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比较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用比较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探索

用比较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探索

用比较法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探索赵佟青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按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编入了大量的古诗文,这是符合语文科秉承传统这一特点的。

面对繁多的优秀古诗文,我们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中显得被动,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和一些古诗文的辅导书。

而有些教师也走马观花似的教学,对课程以外的资源开发不够,使学生认识到的是分崩离析的诗词散块,不能将其归纳整理,发掘出其中大量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深度。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要多比较,多归纳。

”叶老的这句话用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尤为中肯。

笔者近年来尝试多用比较法来进行古诗文的教学,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以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宋词单元中《诉衷情》和《破阵子》为例。

《诉衷情》作者陆游,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和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的特有风格。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作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句的悲壮低沉,形成鲜明对比。

两首词作在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上极为相似,但是细细读来,仿佛又各有所述。

为了让学生更为准确理解两首词作的内涵,把握两位词人的内心,笔者决定尝试使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

事先布置学生预习,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并搜集资料,整理并归纳出“南宋大事年表”、“陆游生平大事年表”、“辛弃疾生平大事年表”,以作上课比较的资料和依据。

首先,比较词作内容和语言。

引导学生大声诵读,梳理字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词共同写到的东西——梦。

两首都写到了“梦”,但是梦的内容不一样。

陆词是“梦断”。

作者在梦中回忆了自己过去“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报效国家,驰骋沙场的往事。

这是多么充满了豪情壮志而又另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如果是梦,作者不愿醒来。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对古诗词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古诗词的表层含义,而且要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文本分析,挖掘古典诗词的深层含义。

高中生可以通过比较诗词之间的差异,准确、快速地把握诗词深层的内涵。

面对浩瀚的古典诗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缀满夜空的星辰中选出最明亮的一颗,唯一方式就是比较。

通过对比,别于同类的特点才会显现出来,才会从众多的诗歌群像中脱颖而出,学生才能通过别于同题材诗歌的特点进行细节上的赏析。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呢?可利用同中求异法、群文阅读法等,还可从文本内部的比较切入进行古典诗歌比较阅读赏析。

一、同中求异法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同中求异比较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探究诗词的内涵。

运用比较法进行古诗词解读可以从作者身世经历、诗词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情感意蕴、艺术手法等角度去对照阅读。

诗人创作的诗歌都有一个与众相同和与众不同的面目,只是两者占据的比例不同。

古人能够入诗的东西无非是眼前之生活、山川、人生百态,因此多数诗歌的题材、情感、写作技巧等多有重合之处,但这不能泯灭诗歌所具有的差异性。

因此,面对题材、主题、思想、情感、意象、写作技巧等某一点相同的诗歌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所涉及的某一篇诗歌进行相似诗歌的聯系,然后再通过比较,发现相似诗歌的差异性,放大所要学习的诗歌的特点后再进行深刻的赏析。

诗歌的特点、独特的美之力量,只有通过相似诗歌的对比才能有效呈现,才能避免学生阅读时因诗歌相似而受到审美活动的扰乱,混淆诗歌的好坏。

例如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便可以与她的《醉花阴》对比,理解两首词中所透露的浓浓愁情,并在对比中,体会两首词“愁”的内容的差异,进而深刻感知词人写《声声慢》时的心境。

《醉花阴》写在李清照南渡前,这时候的她生活美满,写这首词思念远方的丈夫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读者所感受到的是一股淡淡的可被风吹乱的愁绪。

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用比较鉴赏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第三初级中学林万平内容提要: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古诗词不同的风格基调、意向情感、思想境界、方法技巧、遣词造句等,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比较法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古诗词阅读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

由于初中学生古诗词阅读较少、知识积累有限,还没有形成古诗词的独立感悟和欣赏能力,因此,古诗词欣赏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

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可以扩大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范围,感悟古诗词情感、意境、思想和技巧等异同,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享受阅读古诗词的快乐与美感。

