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脓清毒方电子版本
单方解毒拔脓膏
作者:文春峰崔春红
单位:铁道部一局第三医院,咸阳712000
关键词:
笔者应用单方解毒拔脓膏外敷治疗疖笔者应用单方解毒拔脓膏外敷治疗疖、脓肿、无名肿毒等小疖及各种外伤感染100余例,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大葱200g、土蜂蜜200g、鲜桃叶50g、核桃仁50g、焦神曲50g。
掺合拌均共捣为糊剂,摊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一般3~6次即愈。
体会
经临床疗效观察,本药外敷治疗疖、脓肿、下肢溃疡、无名肿毒、腮腺炎、黄水疮、甲沟炎、外伤感染等,具有消肿止痛、解毒拔脓、祛腐生肌的作用。
本方药源丰富,价格低廉,且无不良反应,适合民间应用。
中医医案——脓毒血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解毒凉血法为主治愈疮毒内陷病案:吴某,男,1岁。
初诊:1975年7月26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10余天前头及额部发疖肿,近4天来发热咳嗽、疲乏纳减、腹部胀气、大小便少、烦躁哭闹不安。
西医诊断为肺炎,给予青链霉素、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治疗两天,发热依然不退,头部疖肿更甚。
前额疖肿约2cm×2cm,触之有波动感。
考虑为脓毒血症,转外科切开排脓引流,并用庆大霉素、氢化可的松、红霉素治疗,发热仍然不退,乃于1975年7月26日请蔡老会诊。
诊查:患儿高热(体温39.8℃),神志虽清而烦躁不安,口唇焦黄,口渴不欲饮,四肢较冷,纳减,腹部胀满。
舌尖红,苔黄,指纹呈紫红色直透气关。
辨证:此系邪入营血,热毒炽盛、营阴受伤,神明受扰之象。
治法:急拟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法,用犀角地黄汤合四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6g 连翘壳6g 蒲公英6g 野菊花6g 川黄连1.5g- 1 -败酱草6g 镑犀角3g 粉丹皮3g 小生地3g 京赤芍3g二诊:7月30日。
服药2剂后,翌日发热即退,烦躁亦定。
但由于中途停服中药,7月29日发热复起(38.9℃),患儿又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唇红干。
舌尖仍红,指纹紫红仍透气关。
乃邪热入营、神明受扰之象。
再拟清营凉血,清热解毒之法。
上方加紫花地丁6g、减菊花。
服2剂。
三诊:8月2日。
发热已退(36.8℃),烦躁亦定,唇红已减,头部疖肿亦平,食欲转增,指纹已缩入风关、色鲜红。
邪热有外达之象,再拟原法加减。
处方:金银花6g 连翘壳6g 蒲公英6g 紫地丁6g 败酱草6g 川黄连1.5g 粉丹皮6g 生地黄4.5g 京赤芍3g四诊:8月5日。
药进3剂,发热未再复起,疖肿已平,口干唇红亦瘥。
唯有咳嗽痰多,苔黄,指纹较红。
此乃邪毒外泄,肺气不宣。
再拟清解气分,宣肺达邪。
处方:金银花6g 连翘壳6g 蒲公英6g 地丁草10g 北杏仁6g 浙贝母4.5g 嫩前胡6g 苦桔梗4.5g 生甘草1.5g上方药连服5剂,诸症悉平,痊愈出院。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211~240方)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211~240方)211、加味清热消痈汤【处方】金银花1两,连翘4钱,野菊花3钱,赤芍药3钱,黄芩3钱,公英1两,白芷3钱,天花粉3钱,木通2钱,陈皮2钱,生甘草1钱,炒山甲2钱,炒皂刺2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主热毒壅遏,气血阻隔致患颈部痈。
【临床应用】后颈部脓肿吴某,女,37岁。
于1963年1月21日初诊。
九天前颈部生一疙瘩,肿痛日渐加重,夜不成眠,头不能抬起或转动,发热怕冷,周身无力,口干欲饮,食欲不振,大便两日未解,小便色黄,体温38.7℃,后颈部正中偏左有疮口数个,脓栓堵塞,状如蜂窝,凸起红肿,四周漫肿而硬,周围灼热,明显压痛,脉弦数,苔白厚腻根微黄。
证系毒热壅遏,气血阻隔。
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投以加味清热消痈汤,外用化毒药膏和提毒药捻。
3日后,恶寒发热均减,体温降至37.5℃,疮口渐大,排出黄白色稠脓,漫肿渐消,舌苔白厚略腻,脉弦稍数。
用上方加减治疗年余,创面愈合,瘢痕柔软,未留下后遗症。
【摘录】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212、家传神异散【处方】乳香、没药、牛黄、冰片、熊胆、朴消霜、青鱼胆、黄连、黄柏、赤石脂、孩儿茶、轻粉、白占。
【制法】上前12味为末,后1味入麻油少许熬化,再入前药末煎成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主痔漏。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为家传神异膏。
【摘录】《疡科选粹》卷五213、活血解毒汤【处方】当归10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薏苡仁30克,板蓝根30克,银花30克,元参15克,夏枯草30克,何首乌15克。
【功能主治】活血凉血,清热解毒。
主素体阳盛,感受热毒,入于营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王兰根方214、琥珀碧玉散【处方】滑石180克甘草30克琥珀15克青黛2.4克【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
