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生DIC

合集下载

DIC临床诊断标准

DIC临床诊断标准

简介DIC疾病(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革兰阴性菌感染就是DIC得最常见得病因。

特点其特点就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得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与出血等临床表现。

往往危及生命。

病因造成DIC得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得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就是有转移病变得占首位、广泛组织创伤、体休克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就是DIC发病得常见病因、DIC得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得及血液以外得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一)血管内皮损伤与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得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得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血栓形成得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得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乙型脑炎等)、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及立克次体感染也均可引起DIC。

其发病得机理与细菌感染大致相似、 2.抗原-抗体复合物得形成各种免疫反应及免疫性疾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也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排斥反应或其她免疫性疾病。

3.其她如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缺氧等均可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

病生dic知识点总结

病生dic知识点总结

病生dic知识点总结病生dic的病因:1. 高原低氧环境: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氧浓度较低,人体长期在这种高原低氧环境下生活,会导致人体对氧的需求超过供给,引起组织缺氧。

2. 气候和环境:高原地区气候多变、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高,空气干燥,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饮食结构:高原地区饮食结构偏油腻,加工方式复杂,常常使用高湿度环境下发酵的食物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病生dic的临床表现:1. 胸闷气急:患者会出现胸闷、气急、呼吸急促等症状。

2. 胸痛:患者会出现胸部剧烈疼痛,甚至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3. 心悸:患者会感到心跳变快、心跳不齐、心悸等症状。

4. 气促: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5. 头晕、头痛: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的症状。

病生dic的诊断和治疗:1. 临床表现: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是否患有病生dic。

2. 检查:可以通过心电图、胸片、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等检查手段,来明确病生dic的诊断。

3. 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气候环境,让患者适应高原地区的环境,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如纠正高原低氧、补充氧气、使用抗缺氧药物等。

4. 饮食调整: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降低高油脂、高能量的饮食结构。

5. 休息和锻炼: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的抗病力。

预防病生dic的方法:1. 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对于外来人员或者长期在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要逐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不要过于急躁。

2. 合理饮食: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平衡,减少高能量、高蛋白质、高脂肪的摄入。

3. 适量运动:适量的锻炼可以增加身体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4. 定期体检:对于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结:病生dic是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高原适应不良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在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等方面。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前言:在临床医学中,疾病猝发、意外伤害等突发状况时刻存在,对于突发的心跳骤停等病情,及时有效的现场应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建立并执行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对危急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预备措施1. 应急抢救设备准备在预案实施前,需要确保以下应急抢救设备的准备完备:- 自动体外除颤仪- 呼吸机- 输液泵- 心电监护仪- 呼吸道管理器械- 血浆和凝血因子的应急储备库存- 其他相关的医疗用品和设备2. 人员组织与培训- 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培训课程,以提高其在DIC抢救中的应急处理能力;- 设立学习小组并定期召开研讨会,分享经验和探讨最新的诊疗方法;- 配备专职抢救小组,确保在发生DIC抢救时能够快速响应,并协同合作。

二、现场应急处置程序1. 调查与评估在突发状况发生时,医护人员应迅速做出反应:- 检查呼吸及心跳情况,确保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人工通气;-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查看患者的护理记录;- 分析患者病情、病史和用药情况等,确定可能引起DIC的原因。

2. 紧急处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医护人员需要迅速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 确保患者的通气道通畅,进行基本的生命支持措施;- 在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尽早进行血液净化,如血浆置换治疗,以清除体内的病理性凝血产物;- 快速输注补充凝血因子和红细胞,以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及时使用抗凝药物、降温等治疗措施。

三、术后处理及监测1. 术后监测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以下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患者的酸碱平衡和氧合情况;- 严密观察DIC相关病理特征的改变,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DIC的分期

DIC的分期

根据DIC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典型的DIC病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1、高凝期:此期系发病之初,机体的凝血活性增高,各脏器微循环可有严重程度不同的微血栓形成。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尤其在急性DIC该期极短,不易发现。

