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谚语的异同分析

合集下载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汉英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语句,它语言精炼、意蕴隽永,凝集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英汉词汇海洋里的瑰宝。

由于汉英民族存在着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汉英谚语在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标签:汉英谚语对比分析翻译策略一、引言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持久性、通俗性、口语化等特点。

早在17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索斯(Robert South)在其传道书的第一章里写到:“What a proverb,but th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several ages,gathered and summed up in one expression.(谚语乃众多时代经验积累、观察所获而集中表达之炼语也。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有名言:“The ge 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形式与内容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着手,分析汉英谚语的异同之处,以期为汉英谚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汉英谚语的来源对比(一)汉语谚语的主要来源1.来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言语大部分汉语谚语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人集体创作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很多谚语都同农业生活中的耕作、饲养、天气、季节以及许多在农民中广泛流传的事物相关。

例如:(1)瑞雪兆丰年。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化,英汉语谚语的翻译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英汉语谚语,不仅涉及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更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谚语文化差异对于促进英汉语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谚语是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集合体,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自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谚语翻译是语言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比较英汉语谚语的异同,可以挖掘出两种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研究谚语文化差异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

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英汉语谚语的概念与特点英汉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着丰富的谚语资源。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智慧和哲理的短小句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形式、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英汉语谚语都是用简练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和经验。

它们在几个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直观地传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英语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传达了实际行动比空谈更有力量的道理;而汉语谚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则强调了了解对手和自己才能取得胜利。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自然、动物、日常生活等为载体,强调实用性和生活智慧;而汉语谚语则更注重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英语谚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比喻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不利于积累财富和成就;而汉语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则讲述了一个塞翁因失马而获福的故事,强调了看问题要有全面的思考。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名言, 诚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眼不见, 心不想(out of sight, out ofmin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中、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信实, 通达, 雅致”之效果。

二、汉英谚语的比较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汉语谚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与之相比,英语中的谚语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中文谚语注重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

中文谚语中经常出现寓言故事和隐喻,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批判,教育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修身养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强调通过吃苦耐劳获得成功,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则教育人们要了解自己和对手,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这些谚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人重视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而英文谚语则更多地关注实用和现实生活。

英文谚语通常以简洁短小的形式出现,直接表达出某种现象或经验的普遍真理。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通过行动胜过言辞的表达方式,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则告诫人们不要仅仅根据外貌来评判一个人。

这些谚语是英国人重视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的反映。

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也对谚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

中国是一个崇尚孔子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文谚语中包含着对古人敬重和传统价值的继承。

而英国是一个重视个人自由和民主原则的国家,英文谚语中更多地体现了对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推崇。

总结而言,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文谚语关注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实用和现实生活,强调实际行动和自由选择。

通过比较中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各自语言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谚语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窥见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语谚语极其善于利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常常直接表现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于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不要在小鸡孵出来之前就数小鸡),直观形象地表达了不要事先作无意义的推测或者在决定之前不要过于乐观,而中文的谚语“实事求是”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语更倾向于形象、生动,中文更偏向于含蓄、言简意赅。

英汉语谚语在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等为比喻,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观察,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这句谚语是从铁匠作坊中的操作中得来的,意指“事情要趁热打铁,趁时机,抓住机会”,而中文谚语则多以历史人物、典故为譬喻,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论语》,意为“真正的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淡泊如水的”,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淡泊清静、不张扬的价值观。

这反映了英语谚语更强调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中文谚语更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传承于英国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务实精神和乐观态度,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必有阳光),强调了在困难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而中文谚语则传承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礼仪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敬老孝亲,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表达了对道德教化的强调。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

