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略论一种马克思主义解释的观念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要勾勒解释学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解释的客观性和解释循环两个理论问题,并以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为例,论述了解释学方法在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时,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

关键词:解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方法论在当代条件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文本作出新的解释:一方面揭示其本来意义,澄清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附加其上的种种误解和误读;另一方面阐扬和彰显其当代价值,实现其与时俱进的发展。

笔者认为,自觉地借鉴并合理地运用现代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几个问题,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解释学(hermeneutics,又译为释义学、诠释学等)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流派,而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当时是一门如何把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技术[1];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等人在解释《圣经》和宗教教义过程中逐渐使之系统化;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又使它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诠释经文和法典的技术性学科。

但是,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现代解释学是19世纪以后的产物。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其先驱,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是它的开创者,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和利科等。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解释学已经发展成为人文科学领域内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当然其意义不限于此)。

人们一般把解释学划分为古典和现代两种类型,这固然有时间因素的考虑在内,但更重要的是性质上的差别,因为这里的“古典”和“现代”都是在现代解释学范围内的区分。

从历史上看,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1768?834)首次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学理论。

从“诠释学”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从“诠释学”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问题是 一个 由 来 已久 的问题 ,以往 ,人们从 诸多角
种最初 的含 义 ,古代 语言学家都 是用 “ 翻译 ”和 “ 解释 ”来定义诠 释学 。 赫尔默斯 要做到翻译 和解释 ,他 必须 首先要理 解诸神 的语 言和指示 ,唯有
他理解 了诸神 的语 言和指示 ,才能更 好 的翻译 和解释 ,或 者更正确 地说 , 它是一 门关于理解 、翻译和解 释的技
要素 出发去解读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全面、准确而科 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首要 问题 ;合理 而恰 当的 解释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关键 问题 ;在 实践和应 用中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不可忽视的
问题 。总 之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过 程 就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理 解 、解 释 和 应 用的 过 程 。 即 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是 马 克 思主 义文 本
视域与 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及 中国具体 实际视域 的双 向视域融合 ;解释马克思主义是使对象走向大众化;马克 思主义最终要
走 向 实践 和 应 用 ,在 实践 和 应 用 中真 正 实现 和进 一 步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 关键字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理解 ;解释 ;应用
过程 中 “ 语法 的 、历史 的、事实的和 2 而 承物 的解释者就 是试 图把这 种传承物 审 美的知识必须在 场”t】 且首创了 诠释 学中的 “ 心理 移情 ”方 法 ,试图 出发 ,尝试着对 马克思 主义中 国化 问 应 用于 自身 ……为了理解这 种东西 , 解 释者一定 不能无视他 自己和他 自己 揭 示文本背后 隐含的作者 的生命体验 题做若干思考 。 作 所 处的具体 的诠 释学境遇 。如果他想 和 精 神 状 态 ,更好 地 把 握 “ 者 原 根 本理解 的话 ,他必须把 本文与这 种 意 ”。以这种 古典诠释学 来解读马克 境 遇联 系起 来。”【 通俗 的说 ,就 是 思 主义文本 ,我们会一 心去 追寻马克 J 把 普遍 的原 则 、道理或观 点运用 于当 思 主义文本背 后的马克 思的原意 ,由 赫 尔默斯 ( r s,赫尔默 斯本 是希 Heme) 腊神 话 中诸神 的一位信使 的名 字 ,他 前的具体情 况 ,或者说在 普遍原理 和 此我们对马克 思主义 的理解 就会客观

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要勾勒解释学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解释的客观性和解释循环两个理论问题,并以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为例,论述了解释学方法在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时,应该遵循的若干原则。

关键词:解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方法论在当代条件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文本作出新的解释:一方面揭示其本来意义,澄清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附加其上的种种误解和误读;另一方面阐扬和彰显其当代价值,实现其与时俱进的发展。

笔者认为,自觉地借鉴并合理地运用现代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几个问题,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解释学(hermeneutics,又译为释义学、诠释学等)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流派,而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当时是一门如何把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言的技术[1];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等人在解释《圣经》和宗教教义过程中逐渐使之系统化;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又使它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诠释经文和法典的技术性学科。

