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影响。

我们将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首先回顾“512”汶川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受灾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探讨这些灾害在地震后的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将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总结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核心区域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

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地质灾害的连锁效应,研究范围适当扩大,涵盖了地震烈度达到Ⅵ度及以上的区域,包括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多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地震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关键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震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数据。

这些数据由研究团队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现场调查收集。

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识别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情况。

这些数据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规律和趋势。

地质背景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条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规模达0级的地震。

这场地震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震惊。

作为一场超级地震,汶川地震的破坏力极大,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

在汶川地震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为常见。

崩塌是指山体或土石由于地震震动而突然崩裂、滑落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山体因地震而崩塌,堵塞了河流,毁坏了道路,甚至掩埋了附近的村庄。

滑坡是指土壤、岩体或其他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移动的现象。

这次地震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或地震等原因导致山体滑坡,泥沙、石头等物质在流动中裹挟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流动体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泥石流掩埋了许多建筑物和道路,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些地质灾害,抢险救援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针对崩塌和滑坡,救援人员采取了紧急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

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及时疏散群众,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同时,工程治理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实施了边坡加固、排水沟建设等工程,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等现象。

针对泥石流,救援部门则采取了水土保持、排水沟疏通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尤其是地质灾害方面,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和了解灾害应对知识至关重要。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需要及时采取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在抗震救援和重建方面的工作,为受灾地区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抗震救援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灾区搜救,快速准确地确定受困者的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特大型滑坡研究报告

地震特大型滑坡研究报告

第六章汶川地震特大型滑坡第一节汶川地震与特大型滑坡1.汶川地震地质背景汶川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上,是该区带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

龙门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左行雁行斜列的紧密褶皱和三条主干大断裂及次级断层系组成,走向北东,长约500公里,宽40~50公里。

它的演化历史久远,结构复杂,自东向西是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主中央断裂带和后龙门山大断裂构成的复杂褶皱冲断带,是特提斯海洋板块消亡以后,至少晚三叠世以来,特别是古近纪至新近纪交替时期,发生了大陆壳块间相互作用、斜向碰撞对挤构造变形作用的活动性构造地区。

(一)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龙门山前主边界大断裂是由南西段双石—大川断裂,中段大邑双河—二王庙—安县断层,北东段马角坝断裂的总称。

沿断裂带切割部分古生代地层、三叠系及侏罗—白垩系红层。

总体走向约北东45°,断面倾向北西,倾角50°左右。

沿走向呈缓波状弯曲,总长约400公里。

在灌县二王庙可观察到上三叠须家河组煤系地层向南东逆冲,下盘因强烈的构造剪切作用而相对俯冲。

(二)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是扬子地台和西部高原多岛弧盆系构造区的分界线。

断裂带斜贯整个龙门山。

在龙门山中段称映秀—白水河—北川断裂,也就是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层主体区段;南西段包括了盐井、石龙冲断层,北东段称南坝—广元水磨断层,切入陕西境内与勉县—阳平关断裂相交,总体呈北东向延展达400公里以上。

大断裂破坏的地层有前震旦黄水河群变质岩系、古生界及三叠系地层。

由若干条次一级的断层组成次一级的迭瓦状构造型式,总的产状向北西倾斜,倾角60°左右。

(三)后龙门山大断裂后龙门山大断裂在龙门山中段是汶川—茂汶断裂,向南西延展经耿达与赶羊沟冲断层相通,直达二郎山附近,向北东延伸消失于茂汶县神溪沟一带;而据卫星象片判读,可能与平武—青川大断裂相接,继续向北东方向延伸,进入秦岭地区的勉县附近。

大断裂带空间展布的不同地段,其构造表现特征不完全一致。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

E r q aei C iaJun fN trlDss r。19 6( ) atu k n hn ora o a a i t s 9 7, 1 : h . l u ae
2 5~3 . 1
[ ] 黄润秋 ,李为乐. 6 汶川 大地 震触 发地 质灾 害的断 层效 应分析 [ ] 工程地质学报 , 09, 7 1 1 2 . J. 20 1 ( ): 9~ 8
2 0 , 7 1 : 9—2 . 09 1 ( ) 1 8
e aatr f te es c a d l e i Sc u n Jun lo a Ch rce o h S imi L n si s n ih a . o ra f d
[ 王效 宁.大型高速滑坡机理和滑速滑程 预测研究 [ . 7] D] 中国科 学 院地质研究所.9 9, . 18 8
MonanR sac 20 2 ( : 5 4 0 u t eer i h, 0 2, 4) 4 6~ 6 . 0
[ 2 殷 跃平 等著.汶川地震地质与 滑坡 灾 害概论 [ . 1] M] 北京 :地
质 出 版社 .0 9 20.
Yi n Yu p n ec Gr a W e c u n e ig t. et n h a Ea t q a e S imo e lg rh k : e s g o o u y
2 9 7 7.
2 1 00
( )3一l. 1 : 8
[0] 孙 崇绍 ,蔡红卫. 1 我国历史地 震时滑坡崩 塌的发育及分 布特 征[ ] J .自然灾害学报 ,19 6 1 : 5—3 . 97,( ) 2 1
S n Ch n s a , a n we. v l p n n srb t g C a - u o g h o C iHo g i De e o i g a d Diti u n h r i a t r tc f o lp e a d La d l e Du i g S r n Hit r ce i i s o C l s s n n si s s a d rn t g o so c i