该期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为凝血时间和复钙时间缩短,血小板的粘附性增高。

2、消耗性低凝期:该期患者已有严重程度不等的出血症状,也可能有休克或某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和血小板减少引起,也可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有关。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明显减少,血浆Fbg含量明显减少,凝血和复钙时间明显延长。

部分病人有纤溶功能指标的异常。

3、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期:该期大多有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出血症状,严重病人有休克及MSOF的临床症状。

该期除仍有前一期实验室指标变化的特征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相关指标的变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凝血块或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血浆中部分t-PA、u-PA和PLg可被吸附在Fbg上。

因DIC患者血浆中PA活性增高,取全血制成的凝血块(含Fbn)或优球蛋白(含Fbg)内可形成较多PLn而使纤溶活性增强,自发性溶解所需时间可比正常者明显减少;分别称为凝血块溶解时间缩短与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uglobulin lysis time,ELT)缩短。

(2)凝血酶时间延长:DIC患者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其血浆中存在大量具抗凝作用的FgDP/FDP成分。

所以,以正常血浆为对照,用一定量凝血酶使患者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明显延长,称为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延长。

(3)3P试验阳性:凝血酶使Fbg先形成FM,FM相互自动交联并在FⅧa作用下才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患者血浆中存在大量FgDP成分如X、Y、D、E等片段,其中X片段能与FM形成SFMC,从而阻断FM间的交联。

换言之,患者血浆内有较多X-FM构成的SFMC,这种血浆在体外试验时当加入硫酸鱼精蛋白后可以使X-FM解离,游离出的FM可交联形成大分子蛋白质聚合物,实验中可见血浆自动凝固,这一试验叫做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也称为3P试验。

产科DIC的诊断、处理

产科DIC的诊断、处理
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的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产科DIC的发病机制
羊水栓塞 胎盘早剥 宫内死胎 感染流产 休克、子痫 羊水成分 蜕膜坏死 坏死组织 内毒素 酸中毒 促凝物质 进入血循环
DIC 血液凝血成分
DIC 凝血成分减少
5%碳酸氢钠 2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l静滴
产科DIC治疗-抗纤溶药物
适用于继发性纤溶期。 当继发性纤溶亢进 已成为出血的主要原因时,可在肝素化的 基础上使用抗纤溶药物,优球蛋白溶解 <120分钟可单独使用
临床常用抑肽酶、止血环酸(AMCA)、6氨基己酸(EACA)、止血芳酸(PAMBA)。
产科DIC治疗-抗血小板凝聚药物
中、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期
产科DIC
妊娠期血液系统的特殊生理 以产科并发征引起者最为常见 发病急骤、病势凶险 母婴死亡率相当高 妇产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
DIC发生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 内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 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在DIC的发生发 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潘生丁常用剂量为200~400mg/d 抗DIC时需用大剂量600mg静滴为宜 阿司匹林能增强其效果
产科并发症处理
羊水栓塞 快用肝素、改善肺循环、补充凝血因子
胎盘早剥 尽快终止妊娠、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
过期流产 DIC已存在:10mg肝素30’内静滴、抗感染
产科并发症处理
重度妊高症 高凝无DIC:25mg肝素+低右500ml,每6~ 8h1次,已临产禁用肝素
产科DIC的诊断、处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剖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以血液中过量蛋白酶生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为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出血、血栓栓塞、低血压休克,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本病处置颇为困难,在此,作者结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多年来对本病的诊治经验作介绍,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病因】DIC的发生与许多疾病状态有关。

急性和亚急性DIC最常见的原因是①感染(包括革兰氏阴性、阳性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②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妊娠毒血症等;③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此外,严重创伤和组织损伤、烧伤、毒蛇咬伤或某些药物中毒也可引起DIC。

慢性DIC主要见于恶性实体瘤,死胎综合征,以及进展期肝病等。

【发病机制】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和纤溶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一对矛盾体,无论何种因素导致的DIC,其发病的关键环节是凝血酶生成失调和过量,并引起进行性地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酶的过度生成不仅可大量消耗凝血因子I、Ⅴ、Ⅷ,而且可结合到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一方面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另一方面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

