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考纲解读】【学习目标】1.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总结地域分异规律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2.生产、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自主学习】写出下列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名称【考点突破】考点一: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判断下列两幅图中1、自然带的更替方向:2、自然带的延伸方向:3、体现的分异规律:4、分异基础:【规律总结】【典例分析】地理实践与自然带类型判断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考点突破】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合作探究】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造成南北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读上图指出喜马拉雅山山麓自然带(基带)类型,思考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的关系?3、读图2比较“高山草甸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高低,并思考原因?读图1说明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有什么规律?图1 图2【规律总结】【典例分析】不同山脉自然带比较右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

1、造成这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势高低B.纬度高低C.迎风背风D.距海远近2.上面右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与左图中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是()A.甲B.乙C.丙D.丁【拓展提高】比较雪线(1)读图比较博格达峰南北两坡雪线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2)读图说明珠穆朗玛峰(课本61页)南北两坡雪线海拔差异,并分析原因。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温馨提示]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整体性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思考启迪]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在河流上、 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抬高,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①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②联系各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2)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①海洋与大气之间⎩⎪⎨⎪⎧ 海洋输送热能给大气大气将动能传输给海洋 ②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气压降低,海面升高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体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①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 有机物,释放氧气呼吸作用: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③生物圈和水圈之间:植物释放水分吸收水分 水圈 ④其他形式的物质运动: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知识点一| 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材料一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

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不同地区景观图的差异感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

2、识记自然带概念,理解陆地自然带形成原因。

3、利用有关图示,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表现。

4、从生活经验中感悟地理环境差异性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过程:从广东到黑龙江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从山东到新疆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温带荒漠带读图感受自然环境的变化亚寒带针叶林带请同学们根据上述两条线路沿途景观的差异的体会,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表现:地理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差异。

2、 原因:不同地域 _______ 、 _______ 分布的不同状况。

3、 自然带西岸 中部 东岸1、自然带名称与对应的气候类型名称有较大差异:热带沙漠气候一一热带荒漠带,温带沙漠气候一一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一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不同•自然带冰原带 苔原带代表性 和(3)类型及分布西岸 中部 东岸 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一一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一一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同一种自然带对应不同的气候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一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一)水平地域分异观测右图中沿箭头A和箭头B路线自然景观变化的规律,完成:1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大致与___________ 平行,沿________ 方C向延伸,________ 方向更替。

成因:______ 条件是产生分异的基础,___________ 条件对其也有重要影响。

分布明显区:低纬和高纬观测右图中沿箭头C和箭头D路线自然景观变化的规律,完成: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大致平行于______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_____ 方向更替。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探究一
探究二
解析:第(1)题,图示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灌 溉使得土壤湿度增大,同时也会使得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 容量增大,就会调节气温,使得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蒸腾作用加强,会 使得局部降水增加,进一步增大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率。第(2)题, 该图反映了该区域水、大气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 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B (2)B
整体性的表 现 举例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 害 自然地理环 境各要素与 环境总体特 征协调一致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化过程,保 证了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协调 意义
探究一
探究二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 各要素之间相 互制约,即 “牵一 发而动全身” 不同区域之间 相互联系,一个 区域的变化不 可避免地影响 到其他地区
探究一
探究二
(2)黄土高原景观发生这种变化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 (3)目前,在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效果明显,这将对 该地区水土流失及黄土高原景观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以上做法都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会使水土流失减弱,黄 土高原景观发生改变,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 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CO2 O2 释放 O2 CO2 制造或消耗 制造有机物质 消耗有机物质
物质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之间运动
1-2
3-4
5
6
5.下图是光合作用示意图,该作用产生的结果是(

高考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教学案

高考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教学案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的体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荒漠环境。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考法1 以浮游生物的密度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D 2.C 3.A[规律方法]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A(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 2.5分,共 50分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古诗与所对应的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喀斯特地貌B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山地垂直地带性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南的梅雨天气D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冬冷夏热,全年多雨2.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B .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C .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D .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 地区气候资料图”, 图中山地 M 一侧的山坡为西侧, 据此回答 3~5题。

3.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B .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C . M 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 . 1月份 M 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4. M 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A . M 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B . M 侧是阴坡,热量相对较低C . M 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D . M 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5.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读下图,完成 6~8题。

6.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B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7.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 . abc B. def C. ace D. bdf8.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 . b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 . c —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 . e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 . f —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2010年 4月 24日 19时 09分民勤县发生大风沙尘暴天气,最大风速达18.4m/s(8级 , 瞬间极大风速 28m/s(达 10级 ,最小能见度 0米,顿时伸手不见五指。

高三地理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导学学案

高三地理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导学学案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班级: 姓名: 组内评价: 老师评价:考纲要求:1.能说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2.能说出自然带的概念。

3.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结构问题思考 1.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主要表现。

2.自然带的概念。

3.读图教材3—1—2,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北极的主要自然带,体会其变化规律性。