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

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

汉、英动物谚语比较

汉、英动物谚语比较

汉、英动物谚语比较鸡汉英:用母鸡比喻女子妻子汉:母鸡司晨,家之不幸英:it is a sad house where the hen crows than the cock狼英汉:生性凶残,贪婪,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汉:羊皮狼皮还是狼英:A wolf may change hie hair,but not his heart蛇英汉:持有恐惧厌恶态度,象征狠毒的心肠和狠毒的人,英文中也用来象征阴险狡诈的人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年被蛇咬,三年见鳝跑蛇走无声,奸计无影英:He has bitten by a serpent,is afraid of a rope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虎汉:百兽之王,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深受中国人喜爱和崇拜认为老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英:认为老虎很残忍汉:虎为百兽之王,人为万物之灵虎瘦雄心在,人熟不堪忧虎毒不食子虎怕插翅,人怕有志虎有伤人意,人无害虎心伴君如伴虎英:The tiger has once tasted blood is never satcd with the taste of it. 一次尝到血,虎欲永难揭If you don’t enter a tiger;s man,you can’t get his cubs.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龙汉:代表帝王,象征吉利英:凶残肆虐人的的动物,应予消灭,被称为怪物,恶龙汉: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头高山英: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dangerous plans 龙潭虎穴Sow dragon’s teeth狮汉:凶猛强大的动物,不见得庄严雄伟英:是百兽之王,勇猛凶悍,部落象征,美国国家象征,权贵象征汉:狮子搏象兔,竭尽全力(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认真对待,不因事人就懈怠)狮子咬人,狂狗逐块(聪明的人能分辨是非,愚蠢的人昏头昏脑)英:Destroy the lion while he is yet but a wheep杀獅应在幼儿时The lion’s skin is never cheap狮皮从不贱It is not good to wake a sleeping睡狮莫惊熊汉:愚笨,无能,无用英:凶猛,危险动物,动物园的熊调皮可爱汉:熊食盐而死,濑饮酒而毙英:Kings and bears often worry keepers国王和熊常使人觉得忧心忡忡Don't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you caught the bear 不要高兴得过早猫汉:温顺可爱的捕鼠英雄英:比喻邪恶的事物汉:猫儿狗儿识温存猫丢了才知老鼠多老鼠逢猫魂魄散。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汉英谚语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们折射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谚语则是这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

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汉英谚语的不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谚语中。

中国人一般使用“象征性思维”,而西方人则多采用“逻辑性思维”。

中国的谚语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这种表达方式的主体在于“感性思维”。

比如中国谚语中的“九十九难,唯有耐性来得通”、“家丑不可外扬”、“杀鸡给猴看”等等,这些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生活智慧,但多以隐喻、寓言等方式表达出来。

而西方的谚语则更多体现了“逻辑性思维”,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比如英语中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所有的路都通往罗马)”、“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两者不能兼得)”等等,这些谚语很少采用生动的比喻等手法,而是通过表达逻辑关系来证明某一观点或道理。

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汉英谚语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谚语的表达方式。

比如“有志者事竟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努力、坚强、自律、为他人着想等价值观。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西方谚语中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也反映了这种价值观。

比如“no pain, no gain(不劳则无获)”、“be yourself(做自己)”等等,这些谚语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担当的精神。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汉英谚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与修养,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谚语中。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的固定词组或表达方式,经常用于传达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智慧。

通过比较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之处。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内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谚语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规范。

中文谚语“一家人,一条心”强调家庭团结、互助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而英文谚语更注重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如“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和效率。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谚语更注重形象、比喻和诗意的表达方式。

“积少成多”这个中文谚语通过简洁却意味深长的比喻,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中通过对比两种行为方式,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差异。

中文谚语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交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而英文谚语在西方社会中也被广泛使用,但在教育和社会交流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更多的体现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因素上的差异也值得关注。

中文谚语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农耕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联系,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分类和归属。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商业、工业和个人价值观念,如“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通过对比鸟在手和鸟在林的拥有价值,强调短期利益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比较谚语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教育应用和文化因素,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的发展。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

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

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

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

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一、价值观念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象征和表达方式。

它们反映了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在文化含义方面,英汉语谚语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英语中,常用的谚语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等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而在中文中,谚语像“知足常乐”,“羊毛出在羊身上”则强调的是团结和共同体。

在喻意方面,英汉语谚语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英语谚语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和个体力量,如“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反映出的是耐心和毅力。

而中文谚语则更多体现出的是儒家文化的智慧,如“和合共生”,“高瞻远瞩”。

两种文化的语言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在英国,动物和自然现象常被用作比喻,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而在中国,则大部分谚语都与人物、历史和哲学思想结合,例如“打铁还需自身硬”。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英汉语谚语中,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英语中常用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和中文中的“实事求是”,表达了相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更多英汉语谚语的比较分析,探讨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

希望本文能为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谚语,它们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形象化、含义深刻的话语,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的智慧和传承。

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谚语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比如,“骑虎难下”是一句中国常用的谚语,意为难以回头或难以扭转,在此谚语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手法,通过比喻虎的性格来形容困境。

而在英国,“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是一句常见的谚语,意为手中一只鸟胜过树上两只鸟,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简洁,在信息传递上更直接。

其次,英汉谚语在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上存在不同。

比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一句中文谚语,以食物为隐喻,强调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在英语中则有“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的谚语,意思和萝卜白菜类似,但更加注重个人的差异和多元性。

这说明中国的谚语更加注重集体文化的思想,而英国的谚语则更注重个体多样性。

再者,英汉谚语还存在着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的差异。

比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句中国传统的谚语,充分表达了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进取的态度。