在存在新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条件下,纤溶酶形成。

多数情况下,DIC的促凝刺激是组织因子(TF)介导。

组织损伤可产生过量的TF进入血液,恶性肿瘤细胞分泌TF;炎症介质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TF表达上调等,均可使TF含量增高。

然后,TF触发凝血酶的形成,进而导致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形成。

在急性未经代偿的DIC,凝血因子消耗的速率超过了肝脏合成的速率,血小板的过度消耗超出了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和释放血小板的代偿能力,其效应反映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则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降低。

DIC形成的过量纤维蛋白可刺激继发性纤溶的代偿过程,结果导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FDPs)。

危重病DIC的诊治进展

危重病DIC的诊治进展

凝血机制障碍
血液低凝状态
低纤维蛋 白质血症 抗凝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FDP↑
PLT减 少消耗
出血倾向
DIC病理生理仍划分为三个时期: ① 高凝血期 ② 消耗性低凝血期 ③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病理学检查特征是: ① 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② 多发性出血 ③ 休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表现:DIC的症状和体征具有高度的可变性, 其中出血及弥散性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 DIC的基本症状有:出血、低血压或休克、栓塞和 溶血 DIC特殊特点
近代的概念认为,对DIC起主导作用的是外源 性诱发因素,任何原因引起组织凝血活酶(TTP) 被释放或被激活都可能引起DIC
发病机制(可归纳为5点)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活化 凝血途径的激活 抗凝系统受损 纤溶系统功能紊乱
发病机制(表3)
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 PLT粘 附聚集 广泛血管内凝血 消耗凝血因子 (I II VIII X XII ) 继发性 纤亢进 Fib降解
疗效判断
项 目 出血倾向和一般情况 FIB 血小板 FDP PT FPA AT-Ⅲ 有效判定 改 善 较前上升 400ng/L 以上 较前上升 50×109/L 以上 较前降 1/4 较前缩短 5 秒 正常 回升
生理性纤溶机制
内激活途径
表面接触 Ⅻ Ⅻa K 纤溶酶 凝血酶 PK 纤溶酶原
外激活途径
血管损伤 t-PA、u-PA PAI
纤维蛋白原
FDP
X、Y、D、E Aα极性片段 (ABCH) Bβ15-42,1-42
交联纤维蛋白
fdp X’、Y’、D、E’ D-二聚体 DD/e、DY/YD YY/DXD γ-二聚体

产科DIC的预防、诊断和处理

产科DIC的预防、诊断和处理
实验室检查
产科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其中,血常 规检查可显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功能检查可显示纤维蛋白原降低、PT延长、 APTT延长等。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病史和用药史,综合分析判断是否为 产科DIC。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疾病,如子宫破裂、胎盘 早剥等。
定期产检
通过定期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引起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的高危因素。
合理饮食
孕妇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 的营养物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预防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过度劳累
孕妇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和 睡眠,以保持身体健康。
并发症的处理和护理
出血的处理
如果孕妇出现出血症状,应立即就医 ,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之一,因此预防、诊断和处理 DIC对于降低产妇死亡率具有重
要意义。
提高医疗质量
正确的预防、诊断和处理DIC可 以减少医疗差错和并发症,提高
医疗质量和安全。
保障母婴健康
DIC不仅对产妇健康造成威胁, 还可能对胎儿和新生儿造成不良
影响,因此预防、诊断和处理 DIC对于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
1. 存在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或使用药物史;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2. 有大量出血或休克表现;
3.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纤维蛋白原低于 1.5g/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
长;
4. 排除其他引起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方法
背景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可导致母儿严 重并发症,如子宫切除、肾衰竭、死亡等。因此,加强产科 DIC的预防、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

病人临终的信号是什么?

病人临终的信号是什么?

