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 第三课时
种群与群落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匡堰初级中学谢学芳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概念2、学会识别种群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课堂引入:影音播放:生物的多样性。
提问:面对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各种生物,我们想深入研究该怎么办呢?引入分类意识。
复习林耐的生物分类法。
提问:满足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同一种生物呢?一、认识生物种群读图:让学生选出同种生物,并讲出理由。
学生讨论:可能会得出:形态、结构相似的生物是同一种生物。
追问:青蛙与蟾蜍是同一种生物吗?提示学生与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可能会得出:同一种生物不但形态、结构相似,还必须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追问:马和驴是同一种生物吗?从而得出:同种生物的正确概念。
读图:让学生感受同种生物生活的特点。
分析讨论,得出种群概念。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块地里所有的向日葵构成一个种群吗?2.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种群吗?3.一个池塘里的青蛙和蝌蚪构成一个种群吗?读图,感受怎样来描述一个种群呢?引出种群特征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活动:测一测:种群密度1.测金鱼缸内金鱼的种群密度。
2.测教室内学生的种群密度。
说明: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种群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1)【课标解读】【知识讲解】一、种群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个体。
【学生活动1】①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②一个湖泊中的全部大鲤鱼是一个种群()③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④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例1】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 种群密度(反映种群数量大小)(1)定义: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方法A.样方法(适用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方法步骤】第一步:确定调查对象第二步:选取样方第三步:计数第四步:计算种群密度【学生活动2】①调查对象应选择丛生植物还是单株生长的植物?②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③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植株怎么计数?④怎样计算种群密度?【例2】(1)若图为一样方,统计该样方植株数为。
某同学根据该表,调查草原中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B.标志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方法:在单位面积上捕获某生物n1只,作标记后放归,后进行第二次捕捉,第二次捕捉到n2只,其中有第一次标志的m只,则该种群密度为(n1×n2)/ m 只。
【例3】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A.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B.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C.样方法、样方法 D.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例4】在对某地麻雀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6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志环后放掉;数日后,又在该地捕获麻雀45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15只。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
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
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
5.正确认识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6.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 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 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
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
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 遭 到 破 坏 时 , K 值 会 ___下_降____ ; 当 环 境 条 件 状 况 改 善 时 , K 值 会 ___上_升____。
景观资源学第四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四)群落环境
群落环境:群落内部形成的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即 群落环境。 成因: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 过植物枝叶的遮荫和挡风,根系不断地分泌有机化合物, 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较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质的 分解 以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地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 使得群落环境不同于周围裸地的环境。
常绿阔叶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半球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干燥而寒冷, 本区虽无严寒,但有时出现霜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15~18℃,夏季最有利于 植物生长。土壤为红壤、黄红壤,山地红壤,pH值在5.5~6.5之间。
(2)群落特征。 群落外貌暗绿,结构简单,整齐,似馒头状,分层清晰。热带雨林中的板状根、 老茎生花、巨大藤本等一切特征,在这里不明显。
常绿阔叶林区内还有一些针叶树组成的常绿针叶林。它与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性相似,其针 叶扁平而具光泽,且与光线垂直。常见的巨杉、油杉、铁杉、竹柏等均属此类。
第46页,共80页。
常绿阔叶林
第47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下生长的群落,亦称为夏绿木本群落。
(1)分布与生境特点。
第13页,共80页。
2、群落的水平结构 ——镶嵌性(Mosaic) 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 于整个群落中。 形成原因:小地形的起伏变化
土壤湿度或盐渍化程度的差异 光照状况的不同
动物活动 植物依靠根蘖或根茎繁殖
第14页,共80页。
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第15页,共80页。
第48页,共80页。
落叶阔叶林
第49页,共80页。
针叶林 针叶林是由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寒温带针叶林,也包括高山上面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群落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森林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叫生物群落。
那么,森林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我们称其为森林群落。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群落不是杂乱无章的,群落是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的群落的出现,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呢?在这里,我们认为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物群落得以维持的动力机制。
在有关进化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导致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或者说自然选择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动力。
我们也相信,任何一个生物类群或者生物群落的有规律的组合都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内在的,生物群落的维持机制是组成该群落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既包括正相互作用,也包括负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就谈不上一个确定的生物群落的形成。
2. 群落的结构在中学阶段,学物理,学化学时必然学到分子、原子。
学习方法是,先研究它的结构,知道分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即分子结构;然后研究它的性质,即分子运动等。
所谓结构,就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 而系统则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全局。
结构与系统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部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就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也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畴日益受到多门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讨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计算机----。
