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补遗]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教材补遗]门阀士族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 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 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 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D
知识点2:科举制
当堂检测: 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 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 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 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 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2:科举制 知识点3:唐朝藩镇割据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1、原因: (1)必要性: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可能性:前朝旧制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 了基础。 2、概况: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1、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 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 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 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知识点2: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2)消极作用: ①中国‚重道轻器‛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这时期中枢权 力机构的阶段 性特征:
b.权力分配不平衡 c.效率不高
原因:加强皇权即巩固统治的需要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 思考:为什么说三省 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 制的成熟? a.分工明确
皇帝
中 起 书 草 省 诏 令 吏 部 民 部 尚 书 省
负 责 执 行
兵 部 刑 部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
板块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时期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厦门三中 薛明石羡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统一走 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格 局;许多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呈现过渡性特点;民族融 合进人高潮,推行“汉化”成为各少数民族不约而同的选择; 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 济遭到一定破坏;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江南的经济地 位逐渐上升;在士族制基础上,汉代以来的田庄经济迅速发 展。 思想文化上:呈现出包容异质和张场个性的时代特征。北方 民族大融合及三教鼎立,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科技 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为隋唐 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空前繁盛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享誉海 外;典章制度完善、先进,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 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 繁荣;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南 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 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
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传承与创新;先秦至 时空观念 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信息提取: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 于加强皇权。
[微点拓展] 藩镇割据的影响 (1)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 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2)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 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3)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 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课后练习+Word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4·上海单科,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项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8·山东泰安模拟)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答案 C3.(2018·山东临沂模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解析材料是关于中书省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并把各自意见书写在诏令上并签字,即“五花判事”,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且可以书写在诏令上,可以防范中书令(宰相)的擅权,故选B项。
答案 B4.(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削弱,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附详解)
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士”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
这一改变出现在()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2.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 吏治渐趋清廉化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 官员日趋专业化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3.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A. 文官政治的形成B. 平民地位的提高C. 科举制度的完善D. 社会结构的变迁4.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
这表明()A. 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 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 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 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5.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它确立于隋朝,唐朝为了方便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还设立了政事堂。
当时政事堂设在()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枢密院6.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一些法律规定。
这些规定反映出下表()A. 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B. 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C. 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D. 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7.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 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 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 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 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8.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职责⎩⎪⎨⎪⎧a.中书省:起草诏令。
b.尚书省:负责执行。
c.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2.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①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评价⎩⎪⎨⎪⎧a.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①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a.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b.盛行:魏晋南北朝。
c.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a.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b.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c.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d.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
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A . 秦朝B . 汉朝C . 隋朝D . 魏晋2. (2分) (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 据《旧唐书》记载,唐元和年间,一位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他的意见被皇帝采纳。
这说明()A . 给事中位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B . 给事中位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 . 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D . 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3. (2分) (2019高二下·五莲期中) 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
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
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
这反映了唐朝()A . 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 . 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 . 士族势力逐渐削弱D . 官僚体制渐趋成熟4. (2分) (2019高二下·崇阳月考)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 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B .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 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D . 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5. (2分)(2019·绍兴模拟) 唐初规定:民始生为黄,四岁至十五岁为小,男子十六岁至二一卜岁为中,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
每年造一次人口帐,三年造一次户籍。
这是最重要的法令,也是均田法和租庸调法行施的法令依据。
高考历史一轮热点强化训练: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
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1.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材料中北魏政权为外族使节设置“四夷馆”“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可知,北魏政权以华夏正统自居,C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文化心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中北魏政权将南朝人士等外族使节称为“夷”,不能体现出民族政策开明和缓和南北政权矛盾,B、D两项错误。
2.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2.答案 C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权被把持在门阀的手上,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C项正确;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项错误。
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3.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
