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区位布局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是当前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当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已经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资金投入的不足: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现实情况却是资金投入不足,这导致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滞后,甚至一些项目无法得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3. 建设质量难以保证: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这导致了保障性住房的安全问题,这是一种无法接受的局面。

1. 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但目前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这导致了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

2. 保障性住房分配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目前,一些人想要获得保障性住房,需要排队等待,甚至有人需要等待数年之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3. 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的能力不足: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技能和经验,导致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存在管理漏洞。

1. 加强土地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以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同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和管理,防止长期闲置等情况的发生。

2. 提高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

3. 加强建设质量的管理:政府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建设质量的把控和监督,防止出现质量问题。

4. 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政府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包括人才队伍的建设、系统的标准、科学的管理模式等。

5. 实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政府应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通过公正透明的分配体系,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满足低收入家庭和特殊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而提供的住房保障服务。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管理现状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管理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当前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住房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发展保障性住房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成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租赁住房,即政府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即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提供购房补贴或贷款支持。

在发展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各地积极推进政策,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也成为促进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动力。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区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扶持力度。

1. 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目前,保障性住房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负责,由政府制定政策、安排资金、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等工作。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工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 审批管理体系保障性住房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审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相应的住房保障,政府对住房的产权、使用权以及租金等进行严格管理。

除了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外,市场参与也是当前保障性住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

三、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虽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确保每一个家庭都能住上安全、舒适的住房。

一、问题分析1. 资金不足: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政府的投入还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资金的不稳定性。

2. 建设速度慢:由于审批流程繁琐、施工周期长等原因,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缓慢,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

3. 质量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为了赶工期或者降低成本,出现了建筑质量问题,影响了住房安全。

4. 管理方式落后:目前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导致管理效率较低,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二、对策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充足性和稳定性。

2. 简化审批手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审批流程,简化相关手续,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以更快地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

3. 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建筑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检查,杜绝建筑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

4. 推进信息化管理:将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信息化,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数据分析和监督检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5. 推动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格局。

6.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的保障性住房长效机制,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形成稳定的住房供给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三、结语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是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现阶段我们需要在资金投入、审批手续、质量监管、管理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杨璐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9年第11期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关乎公民的居住权,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人们在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建议党和政府历来把住房问题看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十二五”时期,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去年已开工建设1000万套,今年计划开工建设700万套。

可以看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一方面,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过去一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适时做出判断和调整,才会使我国为民造福的这一事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现从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概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是指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据统计,我国的中低收入者占人口总数的近80%,因此,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权,不仅关系到实现“人人有所居”这一理想,更关乎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保障性住房具有社会公益性,建设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保障人民居住权的基本要求。

我国政府重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居住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来指导和规制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和建设,如,1994年《国务院关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提到要加强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国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同时要求房地产开发公司每年开发的经济适用房要占到建房总量的20%。

1995年推出安居工程,以期推动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

1998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首次将为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作为住房改革的重点;同时明确规定经济适用房享受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和8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也扩大到中低收入家庭。

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大量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没有能力购买和租赁改善住房的问题。

因此,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居住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两个方面展开。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一)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紧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度和规模都无法满足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的需求。

尽管市场上有出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但由于价格高昂,许多低收入家庭无力支付相关费用,导致保障性住房缺乏。

(二)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很多保障性住房房龄较老,住房设施和维修水平较低,房龄较新的保障性住房也存在着监管不严,建筑材料质量低等问题。

这就造成了居住环境差,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以物补贷的保障性住房补贴政策存在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补贴政策基本上是“以物补贷”的形式,这种补贴形式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物资补贴的方式难以满足低收入和一些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

其次,由于补贴是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购房者,贷款利率较高,还贷条件苛刻,容易导致房屋封顶价受限,导致保障性住房产生的悖论。

(四)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实际运营问题保障性住房在租赁市场上的运营实际问题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租金在保障性住房租赁市场上设定为市场租金水平的70%-80%,并且往往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导致保障性住房空置率较高,而且居住环境较差,这更让困难居民居住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化。

二、对策分析(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供应量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加快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是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各级政府应指导性地扶助在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中的各类参与者,提供建设资金,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形成合理的公共资源分配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产量,为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构建全面的保障体系。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加快,我国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管理不规范、保障性住房质量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

在我国,有关部门对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能存在以权谋私,私分公房等现象,导致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

这不仅严重违背了保障性住房的初衷,而且也增加了广大居民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不信任感。

二是保障性住房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各地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标准不统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保障性住房管理混乱,一些保障性住房甚至变成了“商品房”,导致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三是保障性住房质量和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有限,很多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存在问题,一些保障性住房小区缺乏公共设施、交通出行不便等问题。

综合以上情况,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和质量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分配的监督。

