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选读尝试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三、《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五、《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优缺点:(1)首创国别体。

(2)与《左传》互相参证补充,史料价值高。

(3)缺点:文风、语言不统一。

六、《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七、《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阅读推荐:历史文献推荐

阅读推荐:历史文献推荐

阅读推荐:历史文献推荐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渠道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然而,历史文献却是我们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文献中记录了人类的智慧、经验和成就,对于我们理解过去、认识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历史文献,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阅读的启示和思考。

1. 《史记》《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之冠,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内容涵盖了从上古到西汉的历史,详尽地记录了社会制度、政治风貌、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史记》不仅在历史研究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司马迁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笔风格使得整部书读起来既能增长见识又读得津津有味。

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景。

该书从春秋时期一直编撰到五代十国,共计294卷。

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3. 《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著的一部巨著,被公认为西方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通过对罗马帝国衰亡的分析,揭示了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社会分裂等因素对文明崩溃的影响,对于理解历史的规律和教训有着重要的启示。

4.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举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论语》以其简练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5. 《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记载,是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中的战略军事思想和智谋令人叹为观止,对于研究军事战略以及政治智慧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6.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新部编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

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

)“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

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

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

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

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

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

》:《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

”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历史之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

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庞杂可以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经典来深入了解其中的精华。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几部中国历史经典以及如何在选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一部杰作。

它记录了从上古时期直到汉朝晚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作者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撰写《史记》时采用了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这种双重体例使得《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文献的典范。

选读建议:在选读《史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些著名的人物进行深入探究,比如:项羽、刘邦、曹操、孙权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思想,进而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这部书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记录了中国历史上1100多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严谨的思维深受史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选读建议:在选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某个特定时期的事件和人物,比如宋朝时期的岳飞和秦桧,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等。

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并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

这部小说描写了清朝中叶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局限。

选读建议:在选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书中描写的几个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小说中呈现的社会背景来介绍清朝的一般概况。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和背景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而了解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变迁。

总结通过选读中国历史文献,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计相关的选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历史的精髓,理解文化的魅力。

活动建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活动建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活动建议-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活动目标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的实施,提高学生对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活动设计活动一:阅读《史记》选段1.提前安排好学生,每个学生至少需要阅读一篇选段;2.为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准备一份有关选段的摘要,并在课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该篇选段;3.选段阅读后,老师为学生们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材料,引导学生对选段进行深入思考,并讨论该选段对古代史学的影响;4.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和提出问题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二:古代文化手工制作1.针对《史记》中出现的古代文化艺术,比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材料;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一种文化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加深了解和理解;3.学生对作品进行讲解,并结合历史背景和原理进行解释;4.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活动三:走进博物馆1.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当地有关古代文物的博物馆;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研究展品,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可结合自己所学,对展品进行解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4.老师根据学生对展品的解读和分析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评估本次活动评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的选段阅读和摘要是否全面、深入;2.学生的结论是否合理、科学;3.学生在手工制作和讲解过程中表现的专注度和认真度;4.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表现的观察力和研究能力。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从选段阅读中深入了解了古代历史和文化,还能通过手工制作和博物馆参观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本次活动也对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行了锻炼和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古代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这些名篇集中体现了古代文学的深邃和博大精深,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选取几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介绍其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

1.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展现贾府的兴衰、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2.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广泛而丰富,多涉及爱情、乡愁、豪放等主题。

这部作品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重大,成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和模仿的经典范本。

3. 《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以神话和民间故事为基础,展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

这部小说融入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化元素,塑造了一系列充满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

《西游记》不仅为读者带来了震撼的想象力和趣味,在道家、佛教、儒教等思想体系的融合上,也给予了后世文人极大的启示。

4.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作。

这部作品以叙事形式呈现了中国历史的综合性叙述,涵盖了从上古传说到前秦王朝的历史事件。

《史记》以其严谨的史料搜集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合,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简明的文风和哲学性的言论,引导人们探求事物本质和人生真谛。

《论语》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上所选的几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和多样主题。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

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

)“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

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

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

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

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

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

》:《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

”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

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

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

四史教育实践报告3000字

四史教育实践报告3000字

四史教育实践报告3000字《四史》教育实践报告一、引言《四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著作,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这些著作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由于现代教育重点偏向于科学和技术,对于文化和人文方面的教育相对不足。

因此,通过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实施内容1. 选读经典文献首先,我们组织学生阅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中的重要章节和篇目。