“5.12”汶川地震诱发典型滑坡的类型和特征

“5.12”汶川地震诱发典型滑坡的类型和特征

由于不同的 地质地 貌及坡体 结构等条 件对地 震 的动力响应机制 和 响应 方 式有 所不 同, 川 地 震滑 汶 I 坡 表现出 了区别 于一般 滑坡灾 害的独特 性和 多样性 的特征 。正确认 识地 震滑 坡的类型和特 征 是减轻和
为 3种 类 型 : 硬岩类滑坡 、 软岩 或硬 岩表层剥皮型滑 坡 、 散堆 积物滑 坡 , 松 又将硬 岩类滑 坡分 为完整块 状 岩 体和近 水平层状 岩体的 高位 临空抛射 型滑坡和 中 陡倾 角顺 层斜坡 的低位 顺 层 滑 坡 2大类 , 并对每 一
坡和 崩塌 性滑坡 4大类 。 对汶 川 地震 滑坡 , 跃 平 …根 据 典型地 震滑 坡 I 殷
级特 大地 震 , 约触 发 了 1 t 50 0处滑 坡等 山地 灾 害 , 3 估计直接造成 2万 人死 亡 “ 。其 中, 模 大于 1 0 规 0 0
×1 0 m 的滑坡 和掩埋 上百人 的滑坡均 达到数十 余
2 9卷 第 5期 58~ 0 9 6 7页
21 0 1年 9月
【 地 山


V 12 , o 5p 5 8~6 7 o 9 N . p9 . 0
S p., 01 e t 2 1
J URNAL O F MOUNTAt S ENCE O N Cl
文 章 编号 :10 0 8—2 8 7 6一(0 1 5— 9 2 1 ) 5 8—1 O
害提震 滑坡 : 型 : 征 地 类 特
中图分类号 :P4 .2 6 2 2
文献 标识码 :A
20 0 0 8— 5—1 , 国 四 』 省 汶 川 县 发 生 的 80 2我 I I I .
动型滑 坡 (oeeta dl e) ch r ns d s 以及 侧 向扩离和 流动 nl i 型滑坡 (a rl ped n o s 。周本 刚等 根据 1 ea sras df w ) t a l 我 国西南地 区 的地 震滑 坡特 点 , 地 震 滑坡按 其运 将 动方 式划分 为 : 移式 滑坡 、 引式 滑 坡、 推 牵 溜滑 性 滑

5·12汶川地震后陇南山区典型滑坡调查分析

5·12汶川地震后陇南山区典型滑坡调查分析
调 查 区 域 地 理 坐 标 介 于 3 。2 4 .9 ~ 3 3 70 0
3 31 25. 8 N 。 1 4o 2 3 28 ~ 1 4o 3o 32 0 5 6. 5 0
形态 。境 内 山高 谷深 , 壑 纵横 ,属褶 皱 剥蚀 地貌 。 沟
调查 区 内相对 高 差在 8 O 1 0 0 ~ 0m,坡度 大 多是在 0 3 。 以上 ,坡 体 结构 松散破 碎 ,地 表裸 露率 较 高 。 O 在 北 峪河 的冲 积作 用 下 ,该 区形成 东 西 向狭 长 的冲 积 平 原 ,最 宽阔处 约 为 2 0 0 m,最狭 窄 处大 约为 0 3 0 i 。流 水侵 蚀 的红色 丘 陵广 泛分 布 于北 峪河 两 0 n
5 3 . 7 E 之 间 ,位 于 陇南武 都 区境 内,属 陇 3 58 7 南 中低 山区 , 白龙 江一 级支 流北 峪河 流 经本 区 。该
滑坡密 集 分布 区地 势起 伏较 大 、沟谷 纵横 ,交 通设
施 相对 落后 。省道 2 5公 路是 该地 区居 民与 外 界 的 0 联 系 的 唯一 交 通 运 输 通 道 , 沿 地 势 平 坦 的 河 谷 布 线 ,公路 沿线 村落 密集 ,是该地 区 人类 活动 强烈 的
坡 、堰 塞湖 和泥 石 流等 次生 灾 害 ,其 中崩 塌滑 坡 为 数量最 多 、分布 范 围最广 的灾害 ,造 成 的危害 也较 大 。本文 在 实地调 查测 量 以及 对 当地居 民寻访 的基 础 上 ,从滑 坡体位 置 、规 模 、形态 结 构 ,及 其 诱发
的 因素 等 ,对 汶JI 后 陇南 山地 典 型滑坡 进 行 了 I 地震 研 究分 析¨ J 。
李 晶冰 , 白世彪 ,王 建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 院,江苏 南京 2 04 10 6)