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更加严格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制度,公开透明地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防止以权谋私、私分公房等现象的发生,增加人民群众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健全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管理的投入,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体制,建立保障性住房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标准,确保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管理和修缮等工作得到规范执行。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

政府应该增加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标准,合理规划保障性住房小区的配套设施,改善其居住环境,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住房的品质。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引言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导致住房需求不断增加。

现有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无法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导致一些人仍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质量不过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着执行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面对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角色,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字数:290】1.2 问题意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需求量远远超过供给量,导致了市场上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居高不下,一些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

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虽然得到供给,但是居住条件却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一些政策执行主体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了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状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有限,许多低收入家庭仍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住房安全隐患。

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运营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和评估标准,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突出,需求量大于供给能力。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和新就业群体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住房需求增加,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导致一些低收入家庭依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供应不足、质量不高、政策体系不完善、购买者倾向于炒作等。

供应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量较少,很难满足需求。

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供应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

这导致了保障性住房的排队时间长、需求者等待时间长。

质量不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施工质量和居住环境可能不尽如人意。

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建筑质量不达标、设施简陋等问题。

这不仅不符合保障性住房应有的基本标准,也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政策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保障性住房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法律、政策和规范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政策执行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一些优抚对象、军转干部等在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时存在困难和不公平的情况。

购买者倾向于炒作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购买了保障性住房的人员,并非真正的住房需求者,而是将其作为投资手段进行炒作或者租赁获取经济利益。

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扰乱了保障性住房的市场秩序,也严重影响了真正的住房需求者的利益。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增加供应量,提高满足住房需求的能力。

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居住环境达到符合标准。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不正当行为和腐败现象发生。

还应加强购买者的资格审核和监管,防止保障性住房被倒卖或用于炒作,确保住房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人有住房的社会目标。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正文部分分析了我国保障房政策现状,指出保障房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分配政策矛盾和资金难题。

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增加建设资金、完善设计标准等对策。

结论部分强调了解决保障房分配不公、加快建设进度和提升品质的重要性。

当前保障房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改进政策,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困难,为我国的保障房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加强保障房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我给出的关键词如下:保障房发展、问题、对策、政策现状、建设面临的问题、分配政策矛盾、建设资金难题、提升品质、政府监管、分配不公、建设资金增加、设计标准完善。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保障房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保障房政策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保障房的建设标准和质量也面临着一定的批评和争议。

深入分析我国保障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保障房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保障房是保障国家贫困人口基本住房权利的一项重要政策。

研究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保障房政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深入研究保障房分配政策的矛盾和建设资金难题,有助于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提高保障房建设效率和质量。

探讨提升保障房品质的对策,能够为未来保障房建设提供指导,促进保障房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研究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有效推进我国保障房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我国保障房政策现状我国保障房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实现全体人民都有住房的目标。

保障房政策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而实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自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帮助需要的居民解决住房问题。

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分配和运营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公平、利益多元化、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一些住房资源被不法分子侵占或者变相拆迁。

在运营过程中,一些小区物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只有不断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居住权益,实现住房保障工作的有效推进。

1.2 问题意识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分配问题和运营难题,这些问题既牵涉到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涉及到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担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一些分配不公平、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项目的推进进度和质量,还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深刻认识到它们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造福广大居民。

要提高问题意识,就要善于观察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不断提高问题意识,才能让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更加顺利,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分配问题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我国政府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旨在解决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住房问题逐年加剧,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阶段和主要措施。

一、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住房改革初期,实行单一制度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重点是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在此期间,首先实行了住房制度的改革,取消了“生产队、公社、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农村集体经济住房,实行住房的commodity化。

同时,为了解决无住房家庭的住房问题,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单一制度”措施,实行了国家分配的住房保障制度,确定了城市住房制度和农村住房制度的划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通过单位分配获得住房,农业和城市不区分住房。

不仅有住房保障,还有针对住房政策,如公积金制度、倡导居民购置自有住房等。

二、 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初:住房体系初步形成,增加人才住房保障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初,北京市住房问题持续严重,城市规模扩大,居民租房比例增加,无房职工和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难度加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开始建立灵活多样的住房保障体系。

此时,政策主要措施是建立以住房保障制度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房屋的调控,强制执行房屋征收制度,增加人才住房保障措施,建设筹集经济适用房、公共住房、廉租房等等,同时推广了共有产权房模式,为低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实际的住房保障。

三、 20世纪初21世纪初:住房保障政策进一步细化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北京市住房问题有所改善,人性化住房保障政策层出不穷,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