【功能主治】利水通窍,清热解毒。
治疯犬咬伤,毒物血片堵塞茎中,以致小便涩滞若淋者。
有提脓拔毒作用的方剂
有提脓拔毒作用的方剂一,紫阳丹处方水银银朱生铅百草霜轻粉杭粉雄黄各等分麝香少许制法上药研极细末。
4 功能主治提脓拔毒。
治痈疽。
5 紫阳丹的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搽患处,用膏药贴之。
若治下疳,加儿茶。
6 摘录《疡医大全》卷七二,集仙丹1 拼音jí xiān dān2 处方大红三仙丹1两,明净腰黄2两,生漂牡蛎粉1两,飞净石膏4两,广丹1两,飞滑石3两。
3 制法上各为细末,和匀听用。
4 功能主治提脓拔毒。
主疮疡脓毒未消,恶腐不脱者。
5 集仙丹的用法用量掺入疮口,不妨略多。
6 各家论述三仙丹提毒化腐,性颇和平,不独脓毒未清恶腐不脱者赖以化毒去腐,即至脓水净尽,新肌盎然,亦可少少用之,即以生肌收口。
但金石之性,藉炉火升炼而成,功最捷而吸力亦富,全在研之极细,掺之极匀。
若扑药太重,即能作痛,恒有病家知是神丹,索药自掺,往往不知分量,用之大多,反而贻害,又不容靳而不予,致贻吝惜之讥。
乃为汇集中正和中之品,俾三仙并行不悖,既有提脓拔毒之效,复无多用增痛之虞,是无法之法,命名集仙,以志其实。
7 摘录《疡科纲要》卷下三,天仙丹1 拼音tiān xiān dān2 《疡科纲要》卷下2.1 组成三仙大红升丹(须自炼者为佳)2两,天仙子6两(研极细),五虎拔毒丹1两,梅片3钱。
2.2 功效提脓拔毒,去恶腐。
2.3 主治疔毒及脑疽、背疽、腹皮大痈,溃后脓多,或腐肉不脱。
2.4 天仙丹的用法用量临用挹尽脓水,须以100倍石炭酸淋洗净,棉纸挹干,以此末子细细掺遍疮口,以膏盖之,1日2换,吸尽脓腐,不伤好肉,不觉痛苦,最为稳妥。
2.5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极细末,和匀密贮。
2.6 各家论述广东药肆,有所谓天仙子者,其形小圆而扁,其色深黄,光泽滑润,一得水湿,则自有粘质,稠如胶浆,以治溃疡,吸取脓水,其力颇峻,寻常疮疖,嫌其吸力太富,反觉痛苦,惟疮脓多,及脑疽、背疮、腹皮痈等大证,腐化已巨,脓水甚多者,以此提脓吸毒,去腐极易,并不痛苦。
方剂集锦: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
别名:折裹十补散
拼音:Huà Dú Pái Nónɡ Nâi Bǔ Shí Xuān Sàn
处方:黄蓍(以绵上来者为胜,半如箭竿,长二、三尺,头不叉者,洗净,寸截,槌破丝擘,以盐汤润透,用盏盛,盖汤上一炊久,焙燥,随众药入碾成细末)一两,人参(以新罗者为上,择团结重实滋润者,洗净,去芦,薄切,焙乾,捣用)、当归(取川中来者,择大片如马尾状,滋润甜辣芬香者,温水洗,薄切,焙乾),各二两;厚朴(用梓间者,肉厚而色紫,掐之油出,去粗皮,切,姜汁罨一宿,熟,焙燥,勿用桂朴)、桔梗(以有心味苦者为真,无心味甘者,也,主解药毒,切勿误用。
洗净,去头尾,薄切,焙燥)、桂心(用卷薄者,古法带皮桂每两只取二钱半,合用一制法:上十味,选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贵精,皆取净、晒、焙、极燥方秤,除桂心外,一处捣,罗为细末,入桂令匀。
功能主治:治一切痈疽疮疖。
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脓自出,无用手挤,恶肉自去,不犯刀杖,服药後疼痛顿减,其效如神。
发散风毒,流行经络,排脓止痛,生肌长肉,药性平和,老人、小儿、妇人、室女,皆可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自三钱加至五、六钱,热酒调下,日夜各数服,以多为妙。
服至疮口合,更服尤佳,所以补前损,杜後患也。
不饮酒人,浓煎木香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
或饮酒不多,能勉强间用酒调,并以木香汤解酒,功效当不减於酒也。
大抵痈疽之作,皆血气凝滞,风毒壅结所致,治之不早,则外坏肌肉,内攻脏腑,其害甚大,才觉便服,倍加服数,服之醉,则其效尤速。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痈疽疮毒的奇效简便良方
痈疽疮毒的奇效简便良方1. 痈疽疮毒(凡诸疮初起,饮芝麻油一杯可保无虞。
喉痈在喉舌门)2. 痈疽发背欲死吸毒冬瓜一个,削去盖合疮上,瓜当烂再削去合之瓜未尽疮口已敛小矣,即将膏药护之甚妙。
3. 痈疽发背臭腐桐叶泡陈醋,同蒸贴之。
4. 发背灸法小麦面和好作条围疮口,再用杏仁(去皮尖)研烂填满,熟艾作薄饼如围大三饼,四面点火灸之,三饼完黄水出消毒愈。
5. 疽痈不消并成脓未破蚕茧空壳(出过蛾者)一个,烧灰黄酒调服。
6. 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
或羊油、猪油生切片,冷水浸贴,热即换。
或芭蕉根捣涂,或干人屎烧灰醋和敷,干再涂。
7. 一切痈疽发背不拘已成未成,已溃未溃者,均治即效生赤小豆未四两(以陈米醋和为锭阴干,或锻石收燥),芙蓉叶四两(醉芙蓉者尤妙,或根皮或花,阴干研或生研),麻油调涂肿处,或蜜磨涂,中间留出毒头,干则换,溃者棉花扑掺均可(名铁箍散)。
8. 恶疮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净掺之。
9. 搭手生背上全蝎、核桃共捣烂,酒冲服,一二次即消。
10. 胁疽赤小豆末敷,仍煮豆食,饮汁。
11. 骨疽方疮口不合骨从口出掘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三尺,以干鸡粪二升,同艾及荆叶捣碎入坑内烧烟,将疽就熏,用衣拥之,勿泄,半日当有虫出。
12. 痈大臭烂梧桐叶醋蒸贴之,极效。
13. 对口初起不论偏正蛇蜕一条,灰,好酒调服。
或嫩桃叶尖七片,用铁斧捣烂贴之。
14. 发背神膏吕祖治发背灵宝膏∶栝蒌五枚(取子去壳),乳香五块(如枣大者),共研细末,以白蜜一斤同熬成膏,每服三钱,温黄酒化服。