一、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创作风格和感情基调。

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欣赏古诗词的第一印象,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情境遇,作品的感情色彩都会有所不同,甚至风格迥异。

李白的浪漫飘逸、雄奇瑰异,杜甫的沉郁顿挫、真挚写实,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这些在整体上比较容易把握。

但同一类作品,感情基调上的细微差别则需细细品味、反复揣摩。

比如下面三首古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这三首诗,共同点是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雄浑力量。

但荆轲的是一种既知必死、慷慨赴难的悲壮,项羽的是一种英雄末路、回天无力的悲叹,而刘邦的则是志得意满、奋发图强的豪壮。

对比欣赏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

同一事物、同一景物,诗人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诗歌情感自然会有所区别。

二、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在不同的诗句中表现得异彩纷呈。

同样是家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只是淡淡的乡愁;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思念家人妻小外,又有深深的忧国之情。

比较法在古诗词文本细读指导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古诗词文本细读指导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古诗词文本细读指导中的运用作者:仇莉丹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09期文本细读是新批评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主张对文本进行细部挖掘,探究其奥秘。

学者孙绍振结合文本中心论的观点,提出了微观分析理论,认为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可以依靠想象力还原艺术形象,找到其中的差异性,从而促进阅读。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异同、互文阅读、内部替换等方法进行细部比较,尝试品味诗歌的意味。

一、同中求异,拓宽思维为了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相同特点的诗歌,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在寻找差异性的同时,学生也能拓展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它和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发现这两首词都反映了“愁”这个主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同中求异,说说这两种“愁”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对比研究后发现,《醉花阴》的创作时间比《声声慢》更早,是作者前期作品,这首词呈现的是少妇的“离愁”,并非是真的“愁苦”,而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但是《声声慢》却截然不同,随着金军不断南下,李清照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病死,她在困苦中创作了这首词。

这里的“愁”是她艰辛生活的写照。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愁”体现的是国破家亡的情感。

学生在分析这两首诗歌之后发现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比较法有助于他们找到不同诗歌作品的个性特点。

二、互文阅读,以旧促新互文阅读法也是比较阅读的重要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形象和主题都已经被研究者讨论过,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唤醒这方面的知识,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学过的旧知识作为参考,还能起到以旧促新的效果。

在学习《登高》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它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等诗歌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学生发现“登高”这个主题是古人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创作主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通过分析不同的“登高”主题类诗词登临的时间、地点、情感,学生可以发现,虽然主题相同,但是作者所展现的情感却五花八门。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洪德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6期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因此,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深入地对诗词进行理解,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笔者从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比较鉴赏法有助于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我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同诗比较法。

同诗比较法最常用的是替换比较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并将换后的词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加深对原诗中佳词妙句的理解。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替换比较法,将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的妙处所在,从而提鉴赏水平。

(一)易字比较法。

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的“生”字用得尤为精妙。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探究:“海日生残夜”的“生”能否改为“升”?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原句改用“升”这个动词虽然也通顺,但是远不如用“生”好。

因为“升”用在这里只是指残夜将近时,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显得十分平淡。

而“生”在这里却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旭日从大海中孕育而出的情景,生动而贴切地表现出大海的壮阔和宽容,让人读后感觉韵味无穷。

又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别具匠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能否改为“在”?为什么?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落”字这个动词用在这里新颖恰当,使人感觉到秋思仿佛会随着皎洁的月光一起洒落人间,十分生动形象;而“不知秋思在谁家”则相形见绌,平淡无味。

(二)换句比较法。

比如学完了杜牧的《赤壁》我问学生,能否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改成“东风不与周郎便,国破人亡在今朝”?学生通过细细体味发现:虽然二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这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东吴整个国家的命运,生动地表现出假想中赤壁之战东吴失败后曹操骄横恣肆的情态,真可谓小中见大,别出心裁,手法十分巧妙。

试论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学会赏析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增强国人文学欣赏水平的关键。

