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新闻两篇(PPT)4-3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2新闻两篇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2新闻两篇

本文的语言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 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中 英 香 港 政 权 交 接 仪 式 在 港 隆 重 举 行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题目解说
本文是由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 者联合采写的一篇新闻报道,刊登在 199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篇 新闻报道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 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 阐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而深远的历 史意义。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 2.明白新闻的特点;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强化学生的责 任感。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预习检测:
1.注音: mé i 媒体 (zhan) 崭新 2.解词: qí n 噙满 (chen) 琛
zhǔ 瞩目
循序渐进: (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 深入或提高。 沧桑: “沧海桑田”的略语。即:大海变成桑田,桑 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 军的渡江情况。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短新闻两篇优秀PPT课件

短新闻两篇优秀PPT课件
黑色“劳斯莱斯” 广场上灯光渐暗 绿树丛 白色建筑 南海的夜幕 巨 幅紫荆花图案 五星红旗
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1 象征意义:用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代表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 讽刺意义:词语“别了”表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结束。 3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两种 参与的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 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 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 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
奖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短新闻两篇
身高2.51米世界第一高人成婚, 新娘1.75米
什么是新闻?
含义:新闻属于记叙文,是报社、通讯 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国 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 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什么是新闻?
广义;是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 闻文体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 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报告文学的新闻性首先表现在它的真实性原则上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和新闻报道一样,文中涉及的一 切材料,包括细节,都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的故事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 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不 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明显不同。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 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 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版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版本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问题探究4
重难知识探究
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 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如文中前面写了“二 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 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 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 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前面写了“二十一 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 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前面写了“战犯 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 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 接的作用。
聩(������������ì)振聋发聩 揭(������������ē)揭发
篑(������������ì)功亏一篑 剔(������ī)剔除
匮(������������ì)穷匮
歇(������������ē)歇息
靖(������ì������������)绥靖 衔(������������á������)衔接
基础知识梳理
歼灭:消灭(敌人)。 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逃跑流窜。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基础知识梳理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中 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 东诗词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第22课 新闻两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第22课 新闻两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新闻两篇》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 说说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 【答案】 渡江概况:渡江区域、战役全局。
喜的一大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
出了光辉典范。 ④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 的,它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
提供了新的成功的范例。 ⑤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
大事件,更是20世纪世纪史上的大事。
部分来自《点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部分来自《典中点》
2、主体内容可分几个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案】 三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部分来自《典中点》
3.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
【答案】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力强盛的今天, 才得以实现。②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
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
到19世纪,英国商人把大批鸦片运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 量外流,士兵吸食鸦片,致使军队毫无斗志;老百姓吸食鸦片,
导致倾家荡产。清政府看到鸦片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后,决定禁止
鸦片的进口。英国商人为了巩固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借此挑起 事端,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由于清政
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PPT课件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PPT课件
• 背景、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 请你先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然后再把主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
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我军前锋,业已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 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 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
新闻的特征:
1.内容真实,观点鲜明。(真实)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 3.语言简明准确。 (准确)
新闻写法:
主要是记叙,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五、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 境和自然环境。
打破垄断经营 遏制发行暴利
教材出版发行将全国统一招标
试点结果显示:学生教材费用有所下降
引标题: 引出主标题。 主标题: 最简明地概括新闻内容。 副标题: 对主标题进行补充。
本报北京8月31日电(记者 苏敏) 新 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今天在“2004北 京稿国子际来出源版论坛”发时上稿间披地露点,、国发家稿发记改者委已呈 报国务院,明年的教材出版发行将打破地域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 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 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 闻稿。
“主体”的层次:
1.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中路)

优质课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同步教学课件:第22课《新闻两篇》(共56张PPT)

优质课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同步教学课件:第22课《新闻两篇》(共56张PPT)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 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 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 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 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 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 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 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 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 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 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 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 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 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 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文题阐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这一文题,高度概 括了渡江部队,渡江人数以 及渡江时的区域之广、气势 之大。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新闻 稿,在1949年4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 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阶段。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 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 了支撑残局,蒋介石大搞和平谈判阴谋。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 由李宗仁代总统。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 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 谈判。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 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 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这篇新闻 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是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伟大胜利 的历史记录。

初中语文七年级《新闻两篇》PPT课件

初中语文七年级《新闻两篇》PPT课件
新闻两篇
•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生字、生词
• • • • • • ⑴字音 芜湖wú 荻港dí 溃退kuì 督战dū 要塞sài 阻遏è 阌乡wén 绥靖区suí jì ng 鄂豫区è yù 宋希濂lián 杜聿明yù 锐不可当dāng
• • • •
⑵解词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绥靖:安抚、平定。
为文章分层
文章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说了 什么?
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生动
研讨与练习三-3
渴望和平,远离战争
课后作业

