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余光中《乡愁》的音乐美

余光中《乡愁》的音乐美

余光中《乡愁》的音乐美导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的《》诗章,让人感受到诗人不仅是在用诗境抒写海外游子难忘大陆故土的殷切思乡之情,更是在用音调动人的乐声吟唱一曲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一往情深的恋歌。

诗人将“诗”与“歌”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乡愁》诗章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音乐美。

一般来说,体现音乐美的主要形式就是节奏匀称鲜明,音韵和谐优美。

而诗的节奏则表现为诵读诗歌时的有意停顿,大致类似于音乐曲谱中的节拍。

《乡愁》一诗共有四小节诗,每小节诗分为四行,四行的节奏分别为1、3、2、 2,总共八个节奏;重音均落在第二、三、四行的最后一个节奏上,且第二行全句皆为重音。

由于全诗每小节分行均等,节奏划分及重音分布完全相同,每小节诗之间又均衡对称,于是便构成了《乡愁》一诗重章叠句的.传统诗歌的结构格局;跟诗中所采用的比喻、反复、叠字、层递、反衬等辞格方式一道,共同构成诗章的完美艺术整体。

诵读起来轻重错落,参差有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不仅如此,《乡愁》诗章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章叠句的结构格局中所蕴含着的优美旋律上。

全诗可视作一首乐章。

每一小节诗则可视作一个乐段,而每个乐段则自成一个抒情旋律,且抒情旋律的高潮就表现在每小节诗的第二行“乡愁是——”的三个节奏上。

这样,每小节诗的高潮又构成了全诗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主旋律。

因此,全诗的整个抒情旋律便随着前三个乐段诗情的逐层推进,至第四个乐段就自然形成全诗抒情旋律的总“高潮”,有如波涛渐进至钱塘江口最后骤然汇聚成九级巨浪一般。

鉴于诗章所具有的如此音乐之美的特点,因此在朗读《乡愁》一诗的前三节诗歌时,宜音调沉稳舒缓,低回掩抑,方至第四节诗歌时,则力度饱满,音调上扬,愁怨中蕴含着深情与希冀,使全诗所抒发的乡愁随着诗歌展示的空阔意境得以升华而极具广度和深度,显现出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凝重感,让人回味和感叹不己。

《乡愁》一诗蕴含的音乐美使得乡愁更加无限。

艺术歌曲《乡愁》的创作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乡愁》的创作特点分析
由著 名 男 中音 歌 唱 家 佟 铁 鑫 饱 满 深 情 的 演 绎 ,成 为 作 曲造 诣 和 传 唱
很 高的起点上得 到发展 。艺术歌 曲通 常具有极 富代表 性 的特 点 :诗 与音 乐的融合 、歌 词创作 的严谨 、旋律 伴奏 的一体 、演唱技术 的规
范 以及 表 演 形 式 的 固定 。
李海鹰 ( 1 9 5 4 一), 中国作 曲家 ,毕业于星海音 乐学院。李海鹰 以诗作 《 乡愁 》为 基础 创作 的艺术歌 曲 《 乡愁 》, 曲调 鲜明,旋律舒 缓 ,又 是 电视剧 《 闽南名流 世家》 的经 典名 曲,经 由著名 男中音歌 唱家佟铁 鑫饱满深 情的演绎 ,成为作 曲造诣和传 唱度都很 高的一首 艺术 歌 曲。李 海鹰 曾为 《 黑冰 》、《 外来妹 》、 《 刑警 本色 》等 等 电
众 间架起沟通和欣赏 的桥梁 。 诗作 《 乡愁 》 内容上展 露作 者 自己在 大陆的记忆 更多 ,小 时的