但在实际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学生从小开始学古诗词,但高中毕业了还不能建构对古诗词的整体认知。

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多难以品味一首诗词的独特美处。

笔者经过学习发现,比较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中学古诗词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是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

把比较法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确定比较范围,整合教学内容古诗词教学可以从横向、纵向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学生对历史大背景、文人生平、创作风格等理解。

1.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在教学中可从题材入手,争取让学生“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认为分析应建立在同比性上,提倡同类经典文本共组的方式,把古诗词题材按季节分为春天、秋天、冬天来品味诗人笔下不一样的诗情画意。

2.同一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

同一诗人同一时期作品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人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并学会知人论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创作,能对比体会苏轼被贬后苦闷、觉醒、后旷达的情感变化。

可补充《前赤壁赋》、《东坡突围》等资料帮助理解。

3.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随着所处社会时代的发展、阅历的增加,其创作的心境和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

同样是寄托愁思,李清照前期写的《一剪梅》、《醉花阴》更多表达是少女闺怨的相思离别之愁,后期写的《声声慢》则融入了更多的家国之愁、孀居之愁,愁的味道更为浓重,包含了对朝政时代的悲痛之情,具有更深刻的时代意义。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及其复习中的妙用Liu640725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任何事物都各有其特性,只有通过比较方见其个性,通过比较让事物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善于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探微求真的乐趣,善于比较,可以促进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发展,善于比较,更会使学生在自觉思维的基础上展开多角度的联想,推理演变并得出新的结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比较阅读的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学生鉴别鉴赏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和实际成效,使我对比较法很是看重。

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古诗词鉴赏复习中用比较法尤其有益。

当然,古诗词鉴赏这一块的复习离不开对诗词的几个要素——形象意境、主旨、语言及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基本理解与分析,离不开对每一个点的有条理的,系统的复习。

而笔者认为,在对每一点的复习中都可用“比较法”。

因为“比较法”在鉴赏复习中可大显妙处。

一、比较中了解不同作家的风格,整体感知诗人的各自特色。

读过一些大诗人的作品,就能对他们各自的风格有大体感知,能掌握到他们各自的特色。

同为唐代诗人,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平实易懂,李商隐朦胧晦涩。

同为北宋词人,苏轼旷达豪放,柳永婉约缠绵;苏辛同为豪放词派,辛弃疾的词比苏轼的词显得苍凉沉郁,等等。

学生根据平时积累,了解各诗人的风格之后,再去阅读各诗人的作品,就可以利用各诗人的风格去分析、理解,就能够准确地鉴赏了。

读李白的《将进酒》那飘逸豪放自然而出,读杜甫的《兵车行》那沉痛哀怨萦绕心间。

李白、杜甫是好朋友,试看他们各自写的表达他们二人朋友情深的诗句,就分明感受到风格迥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地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租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二人即将离别,难分难舍,依依惜别。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令人难过。

浅谈运用比较法教学古代诗词

浅谈运用比较法教学古代诗词

浅谈运用比较法教学古代诗词作者:殷建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2年第08期摘要: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尴尬地发现,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来淡淡如何运用比较法进行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古代诗词;比较法;教学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41-1古代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民族悠久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这个责任将它继承并发扬光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尽管我们在这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做了大量工作,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古代诗词创作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学生对诗词的内容无法认同、解读、欣赏、分析。

对第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和教师加以补充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而第二个方面,则要麻烦得多,大家对此多有论述,笔者认为通过比较法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认同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诗词与初中阶段要学习的所有其它课文一样,都可以从主题中心、思想感情、构思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来分析,但是它又有它的特殊性。

由于我们接触的古诗词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语言极其精练,所以它就对学生从主题、感情、语言和具体的手法等方面分析课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