4.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提到:“(南朝)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阻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判阻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判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判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判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阻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判,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阻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阻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判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判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A2.(2021·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如此的做法()A.说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完全废止了九品中正制C.严峻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依照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说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现在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A3.(2021·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同意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同意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要紧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关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然而并不是要紧目的,故B 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关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二单元第5讲魏晋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政治制度
第5讲魏晋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政治制度时空重点主题概览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民族交融加强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是其中的代表。
魏晋时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选官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但结果导致士族势力强大。
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唐代中后期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唐朝统治。
一、魏晋至隋唐的政权更迭1.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蜀221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______,简称蜀吴229年,孙权定都建业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的灭亡背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羯、氐、羌和______。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五胡内迁(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2.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的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_____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演变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____,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3)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淮水一线。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质检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行省制2.(2015某某某某二模)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现象反映了(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3.(2015某某滨州二模)鲁僖公九年,管仲在齐国葵丘召集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了《葵丘之约》,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条款表明( )A.诸侯拥戴周天子B.诸侯国积极推行宗法制C.诸侯反对分封制D.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导学号17600065〛4.(2015某某一诊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 )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帝国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中央集权5.(2015某某某某三模)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6.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导学号17600066〛7.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虚封”,只赐爵位,不予封地。
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D卷
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
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
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 .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 . 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 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 .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2. (2分) (2019高一上·昆明月考) 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
这主要是因为()A . 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B . 三省分权,相互牵制C . 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D . 三司掌管财政3. (2分)(2019·长沙模拟) 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土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ニ三自人,最多时达到五六自人。
这一变化()A . 使考试人数逐年增加B . 客观上加了社会矛盾C . 表明科举制度的裣完善D . 导致官员素质明显降低4. (2分) (2020高一上·浙江月考) 王夫之说:“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
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以下始于隋朝的制度有()①九品中正制②租庸调制③科举制④三省六部制A . ①②③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5. (2分) (2017高一上·成安月考) 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 . 尚书—中书—门下B . 中书—门下—尚书C . 尚书—门下—中书D . 门下—中书—尚书6. (2分) (2019高二下·长春期末) 对秦汉和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A .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B .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C .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D .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7. (2分) (2017高一上·杭锦后旗期中)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 .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 . 完全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 .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 .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8. (2分) (2019高一上·番禺期中) 下图分别是秦和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 .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 . 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C . 唐代尚书省权利最大D .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9. (2分) (2019高一上·肇庆期末) 从图一到图四,本质上反映了()A . 中央机构逐步精简B .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 .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D .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10. (2分) (2019高二下·嘉兴期末) 宋太宗进一步完善了“锁院制度”:大臣被任命为知贡举官后,需要立即入住贡院,与外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3.(2019·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答案 D4.(2019·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B5.(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解析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项。
答案 B6.(2019·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论削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选D项。
答案 D7.(2019·山东临沂期中)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
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
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李唐政府对昔日旧贵族的打压,一方面是旧贵族依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的现象,故C项正确;非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魏征等李唐名臣虽然依然选择与旧贵族通婚,但却并没有干预朝政的初衷和效果,故B项错误;唐太宗敢于对旧的士族门阀进行正面的打压,就说明这些旧贵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世卿世禄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C8.(2019·湖南长沙期末)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解析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权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选D项;魏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时个别王朝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失,故C项错误。
答案 D9.(2019·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据题干“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B10.(2019·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院(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 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
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解析根据材料中李世民的表现,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但贤明皇帝通过自省自察,接纳劝谏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选D项。
答案 D11.(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唐朝科举制发展较完善的以明经、进士为主体的分科考试制度,根据题干中公私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适合明经科考试的儒家经典,也有进士科考试的诗赋、史学教材等,因而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12.(2019·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
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解析根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选A项;题目中房玄龄并未阿谀奉承,故B 项错误;根据题意,C项错误;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权至上对历史事实叙述的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
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
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
《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这一时期的刑罚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
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罚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罚的改革归纳特点所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
(每点4分,共12分)(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
(每点3分,共9分)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