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新加坡是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新加坡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核心经验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真正实现以规划统领城市建设,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高效管理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1. 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着三个非常显着的特征:一是科学性。

新加坡 1965 年建国后,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并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指导; 二是长远性。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新加坡不仅注重当前城市的发展,更加重视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就预留了相应的地铁建设空间,同时对市政管线工程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的方法,先进行地下建设,后进行地上建设,从而有效避免了市政管线敷设所带了的道路重复开挖问题。

同时,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DISS( 深水道污水处理系统) ,从城市的长远需求出发,形成了及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于一体的系统,号称“百年计划”。

项目规划总长 113千米,直径 6 米,埋设 20 - 50 米,从 2000 年开始实施。

一期遂道约 48公里于 2008 年完成。

二期遂道计划 2015 年完成。

其后计划最终于2045 年关闭所有现行污水处理厂,全部由 DTSS 解决污水收集、处理、水回收及排放; 三是权威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了法定程序的批准,则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更改。

新加坡2030年土地利用规划简析与启示

新加坡2030年土地利用规划简析与启示

般 规律 , 我 国正 处于城镇 化率 3 0 — 7 0 % 的加 速发展 区间 ,
人 口城镇 化依 然是支撑 中国发展转 型的主要动力。新型城 镇 化 战略 的提 出, 亟需转变传统城市 发展观 , 更新城市规划理 念, 提高城 市规 划的科学 性 , 强化城市 管理 体制 , 坚持 以人为 本、 集约高效 、 绿色低 碳的发展原则 , 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同时 , 国家和 全国各地 正在编制 “ 十三 五”规划 , 是优化
城 市 各 种 问 题 的最 好 时机 。如 何 协 调 好 城 镇 化 过 程 中人 口 的 持 续 增 长 和 城 市 宜 居 性 之 间 的 关 系 已成 为 我 国 新 型 城 镇 化 建
开发模 式。为 了匹配最新 公布 的人 口增长 目标 , 保证 新加坡
高质 量 的生存环 境 , 政 府 计 划 将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由 目前 的 7 . 1 万公 顷扩大 到 7 . 6 6万 公 顷 , 届时 5 8 % 的 土 地 面 积 将 用 于 满
示, 新加 坡土地面积 约 7 1 8平 方公里 , 总人 口约 5 4 7万人 , 人 口密度 约 7 6 1 5人 / 平 方公里 。 在人 多地少 、 寸 土寸金 , 资 源短缺的背景下 , 新加坡树立 了世界最 宜居城市 的典 范 , 成 为 许多 国内外城市纷纷效仿 的对象。
新加坡最 新发布 的人 口白皮书预测 , 到2 0 3 0年 , 新加坡
足城市居住、 工作 、 游憩功能 的需要 , 1 9 % 的土地用于交通。 ( 1 ) 集约高效 , 提 高土地利用率 。
设 当前急需研究 的重点、 难 点和 焦点 问题 。
新加坡 腹地狭 小、 资源短缺 、 人l - I 众多 , 却凭借着 花 园城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2015年6月28日至7月9日,本人参加省外专局组织赴新加坡的“双百工程”城市服务与管理学习班。

通过课程培训、座谈交流、在地勘察等途径,对新加坡整洁美丽的现代化城市面貌、独特超前的规划管理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本岛及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1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7万,人口密度约为7600人/平方公里。

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受天然条件限制,土地资源是新加坡发展的最大制约之一,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的重大课题。

A 新加坡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主要经验新加坡以各项战略、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为保障,真正做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成功地树立城市品牌,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城市治理模板。

(一)科学构建城市规划运作体系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由战略性的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三级构成。

1.概念规划。

主要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中起示意性作用,用以指导新加坡未来40~50年的城市发展。

概念规划每隔10年修编一次,以确保有足够的城市用地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需要。

