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贫困化”探析——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前言: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寒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调查,了解到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一、高考之后的困扰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

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

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中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家庭微观数据的解读

中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家庭微观数据的解读
■ ■■■ 耥
否处于贫困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户主的性别 、 户主的婚姻状 况以及户主的就 业状况的边际效应为负 , 明女性 户主所 这说 在的家庭更容易处于贫困状况, 而且若户主处于正常的婚姻 状态则其家庭处于贫困的可能性将会减少 , 同时户主处于就 业状态也能有效地缓解其家庭 的贫 困问题 。另外 , 户主的年 龄、 家庭规模 以及 家庭的 区位特征 的边 际效应 为正 , 这说 明 随着户主年龄 的增加 , 其所在家庭处于贫 困状况 的可能性也 不断提高 , 而且家庭规模 的扩大也会显著 地提 高农村家庭处 于贫 困的可能性 , 同时地处 中部和西部 的农村家庭 相对 于东 部农 村家庭来说 更加容易处于贫困状态 。 三、 结论 借助计 量分析方法 ,主要从经 济增长 和人力 资本视 角 对 中国农村 的贫 困发生机 制进 行 了实证验 证 , 主要 的检 其
Il 舒 尔茨. 人 力资本投 资I 5 论 MI 北京 : 京经 济学 院 出 北
版 社 . 9 2 19 .
11 王朝 明 , 6 姚
毅. 中国城 乡贫 困动 态演化的 实证研 究:
1 9 — o 5J 数量 经济技术 经济研 究,0 03. 9 0 2 o 1i 2 1()
出版 社 ,0 . 2 01
涓流 机制 和扩散 机制来 实现 农村相 对贫 困 的缓 解 。其次 , 教育程度、 技能培训以及健康状况这三种形式的人力资本 对 中 国农村 家 庭 的相 对贫 困状 况 均产 生 显著 的缓 解作 用 再次 。再 次 , 国农村 家庭的家庭 人 1特征 、 区位 状况 中 3 家庭 也会 对其家庭 的贫困状况 产生重要 的影响 。 由上述结 论我们可 以看 出,中部 崛起” 划和 “ “ 讳 西部大 开发 ” 战略 以及 “ 国家级贫 困县 ” 的设置 和反贫 困的“ 区域开 发 战略 ” “ 和 整村 推进 计划 ” 等反贫 困的 经济增 长策 略并不 能 自动地 解决 中 国农 村 的相对 贫 困问题 , 际绩 效的 发 其实 挥取 决 于贫 困家庭相 应 资源察 赋 的积 累 , 取决 于贫 困家庭 【 上接第 5 页) 7 随着 我国市场经 济体制 的完善 以及农业 产业化进 程的 推进 , 农村 职业 教育 为三 农服务 的涵义 不仅 限于 狭义 的种 植业 和养 殖业 , 还应 包 括农 、 、 、 等产 业管 理 与加 工 林 牧 渔 经营 。这就 要求 农村 职业教 育不仅 要 培养有 知识 、 术 有技 的农 业生产 者 , 还要 培养具 备创 业精神 、 新 意识 、 意 创 竞争 识 以及商 品意识 的经 营者 和管理 者 , 根据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

中国农村的动态贫困:状态转化与持续——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的生存分析

中国农村的动态贫困:状态转化与持续——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的生存分析

贫 困陷阱长 期 陷入 其 中 的贫 困人 口生 活 异 常艰 辛 , 扶 贫工 作愈 加 困难 [ 。这 种 现 实表 明 , 贫 困是 动 态

文献 回顾
贫 困 问题 研 究 在 发 展 经 济 学 中 占有 重 要 的地
的, 贫 困人 口动态 地分 布在 不 同的生 活状态 ; 那些 长 位 , 在 早期 的研究 中 , 主要 关 注贫 困 的概 念 、 测 度 和 期处 于贫 困陷 阱 中的人 口以特殊 的动态方式 反 映 了 发生机 制 。近 1 0多年来 , 对 贫 困问题 的研究 也上 升 社会 向上 流动 的僵滞 、 社会 分层 的 固化 。 到新 的高度 , 从静 态 研 究走 向 动态 研 究 , 因此, 贫 困 长期 以来 , 贫 困理 论 研究 一 直 忽视 了贫 困人 口 动态 问题也 成为 学界关 注 的热点 。由于发展 中国家 的这 种结 构变 化或 动 态 分 布 。通 常 , 贫 困 人 口都 是 普遍 缺乏 连续 的追 踪调 查 数 据 , 对 贫 困动 态 的研 究 作为 一个 整体在 某 一 特定 时点 进 行测 量 , 比较 2个 更 多地借 助 于 定 性 方 法 , 如 Kr i s h n a和 D a v i s等 分
间序列上 的变 化或 动态 分布进 行深 入 的分析 。这种 强 调贫 困群体 自身 对贫 困动态 转换 的认识 。这 一方
研 究状态 直 到最 近几 年 才 有所 改 观 , 一 些 学 者 开始 法要 求村 民以社 区为 单 位 , 集 中讨 论 家 户 在脱 贫 的
随着 收入 的不断增 加 , 在不 同 阶段 主要 增加 用 动态 的 眼光 去研 究贫 困 问题 。在 贫 困动态 的研究 过 程 中 ,

大学生农村贫困调查报告

大学生农村贫困调查报告

大学生农村贫困调查报告1. 引言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减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仍有许多大学生面临贫困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农村贫困的原因和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

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湖南省某县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85%。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大学生家庭贫困状况的走访调查,以加强研究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3. 结果分析3.1 贫困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农村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1 家庭经济困难绝大多数大学生家庭都属于低收入阶层,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大学生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拮据,甚至影响正常学习。

3.1.2 缺乏家庭教育支持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较低,其家庭对于他们的教育支持不足。

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基础,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3.1.3 就业难题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加,贫困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

受制于家庭背景和区域限制,他们往往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进一步导致经济贫困。

3.2 贫困现状分析3.2.1 生活条件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生活条件较为简陋,生活设施不完善,住房条件较差。

由于经济限制,他们往往居住在简陋的农村房屋中。

3.2.2 教育资源相对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基础教育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2.3 心理压力面对贫困现状,许多大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缺乏经济支持和社会认可,使他们往往对未来感到焦虑和迷茫。

4. 对策建议4.1 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政府应增加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贷款补助,帮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

4.2 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政府、学校和社会应构建起完善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