病人临终的信号是什么?用户58957471297 04-09 18:01306赞踩老人在临终之前有很多征兆,尤其在去世前四五天最为明显。

疼痛是临终老人最为严重的一种症状,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

生命最后几天,每隔半小时就有一次新的疼痛产生。

呼吸困难,痰液堵塞,神志不清,代谢功能变差,晚上会更为严重,大出血,精神异常。

个人建议,当出现这些情况以后,家人应该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最大程度减少老人痛苦,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粉丝投稿故事前段时间收到读者私信,说是自己的父亲胃癌晚期,四处医治无效,医生已经下了通知说是老人快不行了,这几年我父亲身体很差,经常住院,不能下楼,只能开透气。

有段时间我陪父亲睡觉,有次晚上,大概在后半夜,父亲突然坐起来,眼睛通红开始乱说话,说是将要发生危险,想带我们逃离这个地方,还说有人接应我们。

大概过了几分钟,才回复平静。

那天早上七点左右,父亲起床去了趟卫生间,回来依靠在床头,刚要准备躺下,只听到“咚的一声”父亲摔倒在地,我扶起父亲,昏迷了半天才醒了过来。

父亲最近很异常,总是把头伸向门外东看西看。

一直坐在门口(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望路)起初我和家人没当回事,后来情况变的更严重了,父亲大小便失禁,每次都要擦身体,否则会长疮。

有天晚上父亲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自己很留恋这个世界,舍不得离开我们,很珍惜现在仅有的时间,还说自己好几次睡着,差点就被带走,再也醒不过来了。

每次听到我叫他的声音,自己靠着意志再次醒了过来,战胜了死神。

我对父亲说:“爸,你不要害怕,虽然这辈子你什么都没有给我,但我会始终陪在你身边,我和家人都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做你的孩子我感觉到很幸福。

”父亲热泪盈眶的看着我,紧紧的握着我的手,一晚上也没有放开。

另一只手一直掀被子。

我的话让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不在那么害怕了,他闭上眼睛眼角流出最后一滴眼泪,半小时后,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父亲的脉搏生命体征全无。

现在只留下门口斑驳的椅子。

护理查房——DIC

护理查房——DIC
末端器官坏死
微血管栓塞还可能导致末端器官坏死,如肢端坏疽、皮肤坏 死等。这些症状通常伴随着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微血管病性溶血
贫血症状
DIC患者可能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 等。这是因为红细胞在微血管内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并引起溶血。
血红蛋白尿
发症。
心理护理
DIC患者病情危重,容易产生焦 虑、恐惧等心理。护士需要积极 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增
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宣教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 他们了解DIC的病因、预防措施 和治疗方案,提高他们对疾病的
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护理查房的重要性
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查房是医疗护理流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可以及时了解 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提供更为精准、 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整体的 护理质量。
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的特异性标志 物,DIC患者D-二聚体水平常升高 。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可发现血管内的血栓,评估血管通畅情况。
CT或MRI:对于疑似脑栓塞、肺栓塞等部位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 断和评估病情。
综上所述,DIC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在护理查房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 化,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 护理技术要求高:DIC患者的护理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支 持,如血管通路管理、凝血功能监测等,对护士的技 术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未来发展
• 精细化护理:未来DIC护理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 ,通过精细化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产科DIC