通过选读经典文献,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观念。

2. 主题演讲和研讨会在学生熟悉了经典文献之后,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主题演讲和研讨会。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通过主题演讲和研讨会,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演讲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参观实地考察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历史,我们组织了一些参观实地考察活动。

比如,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址,了解古代文物的保护和展示,以及历史遗址的现状和价值。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创作成果展示最后,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创作相关的作品,比如文章、演讲稿、绘画等。

学生的作品将会在学校内部展览或公共场所展示,以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我们的努力和成果。

通过创作成果展示,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其他人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三、实施效果经过一学期的《四史》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首先,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参观实地考察以及参与研讨会等活动,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介绍中国历史要籍及节选选读内容的书籍,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旨在帮助阅读者深入到版史的历史文献中探寻历史的真相。

该书从全面的视角选编了一些流传至今的历史要籍,以有益于阅读者认识古代中国历史的方式介绍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重大事件和阶段历史思想发展过程,让读者可以从中深刻体会并分析中国古代历史沿革中的特点与文化特征。

书中所选编的著作集中为四大类:史书、诗歌词曲、碑刻文献及政府文书。

这就使得读者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古代奇特的景象、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改变历史的代表人物,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书中的文献更能够客观的反映出中国的历史时期变化,以及发展轨迹,使读者能够更了解中国古代伟大文明的耀眼夺目。

书中选编的文献都采用古今中外相结合的编辑方式,充分发挥中西方文化互通的优势,其中大量引用英文资料,促进新时期跨文化交流学术的发展。

此外,书中除了简要介绍,更是对文章的内容及其文化意义作出深入浅出的分析,让读者更加容易深入文理素养的深处,从而使历史文学走向深入。

此外,书中还推荐了适当的历史著作,以便读者可以深入追溯更多有关历史要籍的精彩内容,探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底蕴与特点。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各种视角、各种文献表述的相关评论,既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也可以使我们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彩新篇章。

总之,这本书内容丰富、文献深入、结构清晰,对于阅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书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要籍,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

它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约三千年的历史。

2.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汉的班固。

它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3. 《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晋的陈寿。

它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三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要籍,如《明史》、《清史稿》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明史》:《明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始于清朝初年,历经百年完成。

它主要记载了明朝的历史。

2. 《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国近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于民国时期。

它主要记载了清朝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明史》、《清史稿》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两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三章: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导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考古学、文献学、比较研究等。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选读后感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选读后感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选读后感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途径,通过研读这些文献,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卓越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选读的感悟和启示。

首先,研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让我意识到历史是一个连续的长河,我们所处的现在是历史上演变的结果。

通过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文献,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这些文献记录了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故事,让我明白了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智慧,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其次,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研读让我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古代历史文献中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发展。

例如,读到《论语》中的儒家思想、《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以及《庄子》中的庄家思想等,让我领略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

这些文献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智者的思想,也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进一步,古代历史文献的研读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身处一个追求新潮、时尚和快节奏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阅读古代历史文献,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例如,读到《孟子》中关于仁义道德的思考与启示,我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强调仁爱之道,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

最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选读让我明白到学习不应该停止于课堂。

通过自主研读这些文献,我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

这种独立思考和求知的过程,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选读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不仅加深了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挖掘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智慧,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十八、教案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四章:《明史》
十九、教学目标:
1. 了解《明史》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
2. 掌握《明史》的主要内容、结构和特点。
3. 能够分析《明史》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十、教学内容:
1. 《明史》的作者:生平背景、主要成就。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史记》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史记》中的一个篇章进行阅读,并写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读后感来评估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兴趣。
六、教案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二章:《资治通鉴》
七、教学目标:
1. 了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主要成就。
5. 阅读练习:学生阅读《清史稿》选段,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史稿》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章进行阅读,并写读后感。
二十九、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读后感来评估学生对《清史稿》的理解和兴趣。
三十、教案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六章:《史记》选读
3. 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史记》选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史记》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色。
3. 分析《史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5. 阅读练习:学生阅读《史记》选段,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2. 《明史》的主要内容:明朝的历史。
3. 《明史》的结构特点:纪传体、志怪体。

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古代文献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来源,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可以了解到过去的人们的思想、生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然而,由于古代文献的特殊性,研究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准确理解与解读这些文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古代文献研究方法与技巧,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一、文献查找方法1.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场所,研究者可以通过馆藏书籍、期刊和报纸等资源来查找与研究相关的文献。

2.文献数据库搜索:如CNKI、维普等,这些数据库汇集了大量的学术文献资源,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来寻找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古代文献。

3.专业学术机构网站: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华经典电子化计划等,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源,研究者可以直接在线查阅和下载相关文献。