但是,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现代解释学是19世纪以后的产物。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其先驱,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是它的开创者,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和利科等。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解释学已经发展成为人文科学领域内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当然其意义不限于此)。

人们一般把解释学划分为古典和现代两种类型,这固然有时间因素的考虑在内,但更重要的是性质上的差别,因为这里的“古典”和“现代”都是在现代解释学范围内的区分。

从历史上看,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1768?834)首次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解释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解释学应用”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解释学应用”问题

克思主 义哲学的科学理解和解释。也只有在 此基础 上,我 们才 能既 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 义哲学 ,又筹划和
开 创 我 们 民 族 自身 的 未 来 。
[ 关键词 ]马克思主 义哲 学 中国化
解释 学应用
( 中图分类号 j 2 ( B 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I0 7 2 (0 6)I 0 2 0 O0— 3 6 20 2— 0 5— 6
解 。理 解在这 里 已经是 一种应 用 。
从哲学解释学 的视角看 ,对任何文本或历史流传物的理解都要在应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当然也不能例外 。不仅不能例外 ,而且必须更加强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应用中去理
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实质就在于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学问 ,不是侧身
于书斋或象牙塔中的学术 , 也不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本本 ,而是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人们认
为是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的哲学 ,它实现了从理论哲学 、思辩哲学 向 “ 实践哲学 ” 的转变。这
种 “ 实践转向”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将一切哲学思考 奠基于人的物质生产性 的实践活动之上 ,并
维普资讯
事J缔 右 20年第1期 { : 0 6 2
思 马 克 主 义 学 中 国 化 中 的 哲
‘ ‘
解 释 学 应 用 " 问题
◎皮家胜
[ 摘
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过程 中,只有通过 当代解释 学意 义上 的应 用,我们 才能达到对 马
用 。因为我们在理解一个文本时,应 当将这个文本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 、且来之于实践的。我们要理 解它就只有将其置入它所 由之而来的实践 中去才能获得理解。也就是说 ,只有结合我们 自己正在从事的实 践活动 ,将我们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情形一并带 到理解 活动 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理解 。但是 ,长期以 来 ,我们在谈应用时,总是习惯于将它视为在获得对某一原理的理解和解释之后、再将其应用于我们的实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比较视域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比较视域

作者: 王浩斌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43-49页
主题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比较视域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在中国科学理解或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对不同历史主体在同一或不同历史时期解读马克思主义经验及教训、同一历史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这事实上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学阐释前些年,学界对解释学的讨论很热烈,特别是用解释学有关理论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问题更为时髦,以致有这样的说法:“不讨论理解和解释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讨就难以从学理上得到深入。

”笔者虽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非得过解释学这一根独木桥,但也认为多角度探讨确实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

到目前为止,学界借助解释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否真的推进了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应该说丰富了对该问题的理解,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一些人只注意解释学原理的普遍性,而未注意中国解释语境和解释活动本身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从解释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大众化,应结合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本身的特殊性,确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意识,进而建立一种具有规范意义的解释原则与解释方法。

一、保持马克思主义原本精神的解释学意识什么是解释学意识?简单说就是为了使文本和理论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解释学合理的理论成果,并灵活而辩证地运用这些理论成果来分析解决自身面临的理论解释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树立解释学意识不是满足于照搬照抄有关解释学的理论原理和分析方法,那是“解释学搬运”而非解释学意识。

换一种说法,解释学意识就是运用解释学使真理得以显现的意向、期待与体验。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大众化时,也有人强调要有解释学意识,不过此“意识”非本文所强调的解释学意识。

在涉及解释学意识时,大多数人都把现代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涉及的问题进行比对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以解释学的有关原理与思想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解释学合理性。

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关涉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解释和应用的问题,而现代解释学又恰恰是讨论理解、解释和应用如何发生、如何实现。

因此,借助解释学这一现代哲学方法或工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

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根本观点的总和。

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

它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对人生起着指导作用。

4、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5、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有哲学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6、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三一文库()/哲学范文/马克思主义哲学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解释学哲学理论。