• • •
分析《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六要素,在 书上圈出来 自己写一则小新闻,要求:有标题、导语、 主体。 生字、词(每个生字组词写三遍,解词每 个两便,多音字注音组词) 预习下一课
• ⑶多音字 • 当(dāng\dàng)
• 塞(sài\sāi\s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
整体感知课文
• 文章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篇新闻的主要 内容,是从哪方面概括的? • 新闻中导语一般处在新闻的开头(“电头” 之后),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 者一目了然;那么下面同学们一起思考, 本篇新闻的导语是哪一部分,概括了哪几 方面?
品味词语
• 这篇课文既然是一篇新闻,那用词就会相 对的简洁明了,不能有太多的描写,可是 文章用词的简洁明了并没有影响文章的生 动性,下面我们来看这篇新闻是怎们简明 又不失生动的进行报道的:
请看研讨与练习三
课堂小结
• ⑴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 ⑵电头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导语的作用、 主体的作用 • ⑶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新闻两篇》PPT课件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新闻两篇》PPT课件 (1)

两个方面谁详谁略? 我方略,敌方详
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军英勇善战,已为事实说明。
议论敌方,是为了分化敌人,孤立少数, 争取多数。
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
背景: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 发 生的环境和条件之类。是
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 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 或“结语”之中。
及时。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
源可靠、材料真实、报
词语赏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数量多 气势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战线长
军,从一千余华里
所向披靡
的战线上,冲破敌
无坚不摧
阵,横渡长江。西
战绩辉煌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起九江(不含),东
至江阴,均是人民
战线长
胜利大
至人发民至电解发时 放电止军时已,止渡该,过路该三三路分十三之五十二万五
30
起,二十 四小时内
西路军 35
二十一日 下午五时 起,至发电
东路军 时二止十一日
35 下午至二十
二日下午
安庆, 突破……,首战告 芜 段九 安南 江湖江 庆京 阴段,, 已之已大岸及占渡 已…部击领渡一占至 渡……分溃过…领……,……渡歼…三 …,…过……灭控,…分,南,捷所披战辉向靡绩煌
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的名称、 发电地交 名代点称通讯和、社(发或时报电社间)地名称,点、发有和电地时点时和间时还间,, 写出记 者的姓有 有时名还 时写,出还记写电出头记表示消息来源可
者的
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者的 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新闻两篇》PPT课件 (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新闻两篇》PPT课件 (2)

3、这篇新闻通篇以叙述为主, 在叙述中有时穿插议论,饱含感 情。试找出几句能表达出强烈的 民族自豪感的语句,反复朗读, 加以体会。
比较阅读:
试从体裁、内容、结构、标题、导 语、主体、语言、新闻特点等几个 方面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
体裁:两两于篇狭篇新义课闻的文虽新都然闻是报—新道—闻的消,具息而体且事都件属不同, 内容:但报道的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
事第件一。篇新闻由标题、导语和主体构成;
结构:第成二。篇两由 篇标新题闻、都导没语有、明主 显体的、背结景语部构分,
而是将有关的背景材料糅合在导语之
标题:标题都是主谓结构,都十分概括地叙
述了主要事件,都运用了修饰语,表 达了自己的感情;相对讲,第一则的 标题更简洁,第二则的标题更严谨、 更具体,不仅交代了交接政权的双方, 两而篇且新交闻代的了导地语点在,语形言容表了述气上氛不。同。 第一则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 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
思维训练:
1、主体部分,对报道的事实作了具体 的叙述和展开,突出了哪几个内容? 突出了三个内容:第一,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第二,降旗、升旗仪式,第三,将泽民主席的讲 话2、。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主要有哪几点精神? 有三点:第一点,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大意义。第二点,香港回归后中国政 权的基本方针。第三点,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
简明精练。第一篇写于战争年代, 是报道的战况,全文仅600字,
实践活动: 让我来当个小小播音员。
课后作业:
上网搜集本周的国内或国际新 闻,通过阅读进行筛选,写一篇 《一周要闻综述》。
第一层:点出交接仪式开始的时间,介绍中 英双方出席仪式的主要官员。
第二层:概述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第三层: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第四层:讲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1 鲁教版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1 鲁教版PPT课件