精神贫困对个体返贫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精神贫困对个体返贫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经济观察2023年第5期精神贫困对个体返贫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于小兵㊀吴雪婧摘㊀要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群众的精神脱贫问题成为防范返贫风险的新挑战㊂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㊁2016㊁2018年三期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条件Markov模型分析了精神贫困对个体返贫的影响㊂研究发现:精神贫困个体更易返贫;当存在风险冲击时,非精神贫困的个体不易返贫;当个体具有医疗保险或当地政府具有较高公信力时,精神贫困对于返贫的影响减弱,互联网的缓解作用不明显㊂相关部门应对精神贫困进行有效识别,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个体内生动力㊂同时,要加大对脱贫个体的医疗资源投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政府公信力,进而形成防范返贫的合力㊂关键词精神贫困㊀返贫现象㊀个体返贫㊀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作者简介:于小兵,工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吴雪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㊂①左停㊁李泽峰:‘风险与可持续生计为中心的防返贫监测预警框架“,‘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㊂②柳礼泉㊁杨葵:‘精神贫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湖湘论坛“,2019年第1期㊂㊀㊀一㊁引㊀言当前,中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在一个国家内消除绝对贫困的奇迹㊂但是,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目前有200万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有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㊂防范返贫风险成了新的焦点,①一大难点便是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㊂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指出,要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 等靠要 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形成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㊂防范返贫风险已经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直接影响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进程㊂因此,深入探讨返贫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㊂返贫是指某些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由于众多制约因素交互作用,在经济上再次陷入59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贫困的状态㊂①多位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返贫的影响因素㊂比如,包国宪等通过事故链理论和突变理论分析得出,制度政策㊁资源环境㊁灾祸风险和能力习惯等是返贫的重要诱因㊂②郑瑞强等将返贫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政策性因素㊁能力缺失㊁环境因素和发展类因素等㊂③何华征等提出了五种返贫模式,即断血式返贫㊁狩猎式返贫㊁失敏性返贫㊁转移性返贫和传递性返贫㊂④上述理论研究表明,个体返贫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㊂实践中,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更偏向于物质扶贫,较少关注贫困户的精神贫困状况,脱贫实践面临贫困户脱贫意识不强㊁ 等靠要 思想严重㊁ 养懒汉 等现实困难,长远来看不仅不利于巩固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果,还可能积累返贫风险㊂精神贫困对应于物质贫困,杭承政和胡鞍钢认为精神贫困就是志向缺乏㊁信念消极以及行为决策非理性的行为表现㊂有学者认为物质贫困㊁可行能力不足和 贫困文化 是产生精神贫困的主要原因㊂⑤学术界普遍认为精神贫困会削弱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㊁加剧其物质贫困程度㊂⑥同时,精神贫困也会对贫困户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使其陷入贫困与疾病的恶性循环㊂⑦因而应该从提高物质基础㊁完善扶贫政策㊁发挥文化治理作用㊁促进教育扶贫工作等方面着手制定治理精神贫困的对策,⑧进而实现精神扶贫㊂鉴于精神贫困存在的上述危害,它有可能对个体返贫有重要影响㊂伊萍研究了精神贫困对返贫的影响,认为精神贫困的个体更易返贫,并建议将治理精神贫困作为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㊂⑨但是该文属于定性理论分析,未通过定量方法提供精神贫困影响个体返贫的实证证据和作用机理解释㊂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㊁2016㊁2018年三期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条件Markov模型实证检验了精神贫困对返贫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期待能为防范返贫风险提供理论参考㊂㊀㊀二、理论分析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精神贫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至今仍未形成公认的统一定69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李绵珂㊁郭志杰㊁方兴来等:‘对返贫现象的社会学考察“,‘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4期㊂蒋南平㊁郑万军:‘中国农民工多维返贫测度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6期㊂包国宪㊁杨瑚:‘我国返贫问题及其预警机制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㊂郑瑞强㊁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㊁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年第6期㊂何华征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第7期㊂刘欢㊁韩广富:‘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㊂[印]阿玛蒂亚㊃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㊁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页㊂OscarLewis, Thecultureofpoverty ,ScientificAmerican,vol.4,no.1(1966).白永秀㊁宁启:‘脱贫攻坚提出的背景㊁实施及难点破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㊂徐小言:‘农村居民 贫困-疾病 陷阱的形成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㊂林闽钢:‘激活贫困者内生动力:理论视角和政策选择“,‘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1期㊂黄国波:‘新时代反精神贫困与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及其实践旨归“,‘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㊂伊萍:‘把治理精神贫困作为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理论与当代“,2020年第9期㊂余德华:‘论精神贫困“,‘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㊂吴稼稷:‘论精神贫困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㊂杭承政㊁胡鞍钢:‘ 精神贫困 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 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㊂李凤兰㊁李飞:‘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㊂刘浩然㊁胡象明:‘精神扶贫的三个维度“,‘人民论坛“,2019年第15期㊂经济观察义㊂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借鉴前述杭承政和胡鞍钢给出的定义,精神贫困表现为个体内生动力不足㊁缺乏自信㊁丧失竞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短视㊁急功近利㊂依据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以将精神贫困分为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两类㊂①以下将从理论上分别分析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对个体返贫的影响㊂㊀㊀(一)志向失灵与个体返贫志向失灵是一个源于心理学的概念,指信念缺乏㊁内生动力不足㊁被动消极的表现㊂从个体层面看,根据Dalton等建立的效用函数模型,若脱贫个体处于志向失灵状态,将会选择较低的努力水平,导致均衡水平下的边际收益减少,财富积累也较少,增加了个体返贫的可能㊂而拥有财富较少的个体在相同努力水平下得到的财富远少于拥有财富较多的个体,且需要更高的成本,这将进一步导致拥有财富较少的个体选择更低的努力水平和更低的志向目标㊂②由此可见,志向失灵的脱贫个体极易陷入贫困陷阱之中,极大地增加了返贫风险㊂同时,志向失灵的个体往往自信心匮乏㊁心理韧性不足,③在复杂环境下面临机遇与挑战时,缺乏拼搏意识㊁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自身发展机会丧失乃至陷入贫困㊂此外,长期形成的负向自我认知和模糊的人生目标会降低个体自身的期望值㊁束缚个体潜能的发挥㊁减弱个体应有的能力,使得应该实现的目标㊁应该完成的工作不能如期达成,这同样也加剧了个体返贫的概率㊂④从社会层面看,同伴效应会使单个家庭成员的志向失灵在家庭中产生消极影响,削弱其他家庭成员的志向水平㊂⑤志向窗口是指与自身背景相似的人的集合,研究表明,志向失灵现象还会通过志向窗口在社会网络中扩散㊂当一个人的志向窗口中存在志向失灵者时,会为前者提供一个较低的志向参考,进而负向影响其志向水平,⑥导致亲友资源作为风险抵御资本的作用降低,很可能无法为陷入返贫危机的个体提供有效建议与资金支持,这不利于防范返贫风险㊂此外,正如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所述,志向失灵可以看作贫困文化的一种表征,容易产生代际传递效应㊂⑦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童在幼时接受贫困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成年后会表现出自信心缺失㊁人生目标匮乏㊁个人能力弱化等问题,造成其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㊁把握致富机遇,极大地阻碍了长期反贫困斗争㊂79①②③④⑤⑥⑦杭承政㊁胡鞍钢:‘ 精神贫困 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 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㊂PatricioS.Dalton,SayantanGhosal,AnandiMani, Povertyandaspirationsfailure ,TheEconomicJournal,vol.126,no.590(2016).杭承政㊁胡鞍钢:‘ 精神贫困 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 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㊂程玲㊁向德平:‘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 基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㊂SpencerBettina,CastanoEmanuele, Socialclassisdead.Longlivesocialclass!Stereotypethreatamonglowsocioeconomicstatusindividuals ,SocialJusticeResearch,vol.20,no.4(2007).胡原㊁曾维忠:‘人穷志短:农村贫困与志向失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农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11期㊂RayDebraj,Aspirations,PovertyandEconomicChang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preface.OscarLewis, Thecultureofpoverty ,ScientificAmerican,vol.4,no.1(1966).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㊀㊀(二)行为失灵与个体返贫行为失灵是一个源于行为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由于认知能力偏差和执行控制力欠缺导致的非理性决策㊂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行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行为习惯,但是由于脱贫个体财富积累较少,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在发生行为失灵后所要承担的代价更大,因此格外需要关注其对返贫造成的可能影响㊂脱贫个体的行为失灵主要表现为保守行为㊁短视行为和低效行为等㊂首先来看保守行为对个体返贫的影响㊂根据前景理论可知,由于改变现状带来损失所产生的心理负担显著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心理价值,脱贫个体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采取保守行为㊂偏好保守行为的脱贫个体往往只能获得较低的无风险收益,且在面临新的机遇时,容易因保守行为而丧失潜在的致富机会或造成潜在财富流失,比如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活动中不敢尝试,可能失去致富机会㊂由此可见,保守行为会束缚脱贫个体自身的发展,更易遭受返贫风险㊂再来看短视行为对个体返贫的影响㊂从贴现理论来看,当下小额收益的效用可能会大于未来大额收益的效用㊂对于脱贫个体来说,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于其财富积累较少,小额收益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仍较大,因此,脱贫个体会产生偏向于小额收益的短视行为㊂这种强调短期收益㊁忽视长远回报的行为,会限制脱贫个体涉足投资㊁教育等具有较长回报周期的领域,减缓了财富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降低了个体抵御返贫风险的能力㊂最后来看低效行为对个体返贫的影响㊂按照SendhilMullainathan等对于带宽(Bandwidth)的研究,在长期处于物质资源和经济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个体会陷入一种稀缺状态,仅专注于满足当下的生理需求,忽视重要的事物,而个体注意力㊁意志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下降会导致低效行为㊂①对于曾经处于贫困状态的脱贫个体而言亦是如此,较窄的带宽会使脱贫个体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暇顾及其他事情,这才发生了诸如中途退出技能培训和扶贫项目,将扶贫种子当作口粮,用扶贫羊招待客人,将扶贫鸡苗变成下酒菜等低效行为㊂②低效行为造成了资源的错配,阻碍了原本的良性发展趋势,极大地损害了脱贫个体的长远利益㊂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也存在精神贫困的脱贫个体未返贫的现象㊂有学者指出,一定水平的政府补助㊁教育与健康等因素能够起到安全网的作用,③这意味着可能存在缓冲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降低返贫风险㊂因此,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提出以下两条假设:假设1:精神贫困个体更易返贫㊂假设2:缓冲因素减弱了精神贫困对个体返贫的影响㊂89①②③SendhilMullainathan,EldarShafir,Scarcity:WhyHavingtooLittleMeanssoMuch,AllenLane,2013,introduction.