”正确运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对同一与不同题材、同一主题与不同主题、同一作者与不同作者、同一手法与不同手法古诗词的比较,可以迅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使他们尽快获得规律性认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文言文教学252019·6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张成之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古诗词进行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的古诗词的时候,能够更轻松地进行学习,并能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感情和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充分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所学古诗词中的名词佳句,有效帮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风格比较很多诗人的诗词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每一篇古诗词都蕴含着作者在写诗时的心理感受,以及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各种艺术魅力以及人生感悟。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够让古诗词作者的艺术风格变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众所周知,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宋朝诗人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几分相似,一开始两位诗人都是在京城为官,可是在为官不久后,诗人都被当时的掌权者贬入地方做小吏。

通过这两位诗人的诗词,就能够看出两位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对于自己的人生或豁达或痛苦。

对于国家事务,都满怀热忱。

白居易在被贬之后,心中郁闷、不忿。

读者能从他的诗词《琵琶行》中感受到不平:“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写到自己被贬之后,就孤独地在一间偏僻的屋子里修养,但是休养期间总是心情抑郁,饮酒消愁。

在喝酒的时候,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心有所感,因此写出这首《琵琶行》。

全诗显示出白居易的悲伤与落寞。

但是苏轼与白居易完全不一样,苏轼豁达、大气、爽朗、豪迈。

苏轼在官场上,曾多次被贬谪,但是苏轼始终保持了乐观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能够从苏轼的各篇诗词中看出来,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为千古绝唱。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跨 越了儿女情 长的界 限 , 以雄 厚的气势 、 激 昂的言语 绝对可称为是一个多愁善感 的诗人 的典 型。而苏轼却和他不 抒 胸臆 ,
太 一样 , 他却 是一位典型 的胸襟 豁达 、 热情豪迈 的诗人 。 他也
是在官场上被贬过很 多次 ,可是他却一直 以积极 乐观的心态 面对 。 他在被贬黄州 时, 写下 了 《 念 奴娇 ・ 赤壁怀古》 , 被人们誉 为“ 千古绝唱 ” 。 这酋词是宋 词中流传最 为广泛 的, 也是 对当时 和后人影响最大 的作品之一 , 从 他的词句 中就能深刻感受到豪 放之风 , 例如“ 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 。
来描写浩气逼人气势 恢宏 的大场面 。 如苏轼 的《 念奴娇 ・ 赤壁
怀古 》 就是豪放 派 的代表 作 , 柳 永《 雨霖铃 ・ 寒蝉凄切 》 是婉约
派的代表 。 在古诗词 教学 过程中 , 教 师首先要 引导学 生理解 文 本, 之后感知两种不同风格 的词 韵。
在 内容上 , 柳永 的词 是恋人间的缠绵愁绪 , 而苏轼的词直 抒壮 志难酬 的感慨 。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是 写英 气勃发英俊儒 风残月等婉转 的词 汇来体 现婉 丽的语 言魅力 ,前者 以千古风 流人 物来体现豪放的语 言魅力 , 可谓是各有千秋 。
会 对古诗词有一个更全面系统化 的理解 ,还 能够让学生们在 诗词的真实 目的。
不例外 。 古诗词中的每首都有其独到见地和独特 的艺术魅力 ,
实 写照。 在教学 过程 中应用“ 比较法” , 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欣
这些都是每位诗人对 自己人生经历、情感 体验等多方面 的真 上进行分析 比较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不 同诗词 的意境 赏 古诗词 中特色 “ 佳句 ” , 而且也 让每 首诗 词的艺术 风格 更加 醒 目直 白。