针对新市民住房保障困难,北京市改革公租房制度,推行“租赁为主、分类施策”的房地产政策,积极推进农民工和无房职工住房供给机制的创新。

为了强化购房税收调控,北京市实行购房限贷政策,增加了购房人购房的门槛成本,促进了租赁市场发展。

另外,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如购房补贴、共有产权房优惠购房等等,用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从北京市的住房状况看北京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北京市的住房状况看北京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北京市的住房状况看北京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住房状况、基本经济情况、人口数量、人均收入、住房需求量、商品房价格等进行调查分析,推测北京建设保障性住房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北京;经济适用房;重要性一、北京市的基本情况:1.1、北京市的人口及生活现状分析常驻人口增长快。

北京市的常驻人口以每年3.53%速度增长。

其中外来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率9.01%,说明北京市的人口在快速增长,其中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十分突出。

北京市政府在市民的住房上,一是要解决北京市原居民中,中低收入家庭本身就存在的住房紧张问题,二是要解决在人口的自然增长中,所分离出来的新的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要解决快速增长的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

1.2、北京市商品房的价格情况商品房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价格差异也比较大,其中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海淀区、宣武区的价格较高。

北京市核心区的商品房的价格增长很快,涨幅平均达到了42.5%,远高于北京市11.5%的平均涨幅。

北京市老城区具有家庭总户数多,收入相对较低,商品房价格高,经济发展比较慢,人口又相对集中,外来人口增加多,旧城改造的量比较大,搬迁需要安置的人员比较多的特点。

1.3、北京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北京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从2009年开始,施工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竣工面积远远不足,是目前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

2018年北京市政府计划新开工建设、收购保障性住房20万套,其中公开配租配售的保障性住房10万套,公共租赁房占60%以上;用于重点工程拆迁、旧城人口疏解、棚户区改造、城乡结合部整治等定向安置房10万套;租赁补贴2万户保障家庭;力争全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0万套。

如果以上目标得以落实,基本上可以解决目前北京市的23.69万户的保障性住房人员。

二、结论(一)加强住房保障建设,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1、逐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制度保障范围针对廉租住房的覆盖面比较小,大多数的低收入家庭既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上也不支持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情况,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并提出具体的目标范围。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房源紧缺、管理不规范、住房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为更多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一、问题分析1.房源紧缺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着房源紧缺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膨胀、土地资源有限等原因,导致政府无法及时供应足够的保障性住房。

这就使得需要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无法及时得到保障,居住环境陷入困境。

2.管理不规范目前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方式较为混乱,存在着一些管理不规范的现象。

一些单位在分配保障性住房时不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核,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家庭也享受到了住房保障;一些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单位在配套设施建设、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住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住房质量不高目前一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不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和居住环境不佳的问题。

一些住房存在着漏水、渗漏、结构不稳定等问题,给住户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住房所在的小区环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给住户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了解决房源紧缺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

政府还可以在土地资源、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以满足不同层次住房需求。

2.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为了解决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和规范。

对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申请、审核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的分配机制和管理流程,确保住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管理单位的监督和考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北京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与布局政策研究

北京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与布局政策研究

北京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与布局政策研究2004年,北京市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2005年1月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明确北京城市的性质和定位的同时,提出了“把北京市建设成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典范”的要求。

2005~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部门关于稳定住房价格、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等一系列通知,旨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土地管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而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设,正是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的重要内容。

按照市政府2007年公布的《北京“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按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为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两限房”或“两限商品住房”,即限房价、限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是指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限制套型比例、限定销售价格的基础上,以限地价、竞房价的方式,招标确定住房项目开发单位,由中标单位按照约定标准建设,按照约定价位面向符合条件的居民销售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一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分析1998年以来,在国家房改政策的指引下,北京市的住房保障体系架构基本形成,主要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两部分。

经济适用住房主要提供给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以及危旧房改造、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搬迁的城镇居民,廉租住房主要是以租金补贴的方式提供给最低收入的城镇居民。

1.经济适用住房根据《关于加快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经济适用住房减半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等政策,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主要通过土地划拨、减半征收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承担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开发贷款利率、落实税收政策等措施,利润控制在3%以下。