5_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初步分析

5_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初步分析
甘肃省地质灾害点共威胁365 630人 。地质灾害威 胁人口主要在即武都 、文县 、天水 、礼县 、舟曲和张家川
2008 年第 4 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Ⅲ ·
图 3 甘肃省地质灾害分布 Fig. 3 Geohazard distribution in Wenchuan earthquake2striken counties in Gansu Province
省份
合计
地质灾害点 (处) 及其威胁人数 (人)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其他 威胁人数
四川 5 836 3 286 1 218
460
872
651 967
甘肃 2 214
891
928
50
345
365 630
陕西
389
195
163
5
26
76 070
总计 8 439 4 372 2 309
515 1 243
表 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 处) 隐患规模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s about geohazard sacle in
Wenchuan earthquake2striken area
省份
巨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合计
四川省
58
385
942
3 103
4 488
甘肃省
22
187
525
1 091
图 1 四川省地质灾害分布 Fig. 1 Geohazard distribution in Wenchuan earthquake2
striken coun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891 处 ,崩塌 928 处 ,泥石流 50 处 ,其他地质灾害 345 处 ( 表 1 ) , 分 别 占 甘 肃 省 地 质 灾 害 总 数 56131 %、 20187 %、7188 %和 14194 %。甘肃省地质灾害排查点 中 ,滑坡 、崩塌 、泥石流共计2 214处 ,其中 389 处无规模 数据 。根据1 825个完成数据统计 ,巨型 、大型 、中型和 小型地质灾害点分别为 22 处 、187 处 、525 处和1 091 处 ,分 别 占 甘 肃 总 数 的 1120 %、10125 %、28177 % 和 60185 %(表 4) 。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5.12"汶川地震由于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质环境复杂,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震一年来,作者根据灾后对崩滑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并结合震后有限的ALOS、ASTER以及航空摄影等多源数据对地震重灾区的崩滑体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确定*的崩滑灾害点有16704处,但是,由于排查范围及遥感数据的局限*,上述数据并不能代表这次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总的数量.为了查明这个问题,本文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烈度地区典型抽取样本统计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烈度区崩塌滑坡的发育密度,进而根据不同烈度区面积统计得出了本次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的估计值,并与*上若干大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分布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作者给出了灾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密度分布图,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数量约为3.5万处,分布面积约为10×104km2,发育密度最高在映秀-北川断裂上盘都*堰和彭州段以及沿岷*河谷的映秀-草坡段,约为5~6处/km2.。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ou 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08/16(4)20433212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3殷跃平(中国地质调查局 北京 100037)摘 要 汶川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

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

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震形成的33处坝高大于10m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划分出极高、高、中和低4种溃决危险。

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尖点撞击”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可以分为勺型滑床、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

据实地调查,滑坡附近震毁建筑物垂向震动非常明显,具有“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三阶段特征。

在高速滑流中,发生3种效应:(1)高速气垫效应,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具有一定厚度,飞行行程可达1~3k m;(2)碎屑流效应,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特别是含水丰富时,形成长程流滑;(3)铲刮效应,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形成新滑坡、崩塌,但是,其厚度不大,滑床起伏不平。

