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文献综述管理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及预测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及预测

一、引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根据Wind数据,2016年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为4367.10亿元,在2017年底达到43847.30亿元,较前一年增长904.04%。

余额宝规模在2018年第一季度达到顶峰16891.85亿元。

随之,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储蓄习惯产生了较大变化。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我国狭义消费信贷线上化渗透率从2014年的0.4%到2015年的7.7%,再到2019年的55.3%、2020年的66.4%、2021年的69.2%,节节攀升。

程章(201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较大,显著不为零,且呈负相关关系。

人们对于狭义货币需求和广义货币需求,较以往亦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国家应当根据当今金融的特点度量货币需求量,从而量化货币供给,夯实经济基础,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因此,确定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梳理国内外对货币需求的研究以及与货币需求函数相关理论,以董慧君、宋吟秋、吕萍(2015)对我国长期狭义货币需求函数和广义货币需求函数为分析基础,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VECM回归,发现该模型虽能分析1992—2012年的货币需求年度数据,但已不适用于我国近十几年的长期狭义货币需求量和长期广义货币需求量的分析。

本文将原需求函数中替代货币资产的资产收益率这一因素去除,据此回归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解释这十几年的货币需求量,依据新的货币需求函数对我国今后的货币需求进行估计。

对于货币需求函数的改进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需求估计方法有Johansen的MLE方法(即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EG-ADF两步法(即OLS方法)等。

Johan-sen的MLE估计方法更有效率,所以本文选择此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应当以消费刺激经济为主。

二、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近些年,我国货币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哪些因素应被考虑进我国货币需求中,二是给出货币需求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用于预测货币需求。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货币发行、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等诸多问题。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货币数量论到现代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及演变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的需求是由商品交换关系中产生的,人们需要货币来进行商品的交换,因此货币的需求是与商品的交易量成正比的,即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交易量呈线性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变迁,货币数量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货币需求不仅仅与商品交易量相关,还与人们的收入、财富、利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对货币需求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等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需求的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除了与交易需求有关外,还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状况有关。

他们还提出了货币持有成本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一成本是由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决定的。

这些理论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货币需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20世纪后期出现了货币需求函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根据这三种动机的不同,货币需求可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这一理论对货币需求的动态变化和供给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货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包括货币需求函数理论、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货币需求的数量测算等内容。

货币需求函数理论是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对货币需求形成机制和变动规律的系统性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由一系列变量决定的,主要包括个人收入、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

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公式

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公式

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公式文献综述对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很多国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信贷需求对于利率的变动更加敏感,但从利率到真实经济的传导仍然十分薄弱。

很多国内学者针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汪红驹( xx)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1979-2000 年间的货币需求函数,证明了实际货币余额与实际GDP和利率、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M1和M2 货币需求的误差修正模型并不稳定,即使把1996 年作为分水岭,仍然不能可靠地得出货币需求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易纲( xx) 则把通货膨胀率预期以及货币化因素纳入货币需求函数之中,证明了货币需求伴随着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变迁而发生了变化。

王少平和李子奈( xx)所作的协整向量的约束检验表明,准货币流通速度对于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货币需求的长期稳定性对货币需求的短期增长和利率不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和调节作用,货币需求缺乏内在调节机制。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主要有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制度变量三大类。

由于制度变量很难通过数据来表示, 本文选取的变量主要是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主要变量如下:狭义货币(M1)由于M2包含数据很多,相当的复杂,无法做出统计进行估计。

一般情况下,M1具有稳定的趋势,于是这里我们选取了M1作为函数估计的因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于是,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需求具有同向关系,GDP以亿元为单位。

利率(R)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存在的, 对于投资者而言, 由于投资渠道的拓宽, 影响投资主要因素就是利率与收益率的比较,所以, 利率的变化对于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

实证分析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在现实经济情况中,大多数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在回归分析中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出现,从而使模型不能真实地反映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货币危机理论综述_吴勇

货币危机理论综述_吴勇

【文献综述】货币危机理论综述吴 勇*摘 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危机频频爆发,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货币危机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

本文主要对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和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进行综述。

最后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危机理论 综述 冲击货币危机研究起步较晚,直至70年代末方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

在70年代以前,国际金融体系处于金本位时期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外汇市场一直比较平稳,货币危机很少发生。

货币危机的研究真正始于70年代中后期,国际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盯住黄金,各国货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相互浮动的浮动汇率制度。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日益自由流动,由此带来国际外汇市场的频繁动荡,货币危机逐渐暴露,时有频发。