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须是无房户和未达标户(未达标户是指现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住户);城近郊八区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含)以下;远郊区县可自行制定标准。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013年北 京 某 区 保 障 房 开 工 和 竣 工,数 据 显 示 71%和19%的开工定向安置房和公租房中有小部分未 能按期竣工,只有1%和9%的开工经济适用房和限价 房在竣工期间超标完成,分别达到4%和22%。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
作者简介:赵金鹏(1988-),男,汉族,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房地产。 90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第 24期
院为推动科学 发 展,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以 及 保 障 和改善民生采 取 的 重 大 举 措,而 推 动 保 障 性 安 居 工 程 建设的实质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国务院办公 厅 关 于 促 进 房 地 产 市 场 健 康 发 展 的 若 干 意见》指出要 适 应 工 业 化、城 镇 化 快 速 发 展 的 要 求,加 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城市低收入、棚户区住房 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能够做好住房困难家 庭 的 “托 底”工作,可以 缓 解 群 众 的 实 际 困 难,使 人 民 共 享 改 革 开放的发展成果。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 发展的职责,完善市场监测分析机制,并采取适当的经 济、法律手段,如 差 别 化 贷 款 利 率、合 理 调 控 税 率 和 土 地供应等政策,提 高 房 地 产 市 场 价 格 调 控 措 施 的 有 效 性,调节收入分配关系,鼓励 普 通 商 品 住 房 的 合 理 消 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当地整体的房地产价位,抑 制投资和投机住房需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合理控制 当今社会房价 过 快 上 涨 的 趋 势,从 而 促 使 房 价 保 持 在 合理化水平,能 够 最 大 限 度 缓 解 社 会 矛 盾 和 人 民 群 众 的资金压力,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现状、难点与建议1.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发展租赁住房、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的形势下,保障性租赁住房既具有租售并举、以租为先的性质优势,又与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保障人才和人力资源沉淀增长的重要措施。

同时,又有别于公租房仅面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兜底之策,具有解决流动人口和夹心层的灵活性,是不可或缺的住房品种。

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推出,新市民、青年人等作为城市发展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人口资源,在住房层面的需求得到有力支持,低租金、小户型的供给端住房结构得到改善,为中大型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当保障性租赁住房交用入住后,拿地建设成本已然固化,而这占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的大部分成本,此时完善租务运营,看似对成本影响不大,但租务直接面对供应对象,是成本变现的最终方式。

好的运营管理不仅意味着降低运营支出,加快租赁入住,提高入住率,还会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性支撑,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反过来提升项目融资、募资水平,最终综合降本增效,使保障性租赁住房步入良性循环。

而从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提出的初衷看,根本目的是解决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只有租得顺畅、住得安心,才能真正解决保障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问题,所以深入研究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模式,不断提升租赁服务水平,采取一系列优化服务措施意义重大。

2.保障性租赁住房界定及特征2.1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界定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以销售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渐形成,商品化住房获得迅速发展与壮大,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对保障性住房的种类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限价商品住房五大类,并与不同收入、不同类型的住房困难群体一一对应。

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现状分析

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现状分析

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现状分析提要本文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大方面分析北京市经济适用房现状,并指出目前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矛盾凸显,最后阐述供求矛盾的具体表现,对完善北京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需求;供给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一、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现状(一)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现状。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包括两限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

根据北京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资料(2007年)可知,2006年定向供应给五类人的经济适用房为1万多套,但符合五类人条件的有5万多户,其余还有8万多户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的正在轮候,所以需要经济适用房的还有13万户以上,加上以后新增加的,至少还需要建设15万套以上经济适用房,按每套90平方米计算,至少还需要建设1,350~1,800万平方米以上,所以经济适用房建设应该加快。

市建委主任隋振江称(2008),2008年北京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面积已经确定为800万平方米,其中两限房4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廉租房50万平方米。

相比2007年530万平方米的供应量,大幅增加了51%。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2010),介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大体为:过去三年来,北京市累计开工建设政策性住房2,333万平方米、24.8万套。

2010年北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自住型、改善型等各类政策性住房用地要占到住宅供应总量的50%以上;新开工建设和收购政策性住房13.4万套,占全市住宅开工套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目标。

从近几年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已逐步得到市政府的重视。

保障性住房比例大幅度增加,在房价飞涨的今天,这让中低收入者看到了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政府积极扶持保障性住房的发展,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提高财政投入,促进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

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缺乏政策执行力度保障性住房政策因地制宜、宜人宜居的特点,对于低收入者提供了可负担的住房。

但是,政府部门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执行力度相对较弱。

政策制定后,责任部门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二、规划和立项不合理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划和立项也存在问题。

有些项目没有考虑到住房需求的区域性差异,项目规划也较为单一,并未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导致项目的使用效益不理想,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三、资金投入过度集中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对资金的投入过度集中在住宅建设费用上,而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较少。

这就导致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缺乏配套的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差,使得保障性住房的生活质量较低,影响了住户的生活品质和健康发展。

四、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难题保障性住房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也存在一定难题。

由于保障性住房项目大多是政府投资兴建,因此在维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品质问题,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公共设施的维护成本过高,维修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的质量。

以上几点都是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发展保障性住房项目时,政府部门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和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效益。