产科DIC
胎盘早期剥离
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产科急症。我国的发生率0.46%~2.1%,美国南部报道发生率0.46%~1.3%。因诊断标准 不同而有差异,胎死宫内分别为1.2%和9.2%,胎盘早剥的原因不明但多数发生于高血压的患者,因螺旋小动脉痉 挛性收缩,蜕膜缺血,缺氧损伤坏死,释放凝血活素,胎盘后血肿,消耗纤维蛋白原表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1~1.5g/L有出血倾向及脏器栓塞。
微血栓可累及1个脏器或多个脏器,微血栓形成的症状,因阻塞的器官的部位范围不同而有别,肾脏DIC的表 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和少尿或无尿。心脏DIC的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源性休 克。肺内DIC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和肺出血。脑内DIC可导致谵妄、惊厥甚至昏迷,肾上腺DIC可引致肾上腺 皮质坏死出血。垂体坏死出血可导致席汉综合征。
由于微循环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量急剧减少,加之失血,使循环发生障碍,血压下降,发生休克,而大量血 小板的破坏,组胺和5-色胺的释放,使微血管收缩,加重缺氧,严重影响主要脏器心、肝、肾和肾上腺功能;心 肌收缩受抑制,心功能下降;肾因肾皮质血管栓塞、缺血、缺氧,可以发生坏死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则 因肺毛细血管广泛栓塞、出血而发生承认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此可出现神志模糊、脉速而无力、呼吸困 难、发绀、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病因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发生于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常见的病症见于:
感染性流产
在非法堕胎和妊娠中期宫腔内注射药物时,感染引致细菌和细菌毒素入血,发生绒毛膜炎、羊膜炎以致败血 症,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组织坏死释放凝血活酶。
过期流产胎死宫内
Pritchard(1959)报道,胎死宫内4周以上约有25%的孕妇发生低纤维蛋原血症,在4周以前娩出者几乎未 见有凝血病。其发生低蛋白原血症是因为死胎的存留,释放组织凝血酶而引发DIC。

产科DIC的抢救与处理

产科DIC的抢救与处理
产科DIC的抢救与处理
概述
• DIC是有多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亢进,弥 散性微血栓形成、循环和器官功能障碍以 及明显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产科DIC的特点
A、妊娠期血液系统的特殊生理 B、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最为常见 C、发病急骤、病势凶险 D、母婴死亡率相当高 E、产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
产科DIC病因
不同病因的治疗
• 胎盘早剥并发DIC 治疗过程兼顾回复血容量和防止凝血障碍两
个方面,若能及时终止妊娠,即可阻止DIC发 展,不需要应用肝素。一般扩容要充足,可输 注血浆、冷沉淀以及血小板,并适当补充钙剂、 其他电解质和维生素K,尽量少用库血。如分 娩前出现凝血障碍或分娩后有血栓形成倾向, 可适当应用肝素。
。 手术后短期内或有巨大的出血创面未完全止血者
。 严重肝病,多种凝血因子合并障碍者。
肝素的用法与用量
用法 微剂量 小剂量 中剂量 大剂量 超剂量
用量 10-25mg/d 50-120mg/d 121-300mg/d >300mg/d >500mg/d
如何判断肝素过量
非紧急情况下检测血中肝素水平及试管法凝血 时间。
临床治疗及抢救程序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 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一般认为抗凝治疗应在处 理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与凝血因子的补充同步进行。
A、肝素应用: 肝素应在DIC的早期(高凝期)应用,消耗性低凝期,
病不用。
5、补充凝血因子,I、V、Vll、Xll(偶有严重肝病合并DIC时应用)
不同病因的治疗
• 羊水栓塞并发DIC 因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在呼吸衰竭同时
往往一半以上患者合并DIC,故在治疗呼吸衰 竭同时,尽早使用肝素,剂量1mg/kg,使24 小时肝素总量大150-200mg,首剂50mg,以后 每6小时1次。在促凝因素解除后,适量输入 新鲜血浆或其他凝血因子制剂。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L/O/G/O
DIC的诊断标准
定义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原因致弥 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解亢进而发 生的出血综合征。本征亦称消耗性凝血病或 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1、 临床表现
• (1)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① 妊娠并发症:羊水栓塞,先兆子宫破裂 ②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出疹性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的华佛氏综合征,恶性疟疾 ③ 大量组织损伤与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的复合性外伤, 体外循环,胸部,盆腔及前列腺手术等 ④ 肿瘤及血液病:前列腺癌,肺癌,消化道各种粘液腺癌, 各种急性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 血 ⑤ 心、肺、肾、肝等内脏疾患: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 天性心脏病、严重的心力衰竭、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 肝坏死、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出血坏 死性小肠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糖尿病酸中毒、系统 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结缔组织病。
1、 临床表现
• (2) 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 皮下、黏膜栓塞性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肾、 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④抗凝治疗有效。
• 2、 实验检查指标 (1)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①血小板<100×10 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 血病患者血小板<50×10 9/L。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 病<1.0g/L。 ③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FDP> 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 ④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延长5秒以上,或 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DIC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简称,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血液病理生理过程。