在这种情况下,对货币危机的研究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关注。

到目前为止,大致有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主要是由克鲁格曼在1979年提出的为代表。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是预期自致型货币危机。

第三代主要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提出的道德风险论和金融恐慌论的货币危机理论模型。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首先由克鲁格曼于1979年提出,该理论是建立在赛朗特和汉德森的关于商品价格稳定机制的模型基础之上。

克鲁格曼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稳定的情况下,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从而引发对原有固定汇率的投机并最终引爆货币危机。

克鲁格曼在1979年发表的“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is ”一文中构造的模型主要是借助货币分析法来分析货币危机。

但是,克鲁格曼在分析中采取了非线性形式,所以难以确定固定汇率的崩溃时间。

对此,弗拉德和戈博在1984年发表的“Collapsing Exchang e Rate Reg imes ,so me Linear Exam ple ”一文中,对克鲁格曼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建立了线性模型。

货币需求理论文献综述(全文)

货币需求理论文献综述(全文)

货币需求理论文献综述[XX]F224;F820[XX] [XX]1009-9646(20XX)07-0007-02 从货币流通角度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对货币形式持有总和。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二、西方货币需求理论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楚的阐述。

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数量方程式:MV=PT式中,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

费雪分析,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它可视为常数。

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费雪认为货币与价格在短期内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数关系:M/P=其中=T/V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M决定P,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1/V・PT。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从微观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一般理论出发,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于货币需求的论文

关于货币需求的论文

论货币需求付越2011091109工商管理本科二班摘要:货币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富争论的理论之一,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现代货币数量说这样几个演进阶段。

本文对各个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探讨,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指出了各个理论和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货币需求理论;西方;介绍一、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在既定的收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数量。

货币需求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来考虑:货币需求有如下特点:1.从社会角度出发,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完成一定的交易量,必然需要相应的货币需求。

2.从个人角度来出发,货币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

在财富总额一定得情况下,探讨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求。

从这两角度出发,货币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其次,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最后,需求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状况、全社会商品和劳务量、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价格水平、金融资产选择、货币流通速度等。

二、西方货币需求理论1.古典货币数量论该理论描述了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以及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该理论指出: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2.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1936年,凯恩斯在出版的《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

该理论指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机动灵活的特点,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因此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

货币国际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国际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国际化理论文献综述1货币国际化理论对于国际货币的含义,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

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1971)的定义,对国际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

他认为:作为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于直接的货币交换以及两个其他货币之间间接交换的媒介货币,也被官方部门用于外汇市场干预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

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并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汇率盯住的驻锚)。

作为价值储藏,他被私人部门选择为金融资产运用时,如表示非居民持有的债券、存款、贷款价值。

官方部门拥有国际货币和其它计价的金融资产作为储备资产。

Hartmsn(1998)认为一国货币被发行国之外的国家的个人或机构接受并用作交换媒介,记帐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时,该国货币国际化就开始了。

由于商品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多数工业化国家的货币目前在某种手续上都国际化了。

然而,这些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只有少数几种货币执行着多重私人和官方的职能。

而由于交易成本和网络外溢效应的存在,可能只有一种主要的国际货币执行着比其它国际货币大得多的职能,蒙代尔(2003)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式倍数被其他地模仿时,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货币市场的均衡也是由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银行体系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

本章将阐述货币需求方面的理论。

由于货币需求的因素比货币供给更为复杂,因此众多经济学家对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章将介绍有关货币需求方面的主要理论与观点。

第一节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研究货币需求问题主要是想人们为什么要持有货币。

货币从其形式上看,即不能吃,也不能穿,更不能像股票、债券那样能够给人们带来收益。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宁愿放弃购买物品以满足消费需求,或放弃获得利息的机会而存入银行,而要保留一定的货币在手中呢?对于这个问题,从经济学研究的初期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兴趣。

本节先介绍古典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理论。

现金交易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他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很好的概括。

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MV T=PT (8-1)式中M代表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流通的货币的平均量;V T代表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velocity),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货币被从交易的一方支付给另一方的次数;P代表所有交易商品或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T是该时期内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总量,因此,PT代表的是该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商品或劳务交易的总市场价值。