概念规划至今已历经几轮检讨和修订,但定位和整体空间结构一脉相承。

—1—2.总体规划。

主要制定土地使用的管制措施,包括用途区划和开发强度,以及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的预留用地。

其目的在于将战略规划的成果编译为未来10~15年服务的实施性发展计划,是开发建设活动控制的法定依据。

3.开发指导规划(DGP)。

DGP将新加坡划为5个规划区域和55个规划分区,分别制定用途区划、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步行和开敞空间体系、历史保护和旧区改造等方面的开发指导细则,政府通过该细则和土地征用计划对城市开发进行控制管理。

(二)着力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1.机构设置。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设城市重建局(URA)、建屋发展局(HDB)、公园暨康乐署等机构,分属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给未来留一点白——新加坡“白色用地”规划的经验与启示

给未来留一点白——新加坡“白色用地”规划的经验与启示

环境容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用地标准未能从用途弹性调
整的角度考虑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借鉴新加坡“白色用地”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土地综
合利用可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探索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复合使用的综合用地新模式。
开发方式向立体化提升。早期“白色地块”是以地块为 一方面,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用地指标、混合用途、容积率、
整并举,发挥了规划的引导、调控、规范和拉动作用;二是 更“白色成分”的功能用途及其比例,且无需缴纳土地溢价。
发挥了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保障土地使用功能
开发用途向非经营性拓展。在 1998 年概念规划土地利
最优化;三是加强了土地综合利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用分类中,“白色成分”可用于居住、商业、办公和酒店。
巨大的区域内,因短期无法明确最优用途而划定的功能留白 式便于协调各种关系,易于控制。
地块,待条件成熟后向高附加值用途转换。二是混合利用。
后期“白色用地”演变为“白色成分”,与“商业用地”“商
土地用途分类规定了“白色用地”的主导用途、附属用途、 业园用地”混合,形成了以“商业白地”和“商业园白地”
允许混合的各类功能,及其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体现“工作、 为主的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复合使用方式,可称之为综合用
地利用分类中,明确主导用途、附属用途的产业准入清单及 另一方面,应根据规划确定的使用条件,采取差别化的供地
其占建筑总面积比例,其中,“商业白地”的主导用途占建 方式和地价管控。在用地标准上要兼顾平衡,明确用途混合
筑总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 60%,其“白色成分”比例视评估 比例、建筑兼容要求,并考虑用途变更后对周边交通、公共
E 异域撷英 xotic essence
给未来留一点白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_古知行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_古知行

它山之石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 古知行 新加坡住屋发展局和市区重建局是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政府部门。

住屋发展局主要负责住房和新镇建设(住宅区)。

市区重建局是主管城市规划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

这两个部门不但对解决旧市中心过度拥挤、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整体面貌、道路交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各个层次的空间规划有机结合新加坡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注重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编制规划,经过大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联合国派出的专家组的帮助下,历时四年于1971年才完成第一个城市规划。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由四个层次的规划组成:概念规划、发展指导蓝图、总体规划(实际上是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它们分别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概念规划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规划实践,它跳出了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式,转向淡化规划期限,而以规模为主导的规划方法。

1971年概念规划仍然确定了20年的规划期限,但是在1991年重新修订时又进一步淡化了时间期限,更加注重规模发展的要求。

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的概念规划的模式,同时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概念规划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城市的长期综合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发展的宏观构架和引导策略,指导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以及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

概念规划是一个“软”规划,是方向性、策略性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对建设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确定全局性的功能分区、各级中心的设置、道路交通安排、环境绿化以及干线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方面。

概念规划每十年检讨一次,检讨工作由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的概念图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总共涉及到40多个政府部门,它们分别对各个领域如住房、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和国防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汇总修订。