第三章 种群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 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 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二)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间变动。 种群的季节消长(seasonal change in number):一般具有生 殖季节的种类,种群的最高数量通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 之末。
3)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1963)从种群遗传角 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的或潜在的彼此杂交的个体 的集合”。但有人指出,以可杂交性对种进行分类 在理论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应用于野外操作 的可能性较差,因为在野外识别其可杂交性有很大 困难。此外,生物间的杂交能力很少达100%。如 两个种群杂交能力达55%,哪两个种群算不算一个 种?可见,这种划分也有一定局限性。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生物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后,一般会有以下 几种可能: 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fluctuation) 周期性波动(regular fluctuation) 种群衰落(population decline) 种群灭亡(population exitinction) 种群爆发(population outbreak)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群 数量剧烈下降。 生态入侵(population invasion)某种生物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迅速扩张 蔓延的过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大多数种群的增长率不是不变的,因此必须考虑密度改变对 增长率的影响问题。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定密度与增长率关系 是线性的。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探规寻律】 类 型 增 长 型 稳 定 型 衰 退 型 年龄结构曲 线
三种年龄结构曲线比较 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出生率大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增大 出生率等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稳定
年幼个体 数大于年 老个体数
②把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种群必须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
和时间的种群不存在。 ③把握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 特征、遗传特征。 a.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具有 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b.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累加,个体与种 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个体层次到 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 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 依据。 (1)年龄结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2)相同年龄结构情况下 ♀>♂→种群密度增长快 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增长慢
第________年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
在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
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 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 (5)种群迁入第二年,增长明显加快的主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注意区分种群与群落:1、种群:2、群落:(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特征):①范围和边界②物种组成③生态位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演替情况⑦季节性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1)含义: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个体数量无必然联系。
(2)常用调查方法:①样方法:用于统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②取样器取样法:用于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注意,调查种群密度的常见方法一般都可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只是使用侧重点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于统计具体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目,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在于统计所有的物种数目。
3、规律:①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有些物种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③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若两种生物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3)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数量曲线图:两种生物数量曲线上表现为完全同步性变化(同向)。
3、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数量曲线图:①一般情况下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数量少的为捕食者。
●不绝对,如树与昆虫。
②非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数量总是先上升先下降,而捕食者延迟于被捕食者。
(3)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见必修二119页):①内容: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第1讲 种群与群落
[真题易错·辨析清] 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的正误 (1)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 富度。(2021·河北卷)(√) (2)(题干信息说明:2020 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 2 处发展至 81 处,数量超过 8 000 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可采用逐个计数 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2021·河北卷)(√) (3)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2020·山东等级考)(×) (4)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2019·浙江 卷)(√)
(5)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2020·江苏 卷)(×)
(6)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2020·全国 卷Ⅰ)(×)
2.判断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的正误 (1)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2021·全 国甲卷)(√)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2020·全 国卷Ⅰ)(√) (3)施用绿僵菌工程菌减少害虫,不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存在寄生关 系。(2020·天津等级考)(√)
2.(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 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 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 为 保 证 调 查 的 可 靠 性 和 准 确 性 , 选 取 样 方 时 应 注 意 的 主 要 事 项 有 ________ (答出 3 点即可)。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必备知识基础练1.北极熊不能在热带生活,杨柳不能在沙漠生长,影响它们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A.温度、水分B.温度、阳光C.水分、阳光D.阳光、水分2.在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稻螟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3.(2021湖南高三月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4.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
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5.蝼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