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

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1600人被埋死亡,数百间房屋被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举世罕见。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复合型滑坡,滑程约2400m,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形成滑坡坝,致使7个村庄被埋,约400人死亡。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堰塞湖 高速远程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ES O N THE GEO-HAZAR D S TR I GGERED BY W ENCHUAN EARTHQUAKE,S I CHUANYIN Yuep ing(China Geological Survey,B eijing 100037)Abstract W enchuan Earthquake triggered landslides,r ock collap ses and debris fl ows at more than15000sites, which directly caused about20,000fatalities.There are more than10,000sites of potential geo-hazards,where an increase in sl ope collap ses is mostly noticeable,which shows the earthquake has substantially abnor mal acti ons on steep sl opes in the mountains.I n particular,the a mp lificati ons at mountain peaks is extre mely evident.A com2 p rehensive analysis of quake lake volu mes,landslide da m heights and their debris compositi ons and structures was carried out.An assess ment on the33landslide da mes of da m heights great than10m f or med by the earthquake was further conducted.Consequently,the landslide da m s were classified int o four types of the da m burst potential:ex2 tre mely high,high,inter mediate and l ow.The sliding beds of the landslide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usually have non-continuous flat sliding beds."Shar p point collisi on"is a common and maj or characteristic.The sliding beds can be classified int o s poon-shaped,raised-shaped and staircase-shaped.Site investigati ons de monstrate that the vertical vibrati ons in buildings destr oyed by the earthquake adjacent t o the landslides were evident.The3收稿日期:2008-07-20作者简介:殷跃平,主要从事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Email:yyuep ing@landslides have three stages:thr owing out of gr ound shocking,collisi on and collap sing and br oken,and high-s peed sliding fl ow.During the high-s peed sliding fl ow,three effects were occurring:(1)high-s peed air-bed effect,landslide debris were comp rised with larger r ock bl ocks and s oils,had enough thickness and the flying dis2 tance of1t o3k m.(2)B r oken debris fl ow effect,collisi on br oken s oils and r ocks were in a fl owing state,es pe2 cially they contained abundant water,f or m ing l ong distance fl ow sliding.(3)Shovel and scrap ing,huge collisi on forces induced collap se of r ocks at l ower porti on,which for med ne w landslides and collap ses,however,their thick2 nesses are not large and the sliding beds were non-s mooth and irregular.The t w o landslides at western Beichuan county and Dongheko of Q ingchuan county were analyzed in detail.They are used as exa mp les t o analyze the mech2 anis m of the high s peed and l ong distance sliding and hazard for mati on of earthquake landslides.The landslide at western Beichuan county buried1,600peop le and destr oyed several hundreds houses and buildings,which is the severest landslide disaster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and is a rear event in the world.The Donghekou landslide at Q ingchuan:Debris fl ow is a ty p ical high s peed and l ong distance landslide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Its distrace is about2,400m.Its high-s peed debris fle w t o the left bank of Q ingjiang river and f or med landslide da m,resul2 ted7villages buried and about400fatalities.Key words W enchuan earthquake,Landslide,Quake lakes,H igh-s peed,Long distance.1引 言四川汶川“5・12”八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门山构造带。

汶川地震灾情报告总结

汶川地震灾情报告总结

汶川地震灾情报告总结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场重大自然灾害,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

根据相关数据和报道,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灾情进行总结。

首先,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根据公开数据,此次地震导致近十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其中包括大量的儿童和学生。

这是一次令人痛心的灾难,对受灾地区的人民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其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毁。

数以百万计的房屋倒塌,受灾地区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这导致了受灾地区的紧急救援工作困难重重,同时也给后续重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汶川地震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由于地震引发了大量岩石和土壤的滑坡,导致道路被封堵、交通中断,对救援工作和人员转移造成了巨大困难。

泥石流的发生也给灾区增加了更多的灾害风险和人员伤亡。

在应对汶川地震的灾情中,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和有效的措施。

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国家军队和各种救援力量投入到受灾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搜索和救援工作。

同时,国内外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受灾地区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

最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中国政府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住房和学校。

这些努力使得受灾地区在灾后逐渐恢复和重建,为灾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汶川地震是一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难。

通过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各方的努力,受灾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救援和支持,然而灾后重建仍然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希望未来能够减少类似的灾害发生,并为灾区人民带来更好的未来。

汶川地震重灾区陇南红土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汶川地震重灾区陇南红土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整体复 活滑动 , 堵塞北峪河形 成堰 塞湖 , 将 对北 峪河下游 陇南 武都城 区 8万人 以及 红土坡 上游村 庄 9 8人 的生命 财产安 全造 2
成极大威胁 。因此准确判 断该滑坡稳定 性 , 采取 相应 的 防治措 施尤 为重 要 。本 文基 于滑 坡 区地质 环境 , 并 通过 区域 地质 调
( 长安大学公路 学院 ① 西安 706 ) 10 4 西安 7 0 6 ) 104 700 ) 30 0 兰州 ( 长安大学特殊 地区公路工程教 育部重点实验 室 ② ( 甘肃省科学 院地质 自然灾害 防治研 究所 ③ 摘 要
汶川地震诱发 了大量的次生地质 灾害 , 陇南 红土坡滑坡在地震 期间局部 发生崩 塌并 出现大量 拉张裂缝 , 滑坡 一旦 该
STABI TY A S ES LI S SM ENT AND TREATM ENT Fo R H o NG TU Po LAND . SLI DE N EVERE S TER I S DI AS AREA oF SoU THERN GA NS I U NDU CED BY
WENCHUAN EART HQUAKE
Abs r c Th 5・ 2”W e c a a t q ke i d c d ma y s c n a y g oo i a ia t r . he Ho g u o l n ld ta t e“ 1 n hu n e rh ua n u e n e o d r e l gc ld s se s T n t p a dsi e i o t e n Ga u t o a e i a g -c l olps nd c a k u ngt a t q a e.ft a si smo e s n s u h r ns o k pl c n lr e s a ec la e a r c s d r hee rh u k I i he lnd ldewa v d a a wh l t e two d f r a da o e,h n i ul o m mme a e. ts ro l hr as t e s ft feg t un r dsp o l n p a e b l w d l k I e usy t e t h a ey o ih y h d e e p e i l c eo i t e l n si e. o,ti e mpo tn o a e u tl n rt n t b lt ft e l n si e a a fe tv me g n y h a d ld S i sv r i y ra tt d q a ey u de sa d sa ii o h a d ld nd tkee f cie e r e c y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1引言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大地震在90s时间内完成了主要能量的释放,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造成人员伤亡超过10万,近1。