丁志刚㊁李航:‘精准扶贫中的 精神贫困 及其纾解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新疆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㊂孙巍㊁冯星:‘政府补助支出福利政策的脱贫效应“,‘改革“,2018年第8期㊂王小林㊁张晓颖:‘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经验解释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治理取向“,‘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2期㊂经济观察图1㊀理论分析框架㊀㊀三㊁变量㊁方法和数据㊀㊀(一)变量选取1.精神贫困的测度假设个体在精神层面的状态是长期不变的,即同一受访者在考察期内的精神贫困程度相近㊂本文从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两个维度来测度精神贫困㊂志向失灵维度包括志向和信念两个变量,依次用CFPS问卷中关于 对自己未来信心程度 和 我觉得做任何事都很费劲 的调查结果来测度㊂其中, 对自己未来信心程度 取三年(2014㊁2016和2018年)得分的算术平均值, 我觉得做任何事都很费劲 仅出现在2018年CFPS问卷中,且为负向指标,但为便于处理,对该数据进行了正向化处理㊂行为失灵维度包括决策和保守两个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依次选用2014年CFPS问卷中受访者 遇到不公平时是否会什么也不做 和2018年CFPS问卷中受访者风险试验的调查结果来测度㊂在风险试验中 直接获得50元 的样本被归为极端保守,赋值为0,其余样本赋值为1㊂精神贫困程度为志向㊁信念㊁决策和保守四个变量的取值之和㊂2.返贫的识别由于CFPS调查中个体收入数据缺失较多,借鉴多数学者的做法,将人均纯收入与中国贫困线标准的比较结果作为判断是否贫困的标准㊂具体而言,若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则视为贫困;否则,视为非贫困㊂要确定个体是否返贫,至少需要完成三个阶段的判断,即贫困㊁脱贫和再度贫困㊂具体来说,个体2014年的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即贫困,2016年的人均纯收入高于贫困线即脱贫,2018年的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即贫困㊂经过三次贫困判断,同时满足三次判断条件的个体则视为返贫,并赋值为1,否则为0㊂3.匹配变量为了尽可能降低个体间差异,需要挑选合适的匹配变量㊂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典型的人口学特征变量范围内选取年龄㊁性别㊁受教育程度㊁家庭总资产㊁家庭人口规模㊁家庭总支出㊁贷款行为㊁家庭老人比重作为匹配变量㊂99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㊀㊀4.缓冲变量为了研究实际中存在的个体精神贫困却未返贫的情况,需要选取缓冲变量,主要考虑可能具有降低返贫风险作用的变量㊂部分学者认为医疗保险具有减贫效果,这是因为医疗保险在提升个体健康状况的同时,还具有收入增强效应与稳定效应㊂①一方面,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为劳动者带来更高的劳动效率㊁提供更多的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健康状况的改善降低了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疾病对未来收入的影响㊂个体收入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将提升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个体陷入贫困的概率㊂大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可以降低个体陷入贫困的风险㊂互联网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渠道,拓宽了个体的信息渠道,缩短了金融服务距离,进而降低了个体贫困发生的概率㊂②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使用中存在数字鸿沟,可能对减贫产生负面影响㊂③此外,政府公信力是群众对政府行为及其结果认可与满意程度的体现,最低生活保障㊁医疗卫生㊁基础教育㊁维护社会公平等是主要的政府行为,④因而政府公信力可能通过上述公共服务对减贫发挥持续性作用㊂综上所述,选取医疗保险㊁政府公信力和互联网作为可能的缓冲因素㊂医疗保险用于测度受访者是否拥有医疗保险,代表社会保障能力㊂政府公信力用于量化受访者对所在地区县级政府上年工作的总体评价,该变量代表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平㊂互联网用受访者自评 互联网作为信息渠道的重要程度 来衡量㊂表1列出了所有变量及其定义㊂㊀㊀(二)研究方法1.倾向得分匹配法个体的主观意识往往是由自身赋予的,精神贫困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也不例外,因而需要处理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常用于处理样本异质性问题㊂首先需要根据Logit模型计算倾向得分值,将选取的多维匹配变量降为一维变量,以降低匹配难度,具体公式如下:PSi=PXi()=PDi=1|Xi()=expβXi()1+expβXi()(1)其中,PSi是每个家庭的倾向得分值,Xi为一系列可观测的匹配变量,Di为虚拟变量(Di=1表示精神贫困,Di=0表示非精神贫困),expβXi()1+expβXi()为Logistic分布的累计分布函数,β为参数向量㊂从而得出平均处理净效应:ATT=E(Y1-Y0)=EY1|Di=1()-EY0|Di=1()(2)其中,Y1表示精神贫困的返贫程度,Y0表示非精神贫困的返贫程度,ATT表示PSM的平均净处理效应㊂001①②③④SyedAbdulHamid,JenniferRoberts,PaulMosley, Canmicrohealthinsurancereducepoverty?EvidencefromBangladesh ,JournalofRisk&Insurance,vol.78,vo.1(2011).何宗樾:‘互联网的减贫效应研究 基于CFPS2016数据的机制分析“,‘调研世界“,2019年第6期㊂张永丽㊁李青原:‘互联网使用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 基于甘肃省贫困村农户的调查数据“,‘管理评论“,2022年第1期㊂李鹏㊁柏维春:‘人民获得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行政论坛“,2019年第4期㊂经济观察表1 变量定义变量类别变量名称变量定义离散化标准贫困识别贫困属性受访者人均纯收入是否高于中国贫困线标准,是取1,否取0逻辑值个体变量精神贫困程度受访者志向㊁信念㊁决策以及保守变量的得分总和指标中位数志向受访者自评 对自己未来信心程度 ,取值为1 5指标中位数信念受访者自评 我觉得做任何事都很费劲 ,取值为1 4指标中位数决策受访者 遇到不公平时是否会什么也不做 ,是取1,否取0逻辑值保守受访者风险试验结果,极端保守取0,否则取1逻辑值匹配变量年龄受访者年龄(周岁)性别受访者性别,男取1,女取0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已完成的受教育年限(年)家庭总资产受访者家庭所拥有的总资产(万元)家庭人口规模受访者家庭成员数(人)家庭总支出受访者家庭过去12个月总支出(元)贷款行为受访者家庭是否有待偿还的银行贷款,是取1,否取0逻辑值家庭老人比重受访者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缓冲变量医疗保险受访者是否拥有医疗保险,是取1,否取0逻辑值政府公信力受访者 对本县市政府评价 ,取值为1 5指标中位数互联网受访者自评 互联网作为信息渠道的重要程度 ,取值为1 5指标中位数㊀㊀2.Markov转移概率矩阵首先,根据人均纯收入与中国贫困线标准的大小关系,将脱贫离散化为轻度脱贫㊁中度脱贫以及高度脱贫三种状态㊂具体地,若贫困个体下一期的人均纯收入在贫困线的100% 150%,则视为轻度脱贫;若在贫困线的150% 200%,则视为中度脱贫;若高于贫困线的200%,则视为高度脱贫㊂类似地,将返贫离散化为深度返贫㊁浅度返贫和未返贫三种状态㊂若脱贫个体下一期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50%,则视为深度返贫;若在贫困线的50% 100%,则视为浅度返贫;若高于贫困线,则视为未返贫㊂①其次,将个体由第t年的脱贫状态i转移到第t+d年的返贫状态j的概率(Pt,t+dij)表示为:Pt,t+dij=PXt+d=j|Xt=i{},其中X为个体的贫困状态㊂通过对t年和t+d年个体贫困状态变化的统计,可以得到考察期内所有可能的贫困转移情况㊂Pdij=ðT-dt=t0nt,t+dij/ðT-dt=t0nti(3)其中,nt,t+dij表示在考察期内,所有在第t年脱贫状态为i而在第t+d年返贫状态为j的个体数量的总和,nti表示第t年脱贫状态为i的个体总数㊂据此,可以得到kˑk的Markov转移概率矩阵Pdij()kˑk㊂在本文中,d=2,k=3㊂101①周迪㊁王明哲:‘返贫现象的内在逻辑:脆弱性脱贫理论及验证“,‘财经研究“,2019年第11期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3.条件Markov模型为探究相关变量对 脱贫 返贫 转移概率的影响,这里从分布动态学视角出发,借鉴空间Markov链模型及其改进方法,①将空间滞后变量扩展为条件变量,得到条件Markov模型㊂具体地,对于一个kˑk的Markov转移矩阵,以条件变量作为 脱贫 返贫 转移概率矩阵的空间滞后因素,将得到数量与条件变量取值数(记为l)相同的kˑk条件转移概率矩阵㊂令条件概率为Pdijλ(),它表示在条件变量取值为λ时,由第t年的脱贫状态i转移到第t+d年的返贫状态j的概率㊂通过比较Markov转移矩阵与条件Markov转移矩阵的对应元素,可以判断条件变量对于 脱贫 返贫 状态转移的影响㊂该假设检验的原假设为H0:Pdij|1=Pdij|2= =Pdij|l=Pdij,它表示在各条件变量下的 脱贫 返贫 转移概率矩阵相互独立,各转移概率值与条件类型无关,可以直接用非条件转移概率进行估计㊂备择假设则为在各条件变量下的 脱贫 返贫 转移概率矩阵不独立,其概率值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类型进行计算㊂本文对原假设进行非参数卡方检验,检验统计量计算公式②如下:Q=-2logᵑlλ=1ᵑki=1ᵑkj=1PdijPdijλ()æèçöø÷nijλ(){}(4)其中,Pdij表示时长为d的Markov转移概率,Pdijλ()表示在条件变量取值为λ时对应的条件转移概率,nijλ()表示属于该类条件转移的个体数之和,检验统计量Q渐进地服从卡方分布㊂㊀㊀(三)数据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所使用的微观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织调查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㊂该调查采用多阶段㊁内隐分层㊁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系统概率抽样,对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及消费数据进行了较全面的收集,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㊂样本数据主要选用目前公布的最新(2018年)CFPS数据信息,同时也保留了三期(2014㊁2016和2018年)共有的样本数据㊂为处理内生性问题,精神贫困变量使用滞后一期数据㊂返贫变量使用了少量2014和2016年CFPS调查中的个人收入数据,并根据需要对成人㊁家庭层面的数据进行了合并㊂剔除缺失数据和异常值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4804个㊂根据中国贫困线标准(2014年为2800元/人/年,2016年为3000元/人/年,2018年为3535元/人/年),共得到返贫个体192个㊂表2给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家庭总资产和家庭总支出经过了对数化处理㊂可以看出,总体上精神贫困程度中的志向㊁信念和决策得分较高,而保守的取值很低㊂从个体特征来看,个体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较低,性别分布较平均㊂从家庭特征来看,家庭规模居中,几乎无银行贷款,家庭中老年人占比不高㊂201①②蒲英霞㊁马荣华㊁葛莹等:‘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地理学报“,2005年第5期㊂周迪㊁王明哲:‘返贫现象的内在逻辑:脆弱性脱贫理论及验证“,‘财经研究“,2019年第11期㊂LeGalloJulie, Space-timeanalysisofGDPdisparitiesamongEuropeanregions:Amarkovchainsapproach ,InternationalRegionalScienceReview,vol.27,no.2(2004).。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为高校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
03
通过调查,高校可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制定
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02
调查方法和样本
Chapter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贫困大学生调查问卷》, 通过网络和线下发放,收集数据。 针对样本进行筛选和甄别,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
提供多元化的资助方式
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学金,还可以设立企业奖学金、社 会捐助、校友捐助等多元化的资助方式。
加强对资助的监管
确保资助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防止资助被滥用或错配。
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 力赚取生活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调查样本及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选取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大学 生,包括来自农村、城市低保家庭等 不同背景的贫困大学生。
样本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 、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
03
调查结果分析
Chapter
学业表现
成绩普遍较好
贫困大学生普遍在学业上表现较好,他们更 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
加强学术指导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学术 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 习能力和成绩水平,增 强就业竞争力。
举办课外活动
为贫困大学生举办课外 活动,如社会实践、科 技创新、文化交流等,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 能力。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职业 规划指导,帮助他们了 解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 市场情况,提高职业发 展能力和就业成功率。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

