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过去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物质生活和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变迁。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天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要。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

生活中缺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例如没有电力、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人们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食物主要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海鲜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所生产的加工食品和速食产品。

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技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饭菜到西餐、日料,各种美食任人选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网络购物、外卖等现代服务。

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习俗多与农耕文明相关,例如祭祀、拜神等传统活动。

社会结构较为封闭,家族观念十分浓厚,人们的社会关系多建立在家族之间。

而现代社会的习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庆祝方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不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进行。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个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们应当珍惜过去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纳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时光荏苒,但传统与现代生活永存共融。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宏观建议:⑴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

⑵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⑶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

⑷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

⑸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西合璧,不土不洋⑵20世纪50年代以后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⑶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⑷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影响深远〖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变迁表现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Ⅱ※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的变迁 一 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学法
四、重难点
五、学情
六、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
社会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本节主要 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开篇点题,开启 后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978年
饮食组
学生可以指出每个地方的饮食特点都是受环
境气候影响。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在通商 口岸开西餐馆,也能简介中西方饮食的区别 。
住宅组
学生可指出中国的传统民居----四合院。鸦片
战争以后,出现洋房,中国的建筑出现西化 ,内在家具也发生了变化。
【居室建筑的演进】
社会习俗组
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
、民主、文明的过程。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 部世界。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二)学法
结合讲授法、 合作讨论法等, 并辅以多媒体教学。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式学习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
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结合教材掌握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2、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
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
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 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婚姻变化:观念的变化、形式的变化。
丧礼变化:由繁到简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父母, 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 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当代信息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互联网普及,信息爆炸, 生活方式更加便捷,注重创新
和个性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个人和社
会的影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价值观、生 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策略与 建议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历史研究的 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案例分析
古代农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尊老爱幼,重视家
族传承。
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 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化,
习俗变迁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习俗变迁 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如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
文化传承:习俗变迁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 如节日习俗、传统技艺等。
社会心理:习俗变迁影响 人们的社会心理,如价值
观、道德观等。
经济发展:习俗变迁对经 济发展产生影响,如消费
习惯、产业结构等。
04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 生活与习俗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内容解析
01
物质生活变迁概述
物质生活变迁的定义
物质生活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 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物质生活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变化,如服装、饮食、 住房、交通等。
物质生活变迁受到社会、经济、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物质生活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
科技进步:新技术、新产品的 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022年】无【2021年】1.(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2.(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答案】B【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B。

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6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5.(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PPT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PPT课件

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70年代的梦想在改变,第二代“三大件”: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成了我们新的追求;
21世纪初,个性成为最时尚的代名词!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脚,人的脚有20块肌肉,26块骨骼,114根韧带,被达·芬奇赞为“工程学的杰作和艺术品”。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
(讲究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以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
返回
b.食:“菜篮子”工程。
c.住:“安居工程”。
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一)1840年前的社会生活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西餐 :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二)1840——1949年的社会生活 婚丧风俗: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传统饮食→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鸦 片 战 争
位于上海的原英商开办耶松船厂
①衣:
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 生活。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先生 提出“适于 卫生,便于 动作,宜于 经济,壮于 观瞻”作为 改良服饰的 指导思想, 据此原则设 计出中西合 璧的中山装。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①变化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
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手机、空调、音响,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 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 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2)社会习俗
时间 1840—1949 婚俗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其他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留辫,缠足→ 断发,放足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三、改革开放以来
表现
时间
改革 开放 以来