DIC是一种继发性凝血异常,它是由于不同疾病或病理状态引起的原发性病因所造成的。

DIC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破坏有关,最终导致出血和血栓的发生。

DIC的主要特点是血管内异常的凝血活化,导致体循环内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释放,继而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和消耗。

随着病情发展,机体内的凝血活性物质和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形成血栓或微血栓,最终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因此,DIC既有出血倾向的表现,又有血栓形成的迹象。

DIC主要是由于某些疾病状态或病理因素引起的,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恶性肿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创伤、肝硬化、妊娠中毒症等。

DIC的发生机制相对复杂,可以分为凝血系统活化和炎症反应两个主要方面。

在凝血系统活化方面,病因如感染、外伤等会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小板聚集,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或其他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和血栓。

在炎症反应方面,病因如感染等会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内皮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活化,进一步导致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DIC的诊断主要是基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广泛性出血、皮肤瘀斑、黏膜出血、鼻出血、血尿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观察到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升高等改变。

重要的是要注意与其他出血性疾病进行鉴别,如血小板功能障碍、单纯型血小板减少症等。

对于DIC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感染要积极抗感染、肿瘤要积极治疗等。

支持性治疗主要是通过输液、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注等来补充凝血因子和控制出血。

同时,还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理生理过程,其发生与机体内外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破坏有关。

对于DIC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病因和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关键。

临床dic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dic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dic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凝血紊乱病理过程,其特征是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全身范围内过度激活并消耗,导致血管内条件性凝血的最终结果。

DIC的发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病因和机制。

DIC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是DIC的主要病因,其中以败血症最为常见。

细菌感染引起DIC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凝血和炎症反应,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细菌内毒素。

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也可以导致DIC的发生。

在恶性肿瘤中,特别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和固体肿瘤的晚期,DIC 也是常见的。

癌症患者DIC的形成机制与肿瘤自身的异常活化凝血、恶性肿瘤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有关。

此外,一些肝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创伤、高血压疾病等也可导致DIC的发生。

围产期DIC也是DIC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严重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科手术等情况下。

围产期DIC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子痫前期引起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溶酶原在血液中过度消耗。

另外,DIC还可由于输血反应、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心脏手术及其他手术等多种原因引起。

特别是在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血管内导管常规使用和创伤患者的高比例ICU管理下,DIC的发生越来越常见和重要,
且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临床DIC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围产期、肝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创伤、输血反应、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等。

对于DIC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以减少其对患者健康的可能影响。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在医疗领域,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突发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抢救应急预案和程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DIC抢救为例,介绍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背景介绍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以体内全身血管系统广泛、异常地形成血栓和引起出血倾向的综合症候群。

DIC常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创伤等疾病中,可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和严重出血,是一种危急情况。

二、DIC抢救应急预案1.建立DIC抢救团队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组建一支DIC抢救团队,由具备丰富抢救经验的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组成。

并明确各个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2.设定抢救床位和物资准备确保抢救床位的充足,并储备足够的急救药品和物资,以满足病患的需求。

此外,要保持药品和物资的有效期,及时进行更新和更换。

3.制定抢救流程根据病情特点和抢救需求,制定清晰明确的抢救流程。

包括病患的急诊评估、重要检查项目的优先级、药物治疗方案、手术干预的时机等。

流程中要注重安全和规范操作。

4.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抢救团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

演练要模拟真实情况,注重团队间的协作配合和沟通能力,提高抢救效率和成功率。

三、DIC抢救程序1.急救准备确保病患的通畅呼吸道,并开放静脉通道,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做输液及输血准备。

2.病情评估利用DIC评分系统评估病患的疾病严重程度和出血风险。

通过检查患者的血糖、血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3.凝血功能干预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选择合适的药物干预,如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

4.纠正原发病因根据DIC的病因特点,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感染治疗、控制恶性肿瘤等。