中国的贫困现状研究摘要:本文对中国的贫困现状进行了研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然后,从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贫困问题的原因。

最后,介绍了中国政府采取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并对未来中国贫困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贫困现状,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扶贫政策引言:贫困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虽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地区和人群中更为突出。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贫困现状的研究,揭示导致贫困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在近年来有所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据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贫困人口约为29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左右。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二、导致贫困问题的原因2.1 教育问题教育是一个影响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

贫困家庭往往无法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辍学或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限制了他们就业机会的选择,造成了贫困问题的长期循环。

2.2 就业问题就业是人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结构转型等原因,中国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

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因而无法有效摆脱贫困。

2.3 医疗问题贫困人口往往面临着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医疗费用的负担。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而容易由于疾病而陷入贫困,而无法承担治疗费用。

2.4 社会保障问题缺乏社会保障是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贫困人口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面临着生活困境和风险,一旦遇到意外事件或者疾病,就可能陷入贫困。

三、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3.1 教育扶贫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进大学,希望他们能够获取更好的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然而,即使在大学校园中,依然有不少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本次调查主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目前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群体中,有超过60%的学生因为贫困无法正常饮食,仅有少数能够保证每日三餐。

而可供选择的食堂和外卖菜品也主要以价格低廉、面对学生市场需求而定价的快餐为主,这些食品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营养摄入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大约35%的贫困大学生在衣服和住宿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穿旧衣没有新衣来换、和同宿舍自制便宜的简易床位,这样的条件很难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有些同学为减少花费,选择四五人一间合租房屋,每个人的卧室面积只有十几四方米,居住环境艰苦、不卫生。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还不止这些。

调查显示,部分同学因为无法支付学费、书本费甚至交通费用而导致严重的学业受阻,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还有一部分忍受着贫困所带来的社交压力,面对资本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危险和竞争这一现实。

总的来说,大学校园中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十分严峻。

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和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完成自己的梦想和成长。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深度贫困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其成因十分复杂。

在此,我们以微观级别的案例剖析方式,深入探究深度贫困的成因和背后的问题。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是形成深度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若遭遇天气灾害、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家庭收入将大幅减少,同时家庭成员也面临贫困的风险。

此外,很多家庭的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有竞争力的技能,从而也难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造成深度贫困的原因之一。

包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不足都会加剧家庭贫困和深度贫困。

例如,在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较差,住院和看病等医疗支出可能会让许多家庭陷入债务或贫困的境地。

第三,文化观念和传统习俗问题也是深度贫困的重要根源。

在一些贫困地区,传统思想认为女性没有太多的发展潜力,缺乏受教育的权利。

这导致许多女性在职业发展和跻身社会层面面临巨大的困难,从而失去收入来源。

此外,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会制约家庭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

最后,就业市场的不平衡和就业机会的缺乏也是深度贫困的诱因之一。

在许多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交通和物流运输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市场的开放度有限。

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狭窄,许多家庭缺乏在本地区谋得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就业机会,从而陷入贫困。

总之,深度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较多。

家庭经济困难、社会保障不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问题都为深度贫困的形成和加剧奠定了基础。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原因和问题,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扶贫政策。

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测度——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研究

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测度——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研究