艺术歌 曲 乡愁 》的创 作
枚 邮票、长大后 的一张船票 , 以至于后 来的的一方 坟墓 ,都将 诗
( 一 )词 作 家 生平
人 自己的故乡愁思 予 以寄托 ,渗 透进浓厚 的情感 因素 。在意象 的选 择上 ,跨越时空 的思念分别 寄予 四个意 象:邮票 、船 票、坟墓 、海 峡 。构 思奇特 、独辟 蹊径 ,极 富现实主义 的色彩 。从 记忆 的迁 移, 再转置情 感的归属 ,都展现 了诗人 内心对 故土的极度 思念 ,甚 至是
黄河之声
2 0 1 5 年第 l 6 期
艺 术 歌 曲 乡 愁 的 创 作 特 点 分 析
王 诗 颖
( 湖 南科 技大学艺术学院,湖 南 湘潭 4 1 1 2 0 1 )

《余光中诗选》赏析

《余光中诗选》赏析

《余光中诗选》赏析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余光中诗选》进行赏析,从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入手,探讨其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余光中诗选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是《乡愁》,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故乡的云彩”、“匆匆划过波涛”等描绘了作者的回忆和眷恋。

同时,通过对“乡愁”一词的反复运用,余光中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广泛的人生经历相融合,使得这首诗具有普世的情感共鸣。

《夏日绝句》是余光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展现了夏季的酷热和舒缓。

诗中的“燥风扇动梅子香”和“蜉蝣入户长相伴”等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夏日的独特氛围。

此外,余光中通过诗句的对仗和音韵的把握,赋予诗歌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得诗歌在琐碎之中融入了一份宁静和温暖。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余光中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

例如《六月》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残酷与人性温情并存的描绘,探讨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诗中的“三、五月风雨”和“万户捣衣声”的意象,既具体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温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深深向往。

此外,余光中的诗作中还经常包含着哲思与隐喻的意味。

《万般无奈听杜牧》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诗中,余光中通过杜牧诗作中的音乐隐喻以及自身的创作感悟,讨论了艺术的边界与无奈。

通过对杜牧诗句的借用,诗人思考了诗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并通过对艺术无奈的描绘,表达了对创作困境的思考。

总的来说,《余光中诗选》展现了余光中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既包含了对个人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又透过个人的思考和洞察,呈现了更加普遍的人生哲思。

余光中的诗作以平实、真挚的语言风格为主,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内涵深刻,触动人心。

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余光中的诗歌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余光中乡愁诗歌鉴赏考研

余光中乡愁诗歌鉴赏考研

余光中乡愁诗歌鉴赏考研余光中(1930-2017),原名余宗鲁,字子洲,著名的中国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诗体学家,清华大学文学院名誉教授,“文坛三老”之一。

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学术期刊、传媒报刊,还出版有多部诗歌集、小说、散文集,有《余光中诗话:文治思想与民俗审视》、《余光中诗话:唯心主义及其它》、《余光中诗话》、《余光中乡愁诗歌义解》等,诗作也写到慈善、思想、心灵、文化、社会等方面。

二、余光中乡愁诗歌分析余光中用乡愁味道贴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当代诗中最重要的一种诗歌风格。

他的乡愁诗歌对古代乡土文学的热爱和回归,把乡土文艺文化的元素融入诗歌,使乡愁诗歌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其乡愁诗歌既有古代文言文的典雅品格,又有现代文言文的隽永体现,可以说是把古今文言文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言文诗歌。

余光中乡愁诗歌着重描写中国古代乡土文学中的老家和老乡,在他的乡愁诗歌中可以看到古乡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乡土文化的历史特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他的乡愁诗歌有的充满了深厚的乡土情感,有的又表现出乡土文化中的古朴和乡间传统,让人唏嘘不已。

余光中乡愁诗歌具有深沉的悲怆情绪,诗中的乡愁有的是对家乡的怀念,想念家乡的传统习俗和乡土文化,有的是对家乡的离别之情,由于时代变化,诗人在家乡看到的不再是昔日的家乡,只有乡愁情绪油然而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深沉哀伤。

三、余光中乡愁诗歌的特色1、语言特色余光中乡愁诗歌的语言特色非常明显,他的作品大多使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结构严谨,文字用典自然,有古典诗歌的华丽和精致,又有现代诗歌的细腻和优美,使余光中乡愁诗歌有着独特的文言文风格。