二、文献鉴别与筛选技巧1.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在研究古代文献时,研究者需要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了解文献的来源、作者、时间等基本信息,以便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

2.筛选与关联文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研究者需要筛选出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同时关联不同的文献,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研究框架。

三、文献解读与分析方法1.文献注释:在研究古代文献时,研究者需要对文献进行注释,解释文献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地名、人名等,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献。

2.文献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献的内容、观点和主题等方面的异同,研究者可以揭示出古代文献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3.文献批评分析:通过对文献中的观点、立场和语言等进行批评性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有助于对文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应用。

四、古代文献研究的现代技术手段1.数字化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者可以将古代文献进行电子化处理,方便存储、查询和阅读。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文本分析、关键词提取等工作。

2.计算机辅助翻译与解读: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研究者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进行古代文献的翻译和解读工作,提高研究效率。

古代历史文献选读研究古代历史文献的珍贵资料

古代历史文献选读研究古代历史文献的珍贵资料

古代历史文献选读研究古代历史文献的珍贵资料古代历史文献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珍贵的资料。

通过选读这些文献,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而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选读古代历史文献的意义、重要的古代历史文献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料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选读古代历史文献的意义选读古代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古代历史文献是古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记录,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选读古代历史文献可以揭示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历史的贡献。

此外,古代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研究文献中的文化现象和思想观念,可以深入探索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过程。

二、重要的古代历史文献古代历史文献众多,其中一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重要古代历史文献。

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共分为三十篇,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信息,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2.《左传》《左传》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国别史,由左丘明所著。

该书以鲁国历史为主线,记载了鲁国及周边诸侯国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革。

《左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文笔广受赞誉,对后来的历史文献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所著。

该书自战国末年始,记述了近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远的一部通史。

《资治通鉴》对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被誉为“千古第一史”。

4.《逸周书》《逸周书》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周代历史的文献,其中包含了《易传》、《乐书》、《礼书》、《商书》等记载。

该书记录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周代历史和中华文明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一般检索方法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一般检索方法

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是研究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了解古代历史文献的检索方法对于历史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形式多样,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地方志、墓志铭等,这些文献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源。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历史文献,以下将介绍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一般检索方法。

一、利用史书进行检索史书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文献资料之一。

史书内容繁多,包括正史、野史等,其中正史是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在史书中,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检索:1. 查阅目录:史书的目录通常包括书名、目录、书序等部分,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目录,初步了解史书的内容和范围。

2. 检索关键词:在史书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关键词进行检索,以找到相应的内容。

常见的关键词包括人名、地名、事件等。

二、利用编年体史料进行检索编年体史料是一种按年月日编写的历史文献,记录了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动。

在进行编年体史料的检索时,研究者可以:1. 根据时间进行检索:编年体史料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时间进行检索,找到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查找相关人物和事件:在编年体史料中,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查找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名称,找到所需的历史资料。

三、利用地方志进行检索地方志是对我国各地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详细记录,是了解各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进行地方志的检索时,研究者可以:1. 选择地区进行检索:地方志按照地区名称编排,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地区名称,找到对应的地方志资料。

2. 查找相关内容:在地方志中,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查找相关内容,比如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找到所需的历史资料。

四、利用墓志铭进行检索墓志铭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记录方式,记录了墓主人的尊称、生平事迹等资料。

在进行墓志铭的检索时,研究者可以:1. 选择墓葬地点进行检索:墓志铭通常与墓葬地点相关联,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墓葬地点,找到对应的墓志铭资料。

历史文献教案研读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教案研读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教案研读历史文献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教授学生如何研读历史文献。

研读历史文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鉴别能力。

本文将就如何进行历史文献研读进行探讨。

一、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历史文献研读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例如,学习研读历史文献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研究意识等。

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选择适当的历史文献在进行历史文献研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历史文献作为学习材料。

选择的文献可以是原始的历史文献,也可以是经过整理和解读的文献。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选择对学生有一定挑战性的文献。

例如,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经过解读和注释的文献,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三、讲解文献背景知识在学生研读历史文献之前,教师需要对文献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

这包括历史事件的背景、文献作者的背景、文献的产生背景等。

讲解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把握文献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观点。

四、教授文献解读方法在历史文献研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一些文献解读的方法。

这包括理解文献的结构、把握文献的关键词和段落、笔记和摘录文献内容等。

教授合适的解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献,提升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引导讨论和思考在学生研读历史文献之后,教师可以开展讨论和思考的环节。

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或者写作等形式进行。

讨论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考核和评价在历史文献研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考核和评价。