在这一理论领域,马克思不仅先于狄尔泰完成现代方法论解释学的创立,而且先于海德格尔完成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变,同时,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是他独特的批判解释学。

因此,在谈论解释学这一哲学理论时,马克思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名字。

[关键词]:马克思/方法论解释学/本体论解释学/批判解释学如果我们的研究不是拘泥于思想的表达形式,而是注重思想内容的实际意旨,那么毫无疑问,马克思的名字应当与当代解释学哲学理论相关联。

福柯就把马克思看成是与尼采、弗洛伊德共同开辟当代解释学道路的三位思想家之一。

其他当代西方学者如海德格尔、罗蒂、德里达、利奥塔德、杰姆逊等,也对马克思在这一理论领域中的地位与成就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

而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和发掘相对显得滞后和薄弱。

这里,*试图以马克思哲学活动的线索为背景,特别地说明马克思解释学哲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其不同的解释学范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转换。

一、马克思当代方法论解释学的创立《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最初哲学活动的成果。

它显露出一个端倪,即把解释学援入历史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

正是这一特征,我们说它标志着马克思先于狄尔泰完成了方法论解释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过渡,创立了当代方法论解释学。

解释学融入人生哲学这一特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在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声称和对“此岸世界”真理的确立而实现的。

马克思这一解释学理论的确立有其自己时代的思想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传统哲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到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形态)衰微、现代哲学形成和确立的时代。

马克思在进行自己最初的哲学创造活动时创立历史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从而“拒斥形而上学”和对抗实证科学,已成为当时思想界的旗帜与方向。

然而,马克思在接受这样一些背景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很复杂的。

中西方解释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新构建——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

中西方解释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新构建——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


系 统 的理 论 阐述 与 精 当的 思想 评 析
当前 , 内学 术 界从 解 释学 视 域 出发 专 门探 讨 国
马克思主义 的研 究成 果 并 不多 见 , 缺 乏系 统性 研 更
究 的精 品力 作 。吴 教授 的著作 在某种 程度上填 补这
收稿 日期 :0 卜 O 一O 21 1 l
的论证与 清新流 畅 的表达 ” 4个 主要特 点。 等
关键词 : 马克思 主义 ; 释学 ; 方 马克 思主义 ; 解 西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 07 B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4 7 (0 10 — 0 0 0 17 — 9 0 2 1 ) 1 0 1 — 3 方面 的空 白。全书正文 由导论 、 上篇 、 篇构成 。在 下

要 : 徽大学 吴学琴 教授 的新著《 安 马克思 主义研 究 的解 释 学视 域》 当前 国 内学 术界 从解 释 学 是
视域 出发 系统探 讨马克思 主义 的一 部学术力作 。该 部著作 呈 现 出了“ 系统 的理 论 阐述与 精 当 的思 想评析” “ 、 匠心 的类 型提 炼与 独到 的观点剖析 ” “ 明的创新 意识 与特 有 的学术 价 值” “ 、鲜 、 严谨 周 密

直 以来 , 何 去 理解 马 克思 主 义是 马 克思 主 如
义理论 研究 中无 法 回避 的重大 问题 。马克思 主义 的
导论部 分作者 对该 著作 的选 题意 义 、 内外 研 究状 国
况 以及 研究 的基本方法 等进行 了说 明, 出“ 指 马克思
强大生命力 根本 上源 于其 自身 的科学 性 、 价值 性 、 实 践性 的高度 统一 , 同 时也 离 不 开后 人 对其 不 断地 但

马克思 新解释学派

马克思 新解释学派

马克思新解释学派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

其中,马克思新解释学派就是一种较为新近的理论流派。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新解释学派的起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一、马克思新解释学派的起源马克思新解释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势动荡和社会运动高涨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个时期,人们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刻板化和僵化感到失望,并开始重新审视和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

在西方世界,一些知名学者如路易·阿尔都塞、埃里希·弗罗姆等提出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解读。

他们试图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并扩展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使之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代社会现象。

二、马克思新解释学派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新解释学派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超越经济决定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意识和政治制度都是经济关系的反映。

然而,马克思新解释学派认为,社会现象不仅仅受经济因素影响,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他们试图将社会科学研究从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中解放出来,通过综合多种因素来分析社会现象。