• 鄂豫区è yù 宋希濂lián
• 杜聿明yù
锐不可当dāng
• ⑵解词 •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业已:已经。 • 绥靖:安抚、平定。
• ⑶多音字 • 当(dāng\dàng)
• 塞(sài\sāi\sè)
整体感知课文
• 文章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篇新闻的主要 内容,是从哪方面概括的?
课堂小结
• ⑴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 ⑵电头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导语的作用、 主体的作用
• ⑶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 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1、这篇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各是什么, 请朗读出来。
• 2、本篇新闻中第二、三句介绍的三国、后 汉的历史事件时否与本篇新闻无关?若不 是说明理由,它介绍了什么内容,属于新 闻结构的哪一部分?
• 3、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可本则新闻还 详细写了过去一年中发生的事,这是不是 违背了新闻的要求,为什么
文章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说了 什么?
大家小讨与练习三-3
课后作业
• 分析《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六要素,在 书上圈出来
• 自己写一则小新闻,要求:有标题、导语、 主体。
• 生字、词(每个生字组词写三遍,解词每 个两便,多音字注音组词)
• 预习下一课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20
添加
添加
添加 标题
标题
标题
• 新闻中导语一般处在新闻的开头(“电头” 之后),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 者一目了然;那么下面同学们一起思考, 本篇新闻的导语是哪一部分,概括了哪几 方面?

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标准课件PPT1-PPT精美课件

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消息二则标准课件PPT1-PPT精美课件
人教版八级上册部编版《消息二则》 之《我 三十万 大军胜 利南渡 长江》 课件
人教版八级上册部编版《消息二则》 之《我 三十万 大军胜 利南渡 长江》 课件
课堂小结
• 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 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
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 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
人教版八级上册部编版《消息二则》 之《我 三十万 大军胜 利南渡 长江》 课件
人教版八级上册部编版《消息二则》 之《我 三十万 大军胜 利南渡 长江》 课件
3.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 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 感情色彩 。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人教版八级上册部编版《消息二则》 之《我 三十万 大军胜 利南渡 长江》 课件
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 语,分析其效果。
•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 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 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 数,不是确数。
2、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 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 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 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 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 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课件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新闻两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课件1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经过22 轮谈判,1984 年 9月26日在北京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1984 年 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 题的联合声明》。1985 年 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互换了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批准书》,并共同签署了互换批准 书的证书。至此,《中英联合声明》正式宣告生效。1997 年 7月1日 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 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记者报道了政权交接这件激动人心 的事件。
江泽民主席讲话 中英领导握手合影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文 的时间具体到分,如“1997 年 7月1日零点”“23时 42分”“23时46分”“23时56分”“23时59分”,作 者运用这样精确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2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情境导入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 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 蹂躏。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 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 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 激动人心的事件的。
6月30日23时42分 23时46分 仪仗队举枪礼后 23时56分 23时59分

【最新】鲁教版七下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参考课件1(共38张PPT).ppt

【最新】鲁教版七下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参考课件1(共38张PPT).ppt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 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 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 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 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 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 九江一线。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 “电 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 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 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 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 稿 ”,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 样的一个特点?
(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 “至发电 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
教育。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 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 确精练的语言。
新闻结构知识
一篇完整的消息由五部分构成: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找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
时间:从20日夜起。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 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件的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 渡完。
事件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标题………………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句…………导语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
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你能找出这篇消息的导 语是什么吗?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部分,该如何分?思考 后回答。导语和主体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新闻两则(PPT)4-3

新闻两则(PPT)4-3

的书,其中介绍了金属锑的制备。世纪时,据说笔名叫巴西利厄斯·华伦提努的圣本笃修会的修士提到了锑的制法,如果此事属实,就早于比林古乔。 一般认 为,纯锑是由贾比尔(Jābir ibn Hayyān)于世纪时最早制得的。然而争议依旧不断,翻译家马塞兰·贝特洛声称贾比尔的书里没有提到锑,但其他人认为贝特 洛只翻译了一些不重要的著作,而;炒股配资 / 炒股配资 ;最相关的那些(可能描述了锑)还没翻译,它们的内容至今还是未知的。 地壳中自然存在的纯锑最早是由瑞典籍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于7年记载的。品种样本采集自瑞典西曼兰省萨拉市的萨拉银矿。 [4] 应用编辑 %的锑用 于生产阻燃剂,而%的锑用于制造电池中的合金材料、滑动轴承和焊接剂。 阻燃剂 锑的最主要用途是它的氧化物三氧化二锑用于制造耐火材料。除了含卤素 的聚合物阻燃剂以外,它几乎总是与卤化物阻燃剂一起使用。三氧化二锑形成锑的卤化物的过程可以减缓燃烧,即为它具有阻燃效应的原因。这些化合物与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
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
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Hale Waihona Puke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 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 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 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的新闻稿。

