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三中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课前预习

知识回顾:

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溶质、()温度或()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溶剂或()温度

预习检查

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

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课内探究

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自主学习:

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

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探究点一

溶解度的含义

[情景展示

]

[问题探究] 你能判断上面四个烧杯内各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吗?为了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怎样规定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要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看在相同温度下,用等质量的溶剂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即引入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该物质的质量.判断一个数值是否为溶解度,需要看是否同时满足“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几个要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继续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与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无关)和温度。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3溶解度导学案(二)

课题3溶解度导学案(二)

初三化学导学案编号()

课题:溶解度(二)主备人:备课组长审核: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温度、压强对它的影响关系。

【课前导学】

1、查阅课本P37的图9-12和图9-13,回答下列问题:

⑴2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______,硝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⑵在60℃时,NH4Cl、KCl、NaCl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⑶为什么常说NaCl是易溶物质,硼酸是可溶物质,熟石灰是微溶物质?

⑷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和石灰水分别成为饱和溶液,各有哪些方法?

2、阅读课本P38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⑴气体的溶解度和固体的溶解度概念相比较可见:都得强调在一定_____

下,溶液的状态都必须是________溶液,而气体的溶解度还强调压强为

______,溶剂量为_______,用气体的________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⑵20℃时,N2的溶解度为0.015,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⑶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外界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课堂反馈】

1、要使NH4Cl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固体NH4Cl

B、升高温度

C、加入水

D、降低温度

1、等质量的下列熟石灰溶液中,含有溶质最多的是()

A、0℃时的饱和溶液

B、0℃时的不饱和溶液

C、60℃时的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本课题分析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自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建议如下:

1.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理解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能够用形象的比喻来协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能够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能够协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

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准确描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对常见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活动,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曲线图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曲线图的方法,能看懂溶解度曲线,能从图表数据中获取信息(点、交点、线的含义);

二、内容分析

该课题属于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2的内容,该单元的内容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学习课题1中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在本课题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已经通过对【实验9-5】和【实验9-6】的讨论,明确了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本节课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其中包括了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分析和应用的掌握。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的要求也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溶解度的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基本环节

问题引入:

如何判断固体NaCl和KNO3溶解度概念

形成:

①概念整合

溶解度的表示

方法:

①列表法

课堂小结:

①溶解度的概念复述

②观察溶解度曲线时

五、教学过程

【播放PPT】

【提问】通过它们的对话,你能比较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的大小吗?为什么?需要控制哪些变量呢?那么你要如何比较氯化

【引导】如何绘制坐标系中的曲线呢?第一步应该怎么做?现在请同学们在课本的坐标系中绘制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现在请同学们从绘制的曲线中读出,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写于课本37页表格中)

课题2溶解度(第三课时)导学案

课题2溶解度(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 3 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阅读】课本P36表9-1。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 g;60℃时,KNO3的溶解度 g。

【讨论】分析“列表法”表示溶解度的不足之处。

温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表9-1是用“列表法”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但该表还是不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

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成不同物质随变化的曲线。

【阅读】课本P37图9-12和图9-13溶解度曲线图。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①.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的溶解度;

③.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④.物质的溶解度受变化影响的大小。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涵义:“三线、四点带移动”。

三线: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3、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陡升型”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KNO3;“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四点:1、曲线上的点:所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该温度下状态)。2、曲线上方的点该温度下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3、曲线下方的点:该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3、两曲线的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

《溶解度》教案(4篇)

《溶解度》教案(4篇)

《溶解度》教案(4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篇一

一、设计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拟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泼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觉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绽开争论,加深对条件的熟悉。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承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擅长发觉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表达了尝试教学的根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胜利。

通过不同物质在一样温度下,溶解度的比拟,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通过画出一样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喝可乐的生活阅历,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培育学生自学力量,阅读查找数据力量和比拟分析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把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拟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力量和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肯定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来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因素有和。

5.溶解度曲线表示,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课后练习

1.一杯20℃的氯化钠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10g水,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C.加入10g氯化钠晶体,仍有氯化钠晶体

D.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氯化钠晶体,晶体质量不再减少

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平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仍然饱和

D.t1℃时,将5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甲物质的饱和溶液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30 ℃时,把10 g丙溶解在50 g水中,得到丙的饱和溶液

B.50 ℃时,把甲、乙、丙三种溶液降温至10 ℃,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大

到小的顺序为:甲>丙>乙

C.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 30 ℃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3.1%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正兴学校初中部化学科备课标准(新授课) 第周年级组别:组长:

1、(2013福州)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t 1℃时,100g 水中溶解20g 甲,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 水中溶解g 乙,溶液达到饱和;因为在t 1℃时,甲和乙物质的溶解度。(2)t 2℃时,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t 1℃时,若要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年山东】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所含

