却选择脱离国民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这段话表明了范长江对教育作用的观点,但从侧面看来也是他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在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范长江便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危亡,奋斗在最前线将各种事实报道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如实反映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新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先驱,简单的报道并不是他想要的,范长江是想通过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内涵。

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汇总

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汇总

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作者:朱联营段健蓉时间:2010-1-22 11:10:00论文关键词:范长江西北采访新闻视角关注民生深入实际论文摘要:2O世纪3O年代,范长江在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

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回顾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我们总会看到一串闪亮的名字,“范长江”即是其中格外耀眼的一位。

1935年 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文责自负,旅费自筹”,赴西北新闻考察与采访。

此次西北考察采访活动及其发表的作品蜚声海内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一)、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1935年春天,日寇全面侵华战争尚未爆发,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以一般传统的“职业观点”看待新闻工作,当时不少人认为当新闻记者比较自由,既可结交上层名流,又可方便接触黎民百姓,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新鲜的人和事,写出自己喜欢的采访报道,不仅容易出名,物质生活待遇也不错。

因此,在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一种职业的优越感,他们缺乏政治素养,对待新闻工作,看重的是名利,而不是社会责任。

他们害怕艰苦,下去采访时态度冷漠,谈不上与群众交流;一些人习惯靠二手、三手材料写稿,脱离生活实际;一些人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绕道走”,只以完成写稿任务和“不惹事”为处理问题“原则”。

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上应该发挥的舆论效应。

而范长江则谨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不畏艰难困苦,深入西北边陲实际,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对中国西北部社会民情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

新闻史部分题目

新闻史部分题目

6论述1935-1937年间范长江西北采访经过、成果及意义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

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

从西北回来后,他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探索,深入研究考察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1)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其西北采访的历程。

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深入考察西北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同时追踪观察长征途中红军的动态,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回《大公报》发表。

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

长江的连载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下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敏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从西北回来后,范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2)1936年8月,范长江采访内蒙古西部,他穿行千里戈壁,往返两个多月,考察日寇觊觎这一地区的实况,后写成通讯《忆西蒙》。

(3)10月,采访绥远抗战。

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赶赴西安采访。

1937年2月,到延安采访,是当时从白区进入红区,向全国采访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

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

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

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

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

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

《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

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

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

范长江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范长江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传略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乔云霞“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以鼓励他们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

该奖从1991年到2002年,已经评了五届,对于范长江的名字,新闻界耳熟能详。

但是,人们了解范长江是从他在《大公报》发表西北通讯开始的。

1935年7月14日,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邀通讯员的名义,从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经川西,过陇南,走六盘,越祁连,沿河西走廊,绕贺兰山,跨内蒙古,西达敦煌,东止西安,北止包头,途经48个县市,总行程达6000余公里,进行西北考察。

他的旅游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开正面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增进人们了解红军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通讯揭露了国民党西北地方政治统治黑暗,经济凋敝,文化落后,军阀倾轧,民不聊生。

他的报道谈古论今,意趣横生,写入状物引人入胜,议论风生入木三分,知识渊博,史地常识丰富,又处处洋溢着正直高尚的民族民主主义精神,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在《大公报》发表后,汇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

该书从1936年8月开始到1937年底,曾连续9次重印,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畅销书。

“西安事变”后,范长江于1937年2月3日,只身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

第二天,在杨虎城公馆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初次见到范长江,握手后便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

”“我们红军里的人,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方蒙:《范长江传》,第17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2月版)周恩来对范长江的评价肯定了范长江做记者的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范长江历经曲折才走上记者之路。

范长江(1909 -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青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靠母亲的手工劳动来维持生活,供其上学读书。

1927年他在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期间,重庆发生了“三三一惨案”,血腥的屠杀教育了范长江。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历史意义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历史意义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

他以追求真理、注重现实的献身精神和求实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以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迈开双脚,通过对重大历史性现象和问题的实地考察,以生动灵活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对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回答。

本文从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这两个层面论述了范长江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通讯;;特色;历史意义目录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1)(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1)(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强烈的地域特色 (2)(三)散文化的笔法 (4)(四)视角的“游记”性 (6)二、范长江通讯蕴含的历史意义 (6)(一)拓宽了新闻通讯的题材领域 (6)(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长篇新闻通讯的宝库 (6)(三)促进了新闻通讯中评论手段的成熟,丰富了新闻通讯的表现手法 (7)三、结语 (8)参考文献 (8)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

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通讯家,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的特约通讯员身份到中国西南、西北作考察旅行,1936年又在陕西、内蒙巡行并到达延安。