(此吕祖传桐庐孝子者,仁人宜修合济世,功德不浅)15. 各种痈疽疮疔无名肿毒不论阴阳已溃未溃桑条(如手大指粗细者)二根,炭火上烧着一头,吹灭用心熏疮,如未成者便消,已成者即破,有疔去疔甚效。
16. 百种顽疮蒲公英、马齿苋捣敷。
17. 疮久不合蛇皮烧灰,猪油和搽。
艾灸疮不合槐条、葱白煎汁洗,瓦松研末搽。
18. 恶疮有肉如饭粒突出马齿苋烧枯研末,猪油敷。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81~210方)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81~210方)181、连翘败毒散【处方】柴胡羌活桔梗金银花连翘防风荆芥薄荷叶川芎独活前胡白茯苓甘草枳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治痈疽、疔疮、乳痈,及一切无名肿毒,初期憎寒壮热,头痛拘急者。
【用法用量】上药锉,加生姜煎。
如疮在上,饭后服;在下,饭前服。
如热甚并痛甚,加黄连、黄芩;如大便不通,加大黄、芒消下之。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五182、阑尾2号【处方】红藤、三颗针、大黄(后下)、丹皮、川楝子、芒消(冲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攻下。
主阑尾炎已成脓,或轻度破溃穿孔者。
【摘录】《新急腹症学》183、抗白喉合剂【处方】生地10.5克玄参15克麦冬9克黄芩连翘各18克【制法】上药制成合剂60毫升。
【药理作用】毒性与抗菌作用《天津医学杂志》1966(4):243~244,本合剂对豚鼠的半数致死量测定证明,本方毒性低,并经多次抑菌及抗毒试验证实,在试管内对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为100lu /毫升,杀菌作用为200lu/毫升,中和毒素作用为2000MRD/毫升。
【功能主治】养阴利咽,清热解毒。
治白喉,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及猩红热。
【用法用量】十岁以上每次25毫升,每日四次,二日后减为二次。
十岁以下每次15~20毫升。
【摘录】《古今名方》引天津市传染病院方184、均药【处方】栀子21克(炒)薄荷叶30克黄连30克升麻9克鸡内金(炙黄,11.5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治咽喉诸症,手术后,患处坚硬,不消不溃者。
【用法用量】吹患处。
【摘录】《喉科紫珍集》卷下185、青黛散【处方】青黛60克石膏120克滑石120克黄柏6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
【功能主治】收湿止痒,清热解毒。
治一般湿疹,焮肿痒痛出水者。
【用法用量】干掺,或麻油调敷患处。
【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186、连翘败毒膏【处方】连翘40两,防风40两,白芷40两,黄连40两,苦参40两,薄荷40两,当归40两,荆芥穗40两,花粉40两,甘草40两,黄芩40两,赤芍40两,柴胡24两,麻黄80两,羌活80两,黄柏80两,地丁240两,大黄240两,银花160两。
益气清毒汤治疗疖病
益气清毒汤治疗疖病方剂组成、用法、结果方剂组成:黄芪30g,党参18g,当归20g,金银花30g,公英30g,连翘10g,野菊花10g,升麻6g,紫花地丁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小儿用量酌减。
结果:用本方治疗5例疖病患者,全部治愈。
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17岁,鲁桥镇惜字村人,2006年5月10日初诊。
全身反复起疖已2年余,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近来皮损加重,休学在家。
来诊治时,项后背部臀部等处散发多数黄豆至蚕豆大的红色丘疹及结节,有的已破溃,脓水淋漓,周围皮肤色暗红。
患者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形瘦纳差,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本证是脾虚气弱,邪毒外袭而成疖病。
治宜益气养血,清热解毒。
拟益气清毒汤,共服20剂,原皮疹消退,溃烂处也已收口,仅留褐色色素沉着斑。
患者已经复学,但恐皮疹又作,嘱患者改用补中益气丸内服以巩固疗效。
后随访1年皮疹未再发作,病告痊愈。
例2:患者,22岁,2006年7月患疖病已半年余,曾去西安某医院求治后给口服四环素、雷米封等,外用独角莲膏药,效果不显,来本院求治。
共服本方15剂,未用西药,原皮损亦消退告愈。
讨论疖病,中医认为多由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阻于皮肤所致;或因患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以致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易于染毒而成。
由于本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日久不愈,治疗往往不能控制其再发。
现代医学暂时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办法。
中医治疗早期宜清热利湿解毒,日久则宜益氣养血,清热解毒。
我们拟益气清毒汤,方中重用补气升提之黄芪,补气健脾之党参,养血调血之当归以扶正祛邪,五味消毒饮(连翘代紫背天葵)以清热解毒,升麻解毒升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清热解毒之效。