2、情感特色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情感特色也十分突出,他的乡愁诗歌一方面以伤感情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乡愁之情,另一方面以豪迈坚守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人感受到乡土文学独有的神韵。

3、文化特色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文化特色也十分明显,他的乡愁诗歌多采用当地的民间故事、民谣、传说、习俗等元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农耕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沉淀,使诗歌更加充满生机。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一个是在海外的流浪之中写下,一个则是在国内的深夜之中写成,但是两人都以个人的视角,从感官和情感出发,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思考流露出来。

余光中的诗在结构上较为严谨,每一句都写得十分精炼。

他以小溪、村庄、菜园等诸多细节来描绘故乡的万般风情。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则深刻而含蓄,反映了他多年离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故乡的“石头、水泥、钢铁”等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她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情味道的描摹,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氛围。

同时,她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热爱和思念。

她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让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诵读者的心声。

总的来说,两首《乡愁》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的诗注重细节、精简而富含思考,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音乐美。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两首《乡愁》都是对人类故土情感最为深刻和真挚的赞歌。

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

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

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
《乡愁》的艺术特色——“距离”产生美。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作品原文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乡愁》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余光中的《乡愁》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乡愁》原文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乡愁是一种心理状态,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关键时刻,它可以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某种折磨。

乡愁激起了无数的情绪,令我们感到绝望与暗淡。

余光中,一位中国新时期著名的诗人,把这种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乡愁》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共鸣。

《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首很有名的诗,它描述了一个离乡的人的深深乡愁之情,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诗人内心深处的苦楚。

诗歌以三联格式展开,第一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人们离乡时熟悉的乡村景象,是人们对乡愁的痛苦最直接的写照。

紧接着第二联“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因乡愁而难以释怀的痛苦,也给了读者一种“断肠”的感受,令人动容。

最后一联的“芳草萋萋鹦鹉洲,江潮恶湿,青山空蒙雨亦留”,以对比孤独的形象抒发乡愁,像一个无尽的回响,令人更加了解乡愁的苦楚。

只有在经历过这种分离的痛苦,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这首诗中流露出来的乡愁之情。

余光中笔下的乡愁,不仅仅表现在此,他的诗歌常常充满着一股乡愁之情,而这种乡愁也在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他的《月下独酌》,写出了一个醉酒独自在月下饮酒的绝望情怀,而《宿建御寺》中,则描写了因乡愁而深处枯萎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到关于乡愁的思考。

乡愁在余光中诗歌中更深刻地表达,让读者们在充满乡愁的抒发下,一探究竟,更深刻地理解乡愁的深厚内涵。

作为一位新时期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他认为家乡把他们困在旧有的思维模式中,而他希望能够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但却又不能摆脱乡愁的折磨,他反复地表达了乡愁之情,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乡愁。

另外,读者在接触余光中的诗歌时,可以从其他方面去体会乡愁,比如说,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反思自己的乡愁之情,去理解他的抒发。

乡愁是一种心理状态,既可以抒发出深切的情怀,又可以激发我们对遗忘的故乡的思念,让我们深刻地重温过去,而余光中的《乡愁》正正做到了这点,让我们纵横情思,慰藉我们内心难以释怀的乡愁之情。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台湾诗人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一、余光中简介1、生平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2、创作风格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关于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关于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关于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赏析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

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呻吟。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两岸的沧桑和风霜。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

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

于是乡愁那平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

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

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

乡愁四韵余光中赏析

乡愁四韵余光中赏析

《乡愁四韵》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富有
民族特色的意象和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
深眷恋和热爱。

首先,诗人选取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象——长江水、
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每一个意象都象征着祖国的某一
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

其次,诗人以意境为美,注重情感与物象的结合。

每一韵
都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有含蓄而深
沉的美感。

再次,诗人以结构为美,四韵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严谨的思维逻辑。

最后,诗人以音韵为美,每一韵的末尾都以“韵”字收尾,形成鲜明的音乐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乡愁四韵》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
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同时也唤
起了我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评余光中的《乡愁》

评余光中的《乡愁》

评余光中的《乡愁》作者:徐树忠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2期前段时间有幸教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篇诗作《乡愁》,这首诗人文气息非常浓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三十多年。