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测度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研究李㊀凯(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46)摘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ꎬ贫困现象并不能彻底消灭ꎬ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ꎬ确保 贫困脆弱性群体 彻底摆脱贫困㊁实现低收入群体的稳步增收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和新课题ꎮ文章基于CFPS2012年和2016年微观数据ꎬ根据期望贫困的脆弱性(VEP)定义和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水平ꎬ研究发现ꎬ所有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平均可能性在2012年为26.4%ꎬ2016年为5.3%ꎬ且非脆弱家庭脱贫比例与脆弱家庭相比高出18%ꎬ脆弱家庭返贫比例与非脆弱家庭相比高出10.2%ꎮ关键词:农村贫困ꎻVEPꎻ贫困脆弱性中图分类号:F304.8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0)49-0150-04ThemeasurementofpovertyvulnerabilityofruralhouseholdsinChinaResearchbasedonCFPSmicrodataLiKai(SchoolofEconomicsꎬ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ꎬNanjingꎬJiangsuꎬ210046)Abstract:Intheprocessofachievingcommonprosperityafterfullybuildingawell-offsocietyꎬpovertycannotbecompletelyelimina ̄ted.Howtofurtherconsolidatetheresultsofpovertyalleviationꎬensurethatthe poorvulnerablegroups completelygetridofpovertyꎬandrealizethesteadyincomeincreaseoflow-incomegroupsisanewtaskandnewsubjectfacingmycountryinachinevingthegoalofcommonprosperity.BasedontheCFPS2012and2016microdataꎬthisarticlemeasuredthepovertyvulnerabilitylevelofruralhouseholdsinChinaaccordingtothedefinitionandmethodofvulnerabilitytoexpectedpoverty.Thestudyfoundthattheaveragelikelihoodofallhouseholdsfallingintopovertyinthefuturewas26.4%in2012and2016itis5.3%ꎬandtheproportionofnon-fragilefamiliesoutofpovertyis18%higherthanthatoffragilefamiliesꎬandtheproportionofvulnerablefamiliesreturningtopovertyis10.2%higherthanthatofnon-fragilefamilies.Keywords:ruralpovertyꎻVEPꎻpovertyvulnerability一㊁引言2020年ꎬ我国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ꎬ然而贫困现象并不能被彻底消灭ꎬ扶贫工作的重心将会从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ꎬ从治理贫困转为预防贫困ꎬ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ꎬ这时需要着重关注那些可能因为疾病㊁失业㊁教育㊁意外等各种外部风险而落入贫困的群体ꎬ这些群体可能因为自身内部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使自身处于一种脆弱状态ꎬ相关文献将他们称作 贫困脆弱性群体 ꎮ巩固脱贫成果ꎬ降低外部风险ꎬ保障低收入群体福利水平ꎬ防止贫困脆弱性群体返贫ꎬ实现脆弱群体稳步增收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ꎮ世界银行在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 贫困脆弱性 的概念ꎬ以描述个体或者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ꎮ这个定义也被许多其他文献采用ꎬ例如Chaudhuri和Dercon将贫困脆弱性定义为一个家庭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至少有一年会陷入贫困的概率ꎬGallardo将脆弱性定义为存在贫困风险或处于持久性贫困的状态ꎮ贫困脆弱性 和 贫困 两个概念存在区别ꎮ首先ꎬ研051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江苏省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异质性与收入增长研究 (项目编号:KYCX19_1365)ꎮ作者简介:李凯ꎬ男ꎬ安徽淮北人ꎬ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收入分配㊁贫困ꎮ热㊀㊀点Һ㊀究对象不同ꎮ贫困问题的研究对象是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低于贫困标准的所有家庭ꎻ贫困脆弱问题的研究对象则除了贫困群体以外ꎬ还包括收入或消费水平在贫困标准以上㊁在风险暴露以后可能陷入贫困的家庭(Bartfeldetal.ꎬ2015)ꎮ其次ꎬ两个概念的含义有所不同ꎮ一般来说ꎬ 贫困 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静态地度量了家庭的福利水平ꎬ没有将家庭的未来福利或与未来福利相关的风险考虑进去ꎬ根据已有收入或消费数据进行判断一个家庭是否陷入贫困ꎬ只是一种事后 测度ꎬ因此ꎬ根据这种 事后 状态制定的扶贫政策均有一定的局限性ꎮ而 贫困脆弱性 是根据已有数据来研究家庭未来收入流及风险ꎬ以此预测一个家庭未来是否会陷入贫困ꎬ以及陷入贫困的概率大小ꎬ是一种 事前 的预测ꎬ具有前瞻型特征ꎬ有助于政府在2020年后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政策来预防返贫ꎬ及时阻止家庭因外部冲击陷入贫困(徐伟等ꎬ2011)ꎮ由于无法从当年的数据中直接判断一个家庭未来的特征ꎬ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方法进行测算ꎮ目前已有的文献中ꎬ提出了许多关于贫困脆弱性的定义及测算方法ꎬ主要分为三大类:期望贫困的脆弱性理论(VEP)㊁期望效用的脆弱性理论(VEU)以及风险暴露的脆弱性理论(VER)ꎮ其中VEP方法因其可以使用截面数据或较短面板数据的优越性ꎬ被研究者广泛使用ꎮ如斯丽娟使用VEP方法研究测算家庭贫困脆弱性ꎬ并得出家庭教育支出会显著降低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ꎻ沈冰清和郭忠兴通过VEP方法估计了新农保制度对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ꎬ得出一个家庭如果参加了新农保ꎬ会显著改善其脆弱程度ꎻ高若晨和李实也使用VEP方法研究了外出务工会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ꎮ文章借助CFPS2012年和2016年微观调查数据ꎬ采用VEP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ꎬ并研究了贫困及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过程ꎮ二㊁方法与数据(一)方法文章使用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方法ꎬ该方法中贫困脆弱性反映了一个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多少ꎬ公式表达为:Vulhꎬt=Pr(chꎬt+1ɤpoor)(1)其中ꎬVulhꎬt为家庭h在时期t的贫困脆弱性ꎻchꎬt+1为该家庭t+1期的人均收入ꎻpoor为贫困线ꎮ为了方便研究ꎬ一般假设未来家庭的收入服从对数正态分布ꎮ第一步ꎬ将对数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OLS回归ꎬ并将回归后得到的残差平方作为收入波动进行OLS估计:lnch=Xhβ+eh(2)e︿2h=Xhρ+ωh(3)Xh是影响家庭收入的相关变量ꎬ分为户主变量㊁家庭财产变量以及家庭人口变量ꎮ第二步ꎬ构建权重ꎬ得到估计量β︿FGLS和ρ︿FGLSꎮ带回式(2)和式(3)ꎬ得到未来对数消费的期望值E︿(lnch|Xh)及其方差Var︿(lnch|Xh):E︿(lnch|Xh)=Xhβ︿FGLS(4)Var︿(lnch|Xh)=σ︿2eꎬh=Xhρ︿FGLS(5)第三步ꎬ选择贫困线ꎬ计算家庭h的贫困脆弱性:Vuh=φ(lnpoor-Xhβ︿FGLSXhρ︿FGLS)(6)文章采用国际贫困标准1.9美元/天和3.1美元/天来计算贫困脆弱性ꎬ并且采用三个不同的脆弱性阈值以此判断一个家庭是否脆弱ꎬ具体来说ꎬ若家庭贫困脆弱性高于29%ꎬ则这个家庭轻度脆弱ꎻ若家庭贫困脆弱性高于50%ꎬ则这个家庭中度脆弱ꎻ若家庭贫困脆弱性高于79%ꎬ则这个家庭高度脆弱ꎮ(二)数据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ꎬ选取了CFPS2012㊁2016成人库和家庭库中的相关变量ꎬ剔除户主年龄在16岁以下以及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ꎬ最终样本总量为11290个农村家庭ꎬ2012年有5848个ꎬ2016年有5442个ꎮ表1是对使用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与统计ꎮ表1 相关变量数据描述变量变量说明Rural2012Rural2016地区变量地区1=东部ꎬ2=中部ꎬ3=西部1.9701.964户主变量户主性别1=男ꎬ0=女0.5870.561户主年龄(岁)49.5152.65是否结婚1=是ꎬ0=否0.9570.962是否入党1=是ꎬ0=否0.0780.077初中及以下1=是ꎬ0=否0.8990.895高中1=是ꎬ0=否0.0860.086大专㊁本科及以上1=是ꎬ0=否0.0150.018是否有工作1=是ꎬ0=否0.5950.825健康水平1=非常健康ꎬ2=很健康ꎬ3=比较健康ꎬ4=一般ꎬ5=不健康3.3593.269家庭变量是否从事农业工作1=是ꎬ0=否0.8230.791是否从事个体私营1=是ꎬ0=否0.07590.078土地价值(元)4097736327家庭存款(元)1585321157家庭耐用品价值(元)993519244农用机械价值(元)15254268家庭规模(人)4.214.13960岁以上老人比例(%)21.626.916岁以下儿童比例(%)17.416.1劳动力人数(人)2.842.432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145.764公共转移收入(元)684.3835.1家庭人均纯收入(元)843313374N58485442三㊁贫困脆弱性测度(一)FGLS回归通过FGLS对家庭对数人均收入的均值与方差进行计算ꎬ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ꎮ结果显示:2012年回归结果与2016年回归结果相似ꎬ户主变量中ꎬ户主年龄与年龄平方符号相反ꎬ并且显著ꎬ收入对数呈现倒U形特征ꎻ男性户主相较于女性户主来说ꎬ对家庭人均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ꎻ已婚与入党均对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ꎬ且对收入误差项有显著负向影响ꎬ这意味着ꎬ已婚状态户主所在的家庭比其他状态户主所在的家庭收入更加稳定ꎻ受教育水平越高ꎬ对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ꎬ但会增大家庭收入波动水平ꎻ户主健康水平对家庭人均收入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ꎬ户主健康情况越差ꎬ家庭收入越低ꎬ且会增加家庭收入波动ꎮ家庭特征变量中ꎬ从事151农业工作对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均收入误差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ꎬ而从事私营工作对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均收入误差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ꎬ即农业工作会减少家庭收入ꎬ同时也会降低收入波动ꎬ而个体私营增加家庭人均收入ꎬ同时也会增加收入波动ꎻ家庭资产对家庭人均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ꎬ如土地㊁存款㊁家庭耐用品和农用机械ꎬ同时拥有土地和存款会显著降低家庭人均收入方差ꎻ另外ꎬ家庭规模和家庭中老幼抚养比对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ꎬ劳动力人数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收入水平和收入波动有正向影响ꎮ表2㊀2012年与2016年家庭人均收入期望均值㊁方差FGLS回归结果(1)VAR2012(2)E2012(3)VAR2016(4)E2016地区0.0461∗(0.0414)-0.0269∗∗(0.0264)0.0909∗∗∗(0.0411)-0.0512∗∗∗(0.0156)户主性别0.0358∗(0.0676)0.000930∗∗(0.0429)-0.0520∗∗(0.0663)0.0176∗(0.0253)户主年龄-0.0329(0.0201)0.0359∗∗∗(0.0123)-0.000257(0.0177)0.000155∗(0.00681)年龄平方0.000439∗∗(0.000207)-0.000370∗∗∗(0.000125)0