9万人失踪,此次地震危害之大,历史罕见。

地震主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

此次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进一步引发了堰塞湖和泥石流等链式灾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影响范围巨大。

此次地震,严重受灾区主要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等市县。

从灾害面积来看,汶川县受灾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

57km2,其余地区均介于6-17km2。

2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受灾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形变化剧烈。

以龙门山大断裂为界,西部山高谷深,犹如屏障拔地而起,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

地貌反差极其强烈。

整个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

其西南段南部山顶海拔高度为2500-3500m,最高为4000m左右;东北段海拔高度1500-2500m左右,最高3000m,成都平原则在800m以下。

地层岩性:受灾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内上三叠统广泛出露。

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发育的中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最全。

三叠纪以后的主要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受灾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活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

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雪山—青川断裂(见图1),由图可知所有的次生灾害整体分部成带性,与本区著名活动断裂分布几乎一致。

本区地震历史记载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的即为此次汶川地震。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滑坡防治的现状和研究 进展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滑坡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监测预警方面,我国研究者利用遥感技术、自动监测设备和数值模拟等方 法,对多处大型滑坡进行了有效监测。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调查 局在四川绵竹市开展了基于遥感的滑坡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为灾后重建提供了 科学依据。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次演示的创 新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滑坡防治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现有研究多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类型的滑坡灾害,缺乏普适性的滑坡防 治方案;
2、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角度出发(如监测预警或风险评估),缺乏对滑坡全 过程的综合研究;
3、现有研究多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缺乏对滑坡防治的社会经济和政策 方面的研究;
在风险评估方面,我国研究者结合遥感技术、GIS和数值模拟等方法,针对 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滑坡灾害,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和规范。例如,中 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提出了基于GIS的西南山区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为该地区 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防治措施方面,我国研究者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滑坡灾害,提出了多种 有效的防治措施。例如,对于小型滑坡,可采用排水、削坡和加固等工程措施; 对于大型滑坡,可能需要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如植被护坡、土地利用规划和管 理以及公众教育和紧急应对计划等。
在风险评估方面,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制定了详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南 和规范,明确了评估流程和方法。同时,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滑 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如“CLUE-S”模型等。这些模型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气 象等因素,可对滑坡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

《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读书报告

《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读书报告书名《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地质出版社,殷跃平著。

全书共分7章。

在系统整理各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概要论述龙门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活动特征,综合分析汶川地震变形、地震破裂、同震位移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过程和形成机理,反思有关科学问题。

概要阐述了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一一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成因、演化历史和活动特征: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特别是地震发生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的GPS监测成果,以及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的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表破裂等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调查成果。

系统介绍了汶川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基本分布和33处滑坡堪塞湖的风险评价结果;对地震滑坡的触发机理和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地震滑坡的气垫效应、碎屑流效应和铲刮效应等高速远程滑动特征;最后,对汶川8.0级地震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反思。

第一章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主要论述了龙门山构造带的地质成因、构造演化历史,以及新构造活动特征。

特别强调了龙门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地壳运动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作顺时针运动的滇藏旋转构造的一部分,与鲜水河断裂、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等形成于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构成“Y”字型活动构造体系,成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地震研究应注重区域活动构造的动力学与运动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为地震前后地壳运动GPS监测分析。

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在龙门山及邻区开展GPS监测现代地壳运动的成果,特别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地区的GPS监测数据。

认为: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挤压速率达到1mm/a,具有长周期、低速率的特征;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带以东四川盆地向北西移动并局部下降,龙门山汶川——冒茂县和平武——青川断裂以西地区向南动位移量增大并抬升,获得龙门山地区的同震位移量达到1051mm,龙门山中段以右旋走滑——挤压作用为特征,而北段以挤压——走滑作用为特征。

关于地震滑坡灾害研究分析

关于地震滑坡灾害研究分析

关于地震滑坡灾害研究分析地震滑坡是地震活动中常见的地震灾害类型,其不仅发生规模大,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分析地震滑坡灾害对于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地震滑坡的主要类型为切入点,对地震滑坡的发育规律、动力机理以及高科技应用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标签:地震滑坡灾害类型1 地震滑坡的主要类型及危害1.1 地震滑坡类型。

基于对我国地震所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研究,其主要分为:一是崩塌。

崩塌主要受到地震的震动作用而导致山体陡坡的基岩发生破碎而发生的滑塌,崩塌的形式有碎屑崩塌、碎屑流崩塌以及岩崩构成。

二是滑坡。

本文以玉树地震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属于地震出现狭义滑坡的数量非常少,其主要集中在小规模浅层土体滑坡,这与玉树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相关。