而在英国,有“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谚语,意思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避免冲突。

这种谚语来自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当地风俗和文化,旨在帮助外来者适应当地环境和习俗。

总之,英汉谚语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各自文化的智慧和传承。

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加成功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英文谚语和中文谚语的相同

英文谚语和中文谚语的相同

英文谚语和中文谚语的相同
1. 反映生活经验和智慧:无论是英文谚语还是中文谚语,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谚语通常涉及到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劳动、自然等方面的内容,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归纳。

2. 简洁明了:谚语通常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深刻的道理。

它们使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式,易于记忆和传播。

3. 押韵和对偶:许多英文谚语和中文谚语都采用了押韵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它们在语音上更加优美、流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4. 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思维方式。

无论是英文谚语还是中文谚语,都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5. 普遍适用性:尽管谚语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但它们所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以超越文化和地域的限制。

许多英文谚语和中文谚语都能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英文谚语和中文谚语虽然存在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但它们在表达方式、反映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这些相同点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宝库。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地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地一部分,总与一
个国家地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地,但不同地民族往往采用不同地表达方式
.尽管谚语反映地自然和社 .有时一些谚语地意义相同
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地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地民族特色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
, “ . ’ . , ‘ ’. ”(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此翻译, 西方朋友就会疑惑: 中国地农民会这么有文化, 他们竟知道西方谚语?因此最好
翻译为 “ ”为妙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与成语、俗语等固定短语比较,谚语显得更普通更易于理解和记诵,翻译时必须注意谚 语口语化地特点 .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上传 : 邹金平 更新时间:
个人收集整理 -ZQ
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地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
“谚语 ”一词地含义和概念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地:
;《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
定义地:
,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地:在群众中流传地固定语句,用
简单通俗地话反映出深刻地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 ()它们是整齐固
勿做商业用途
、 地域环境特色
谚语出自人们地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地大海
.因
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

, .( 没有不带刺地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地人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我们航行在生活地海洋,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 商业用途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谚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谚语在口头传播和书面表达中分布得很广,因此它们在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审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谚语起源于古代,中西方文化交往和传播进程中,有许多英汉谚语被翻译出来,它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变化上有许多不同,这种变化在探究文化差异,分析译文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英汉谚语的差异很大。

首先,英汉谚语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的词汇有较多的专业性,而汉语中的词汇口语化,较多的是拟声词汇,有助于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文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表达的是一个人不闲着就不会有麻烦,而汉语中的“滚石不生苔”则表达的是一个人长期漂泊就不会有成就。

另外,英汉谚语在语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Waste not,want not.”表达了“节约绝不会贫穷”,而汉语中“节约用度家可致富”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劝诫意味。

此外,英汉谚语在语句长短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Don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而汉语中“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由于谚语较短,在英汉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表达英文的表达意思,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以下是汉英谚语翻译的几种策略:首先,直译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更容易理解。