本来我觉得面对的一帮“不识愁之味”的学生,教读这篇文章会有一些难度,然而,事实上那股令人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越来越浓,好似一坛陈年老醋扑面而来,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笔者认为传统主题能产生如此效果应归功于余光中先生诗歌的“浅易”的特点,而《乡愁》又具体体现在了以下三个方面:1.溶乡愁于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中。

古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

从海涅的《在可爱的德国故乡》到莱蒙托夫的《祖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静夜思》,从40年代的《流亡三部曲》到上世纪70年代的《长城谣》,概括了多少游子眷恋故国亲人的感情啊!然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秉承传统主题的基础之上,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感,不露痕迹地融传统于现实,将个人悲欢、祖国之思、民族之恋融为一体,寄寓着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祖国之爱,概括了整整一个时代华夏子孙的共同感情。

具有传统乡愁诗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无法具体可感的情绪,余光中先生在广远的时空中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是余光中先生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人生不同的阶段里,这些是最能体现“乡愁”特殊内涵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如: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恩等等,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普遍的感受和产生共鸣的基础。

2.厚积薄发谱写一曲吐不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浓浓乡愁,既包容了无数的海外游子不尽的思乡之情,又概括了诗人独特而又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深刻体验。

余光中先生是福建省永春县人,少年时候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重庆去读书求学。

那时候,让他企盼,让他魂牵梦绕的只有那贴着一方邮票,盖着圆戳的母亲的来信。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浓浓的愁绪也能表现得异常凄美。

中华民族是个多情的民族,即使远在天涯,也时刻深深眷念着天边的故土。

当多情与浪漫相遇时,于是,便会泛滥出诗——无止无息的诗。

情是这世上极抽象的词汇,总是有着,却又总是看它不见,总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

在思乡愁情袭来时,“月”成了中国人的最爱,由“月”而勾出的诗便多了起来。

而余光中对着悬挂了无数个日夜的思乡的明月,却浮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于读者眼前。

当我们感念“天涯共此时”的一刹那,这四个意象果真让人觉得,故乡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远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真的便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乡愁”了。

“乡愁”是痛苦的。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母亲”,现在又多加一个“爱人”,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与故乡有关的思念也在逐渐地增多、加重。

不论是生养的血缘,还是缠绵的爱恋,当它终归化为亲情的时候,当这亲情生生地被空间拉远了的时候,愁苦便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然而,毕竟这时的愁苦还可排解。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终可传去我们彼此的思念,并最终拉近这空间上的距离。

于是,在诗中,愁苦里我们享受到了幸运与幸福……岁月在更迭,乡愁在加深。

而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时,痛苦中又隐现幸福的“乡愁”里,却变得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乡愁》(余光中)赏析2(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乡愁》(余光中)赏析2(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

余光中《乡愁》赏析【诗歌全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乡愁》余光中2023简版

《乡愁》余光中2023简版

《乡愁》余光中《乡愁》余光中引言《乡愁》是中国大陆作家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款款的描绘和与读者共鸣的主题而受到广泛赞赏。

本文将对《乡愁》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第一段《乡愁》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到了作者对故乡的追忆:“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这个简单的描述引出了整首诗的主题,乡愁。

乡愁在诗中被比喻为一枚小邮票,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诗中还提到了“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通过船的形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细腻而触动人心的描写,使得诗中的情感得以传达,引起读者对故乡的共鸣。

第二段诗中的描写不仅限于乡愁的感受,还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例如,诗中写到:“秋天的麦田里有一种韵味叫做乡愁”。

这句话以秋天的麦田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丰收的景象,也蕴含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意。

诗中还提到了大自然的力量:“苍老的母亲在黄昏的田野上歌唱”,这句话通过母亲的形象,将大自然与乡愁相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段《乡愁》还反映了现代化对乡村的冲击,以及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忧虑。

诗中写到:“乡愁是我对过去的回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也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担忧。