一、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也要加强财政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二、提高住房项目的规划和立项水平在规划和立项方面,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并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并与居民进行沟通协商,确保项目建设的实际效益。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目录1 总则 (2)2 术语 (3)3 选址与规划 (4)4 建筑设计 (6)5 住宅装修与设备设施 (11)条文说明 (12)编写依据及参考文献 (30)1 总则1.0.1 为加强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此类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依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建设部等九部委《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第162号令)、《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北京市城市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所称保障性住房是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1.0.3本导则适用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工程设计审查和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1.0.4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并与区域周边环境以及北京市居民的生活习俗相协调。1.0.5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与居民的住房状况、家庭结构和人口等因素及条件相结合。1.0.6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按照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采用通过质量认证和能效标识的产品,确保工程质量。1.0.7保障性住房应符合适应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的住宅性能标准要求。1.0.8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除应参照本导则外,还应执行国家和北京市相关建设规范、规定等要求。2 术语2.0.1 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按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为本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1.廉租住房指政府以货币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2.经济适用住房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3.政策性租赁住房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2容积率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h㎡)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与居住区用地(万㎡)的比值表示。2.0.3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2.0.4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2.0.5 使用面积系数房屋按套计算面积时,使用面积系数为套内使用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加按规定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的比率(%)。3 选址与规划3.1 一般规定3.1.1 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3.1.2 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3.1.3充分考虑规划用地周围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部有保留价值的地形地物、植被、河流、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3.1.4坚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3.1.5 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应功能完善、规模适当、形式丰富。3.1.6 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住房和设施。3.2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选址应符合下列条件:3.2.1选择地质条件适宜、环境适宜的区域。3.2.2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宜临近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交通换乘枢纽等,考虑居民的出行要求。3.2.3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居民的就业要求。3.2.4应建设在设有相应的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配套设施的区域;或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配套设施能够与保障性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并同期投入使用。3.2.5 保障性住房宜与两限住房小区、普通商品住房小区搭配建设。3.3 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应坚持节约城市建设用地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以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为主,原则上不建低层住宅。在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条件下,优选中高层与高层住宅,远离城市中心的新城和郊区,可以适当考虑多层住宅和中高层住宅。3.4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应合理确定容积率、住宅建筑净密度、绿地率等规划指标,以保证良好的居住环境。3.4.1保障性住房的容积率宜控制在1.6—2.5。3.4.2保障性住房的住宅建筑净密度宜控制在20%—30%。3.4.3 以小区形式独立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建设不小于25%。3.5 保障性住房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通风和噪声控制标准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3.5.1住宅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冬季日照、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住宅的主要朝向宜选择北京市最佳朝向。3.5.2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宜进行小区的风环境、声环境和日照环境的计算机模拟,以保证适宜的居住环境。3.6交通与停车3.6.1小区道路应安全便利。机动车道路应满足消防、防灾、救护等通行要求。3.6.2 小区室外设施应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3.6.3小区停车位的规划设计应按以下的要求设置:1. 廉租住房可不设置固定机动车停车位,可设置公共访客机动车停车位,停车位数量应按照不高于0.1辆/户的标准设置。应结合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适当安排残疾人助力车、小型三轮车停车位,可与自行车停车位综合考虑。2. 