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教育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内容摘要:《论语》以其短短两万多字集中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更是体现了教育方法的本质特征。它不但承载了孔子的教育上的精髓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方法;本文将结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情况来探究《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关键字:教育思想方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广泛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全面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方法等等。《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但是承载了其教育思想的不朽经典,更是一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方法,引导我们生活做人的指南。今天,科技蒸蒸日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宝典就在我们面前,我们有必要去回归传统,研究下这部教育巨作。
孔子一生都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时至今日,孔子很多教育方法教育原则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思考的。
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培育贵族官僚为主,为当时的社会服务。孔子基于自己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他的教育内容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学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从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对人忠和讲究信用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这从《论语》中孔子随时教育弟子们遵“礼”守“仁”可以看到。他认为首先要学习礼,“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子明确要求弟子:“不知礼,无以立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
人儒!”关于“君子”的标准,《论语》多次谈及,总的就是遵“礼”守“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正因为孔子特别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所以当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时,孔子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的教育虽然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但是在今天其教育内容中也有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地方。孔子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德育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这与我们今天仍然强调以德育为基础,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孔子的学生各有特点,有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这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而有侧重地教育的结果,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论语》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地方很多。据《》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为仁”,当颜渊问及其目时,孔子才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答“;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牛“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所以对他可答以“仁”学的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除此以外,是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而施教,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他认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等等。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都有数。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受到所谓的应试教育影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很大程度上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
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这些例子在我们身边已经屡见不鲜了,例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陈丹青出走清华事件,在招博士硕士生时,众多投考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学生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但他们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有的因为只差一分而与心爱的专业无缘;甚至有些因为外语成绩落选的优秀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了。可想而知,这是我们教育的羞辱,试问那一两分的外语和政治分真的那么重要,可以让他们出色的专业才能都在它们前面黯然失色了,都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到处都是格。
因此,今天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展个性, 尚自然,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育,促进学生善于学习
孔子不但能够因材施教,还善于运用启发式教育,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学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启发, 也就是说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举一反三。启发式的教学,是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基础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怠于钻研,疏于思考,就会为书本所局限,为旧说所困惑。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要求学生畅所欲言, 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 甚至于互相争论。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在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下,孔子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有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善于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对于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的“填鸭式”教学是有很大思考空间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善于学习的人而不是被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