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可直译成“患难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其次,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即以译者的理解为主,灵活运用词汇,翻译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可以灵活意译为“太熟悉会导致轻蔑”。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地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地含义和概念.《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地:;《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地: ,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地:在群众中流传地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地话反映出深刻地道理.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它们是整齐固定地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地句子;()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地总结,目地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它们常包含简练地话语、大胆地想像、丰富地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地不同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地文化紧密联系.而谚语作为语言地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地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尽管谚语反映地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地,但不同地民族往往采用不同地表达方式.有时一些谚语地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地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地民族特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地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地大海.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没有不带刺地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地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航行在生活地海洋,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地欢悦,叫你付上一船地不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平静地海面,人人都能当海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平静地大海练不出好水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识好海员,须凭坏天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大海不择细流.).(预卜一切危险地人,将永远不会航行大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谁若是想什么危险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没有了再航行,就永远出不了海.). (风浪总是帮助最能干地航海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没有目标地生活,如同没有罗盘地航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欲寻珍珠,必潜水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暴风雨中能停船地就是好港口.).(潮涨必有潮落.)然而,在长期地历史过程中中国曾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大部分人都以农业为生.因此,中国有许多地谚语都涉及农业或在强调农业地重要性.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打铁看火色,种田抢季节.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插秧要抢前,割麦要抢天.二月清明且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 水是庄稼命,肥是庄稼粮. 春雨足,谷满屋.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勤锄八月草,烧灰成为宝麦好在种,稻好在秧. 田里多管,仓里谷满. 多锄半天草,三天吃不了. 庄稼有了草,好比毒蛇咬. 要使庄稼好,多除几遍草. 种田地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社会风俗习惯特色不同地社会风俗习惯可以体现人们对某种事物态度地截然不同,例如英国人认为狗是人们忠实地朋友,因而他们常用“狗”这个词来形容普通地人们地生活和行为,它很少包含否定和蔑视地态度.然而在中国,“狗”这个词却常含否定和贬损地态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人皆有得意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旦恶名加身,实在难以洗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好狗不挡道.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疯狗咬太阳——不知天高地厚.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狗头军师——尽出歪主意.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地词也体现出一个国家地风俗习惯.这些词在一个国家往往有某种特定地含义和象征作用.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到长城非好汉.( ’ .)(长城在中国代表雄伟有气概,战胜困难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在中国意味着份量重,有意义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盼星星,盼月亮. 天上地月亮——可望不可及(月亮在中国代表圣洁,美好,团圆,和谐,美满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宗教特色许多谚语都涉及到宗教,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大部分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有许多英国谚语都涉及到上帝和魔鬼( ).然而,中国深受佛教地影响,有许多中国人都信仰佛教,他们常提到寺庙、和尚、和佛主.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魔鬼自对魔鬼好.).(自助者天助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钱替上帝做事者,为更多钱也可能为恶魔驱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上帝送美食,恶魔送厨师.)(厨师常把美食煮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和尚头上找虱子——明摆着.和尚抬花轿——一场空欢喜. 和尚念经——自念自听和尚地念珠——串通好地和尚起立——突(秃)起(成语:借花献佛)、传说和典故特色每个国家地历史都不同,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地文化,而传说和典故是这些文化中地瑰宝.在西方,大家对希腊传说和神话非常熟悉,所以有许多英国谚语都吸收了这些神话和传说.下面有几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即使希腊人带礼物来,我也担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希腊人遭遇希腊人,必有一场好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荷马也有出错时\骏马也有失蹄时.)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许多古典名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例如,自从《三国演义》这部书问世以来,“三国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许多有关三国地传说及三国中地人物家喻户晓,并且有许多已融入了谚语中.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几点注意事项)、不要运用译入国具有强烈民族和地方特色地语言.例如,把英语译成汉语时一般不要把英国谚语译成带有中国人名或地名地谚语,反之亦然.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珊漂亮吗?”塔夫脱太太问道.“一点也不漂亮.”塔夫脱先生答道.塔夫脱太太感到惊讶:“我们地傻约翰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女孩子呢?”塔夫脱先生温和地笑道:“有啥大惊小怪地?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注)当中国读者读到此时就会纳闷,西方国家地人们也知道中国古代美女西施吗?还是塔斯社夫脱夫妇知识如此渊博而知晓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为避免这些问题我们最好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 “ . ’ . , ‘’.”(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此翻译,西方朋友就会疑惑:中国地农民会这么有文化,他们竟知道西方谚语?因此最好翻译为“”为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与成语、俗语等固定短语比较,谚语显得更普通更易于理解和记诵,翻译时必须注意谚语口语化地特点.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浪费,不愁缺.)( 俭以防匮.).(有了好开始,才有好结果.)( 欲善其终必善其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半块面包强于一无所有.)( 聊胜于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拙匠常怨工具差.)(拙工咎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翻译时文字组织必须讲究匀称优美.一方面,语句要简明紧凑;另一方面,表达要对称和谐.太随意地口语化语言不能准确传达出原始谚语地含义.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山和山无法聚头,人和人总会相遇.)( 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不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尝黄莲苦,怎知蜂蜜甜.)( 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地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难以叫它饮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井干方知水可贵.)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们常会用谚语地缩略形式,例如“ , ”常缩略为“”,“’”缩略为“”.当翻译这些谚语时,我们必须弄清它地简略形式能否被人们理解,如果会影响到人们地理解,我们就要用其完整形式.例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她跟她妹妹那天一起吃晚饭地时候,梅德琳从桌子上他地烟盒里取了根香烟,点了火,不太在行地抽了起来.她那种倔强地、自满地、有点惹人爱怜地神气引得华伦哈哈大笑..“猫不在了,嘿!”他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里原文’是习语’ , (猫儿不在,鼠儿成精;大王外出,小鬼跳梁)地缩略形式.译文“猫儿不在了”保持原文地缩略,因为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地.根据上下文,华伦和梅琳是兄妹,华伦说“猫儿不在了”是取笑妹妹背着管教严肃地父亲而在偷偷地抽纸烟.(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觉得,我当然也希望,这些报导是可怕地夸大了.我们地情报人员说是这样.不过,有烟必有火——”这里原文’是习语’ , ( 有烟就有火;无火不起烟)地简化.如果拘泥于原文地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地地方”,许多读者将不知所云.比较可取地办法就是摆脱原文地简化形式,按原型习语直译成“有烟必有火”或“无火不起烟”,或索性套用汉语同义习语“无风不起浪”来表达(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之,谚语是人类灿烂地文化瑰宝,是人们劳动和智慧地结晶.虽然各国谚语有许多相似地特征,但因为民族文化背影不同又铸成了他们有着鲜明地民族和国家特色.人们喜欢谚语,因为它生动形象活泼,有强烈地表达效果.而翻译谚语需要熟知两国文化背景,并有很高地文化素养,同时必须遵循一定地规则.谚语翻译是一项艰苦却有趣地工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谚语的异同分析
作者:张俊强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
摘要: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中最具代表性和精华部分。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很多的谚语,这些谚语在某些方面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归纳和总结了中英谚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谚语;汉语;英语;相同点;不同点
作者简介:张俊强(1978-),男,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吉林建筑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
一、引言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的形式相对简洁和固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深刻的道理和含义,便于人们的记忆和使用,因此,广受人们的喜欢。