5.积极处理并发症对于DIC导致的出血、休克、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

产科DIC处理指南

产科DIC处理指南

产科DIC处理指南1.目的产科dic是一种严重威胁产妇和胎儿生命的并发症。

为向妇产科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提供dic治疗的指导原则,依据《临床输血咨询服务管理程序》4.13.3条款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2.采用范围适用于妇产科医师对dic患者的治疗和输血科(血库)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向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3.职责妇产科经治医师3.1.1负责管理对dic患者的抢救,必要时恳请血液科医师诊治。

输血科(血库)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3.2.1负责管理提供更多化疗dic的最合适血液,并向临床提供更多咨询服务。

4.指引要点病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胎死宫内和产科失血性休克、重症感染等均可诱发dic。

妊娠期凝血因子减少,血液处在高凝和高纤溶状态,形成促发dic的基础。

一旦某种病理情况使凝血物质进入物体血液循环,从而具备启动凝血系统引发dic。

临床特点产科dic一般病程短,病因常较明确,去除病因是治疗产科dic的关键。

病因消解后,dic多能够快速转好。

4.2.2不同发病原因,其dic发病机制和特点各不相同,如妊{征和死胎滞留并发dic,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dic;而羊水栓塞并发dic,起病突然,病症凶险。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数<50×109/l;pt及apt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的1.5倍;纤维蛋白原<1.0g/l和d-二聚体阳性,高度提示信息dic。

d-二聚体对dic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抗凝血酶iii(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对dic具有诊断、指导治疗及疗效监测等意义。

轻便确诊(1)血液涂片观察: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破碎的红细胞易见,血小板罕见,dic可能性大。

(2)试管法心肌时间测量:①挑2~3ml的静脉血放进一个洁净的试管内;②将此试管握拳中保温(即为体温);③4min后慢慢弯曲试管,看看与否存有凝块构成,然后再每分钟重复,直至血液凝固和试管能够倒转年才。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

dic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DIC(Disaster Information Centre)是中国地震局下属的一家专门负责应急救援和信息发布的机构。

在面临自然灾害、紧急事件和公共卫生危机等应急情况时,DIC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旨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协助各级政府和机构做出科学决策,有效救援受灾群众。

为了更好地抢救应急,DIC制定了一系列预案和程序,下面将逐一介绍。

首先,DIC建立了健全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体系。

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准确分析是决策和救援的基础。

DIC通过与各级地震台网、气象部门、疾控中心等协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传输机制。

当发生地震、台风等重大事件时,相关数据可以迅速传输给DIC,并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后,生成详细的预警信息和灾情报告。

这一体系的建立,使DIC能够快速了解灾情,为各级政府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其次,DIC制定了科学的指挥体系和协作机制。

灾害时刻需要快速、有序的指挥和协调,以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DIC成立了一支专业的指挥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具备丰富的应急处置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们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一指挥救援行动。

与此同时,DIC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络机制,通过实时通讯和会商会议,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这种科学的指挥体系和协作机制,能够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DIC还注重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协助。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公众的参与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DIC通过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DIC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合作,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团队。

这些志愿者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可以在灾情发生后,快速投入到救援行动中,提供物资和人员支持。

公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协助,使得救援工作更加全面、高效。

最后,DIC还致力于应急救援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临产孕妇产前 PT、APTT 和 D-二聚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临产孕妇产前 PT、APTT 和 D-二聚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临产孕妇产前 PT、APTT 和 D-二聚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雷婷;刘雪荣;梁影【摘要】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D-二聚体( D-D)检测在判断临产孕妇凝血情况、产中及产后是否具有出血危险性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207例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为158例住院临产妇,对照组为49例健康体检者。

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2组进行PT、APTT和D-D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PT、APTT 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产孕妇产前进行PT、APTT及D-D检测,对临床掌握孕妇产前凝血情况,预测产程出血危险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页(P72-72)【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作者】雷婷;刘雪荣;梁影【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36800;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36800;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随着孕期的增加,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凝血、纤溶活性会发生明显的改变[1]。