用治疖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至于由内科疾病引起的疖病,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不在本方之列。
《金匮要略》——排脓汤
《金匮要略》——排脓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排脓汤方(金匮疮痈)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功效配伍】排脓汤清热解毒,排脓消痈。
方中生甘草清热解毒;桔梗排脓消痈;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营卫通畅则可促使脓液消散排出。
此方偏重清热解毒排脓。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二次。
【方证论治辨析】排脓汤治疮痈。
参见排脓散方证论治辨析。
【用方思路】桔梗汤、排脓汤、排脓散三方均有桔梗,可见桔梗为排脓之要药。
临证用此类方治疗痈疡,湿毒甚者,加薏苡仁、败酱草、冬瓜子等;热毒甚者,可与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合用;瘀血甚者,加桃仁、牡丹皮、赤芍等。
【临床应用与医案】古代吴鞠通医案:王氏五十六岁癸亥三月初八日初起喉痹,为快利药所伤,致成肺痈。
胸中痛,口中燥,喉痹仍未痊,不食不寐。
痰气腥臭。
已有成脓之象。
脉短而数,寒热,且移热于大肠而泄泻,难愈之证。
勉与急急开提肺气,议千金苇茎汤,与甘桔合法。
桔梗(二两)甘草(一两)桃仁(五钱)冬瓜仁(五钱)苡仁(一两)鲜苇根(四两)水八碗,煮三碗,二煎再煎一碗,分四次服。
□堂伯兄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
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遂成肺痈,臭不可当,日吐脓二升许。
用千金苇茎汤,合甘桔汤。
芦根(八两)苡仁(二两)桃仁(两半)冬瓜仁(两半)桔梗(三两)生甘草(一两)煎成两大菜碗,昼夜服过碗半,脓去十之七八,尽剂脓去八九,又服半剂,毫无臭气,调理脾胃收功。
现代医案1.鼻渊廖某某,男,14岁,学生。
1990年10月7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黄浓涕已3年,常因感冒使病情复发。
西医诊断为“慢性副鼻窦炎”。
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显,病情缠绵难愈。
现症:鼻塞不通,语声重浊,嗅觉迟钝,涕黄而浓,无臭味,难以擤出,头晕不痛,眼眶易感疲劳。
查体温36.8℃,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濡细滑。
中医诊断:鼻渊,辨证为热壅肺窍,上犯清道。
治一切无名肿毒方
治一切无名肿毒方卷下\外症门] 治一切无名肿毒方泽兰叶(一两)广胶(五钱另器酒化冲入)白芨(三钱)淮牛膝(三钱)白芷(三钱)人身以脐为中。
如患脐以上及头面者。
去牛膝。
入白芷。
脐以下及足膝者。
去白芷入牛膝。
上下俱患者。
二味并用。
水煎临卧时服。
接饮热陈酒。
必得酩酊。
盖被出汗为度。
已溃未溃。
服一二剂即愈。
[卷下\外症门] 一切肿毒山药捣成泥。
涂之立消。
[卷下\外症门] 恶疮不敛瓦松阴干为末。
先以槐梅葱白汤。
洗净后。
糁之。
立效。
[卷下\外症门] 诸疮十年不瘥者鲫鱼灰和酱涂之。
治毒膏贴一切肿毒神效蓖麻子(四两,去油皮)血竭(三两)蟾酥(一两,乳化)乳香(一两,出汗)松香(一两五钱,揉白)加顶好麝香三钱。
为膏贴一切肿毒神效。
[卷下\外症门] 拔毒异法以极细铁屑将好醋调之。
煎二三沸。
捞醋中铁屑铺于患处。
将上好磁石。
即吸铁石一大块。
频频吸之。
阴症用之其毒自出也。
[卷下\外症门] 一笔销闹洋花五十斤。
拣极净煎膏。
将川乌、草乌、各一两。
收之。
凡遇疖毒用笔蘸药涂之。
[卷下\外症门] 治脑疽发背一切恶疮初起方采独茎苍耳草(一根连叶带子用)切细不见铁器。
用砂锅入水二大碗。
熬至一碗。
如疮在上部。
饭后徐徐服讫。
俟吐出。
吐定再服。
以药尽为度。
如疮在下部。
空心服。
疮自破出脓。
以膏药贴之。
京兆张公伯王榜示此方传人。
后昆弟皆登科甲。
治发背对口及一切痈疽溃烂有回生功效宫粉(一两)轻粉银朱雄黄乳香(制净)没药(各二分五厘,制净)共研极细末。
听用先将好茶叶。
煎浓汤洗患处。
后将猪腰子切开。
掺药五分于腰子上。
盖患处。
待药如蒸良久取去。
一日一次。
拔毒减痛。
溃出脓秽。
不可手挤。
轻者二次愈。
重者七八次可愈。
此方济人甚多。
[卷下\外症门] 吕祖治发背灵宝膏桐庐一人。
因母患发背。
百治不痊。
得此方痊愈。
栝蒌五枚取子去壳乳香五块如枣大二味共研细末。
以白蜜一斤。
同熬成膏。
每服三钱。
温黄酒化服。
[卷下\外症门] 治发背如神真秘方狗牙要大者。
炒黑研细末。
听用先将生葱熬汤。
排脓散及排脓汤
排脓散及排脓汤经方小个案—排脓散及汤杨姓女患、33岁,2013年6月19日下午求诊于兰州七里河区土门墩笔者出诊的诊所。
诉近二月来,两眼睑反复出麦粒肿、鼻腔生疖,用药不详。
刻诊:左眼睑一个米粒大的小麦粒肿、鼻流黄脓涕、咯黄浓痰(应属鼻腔脓涕倒流咯出),余无所苦,没有全身症状。
体格中等,面色如常。
舌象无特殊,脉象略带沉虚。
处予排脓散合排脓汤:桔梗9、枳实9、白芍12、甘草6、姜枣引,五剂。
昨日(6月26日)又来诊所,言“药挺好的”、出了些汗、不再流脓涕咯脓痰了、没有再长麦粒肿、之前左眼睑的麦粒肿似有似无了,并说药只有一点点,开始时怀疑能否有效……。
而且提出回头要带女儿求诊于己。
附加二个案例:去年冬季,深圳某中年女士,外感用中西药数日后,全身症状基本消失,仍有咳喘、咯脓粘痰持续不好,处以排脓散三味药,平和而愈。
今年开春,兰州某20岁左右小伙子,外感后输液等治疗,全身症状已无,但咳嗽咯浓痰、鼻塞流脓涕持续缠绵,用排脓散与排脓汤合方,不日而愈。