在概念规划提出的宏观构架和策略的引导下,全国被划分成五个区和两个集水区。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赴新加坡学习考察的心得体会陈宜(2008年4月8日)根据全市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的总体部署,为以世界视野来谋划湛江未来的发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2008年3月23日至28日,市委书记徐少华同志率领湛江市党政代表团赴新加坡学习考察,使我得以有机会亲身感受这座国际花园城市的魅力和现代化旅游城市的气息。

作为凸现多元文化融合的亚洲国际都会新加坡,现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世界上第二大钻井平台生产基地、世界上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上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和亚洲第二大金融中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新加坡的短暂学习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机构新加坡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国家发展部下的公园及康乐局和市镇理事会以及环境部下的环境卫生局负责。

这3个部门除了经常性的交流之外是相互独立的。

其中,环境卫生局和公园及康乐局都属于政府公共部门,环境卫生局负责城市中的公共卫生,公园及康乐局主要负责城市中的园林绿化管理。

市镇理事会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体,它负责新加坡城市管理中绝大多数的日常管理工作。

它的职责类似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主要负责对公共环境进行日常的清洁工作、园林保养、日常与周期性的维修工程、社区改进计划、中期翻新计划、建筑物日常管理与定期维修服务等,而与物业管理不同的是它属于法定机构。

新加坡市镇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发展部,由政府任命官员、选区国会议员和专业人士所组成,是城市公共社区和物业管理机构。

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居民能够更多地参与城市管理,让国会议员更多地施展其领导才能。

二、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方法新加坡城市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其中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罚款制度、考评制度和对管理资金的经营是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它们构成了新加坡城市管理方法体系的基本内容;同时还阶段性地开展城市管理宣传教育、评比活动和全国运动,作为城市管理的辅助手段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进行。

新加坡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借鉴

新加坡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借鉴

新加坡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借鉴
周 静 ,朱天明 1
2
(1.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常州 213022; 2.盐城师范学院,盐城 224002)
摘 要 :新 加 坡 作 为 协 调 发 展 和 土 地 资 源 保 护 的 典 范 ,推 动 土 地 资 源 合 理 高 效 利 用 的 典 型 ,其 土 地 资 源 管 理 、规 划 和 开 发 的 经 验 对
background,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utilizatgapore experience in land efficient use. And we hope that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s can be obtained.
新加坡 1965 年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 的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新加坡政府从现实需求出发制定了 并实施了一系列国家发展计划,包括低造价公屋建设、基础设 施更新、进口替代战略、大规模工业化等。这些发展计划的实施 促进了新加坡建国后 20 年的快速发展,1965~1985 年期间,新 加 坡 GDP 从 88 亿 新 元 到 513 亿 新 元 , 年 平 均 增 长 率 达 到 9.2%。1985 年,由于国际贸易发展趋缓,地区经济萎靡,加上国 内运营成本的提高以及建筑业的滑坡,使新加坡经济进入萧条 期,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情形下,新加坡经济政策更多的关注 于经济复苏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促使经济形势好转, 1986~1996 年 GDP 平均增长率也维持在 8%左右。1997 年席卷 亚洲的金融风暴打断了新加坡快速发展的步伐,经济甚至一度 出现负增长。进入到新世纪,新加坡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知识密 集型经济使得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恢复到 8%的水平(图 1)。 2 新加坡土地管理与规划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土地利用专题调研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为南京规划建设寻求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土地利用的规划体系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从荷兰人手中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5年后,新加坡正式成为英殖民地。

莱佛士完成了新加坡第一张城市规划图,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以及不同种族的住宅区,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基础,并留下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传统。

1958年,新加坡第一个法定的总体规划由议会通过。

该规划沿用了英国的规划方法,对土地利用进行管制。

1967年,在联合国专家的协助下,新加坡政府完成了“国家和城市规划计划”,并与1971年引入了“概念规划”。

此后,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即概念规划——总体规划。

这一规划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概念规划是指导新加坡未来40-50年的发展蓝图,制定长期的土地应用策略;总体规划是法定的土地利用规划,用于指导未来10-15年内的中期发展。

