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培优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培优练习 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东汉的兴亡》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旨在()A. 取消分封制B. 恩泽贵族C. 削夺武将军权D. 加强中央集权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4.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A. 汉高祖B. 汉武帝C. 光武帝D. 汉景帝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中的“汉皇帝”是谁?“法令”是指他采取的什么措施?他为什么要颁布这道“法令”?(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道“法令”的主要作用。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反映的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亡》基础练习新人教版
《东汉的兴亡》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代诗人王琏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期中的高祖是西汉的建立者()A. 刘备B. 刘邦C. 刘启D. 刘恒2.《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
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地延续了两千多年”。
其中的“核心价值”指()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佛教思想3.“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天意指黄巾)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A. 陈胜、吴广起义B. 刘邦、项羽起义C. 西汉王莽起义D. 东汉黄巾起义4.“光武中兴”中的“光武”指的是()A. 王莽B. 刘邦C. 刘秀D. 张角5.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A. 出现文景之治B. 为西汉鼎盛奠定基础C. 百姓税赋加重D. 生产得到恢复发展6.“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毒死了他。
”材料反映出东汉后期出现的局面是()A. 外戚专权B. 政治清明C. 新旧交替D. 州牧割据7.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形成“光武中兴”局面B. 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 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 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8.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A. 黄巾起义B. 曹操专权C. 光武中兴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9.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
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A. 外戚宦官专权B. 道教开始兴起C. 王莽夺权改制D. 黄巾起义爆发10.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B. 统治者改制失败C. 社会经济被破坏D. 民族矛盾尖锐11.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事件是()A. 大泽乡起义B. 黄巾起义C. 国人暴动D. 八王之乱12.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虽然仅存续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A. 夏朝B. 南朝C. 晋朝D. 新朝13.下列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年代尺。
[精品]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培优练习 新人教版
《东汉的兴亡》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旨在()A. 取消分封制B. 恩泽贵族C. 削夺武将军权D. 加强中央集权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4.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A. 汉高祖B. 汉武帝C. 光武帝D. 汉景帝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中的“汉皇帝”是谁?“法令”是指他采取的什么措施?他为什么要颁布这道“法令”?(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道“法令”的主要作用。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反映的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
2.【答案】D【解析】 A“为政以德”、B“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C“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培优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
( B )3.下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文献
出处
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
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 《汉书》卷四《文帝纪》
斤,酒五斗”
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 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汉书》卷八《宣帝纪》
(东)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
·历史
( D )5.右图是东汉初期人口变化示意图,据此推测合理 的是 A.东汉初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B.东汉初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东汉初期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D.东汉初期社会局面较为安定
·历史
【解析】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社会局面较为安定, 人口得到快速增长,D项正确。材料中图示显示的是人口数 量的变化,不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东汉末年开始人口 大量南迁,排除B项;东汉初期的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鼎盛, 排除C项。故选D项。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01 基础过关 02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历史
( A )1.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 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东汉百姓的劳动生活 C.东汉南方地区的开发
B.东汉商业经济的繁荣 D.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
·历史
【解析】根据图片关键信息“东汉”“渔猎收获”“制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研究的主题是东汉百姓的生活,故 A正确。B项,图片的内容不能反映商业经济的层面,排除; C项,图片没有说明是在南方地区,排除;D项,图片没有反 映盐铁官营的内容,排除。故选A项。
·历史
( A )8.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短命而亡,即位的皇帝年
龄小,太后要依赖外戚掌握权力。当皇帝长大后,要想夺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刘秀是一代明君 ,以下局面属于刘秀统治时期的是〔〕A.文景之治B.汉武帝大一统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2.光武帝统治时期 ,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开展社会生产 ,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以下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A.屡次下令释放奴婢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办贪官污吏C.机构改革 ,多设郡县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3.东汉后期社会动乱的原因不包括〔〕A.外戚专权B.豪强大族势力膨胀C.宦官专权D.绿林起义4.东汉后期 ,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A.皇帝专权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宦官专权D.外戚专权5.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 ,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 ,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 ,“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历史现象是〔〕A.丞相权力膨胀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6.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 ,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小明学习的内容是〔〕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7.促使东汉走向衰亡 ,加速其瓦解的因素不包括〔〕A.光武中兴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起义D.州牧军阀割据8、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使其一蹶不振的事件是〔〕A. 大泽乡起义B. 黄巾起义C. 国人暴动D. 八王之乱9.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东汉黄巾军材料二东汉末年 ,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 ,万人所以乐附之者 ,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 ,辜榷〔搜到〕财利 ,侵掠百姓。
百姓之冤无所告诉 ,故谋议不轨 ,聚为盗贼。
〞〔1〕材料一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二 ,概括指出导致黄巾起义的原因。