按语:排脓散和排脓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有方无证,原条文为“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胡希恕描述:有脓需要排脓的,排脓散及汤最常用、药最平和了。
矢数道明描述:排脓散用于体表化脓性肿物、疼痛、紧张、坚硬、全身症状不著,如:疖、疔、痈、面疔、扁桃体脓疡、齿槽脓漏、麦粒肿等,甚至脑肿瘤、脓血便、脓痰等,加鸡子黄味美;排脓汤用于化脓症初期、慢性症、虚证而发热、以开放性化脓症为主,全身症状少,以脓性分泌物为目标,全身各处痈、疖、脓疡、溃疡、瘘管等。
津村药业(据说是日本最大汉方制药企业)将二者合二为一制成颗粒剂,称为排脓散及汤,用于体格中等者的化脓性皮肤疾患及齿槽脓漏、齿龈炎等;并且剂量以桔梗为重,具体为:桔梗4、枳实3、芍药3、甘草3、大枣3、生姜1。
经方心裁(141)排脓散(附:排脓汤)
经方心裁(141)排脓散(附:排脓汤)【原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匮要略·疮痈肠痒浸淫病脉症并治第十八》(排脓散与排脓汤原文中均未提及,两方列于王不留行散之下而取名为“排脓”,因此均系治疗金疮化脓之疾的方剂。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组成与用法】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功效】调和气血排脓。
一四O。
排脓汤【组成与用法】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功效】益气排脓。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1月22日。
彭某,28岁,带下量多如水2年有余,阴痒反复发作,伴小腹隐痛,腰部酸痛,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中等,色鲜红,一周净,纳便正常。
末次月经11月12日来潮。
B 超检查无殊。
生育史:1-0-2-1。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g芍药10g桔梗9g甘草9g生姜4片大枣6个贯众20g土茯苓15g蒲公英15g海螵蛸20g白芷10g白果10g,5剂。
二诊:2006年12月1日。
带下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善后。
2.带下初诊:2005年9月24日。
缪某,26岁,因未避孕未孕7个月就诊,平时带下不多,色白,无异味,经期过长,须用药之后方止。
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宫体和左侧附件压痛)。
在治疗过程中已经连续使用清理湿热中药20多剂,自诉带下量多4天,如糊状,无阴痒,无臭气。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g生芍药10g桔梗9g甘草6g生姜4片大枣6个贯众20g 萆薢12g土茯苓15g海螵蛸20g,6剂。
清毒散_普济方卷四○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清毒散_普济方卷四○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清毒散_普济方卷四○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6)1.1.组成:寒水石1两(煅),黄柏末1两,黄丹(炒)半两,朴消半两。
.. 6 1.2.功效:小儿腮耳颔赤肿红晕。
(6)1.3.来源:《普济方》卷四○六。
(6)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6)2.相似度50%:神黄散 (6)2.1.组成:黄柏末1斤,黄丹2两(炒紫色),雄黄1两(另研)。
(6)2.2.原方对照:寒水石1两(煅),黄柏末1两,黄丹(炒)半两,朴消半两。
62.3.加:雄黄 (6)2.4.减:寒水石、朴消 (6)2.5.功效:一切热肿,攻焮疼痛。
(6)2.6.来源:《外科精义》卷下。
(6)3.相似度50%:寒水石散 (6)3.1.组成:寒水石、朴消各等分。
(6)3.2.原方对照:寒水石1两(煅),黄柏末1两,黄丹(炒)半两,朴消半两。
63.3.减:黄柏末、黄丹 (6)3.4.功效:痔发热作痛。
(6)3.5.来源:《外科理例_附方》。
(6)4.相似度50%:红玉散 (6)4.1.组成:寒水石(炭火烧通赤,候冷细研)2两,黄丹半两。
(7)4.2.原方对照:寒水石1两(煅),黄柏末1两,黄丹(炒)半两,朴消半两。
74.3.减:黄柏末、朴消 (7)4.4.来源:《局方》卷八(淳祐新添方)。
(7)5.相似度50%:护命丹 (7)5.1.组成:黄丹3两,白矾3两,寒水石3两。
(7)5.2.原方对照:寒水石1两(煅),黄柏末1两,黄丹(炒)半两,朴消半两。
75.3.加:白矾 (7)5.4.减:黄柏末、朴消 (7)5.5.功效:男子冷气,妇人血气,肠风下血,及赤白痢。
(7)5.6.来源:《圣惠》卷九十五。
(7)6.相似度50%:鸡黄煎 (7)6.1.组成:煨石膏3钱,寒水石2钱,黄丹1钱,硫黄1钱。
(7)6.2.原方对照:寒水石1两(煅),黄柏末1两,黄丹(炒)半两,朴消半两。
中成药配方详解:拔毒膏
药典中药材:地黄
性味: 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 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
药典中药材:地黄