为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检测在判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判断孕妇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在术前及产前做好预防及准备,以预防大出血的发生,笔者对临产孕妇与健康体检的非妊娠育龄妇女的凝血两项及D-D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照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住院分娩孕妇158例为观察组,年龄20~40岁,孕周37~42周,受检者无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病史及家族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型DIC的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IC Types
失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占优势,数
量减少;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多见于急性型 DIC。
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生成和消耗基本
平衡,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轻微;多见于轻度DIC。
过度代偿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超过消耗;
2. 器官功能障碍 Organ Disorders
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微血栓导
致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产生的肾上腺皮 质功能障碍。
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微血栓导致垂体出血坏死产生的功能障 碍。
3. 休克(Shock)
慢性型:发病缓慢,病程可达数月或更长,临床表现 不明显,出血轻微、休克少见,常表现为器官功能障 碍。多见于恶性肿瘤、胶原病、慢性溶血性贫血。 亚急性型:常在数日至几周内逐渐发病。多见于癌症 扩散、死胎滞留等,
二、分型
(一)根据DIC发生快慢: 1. 急性型 2. 慢性型 3. 亚急型
(二)根据代偿情况: 1. 失代偿型 2. 代偿型 3. 过度代偿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概念(Concept)
DIC 是在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凝 血功能紊乱、广泛微血栓形成和出 血为特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第一节
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常见病因 1.感染性疾病:内毒素外毒素激活单核细胞 IL-1,TNF 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2.恶性肿瘤:一些癌细胞胞膜表达组织因子 3.产科意外: 胎盘释放组织因子 4.严重创伤:
微栓塞
缺血,缺氧 酸中毒
器官功能 障碍
心肌功能 障碍 回心 血量 血液流 动阻力
凝血
激活补体 及激肽 系统
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 通透性
血粘度
出血
4.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在慢性DIC和有些亚急性DIC外周 血涂片可发现新月形、盔甲形、星 形、三角形等变形红细胞,被称为 裂体细胞(schistocyte)。裂体细 胞变形能力显著降低,脆性增高, 容易破裂,发生溶血。
第六节 DIC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1. 积极防治原发病 2. 改善微循环 3. 重建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的 动态平衡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交联
凝血因子 Hale Waihona Puke 血小板 耗竭-出血
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受损 二、肝功能障碍(体内单核吞噬系统的主要脏器, 制造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 三、血液高凝状态(妊娠后期:凝血因子含量↑; 酸中毒:肝素活性↓,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 聚集性↑) 四、微循环障碍 (血液淤滞,血小板聚集,酸中毒: 内皮细胞损伤)
第三节、DIC的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一)高凝期: 凝血酶增多,微血栓 形成。 (二)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血 小板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出血。 (三)继发性纤溶期: 纤溶酶增多, FDP形成。
各型DIC的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IC Types
急性型:常在数小时到一、二天内发生,临床表现以 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分期不明显。 多见于严重感染、急性溶血、严重创伤、急性移植 排斥反应等。
临床表现不明显;多见于慢性或恢复期DIC。
第四节 DIC对机体的影响 及其发生机制
1. 2. 3. 4.
出血 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 出血 (Bleeding) • 凝血因子、血小板过度消耗
• 纤溶系统激活(子宫,前列腺,肺富含 纤溶酶原激活物;应急,缺氧→内皮细 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形成,对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交联抑制
因微血管发生病理变化而导致红 细胞破裂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 病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发 现较多schistocyte(超过红细胞数 2%),是诊断DIC的重要参考指标。
裂体细胞 (schistocyte)
第五节DIC的实验室检查
一、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 1.血小板计数 2.凝血酶原时间 3.纤维蛋白原定量 4.3P实验 5.D-二聚体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的注意事项
5.大手术 6.其他
二、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凝血系统 3其他促凝物质释放入血
DIC形成机制
纤维蛋白溶酶 激活 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 溶解 水解
大量组织 损伤
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
释放组织 因子
广泛微血栓
血管栓塞 微血管病 性溶血性 贫血 缺血组织 损伤
血小板 聚集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