4.何为水平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哪两方面?5.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表现、产生的基础、表现明显地区。

6.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的表现、产生的基础、表现明显地区。

7.何为垂直地域分异?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决定山地自然带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问题探究1.读图3—1—12和3—1—13,分析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丰富多样的原因。

(提示:从乞力马扎罗山年在的地理纬度和山体的高度两个方面分析)2.读图3—1—13,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带而是热带草原带?(提示:1、两种气候的主要差异是什么?2、该地的地形及此地形对气温、降水的影响有哪些)巩固练习1.自然带的命名往往用( )A .气候类型B .土壤类型C .植被类型D .地形类型 .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图1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3.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图2为非洲部分地区简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6中甲一乙一丙一丁自然景观的变化,属于自然地理环境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B.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地带)的地域分异现象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现象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5.形成这种地域分异现象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土壤6.图3为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谱,图中显示,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复习课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复习课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复习课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

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学会分析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

【知识探究】1.山地垂直自然带判断的基本原理(1)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垂直分异越复杂(2)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取决于山地所处纬度位置和气候,因此,基带是判断某地所处纬度位置和气候的主要依据。

(3)同一自然带景观在山地南北两侧分布的高度不同,阳坡分布的高度要比阴坡高,因此,它成为判断山地位于南北半球的依据。

(4)在同一山体,其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通常是由水分条件差异造成的。

(5)对雪线高度的分析,首先要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然后再判断阳坡和阴坡。

山地迎风坡的雪线比背风坡要低;阳坡的雪线高度比阴坡高。

夏季的雪线比冬季的雪线高。

1.地理环境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改变”“约束”“块状”“缺失”等几方面,以便于记忆。

“改变”:由于受地形或洋流等因素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山脉的阻隔而被约束在狭窄范围;“块状”: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在沙漠中形成绿洲;“缺失”:由于海岸分布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30°N附近的五座名山的垂直自然带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1、2、3、4、5所代表的植被类型的名称是( )A.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2.贡嘎山的垂直带谱与下列哪一座山的垂直带谱最相似( )A.乞力马扎罗山B.阿尔卑斯山C.珠穆朗玛峰D.安第斯山3.右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过P点的两幅剖面图,两剖面线垂直相交于P点,则P点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A. 山峰B. 盆地C. 鞍部D. 山谷二、综合题4.读图分析回答。

优品课件之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优品课件之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一、教材分析《学会应用地形图》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判读技能、剖面图的做法与判读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较高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缓坡、陡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会判读较为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读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

难点: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四、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学校基本都是平行班教学,所以班内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准备黄土若干。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高一地理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高一地理



2021/12/11
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2021/12/11
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2021/12/11
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问题


2021/12/11
第三十页,共三十三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2021/12/11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2021/12/11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1)概念(gàiniàn):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 把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一种地图。思考讨论 如何确定地形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ΔH):(n-1)d≤ΔH<(n+1)d,n为陡崖处汇集的等高线条数,d
为图中的等高距。
如图中陡崖顶部的绝对高度为400米≤H<500米; 陡崖底部的绝对高度为100米<h≤200米;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米≤ΔH<400米。
2021/12/11
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2021/12/1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wán chéng)下列各题。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必修一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请学生根据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 和 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 和 ,并在地球上呈 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自然带往往以 命名。

2、【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图”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主体参与【学习内容】(合作探讨)活动1请将下面的景观图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格内,并说出原因。

A BC D E FG活动2: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所在区域的自然带名称。

活动3:体会爬山的体验,给喜马拉雅山的植被景观按从山麓到山顶排序。

ABC D【典型例题】下列词句体现了什么样的地域分异规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4、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5、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 BC(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

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

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课堂检测】1、有关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带与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②每个自然带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③自然带的分布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垂直分布的自然带,纬度越高,自然带类型越多A.①④B.②③C.①② D.③④2、2008年2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湖南、贵州等19个省份受损森林面积达2.79亿亩,相当于全国森林面积的1/lO。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鲁教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鲁教版必修1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
用( )
A.a
B.b
C.c
D.d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1)A (2)B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 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 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不同。第(2)题,黄土 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 箭头 b 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下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的交换和传输。读图,回答 3~5 题。
3.地表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圈层间的________来实 现。( )
A.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B.物质相互转化 C.能量传输 D.物质运动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图中________
和________之间的相互作用。( )
A.大气圈 岩石圈
B.生物圈 岩石圈
C.水圈 大气圈
D.水圈 岩石圈
5.在地球四大圈层中,由其他三个圈层相互作用而形成,反过
来又对其他三个圈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的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3.A 4.B 5.D [第 3 题,地表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主要通过 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第 4 题,花属于生物圈,泥 属于岩石圈,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物 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第 5 题,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的总称,其范围是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下部和水圈的 全部。生物圈是其他三个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其他三 个圈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率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率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复习课第1课时)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会对比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差异性的学习,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的正确观念。