在这期间撰写了大量轰动全国的新闻报道,《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集记录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

后创建国闻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加入共产党、创办报纸,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

在诸多领导岗位上为中共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

文革中被迫害,于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干校”死于井中,被宣布为自杀。

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就新闻写作而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通讯写作方面。

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

本文拟对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主要特色及其历史意义稍作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责。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作为我国杰出的新闻事业的开拓者、现当代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领导人,范长江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先后担任过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等多种新闻界要职,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作品,曾震撼全国上下,现在仍被视为经典之作。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也被后代新闻从业者所称诵。

1.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

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

” “丰富的学识也使长江的通讯增添了情趣,他写的事物不是简单、平铺的记述,而是有着许多生动、具体的材料,给人以多方面的知识。

有知识才有兴味,有启发,甚至有感染力量。

——这样爱憎分明的感染力量,在长江的通讯中是十分强烈的。

”(1)他指出,新闻记者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责己要格外严,要树立正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范长江经常结合当时的形势,联系社会风气以及新闻界的状况,提出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教育、培养高尚品质的具体要求。

“青记”刚成立的时候,曾以6项具体要求作为会员的信条,即:努力自我修养,健全本身人格,巩固共同意志,促进新闻事业,维护大众利益,发扬民族精神。

1939年春,“青记”又制定了记者公约,要求会员提高认识,共同遵守。

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

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靠真理,就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判断事物的曲直、善恶和美丑。

新闻记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追求和人格,才能坚持用正义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事实和广大受众,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新闻记者。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作者:袁小春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0期【摘要】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主要论点包括: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前哨与先锋”,要坚持“大家办报,大家用报”的群众方针;新闻工作的主体是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记者应不断学习以。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我国新闻工作的启示: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新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要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启示范长江是我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

在范长江的记者生涯中,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范长江成绩的取得决非偶然,与其良好的政治素养,一心一意为民众服务的态度以及正确的记者作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中国的新闻事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传媒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怀念范长江、研究范长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从范长江的实践中、著作中吸取到能够有助于中国新闻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一、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主要论点(一)新闻工作的性质:“政治工作的前哨与先锋”范长江认为“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前哨,是先锋,在正确的政治道路之上,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使正确的为争取最后胜利的政治理论和行动方法,能迅速地普遍地深刻地印入广大民众心目中,是推进政治的重大力量。

”范长江指出:“报纸一定要有明确的阶级性、党性与十分尖锐的政治性。

”由此,他精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党的喉舌。

”其主要理由在于“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是与人民一致的。

所谓与人民一致,就是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利益,因此我们的党报,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其他利益”。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的著名记者和报纸编辑,他曾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和重要的意义:
1.报道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范长江的采访成果
详细报道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

他通过采访
农民、工人、官员等,展示了西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变化。

2.揭露贫困和不公:范长江的采访也揭露了西北地区的贫困
和不公现象,关注了农民和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权益问题。

他通过真实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推动了改善农民和
工人生活条件的努力。

3.弘扬正能量:范长江的采访成果强调了西北地区的希望与
进步的一面。

他报道了一些优秀的人物和事迹,宣传了正
面的能量,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信心,激发了社会各界积
极向上的精神。

4.促进地区交流与发展: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成果提升了西北
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发展。

他的报道激发了对西北地
区的关注和投资,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西北地
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范长江在西北地区的采访成果展示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变迁与发展,引起了社会对西北地区的关注与关心。

他的采访为中国新
闻界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同时也提醒着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社会底层、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权益。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对中国新闻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丰富新闻报道、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方式探究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方式探究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方式探究赵 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127)摘 要:《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新闻史的一部典范。

对现今新闻界、对新闻记者价值观的树立、报道方式的选择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本重要的专著,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新闻体裁去界定,因为其中既有叙事,又有描写、抒情、议论。

本文从《中国的西北角》的表现手法、新闻思想、历史影响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其报道方式,从而为当代的新闻通讯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表现手法;新闻思想;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2-0079-01一、《中国的西北角》的表现手法(一)最现代的古代人——引经据典范长江,最现代的古代人——借古人之眼以观现代。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巧妙地引用了诗词谚语、历史典故,引用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包括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岑参、韦应物、韩愈等几十位诗人在内的古诗词。

在《兰州永登间》这一章节中,仅一个段落就接连引用3首古诗词。

应时应景的引用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西北地区苍茫萧瑟的历史景象。

(二)最外行的内行人——史地介绍范长江,最外行的内行人。

范长江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要对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作详细的描述,有时还要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

