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效复习: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年高考(江苏卷))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 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 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 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根据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说明 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军务,但无决策权,需依旨办事,故B项符 合题意。A项中专管军务. C项中设有官衙.D项中专理刑狱均 不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2013年高考(山东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 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国家行政权早在秦朝已转移到君主手中,排除B;元朝宰相 权力相权反弹,排除C;自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以来,世卿世禄制已被 打破,排除D。 答案:A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宋代: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东府)
行政
皇
三
度 支
盐 铁
帝
司
财政
相权再被分割 皇权继续加强
枢 密 院(西府)
军政
户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工 部
吏 部
户 部
刑 部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3-
一 中 央 集 权 的 演 变 发 展
时 期 西 汉 唐 朝 北 宋 元 朝 明 朝
主要概况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 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财政上:地方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西藏由 宣政院 管理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 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14-
典例1 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
)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5-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6-
5.元代:一省两院制 设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 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朝:废丞相置内阁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 内阁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 参决政事;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
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
设在宫廷外的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
(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
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
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
(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教材补遗]__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
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轻巧识记]
古代官吏制度概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察举制 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________ 科举制 , ①从汉代________
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
皇权强化 、中央集权加强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 ___________ 专制统治 的一种手段。 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___________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问题设置]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
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答案提示] 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
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归纳升华] 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史论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主题二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史料一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解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知识梳理】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研习] 材料 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 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 2: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 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 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百官志注》
法”以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八股取士”, 1905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官员整体素 质的提高。 (2)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开始采用考试的 方式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的省份,都实行公 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钱穆《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
相是委员制。”这说明:唐代增加了宰相人数,分割、
2.设立内阁制度
(1)背景:全国重大政务都由 明太祖 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发展演变
时期
地位 特点 明太 设置 殿阁大 仅为侍从 顾问 , 品秩较低,不参 祖 学士 很少参决政事 与决策
明成 设立 内阁 祖 参与 机密事务 的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和 属官 首辅权压众臣, 六部 几乎变成内 阁的下属机构
措施
明宣 拥有了批答 地位变得更加重 宗 大臣奏章的 要 以后 票拟权
(3)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 ,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 意而定。
五、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 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1)康熙:设 南书房 参与机要任务。 (2)雍正:设立 军机处 ①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②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 加强;中央集权进
1.含义 (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指帝位终身 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君主专制政体一皇权专制101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1)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3)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的不断强化1.抑制相权(1)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02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②03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04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增设05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①原因:丞相“06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②废除:明太祖时废除07丞相制度,权分08六部。
③结果: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导致皇帝政务繁忙。
(2)设立内阁①设立:明成祖设立09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②特点: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③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3.清朝设立军机处(1)目的:适应10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设立:11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3)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12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13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人民版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明示:(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主干知识 理一理]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的演变1 调整 原因⎩⎪⎨⎪⎧①防止丞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措施⎩⎪⎪⎪⎪⎨⎪⎪⎪⎪⎧①西汉: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频繁更换丞相;创立内外朝制度,由亲信近臣组成“内朝”,参与决策。
②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a.内容: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③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院、三司牵制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④元代:大都沿用宋制。
(3)结果:君权逐渐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2.监察制度(1)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汉代⎩⎪⎨⎪⎧①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4)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
2 察举制⎩⎪⎨⎪⎧①含义: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②实施和发展:a.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做官。
b.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评价: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
集权受到威胁;图④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
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练史料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
(2014· 安徽高考,节选)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
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 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 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 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汉初,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 54 年间,先后用相 12 人,其中 4 人在任上正常死亡, 3 人被 免职, 2 人因罪自杀, 3 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 用意是( )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史料一反映出宰相位高权重,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的矛
盾突出。史料二体现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 史料三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必修一复习课件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 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 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 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 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 故往往缺焉。 ——[明]宋濂《元史》
【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 展”“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也就是要整体把握,突出历史发 展的基本规律,不难得出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的规律。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 A项错误;分裂动荡的后果是中央集权加强,所以B项错误; D项错在专制制度的基础应是封建经济,而不是武力夺权。 【答案】 C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在外者,则有行省”可知①② 项正确;从“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可知 ③项正确;从信息“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可知④项正确。故选D项。考点2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Nhomakorabea基础知识梳理