.000159∗∗(0.000180)-0.000017∗(0.0000678)是否结婚-0.769∗∗∗(0.243)0.223∗∗(0.144)-0.0564∗∗(0.163)0.189∗∗∗(0.0691)是否入党-0.240∗∗(0.105)0.146∗∗(0.0717)-0.170∗(0.125)0.0606∗(0.0468)高中0.287∗∗∗(0.107)0.0749(0.0698)0.0489(0.112)0.250∗∗∗(0.0434)大专㊁本科及以上0.655∗∗∗(0.182)0.450∗∗∗(0.151)0.207∗∗(0.218)0.362∗∗∗(0.0903)是否工作-0.483∗∗∗(0.0735)0.347∗∗∗(0.0441)-0.123∗∗∗(0.109)0.117∗∗∗(0.0394)健康水平0.0292∗∗(0.0272)-0.0252∗∗(0.0172)0.0610∗∗(0.0258)-0.0340∗∗∗(0.00984)是否从事农业工作-0.765∗∗∗(0.139)-0.262∗∗∗(0.0704)-0.124∗∗(0.139)-0.514∗∗∗(0.0512)是否从事个体私营0.359∗∗∗(0.0974)0.333∗∗∗(0.0691)0.0132∗∗(0.106)0.329∗∗∗(0.0424)对数土地价值(0.0148)-0.0314∗∗0.0115∗(0.00800)-0.0171∗∗(0.0135)0.0363∗∗∗(0.00491)对数家庭存款-0.0335∗∗(0.0130)0.0469∗∗∗(0.00816)-0.0304∗∗∗(0.00729)0.0282∗∗∗(0.00274)对数家庭耐用品价值0.0290(0.0219)0.123∗∗∗(0.0137)-0.00517∗(0.0124)0.0700∗∗∗(0.00453)对数农用机械价值0.0128(0.00903)0.00501∗(0.00584)-0.00502(0.00819)0.0117∗∗∗(0.00318)家庭规模-0.0140∗∗(0.0295)-0.0609∗∗∗(0.0182)-0.0696∗(0.0496)-0.0666∗∗∗(0.0185)60岁以上老人比例-0.486∗∗∗(0.171)-0.362∗∗∗(0.102)-0.236∗∗(0.270)-0.353∗∗∗(0.100)16岁以下儿童比例-0.200∗(0.219)-0.693∗∗∗(0.135)-0.452∗(0.372)-0.836∗∗∗(0.142)劳动力人数-0.0449∗(0.0412)0.0137∗∗(0.0252)-0.0816∗(0.0761)0.0187∗∗∗(0.0287)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0.0131∗∗(0.0113)0.0538∗∗∗(0.00707)-0.0156∗∗(0.0119)0.0309∗∗∗(0.00454)N5848584854425442R20.0410.1580.0250.263㊀注:括号内为标准误ꎬ∗㊁∗∗㊁∗∗∗分别代表在10%㊁5%和1%水平下显著ꎮ(二)贫困㊁贫困脆弱性状况根据对数收入水平和收入波动的估计结果ꎬ文章计算了2012年和2016年我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情况ꎮ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ꎮ表3㊀贫困脆弱性及贫困状况201220161.9美元脆弱性26.4%5.3%轻度脆弱发生率38.2%25.6%脆弱发生率20.2%11.4%高度脆弱发生率5.61%1.3%贫困率17.6%9.1%3.1美元脆弱性48.1%16.4%轻度脆弱发生率52.3%28.2%脆弱发生率32.4%14.3%高脆弱发生率15.1%3.61%贫困率27.3%12.9%㊀㊀以1.9美元贫困线为例ꎬ2012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17.6%ꎬ到2016年为9.1%ꎬ下降了8.5个百分点ꎬ反映了我国脱贫攻坚任务所取得的巨大成果ꎬ同时ꎬ2012年农村家庭中有近40%的家庭处于轻度贫困脆弱状态ꎬ有20%左右的家庭为中度贫困脆弱ꎬ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居民有较高的概率在未来陷入贫困ꎬ且在未来陷入贫困的平均概率为26.4%ꎬ而到了2016年ꎬ轻度脆弱发生率和中度脆弱发生率分别下降至25.6%与11.4%ꎬ且高度脆弱发生率仅为1.3%ꎬ农村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平均概率下降为5.3%ꎮ还发现ꎬ以50%的脆弱性阈值得到的脆弱发生率与贫困发生率最为接近ꎮ表4㊀贫困动态特征2012~20161.9美元暂时性贫困18.4%慢性贫困6.4%从未经历贫困75.2%1.3美元暂时性贫困25.7%慢性贫困14.7%从未经历贫困59.6%㊀㊀表4反映了农村家庭贫困的动态特征ꎬ在1.9美元的贫困标准下ꎬ有近18.4%的农村家庭在2012年与2016年经历了至少一次贫困ꎬ有6.4%的家庭一直处于贫困状态ꎻ在3.1美元的贫困标准下ꎬ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村家庭经历了至少一次贫困ꎮ贫困脆弱 与 贫困 是两个相似但不同的概念ꎬ贫困的家庭不一定脆弱ꎬ而非贫困的家庭也不一定非脆弱ꎮ下面来看一下ꎬ在2012年脆弱或非脆弱的家庭到了2016年是否会陷入或脱离贫困ꎬ由于采用不同的贫困线与脆弱性阈值得到的结果相类似ꎬ因此表5只汇报贫困线1.9美元且脆弱性阈值50%的分析结果ꎮ表5㊀脆弱贫困转移矩阵1.9美元RuralRural2012脆弱贫困2016贫困2012非脆弱贫困2016贫困否是否是否90.1%9.9%否88.2%11.8%是67.4%32.7%是85.4%14.6%2012脆弱非贫困2016贫困2012非脆弱非贫困2016贫困否是否是否88.3%11.8%否81.1%18.9%是82.9%17.1%是93.1%6.9%251热㊀㊀点Һ㊀㊀㊀根据表5ꎬ2012年农村贫困家庭中ꎬ脆弱家庭在2016年的脱贫比例为67.4%ꎬ而非脆弱家庭的脱贫比例为85.4%ꎬ脱贫比例相差18%ꎻ2012年脆弱非贫困的家庭中有17.1%的家庭在2016年陷入贫困ꎬ非脆弱非贫困的家庭中只有6.9%陷入贫困ꎬ相差10.2%ꎮ四㊁结论和建议文章使用CFPS2012与2016年数据ꎬ根据期望贫困的脆弱性定义和测算方法ꎬ在1.9美元/天㊁3.1美元/天的贫困标准下ꎬ对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进行了整体评估ꎬ研究发现ꎬ不同贫困线下农村家庭脆弱性程度不同ꎬ1.9美元下ꎬ2012年所有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平均可能性为26.4%ꎬ2016年所有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平均可能性为5.3%ꎻ在3.1美元下ꎬ2012年所有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平均可能性为48.1%ꎬ2016年所有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平均可能性为16.4%ꎮ另外ꎬ2012年贫困家庭中ꎬ非脆弱家庭2016年脱贫比例与脆弱家庭相比高出18%ꎻ非贫困家庭中ꎬ非脆弱家庭陷入贫困比例与脆弱家庭相比低出10.2%ꎮ因此ꎬ在以后的扶贫任务中应着重关注贫困脆弱家庭ꎬ巩固脱贫成果ꎬ预防返贫ꎮ参考文献:[1]樊丽明ꎬ解垩.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J].经济研究ꎬ2014ꎬ49(8):67-78.[2]韩华为ꎬ徐月宾.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来自中西部五省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ꎬ2014(6):63-77. [3]李齐云ꎬ席华.新农保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ꎬ2015(7):46-54.[4]李实ꎬ杨穗.中国城市低保政策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影响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ꎬ2009(5):19-27ꎬ111. [5]林文ꎬ邓明.贸易开放度是否影响了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ꎬ2014(6):23-32.[6]刘凤芹ꎬ徐月宾.谁在享有公共救助资源? 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瞄准效果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ꎬ2016ꎬ13(1):141-150ꎬ160.[7]文雯.城市低保与家庭减贫:基于CHIPS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ꎬ2015(2):108-118.[8]徐伟ꎬ章元ꎬ万广华.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海ꎬ2011(4):122-128. [9]斯丽娟.家庭教育支出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吗? 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ꎬ2019ꎬ45(11):32-44.[10]BANKW.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0-2001:attackingpoverty[R].WorldBankGroupꎬ2000.[11]CALVOCꎬDERCONS.Vulnerabilitytoindividualandag ̄gregatepoverty[J].SocialChoiceandWelfareꎬ2013ꎬ41(4):721-740.[12]LIGONEꎬSCHECHTERL.Measuringvulnerability[J].TheEconomicJournalꎬ2003ꎬ113(486):95-102.[13]DERCONSꎬKRISHNANP.VulnerabilityꎬseasonalityandpovertyinEthiopia[J].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ꎬ2000ꎬ36(6):25-53.(上接第119页)能ꎬ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ꎮ五㊁结论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革新ꎬ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发生了变化ꎬ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放手工劳动㊁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ꎬ更要充分探索财务数据隐藏的价值ꎮ通过利用大数据的概念并结合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原则ꎬ对财务工作的工作进行完善ꎬ对和资金流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ꎬ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ꎬ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等问题ꎮ大数据时代下ꎬ针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ꎬ文章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帮助高校预测发展趋势ꎬ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ꎮ建议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ꎬ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ꎬ做好经费监管㊁精细化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工作ꎬ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ꎬ以更好地发挥其决策价值ꎮ参考文献:[1]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J].会计师ꎬ2004(3):24-28.[2]王艳.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财务管理思考[J].管理观察ꎬ2014(25):81-82.[3]印巧云ꎬ李星.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ꎬ2016ꎬ19(18):32-34.[4]冯文轶ꎬ林爱梅.大数据下基于云会计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框架构建[J].财会月刊ꎬ2016(7):24-27.[5]董捷.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挑战与人才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ꎬ2015ꎬ18(1):50-51.[6]吴静慧.大数据背景下加强高校财务服务工作的思考[J].经贸实践ꎬ2016(2):99-100.[7]艾明阳.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ꎬ2014(19):287.[8]刘浩.高校大数据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西部财会ꎬ2016(10):23-25.[9]刘晓芸.高校大数据下的预算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ꎬ2015(7):140-142.[10]韩丹丹.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如何做好基础数据的分析[J].财会学习ꎬ2015(18):82.351。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深度贫困是指一些地区、人群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远低于国家标准线。