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杜牧的《赠别》 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是写离愁别恨,一者为绝句, 一者为慢词,教师可以对这两篇诗词进行比较教学。 通过引导、点拨、分析,学生就能比较出两首诗词 的不同:
一是内容上的不同。《赠别》通过“樽前笑不 成”和“蜡烛垂泪”两个画面来表现诗人的不忍分离, 情节相对简单;《雨霖铃》围绕“伤离别”进行构思, 先写离别环境,次写离别情形,再写别后想象,从 不同层次上写尽离情别绪,又将离别之伤层层加深 和扩展,较为婉曲。二是对人物着墨不同。第一首 只用“总”和“唯”两个副词,写尽诗人矛盾情态; 第二首写诗人与所爱才“帐饮”,已“无绪”,正“留 恋”,又被人“催发”,一承一转,语未了,意未尽, 事已转,犹如一幅连环画,有着戏剧性的布局和细 腻的人物细节。三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诗借物抒情, 用蜡烛芯来比拟自己的离别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第二首词把传统 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创作中,把离情别绪的 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道尽了恋 人之间难舍难分的凄恻情景。四是风格上不同。第 一首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第二首情景 交融,意致缠绵,凄恻哀婉。
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看完视频,再把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
高》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对这两首诗印象深刻, 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李杜诗篇的兴趣,收到了 一石多鸟的效果。
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同一作者,在不同的命运遭遇和生存环境下, 其作品旨趣也会相似或迥异。若能将同一作者不同 时期的作品加以比较阅读,自有妙趣。
教学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时, 不妨与他 的另一名作《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 词是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作品,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词牌一样,平 仄格律一致;写法基本相同,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都有一个重要的字领起下文;思想内容也很接近, 都含有表现诗人改造旧世界、热爱祖国的宽广胸怀 和伟大抱负的内容;写作风格相近,都以豪迈著称。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马晓平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19年第07期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收录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李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王诗)。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留恋,感人至深。

在两首诗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性的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从诗歌的字面意思,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入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字面相关1.“之”“下”“使”两首诗中各有“之”“下”“使”这三个字,都有“到”的意思,但又有细微的差别。

李诗中,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的意思是“去,到”,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自费旅游。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也是到,去的意思。

因为相比较于扬州,黄鹤楼在西边,中国的地势乃西高东低,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好友也是乘船顺流而下,故用“下”。

王诗中,“使”的意思也是“去,到”,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公费出差,外出挂职。

2.“西辞”“西出”李诗中“西辞”是因为诗人和好友是在今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分别,好友要去远在东边的广陵——扬州,所以用“西辞”。

而王诗中元二和诗人是在今陕西咸阳分别,要去今新疆库车的安西都护府任职,目的地在西边,故有“西出”一说。

因此,可以这样形象的理解:这两首诗的主人公一位沿水路顺流向东,一位顺陆路一路向西;一位去了景色怡人、富庶繁华的江南大都市干谒游历,一位去了黄沙漫天,气候干燥的西北塞外戍边尽忠;一个在演唐僧师徒的西游记将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个在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东游记。

3.“尽”兩首诗中都有“尽”字,但意思完全不同,学生在死记硬背后也容易混淆,傻傻分不清。

但如果结合诗意去理解,就会很好的辨别:李诗中的“尽”指消失。

友人乘船而去,渐行渐远,只到消失在天际。

王诗中的“尽”则指饮完。

友人临出发时再喝饯行酒,一饮而尽。

二、情景益彰李诗以乐景写伤情:在繁花似锦的三月,本应与友人携手饮酒赏花、吟诗作赋,共享春景的无限生发之气,眼下却要面对伤感别离后的形单影只、孤寂无奈,虽有美景不得道,因有愁绪在心头。

比较教学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刘黎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10期内容摘要:随着比较教学法的优越性的逐渐显现,比较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

通过对古典诗词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古典诗词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

比较法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各学科均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诗词领域,比较教学法就是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具有相类或相关联系的诗词,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析、区别、鉴赏、归纳,从而辨析异同,把握特征,深刻理解,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笔者将主要从横比和纵比的角度,通过例证对比较法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及好处作具体阐释。

一.横向比较(一)同一主题,不同文人的作品比较诗词的主题多种多样,有边塞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等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诗人的创作往往会涉及多个主题,而同一主题,每个诗人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拿边塞诗来说,尽管其都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展示英雄人物保家卫国的奔放豪情,但不同的诗人在表现方式上也有细微差别,我们以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为例。