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中提出:“新闻记者之所以可贵,除了有正确政治认识与坚贞的人格而外,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

这个知识,既要博,又要精。

所谓‘博’,就是常识要丰富,无论国际国内、上下古今的问题,虽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一个记者无论如何要对非常广泛的学科知识知道一些简单的概念。

至少对许多问题,谈起来总能找着些门径,不能连几个基本名词都不懂。

”[1]范长江不仅拥有新闻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拥有的地理、历史等知识也非常深厚。

“兰州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天水一千一百公尺,西安则仅四百公尺,由西到东构成一大倾斜面……所以从海拔的高度看,这块地方无疑是高原,而从地势的构成看,又无疑是盆地。

范长江长征报道对当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长征报道对当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12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研究作为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分别在1935年下半年、1937年4月和1941年下半年三次报道红军长征。

他带着对中国西北状况的疑问和对红军的好奇,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线路,翻山越岭,历经重重困难,写出了《红军之分裂》《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陕北之行》《祖国十年》等系列报道,前期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后期的报道主要发表在华商报上。

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报道所体现的新闻思想对当今新闻宣传工作者仍有不少启示。

尤其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中,回顾学习范长江的长征报道思想,对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有着不小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一、坚持独立思考:突破新闻封锁,勇于探索范长江1909年出生在四川内江,成长于清末民初,这是一个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范长江从小就善于思考,关心社会问题。

他最初进入重庆中法学校学习,后来又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了中央政治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认识到只有抗日救国才是中国的出路,于是离开中央政治学校。

1932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这期间他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等内容,提高了自己的理论修养。

1933年,范长江开始投身于新闻事业,为世界报、晨报等撰写新闻报道。

但范长江最著名的报道是1935年以大公报旅行记者名义撰写的西北通讯系列,在历经重重困难后采写出《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徐海东果为肖克第二乎?》《松潘战争之前后》等新闻通讯,在国统区引起震动。

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出路,他在南昌期间就搜集到中央苏区和红军的宣传小册子,这些小册子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认识,发现红军并不是国民党宣传的“流寇”“共匪”。

他通过多途径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敏锐的政治意识使他看清红军并没有像国民党政府所说的“被歼灭”,而是在向西北转移。

为了搞清中国复杂的政局,了解清楚红军的状况,他不畏艰险,历经10个月,深入一线获取了大量生动素材,撰写出系列独家报道,这在当时国民党媒体一统天下的国统区是非常不容易的。

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以范长江通讯作品为例

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以范长江通讯作品为例

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以范长江通讯作品为例摘要在中国的新闻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敬佩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无疑是其中的一位。

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之所以被人记住,除了他们写下的那一篇篇让人拍手称赞的新闻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显著的记者风格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而在记者风格的形成过程中,社会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在他的新闻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通讯作品无疑很好的展现了范长江的记者风格。

关键词:范长江记者风格社会文化一、范长江生平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县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者之一。

在中国新闻史上,范长江三个字已经作为一种新闻精神的象征而彪炳于世。

他于1927年初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同年春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流落到广州、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受挫后于1932年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分,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红军和长征的真实情况,披露国民党的腐败和日蔻侵略所造成的严重危机,震撼了全国。

这些文章于1936年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在西安率先报道了事变的真相和共产党的政策。

1937年进入延安,陆续著文报道根据地实况,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开始,奔赴前线采访,写出大量通讯。

1938年3月与徐迈进等人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记者。

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人在桂林组织国际新闻社总社,向国内外报道了抗日战争的真相和党的抗战路线。

同年5月在重庆由周恩来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抵达香港。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贡献及当代启示作者:李华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新闻是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应坚持群众路线和新闻记者应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四方面梳理了范长江新闻思想,总结了其对新闻理论的两大贡献,指出其新闻思想对新闻实务的启示:细分媒体市场、培养忠诚型消费者,新闻媒体应建立培训机制,社会主义媒体之间应加强团结协作。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理论新闻实务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杰出记者。

目前对范长江的研究成果以分析其新闻作品为主,研究其新闻思想的相对较少。

且当前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存在三个缺陷:其一,多是对其新闻实务的总结概括,未上升到理论层次;其二,对其思想未进行系统梳理,很难准确把握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联系;其三,多是归纳范长江新闻思想,很少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对当代新闻实践的借鉴意义。

因此有必要以范长江所撰新闻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新闻实践,对其新闻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进而发掘其新闻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对当代新闻业的启示。

一、新闻: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在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新闻”是基础概念之一。

