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合集下载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②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 甲午战争中,日军17万人,清军约25
万。 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
洲毛瑟枪,甚至是先进的后膛连发枪, 火炮多用克虏伯后膛炮。而日军主要使 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 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 均不如清军。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二、政治:
(一)甲午中日战争
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口: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表明日本公开资本输出
二、政治:
.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 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 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 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 ) A.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社会生 活
总体特 征
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层次,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入 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正式步入“中西合璧”阶段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8讲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8讲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一、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沉重的民族危机

(1)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中

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二、经济上: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1894~1919)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1894~1919)课件

二、中国人民的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 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 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辛亥革命 (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 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 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 治土崩瓦解。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 就任临时大总统。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 临时大法。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 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新春乍寒——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 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纵深发展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 的发展。
(2)思想上: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 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 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 索又前进了一步。 ③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 的近代化。

青岛二中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史部分(1840—1949)课件

青岛二中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史部分(1840—1949)课件
启蒙和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世俗文化方面 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考点突破 晚清政府三次改革 清末新政( 1901—1911 )
(1)新政(1901-1905) 措施: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⑤社会生活:移风易俗
变化二:军事上,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经济工业化
变化三:经济上, 由重农抑商到设立商部、奖励实业。 教育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学堂,
变化四:教育上, 晚清留学生由留学欧美为主变为留学日本为主。
清政府由进行器物变革到进行制度变革、修订刑律 变化五:政治上, (仿行立宪和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1840
1912 1919 1927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整体认知
一、一个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两对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四、4条基本线索: (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2)中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专题限时集训8 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专题限时集训8 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

专题限时集训(八)

第8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

一、选择题

1.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2.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

A.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D.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4.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表示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有限

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的主流思想

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5.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二轮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二轮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2.注重对先进中国人探索与抗争的理解认识 (1)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突破。 ①从组织形式(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阶级(民 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斗争目标(资产阶级共和 国)等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重大突破的表现。 ②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及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等角度理解原因。
针对性训练
1.(视角:列强侵华的影响)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 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 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 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这是因为这 个条约(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B.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 )
A.以主权换治权
B.主动赔款割地
C.甘心做傀儡
D.失去民心民意
解析 据题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念列邦之见谅,
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等信息,体现出了清政
府为了能够继续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出卖国家权益,
故选A项。
答案 A
3.(视角:时代主题)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 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 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 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 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2019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 比
年份 1897年底 1898年底 1899年底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 钱庄 及其他
70 51 85 14 11 0
外国洋行 12 38 15
外国在华银行 4 0 0
合计 100 100 100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中国通商银行的作用,分析该行在 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作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 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不足:在构成上,与封 建势力存在联系;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 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
小结: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
新经济逐渐发展,旧经济占主体地位,新旧杂糅, 变动方向: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工业化起步; 变动形式:
新的社会阶级产生,社会生活变化; 变动影响:
(二)说说你对晚近中国(1840—1894)经 济发展之路(现代化)的认识?
从条件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救亡图存密切相关,民族独立是前提; 从过程和影响看,经济现代化影响制度进步,也促使思想的解放,同时也依赖二者的作 用,三者相互依存; 从方式看,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基础,应该重视; 从经验教训看,经济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的
解析
(
)
[练中贯通] 1.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 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 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 最初觉醒”是指 (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 材料现象发生在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概念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概念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概念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概念

1. 民族独立

•中华民族在近代历经百年的屈辱和磨难,通过抗争和革命,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

•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2. 经济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积极探索经济发展道路,以摆脱封闭落后的局面。•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迎来了长期的快速增长,实现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市场经济的转

型。

3. 社会转型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

•社会转型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家庭等多个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众多,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4.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国家治理

•近代以来,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和国家治理的探索。•在新形势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法治体系、强化公共管理、加强政府服务,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6. 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挑战。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心。

7.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上是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简述。中国近

代化的道路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国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不断

探索和实践,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

年—前221年))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

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

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

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报刊;
废除八股文;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第六页,共21页。
知识梳理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
得胜利。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
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第九页,共21页。
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 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 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 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
第十页,共21页。
中国近代化探索简表
阶段
学习层面
相关事件
第一阶段
西方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
自存世,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 争焉而独存… ”
——《天演论》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
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出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切的黑暗。”
——《新青年》
请回答(1)材料中“夷之长技”指什么?魏源写作《海国图志》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共54张PPT)(1)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共54张PPT)(1)

深化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 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 •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 (4)学习内容: • 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 • (5)革命力量: •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 1.(2010· 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 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 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 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 说明( ) • 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日双方的不同记载,说明了研究 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19世 纪末 20世 纪初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 革命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上,严重摧残 “以华治华”;由以商 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 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 解。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 出为主;除英、法、美、 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 俄外,德、日等多国加 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入;侵略势力逐步占据 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 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法国共和制 的确立 (1875年)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
世界之潮流: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
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
《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 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回顾必修3
人 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著作 《新学伪经考》
托古改制,打 思想核心是倡民 着孔子的旗号,权;用进化论阐 宣传资产阶级 述君主立宪取代 改良思想 君主专制的必然 性;
译《天演论》 《仁学》
宣扬“物竞天 以资产阶级 择,适者生存”自由平等思 的社会进化论 想,批判封 思想 建纲常礼教 和专制君权。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体:责任内阁制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政治原则: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的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 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中国近代 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 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河南驻马店期末)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该题的题眼是“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答案 C

2.(2014·广东东莞质检)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论说。下列陆续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

()

A

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1864年失败,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北方兴起,但是其盲目排外引起康有为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敌视,因此有“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排外平议”等评论,故B项正确;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至日本,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在武昌首先爆发,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4·广东虎门调研)记录片《复兴之路》说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国耻”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D.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可以判断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故C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4.(2014·广东梅州五华县质检)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广东揭阳一模) 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

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并公布政府高官与杀人犯之间密切往来的证据。

一个小小地方法院竟敢传讯国务总理,是因为

() A.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当时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意强大

C.上海市国民党控制的地盘

D.袁世凯为移祸赵秉钧,支持上海地方检察厅

解析依据材料,地方法院可以传讯国务总理,体现出了司法对行政权力的一种制约,结合时间1913年后,所以应为中华民国时期,三权分立立法、司法和行政相互制约和平衡的一种表现。所以选A。

答案 A

6.(2014·广东佛山调研)下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符合“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排列顺序的是

()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解析“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是杭州,“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为上海,“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是南通,“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

是无锡,根据地图,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7.(2014·广东湛江质检)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

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

A.造纸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在1872~1911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排在第一位,面粉业排第二位。

答案 D

8.(2014·山西质检)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通过学习西方制度文化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成为国人的共识,故选C。天朝上国下的华夷观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崩溃,但从材料看,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民主”、“共和”出现频率依然极低,排除A;材料没有表现中国器物方面的探索,排除B;在1912年之前,“民主”、“共和”出现的频率已到最高水平,排除D。

答案 C

9.(2014·广东揭阳一模)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的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4·广东中山期末)“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 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看,可知是受卢梭影响,故D项错误;而“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错误;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

答案 C

11.(2014·广东惠州二模)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