【知识梳理】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A. 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B.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 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发达2.下列地理事物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 气温和降水B. 煤炭和石油C. 山脉和岩石D. 城市和道路3.下列四幅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4.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属于(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B.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现象D. 非地带性现象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6.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7.读我国局部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1)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的山脉是、;属于地势中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0℃等温线经过的山脉是。

(均填字母)(2)沿图中铁路线bc自东向西依次可经过哪些自然带?(3)图示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远不如云贵高原,试分析其原因:(4)黄河干流从②到③河段,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3:举例某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变化。
【提示】 滥伐森林(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上升,全球气候 变暖(气候),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水文),淹没沿海低地(地貌)。
[读图指导] 阅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 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的。 2.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个 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3.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 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
3.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逐年增多,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 成的( ) 【导学号:63380135】 A.土壤 C.地貌 B.植被 D.水文
【解析】 第 1 题,图中显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 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 2 题,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 条件下,光照充足,风力大,河流少。第 3 题,由于破坏植被,裸地增多,使 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
[课堂· 小结]
对点训练 1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完成 1~3 题。
1.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C.区域性 B.整体性 D.单一性
)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推断下列景观特征与其相符的是( A.光照弱 C.冰川冻土广布 B.风力大 D.河流多,流量丰富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合作探讨] 探讨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了图中哪些要素的相互影响?
【提示】 的影响。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反映了地貌因素对气候
探讨2: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哪些要素的相互影响?
【提示】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使上升流减弱,海区水温升高、鱼类减少, 降水增多、洪涝发生,涉及图中水文、气候、生物要素的相互作用。
[核心点击]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 变化着。例如,撒哈拉沙漠各要素的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地理环境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 黄土高原 黄河含沙 → → 河段泥沙 → 地区洪涝 水土流失 量增加 淤积严重 灾害加重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a C.c B.b D.d )
)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a C.c B.b D.d
【解析】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
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 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 水文特征不同。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 作用形成的。图中箭头 b 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二氧化碳 消耗有机物质
植物的产生使某些矿质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3)其他形式的物质运动:地理环境中的 水循环 、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往 往跨越圈层界限,它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 相互作用 的体现。
正误判断: (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2)生物循环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 ( ) )
探讨1:“蝴蝶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种特性?
【பைடு நூலகம்示】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
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探讨2: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什么影响?
【提示】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
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 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生物
存在对流性环流, 赤道太平 大气环流 洋西岸气流上升, 东岸气流 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 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 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 升高而减弱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 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 地带暴雨成灾
天气气候
太平洋西岸降水较多; 东岸 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体验评价]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2)题。
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和水圈之间存在热能、动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B.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只有在白天才存在 C.当气压升高时,海面也随之升高 D.海洋水体运动不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
【解析】 第 4 题,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 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物质循环。第 5 题,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一 刻不停地进行着;当气压升高时,海平面就会降低;大气运动可以影响海洋水 体运动,反过来,海洋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
整体。作为一个整体,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还表 现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上暴雨的冲刷,水土 流失严重,将泥沙大量带入河水中。
【答案】 (1)A (2)B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合作探讨]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探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地理环境哪些圈层之 间的物质运动?
【提示】 生物圈与岩石圈。
探讨2:在生物循环过程中是如何实现能量交换的。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关系。 ( )
【提示】 (1)× 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2)√ 来。 (3)× 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关系。 生物循环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故能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合作探讨]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 象学家洛伦兹 1963 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 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 反应。
【答案】 4.B 5.A
[体验评价] 3.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的“一 面镜子”的要素是________。
(2)图中 A、B、C、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 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 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填字 母) (3)结合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图,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阶 段 一
阶 段 三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阶 段 二
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重点) 2.举例说明某地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重难点)
教材整理 1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教材 P63~P66 知识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热能 给大气 海洋输送 ①海洋与大气之间 动能 传输给海洋 大气将
气压升高,海面 降低 ②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气压降低,海面 升高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 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 联系的纽带。 (2)体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氧气 释放 氧气 制造或消耗 制造 有机物
地貌 、 气候 、 水文 、生物和 土壤 等。
2.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相互联系 、 相互影响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 断进行 物质运动 和 能量交换 。
3.整体性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 协调一致 。 (2)环境要素间 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 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正误判断: (1)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整体性是绝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 ( (2)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 ) )
(3)厄尔尼诺现象现已为世人所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种种灾难说明地 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
【提示】 (1)× 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 (2)× 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理环
【提示】 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将
能量传递给动物,生物体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将化学能转换成热能释放到 环境中去。
[核心点击] 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能量来源:四大圈层所交换、传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重力能 以及地球内部的热能等。
(2)具体表现: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光合作用与物质运动:
【答案】 1.B 2.B 3.B
对点训练 2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 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据此完成 4~5 题。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运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之一 B.植物的呼吸作用只体现了能量的流动 C.物质运动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体现了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 的物质运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