这里在计算PT的过程中应包括所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易,而中间产品的交易量难以计算,由于中间产品的交易量与最终产品的交易量一般保持一相对稳定的比例,所以有时可以以最终产品的交易量来代替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易量总和,也即用名义国民收入来代替原来的PT,所以交易方程式通常被写成下面的形式:MV=PY式中的Y代表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也就是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因此PY即为名义国民收入;V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它代表一年中每一元钱用来购买最终产品或劳务的平均次数。

有关我国货币需求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货币需求实证分析的文献综述

[5] 赵明勋.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2)
[6] 于春红,李冬梅.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2)
[7] 支晓津,杨洋,何斌锋.基于鲍莫托宾模型的我国货币需求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
关于股票市场,唐平(2007)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继续推行股票市场改革,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加快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并且认为,随着股票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规模逐步扩大,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化,并逐步增加股票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权重,此建议与王晶,邢慧敏(2008)和陈宏(2008)所提建议一致。而徐慧贤,郭玉洁(2007)则进一步提出,货币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也不能过分关注股票市场,既不能将股票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不能将股票价格纳入通货膨胀指数中,应该与股票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最终使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就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谢富春和戴春平(2000),石建民(2001),姜波克和陈华(2003)等多数研究者得出货币需求与股票市场发展正相关的结论。但是以上这些有关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谢富春和戴春平(2000)采用股票市场总市值作为货币需求的规模变量,而我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只占市价总值的1 /3左右,影响了实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石建民(2001)的模型采用的不是包含股票市场变量的货币需求函数;姜波克和陈华(2003)模型中的机会成本变量包括证券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而没有包括任何利率变量,且他们采用的证券收益率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但是我国居民和企业投资股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获取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易行健(2004)的模型用股票市场成交金额作为规模变量,似乎更多地考虑了股市的货币交易需求,要检验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影响,用股票市场的流通市值显然更合理。另外,用实际通货膨胀率简单替代预期通货膨胀率表明投资者完全理性,这也与投资者有限理性不符合。赵明勋(2005)在分析了以上文献不足的基础上,以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作为规模变量,以外推型非理性预期通货膨胀率作为预期通货膨胀率,采用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货币需求对各变量随机扰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证券保证金纳入广义货币统计口径后,提高了广义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7期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世美
内容提 要 : 文从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定义 的不 同观 点 着手 . 别从 货 币政 策理 论 有效 性 和 实施 有效性 两个 该 分 方 面对 国外和 国 内已有的研 究成果 进行 了梳 理 . 且得 出 了一般 性 结论 : 币政 策理 论 有 效性认 为货 币政 策 并 货 在 长期 内影响 价格 而对真 实产 出没 有 影响 , 短期 内对 经济 具有持 续 的影 响 ; 币政 策 实施 有效 性 案例研 究表 货 明 紧缩的货 币政 策具 有显 著效 果 , 而大量 的模 型 实证 研 究得 出的结论 不一 。最后根 据研 究现状指 出现 有研 究 的缺 陷并提 出进一 步研 究展 望 。 关 键 词 : 币政 策 货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 的理解在于货币政策 的最终 目标 是 什么 上 。货 币政策 最终 目标一般 体现在 稳定 物价 、 促进 经济增 长 上 。如货 币 主义认 为 , 通货 膨胀不 是 唯

货 币政策 的 有效性 问题从 属 于 短期 宏 观经 济 波动 理
的最终 目标 . 货币政策虽然对长期真实产量没有重
入 .货币政策在 国家宏 观经济调控 中处于越来越
重要 的地位 .我 国货 币政策 的有效性 问题 日益因此 对货币政策有 效
性 的内涵做 出明确界定 ,并对有关货 币政策有 效 性理 论研究 和实 证研究 的观 点进行 区分 和梳 理 .
不 同学者在 研究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问题 时 . 由于 强
行. 引导社会资金 的合理流动 , 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 性 , 利实现 其预定 的调 控 目标 。这 种对货 币政策 有 顺 效 性 的界定 强调 的是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方面 . 实上 已 事 经假定了货币政策本质上能够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 影响. 关键在于货币政策 当局如何适 时、 适度地选择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经历了产生、进展和完善的进程。

3O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诞生。

5O-6O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进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

7O年代到8O年代中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好坏和改良方面。

8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彼此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办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划分为下面三种: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标准,可供选取的操作目标有短时刻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预备金和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正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到中间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的。