在中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因为地理、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深度贫困现象。

如何去改变这种状态,寻找贫困成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从微观案例出发,通过对个体家庭的剖析,来探讨深度贫困的成因。

一、经济发展滞后眼下的社会,经济收入已经成为人们脱贫致富的关键。

在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导致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的收入也难以提高。

家庭收入的明显不足,直接导致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成了贫困的主要原因。

我们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这里是全国相对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在当地的一些贫困农民家庭中,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缺乏优质的土地资源,导致了他们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在家庭收入方面,收入主要来自于务农和临时工,但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远远不能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开支。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滞后成为了该地区深度贫困的原因之一。

二、教育水平低下受教育水平的程度直接影响了一个地区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当地的教育水平低下,这成为了深度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湖南省的某个贫困山区,我们发现了一个家庭由于缺乏教育资源而导致家庭成员几乎无人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甚至还有一些成年子女连字都不识。

这样的教育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成员就业和收入水平。

因为缺乏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子女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也难以去获得更好的收入能力。

教育水平低下,成为了深度贫困地区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健康条件欠佳健康状况的差距,也是导致深度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由于缺乏优质的医疗资源,导致了当地人们的健康条件欠佳。

比如在云南省的一些贫困县,我们发现了一些因为生病而致贫的家庭。

在这些家庭中,有一些家庭成员患有严重的疾病,由于缺乏良好的医疗资源,而去耗费了大量的家庭资金。

中国“青年贫困化”探析———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青年贫困化”探析———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青年贫困化”探析———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作者:王静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期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追踪调查(CHNS 数据库)探讨现阶段中国青年贫困现象、影响青年贫困的重要因素,并利用马尔科夫链—概率转移矩阵对青年贫困群体贫困的动态特征进行描述和预测。

研究发现现阶段青年贫困具有主体性、高学历化、和有工作但仍然贫困的现象;子辈青年会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受到优待或歧视。

关键词:青年贫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11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就业市场上中国青年属于弱势群体,还要面临住房、婚姻压力,当代青年生存状况更成为热议社会话题,无论国际组织还是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年贫困问题研究。

本文基于1989—2011 年CHNS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发布的微观家户数据,对我国青年贫困进行实证探究。

对于原始数据的部分指标缺失问题,依据不同的情况利用简单均值填补法、同类均值填补法、回归填补法、多重填补法进行了填补,其中对于既有父亲又有母亲的子代记录,选取父母中文化水平、职位和职业类型较高级别的作为统一数据,然后删除重复记录获得。

转移概率是马尔科夫链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从任意一个状态出发,经过任意一次转移,必然出现状态1、2、……,m 中的一个,这种状态之间的转移称为转移概率。

首先对青年子代与父代在各年度的贫困人口比率做一描述,以方便对比将追踪人群按贫困标准分为两类,贫困与非贫困,运用概率转移矩阵各年间由贫困转化为非贫困以及由非贫困转化为贫困的概率:由以上列表和概率矩阵我们发现:青年在由青年阶段转为中年阶段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脱贫,而且脱贫趋势与父代是否脱贫趋势有很大的关联性,也说明我国的反贫困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子代的返贫率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下降,但是脱贫率始终稳定在70%左右,说明表1 中贫困占比的下降主要得益于返贫率的下降,间接说明青年一旦脱贫,返贫的几率就会很小,年轻人虽然脱贫,但是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跟中年人相比经验要少的多,处理不当会引致再次返贫。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作者:曹子坚何谨言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08期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现状得到缓解,但是深度贫困问题成为精准扶贫的难点和重点。

为实现长期稳定高质量的脱贫,实现扶贫的可持续性,文章以X乡10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微观案例,用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贫困的原因。

进一步研究167户至今未脱贫贫困户的统计学特征,结果发现,普遍偏低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劳动力、资金、技术的缺乏也同样降低了其脱贫的可能性。

因此要加大对深度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投资力度,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构建长效脱贫机制,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深度贫困微观案例多项Logistic模型一、引言马克思深刻讨论了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消除途径以及共同富裕的构想,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经历了“农村改革推动减贫阶段(1978—1985)、规模攻坚扶贫阶段(1986—2000)、综合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2012年至今)[1]”四个发展阶段,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减贫之路。

十八大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十九大报告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基本方略。

几年来,我国扶贫效果显著、成绩斐然:2012年至2018年间,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0.2%降低到1.7%,平均每年有一千多万人口实现脱贫,总计实现八千多万人口稳定脱贫。

贫困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随着贫困人口的逐年减少,扶贫难度也在逐渐加大,深度贫困成为當今扶贫攻坚的难点。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精准扶贫进入深度脱贫攻坚的新阶段[2]。

当代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的数据调查及伦理成因初探

当代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的数据调查及伦理成因初探

当代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的数据调查及伦理成因初探作者:李月云王韫梅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13期“隐形贫困人口”的出现是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反映。

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初步探求“隐形贫困人口”的弊因,并从伦理的角度给出一些良性的建议,帮助其走出“贫困”,树立美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自我的消费观,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最早源于2018年微博上发布的一则关于“隐形贫困人口”一词的词语解释。

对于这一热词的意义界定,笔者采取拆分的方法看待: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一词意为看不见却实际存在;而“贫困”是指一种贫乏状态;“人口”则作为复数概念。

由此推出,“隐形贫困人口”是指一群有一定收入,收支不平衡,消费观念超出消费能力的零储蓄者。

他们避开公平、公正的伦理消费杠杆,形成心理和实际消费的巨大落差。

就目前来看,对于这一人口的态度各不相同:对传统的抛弃;畸形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笔者认为,在无储蓄保障情况下的消费自信是一种盲目乐观,缺乏对自我正确的认识;作为肩负起祖国希望的青年一代应具备长远目光,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和打算才是真正的人生自信,未来自信。

一、如何理解“隐形贫困人口”(一)“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背景数据表明,分期产品为青年提供必要支撑,过半表示使用过分期付款。

电商分期平台凭借其便利的操作,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其中花呗和京东白条成为他们首选的透支方式,而信用卡和线下分期在青年客户中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社会角度:“隐形贫困人口”的出现是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所引起的政策着力点变更的产物。

隐形贫困人口的产生及流行,是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一种现实表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国家政策也更着重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快建构社会福利——养老,医疗,保险,为这一人口解决了“后顾之忧”。

文化角度:“隐形贫困人口”的爆红是大众舆论浸染的结果。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深度贫困是一种极端的贫困状态,它涉及到长期贫困、受限制的访问权限、受限制的选择权、贫困者体面受到严重侵蚀等特点,而且这种贫困是全方位的,而且无法从一种决定性事件中缓解,人们常常认为深度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由宏观结构性因素,如缺乏财政补贴、急剧的城乡不平等发展、负面社会现象日益放大等因素造成的,重视微观因素的影响对深度贫困的产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度贫困的成因。

一个实际案例:赵某,一位乡村女性,来自于一个典型的农村贫困家庭,她是一家人中唯一上学的孩子。

因为家庭贫困,赵某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受到正规的教育,而这种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让她的父母一直困扰着,所以她错过了最佳的受教育机会,即使是想上大学也不可能实现。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贫困是影响深度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赵某家庭贫困,直接影响到了赵某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买不起赵某接受教育所需要的学习用品,也没有资金才能帮助赵某上学,导致赵某无法受到正规的教育,而没有受过教育的技能素质,将会使赵某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另外,存在着由社会结构因素引起的由宏观环境作用引起的深度贫困。

在赵某的家乡,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现代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当地的社会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十分匮乏,在这一社会结构状况下,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更高稀缺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将受到更多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加重贫困家庭的困境。

综上,家庭贫困是深度贫困产生的重要成因,特别是受教育机会的减少,让深度贫困更加持久,令人堪忧。

同时,宏观社会结构因素这一宏面因素对深度贫困的发展也是极具影响的,新一代采取全面性的反贫困政策,才能彻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摘要】深度贫困是贫困的一种极端形式,其背后饱含着复杂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深度贫困的概念解析和现状分析,以及选取微观案例并运用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深度贫困的成因。

通过对微观案例的具体剖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深度贫困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最终,在成因诊断总结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度贫困成因的诊断和政策建议的制定,需要从微观案例入手,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根源,从而为有关部门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深度贫困,微观案例,剖析,成因诊断,政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解析,现状分析,选择,研究方法,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深度贫困是指一部分贫困人口由于种种原因,生活水平远低于绝对贫困线,面临着更严重的困境。

深度贫困的存在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严重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的情况下,深度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诊断。

为了更好地了解深度贫困背后的原因,我们选择了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方法进行研究,力求深入挖掘深度贫困形成的根源。

通过对深度贫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社会问题的本质,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个体深度贫困家庭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他们找到更为有效的脱贫途径,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返社会。

深度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研究意义深度贫困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贫困的存在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深度贫困的成因进行诊断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找出问题根源,也为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微观案例的剖析,深入探讨深度贫困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贫困是社会问题中极其复杂和普遍的一类,尤其是深度贫困更是一种严峻的生存状态。