社会风 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颜色:五彩 缤纷 款式:多样化
菜篮 子工 程
安居 工程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1、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 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 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影响
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 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 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 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 清民国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的进步。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 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断发易服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史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
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2课件:2-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2课件:2-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易错易混提示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 取代中式服饰,而中西服饰并行。
必修二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互动探究
必修二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探究
探讨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及其
变化所产生的意义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
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 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 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 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必修二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知识延伸 中餐的四大菜系
四大莱系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代表区域 山东(济南、胶州) 广州、潮州等地 四川(成都、重庆)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口味特点 清香、鲜嫩、味纯 鲜、嫩、爽、滑 味浓、重辣 清淡、味甜
必修二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线索:19世纪中期至20 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外来文 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陶,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 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 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 活的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 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
必修二
专题4
第1讲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民版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 D.①②③④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土洋并存)
3、习俗风尚变革的趋势: (1)由繁琐、落后走向简约、文明 (2)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4、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 追新慕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一般规律):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 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都 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 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 “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 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 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①西餐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原因
4)中西餐区别
5)西餐传入的 影响
趋势:从传统饮食到引建筑:地域差别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2、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西式住 房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住宅 ③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如:里弄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 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 ③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 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⑤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后 至新中国成 立
中苏两国的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 良好 列宁装、布拉 政治色彩 至十一届三中 严重的个人崇拜 吉、绿军装 浓厚 全会 国家经济的困难 十一届三中全 多元化,国 改革开放 际化、时尚 会以后 (改 异彩纷呈 思想解放 化 革开放)
川菜
粤菜
淮扬菜
鲁菜
2.西餐的传入时间

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朴素单调,简单划一 第三阶段 吸收 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多元
特征: 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如此 大的变化的因素
外因
西方资本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主义文明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的冲击: 政治变革:革命思潮的推动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的提高) 思想解放: 思想启蒙的作用下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 性解放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时期 表现
男装: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女装:新式旗袍 、上衣下裙
特征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性质
——《时报》1912年3月5日
由此可见,政治的变革所带来的是社会各方面的 变革。
3、其他习俗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
近现代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呈现出怎样 的特征?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趋势: 从封闭 到开放 、逐渐 走向世 界;从 封建传 统走向 近、现 代化。
20世纪 30年代
“新村”、“花 园”、“别墅”、 “公寓”出现
特征:中西合璧
北碚红楼 洪 崖 洞 建 筑
1、婚俗的变化
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 婚姻自由;礼俗也开
始删繁就简,效仿西方
现代: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2、丧俗的变化 土葬 火葬、文明祭祀
3、其他习俗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 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 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背 景 时代和社会的剧变 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变局?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1840年 1949年
辛亥革命
1911年
改革开放
1978年
社会生活的变迁分为几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中国 政治色彩浓厚、单调、呆板 成立):
50年代末,苏联女专家在 中国掀起 布拉吉热。布拉吉(意为连衣裙,俄 文译音)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材料:在“破四旧”运动中,有一个例外现象,就 是革去了西装旗袍的人们,时兴穿着旧军装。毛泽 东穿了军装上天安门检阅红卫兵的行动和对宋彬彬 说的不要文质彬彬而要“武装”的言论,使一大批 狂热的红卫兵穿起了从父兄或戚友身上脱下来的旧 军装。绿军装成为革命、造反的象征。 ——(严昌洪《2年代 无限风光
流 行 酷 时 装
返回
返回 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促进
内因
本课小结
物 质 生 活 和 习 俗 变 迁
表现 特征 趋势
衣 食 住 习俗
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 封闭走向世界; 封建传统走向近、现代化 政治 东 交 内因 西 经济 汇 方 、 文 思想 碰 化 外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 撞 的
原因
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要 忘却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做到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趋势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征分 根 及析 据 导近 视 致代 频 服男 信 饰女 息 变服 及 化饰 结 的的 合 原变 教 因化 材 ?, 内 特容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0世纪末(改革开放): 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
物 质 生 活 和 社 会 习 俗 变 迁
课程标准
自 主 导 学
衣 食 住 习俗风尚 历史感悟
合作探究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 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返回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概 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2、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五 十 年 代 的 时 尚 : 列 宁 装
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 行的一句顺口溜 :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是从苏 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 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
50年代末:布拉吉
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易 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西方的影响 “中国褒衣博带,长群雅步而施万国之竞争之世 ……诚 非所宜。” ——《戊戌奏稿》康有为 材料二 “经过、‘三反五反’、公私合营,资方人士为了融入 人民群众之中,纷纷脱去西装革履。而在农村,经过土地改革 政治因素的影响 运动,象征身份的瓜皮帽、团花缎棉袄,已成为剥削的象征, ‘地主帽’包含的政治因素,是非经过那场运动的人们所不能 理解的。” —— 《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师吉金
3.饮食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特征:中西餐并行于世(中餐为主)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国人对西餐文化的逐步接受。
4.西餐的传入产生的影响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西餐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吊脚楼
老北京的四合院
西方建筑
争鸦 以片 后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