二、中间目标准确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使货币中间目标能够有效的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取的中间目标要具有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四个条件,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包括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3、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归纳的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固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前者包括法定存款预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后者主如果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信贷配给-直接信用控制和道义劝导、窗口指间接信用指导。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如何通过金融系统来影响微观经济主题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转变的一整套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5篇货币需求理论

第5篇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一、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的含义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需要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是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对货币的需求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种类微观货币需求微观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

宏观货币需求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既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又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

名义货币需求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

实际货币需求各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因而也称为实际货币余额。

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指数。

(三)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收入状况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货币需求量与收入的时间间隔成正比。

全社会商品和劳务量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价格水平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货币需求越多。

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金融资产选择各种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有替代性。

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安全性等因素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增减。

货币流通速度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

其他因素体制变化。

信用发展状况。

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等。

(四)货币需求的测量二、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货币数量论基本命题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及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1.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 内容要点• 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待货币需求。

• 把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看成是货币的唯一职能。

• 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的价值总和 M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 :货币的流通速度 P :一般物价水平T :该时期内商品劳务的总交易量 假定• V 由制度因素决定,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是极慢,视常数。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人们对货币持有量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对于理解和预测货币供求关系、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就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第一阶段: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效应和利率效应两个方面。

收入效应主要指的是货币持有量与个人或国家总收入之间的关系,而利率效应则指的是货币持有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古典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是货币需求的数量效应,即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与其收入水平和利率的关系。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货币数量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他认为货币需求与商品流通速度和经济总量有关。

古典经济学家的这一观点奠定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对后来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和货币市场的混乱,一些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开始对货币需求进行了新的研究。

他们主要关注货币的流通和支付功能,强调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需求对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流通手段理论和马尔钦·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观点。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对流通手段的需求有关,而弗里德曼则提出了所谓的“经济学家消费函数”来解释货币需求的波动。

这一阶段的货币需求理论更加注重货币的流通功能,为后来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中,货币需求理论也得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微观经济学家和宏观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了研究。

微观经济学家主要关注个体对货币需求的决策过程,强调了货币持有成本和流动性偏好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而宏观经济学家则更多地关注整体经济环境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强调了经济总量和利率等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作用。

货币需求研究综述.doc

货币需求研究综述.doc

货币需求研究综述随着我国经济日渐融入国际化进程,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创新使得我国经济在这30年间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基于经济转轨的视角,研究在金融深化、经济转型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背景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对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以货币量为盯住目标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需求函数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需求产生供应,中央银行往往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这个中介目标来对经济施加可预测的影响。

因此,估计货币需求函数并且判断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至关重要[1]。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货币需求的测度,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原因的分析和稳定货币需求条件下调整货币政策的思路,以期为中国货币政策的良好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测度货币需求差异可以分为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

横向差异是指在同个时间段中基于不同角度下研究货币需求的量和结构的差异;纵向差异是指在不同阶段中研究货币需求的量和结构的差异。

如国外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现代货币数量论等均是在不同阶段里,基于对货币功能的不同理解来分析货币需求的纵向差异。

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有不少学者从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视角研究了中国货币需求差异的变动状态。

在研究货币需求差异变动指标选择方面,学者们基本采用M0、M1、M2及相关弹性作为参考指标。

而在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予以分析。

基于不同的研究时段、采用不同的指标、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会使得对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笔者综合考察这些研究文献后认为,由于1994年前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不同,且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明显变化,以1994年为分析临界,综述了不同时间段中国货币需求横向差异变动和跨时间段纵向差异变动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1994年以前中国货币需求差异变动测度有关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周(Chow)(1987)被认为是先驱,他使用了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函数设定形式,估计了中国1952年~1983年的货币需求[2]。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货币的需求和持有行为。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研究体系。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经典经济学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凯恩斯主义时期和后凯恩斯主义时期。

(一)经典经济学时期在经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是最早对货币需求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即货币是一种用来交换商品的媒介,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方便进行交换。

斯密主张“货币数量理论”,即货币乘数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改变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从而影响货币的实际需求量。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们主要关注货币的数量和流通速度对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对货币需求的理论研究并不深入。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货币需求理论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马歇尔、维克塞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利率和预期。

他认为,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支付交易和储蓄,因此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货币还可以用来进行资本市场交易,因此货币需求还与利率和预期相关。

维克塞尔进一步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的概念,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他认为,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进行现金交易、储备和预见未来的付款需求,这些都与收入水平有关。