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所谓…预知‟,就是群众所关心的事物,就是从群众出发;所谓…应知‟,就是从领导的角度考虑,群众应该知道的事物;所谓…未知‟,记者还要考虑其未知的方面和程度;至于重要与否,那要靠记者的水平、敏感和对群众的熟知程度等条件去判断。

”[1]由此,范长江归纳出选择新闻须满足的四个条件:事实、新的事实、重要的事实、有利于人民。

“何为新闻”属于新闻本体论问题,是整个新闻理论研究的基础。

范长江对该问题的阐释也为其整个新闻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是人民和党的喉舌范长江指出:“报纸一定要有明确的阶级性、党性与十分尖锐的政治性。

”由此,他精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党的喉舌。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对新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启示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对新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启示

2018.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一、范长江与西北通讯范长江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国记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联合会设立的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范长江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西北通讯报道至今都对新闻记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沿途撰写了大量新闻通讯,首次真实、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备受全国读者的关注。

发表《中国的西北角》之后,他又撰写了《塞上行》、《西线风云》两部传世之作,不仅使他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新闻记者,也让西北通讯成为新闻记者践行新闻理想、秉承国家与民族意识,不断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标杆。

(一)前赴西北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政权日渐壮大,让国民党政府感受到严重的威胁,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东北、华北相继沦陷,国民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共产党被迫向西转移,西北地区因此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并成为国共两党斗争和抗日战争中的双重焦点,很多国内媒体和有识之士包括普通民众都意识到大西北的重要性。

《大公报》在1932年4月26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西北地区是抗战的后方,但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许多情况不为人知。

范长江前去西北采访,得到了《大公报》的支持,可以说,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当时时代背景下,襟怀救国梦的新闻记者践行新闻理想的一种方式。

在范长江的笔下,新闻理想变成了一篇篇的通讯报道,向热望获取西部情况的普通大众传达着讯息。

1937年初,范长江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急从宁夏飞抵兰州进入西安后赴延安,成为第一个由白区进入延安的中国新闻记者,先后访问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事变的真相,及时澄清了社会舆论。

他的报道如实地阐述了国内各民族的问题、国家统一及途径问题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问题,并作为一名正直的爱国人士向读者介绍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状况以及西安事变的始末,宣传了共产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引起社会巨大的轰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

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

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

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

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

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

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

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

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

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

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为了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采访报道既有价值又深刻生动,记者必须要有一定的胆识,要有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和实干精神。

范长江曾经说过,“不亲自经历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

”他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话。

虽然那个时代战乱连连、危机四伏,但为了将准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读者,他毅然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险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西北之旅。

正是他的实干精神,范长江才能在许多关键时刻深入到现场,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甚至与社会的各种险恶状况作斗争,排除各种干扰,敏锐地抓住具有重大价值的题材,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别人写不出或没有写出的精彩新闻。

四、做一名会写作的记者
都说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

采访固然重要,但同时提升写作能力,也能在这三分中为稿件增色不少。

做一名会写作的记者,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

新闻涉及范围极广,记者应当在知识广博方面做一个杂家。

范长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素爱读书。

因为读书专注,西北之行骑骆驼过沙漠时,还摔伤过腰。

我们读他的西北通讯,犹如走进了历史的知识长廊,既有汉魏三国的故事,又有古今名将的事迹,还有诗人对西北的描绘。

据统计,在《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书中,所涉及的古今中外名著达30余种,引用的历代名家和近人诗词有70首之多。

如此旁征博引、层层剖析,使文章更加浅显易懂,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

另外,记者要写出好文章,还应当形成自己的特色。

长江通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风格显著。

1、范长江的通讯文章有强烈的时代感,行文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潮流,也能够生动地揭露时代矛盾。

2、长江通讯蕴含着浓烈的情感,体恤百姓,同情民生疾苦,热爱国家民族,无不浓烈而深刻。

3、范长江的文章文学性很强。

他的西北通讯我们很难用严格的新闻文学体裁去界定它。

他的文章中有叙事,有描写,有评论,也有抒情。

著名记者穆青曾提出过“新闻散文化”,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崛起的“新新闻学”也强调新闻写作理念的变革。

虽然这至今仍有争议,但人们不得不承认,散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确能使新闻报道增色不少。

当时范长江的出发点是希望全面真实还原所报道之物,以使报道更精彩,但不知不觉中,文学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纵观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无论是他的独立思想、新闻敏感,还是采访胆识,或者写作特色,放在今天,都对新闻从业者有着或多或少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汲取前人之长,不断学习,真正如前人那般,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贺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