位于公共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0至1000米范围内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机动车停车位可按0.1辆/户标准设置;位于其他地区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可按0.2辆/户标准设置;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可预留一定的停车用地。3.6.4小区道路应考虑自行车与步行的出行便利。3.7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按《北京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进行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同期交付。3.8 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安排5套/100套的老年住宅和无障碍住宅。3.9 室外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3.9.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护和物业管理。3.9.2 注重绿化环境设计,选择适宜北方种植的树种,注重植物的高低搭配和四季变化;设置适当的建筑小品,丰富和美化环境。3.9.3 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和车辆停放,减少噪音。综合考虑人行道的布置,方便步行与室外活动,创造安静、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3.9.4 综合考虑公共活动场地与步行系统的设置。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注重居民的交往空间的塑造,有助于居民的交流与和谐相处,有助于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和交往。3.9.5 为居民锻炼和儿童玩耍设置足够的室外健身器械与儿童活动器材。3.9.6 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并留有安全防护距离。3.9.7 小区应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转运站,有条件地区宜设置生活垃圾生化处理设施,应设置与规模相适应的公共厕所和卫生设施。3.9.8 注重节约能源,推广太阳能的利用,可设置中水处理系统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4 建筑设计4.1 一般规定4.1.1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住宅使用功能与空间组合、家庭人口、代际关系、风俗习惯等因素,满足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生活需求。4.1.2保障性住房应独立成套建设,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4.1.3保障性住房设计应坚持“小套型、功能全、精细化、全装修”的原则,满足居住建筑“经济、适用、美观、安全”的基本要求。4.2 廉租住房套型标准4.2.1廉租住房的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30至50㎡。套型可按照Ⅰ型、Ⅱ型两种类型设计,符合表4.2.1规定。表4.2.1 廉租住房的套型标准注2:表中居住空间数指卧室、起居室。4.2.2 廉租住房应独立成套,套内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每套住宅应具有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空间。小套型的卧室可以和起居室合并。各种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指标:卧室:双人8—10㎡单人6—8㎡起居室(厅):8—12㎡兼起居室的卧室:10—15㎡厨房:4—5㎡卫生间:3—4㎡4.3经济适用住房套型标准4.3.1 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5㎡以内。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可按照Ⅰ型、Ⅱ型两种类型设计,符合表4.3.1规定。表4.3.1 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标准注2:表中居住空间数指卧室、起居室(厅)等独立的房间数。4.3.2经济适用住房应独立成套,套内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每套住宅应具有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空间。小套型的卧室可以和起居室合并。各种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指标:卧室:双人9—12㎡单人6—8㎡起居室(厅):9—15㎡兼起居室的卧室:12—18㎡厨房:4—6㎡卫生间:3—5㎡4.4 保障性住房套型的“紧凑、精细化”设计4.4.1 单元优化设计在单元平面的紧凑化设计中,优化单元设计,减少公共走道,可以提高使用面积系数。在公共交通核与设备、管井的紧凑化设计中,通过设备、电气管井的紧凑布置,并与核心筒、走廊紧密联系,以减少公摊面积。减少公共面积,提高套型使用面积系数。保障性住房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宜控制在70%以上。4.4.2 套型优化设计合理紧凑的套型设计应该做到分区合理,布置紧凑,流线通畅,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具体应该符合以下规定:明确的功能分区,实现“公私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通畅的交通流线;复合利用套内空间,实现户型的紧凑化。4.4.3套内居住功能空间的适宜尺度。1. 对户型大小的决定因素除了组成住宅的各功能空间的数量外,就是各功能空间的尺度,进深和开间尺寸是决定套型面积重要的因素。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做出判断和选择,使得居住空间尺度合理,是小户型设计的重要内容。2. 保障性住房层高应为2.7至2.8m,房间净高设计中,卧室、厅的室内空间净高不应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低于2.10m。局部净高低于2.40m的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以坡屋顶覆盖的内空间作卧室、厅时,其净空低于2.10m的面积不应大于该房间使用面积的1/2,且最低处净高不宜低于1.5m。4.4.4居室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居室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可以提高居住空间的实际使用率,尽力符合大多数住户的实际使用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从厨、卫的管线综合与精细化设计、居室的室内综合设计、阳台飘窗和储藏空间的布置几个方面来考虑。1. 厨房和餐厅的精细化设计:1)厨房应尽量与一个卫生间相邻,节约设备管材,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便于今后改造;2)厨房与起居室或餐厅就近布置,注意增大厨房的交界面,隔墙应为轻质型,便于灵活改造;厨房宜采用推拉门,以节约空间。餐厅不宜采用大空间,必要时可以将厨房、餐厅合并使用;3)提倡厨房空间的复合利用,如封闭热炒间与开放式操作备餐间的组合;4)厨房电器、灶具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要求厨房的空间布局和管线设置更加科学合理;5)厨房宜设置服务阳台,方便储藏、放置杂物;6)各种竖向管线宜集中敷设,并在墙角处形成管线区,横向管线宜设于设备下部;7)当厨房与客厅或餐厅空间复合设计时,宜采用壁锁式灶具和泄爆系统以及报警、排风等系统来保证安全;8)厨房的排油烟机排气推荐采取独立外排系统替代排气通风道,并应设置窗式通风构造器来引入新风,并注意避免短路。2. 卫生间的精细化设计:卫生间的精细化设计中,在满足功能分离的基础上,宜利用空间的立体复合来节约空间,提高空间使用效率。1)卫生间应按洗漱与洗浴、座便功能分开,供多人同时使用;2)注重卫生间空间的立体复合利用,如独立坐便器与晾衣空间、散热器的综合利用、洗浴间与储藏空间、浴盆与晾衣空间的复合利用、洗脸盆下放置洗衣机等;3)考虑老年人使用需求,设置报警器和预埋扶手连接件;4)优先采用淋浴间或考虑淋浴间与浴盆相互替换的可能性;5)宜采用推拉门、折叠门以节约空间,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推荐用外开门。3. 