功效: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 伤阴,舌绛烦渴,溫毒发斑,吐血,衄血, 咽喉肿痛。生地黄:淸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 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 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拔毒膏 BaduGao
药典中成药:拔毒膏配方详解>>>
配方:
金银花70g、连翘70g、大黄70g、桔梗70g、 地黄70g、栀子70g、黄柏70g、黄芩70g、 赤芍70g、当归35g、川芎35g、白芷35g、 白蔹35g、木鳖子35g、蓖麻子35g、玄参 35g、苍术35g、蜈蚣5g、樟脑28g、穿山 甲35g、没药18g、儿茶18g、乳香18g、红 粉18g、血竭18g、轻粉18g。
药典中药材:大黄
炮制:
焦斑。微有酒香气。熟大黄:取净大黄块, 照酒炖或酒蒸法(通则0213)炖或蒸至内 外均呈黑色。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表面 黑色,断面中间隐约可见放射状纹理,质 坚硬,气微香。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 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 焦褐色。本品形如大黄片,表面焦黑色, 内部深棕色或焦褐色,具焦香气。
药典中药材:黄柏详解>>>
黄柏
药典中药材:黄柏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 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 晒干。
药典中药材:黄柏
性状:
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 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 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 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 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 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 之有黏性。
拔脓清毒方
疔疖疮痈良方-----拔脓清毒方拔脓清毒方是母亲年青时从舅公处获得的药方,方中药材都是母亲在农村路边顺手可以采摘到的,采取新颖的药材外敷,或是晒干煎服,治好了许多人,母亲往往说道此方夸其方的妙效甚是得意.直到后来我学医后拿此方一看,原是古方五味消毒饮上做了精妙的加减,不克不及不感慨舅公的中医博学.此后临床中我也是往往用的得心应手.朱曦琴大夫皈依三宝后同意奉献出此方,以造福更多患者.拔脓清毒方组方: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芙蓉花叶15g.白花蛇舌草15g.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排脓主治:疔.疮疡.疖.痈.无名肿毒.蜂窝织炎.甲沟炎.深部脓肿,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用法:水煎后取煎好的浓缩药水浸药纱布外敷患处,一天多次加药水潮湿纱布,直到红肿束到一路箍穿脓头后排脓.如脓肿部位深可制成纱条用作疮口引流.重症者可同时联合此药方水煎二次,一日一剂,日夕饭后服.留意事项:阴疽.阴疮者不成用.脾胃虚寒者慎服用.方解: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失痈.疮.疔肿,为君药.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功擅清热解毒散结.金银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三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为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五药合用,气血同清,三焦同治,兼能开三焦热结,利湿消肿.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共为臣药,这七味药的感化类似,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感化,且可清热凉血.散结消肿,是治疗痈疮最经常应用的药物.(此方为朱曦琴大夫原创首发)芙蓉花叶在全方中起出力拔千斤的感化.芙蓉花叶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收根束毒.可箍疮出头,早期能消肿.止痛.促进接收;中晚期可加快局限,破溃排脓,为佐药.诸药合用,功专力宏,共奏清热解毒.消失疔.疮.疖.痈之功.。
每日方剂透脓散
每日方剂透脓散
透脓散《外科正宗》[组成]生黄芪60g、炮甲珠30g、川芎30g、当归45g、皂角刺30g,共为末,加白酒100ml,水调灌服。
[功效]补气养血,托毒溃脓。
[主治]气血虚弱所致的疮疡久不成脓,或内已成脓而不溃者。
[方解]本方所治疮疡,系正虚不能托毒外透,以致脓成不能溃破。
方中用生黄芪补气扶正,托毒外出: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解毒软坚,通透溃脓:以酒助药力,增强行血,活血的作用。
诸药相合,扶正法邪,托毒排脓。
本方的组成特点是祛邪中兼有扶正,目的在于托毒排脓,使毒随脓泄,腐去新生。
[应用]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疮疡不能成脓,或脓成而不易破溃,痈肿不消。
临床应用时,疮疡已成脓,但不易破溃者,加白芷、银花解毒:气虚亏损,不能化毒成脓,或将溃之时,紫陷无根,根脚散大者,加党参、白术、炙甘草。