2006年,新加坡政府对概念规划进行了中期检讨,结论是新加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也能确保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那么,新加坡人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并确保未来的土地需求的呢?二、土地利用的特点1.长远控制新加坡政府坚持长远规划,在如此地狭人稠,寸土寸金的国土上,仍严格控制了相当一部分区域,避免用于开发建设,以创造和保持城市的特色。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

新加坡整个市区较为平坦,在市中心有一片地形起伏、生态较好的区域,占地面积约3000公顷。

虽然其最高峰武吉知马山仅164.3米,但是新加坡人仍极其珍视它,并在规划中将其划定为永久保护区。

这片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是新加坡的中央集水区。

在这片自然保护区内,没有任何兼容性的建设,如低矮别墅、高冷蔬菜、采矿、水力发电等,完全保持了原始森林的特性,其树种甚至多于北美大陆。

再以历史街区保护为例。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文化积淀少。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蒋玉尚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我赴新加坡参加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期间,我们在这座国际花园城市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收获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我市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决策及其内涵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

最具有借鉴意义的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一流规划引领新加坡走向世界宜居城市。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

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

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组织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

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2001年的概念总蓝图费时4年,提出了在熟悉的地方建新住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休闲选择、商业用地更加灵活、区域商业中心、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注重认同感等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国家认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国55个分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数值,如土地使用、发展密度、高度、交通组织、历史保护和开发等。

可以说,概念总蓝图是新加坡人的梦想,而总体规划图则是实现梦想的方式。

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规划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规划当局“禁止一切非法用途的权力”,明确“当土地或建筑物的用途不按规划而被滥用,有关当局可对物主或使用者采取强制执法措施”,违法者将被处3000新币罚款域不超过3个月的监禁,或者二者兼施。

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

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最终方案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且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蒋玉尚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我赴新加坡参加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期间,我们在这座国际花园城市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收获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我市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决策及其内涵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

最具有借鉴意义的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一流规划引领新加坡走向世界宜居城市。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

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

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组织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

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2001年的概念总蓝图费时4年,提出了在熟悉的地方建新住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休闲选择、商业用地更加灵活、区域商业中心、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注重认同感等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国家认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国55个分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数值,如土地使用、发展密度、高度、交通组织、历史保护和开发等。

可以说,概念总蓝图是新加坡人的梦想,而总体规划图则是实现梦想的方式。

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规划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规划当局“禁止一切非法用途的权力”,明确“当土地或建筑物的用途不按规划而被滥用,有关当局可对物主或使用者采取强制执法措施”,违法者将被处3000新币罚款域不超过3个月的监禁,或者二者兼施。

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

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最终方案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且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与启示2012-02-10内容摘要: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发展。

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精心规划和努力。

本报告结合新加坡城市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经验,启示,新加坡2009年11月~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第二届(2009年度)中国-新加坡中高级领导者能力建设项目(连瀛洲纪念奖学金)”中方访问学者的有关活动,多次赴新加坡参观访问,前后共计3个多月。

通过考察,笔者认为,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经验(一)符合新加坡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从花园城市到宜居城市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美丽的花园城市,目前正在向更高阶段的宜居城市迈进。

新加坡面积仅有71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五环以内的市区面积),人口499万,密度高达7028人/平方公里(北京6个中心城区约为52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高达100%。

然而,在新加坡,人们并没有一般大城市那种人口、建筑和交通十分拥挤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走出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

这个道路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上,采取的是多中心组团式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将人口和城市建筑有机地(城市功能分散组团)分散到中心城区和各新镇之中,既有区域功能分工,又有适度的综合发展;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避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通需求过度问题,避免了人口和城市建筑过度集中于主城区,有效地防止了“大城市病”的产生。

二是在居住和产业空间布局上,采取高层高密度的组屋居住小区开发模式和集约式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包括工业园区、集中的商业街区和港口、金融集中服务区等)。