其主要呈现冻融型滑坡。

三是土溜。

根据玉树地震后的分析结果:地震后在玉树红土山垭口附近出现大规模的浅层土溜现象。

1.2 地震滑坡的危害。

在我国境内,地震滑坡是地震灾害中常见的一种次生地震灾害,通常一次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会诱发上千计的滑坡,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并且因为滑坡所造成的损失要占到整个地震损失的一半以上,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其共造成50000余处滑坡,导致20000人死亡,占到整个地震死亡人数的25%,由此可见地震滑坡所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地震滑坡灾害研究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

2 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地震滑坡因受到地震内外因素的不同影响,而导致其发育和分布特征也具有不同性,目前对于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主要是从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以及斜坡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1 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关系研究。

地震参数主要包括地震的级别、震中距、地震烈度等方面,我国学者李天池教授根据我国地质地貌的特征将我国地震高发区划为2个区域,即西南地区与华北和西北地区,并且对这2个地区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公式:西南地区滑坡面积与震级关系:logS=0.9246M-3.10华北和西北地区滑坡面积与震级关系:logS=1.0719M-3.5899其中:M为震级,S为滑坡面积(km2)辛鸿博通过对强震活动中的边坡崩滑面积进行统计得出:滑坡面积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个边坡崩滑面积与震级的关系不是绝对对应的、滑坡面积与震级存在某种规律联系,其公式为:S=24.061×(M/4)13.252,M为震级,S 为滑坡最大面积(km2)。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査通过对北川、汉旺和都江堰等地区地震后的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主要集中在实际烈度8度以上区域。

调查还发现即使在高烈度地区,毛石挡墙、混凝土挡墙和锚喷支护均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其中以锚喷支护的抗震效果最好。

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毛石挡墙往往表现为上部和中部沿水平灰缝的剪切破坏;混凝土挡墙表现为阳角附近的开裂;山于錨喷支护为柔性支护,则基本没有裂缝出现。

标签:震害;滑坡;崩塌;挡墙;锚喷支护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of Bei Chuan, Han Wang and Dujiangyan, the geolagical disaster areas of landslip, collapse have the higher earthquake intensity especially those above 8 degrees.The survey also found that even in areas of high intensity, rubble wall, concrete wall and anchor-shotcrete retaining has good seismic effect, the seismic effect of anchor-shotcrete retaining is best.Under seismic loads, nibble wall is often manifest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horizontal mortar joint shear failure; concrete retaining wall is cracking near the corner; Because theanchor-shotcretebolt support is flexible suppor, there is basically no crack・Key words:seismic demage;landslip;collapse:retaining wall;anchor-shotcrete retaining引言2008年5月12 B 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0级地震,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岩石崩塌和泥石流,造成了河道堵塞,道路、建筑物的损坏和大量人员伤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6卷 第6期2010年11月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 L REVIEW V ol .56 N o .6N ov . 2010注:本文为《科技导报》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编号k jdb200902-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821160550)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04-08;改回日期:2010-09-09;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许冲,男,1982年生。

博士。

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

Em ail :xc11111111@ 。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许冲,戴福初,徐锡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内容提要:汶川地震后,次生滑坡灾害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文章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当前汶川地震次生滑坡灾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①汶川地震滑坡区域分布调查与编录;②重点滑坡详细调查、类型、机制、稳定性分析、运动堆积模拟;③特点与分布特征;④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⑤汶川地震滑坡评价;⑥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研究;⑦滑坡岩体力学试验研究。

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汶川地震;滑坡;综述 汶川地震诱发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这些地震次生滑坡灾害危害严重,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殷跃平,2008),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单次地震产生的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滑坡事件。

国家部委、一些科研机构、高校等非常重视汶川地震滑坡的科学研究,陆续开展了如地震滑坡调查评价(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2009)、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8)等课题,以及灾区土石混合体降雨入渗、地震条件下滚石运动特征等[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 ://w w w .nsfc .g ov .cn )基金申请结果查询系统(ISIS 系统)查询]汶川地震滑坡相关课题。

这些为汶川地震滑坡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汶川地震滑坡研究成果丰硕,下面逐一进行介绍。

1 区域调查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各遥感卫星公司迅速组织了灾区遥感数据获取工作。

多家单位开展了地震滑坡的野外调查工作。

一些单位与科研人员将汶川地震滑坡野外考察照片与典型遥感影像汇集成册(如:徐锡伟,2009;李文鹏等,2009;付碧宏等,2009;郭华东等,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2009;刘爱文等,2009;秦绪文等,2009;王平等,2009;伍法权等,2009;许志琴,2008;袁一凡等,2009),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汶川地震滑坡照片与遥感影像资料。

1.1 结合遥感影像的实地调查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迅速组织了多家地质灾害勘察单位、800多名专业人员(殷跃平,2008),结合遥感影像,对四川、陕西、甘肃地震灾区的84个县(市、区)进行了地震次生滑坡灾害现场调查。