深度贫困是指收入、消费、生活条件等极度匮乏,人们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和居住保障等生存需求的一种极端贫穷状态。

深度贫困具有多种成因,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政策、个人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以微观案例的视角,通过对深度贫困的成因进行剖析,探讨深度贫困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结构因素社会结构是深度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穷人与富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在中国的城市中,富人比穷人所拥有的财富和资源更多,这种不平等现象是深度贫困存在的重要原因。

身处于深度贫困中的人们通常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无法获得优质的就业机会,也缺乏投资和创新的能力,只能处于贫困状态。

以广西南宁市为例,2019年,常住人口中,享受相对贫困率最高的群体是64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相对贫困率为11.4%。

相比之下,30岁以下人群中相对贫困率为4.4%,说明老年人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劣势。

这种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是导致深度贫困的根源之一。

社会政策是深度贫困成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有责任为贫困人群提供福利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支持服务,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却无法为深度贫困人口提供所需的帮助。

例如,某些政策可能存在入门门槛过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深度贫困人群很难享受政府的福利保障和救助措施。

此外,某些政府服务和支持措施的执行可能存在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情况,使得某些深度贫困家庭和个人无法享受相应的权益和资源。

以柬埔寨为例,该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就业状况。

然而,在执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通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如政策执行中存在的腐败和滥用机会等。

这些因素导致柬埔寨的深度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个人能力在深度贫困的形成过程中,个人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许多人缺乏好的教育背景和培训机会,家庭背景和其他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基于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基于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

Impac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Micro Tracking Data of Poor Populations 作者: 李芳华[1];张阳阳[2];郑新业[2]
作者机构: [1]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经济系,2052;[2]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
院,100872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171-18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精准扶贫;模糊断点回归;劳动收入;劳动供给
摘要:本文基于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的方法,评估了“十三五”精准扶贫新政策对贫困户劳动收入和劳动供给的短期影响,并讨论了具体的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新政策:(1)显著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收入;(2)2016—2018年劳动收入效应的主要来源由劳动时间增加转向劳动生产率提升;(3)在前期对男性劳动供给的促进作用大于女性,不过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带动女性参与劳动的潜力更大。

机制分析表明,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劳动供给增加的主要渠道,而光伏扶贫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呈现负激励,削弱了其他政策的减贫效果。

微观数据评估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新政策总体上增加了贫困户的劳动供给和收入,具体政策的减贫效果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对优化扶贫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

深度贫困成因诊断:基于微观案例的剖析贫困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机会的不对等。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缺乏基本的需求和资源,例如饮用水、食品、医疗保健、基本教育和基础设施等。

深度贫困是指人群贫困程度极高,生活水平极低,相比于其他贫困群体,其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和复杂。

深度贫困影响的常表现为饥饿、疾病、失业和社会排斥等,这些问题导致的贫困循环难以打破,成为挑战社会发展的难题。

深度贫困成因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本文在分析深度贫困成因的诊断过程中,将着重从微观案例出发进行剖析。

事实证明,深度贫困的症状和成因多样化,因此分析深度贫困成因需要角度多样,方法多元,增强个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揭示复杂贫困现象的内在本质。

针对深度贫困的成因解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分析:一、经济因素:一个地区或个体贫困多因为缺少或失去了收入来源。

其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贫困地区缺乏经济活力和产业支撑,没有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通常贫困家庭中成年人缺乏教育和职业培训,技能和生产力低下,对于高技术和高收入岗位的就业机会较少,因而增强产业、升级产业或发展新的产业是缓解深度贫困的先决条件。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等因素。

传统文化约束着人们对身份和身份的看法,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某些地区,贫穷和低收入标志着社会地位和人类身份,这些传统观念导致贫穷的再生产。

同时,深度贫困还受政治制度的制约。

一些地区的政治决策比较集中,民众参与度低和公民意识薄弱,独裁和专制思维限制了贫困地区贫穷的解决。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税收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也会影响乡村贫困程度。

三、自然和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和资源、基础设施等原因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些因素阻碍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例如,大规模水电站的开发会占用大量土地和河流资源、影响灌溉等农业生产,损害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经济和生存权益;水资源严重缺乏也限制了当地农村产业和生活。

中国城镇家庭能源贫困评估——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

中国城镇家庭能源贫困评估——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

中国城镇家庭能源贫困评估——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傅佳莎;蔡福祥;魏楚【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年(卷),期】2022(42)9【摘要】我国扶贫工作重点已进入新阶段,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从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从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城乡扶贫转变。

能源是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反映福利水平。

了解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准确测度能源贫困水平与分布,有助于为今后扶贫工作提供资料基础和科学管理依据。

本文构建消费者能源消费决策分析框架,并运用第一次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数据,考察居民收入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城镇家庭能源贫困状况进行测度。

研究发现,居民收入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S型非线性关系,能源价格、家庭特征、地域特征等因素在能源消费决策中都发挥重要影响。

我国城镇家庭相对能源贫困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能源可支付性问题。

能源贫困率在20%左右,其中电力贫困程度更为严重,超过25%。

家庭收入增长、户主受教育程度提高、城市电力基础设施的普及、城市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城镇家庭陷入能源贫困的可能性,而电力价格上涨会显著增加城镇家庭陷入能源贫困的概率。

【总页数】15页(P82-96)【作者】傅佳莎;蔡福祥;魏楚【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相关文献】1.城镇困难家庭的资产贫困与政策支持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城镇困难家庭调查数据2.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家庭消费的政策效应——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3.城市化能否减少居民交通能源消费?\r——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微观数据的分析4.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多维资产贫困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CFPS 微观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5.非学历教育能够缓解农村家庭贫困吗?——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1期
就业市场上中国青年属于弱势群体,还要面临住
房、婚姻压力,当代青年生存状况更成为热议社会话题,无论国际组织还是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年贫困问题研究。

本文基于1989—2011年CHNS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发布的微观家户数据,对我国青年贫困进行实证探究。

对于原始数据的部分指标缺失问题,依据不同的情况利用简单均值填补法、同类均值填补法、回归填补法、多重填补法进行了填补,其中对于既有父亲又有母亲的子代记录,选取父母中文化水平、职位和职业类型较高级别的作为统一数据,然后删除重复记录获得。

转移概率是马尔科夫链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从任意一个状态出发,经过任意一次转移,必然出现状态1、2、……,m 中的一个,这种状态之间的转移称为转移概率。

首先对青年子代与父代在各年度的贫困人口比率做一描述,以方便对比表1青年子代与父代在各调查年度贫困占比
调查年度子代贫困占比父代贫困占比1991年46.43%7.14%1993年39.29%17.86%1997年28.57%10.71%2000年25.00%10.71%2004年14.29% 3.57%2006年21.43%0.00%2009年10.71%0.00%2011年
7.15%
0.00%
将追踪人群按贫困标准分为两类,贫困与非贫
困,运用概率转移矩阵各年间由贫困转化为非贫困以及由非贫困转化为贫困的概率:
表2青年子代与对应的父代的脱贫与返贫率
青年子代父代
年份
返贫率脱贫率
返贫率脱贫率
1993—199717.6554.558.7601997—200020.062.5 2.5752000—20049.5271.43 3.71002004—200620.8375.001002006—2009 4.5566.6701002009—2011 4.066.67
0100注:以上数据单位为%
由以上列表和概率矩阵我们发现:青年在由青年
阶段转为中年阶段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脱贫,而且脱贫趋势与父代是否脱贫趋势有很大的关联性,也说明我国的反贫困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子代的返贫率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下降,但是脱贫率始终稳定在70%左右,说明表1中贫困占比的下降主要得益于返贫率的下降,间接说明青年一旦脱贫,返贫的几率就会很小,年轻人虽然脱贫,但是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跟中年人相比经验要少的多,处理不当会引致再次返贫。

通过上文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我国贫困发生率总体来说不断下降,但是青年群体的脱贫周期明显长于中年群体,青年一旦脱贫,返贫的几率就会很小。

说明年轻人非贫困状态的稳定性要明显差于中年人的贫富状态,这可能与年轻人的财富积累有关,年轻人虽然脱贫,但是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

参考文献
[1]芦恒.
“工作贫困”及其社会风险探析———以韩国青年贫困现象为例[J].青年研究,2012,03:53-62.
[2]南曙光.
“底端青年”假设及发展———基于对几种特定青年群体的关注与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04:86-90.
中国“青年贫困化”探析
——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王静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追踪调查(CHNS 数据库)探讨现阶段中国青年贫困现象、影响青年贫困的
重要因素,并利用马尔科夫链—概率转移矩阵对青年贫困群体贫困的动态特征进行描述和预测。

研究发现现阶段青年贫困具有主体性、高学历化、和有工作但仍然贫困的现象;子辈青年会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受到优待或歧视。

关键词:青年贫困;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0113-02中国图书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
DOI:10.16675/14-1065/f.2017.01.77
作者简介:王静(1991-),女,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
综合论坛
1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