〔3〕黄巾起义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8:DCDBCCAB9.(1) 公元184年, 苍天指东汉政权;黄天指太平道的天下.(2) 外戚轮流执政 ,信用亲信 ,朝政腐败等。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1.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A.前202年刘邦 B.前199年刘彻C.25年刘秀 D.221年刘备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3.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A.休养生息B.统一六国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4.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A.光武帝B.汉宣帝C.汉明帝D.汉高祖5.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6.下列对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特点表述比较确切的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7.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8.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B.自然灾害频发C.统治者“改制”失败 D.民族矛盾尖锐9.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武昌起义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10.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11.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12.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提升训练无答案新人教版
提升训练—《东汉的兴亡》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84分)1.以下都是两汉时期的皇帝,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③①D.③④①②2.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汉景帝3.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4.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5.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提出了口号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6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和帝以下各帝继位年龄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继位年龄10岁1岁13岁11岁2岁皇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继位年龄8岁15岁12岁14岁9岁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2)材料二中童谣的大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京师震动”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名校资料)2020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练习卷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现象是东汉中后期的主要政治表现()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答案】C2.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A.咸阳和镐京B.长安和洛阳C.长安和镐京D.咸阳和洛阳【答案】B3.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往往重用自己的亲族来控制朝政,这就形成了()A.外戚专权现象B.宦官专权现象C.太后垂帘听政D.藩王夺权现象【答案】A4.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意义不包括()A.推翻了东汉政权B.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C.缓解了土地兼并D.体现了农民的斗争精神【答案】A5.结束西汉政权的是()A.刘秀B.刘邦C.王莽D.梁冀6.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答案】D7.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开元盛世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文景之治【答案】C8.东汉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答案】C9.经典诵读己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中的“兴”指的是( )。
A.刘邦的统治局面 B.刘彻的统治局面 C.刘秀的统治局面 D.刘琦的统治局面【答案】C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起义口号请回答:(1)黄巾起义爆发于哪一年?(2)“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3)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1)公元184年。
(2)“苍天”指东汉政权,“黄天”指太平道的天下。
(4)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农民起义。
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同步训练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西汉后期,夺取政权建立新朝的是A.嬴政B.刘邦C.项羽D.王莽2.东汉的建立者是光武帝,他的名字是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启3.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是A.咸阳B.洛阳C.长安D.邯郸4.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
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A.释放奴婢B.建立刺史制度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5.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
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百家争鸣D.休养生息6.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任用贪官污吏B.土地兼并严重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7.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8.东汉末年,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威望后率众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A.陈胜B.吴广C.刘秀D.张角9.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一场农民大起义B.历时9个月被镇压C.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D.深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10.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二.材料题11.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及采取的共同措施。
(3)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请结合汉武帝和光武帝的事迹,各举出两例进行说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选择题1.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A.秦朝B.西汉C.新朝D.东汉2.以下都是两汉时期的皇帝,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③①D.③④①②3.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A.汉武帝B.王莽C.汉景帝D.光武帝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有()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②减轻刑罚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③④5.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A.皇帝专权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7.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的实质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8.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了东汉后期的哪一社会状况()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9.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提出了口号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汉之难,无国能敌。
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1)材料一中的“中兴”指哪个朝代?这段话是谁说的?“大汉”是谁开创的?材料二如图(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材料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习题新人教版
时间 光武帝初年 57年(光武帝去世时)
105年
全国户籍人口 1000多万 2100多万 5300多万
A.光武帝为东汉的发展奠定基础 B.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东汉末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D.光武帝把东汉的统治推向鼎盛
【点拨】由表格内容可知,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户籍人 口持续增长,为东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 表格内容只反映了东汉初年至东汉中期的情况,并未反 映东汉末年的情况,排除B、C;表格内容并不能反映东 汉统治达到了鼎盛时期,排除D。 【答案】A