这可以通过作业、测试、项目等形式进行。

考核和评价可以提供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进步。

总结:历史文献研读是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鉴别能力。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

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古代历史文献选读尝试邓如刚重庆市大渡口区第三十七中学校,400084摘要:历史的学习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从各种历史信息中得到某种证明或历史的认识。

中学历史教育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养成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历史打下基础。

文献无疑是历史信息中内容最丰富、使用最广泛的部分,教学中采用一定量文献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献选读一、文献是历史学习、研究的基础一般认为,“‘历史’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历史过程本身,即人类社会的诞生、成长和演变的过程;二是指历史学,即有关上述历史过程的记载和阐述。

”①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没有办法把它拉回来重新考察。

我们研究客观历史,必须借助“中介物”,即各种历史信息。

诚如司马迁所言:“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太史公自序》)其旧闻、王迹、六经、异传、杂语纷纷成为研究历史的信息。

所谓历史信息应该是指能为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文字的、实物的、语言的、音像的或其它符号的载体。

而众多历史信息中,文献无疑是信息最丰富、使用最广泛的,中学历史教育尤其如此。

“历史学家所凭借的知识就是由他所支配的证据对于某些事件都证明了什么的知识”。

②这历史研究的本质所在。

“证据”和“证明”是历史学的两大基点,“证据”是各种历史信息,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前提,“证明”是用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获取知识的手段。

有时“证据”的形成(特别是文献)本身就包含有“证明”。

所以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

这貌似夸张的话语却恰恰点出了“证据”之于史学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唯一性的话。

如果承认历史学是对历史的主观反映,那么处理历史信息无疑是历史学的根本所在。

钱穆认为:“一往不变者,乃历史之事实,与时俱进者,则历史之知识”。

③古人语作史者需具备“史识、史才、史德”,其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

”④否则,任其语言如何动听(如易中天),话语怎样垄断(如教材或教师),大众怎样认同(如反日情绪)只是“证明”的俗化、强化或其它图谋。

所以,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养成收集、处理“证据”的习惯,形成“证明”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也应从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出发,让此种习惯和能力成为学生历史方面的基本素质,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历史或其它人文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历史课程编写组曾做过一项调研: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排序中,历史课排第三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二位”。

⑤为什么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受到如此的待遇?当然我们可以从社会背景、教材编写、教师水平、教学模式甚至考试评价方式找到不同答案,但是实质上来说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历史甚至了解历史,正如有人不喜欢诗歌我不喜欢橄榄球一样。

我也曾就学生所获历史知识的来源做过小范围的调查,其结果是:第一位是教材,第二位是影视作品,第三位是文学作品。

专业的历史文献基本没看,连“上下五千年”看过的也不多。

相反,部分看过上下五千年的同学说他“喜欢”历史。

也许他们对历史并未入门,但有了兴趣不就有了好的开始吗?新课程改革后,中学语文课程推出了系列课外读物:唐诗宋词元曲;古典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海子,李泽厚,王国维,黄仁宇,普鲁斯特,卡夫卡┅。

在羡慕的同时,反思我们的历史,同为人文学科,除了中国古代史故事,中外名人传记外,我们能向学生推荐哪些适合中学生的历史普及读物?而“故事”、“传记”已不算作严格意义的历史文献了。

教学中的现状又如何呢?除了完成材料解析题的必需工作外,教材对很多教师而言是最重要的“证据”。

教材和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概括、规律、特征式的结论,把历史学混淆于实验科学从而使结论成为真理而不是允许或希望人们接受的结论,忽视了人文学科最基本的民主和开放性;忽视了历史学最重要的“证据”使用和“证据”到“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它背离了历史学的基本规律,使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变得机械、单一甚至错误,很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教师们也依靠权威从而变成权威,加剧了此种趋势。

幸运的是新课程改革正着力纠正这一现象。

学生由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甚至于探究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综合化;教材要求体现开放性、民主性的特点,允许不同的结论;课程资源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图书馆、互联网、遗址、遗迹、文物、音像资料甚至人力资源都成了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的改革,那就必须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他们回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

”⑥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际执行者,历史课程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成了教师们优化教学模式的任务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促进下,我依据本校情况和学生实际,在古代历史的教学中选了一些古代历史文献,供课堂使用和课外学生阅读。

操作中已发现对一个中学教师而言问题很多,自身历史学理论和文言功底较弱;储备的资料太少等,好在同事和学生们的鼓励下基本坚持下来,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三、古代历史文献选读体会1.操作方法关于什么是历史文献我赞同白寿彝的观点。