作者通过诗中的描写,呼吁人们保留乡村文化,珍惜乡愁,纵览现代化的冲击。

第四段《乡愁》以余光中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通过细腻而有力的描写,诗中情感得以传达,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诗中还探讨了现代化对乡村的影响,表达了对乡村文化的担忧。

整首诗以其深情厚意的主题,为人们激起对故乡乡愁的记忆和思考。

结论《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以其深情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读者的赞赏。

通过描绘乡愁的感受和表达对现代化进程的忧虑,诗中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对乡村文化的珍视。

这首诗引发了对乡愁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

《乡愁》以其深情款款的主题,令人回想起个人的故乡回忆,也呼吁人们保持对乡愁的关注。

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比较余光中和洛夫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诗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

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在百首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

洛夫也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与余光中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也写了不少乡愁诗,其中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是他们情感分量最重的诗篇之一,诚然他们的创作特点各有千秋,本文就其乡愁诗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从艺术特色方面看,余光中注重新颖奇特比喻点染余光中的许多诗歌中运用了新颖贴切的比喻,例如《我之固体化》:“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们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

”在此诗中余氏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自己形容为冰块。

《乡愁》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当我死时》中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二、原型意象吸纳与新意象挖掘意象是构成诗歌的生命,余光中乡愁诗作的意象不仅追求独创新奇、丰盈力度,而且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民族神韵。

尤其重视原型意象的吸纳与经营,如月亮、鸟类、莲等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原型意象。

《当我死时》、《敲打乐》、《望边》、《布谷》等诗都选用了鹧鸪、布谷等意象,这类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具有一种民族认同感、一种永恒的生命活力。

另外余光中的诗中还注重新的意象的开发,例如《乡愁》这首诗中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比喻性意象。

三、“陌生化”语言浸润余光中在其乡愁诗中,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与打磨,陌生化语言的呈现,形成“张力”,产生语言美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具体体现在语言间反常、突兀的组接,如《对李白》中:“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今黄河反从你的句中来”两句,自然不合通常的汉语语法,而“轰动匡庐的大瀑布……可是你倾倒的小酒壶?”更是反常而奇谲了,然而它神奇的想象所产生的活力却令人遐想联翩。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余光中《乡愁》的语言结构赏析

余光中《乡愁》的语言结构赏析

余光中《乡愁》的语言结构赏析
余光中《乡愁》被誉为“当代华语诗歌的司空见惯”,在流传至今的近五十年中,始终深受各代人的喜爱,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诗歌中深沉的情感,以及它极具代表性的语言结构。

《乡愁》以其优美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诗中流露出明显的思乡之情,这种情绪被寄寓在其句子结构之中,从而使读者能够有效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情感与思绪。

首先,余光中在这首诗中利用长句进行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像一汪波光潋滟在桃花岸,轻轻的你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其中包含不少的比喻,从而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理解作者的心理。

另外,余光中的《乡愁》中充满着比喻,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更具有诉说性。

比如,“回忆,是漫漫长路,一步一回头,又见长杨柳”中所包含的隐喻,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唤起对家乡的思念与恋慕之情,使他们瞬间回到了早已离去的乡愁中。

此外,余光中在《乡愁》中大量使用了押韵技巧,进一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准,使得诗歌变得更加连贯。

例如:“落叶聚还散,家乡旧已改”中的押韵,使整首诗的节奏变得自然优美,令读者感到舒畅。

总之,余光中在《乡愁》中利用长句、比喻和押韵等技巧,使得诗歌变得更加丰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在感受到作者缠绵悱恻的心情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文字结构。

因此,《乡
愁》深受众多人的喜爱。

《乡愁》艺术特点

《乡愁》艺术特点

《乡愁》艺术特点《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

而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

下面是《乡愁》艺术特点,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中这样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由此可见,诗人在每个诗节中抒情时都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距离”情境。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细细地品味,却觉得妙意无穷。

先从时间上说,年少时,因为求学与母亲产生“距离”,从而“乡愁”产生;成年时,因为谋生,与新娘产生“距离”,“乡愁”产生;人到中年,因为岁月无情,与母亲阴阳相隔,“乡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乡愁”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诗人。