作为历史悠久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中有着为数众多的谚语,这些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准确理解这些谚语的含义对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同属于语言中比较特殊的形式,因此,中英谚语有某些共同点。

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有所不同,中英谚语之间又有着不同点和差异。

二、中英谚语的相同点
中英谚语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句子结构方面。

2.1 使用相同的修辞方法
由于中英谚语的在句式都比较简单和简洁,同时还要用经常使用的词汇表达深刻的道理,因此中英谚语中都使用一些修辞方法来到这样的目的,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对偶和押韵。

汉语中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样的谚语,英语中有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这样的谚语,在这两个言语中都使用了明喻的修辞
方法,除了明喻之外,英汉谚语中也使用暗喻的修辞方法,例如汉语中的”刀子嘴,豆腐心”。

英语中的Bed is a medicine. 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Danger is next neighbour to security. Dreams are lies. 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 除了比喻之外,英汉言语中还经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汉语中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骄傲使人落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英语中的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 From hearing come wisdom; from speaking, repentance. 使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可以使人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和领悟某些道理,增加谚语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此外,汉英言语中还使用押韵的手法,以增加韵律和节奏感,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语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英语中的Early wed,early dead. 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
2.2 运用相同的句式
为了记忆和使用的方便,很多汉英谚语都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的句式,汉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英语中的Cut short the nonsense and return to one’s muttons. Be slow in choosing a friend; slower in changing. 此外,谚语大都使用陈述句,这可能和谚语的功能和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谚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和简单的句式使人们理解和领悟某些客观真理,更好地指导人们生产活动和精神追求。

汉语中的“事实胜于雄辩”、“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英语中的Few words are best.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为了使句子更加的简洁和明了,我们还可以发现英语中的很多谚语还省略了谓语动词,例如Better wit than wealth. Better early than late. From short pleasure long repentance.
三、中英谚语的不同点
虽然中英谚语有着一些相同点和共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点和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谚语中所揭示和反映的文化内容有所不同。

这些内容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思想观念方面。

3.1揭示和反映不同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

这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可以在很多中英谚语中的得到一定的体现。

汉语中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看僧面看佛面”。

英语中的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 以上这些谚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们宗教信仰的上不同,汉语中的有关宗教的谚语大都与佛教和道教有关,而英语中有关宗教的谚语只和上帝、天堂和魔鬼有关,也就是和圣经中的内容密切相关。

3.2揭示和反映不同的地理环境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虽然东临太平洋,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陆地国家,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对于维系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都揭示了土地和庄稼的重要性。

“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孩儿不教不成人,庄稼不管无收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英国则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可耕种的土地不多,渔业和航海运输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中很多谚语都和大海和航海有关。

There are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ever came out of it.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 mariner. With a frog in the well you don’t talk about the ocean.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3.3揭示和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集体观念、重视集体的力量,不彰显个性。

这种价值观在一些谚语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而英美等国家的人则强调独立和个性,这样的谚语有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 Paddle your own canoe and don’t put your oar into boat. Friendship stops when borrowing begins.
四、结语
谚语是一种语言的精髓部分,集中体现了这种语言的特点和独特之处,同时谚语还揭示和反映了谚语所依附的不同文化。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着为数众多的谚语,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谚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曾健敏. 英汉谚语语言特征与中西文化差异[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2]李高明,陈丹. 试析汉英谚语的文化差异[J]. 内江科技,2009,1.
[3]黄荣春. 浅谈中英谚语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0.
[4]麻艳梅. 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
[5]吴婕. 从英汉谚语看中英文化内涵差异[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