居室综合设计:1) 在设备配置上,居室散热器的布置宜采用壁挂式铜铝复合式散热器,安装于较大墙垛处或门后,以节约室内空间;厨房内的散热器宜布置在门后,也可布置在与操作台相对的一侧墙面上;卫生间的散热器可以放在台盆下或浴缸非喷头一侧实体墙面上,也可置于门后;2) 在电器配置上,照明开关、插座和分户强、弱电箱设计既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要求,还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和住户的使用习惯,亦应与家具布置相协调,并为住户可能的改造预留一定的条件。住宅玄关空间宜安排电气的分户强、弱电箱、照明开关和可视对讲装置。强、弱电箱尽可能紧凑布置,减少所占墙面长度,也可以布置于餐厅等次要的空间的阴角墙面上,但不能占据居室的主要墙面或对景墙。照明开关在墙面上的落位,水平距离门洞边宜150mm,高度距地宜1300mm,应保证开关不被开启门扇和家具遮挡。卫生间的开关宜安装在房间外。居室内的强电和弱电插座,既要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还应与家具布置相协调。厨房、卫生间的插座一般应为防水防溅型并设有漏电体保护装置设计。3) 利用阳台开敞化设计来拓展套内使用空间。通过阳台与客厅的连接等设计手法提高居室的空间舒适度,每套住宅的阳台建筑面积宜控制在3㎡以下,阳台的进深控制在1.5m以下。4) 应该设置面积合适的储藏空间,可用家具代替或变化局部隔断,增加储藏空间。4.4.5灵活可变的居住空间为了使居住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来适应多种居住形态,应该在结构、设备、电气、空间组织等方面来实现功能空间的互用与分合,提高空间形态的适应性。4.5 采光通风4.5.1 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设置外窗,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1. 住宅采光标准符合表4.5.1要求。表4.5.1 住宅采光标准2. 住宅房间的开窗尺寸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住宅主要房间的采光窗设计还应综合考虑景观、对视、节能等因素。开窗宽度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起居室(阳台门洞)≥2.7m主卧室≥1.8—2.1m次卧室≥一般在1.5m左右3. 注意单元的优选。优选板式塔楼,面宽大,有利于采光通风。每标准层3—4户采光通风最好,一般小高层(11层以下)每标准层3户为宜,12—18层每标准层4户为宜,考虑到减少交通核与公摊面积,18层以上每标准层8—10户为宜。4.5.2通风要求1. 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地面面积的5%。2. 居住空间应做到无通风死角,可采用新型户式通风系统(包括采风机、送风管道)。3. 厨房的油烟宜直接外排,并采用窗式通风器,采取防倒灌、串气、串味的有效措施;卫生间应采用竖向集中风道。4.6 噪声控制保障性住房的分户墙及楼板应满足住宅隔声标准要求,分户墙和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大于或等于50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应小于或等于65dB。临街住宅的门窗应有隔声措施。4.7保障性住房必须满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选择合理的建筑体型、窗墙面积比以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其建筑布局、朝向、间距等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的要求并注重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4.8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符合无障碍设计原则,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及儿童的适用。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必须设置电梯;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区中无障碍住宅的比例在5套/100套。4.9保障性住房外立面设计,除了满足健康、富有特色等基本要求外,推荐使用能够节约成本和能耗的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同时注意建筑材料的环保性;保障性住房的外立面设计建议减少对飘窗、落地窗的使用。5 住宅装修与设备设施5.1 全装修5.1.1保障性住房建设应实行工业化全装修。5.1.2 保障性住房全装修设计推行与住宅主体工程设计、施工同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5.1.3 保障性住房装修材料应采用符合国家资源节约、环保等要求的建筑材料及住宅部品,优先采用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5.1.4保障性住房全装修造价应予以控制。5.1.5保障性住房的装修标准应不低于表5.1.5的基本要求。5.1.5 保障性住房装饰装修项目基本标准5.2 设备设施与技术集成5.2.1住宅应设室内给排水、电气、电讯与燃气设施。寒冷地区应设置采暖系统和设备,且应优先采用区域集中供热采暖系统,并应设分室调节装置。5.2.2保障性住房的水表、电表、燃气表、热计量表,应分户设置且便于管理。5.2.3保障性住房的厨房应配置案台、灶台、洗涤池、吊柜,并预留安装排油烟机的条件。5.2.4保障性住房的卫生间应设洗浴器、洗面器、便器。住宅内应设置洗衣机位。5.2.5保障性住房小区建设宜积极利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用于冲厕和绿化。5.2.6公共部位的照明应采用节能产品(光源、灯具及附件)。5.2.7保障性住房应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于2007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并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随后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明确廉租住房的保障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北京市在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出台了《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北京市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等文件。编制本导则的目的,是在总结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保障性住房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保障性住房除了具有普通住房的一般特征外,根据其自身和使用者的特点,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此类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为今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合理化和标准化,使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有据可依。1.0.2 北京市政府在2007年初的两会后,将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作为房地产宏观调控、建立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建立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本导则所称保障性住房是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经济租售住房。1.0.3本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编制、评估和审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工程设计审查和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理由是,保障性住房不同于普通商品住房,在遵守国家相关规范的前提下,还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导则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1.0.4 2006年,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编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发布的《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明确了北京市近远期住房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时序,提出“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发展方向、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为了深化《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的有关内容,针对当前住房保障的一些问题,又编制《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明确了规划的目标、规模和用地布局等。