(三)凯恩斯主义时期在凯恩斯主义时期,货币需求理论得到了深入发展。

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并建立了货币需求的理论模型。

他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应付意外的支出和不确定性因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人们持有现金的动机和目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金融文献导读ch2货币需求理论

金融文献导读ch2货币需求理论
位经济学巨匠 •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盛
行于整个西方经济学领域长达30 年之久。凯恩斯掀起了宏观经济 思想和政策的“凯恩斯革命”; 弗里德曼则掀起了“货币主义的 反革命”,取代凯恩斯革命并逐 渐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 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经典文献:1956, “The Quantit y Theory of Money: A Restatem ent”
存一部分到老年再进行消费必然能带来更多的效 用 • 消费品资源不是耐用品,不能被储存,代际间交 换难以形成 • 资源以货币形式进行储存,代际交易成为可能。
Milton Friedman弗里德曼(1912-200 6)
•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 20世纪与凯恩斯相提并论的另一
第二章 货币需求理论
金融学文献导读
Contents
货币理论的基本问题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货币需求理论的实证研究
货币理论的最基本问题?
• 什么是货币? • 为什么要用货币?
需求理论
• 为什么对货币产生需求 •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
1
计价单位
2
交换媒介
3
价值储藏
货币职能
古典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理的论现代数量论
凯恩斯之后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 源于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需求理论
• 交易动机货币需求论 •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
• 源于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需求理论
• 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Tobin, 1958) • 世代交迭模型
源于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需求理 论
• 交易动机货币需求论
• 鲍莫尔-托宾(Baumol-Tobin)模型, 1956 • 将利率因素成功引入交易性货币需求

第八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八章  货币需求理论
场利率,而实际统计资料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很差。 统计资料还表明,物价变动率只有在幅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情 况下,才会影响货币需求,因而不会对货币需求发生较大影响。
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尽管货币需求是多种复杂变量 的函数,但是,由于起决定作用的变量受社会生产力水 平和制度等因素制约,从长期来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动, 尤其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性收入这一因素对货币需 求起主导作用。一些易变因素如利率、价格变动率等对 货币需求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需 求函数是稳定的,经过努力,货币需要量是可以预测的。 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货币当局能否按货币需要量控制货 币供应,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 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调节
流动性陷阱图示
• 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 时,流动性偏好可能变 成几乎是绝对的;
• 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 因利息收入太低,而 债券价格不再上升, 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 有现金。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 数量论
1956年,在那篇著名的 《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 一文中,米尔顿·弗里德 曼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
L=L1+L2=f(Y)+f(r)
(四)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债券价格=债券利息/利率
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在持 有债券和持币之间选择。
• 当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 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 愿意多持有货币,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利率继续下降。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 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 是明确货币需求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的理论。决 定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四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d=f(p,rb,re,1/P?dp/dt,Y,w,U)
式中,Md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f代表函数关系,p代表物价水平,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p?dp/dt代表物价变动率,Y代表恒久性收入,W代表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U代表反映主观偏好和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这个货币需求函数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新解释。
MV=PT
式中,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
费雪分析,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它可视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费雪认为货币与价格பைடு நூலகம்短期内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数关系:
M/P=a其中a=T/V
在影响货币需求的多种因素当中,弗里德曼认为各种形式资产总和的财富总额是最重要的变量,但由于财富总额的直接计算比较困难,故以收入来代替。又由于年度收入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故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就是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以称为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
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M决定P,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1/V?PT。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从微观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一般理论出发,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庇古认为,行为人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满足行为人对于交易的需求(也就是交易动机),因此,货币需求可以根据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推导出来。由于交易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货币需求应当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剑桥学派认为,在短期内,如果其他情况不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保持稳定),有如下的货币需求方程式: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下转第11页)
(上接第7页)
式中,M1代表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代表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
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非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有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他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他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其公式为: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二、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数量方程式:
Md=k?PY
式中,Md代表货币需求量;k是个常数;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总收入;PY代表名义总收入。剑桥方程式表明,实际货币需求由实际收入水平决定,并且与实际水平同比例变化。
3.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把行为人对于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他认为形成流动性偏好是出于以下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指人们为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对剑桥传统的继承,因为费雪和剑桥学派的理论都假设个人持有货币的动机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可用来完成每日的交易。(2)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产生的持币愿望。它的产生主要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而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不测。(3)投机动机。是指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其原因是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取利,所以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综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从货币流通角度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的需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对货币形式持有总和。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