用地政策引领产业转型_新加坡节约集约用地启示

用地政策引领产业转型_新加坡节约集约用地启示

资源导刊 2012/7——新加坡节约集约用地启示□卢为民和布局,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建立了生产建设、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生活娱乐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体系。

同时,发挥土地供应在项目引进中的选择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加坡注重土地立体开发利用,基本思路是:把物流、制造等不同相关工业集中在一处,进行立体式开发,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降低物流成本,缩短运输货物的时间。

具体做法是,在工业区采用类似乐高积木的P1ug-and-P1ay建筑设计,把厂房、货仓、工人宿舍、物流支援等设施综合在一起,打造“一站式”工业大厦。

把仓库和物流建在大厦中央,然后在这个“骨干”上增建停车场、工人宿舍等设施,之后再兴建标准厂房。

据说,这样的工业建筑设计可减少35%的用地。

目前新加坡工业建筑的容积率从2到2.5不等,在未来一两年内,准备将容积率提高到4。

灵活而审慎的规划变更政策,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白色地带”计划,增加用地的兼容性;实施“仓库附带零售计划”和“商务地带”计划,增加土地用途改变的灵活性 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为此,必须提高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总体思路是,完善用地分类标准,增加用地的兼容性和规划变更的灵活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995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白色地带”概念。

所谓“白色地带”,是指政府划定特定地块,允许包括商业、居住、旅馆业或其他无污染用途的项目在该地带内混合发展,发展商也可以改变混合的比例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同时,在项目周期内改变用途时,无需交纳额外费用。

这种灵活性使发展商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无需局限在原定用途,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计划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风险,使得特定地块的开发更富弹性。

目前,相当数量的白色地带已成功开发。

关于“白色地带”的比例,不同的产业园区有不同的规定。

新加坡是如何进行城市更新的?

新加坡是如何进行城市更新的?

新加坡是如何进行城市更新的?新加坡城市更新UR城市重建与再生城市更新的阻力?政府担当什么角色?土地如何高效利用?新加坡既是国家,也是一个大型城市。

半个世纪前,新加坡存在着大量的城市问题,例如住房短缺、失业率高涨、住房条件差、城市破败等等。

大量的移民涌入新加坡后,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新办公室以支持就业、足够的住房提供居住条件。

而可利用的土地被破败的贫民窟占据,土地所有者缺乏维持其物业良好运作的动机,城市更新变成了当务之急。

1970年的新加坡,拍摄自博主Antipodean一、更新手段METHODS有效的公共住房计划和土地征用工具,是新加坡城市从破败走向复兴的基础。

随着果断而谨慎的城市更新计划铺展开来,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持续激励着政府行动。

首先是土地变得可用,其次是私营部门参与,再者是土地销售条件和公共住房政策的逐一落实。

1980年初,市中心基本基础设施完成,随后滨海湾地区得以填海开发,多个特色特定历史街区保护计划依次执行,新加坡重新焕发生机,并得以高度宜居。

新加坡组屋,摄影师:Jonathan Chiang/Scintt via Getty Images总体规划框架经过多版的推进,逐步完善并最终落实。

其综合总体规划和开发离不开数个特点A长思远虑,具有长周期的规划策略B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适当地区发展集约化来平衡竞争C有效的可执行能力,效率较高的公共工作D创新性动态城市治理E建立诚信、务实的治理文化,培养信任F培育健全、透明的制度,公私合营,鼓励市场合作,培养良好的公私互惠关系。

G与社区相关利益者深度合作,鼓励公众参与二、土地利用LAND USE1960年代,面对土地稀缺、过度拥挤、基础设施不足、污染等城市问题,新加坡政府希望寻求更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支持社会需求,比如提供广泛的公共住房等等。