[方歌]透脓散用当归芎、黄芪扶正治疮痈、山甲皂刺加酒助、托毒排脓用有功[备注]《医学心语》中的透脓散,即本方加白芷、牛势、银花,扶正祛邪,托毒溃脓,用于疮疡内己成脓。
《医宗金鉴》中的托里透脓汤,由党参、白术、穿山甲、白芷、升麻、甘草、当归、生黄芪、皂角刺、青皮组成,扶正祛邪,托里透脓,用于一切痈疸气血亏损。
妇科炎症——清宫解毒饮(班秀文方)
妇科炎症——清宫解毒饮(班秀文方)【组成】土茯苓30g,鸡血藤20g,忍冬藤20g,薏苡仁20g,丹参15g,车前草10g,益母草10g,甘草6g。
【用法】清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主治子宫颈炎、阴道炎。
证属湿热蕴结下焦,损伤冲、任脉和胞宫,以湿、瘀、热为患而导致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稠秽浊,阴道灼痛或辣痛者。
【方解】子宫颈炎有急、慢性之分。
从临床症状看,急性时宫颈红肿,有大量脓样分泌物,色白或黄,质稠黏而秽臭,腰及小腹胀疼,个别患者伴有发热、口渴,脉弦数,舌苔黄腻、舌边光红;慢性时则宫颈糜烂,带下量多、少腹胀疼,腰酸膝软,甚或性交时阴道辣痛或出血。
证属湿热带下或湿瘀带范畴。
治之宜用清热利湿,解毒除秽,活血化瘀之法。
本方重用甘淡平之土茯苓为主药,以利湿除秽,解毒杀虫;忍冬藤、车前草、薏苡仁之甘寒既能辅助土茯苓利湿解毒,又有清热之功,而且甘能入营养脾,虽清利而不伤正;鸡血藤之辛温,能补血行血,是以补血为主之品;益母草之辛苦微寒,能活血祛瘀,利尿解毒;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有补有行,与鸡血藤、益母草同用,则补血化瘀之功益彰;甘草之甘,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解毒。
全方以甘、辛、苦为主,寒温并用,甘则能补,辛则能开,苦则能燥,寒则能清,温则能行。
故本方有热则能清,有湿则能利,有毒则能散能解,有瘀则能化能消。
【加减】如带下量多,色黄而质稠秽如脓者,加马鞭草15g,鱼腥草10g,黄柏10g;发热口渴者,加野菊花15g,连翘10g;阴道肿胀辣痛者,加紫花地丁15g,败酱草20g;带下夹血丝者,加海螵蛸10g,茜草10g,大蓟10g;阴道瘙痒者,加白鲜皮12g,苍耳子10g,苦参10g;带下量多而无臭秽,阴痒者,加蛇床子、槟榔各10g;带下色白,质稀如水者,减去忍冬藤、车前草,加补骨脂10g,桑螵蛸10g,白术10g,扁豆花6g;每于性交则阴道胀疼出血者,加赤芍12g,地骨皮10g,牡丹皮10g,水半夏6g;腰脊酸痛,小腹坠胀而痛者,加桑寄生15g,川杜仲10g,川续断10g,骨碎补10g。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
凡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不论始终,以此为主方。
盖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
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
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
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
连翘、元参,解散浮游之火。
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
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
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若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
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
如斑一出,即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
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视升提发表而加剧者,何不俯取刍荛之一得乎?雄按:观此说则初起不必用剪爪牙之法也。
又秦皇士治斑,用升麻、黄连、生地、丹皮、甘草、木通,名升麻清胃汤。
轻清凉血,亦是透化斑疹之妙法。
误食荤腥者,加山楂、砂仁。
乾隆甲申,余客中州,先君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抱恨终天。
曷其有极。
思于此证,必有以活人者,公之于世,亦以稍释余怀。
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
味淡气薄,能解肌热。
体沉性降,能泄实热。
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
三十年来,颇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笔难罄述。
然一人之治人有限,因人以及人无穷。
因着为《疫疹一得》,公之于世,使天下有病斯疫者,起死回生,咸登寿域,余心庶稍安焉!桐城余霖漫识。
割除脓包毒瘤古文
割除脓包毒瘤古文医者之治瘠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为简汰,以剜其腐肉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
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准绳云:带下并肠,有败脓淋漏不已,腥秽殊甚,遂至脐腹更增冷痛,此盖败脓血所致,卒无已期,须以此排脓,用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药白矾烧枯各半两为末,同以蜡丸,如桐子大,空腹或饭前米饮下十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补药佐之。