这两首都是有名的边塞诗。

《燕歌行》写了从出征到战败以及战败原因、战后惨况这一全过程。

它是对战争的全方位透视,旨在讽刺将领的腐败轻敌,对士兵寄予深厚同情。

诗歌时而雄壮,时而哀怨,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格调悲壮苍凉。

《燕歌行》典型地体现了高适雄浑悲壮的风格。

而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奇特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观。

诗中既有浪漫奇异的幻想——“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

”也有奇特的夸张——“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好奇”既是他的个性,也是他诗歌的艺术风格。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比较法的概念和原理。

在具体讨论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诗词文化视野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效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

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欣赏,提升学习的效果和趣味性。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更广泛应用,以丰富学生的诗词学习体验,并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关键词】比较法、高职、古诗词、教学、应用、影响、兴趣、文化视野、效果、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高职院校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往往存在着枯燥乏味、缺乏实际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引入比较法作为高职古诗词教学的新手段,旨在通过比较不同诗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此举不仅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有助于推动高职古诗词教学向更加深入、全面、多元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职古诗词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已经逐渐被人们忽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逐渐减弱。

研究如何通过比较法来提高高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在阅读不同作者、不同作品的古诗词时,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和特点,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中,详细探讨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具体应用、案例分析、优势与不足以及展望。

结论部分重点强调了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启示,同时展望了比较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职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比较法、高职、古诗词、教学、理论基础、具体应用、案例分析、优势、不足、展望、重要性、启示、发展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古诗词教学的不断深化,如何有效地教授古诗词成为了高职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高职教育中,古诗词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如何运用比较法来进行高职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最重要的是,比较法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讨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和影响。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古诗词教学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逐渐减弱,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随着比较法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比较法或许能为高职古诗词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效果。

深入研究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实施效果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研究选择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借助比较法提升高职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能够为提高高职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比较法教学在提高学生古诗词掌握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为高职教育实践中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比较法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效果评价,探讨其对高职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影响,为高职古诗词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实践方案。

1.3 研究意义高职古诗词教学在比较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比较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比较法的应用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高职古诗词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对于提高高职文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动高职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文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讨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细读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细读中的应用

摘 要:分析了比较法应用于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提出了将比较法应用于古诗词文本细读的关键在于选取一个恰当的“比较点”。

总结了选取关键词、选取意象、选取背景作为“比较点”的意义。

关键词:文本细读;比较法;古诗词教学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23-0083-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23.040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虽短小精悍,但意蕴丰富,特别适合细致入微地阅读和剖析。

而在对古诗词细读的基础上引进比较法,通过诗词间不同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乃至诗歌背景的细读比较,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比较中探究,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升学生对诗歌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那么如何具体地将比较法应用在古诗词的文本细读中呢?关键在于选取一个恰当的“比较点”。

教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首先要熟悉教材,然后精挑细选,仔细斟酌,从各类诗词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认清作品的个性特征,准确地选取“比较点”,才能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文本细读。

一、选取关键词作为“比较点”,在细读中体味和发掘主题这里的“关键词”是指与文章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词汇,这些词语甚至可以暗示诗歌的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

将同类诗词中这样的词汇选取出来,作为“比较点”进行细读分析,或许就能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关键的突破口,顺利地理解诗词,把握和发掘主题深意。

比如杜甫的诗歌《望岳》和《春望》,两诗中都有“望”字,但两者的含义却不尽相同。

《望岳》中每一联都没有出现“望”字,但句句都和“望”相关。

从远望泰山的参天耸立,到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再到细望幽深的山中景物,最后展望高瞻远瞩的凌云之志,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此时的杜甫不再年轻,诗人望景生情,感时恨别,见花落泪,读后无不让人感受到作者当时忧国思家的沉郁之情。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摘要】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古典诗歌作品之间的异同,可以揭示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揭示诗歌作者的风格和思想特点。

