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说课稿 .doc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以描绘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起抗争,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
下面将从影片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影响和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1.1 影片拍摄背景开国大典于1961年开始筹备,历时4年才完成。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需要一部宣传片来弘扬党的光辉历史,激励人民的爱国热情。
1.2 影片制作团队该片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著名演员梅葆玖、李雪健等主演,制作团队庞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1.3 影片上映影响开国大典于1964年上映,受到了广泛好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二、内容2.1 影片主题开国大典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历程,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2.2 影片结构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多个故事情节交织展开,生动再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画面。
2.3 影片表现形式开国大典采用了大量的战争场景和群众场面,通过逼真的表演和场景搭建,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三、艺术特色3.1 影片拍摄手法开国大典采用了大量的实景拍摄和特技效果,使影片更加真实感人,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3.2 影片音乐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配乐恰到好处,既凸显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又表现了人民的坚定信念。
3.3 影片演员表现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演技精湛,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影响4.1 社会影响开国大典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激励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国家凝聚力。
4.2 文化影响该片不仅是一部政治宣传片,更是一部艺术精品,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新篇章。
4.3 教育意义开国大典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对后代观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五、评价5.1 影片评价开国大典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中国电影的瑰宝。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纪录片。
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开国大典》的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介绍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
1.2 影片创作背景:介绍《开国大典》的拍摄目的和意义,以及导演和演员的选择。
二、片名解析2.1 “开国”二字的意义:解释“开国”一词的含义,指新中国的成立。
2.2 “大典”的意义:讲述“大典”这个词的意义,指新中国成立的庄严仪式。
三、影片内容3.1 党的历史: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包括党的成立、党的领导和党的奋斗。
3.2 人民的力量:强调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和贡献。
3.3 建国的艰辛:描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和艰辛,以及党和人民的努力。
3.4 建设的成就: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3.5 国际的关系:介绍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和外交政策。
3.6 人民的幸福:强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幸福感的提高。
四、影片意义4.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
4.2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强调党的正确指导。
4.3 弘扬革命精神:通过展示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激励观众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五、影片艺术特点5.1 影像表现手法:介绍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影像表现手法,如真实记录、镜头运动等。
5.2 音乐配乐:介绍影片的音乐配乐,如庄重肃穆的音乐和激昂的音乐。
5.3 叙事方式:介绍影片的叙事方式,如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
六、总结6.1 影片的历史价值:总结《开国大典》对于记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6.2 影片的艺术价值:总结《开国大典》作为一部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包括影像表现和音乐配乐等方面。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电影作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国历程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
本文将从影片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影响意义和创作团队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影片背景1.1 《开国大典》是由导演曹禺执导,1961年上映。
1.2 该影片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历史题材影片,也是第一部全国范围内展映的影片。
1.3 影片以中国共产党建国历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
二、主要内容2.1 影片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艰苦斗争。
2.2 影片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展开。
2.3 影片通过一系列真实事件和人物的塑造,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
三、艺术特点3.1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和真实场景的再现,使影片更加真实感人。
3.2 影片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引人入胜。
3.3 影片的演员表现出色,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使影片更加生动有力。
四、影响意义4.1 《开国大典》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先河。
4.2 影片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情怀。
4.3 影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创作团队5.1 影片的导演曹禺是中国著名的导演,曾执导多部优秀影片。
5.2 影片的编剧和摄影师等创作团队成员也是业内资深人士,为影片的成功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3 影片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精湛技艺,他们共同打造了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影片。
总结:《开国大典》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
影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激励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引言概述:《开国大典》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它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历史时刻。
本文将从影片的背景、主题、拍摄手法、演员表现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一、背景1.1 影片拍摍背景《开国大典》是由中国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拍摄的一部影片,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制作的。
1.2 影片创作背景影片由当时的著名导演孔繁森执导,编剧为郑君里,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采的宣传片,旨在宏扬社会主义精神和宣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3 影片上映背景《开国大典》于1962年上映,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热烈的反响,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主题2.1 社会主义主题影片主要环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展开,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2 国家独立主题《开国大典》通过展示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3 革命精神主题影片通过展现中国人民在难点环境下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宏扬了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
三、拍摄手法3.1 影片叙事手法《开国大典》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手法,通过历史事件的重现和人物的塑造来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3.2 影片镜头运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室内外实景拍摄和特写镜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画面。