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下,主要针对影响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滑坡,建立了一个详细科学的汶川地震次生滑坡灾害数据库,该数据库已应用于多篇文献中。

国土资源部统计调查的汶川地震诱发滑坡数量在20000左右,其中约5000处大滑坡用面要素表示,其余的用点要素表示。

对于面要素表示的滑坡,调查内容除滑坡的位置、形状、体积等一些基本几何参数外,还包括类型、危害对象等参数。

此外国土资源部还组织了局部地震灾区的地震滑坡调查,这些成果为汶川地震滑坡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1.2遥感解译为主汶川地震区植被茂盛,滑坡类型以崩塌为主,滑坡区岩土体充分暴露,且大部分遥感数据均是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

这为汶川地震滑坡目视解译与信息自动提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灾区震后遥感影像来源丰富,基于遥感影像进行汶川滑坡调查是获取大区域滑坡信息的主要手段。

一些研究人员开展了汶川地震震区影像处理与滑坡提取方法研究,如赵祥等(2009)基于光学遥感数据的多期影像变化检测,灾后SA R 数据使用特征DOI :10.16509/j .georevie w .2010.06.017提取的方法,可以分别有效地对滑坡进行提取;曾涛等(2009)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方法,特别是针对非标准航空影像处理提出了解决思路,并归纳了基于多源数据进行震害提取,确定滑坡地理位置的几种技术及方法;杨健等(2008)就遥感数据的获取、薄云去除、图像镶嵌、图像解译等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王岩等(2009)基于面向对象遥感分类方法的汶川地震震害提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Go ng等(2008)对比了基于不同方法震害提取; Lio u等(2009)探讨了使用高分辨率福卫二号卫星数据调查与评价汶川地震滑坡的可行性;Wang C 等(2009)与Li等(2009)介绍了基于SA R数据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及地震滑坡提取。

根据地震滑坡遥感解译调查方法,可将已有的汶川地震滑坡遥感调查成果(表1)分为自动识别与目视解译两种:目视解译方法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滑坡判识;自动识别方法包括遥感影像的重分类、决策树分析、面向对象信息提取、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空间分析等方法。

也有的研究人员综合使用以上两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滑坡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工作。

除表1中列举的研究成果外,尚有许多研究者基于遥感影像,对较小区域内的滑坡或某典型滑坡、堰塞坝、堰塞湖淹没区等开展了详细调查,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滑坡目视解译与信息自动提取互有优势。

信息自动提取速度快、方法多、自动化程度高、可调节参数;目视解译较信息自动提取困难,因为其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背景,且费时费力,但在精度上高于滑坡信息自动提取。

滑坡目视解译结果可作为验证自动识别结果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两者面向不同的遥感数据类型,对于高空间分辨率(像素等于或小于10m)的卫星遥感数据(如SPOT5、IKONOS、QuickBird)与航片,较适合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而对于一些低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如ETM+、CBERS02B的CCD影像),则更适合采用滑坡自动识别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自动识别的结果需要进行精度验证。

对于后续的滑坡分布规律统计与危险性评价研究,则采用可信度的基于目视解译的滑坡分布结果更合适。

从表1中可知,不同的研究人员与方法,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因为汶川地震滑坡常常连片发生,在进行目视解译时,个数上会有较大的人为差异(有的可能会根据地形特点,把同在一个坡面上,且明显成片的滑坡圈为一个;有的可能没有考虑地形因素,仅仅根据影像上的特点进行滑坡体之间的区分)。

所以,暂以目视解译得到的滑坡面积为对比指标,进行不同研究成果的对比(对于文献中没有提到滑坡面积,或者解译结果是用点要素表示的成果暂不进行对比)。

目前,通过目视解译获得较全面的汶川地震滑坡面积的成果不多(许冲等,2009a,2009c),所以我们对比小研究区内的目视解译结果,根据许冲等(2009c)的成果,平武、青川、茂县的滑坡解译面积分别为41.19km2、51.60km2、42.67km2,总约135.46km2,而张春敏等(2008)得到三县的林地、耕地、草地的减少面积(视为滑坡区)为169.88km2,虽然两者有一定差距,但是从张春敏等(2008)的文中可以看出,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植被的变化,使用的数据为分辨率为19.5m的CBERS02B的CCD数据,且在圈定植被覆被变化区域(滑坡区域)的时候大而化之,这样势必会将一些未滑动区域圈进来,从而使解译结果偏大,因此,假如能消除这方面的影响,两者的结果还是比较一致的。

较梁京涛(2009)对青川县地震滑坡的解译结果(面积为13.53km2),许冲等(2009c)的解译结果(51.596km2)大得多,其它的目视解译成果(如:陶舒,2009;胡国超,2009;刘应辉, 2009a)的研究区都是小区域的,无法精确获得研究区范围,但是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说明目视解译受人为因素与数据源的影响较大,如何评价不同的目视解译结果,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细致的对比工作。