商店、住宅和工厂挤在一块块未充分开发的土地上,而土地主则在那里等待不劳而获的增值。

这些资本家没有为道路改善、开放空间、公共建筑或便利设施做出任何改善的动机,而这些土地后来又必须由公众以巨额成本进行购买;与此同时,一代人在不利于健康的条件下生活和成长。

新加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及其启示

新加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及其启示

54异域撷英新加坡作为国土面积仅有721平方千米、人口570万、人均GDP6.52万美元(2019年数据)的城市型发达国家,土地资源极为匮乏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通过设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新加坡实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结合。

一方面通过实施层面精细化的用途管制,约束开发建设行为不偏离城市发展长远目标;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可控的自由裁量权,为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与市场不确定性提供了弹性,有效引导市场在不同发展阶段均能发挥积极作用。

新加坡在土地所有制和行政体制方面与我国有一定的相似性,新加坡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经验,尤其用途管制制度设计中的弹性化和精细化的主导思维,对于我国尤其是土地资源较为缺乏的大城市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新加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总体框架面向实施的模块化空间分类管理体制。

新加坡威权行政体制和公有制为主的土地所有制,决定了可由政府统一进行空间用途管制和土地发展权的分配。

在规划管理层面,中央政府对土地资源采取规划与管理分离的模式,由国家发展部下辖都市重建局统一规划、律政部下辖土地管理局统一管理。

而在具体实施层面,由土地管理局按照主要功能将空间类型划分为居住、产业、城市综合发展三大模块,分别授权三个法定机构代为行使土地管理权,负责相应的各类土地一级开发、土地使用权出让等。

通过规划统筹之下的模块化土地分类管理架构,将空间用途管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品质塑造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利用方式,使“有限土地”变“无限空间”。

面向市场的发展型开发建设管理机制。

新加坡空间规划体系由都市重建局负责统筹规划编制并建立,制定包括概念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及政策文件,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将建设空间的开发建设管理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核心,围绕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规划许可审批两个重点环节,建立了发展型开发建设管理机制。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

新加坡土地利用及其经验借鉴□土地利用专题调研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为南京规划建设寻求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土地利用的规划体系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从荷兰人手中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5年后,新加坡正式成为英殖民地。

莱佛士完成了新加坡第一张城市规划图,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以及不同种族的住宅区,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基础,并留下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传统。

1958年,新加坡第一个法定的总体规划由议会通过。

该规划沿用了英国的规划方法,对土地利用进行管制。

1967年,在联合国专家的协助下,新加坡政府完成了“国家和城市规划计划”,并与1971年引入了“概念规划”。

此后,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即概念规划——总体规划。

这一规划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概念规划是指导新加坡未来40-50年的发展蓝图,制定长期的土地应用策略;总体规划是法定的土地利用规划,用于指导未来10-15年内的中期发展。

2006年,新加坡政府对概念规划进行了中期检讨,结论是新加坡有足够的土地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也能确保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那么,新加坡人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并确保未来的土地需求的呢?二、土地利用的特点1.长远控制新加坡政府坚持长远规划,在如此地狭人稠,寸土寸金的国土上,仍严格控制了相当一部分区域,避免用于开发建设,以创造和保持城市的特色。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

新加坡整个市区较为平坦,在市中心有一片地形起伏、生态较好的区域,占地面积约3000公顷。

虽然其最高峰武吉知马山仅164.3米,但是新加坡人仍极其珍视它,并在规划中将其划定为永久保护区。

这片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是新加坡的中央集水区。

在这片自然保护区内,没有任何兼容性的建设,如低矮别墅、高冷蔬菜、采矿、水力发电等,完全保持了原始森林的特性,其树种甚至多于北美大陆。

再以历史街区保护为例。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文化积淀少。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为了拓宽眼界,加快培养人才,我委部分年轻干部赴新加坡进行了短期学习培训。

新加坡面积为我市的1/6,人口规模相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我市。

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面临的资源短缺、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大、交通拥堵、社会和谐等问题,我市也同样面临或即将遇到。