点的甲

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溶解度 第二课时》 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溶解度 第二课时》 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插入图片《鱼塘增氧方法》)
典型例题 例 1.关于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度不一定都增大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某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物质的溶解度为 0 解析: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A 正确。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度有可能增大, 也有可能降低,B 正确。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C 正确。难溶的溶解 度为小于 0.01 g,并不是 0,D 错误。 答案:D 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 20 g 某物质溶解在 100 g 水里形成溶液,则 2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 B.20 ℃时 20 g 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 C.20 g 某物质在 100 g 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 g D.20 ℃时 100 g 水里最多只能溶解 20 g 某物质,则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 g 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质量。A 没有指明溶液的状态是否达到饱和,B 没有说明是否溶剂为 100 g 水,C 没有指
(插入动画《溶解度曲线》)
【总结】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溶解度曲线的走势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或变化不大。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对应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上的点都表示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是恰好饱和的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下方 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则表示未溶解的溶质与饱和溶液共存的 混合物或过饱和溶液。 【过渡】我们学习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后,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讲解】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 l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 积。 (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 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1)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1)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

做好活动探究一,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而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在建立溶解度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的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也就行了。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课题2 溶解度》优质课教学设计下载(辽宁省县级优课)

《课题2 溶解度》优质课教学设计下载(辽宁省县级优课)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及其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度”两部分,但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且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所以我将本课题分为三课时来完成,本节主要是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能从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回顾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可以怎样理解?

3、判断

(1)50gA物质溶于100g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溶解度为50g。(2)20 ℃ 50gB物质溶于水中,刚好形成100g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质溶解度为50g。

(3)20 ℃ 50gC物质溶于100g水中,形成150g溶液,则20 ℃时该物质溶解度为50g。

(4)20 ℃ 50gD物质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 ℃时该物

质溶解度为50.

4、练习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___。20 ℃时5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________g,形成_________g氯化钠溶液。

(2)在40℃时,200g水中溶解80g氯化钾溶液达到饱和,则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____。40 ℃时将40g氯化钾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了氯化钾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_____g 。

9.2.《溶解度》导学案共4课时

9.2.《溶解度》导学案共4课时

调“这种溶质的饱溶液”?
【拓展提升】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间的关系。
(用 “一定”“不一定”填空)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对于不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

是稀溶液。
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讨论】根据实验探究分析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 (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此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


【讨论】通过溶解度(S)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
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
质量比为:
(用S表示)。同时得到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知识点1: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阅读】课本P36表9-1。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
g;
60℃时,KNO3的溶解度
g。
【讨论】分析“列表法”表示溶解度的不足之处。
温度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表9-1是用“列表法”表
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但该表还是不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
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
别它们的方法有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城三中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主备人:周建华审核人:裴庆敏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溶液。

注意:

(1)描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是指条件不变时(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填“可能”或“不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某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________,还可以溶解______________等溶质。

2、判断方法:

(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在减少时,表面溶液已经饱和。

(2)实验法: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后,若能溶解,是______溶液,若_____ 溶解,是_______溶液。

3、相互转化:

()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______.

练习:

1.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的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

入20 g、15 g、10 g、5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A、B、C、D四个烧杯中,_________中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_中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_________中的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2)四个烧杯中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_.

(3)若固体是KNO3,对盛有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加热,随着温度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

是_________.

(4)在一定温度下,往A、B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能否全部溶解?

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二、结晶

1、定义:饱和溶液中的_______以_______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这一过程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而析出的固体叫做。结晶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_____溶液。

2、方法:(1)________________,如海水晒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3、海水晒盐

(1)通过该流程图你能分析出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该过程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根据生产过程推断,①、②分别是池和池。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甲步骤中,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B.①中,氯化钠溶液由不饱和逐渐变为饱和溶液

C.进入②后,继续蒸发水,有结晶现象发生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不饱和溶液

练习:

1、利用海水来制盐的原理是()

A.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沉淀而制食盐

B.升高温度,降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C.利用阳光、风力蒸发水分使食盐析出

D.降低温度,减小食盐的溶解度

2、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

(1)蒸发前原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________.

(2)依据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填字母)的.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无法判断.

第2课时 溶解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初步学会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自主学习

一、 固体溶解度

1. 定义:在__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__. 注意:固体溶解度四要素:(1)一定_________下。 (2)__________溶剂中。

(3)达到____________。(4)单位是___________。

★ 说明:(1)如果不指明溶剂,溶剂就是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实际上是某温度下 水中最多能溶解的 的质量。

(2)比较溶解必须在同一温度下。

练习:(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20℃时,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 20℃时,100g 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 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 20℃时,将36g 氯化钠溶解于100g 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10℃时,50g 水里最多溶解甲物质10g ,20℃时,100g 水里最多溶解乙物质20g ,则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是 ( ) A.甲大于乙 B.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比较

2. 含义: 如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1)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5.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都是某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其溶液为饱和状态。

(2)交点:不同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是不同的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线:溶解度曲线的走势表示的是某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情况;曲线的陡度可判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

(4)面:曲线下方面积上的任何一点表示在某温度下该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曲线上方面积上的任何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