按对整个研究区进行滑坡自动提取结果来看,可将其大致分为4类:①提取结果最大的是王峰等(2009),约3287km2;②陈晓清等(2009b)、李智广等(2009)的提取结果次之,分别为2264.53km2、2275.42km2;③欧阳志云等(2008)、王文杰等(2008)、郑玉阁(2009)的结果可大致划分为一类,分别为1221.36km2、758.85km2、738.817km2;④蔡亮等(2008)的提取结果为356.798km2,苏凤环等(2008)的提取结果为263.71km2。

暂以笔者(许冲等,2009a)的解译结果(711.8km2)为目视解译标准,来对比非目视解译的结果,考虑受数据源的限制,少部分地区没有可利用的高分辨率影像,真实的汶川地震滑坡面积应略高于此数据,所以王峰等(2009)、陈晓清等(2009b)、李智广等(2009)的结果均偏大,而第三类结果(欧阳志云等,2008;王文杰等,2008;郑玉阁,2009)与目视解译的结果较一致。

861第6期许冲等: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其他小区域内的滑坡自动提取结果,如花利忠等(2008)对汶川进行滑坡提取,结果为206.5km 2,与202.995km 2的目视解译结果(许冲等,2009c )较一表1汶川地震引发滑坡解译成果汇总表Table 1Interpretation summar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d landslides方法数量面积(k m 2)研究区数据源来源重分类11357252264.53重灾区(203357.25km 2)震后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陈晓清等,2009b 重分类206.5汶川县(约4084km 2)震前TM ,震后ET M +花利忠等,2008重分类738.817整个地震灾区地震前后TM /E TM +、AS TER 影像郑玉阁,2009重分类86.3彭州北部山区地震前后北京一号小卫星Di et al .,2010目视解译1526汶川县(约4084km 2)震前S POT 5、震后QuickBird杨军杰等,2008目视解译4898.72汶川县部分(约2571km 2)震前S POT 5,震后福卫、以色列E ROS 影像陶舒,2009目视解译48007711.8重灾区(约48678km 2)震前TM /ETM +,震后SPOT 5、航片、C BE RS 02B 的C CD 影像许冲等,2009a ,c ;Xu et al .,2009目视解译351094.37汶川县部分(约700.42km 2)震前Q rickBird ,震后航片、IKONOS胡国超,2009目视解译187安县(约1401.87km 2)杨泰平等,2009目视解译1904汶川县乔彦肖等,2009目视解译110485.52距离都汶公路5km 的区域(约763.49km 2)TM /E TM +、ADS40航片、福卫二号卫星数据刘应辉等,2009a 目视解译71213.53青川县ETM +、航片梁京涛,2009目视解译169.88平武、青川、茂县震前TM 与震后CBERS 02B 的CCD 影像张春敏等,2008目视解译北川县地震前后SPOT 5,震后福卫二号卫星数据黄庭等,2009目视解译910成兰铁路某段两侧2km (约103.6km 2)震后E TM +刘汉湖等,2009目视解译413419.7安县至北川一长条状区域(约307km 2)航片Yin J H et al .,2010目视解译重灾区AS TE R 、T M 、EO -1、S POT 5Ouimet ,2010目视解译1063汶川县TM /E TM +、SPOT5、IKONOS C hen etal .,2009目视解译257福卫二号卫星数据S ato et al .,2009空间分析118083287重灾区(约15×104km 2)C BE RS 02B 的C CD 、H R 数据王峰等,2009空间分析758.85四川、甘肃、陕西的45个县、市、地震前后的TM 、S POT 、IKONOS 、福卫二号卫星数据、IP6、航片王文杰等,2008面向对象信息提取356.7976一椭圆形区域(约5×104km 2)地震前后TM 影像蔡亮等,2008重分类、空间分析>5700263.7132个重灾县(市、区)(约73568km 2)地震前后TM /E TM +影像苏凤环等,2008重分类、空间分析117002275.42四川、甘肃、陕西的59个县(市、区)(约207000km 2)地震前后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李智广等,2009重分类、空间分析1221.36烈度IX 及以上区域地震前后TM欧阳志云等,2008重分类、目视解译汶川县(4085km 2)地震前后E TM +,震后AS TER 、航片胡宝荣,2009重分类、目视解译389971.985都汶公路沿线(约366.6km 2)震前TM 、SPOT 5,震后ADS40影像与雷达数据、IKONOS 、AS TER 、福卫二号卫星数据、S PO T5韩用顺等,2009排查、目视解译、样本估计约35000①重灾区(约10×104k m 2)ALOS 、AST ER 、航片、IKONOS 、S POT 5、ETM +等黄润秋,2009b 注:①包括5094处排查点,11610处解译点,共16704处确切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