因此,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的主要发展经验1、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不断升级的经济战略吸引外资。

新加坡于1961年投资创建60平方公里的裕廊工业区,加快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授权裕廊工业管理局招商引资、审批项目、园区规划、征税、土地供应、公共服务等多项自主权。

目前,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基地,年产值2000亿新元以上,并以此为基地和突破,吸引外资加速发展。

2007年新加坡吸引外资230亿美元,占东南亚吸引外资的50%以上,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国际银行100多家。

产业升级。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60年代劳动密集型、70年代资本密集型、80年代技术密集型,到90年代末制造业多元化和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过程。

进入21世纪,新加坡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其他知识密集型经济。

目前岸外钻井平台占世界20%,船只维修占世界20%,电脑硬盘驱动器占世界30%,同时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亚洲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服务业发展。

新加坡服务业以港口商业服务为基础,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相继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

2007年新加坡的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4.9%,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仓储物流业和旅游业,合计占服务业的85.5%。

新加坡总部经济发达,目前有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

最近,新加坡提出发展可出口的服务业战略,重点是国际医疗和国际教育产业。

2、富有成效的住房保障制度,公开透明的个人税收政策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启示

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启示

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启示秦淮区住建局蔡鹏程新加坡国土资源严重不足,然而得益于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有限的土地获最优化利用,土地的使用以及环境的需求得到了合理平衡,支撑经济增长和提供优质社会环境两方面取得了均衡发展。

他山之石,可资借鉴。

一、土地的开发利用新加坡土地的开发利用基本上由政府控制,土地发展方式有三种,一是根据规划划拨给相关部门,二是出售给相关法定机构如建屋局、裕隆等,三是每年两次通过招标方式卖地。

土地利用系统强调实用主义,尽可能减少用地成本、优化用地效率,集约节约土地――往空中、地下发展;土地利用策略是将较高密度项目设于地铁附近,相配项目集中发展,并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

新加坡土地规划的一大亮点是白色用地,主要是给予用地在功能上更有弹性的发展空间,也给未来不可预测的功能留有发展空间。

除污染性用地外,白色用地可容许多种土地类别。

它被设于重要节点如地铁附近、滨海湾等。

在组屋区附近,宁可建高密度而将周边空出做预留地,而不是将整个地块一次性开发完成。

我国大量土地以行政划拨和协议方式出让,造成土地的不集约利用,导致地区之间产业用地配置扭曲。

据报道,我国现有城市土地面积有约6万~10万ha处于闲置状态,另有约80万ha的土地属于低效利用。

我们的土地规划留白欠缺,这并非是我们眼光长远而是意识不够。

反而由于我们在规划的执行上缺乏严格的控制机制,规划经常屈服于长官意志或利益集团而出现调整或执行不到位,可是我们又很少在规划上留白,很容易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制造障碍。

我们不仅要因预见能力不足留白,还要为能准确预见的用地需求留白,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秦淮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的土地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空间建设强度较低。

由于受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原有红花机场周边地区控制的影响,进行建设限高控制,地区空间形态呈现低矮、用地强度不高的特征。

二是土地资源短缺。

区域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仅47m2;基础设施缺乏,道路用地仅占建设用地的7.4%,内部交通以及与外部的联系不畅;人口密度为23543人/km2,远高于新加坡,过度密集的人口,影响了人居环境和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e s l e As a tpia a i v l p c t t r e p e a d ls a o b o v d. y c lr p d de e o iy wih mo e p o l n e slnd, Sng p r c iv d efci e a d it n i e ln e a d i a o e a he e fe tv n n e sv a d us n s san bl v lpme twih t u a ntlo ne ie u ba a d u ea d s c e su r ci e u t ia e de eo n t hef nd me a fi tnsv r n ln s n u c s flp a tc .Thi pe il n rdu e te b s spa rman y ito c h a —
i oii sa d me s e o n e sv r n a d us n l i g rsde ill n c p lce n a urs fr it n i e u ba ln e i cud n e i nta a d,co me ca a d, i d t a ln n rf c l n n m r illn n usr l a d a d taf a d i i i
T tl1 6 o a 0 No. 01 42 0