3.3 影片音乐配搭影片选用了激昂的音乐配搭,加强了影片的宣传效果和感染力,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情感。
四、演员表现4.1 主要演员表现《开国大典》中的演员包括了当时的一线演员,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成功地塑造了各自的角色形象。
4.2 演员形象塑造演员们在影片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庄严仪式。
这次仪式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开国大典的背景、意义、仪式流程、参与者以及影响。
一、背景1.1 国共合作背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长期的合作,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1.2 抗日战争背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长期的抗争,为国家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1.3 解放战争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二、意义2.1 国家独立: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2 人民解放: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国人民从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里程碑。
2.3 国家统一: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内战和分裂的局面。
三、仪式流程3.1 升国旗仪式:开国大典开始时,中国的国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
3.2 宣誓仪式:国家领导人宣读宪法宣誓,表示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3.3 阅兵仪式:开国大典中的阅兵仪式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国家的威严。
四、参与者4.1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参与了开国大典。
4.2 军队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表参与了开国大典,展示了军队的力量和纪律。
4.3 人民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参与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五、影响5.1 国际影响:开国大典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
5.2 国内影响:开国大典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激动,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5.3 历史意义:开国大典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庄严仪式,标志着中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统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第1篇】林乃喜老师这一课是在三种模式下展开的一次公开活动。
这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林老师能紧密的围绕着课题的研究方式展开教学,从情境法和联想法入手,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
教师课堂上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壮观场面,教师还根据录像场面让学生想象当时人们的心情。
并且在上课的过程中,林老师的教学还同时体现着如下的优点:教学中林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开放教学的思想。
特别是在资源的采用上,充分利用模式三的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较好的体现了课题的研究方向。
导入比较体现了层次性,从国庆日到北京,到开国大典,体现了词语的指向意义。
传授课文的效果性还体现在能合理流畅的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
教学方法上,教师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的基本功也体现在可以用平实清晰的语言进行讲解,能用熟练的操作进行演示、导读,能用简笔画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天安门的场景。
还有教师能利用方位词,指导学生分清方位,且按照放方位词语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教学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商议的地方。
在教学思想上,课文的教授还没有完全从教师的权威走向学生的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完全的依靠学生的合作探究去达到目标,不少的地方是以教师的讲解作为过渡进行的。
比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个盛况部分时,教师提出了问题“那些自然段写出典礼部分的内容的?哪些内容写人们的激动的?”教师布置同学自由读书,然后回答。
学生对于典礼的概念没有很明白,所以回答起来就有些乱,其来回答的同学各有其说。
这时候,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由于同学对于“典礼”的概念没有弄清楚,而是采用了自己更正同学的做法,还说,是这里吗?然后就告诉同学们在哪段哪段。
教学目标上,也没有达到充分完成。
这一节课,教师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原定的完成“典礼”部分的教学任务,由于问题的展开问题和教师的导入问题,还剩下最精彩的部分没有教学。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明。
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这篇课文主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的风采。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字词和知识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重点的词句把握、理解运用还有待提高。
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学习积极性强,并渴望得到肯定。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情: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设置:重点:学习场面的描写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解决设置的重点难点。
我选择如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激趣引导法、朗读体会法、直观教学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我着重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激趣导入、朗读感知、精读品析、总结全文、拓展提高、情感陶冶这六个方面来解说。
1.激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播放《开国大典》片段,并让学生谈一谈体会,如果把当时的场面写成文章,应该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激发学生兴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怎样用文字记录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的,使学生自觉走进文本.2.朗读感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有效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培养整体感知能力,语感,以及感受语言情感的熏陶。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前言作为中国近代史重要的的一个节点,新中国成立为中华民族走向强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中,庄严而庄重的《开国大典》无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见证。
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主旨和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一、历史背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庆典礼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新中国的成立,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言》和《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的声明》。
之后,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各项机构的逐步建立完善,新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二、《开国大典》主旨《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规模较大、庄严而庄重、富有仪式感的历史事件。
它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光辉丰厚的历史文化,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新中国的建国方针和发展思路等内容。
三、重要意义《开国大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庄严仪式和光辉历史,更重要的是它预示了一个新风貌的国家即将崛起。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此外,为了推动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开国大典》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国大典》所体现出的那种充满着自信和豁达的精神,让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清醒、从容和自信。
四、学习《开国大典》的意义学习《开国大典》对于任何有志于成为优秀人才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习《开国大典》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次,学习《开国大典》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建设。
最后,学习《开国大典》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实际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第1篇】《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
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