你看,诗人用“距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再从距离的实质性来看“距离”的妙用。

我们都知道,距离产生美是靠距离的远近来完成的。

这还得从四个抒情物象说起。

作者在四个不同的时间段用了四个不同的物象来传送着“乡愁”。

分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会发现,“邮票”“船票”连接的两头,距离较远;而“坟墓”“海峡”连接的双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我们再品味一下,你会发现诗中所传送的乡愁,距离较远的,可以通过“邮票”“船票”来传送,来倾诉,来实现;而看起来距离较近的,尽管距离是近了,似乎也可以传送、可以倾诉,却难以实现。

真可谓“实远而近,实近而远也”。

而真正困扰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虽近犹远的乡愁。

作者便是借着这微妙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乡愁的存在、乡愁的微妙与无奈。

“有奈”是常人所共有的,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无奈”才是本诗所要表现的主题。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

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
作者:王善俊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2期
乡愁,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念与留恋,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

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选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突出诗歌的含蓄特点。

《乡愁》这首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非常有新意,学习中加强引导,突出意象选择的特点,这样设计效果较为理想:
师:“写乡愁的诗歌非常多,同学们调动思维,看谁说的最多。


生:“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师:“同学们列举的诗句中都依托特定意象抒发感情,本文意象的选取独具匠心,成为诗歌中的经典,一起来分析其中的微妙吧!”
生:“文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都非常的细小,非常具有新意。


生:“作者选取的意象不仅非常小,而且又都加了特定的修饰词语,如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样就使本来就比较小的意象好似又小了许多。


师:“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作者为何将意象写的那么小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学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及时指导。

作者将意象写的那么小,具有深刻的含义,就是这些非常细小的意象上面都包含了对亲人、故乡、祖国深沉的爱.意象虽小,但在这些看似细微处却包含著单纯、集中、强烈的感情,给人们含蓄深刻别样感受。

二、有力提升,升华深刻的主旨
诗歌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一首诗中都包含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有些比较直接,通过阅读能感悟出来,有些比较含蓄深刻,要通过具体背景及内容仔细分析,才能准确地体会出来。

师:《乡愁》包含着哪些情感呢?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生:“有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表现在小时候在外学习时想念母亲,通过寄信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爱,后来母亲去世了,常常忆起那块坟墓,心中充满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生:“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通过坐船才能与亲人相见的场景,可知当时的社会原因,不能常与家人团聚,只能体现一张张的船票中,心中很是伤感。


师:“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升华,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第四节中写了作者对祖国的爱,抒发了内心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让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作者由对家人、家乡的思念,提升到对祖国的爱,这是情感的升华,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指导学生学习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由对家乡亲人的爱,上升对祖国的爱,这一主旨的升华提升文章的魅力,较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也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三、灵活手法,尽显精致的形式
文章只有短短的四小节,从中体现出的意象、主旨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文中表现手法的运用也非常的灵活新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学习中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分析,从中总结出好的写作方法。

师:“本文在手法的运用方面非常灵活,各小组加强互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展示。

第一学习小组:“脉络清晰。

文中的各小节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衔接,如‘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像一条线将全诗串起来,年龄在不断的增长,感情也在逐渐加深,较好突出文章的主旨。


第二学习小组:“形式和谐。

首先是结构上统一,每一小节句式整齐、匀称、和谐、韵律感强,朗读时流畅、自然、朗朗上口,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学习小组:“用词巧妙。

每一节中都运用了叠词,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为强化感情的抒发奠定了基础。

量词运用恰当,如‘枚、张、方、湾’,较好的加深了文章的表现力及情感深度。


第四学习小组:“过渡巧妙。

文中前三节写了对亲人、家乡的思念,第四写了对祖国的爱,情感由浅入深,过渡自然巧妙,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探究文章灵活的写作手法,从结构设计、节奏韵律、词语运用及过渡等,对学生写作方法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为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文章虽然短小,但通过独特的意象、巧妙的结构形式及深刻的主题,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学习到独具匠心的写法,还从中体会出一番别样的滋味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