பைடு நூலகம்程
总第 16期 0
C0PP ER ENGI NEERI NG
2 1 第 4期 0 0年
新 加 坡 城 市 土地 集约 利用 及 其 启 示 术
黎 孔 清 , 银 蓉 陈
(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 湖北 武 汉
Sig p r ten a ay i h a t a x re eo a P y h ne twn c mbi d wih t u da na . Fi ly,i ic s e h e e n a o e, h n lsst epr ci le pe nc fTo a o w o o c i ne t hef n me t1 nal tds u ss te r v — lto ro rc u tyo h n e sv a s n S n a o e Th i r o eo hs p p ri oprv d o nd t nd rf r c aue a in f u o n r ft e it n i elnd u ei i g p r . o e man pu p s ft i a e st o i ef u ai a eeen ev l on o h ne ie ur a a d us fo rc u ty. frt e i tnsv b n l n e o u o n r

4 07 ) 3 0 0
要 : 着 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 的加 快 , 市 规模 扩 张 逐 渐 加 剧 , 我 国 可 开 发 土 地 资 源 极 其 有 限 , 何 解 决 城 随 城 而 如
市 土 地集 约利 用成 为急 需 破 解 的 重要 课 题 。新 加 坡 作 为 高 密 度 发 展 的 城 市 国 家 , 以其 宏 观 的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政 策 和 成 功 实践 实现 了土 地 资 源 的 高效 集 约 利 用 , 保 证 了高 品 质 的城 市 建 设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 本 文 主 要 介 绍 新 加 坡 城 市 并 用地 中住 宅 用 地 、 业 用 地 、 业 用 地 和交 通 用 地 等 方 面集 约 节 约 利用 的政 策 和 措 施 , 以 大 巴 窑新 镇 为 例 进 行 详 商 工 并
细分 析 , 最后探讨新加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我 国的启示 , 以期对 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参 考。
关键 词 : 加 坡 ; 地 集 约 利 用 ; 巴窑 ; 持 续 发 展 新 土 大 可
中 图分 类 号 : U 8 T 94 文献标识码 : C 文 章 编 号 :0 9—3 4 2 0) 4—0 8 10 8 2( 01 0 0 1—0 7
I t n i e U r a n s n S n a r n R e ea i n n e sv b n La d U e i i g po e a d v l to
LIKo ng— q n i g, CHEN n —r ng Yi o
( ol eo a dMa a e e t u z o gA r utrl nv r t , h n u e,C ia 3 0 0 C l g f n n g m n ,H a h n gi l a U ie i Wu a ,H b i hn 0 7 ) e L c u sy 4 A s a t Wi epo eso ra i t ns e dn p i c ia it s eub n l du e a e o eas n c n sbe t e d b t c : t t rc s f b nz i p e igu hn , n n i r a n s s c m g i a t u jc n e r hh u ao n e v a h b i f i
Ke y wor s: i a r d Sng po e;i e sv a d u e; T a Pa o ntn ie l n s o y h;s t ia e de eo usan bl v lpme t n
新加坡 位 于东 南 亚 马来 半 岛最 南 端 , 土 由新 领 加坡 岛和 附 近 5 4个 小 岛 组 成 。据 统 计 ,9 0年新 16 加坡 的国土 面积 为 5 0 k 通过 不 断 的填 海造 地 , 8 m , 20 0 8年增 长至 7 0 2k 到 2 1 1 . m , 0 0年 , 国土 面 积 将 达到 7 0 m 。2 0 4 k 0 8年全 国总 人 口已达 到 4 3 9 8 .4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