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
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7《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聚焦大场面激发爱国情一一《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一、多元视角说教材(文本视角)《开国大典》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从阅读品鉴来说,选文脉络清晰、写法鲜明,是学生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范本;从情感表达来说,选文情感饱满、极具感染力,以“大事件”激发“大热情”,以“大场面”诠释“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单元视角)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革命岁月”,语文要素为“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习作要素为“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相比起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开国大典》在“点面结合”这一写法上更富有变化,其写作顺序也可运用到本单元习作之中,无疑是将单元语文要素与习作要素高度融合的一篇课文。
(学段视角)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并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等,在本课的教学中都可以得到落实。
二、以学定教说学情首先,从主题来说,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如何让他们与作者、与课文中的群众共情是有难度的;其次,从内容上来说,这是一篇长课文,学生在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重点上是存在困难的,如何化繁为简,在学生最需要的教学点上进行重锤是需要我们考量的;最后,学生经过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点面结合”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且要将其运用到习作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写法进行渗透。
三、基于素养说任务群“革命文化”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之一,其相关作品不仅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
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要求,《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应紧扣新课标中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在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语言运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审美创造。
【部编版】2019年秋六上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
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
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学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南阳小学五年级胡晓娟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都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相继板书。
3、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典礼前会场的盛大隆重,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举行典礼”这个场面。
二、走进“典礼仪式”,感悟人们的激动、兴奋,以及对领袖的热爱与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1、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画下来。
(学生自学)
2、谁来读你画了哪些语句?(可事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
3、学生汇报第五段。
老师仿佛听到了这掌声,就在这一部分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
(学生汇报)
4、这阵阵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热烈、激动)
5、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
1、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2、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
3、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设想:学生可能会抓住“排山倒海的掌声”谈感受、还有“一齐”,重点引导“一齐”)
4、从“一齐”这个词,你们读出了喜悦,还有都很热爱自己的领袖。
三十万人的动作是一样的,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
5、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再来读第五自然段?
6、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过渡: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出示)
1、指名读。
2、又是“一齐”。
这30万人一齐怎么样?(生补充:一齐欢呼起来,一起欢跃起来)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多么激动啊,在天安门广场,他们一起欢呼,一起欢跃,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生说)。
3、是的,一个“一齐”,让我们感受到了壮观的场面,一个“一齐”,让我们觉得三十万人的心是一样的,这就叫—“万众一心”。
4、同学们,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
谁来读?
5、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6、是呀,这声音传得多远啊,传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谁再读,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远一点。
7、男女生合作读。
8、老师也被你们的气氛感染了,我也想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听出不同了吗?
9、哪一句更好?(这里用的是反复,不是排比,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
10、“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11、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
再读读这宣告。
12、听着这一声宣告,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放资料:痛苦、屈辱、灾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回想从前的旧中国,你还有话说吗?
13、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
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14、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指名读)
15、毛主席在领导全国人民奋起反抗的道路上,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
(放资料: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
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16、这庄严的宣告……(生接读)
语段三:瞻仰升起的国旗
1、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群众的反映又是怎样的?谁读?(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2、又出现了两个“一齐”,表明此时三十万人的是“不约而同”的,三十万人是“万众一心”的,三十万人的心是一齐在跳动的。
请同学们关注这个词“瞻仰”,是什么意思?
3、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如:……(生说)
4、而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
5、是的,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这种情感再读。
6、为什么说“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7、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8、这就是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毛主席亲自按动……从此站起来了”。
9、(出示:这是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岁月流逝,我们的新中国度过了68岁的生日。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会上、亚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神州十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
在这68年里,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
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
的心灵。
10、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生: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1、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心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掌声充分的体现了会场上三十万人对毛主席的无比爱戴与尊敬,全中国人民对我们伟大领袖的热爱!
三、总结
1.这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是人们心情的流露。
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再从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走进开国大典,感受开国大典!
2.课下,请同学们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继续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板书:
26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