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符合两者的要求,以确保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总体方向。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中还要考虑与区域周边环境以及本地生活习俗相协调,尊重原有的环境和文脉特色。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节约和合理地利用资源。1.0.5无1.0.6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住宅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指在保障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在规划、设计、开发、建造、使用、维护等过程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到首位,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并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充分做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即“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按照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提高住宅的节能,大力推广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应用。比如,住宅的保温节能技术、污水处理和中水循环利用技术、太阳能技术、环保和可循环利用材料的运用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用。1.0.7 2006年建设部发布了国家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从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五个方面,对住宅性能优良程度做出评价的指标规定,与《住宅建筑规范》配套适用。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产业政策,倡导土建装修一体化,提高工程质量,引导住宅开发和住房理性消费,鼓励开发商提高住宅性能。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为参考,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总体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o s i t i o n,t r a fi c c o nd i t i o n ,i n f r a s t r u c ur t e , pu bl i c s e r v i c e f a c i l i t i e s ,t he s u r r o u n di n g l nd a s c a p e a nd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wi h t o he t r c o m mu ni t i e s
b a s e d O i l e mp i r i c l a a n ly a s i s . I t h s a p u t or f w a r d 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s u g g e s t i o n s b a s e d o n t h e h o u s e h o l d s a n d T OD he t o r y . h e T g o v e r n me n t s h o u l d g i v e f u l l p l a y t o he t g u i d i n g f u n c t i o n o f he t p u b l i c t m s p 0 r t s y s t e m t o i mp r o v e he t t r a f i c c o n d i t i o n nd a i n c r e a s e t h e d e re g e f o t r a v e l c o n v e n i e n c e ;e q u i p p e d w i t h p u b l i c s e r v i c e f a c i l i t i e s i n er t m s f o s h o p p i n g ,l i v e ,w o r k ,p a r k nd a s ni a t a t i o n f a c i l i t i e s lo a n g he t p u b l i c
第2 0 1 5 年第 9 期 ( 总第 4 6 9期 )
商 业 经 济
S H ANG YE J I NG J I
No . 9, 2 01 5
To t a l No . 4 6 9
【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6 0 4 3 ( 2 0 1 5 ) 0 9 — 0 0 5 3 — 0 3
北 京 市保 障性 住房项 目区位 布局 的 现状 、 问题 及 改进 策 略研 究
刘新 华 ,张春 辉
( 北京 电子 科技 职业 学 院
【 摘
经济管 理学 院 , 北京
1 0 0 0 2 9 )
要】 . 通过 以 实证 分析 为主要 分析 方 法 , 从 自然位 置 、 交通条件 、 基础 设施 配套 、 公 共服 务设施 配套 、 周边景 观
及廊 带采 用“ 填 入式发展 ” 的方 式配建各 种其他 类型 的住房 项 目。
【 关键 词】 北京市 ; 保 障性住房 项 目; 区位布局 ; 合理化建议
【 中图分类号】 F 2 9 3
【 文献标识码】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ur r e nt S i t ua t i o n,Pr o b l e ms a n d I mp r o v e me n t o f L oc a t i o n Di s t r i b ut i o n
o f I n d e mn i i f c a t o r y Ho u s i n g P r o j e c t i n Be i j i n g
LI U Xi n h ua . ZHANG Ch un hu i
A b s t r a c t : T h e s t u d y a n a l y z e s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nd a p r o b l e ms f o r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o f p r o j e c t s i n s e c u i r t y h o u s i n g i n B e i j i n g i n t e r ms o f n a t u r l a
r t ns a p o r t s y s t e m i n he t 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 r e i g o n , S O s a t o d o a l l k i n d s f o a c t i v i t i e s ; e n c o u r a g e t o b u i l d o t h e r p r o j e c t s b y me a n s f o p u b l i c
配套和 与其他 社 区融合 等 六个方 面研 究 了北京 市保 障性住 房项 目区位布 局的现 状和存 在 问题 , 从 保 障性 住房 项 目的住 户 角度 出发 , 以T O D理论 为基础 , 提 出合 理化 建议 : 北京 市应 充分发 挥公 共 交通 系统 的 引导功 能来 改善 北京 市保 障性 住 房 项 目的 交通条件 ,并提 高住 户的 出行便 利程度 ;应在公 共 交通 系统 沿线 可达性较 强的 区域 内配置购 物 、居住 、 工 作、 公 园、 卫 生设施 等公 共服 务设 施 , 从 而 方便人 们进 行 各种 活动 ; 在 保 障性 住房 项 目周 边 , 应鼓 励 沿着公 共 交通 车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