他这样描述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指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书面材料”,“什么是重要历史意义的书面材料呢?这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历史文献的内容,不能说得太死,要看工作的需要而定”。

⑦他把历史文献的范围定的非常宽泛,能对历史研究提供直接或间接证明内容都可算作历史文献。

中学历史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学生的选择性很强,发展空间很大,读得博一点,杂一点是可以的。

即使这样,选文也颇费精神。

学生已经读过哪些;学生能够读哪些;学生喜欢读哪些;哪些文献对我的历史教学中有更大的辅助作用。

这些都必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践中我觉得首要的还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本来部分同学就“谈文言色变”,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读下去,我不就前功尽弃。

所以选文大都精悍短小,人物为主,故事性强,甚至选了部分新、奇、异、怪的内容诱惑学生读下去。

其次是面尽量宽泛。

经史子集,列传、方志、隐逸上、孝义、诗评词论等都有。

“兴趣”即照顾了整体,同时也没有忽视差异。

第三、充分考虑学生能力。

虽然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字词语法理解能力,但是历史文献独有的特点使学生在阅读中还是有不少障碍,所以选择的时候必须加以甄别,筛选,甚至删掉个别语句。

第四、选文按教材顺序,方便教学。

最后,多吸纳诸方面的建议特别是学生们的意见,适时调整。

选文的使用分为课堂使用和课外阅读。

课堂使用部分主要是针对教材的理解、补充,阅读材料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主要是丰富知识,兴趣性强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自己也不甚明白的地方,多向同学请教,师生共同研究,阅读过程中有不少字词音义都是同学们帮我纠正的。

文献后附有要求,甚或作业,起到巩固、检测、督促的作用。

2.效用丰富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我选的文献中尽可能的包括更多的内容,如诸子百家著作,历史理论,文学艺术等,经史子集都有涉猎。

让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实践的效果不错。

而大量的阅读之后,同学们还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延展阅读,为进一步的学习发展开拓空间。

提高阅读历史文献能力。

首先是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中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文言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可以更大范围、更大容量的学习提高。

众多的经验表明,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量的阅读训练是必须的且切实有效的。

其次是达到对历史学科基本思维的训练,要深入理解一篇历史文献,还需要对写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历史观有所了解;还须用某些理论进行剖析(如历史唯物主义);还须在阅读中进行归纳、比较、概括。

如选《明史》李自成的这几句:“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声如豺。

性猜忍,日杀人斮足剖心为戏。

”“善骑射,斗很无赖,数犯法。

”“自用结群贼老回回、曹操、八金刚、扫地王、射塌天、阎正虎、满天星、破甲锥、刑红狼、上天老、蝎子塊、过天星、混世王等及迎祥、献忠共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聚山西。

”面对同样的“证据”,《明史》同教材的叙述有较大的出入,没有一定的史学知识是无法正确区别的;还有如农民将领的名称,还需要对古代农村文化有了解,要不只能“一笑而过”。

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语言。

古代史教学,教师难免满口“之乎者也”,学生有文献在手,方便许多。

其次达到丰富教材、解释教材、加深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古代史教材与近现代史教材相比有一显著特点,概括性更强。

近代史一百年分上下两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只有一本书,浓缩在所难免,所以做适当的补充工作是必需的。

看看教材的这几句话:“《皇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他(朱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大明律》的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

如此内容要解释清楚,破费口舌,何不就直接让学生读读《皇帝内经》、《宋史·朱熹传》、《大明律》。

对教师而言,更是一次专业化的促进和提高过程。

同教材相关的二十五史部分,我都粗略的翻了一遍。

对其中遇见的问题要么请教他人,要么查阅资料,师生还经常共同讨论,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吸纳,塑造“中国人”性格。

“人”不仅是自然的、社会的,也应是历史的“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钱穆在抗战期间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生存”。

⑧信哉此言!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是我这次尝试的最高目标。

古代史的教学已经结束,到此同学们已读了六七万字的古代历史文献,应该是有收获的,最值得我欣慰的是,部分同学的兴趣不减,有读更多文献的欲望。

当然遗憾也颇多,部分材料来自网上未加考据,造成错误率高;自身的文言水平和史学理论还有待改善;部分同学仍然未转变学习的观念和改进学习方法,认为浪费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所以,今后在资料的选择处理更应严谨;在实际使用中要提高时效性;在平时教学中,更应该对同学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意识作更好的训练和指导。

注释①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前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0页。

③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6页。

④同上书,第12页。

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第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转引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第29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