4.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 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 ②宦官和外戚交替掌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 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点拨】东汉政权的衰亡,主要是东汉中后期后,宦官 和外戚交替专权,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答案可得。 【答案】C
5.【2020•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依据下表可以得到的历史 结论是( )
4.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 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10 1 13 11 2
年龄
寿命 27 2 31 30 3
8 15 12 14 9 9 36 34 14 54
A. 爆发农民起义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东汉走向灭亡 D.诸侯割据一方 【答案】B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 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他在位期间,多次发 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 婢,朝廷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 业生产。他还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 县,官员十置其一。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东汉的兴衰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D )2.新朝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
其建立者是( C )A.刘邦B.吴广3.(2018云南芒市校级)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的史事( C )A.刘邦B.刘彻4.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时间是( D )5.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属于其统治措施的是( D )A.下令释放奴婢C.合并郡县6.“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D )7.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C )B.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D.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8.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
汉灵帝光和七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黄巾起义爆发。
光和元年是公元178年,黄巾起义开始于( C )9.下列关于黄巾起义叙述错误的是( C )10.较之秦末农民战争,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 A )A.创立宗教组织C.推翻了封建王朝11.(2018唐山丰南区)《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B )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D.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12.要拍一部关于东汉的电视剧,由你担任导演,你会选择下列素材中的( C )①刘秀起义反抗王莽统治②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个治世——光武中兴③外戚、宦官争权夺利、互相争斗、政局混乱④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3.(2018宝鸡渭滨区)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D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选择题1.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A.光武帝B.汉宣帝C.汉明帝D.汉高祖2.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光武中兴的准确含义是指汉光武帝刘秀( )A.颁布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B.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发展C.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D.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4.汉高祖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 )A.退役兵士,免除若干年徭役B.释放奴婢为平民C.让战时逃亡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D.惩处贪官污吏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之一是(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7.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28.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 .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9.“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二、材料题10.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195年。
最新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练习卷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现象是东汉中后期的主要政治表现()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答案】C2.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A.咸阳和镐京B.长安和洛阳C.长安和镐京D.咸阳和洛阳【答案】B3.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往往重用自己的亲族来控制朝政,这就形成了()A.外戚专权现象B.宦官专权现象C.太后垂帘听政D.藩王夺权现象【答案】A4.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意义不包括()A.推翻了东汉政权B.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C.缓解了土地兼并D.体现了农民的斗争精神【答案】A5.结束西汉政权的是()A.刘秀B.刘邦C.王莽D.梁冀【答案】C6.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答案】D7.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开元盛世B.贞观之治C.光武中兴D.文景之治【答案】C8.东汉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答案】C9.经典诵读己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中的“兴”指的是( )。
A.刘邦的统治局面 B.刘彻的统治局面 C.刘秀的统治局面 D.刘琦的统治局面【答案】C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起义口号请回答:(1)黄巾起义爆发于哪一年?(2)“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3)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1)公元184年。
(2)“苍天”指东汉政权,“黄天”指太平道的天下。
(3)张角。
(4)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农民起义。
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的兴亡》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
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旨在()
A. 取消分封制
B. 恩泽贵族
C. 削夺武将军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
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
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4.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光武帝
D. 汉景帝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材料中的“汉皇帝”是谁?“法令”是指他采取的什么措施?他为什么要颁布这道“法令”?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道“法令”的主要作用。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反映的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汉武帝大一统--推恩令。
2.【答案】D
【解析】A“为政以德”、B“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C“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特征。
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
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所以,本题的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是错误的;其它三项都是正确的。
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初年的繁荣景象。
由所学可知,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选C。
二、材料题
【答案】
(1)皇帝:汉武帝(或刘彻);措施:颁布“推恩令”;原因: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主要作用: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
【解析】
(1)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的知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以得到这里讲述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因此,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所以颁布“推恩令”的原因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由此分析,这道“法令”的主要作用是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