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1亩=1/15公顷A.每年的5—7月间,蝼蛄都呈“J”形增长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防治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约为10只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6.(2022河北唐县一中模拟)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以下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B.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捕食者数量等C.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增长率D.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越大、生存环境的植被生长越旺盛,被捕食风险越低7.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此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如果此种动物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后,数量不变8.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学》教材内容分析(本套教材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查通过,朱清时主编。
本次教学调查以杭州市采荷实验中学为例,《科学》每学期教学时数一般均为18周,4节/周,共72课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实验和观察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4节质量的测量第5节时间的测量第6节科学探究实验与制作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二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三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本章教学时数为8节,主要内容是物理。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和非生物第2节常见的生物第3节常见的植物第4节细胞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6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实验与制作实验一观察蚯蚓实验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实验四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本章教学时数为18节,主要内容是生物。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第5节月相第6节日食和月食第7节探索宇宙实验与制作制作一制作小型地球仪制作二活动星图的制作(本章教学时数为20节,主要内容是地理。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熔化与凝固第2节汽化与液化第3节升华与凝华第4节物质的构成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第7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与制作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本章教学时数为20节,主要内容是物理和化学(各占一半)。
)本册研究性学习课题1、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2、我们的生活与哪些生物有关3、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4、观测当地四季的星空5、霜冻的预防6、水分蒸发的速度(研究性课题共占6课时,主要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球概论(地理)。
)第一册教材课时统计:1、物理20课时2、化学12课时3、生物20课时4、地理20课时《科学》第二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眼和视觉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实验与制作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本章教学时数为14节,主要内容是物理和生物,其中物理10课时,生物4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利共生
捕 食
寄
生
犀牛和犀牛鸟的互利共生
蜘蛛捕捉蝗虫
豹子捕食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讨论:捕食与寄生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捕食与寄生都是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 不同点: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外一种生物的 体表或体内,从那里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存。 而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 的种间关系,如肉食或植食行为。
知 识 小 结
The End
叶虫是不是很像一片叶子?
某些蝴蝶翅上的 眼状斑拟态隐藏 在树丛中的凶猛 野兽的眼睛,以 便吓退敌人。
无毒蛇拟态 有毒的珊瑚蛇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
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
1、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动植物种类很多,而西 北的荒漠地区就很少。你认为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 因素是( C ) A土壤 B光照 C水分 D温度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 之间的哪种关系?( D) A竞争 B合作 C寄生 D捕食
3、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造 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B ) A营养 B温度 C土壤 D水分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绿色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过度放牧对草原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 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 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适应的普遍性。
第一节
种群与生物群落
(第三课时)
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 么关系?
1、鱼儿离开了水会怎么样?
2、南方的植物(如:荔枝)移到北方又 会怎么样? 3、如果把喜阳的植物(如:向日葵)放 到阴暗外生长会怎么样?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 的影响?
水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沙漠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讨论: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一 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有利或有害的关系。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是 一种典型的互利共时的关系 ,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 营养物质,而真菌吸收的水 分和无机盐可提供给藻类生 长需要。
蛔虫时候在动物体内,靠吸收动物体内的有 机物而生存,从而构成了对动物的危害。
北极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阳光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 的影响?
风
阳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阳光能影响动物的活动规律
夜行性动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 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 堂 练 习
4.下列不属于拟态的是( D ) A.枯叶蝶似枯叶 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5.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 A ) A.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 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 D.腹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
夏天 冬天
换羽 换毛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 保护色——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
尺蠖
枯叶蝶
竹节虫
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 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 花瓣,可以诱使采食花粉的 昆虫飞近,从而将这些昆虫 捕食。
天下竟还有这样的螳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 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群落 中的生物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同种群生物间的关系
互助(蜜蜂、蚂蚁等)
竞争(争夺食物配偶)
麝牛群体护幼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群落中各种群生物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