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古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在诗歌研究领域,比较法的应用也有助于发掘更多古典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法来深入挖掘古典诗歌作品的内涵,拓展诗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比较法、古典诗歌、文本细读、意象、象征、诗歌结构、语言特色、诗歌作者风格、研究方法、意义、价值、深入理解、解读、方法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典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遗产。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智慧,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古典诗歌的解读与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现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借助比较法来研究古典诗歌文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也能够为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问题意义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诗歌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意象和象征,这些意象和象征往往需要通过比较法的手段才能得以揭示和解释。

比较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从而揭示诗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通过比较法分析不同诗歌作品之间的异同,可以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演变。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深入理解和解读古典诗歌作品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3 研究现状在古典诗歌的研究中,比较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一作品的解读,更多地是通过将不同作品之间进行比对,发现其共性与差异,揭示出诗歌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一些学者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揭示了他们在意象、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进一步深化了对古典诗歌作者风格和个性的理解。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1. 引言1.1 绪论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

在对古典诗歌文本进行细读时,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

通过对比不同诗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可以深入挖掘诗歌作品的内在意义,揭示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作品,还可以为诗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比较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比较、对比不同诗歌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比较法对文本解读的影响以及探讨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讨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比不同诗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为古典诗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文2.1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的细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其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诗歌之间的共通之处,从中汲取启示和灵感,丰富我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在古典诗歌中,作者常常借助比较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诗歌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和情感。

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作者通过与酒、歌、舞等各种事物的比较,表达了豪情壮志和不羁的个性。

比较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比不同诗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揭示出其中深藏的寓意和思想,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作者通过对比登高所得的体验和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比较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比较法在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比较
落 的夕 阳, 对你恋 恋不 舍。挥 挥手 和你作 别 , 连马 儿也 因不 舍得离开 而长 鸣不止。还原后 , 这 里首先没有对偶 , 叠字 , 节
奏美荡然无存 , 而画 面也 因景 物选 取的普 通 , 表达 的直 白变
得平淡无奇 。诗 中 的意境 陡然 摔落 。通 过 比较学 生就 可 以
击。
这 也提醒 教师在 古诗 词教学 过程 中不要 过于强 调对古
诗词 的翻译 , 诗歌最大 的魅 力在于其用简单 的事物构 成不俗
青 山横 北郭 , 白水 绕东城 。
此地一 为别 , 孤 篷 万里 征 。
的意境 , 产生朦胧美 , 准确的翻译打破 这种 意境 , 剥落 这种朦
[ 作者简介 】 李如 , 女, 江苏省南京市人 , 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古诗词 属于文言文范畴 , 在 文言文教学 中教师首 先要 帮 助学生消除 时代 隔 阂和语 言 隔阂。根据 古诗 词 的特点 以及 学生语文学 习的心理 需求 , 在古 诗词教学 中除了采用 传统 的
串讲 、 评 点法外 , 教师 可使 用多 种教学 方法 。 比较 法是 多种
研究领域都会采用 的 方法 , 通 过两 个或 多种事 物 的对 比 , 突 显某一事物 , 从而体会某种事 物的突 出特 征。在古诗 词教 学 过程 中用 比较法来学 习诗歌也不失为一种好方 法。“比较鉴
还原 比较 是将 一首 形式 工整 , 语 言精练 , 篇幅 短小 的 诗 词还原成通 俗语 言 , 进而 与原 诗进 行对 比 , 体 会诗 歌 艺术 相
对于普通语言 的艺术 表现力 , 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 。下面 以
李 白的‘ 送友人》 为例 , 谈谈此种方 法的运用 。
送友人
很 明显地体会 到诗 歌这 种文 学艺 术给人 感 官 以怎 样美 的 冲
的载体 , 必然要涉及古 诗词 教学 。< 义务 教育 语文 课程 标 准 ( 2 0 1 1 年版 ) > 指 出语文 课程 的性 质 : “ 语 文课 程是 一 门学 习 语言文字运用 的综合 性 、 实践性课 程 。义务 教育阶 段的语文 课程 , 应使学 生初 步 学会 运用祖 国语 言文 字进 行交 流沟 通 ,
别, 你就 像孤飞 的蓬草 , 飘 到万里 之外 去 了。游子 就像天 上
赏, 同 中求 异 , 异 中求 同 , 能让 学生体 味到更 细微 的东西 , 使 学生对古诗 的内涵有更 深刻 的理解 。 ” l z 以下 主要 列举 两 种
比较方法 。