《新闻两则》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新闻两则》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 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注音: 鄂 è( è )豫( yù)绥靖(suí) 阻遏( zǔ)( è)泄气( xiè )
溃退(kuì)歼灭(jiān)管辖( xiá) 锐不可当( dāng)上当( dàng) 要塞( sài )瓶塞( sāi ) 阻塞( sè )堵塞( sāi)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 景 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 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 兼有描写、
泰坦尼克号遇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 事件: “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 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 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 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 济于事。 事故发生时, 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 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 数小时后, 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 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 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 航时, 船上大约有2340名乘客和船员。 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 遇难。 只有745人得救, 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 如果船上 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 得救的人会更多。 有两 只满载从泰坦尼克号逃下来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号下沉时形成 的漩涡卷进海底。 显然, 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 船与冰山相撞时, 轮船 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 没有激烈的颠簸。 一开始, 乘客们对 此并没在意, 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 准备去吃饭。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新闻两则》4ppt课件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新闻两则》4ppt课件

2010年9月×日,辽阳市宏伟实验学校的 学生结束了假期,正式开始了新学期的生 活,据悉,在宏伟区各大初中热火朝天的 组织军训的时候,宏伟实验学校采取了先 上课不军训的治学方针,其他学校的学生 还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宏伟实验学校已经 率先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
秋高气爽,这词语形容秋天,确实很恰当。天是 那么的高,那么的蓝,像浩瀚的海洋。红色的枫 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 在幸福的人间。黄色的落叶,把马路铺上了一层 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象 在歌唱收获的季节。远处金灿灿的稻田,在秋风 的吹拂下,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浪在翻滚。秋天是 丰收的季节,也是使人最快活的季节。在这样的 季节,宏伟实验学校终于落成了!
通读课文,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 地 点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安庆 —芜湖
九江 西路军 —安庆
20日夜起的24小时 已渡过30万人
21日下午5时—22 35万大军已
日22时
渡过2/3
东路军
南京 —江阴
21日到22日
已大部渡过, 余部23日可 以渡完
课文分析·分组讨论
1、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2、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3、用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 4、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哪些是新闻?
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 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本届奥运会中国 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共 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 位,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2010年9月《新闻报》
新闻的特征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于第一类污染物,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mg/L。 欧盟将锑列为高危害有毒物质和可致癌物质并予以规管。 美国环境保护署限制排入湖、河、弃置场和农田 的镉量并禁止杀虫剂中含有锑。美国环境保护署允许饮用水含有ppb的锑,并打算把限制减到ppb。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食用色素的含锑量为不得多于 ppm。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规;杭州知识产权代理 https:/// 杭州知识产权代理 ;定工作环境空气中镉含量在烟雾为微克/立方米,在镉尘为 微克/ 立方米。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计划将空气中所有镉化合物含量限制在到微克/ 立方米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卫生研究所希望让工人尽量少呼吸到锑以防止 膀胱癌。 [4] 管制信息 锑该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 安全措施 密封包装,并贮于干燥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 射。切忌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酸类等共储混运。 灭火:干粉、砂土。禁止CO和酸碱灭火剂。碲(tellurium)是一种准金属。其名源自tellus,意为“土地”, 7年米勒·冯·赖兴施泰因(F.J.Müller von Reichenstein)发现。碲为斜方晶系银白色结晶。 溶于硫酸、硝酸、王水、氰化钾、氢氧化钾;不溶于冷水和热水、二 硫化碳。高纯碲以碲粉为原料,用多硫化钠抽提精制而得,纯度为 . %。供半导体器件、合金、化工原料及铸铁、橡胶、玻璃等工业作添加剂用。 中文名 碲 英文名 tellurium 分子量 7.() 熔 点 4℃ 沸 点 ℃ 水溶性 不溶于水 密 度 .×kg/m 外 观 银白色固体 应 用 做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 安全性描述 有一定毒性 危险性描述 有一定毒性 发现人 米勒·冯·赖兴施泰因 原子序数 所在周期 第五周期 所在族 VIA族(氧族) 类 型 非金属(类金属) 氧化态 -,,+4,+ 元素 符号 Te 目录 发现简史 矿藏分布 理化性质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4 制备方法 应用领域 发现简史编辑 米勒·冯·赖兴施泰因 米勒·冯·赖兴施泰因 由德国矿物 学家米勒·冯·赖兴施泰因(F.J.Müller von Reichenstein)于7年在研究德国金矿石时发现。7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家矿场监督牟勒从这种矿石中提取出碲, 最初误认为是锑,后来发现它的性质与锑不同,因而确定是一种新元素。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证实,牟勒曾将少许样品寄交瑞典化学家柏格曼,请他鉴定。由 于样品数量太少,柏格曼只能证明它不是锑而已。 7年,由Franz Joseph Müller von Reichenstein
• ⑵解词 •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业已:已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绥靖:安抚、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