时期 秦朝 监察 制度 汉代 宋朝 制度 中央设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 地方设置通判 职能 监察百官 监督诸侯王和 地方官 监督地方知州 监督地方行政 与司法 认识 专制制度的本质 决定了监察体制 的实际效能必然 是有限的。监察 官员并不代表社 会履行职责,而 只是帝王的耳目 和工具
史料链接与解读 材料一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 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 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 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 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 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 年(公元前8)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 尉。 ——[东汉]班固《汉书》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
专题二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学生:李梁毅教师:肖洋朝代顺序: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汉、吴)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朝明朝清朝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君主专制的演进:总体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选官制度的演化:(1)世官制(夏商周):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
(贵族子弟、继承祖权)(2)察举制(汉朝):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官吏察访、推举)①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做官。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品评官评定授官)。
③评价: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②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中央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4.监察制度的演化:(1)开始于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发展于两汉:①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
(3)汉代以后,历朝都设置有监察机构,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4)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
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第二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的演变规律
察举制——选官制度
阅读课本14页“察举制”内容,归纳察举制度的含义, 目的,性质和沿革,作用和影响
察举即选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 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 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一种自 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孝:孝悌 廉:廉吏
察举制——选官制度
思考:西汉为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 些与秦不同的措施?
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制
秦朝: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 政权组织。
思考:西汉初年有怎样的变 化?原因是什么?效果如何?最 后怎样解决?
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A、封国:
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实与割据无异;
汉高祖“惩戒之秦孤立之 侯国:相当败于”县;,认直属为朝有廷些,地不方受“所无在郡管辖; B、原因:壮士以填(镇)之”是不 历史—— 楚汉战争中,行刘邦的为。集中力量击溃项羽,陆续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B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 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 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 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 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北宋: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A、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增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C、增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结果: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迁移应用】
(2010·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
高三复习: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复习:第1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郡国并行制(1)问题: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
(2)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部分王国权力。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2.行省制度(1)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唐时期①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②作用: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4.选官制度(1)汉朝:推行察举制,汉武帝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常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隋唐以后——科举制①形成与发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②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1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要点归纳]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第二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 1.(2009·福建文综,13)中国象棋中“楚河 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 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 发生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 纪晚期 •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 期 • 【答案】 D
• 2.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示意图 • 皇帝诏令―→中书省(草拟、颁发)―→门下 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分管)
• 3.如何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 提示:(1)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 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 权。
• 4.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 • 提示:(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 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科举制逐渐 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 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 制度有重要影响。
• 5.明内阁与清军机处 • (1)相同点: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 理军政要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2)不同点: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 机构,也不是中央决策机关,是皇帝的内 侍机构。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 的中央机构,但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 录”,听命于皇帝,将皇旨传达给中央各 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
• • • • • • • •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中书省 丞相 ①明初,中央设立 ,左右 管 理全国行政事务。 ②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 集中。 (2)措施 丞相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 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展示:(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热点提示:(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帝国新章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①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行,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②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作用:封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①措施:军事方面,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充实中央禁军;行政方面,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方面,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入。
②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①目的:改变宋代以来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对幅员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在全国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思考]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并非直线,而是曲线,经历了加强、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过程。
请结合从汉到元的历史说明这一观点。
提示:汉初因“王国问题”削弱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唐中晚期因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中央集权加强;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备考指要】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
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高考失分的最重要原因。
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
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
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自主学习】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
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________。
(4)北宋: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________。
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
(3)隋唐:________。
考点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置内阁:①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________时,“内阁”出现。
后来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脾大奏章的________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2.清朝(1)背景:清初的________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①康熙帝时,设________,中央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②雍正帝时,设________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重难突破】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全力。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2.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时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迁移应用】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二、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
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迁移应用】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论者认为()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迁移应用】3.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A.绩──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四、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产生根源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发展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
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
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5.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7.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