的流云不得不行游在外 , 而作为 老朋 友的我却 像这不舍 得下
浮云游子意 , 落 日故人 情。
挥手 白 兹去 ,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送别诗 , 描绘 了李 白送 友人 的场面。送别是古 诗词 中比较常见 的情形 , 里面所选取 的青 山白水浮云落 日也 是常见景物 , 但经 过 诗人 用 诗 歌 的形 式表 达 出来 却韵 味 十
吸收古今 中外优 秀文化 , 提高 思想 文化修 养 , 促进 自身 精神

1 4 3 —
簸 学经纬
胧, 使具有高超艺术 的诗词变得平庸 。
佩服诗歌 的巨大 表现 力。这 种表 现力 的产生 源于 诗歌语 言
古诗词作为 中华 民族 不可多得的灿烂文化 , 包 含着精 妙的语 言, 生 动的形 象 , 丰富的情感 , 对青少 年语言 能力 的提高和人 文情怀 的培养有 重要 作用 。因此 在语文 教学 中应 特别 重视
古诗词教学 。
的形式美 。“ 诗歌的语 言高度 概括 、 凝练, 极 富个人感 情 , 它
常常违背一般 的语法 规范 , 比一般 的文学语 言具有更强 的陌 生感 , 诗 行间常 留下许多空 白 , 显示 出很强 的跳跃性 。 ”
现在采用还原法将本 诗还原 , 则变为青翠 的 山峰横 卧在 城墙 一旦 分
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 点。 u
足 。本诗第一联 和第三 联为 景物 描写 , 对 仗工整 , 青 山是 纵 向 的, 白水 是横向的 , 纵横 交错 , 且颜 色鲜 明。“ 横” 、 “ 绕” 具 有动态描写 , “ 浮 云” 、 “ 落 日” 由于 变化 不明 显 , 属于 静态 描 写, 动静结合 。层 次分 明 , 颜 色和谐 , 这样, 画面 不再 是平 面 的而是立体 的 , 极 富美感 。且这些为 远景描写 , 有高有底 , 开 阔诗歌 的意境 。最后一联 “ 自兹 ” 、 “ 萧萧 ” 虽 然字不 同 , 但 音 相 同。诗 中既有 对偶 , 又 有叠 字 , 增加 了节 奏 的美 感 。一 场 离别 , 仅仅 四十个 字 , 却被 诗人 刻画得淋 漓尽致 , 我们不得 不
语文学刊
2 0 1 5年第6 期
初探 比较 法 在 古 诗 词 教 学 中 的运 用
O李如
( 扬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0 )
[ 摘 要 】 古诗词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串讲、 评点法外, 教师还可采用比较法。还原比较与相似比较是两
种 比较方 法。还原 比较 是将一首形式工整 , 语 言精练 , 篇幅短小的诗词还原 成通俗语 言 , 进 而与原 诗进行对 比。相 似 比较是将 内容相近或情感相似的 古诗 词放在 一起 解读 , 在 比较 中体 会 两首诗 成就 的 高下或 各 自具 有 的独特魅 力。还原 比较 与相似比较不失为古诗词教 学的好 方法 。
[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还原比较; 相 似比 较 [ 中图分类号 ] H 1 9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8 6 1 0 ( 2 0 1 5 ) 0 6— 0 1 4 3— 0 2
古诗词是 中国传 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 分 , 语文作 为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