(此方白芷葵根,排脓散血,白芍生肌,枯矾燥湿,和以蜜蜡,此生肌托里之治也,脉经曰:妇人肠中有脓,为荣卫相干,血为败浊,有可下不可下之异,宜参考之)论曰∶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
将息失度,百病萌生。
故四时代谢,阴阳递兴。
二气更相击怒,当是时也,必有暴气。
夫暴气者,每月之中,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体,顿折皮肤,流注经脉,遂使腠理壅隔,营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变成痈疽疔毒,恶疮诸肿。
至于疔肿,若不预识,令人死不逮辰。
所以养生之士须早识此方,凡是疮痍无所逃遁。
凡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
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药,药气得入针孔中。
若不达疮内,疗不得力。
又其肿好着口中颊边舌上,见赤黑如珠子,碜痛应心是也。
是秋冬寒毒久结皮中,变作此疾,不即疗之,日夜根长,流入诸脉数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动摇。
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
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
一曰麻子疔,其状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及衣麻,勿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乌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内隐隐微疼,忌瓦砾砖石之属。
三曰雄疔,其状头黑,四畔仰疮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忌房室。
四曰雌疔,其状疮头稍黄,向里亦如灸疮,四畔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忌房室。
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四边有浆起,如赤粟米,忌火炙烁。
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溃则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热食烂臭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脓清毒方
疔疖疮痈良方-----拔脓清毒方
拔脓清毒方是母亲年轻时从舅公处获得的药方,方中药材都是母亲在农村路边随手可以采摘到的,采用新鲜的药材外敷,或是晒干煎服,治好了不少人,母亲每每说道此方夸其方的妙效甚是得意。
直到后来我学医后拿此方一看,原是古方五味消毒饮上做了精妙的加减,不得不感叹舅公的中医博学。
此后临床中我也是每每用的得心应手。
朱曦琴医生皈依三宝后愿意奉献出此方,以造福更多患者。
拔脓清毒方
组方: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芙蓉花叶15g、白花蛇舌草15g、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排脓
主治:疔、疮疡、疖、痈、无名肿毒、蜂窝织炎、甲沟炎、深部脓肿,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
用法:水煎后取煎好的浓缩药水浸药纱布外敷患处,一天多次加药水湿润纱布,直到红肿束到一起箍穿脓头后排脓。
如脓肿部位深可制成纱条用作疮口引流。
重症者可同时结合此药方水煎二次,一日一剂,早晚饭后服。
注意事项:阴疽、阴疮者不可用。
脾胃虚寒者慎服用。
方解: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疮、疔肿,为君药。
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功擅清热解毒散结。
金银花入肺
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三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为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
五药合用,气血同清,三焦同治,兼能开三焦热结,利湿消肿。
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共为臣药,这七味药的作用相似,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且可清热凉血、散结消肿,是治疗痈疮最常用的药物。
(此方为朱曦琴医生原创首发)芙蓉花叶在全方中起着力拔千斤的作用。
芙蓉花叶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收根束毒、可箍疮出头,早期能消肿、止痛、促进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溃排脓,为佐药。
诸药合用,功专力宏,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疖、痈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