2. 强调权力与阶级斗争马克思新解释学派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

他们强调权力在社会中的作用,并研究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这种观点使得马克思新解释学派更加注重政治和权力问题,并将其纳入到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中。

3. 社会实践与变革马克思新解释学派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社会。

他们强调个体和群体的主动性,认为社会变革需要人们的努力和行动。

因此,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运动相结合,试图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三、马克思新解释学派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马克思新解释学派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背景下,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以及实践解释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旨在从实践解释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探讨实践解释学对其的超越和影响,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当代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理论研究中的局限性,并借助实践解释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超越。

通过深入分析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实践解释学的理论基础,揭示实践解释学如何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提出更为符合当代社会实践需求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旨在拓展理论视野,丰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为当代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和解释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解释学的视角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超越,探索其在当代理论研究中的新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拓展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当代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性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解释学的对比和整合,我们有望为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和研究途径,促进理论产出和学术创新的深化与拓展。

2. 正文2.1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解读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它试图通过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来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结构组成的系统。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试图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如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从而揭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结构性特征。

马克思 新解释学派

马克思 新解释学派

马克思新解释学派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在理论上明确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对指导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认为,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所具备的生产能力,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时,就会产生社会变革的动力,推动社会向着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其次,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指出,社会分为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体现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第三,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世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第四,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对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这一理想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一切非人的制约和束缚,实现全面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的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认清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之,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对于指导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实践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入剖析和解释,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派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推荐下载】论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推荐下载】论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论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如果我们的研究不是拘泥于思想的表达形式,而是注重思想内容的实际意旨,那么毫无疑问,马克思的名字应当与当代解释学哲学理论相关联。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福柯就把马克思看成是与尼采、弗洛伊德共同开辟当代解释学道路的三位思想家之一。

其他当代西方学者如海德格尔、罗蒂、德里达、利奥塔德、杰姆逊等,也对马克思在这一理论领域中的地位与成就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

而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和发掘相对显得滞后和薄弱。

这里,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哲学活动的线索为背景,特别地说明马克思解释学哲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其不同的解释学范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与转换。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最初哲学活动的成果。

它显露出一个端倪,即把解释学援入历史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

正是这一特征,我们说它标志着马克思先于狄尔泰完成了方法论解释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过渡,创立了当代方法论解释学。

解释学融入人生哲学这一特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在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声称和对此岸世界真理的确立而实现的。

 马克思这一解释学理论的确立有其自己时代的思想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是传统哲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到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形态)衰微、现代哲学形成和确立的时代。

马克思在进行自己最初的哲学创造活动时创立历史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从而拒斥形而上学和对抗实证科学,已成为当时思想界的旗帜与方向。

然而,马克思在接受这样一些背景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就像一个奸诈的美女把马克思诱入到她的怀抱,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与黑格尔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哲学目的;一方面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出发,另一方面却表现出与其他兄弟成员在观念上的差异。

这一情形决定着马克思将锻造出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而这一体系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初具萌芽。

 《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上的全面对立,粉碎了以往学者认为伊壁鸠鲁哲学是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简单剽窃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方案。

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几个问题的辨析

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几个问题的辨析

文史哲园地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几个问题的辨析毛建儒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宗教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

马克思的人,也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是现实人和抽象人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都是从人出发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

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大量存在。

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从实践上看,其危害是严重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本 解读 问题 辨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文本,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要使解读合理,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尽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二是要以实践为标尺。

如果离开这两条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胡思乱想之中。

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可以就马克思本人来进行,也可以结合马克思和他的继承者来进行。

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就马克思本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

因为马克思的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再准确,也超不过马克思。

而且马克思的继承者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马克思确定的路线。

正是基于此,我们下面主要通过马克思来解读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宗教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

这种背景已有大量的探讨。

在这些探讨中,有一个问题是被忽略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宗教背景。

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而且他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曾为古代奴隶制进行过辩护,也曾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必要的时候,虽然装出几分怜悯的表情,也还可以为无产阶级遭受压迫进行辩解。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宣扬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们对被压迫阶级只有一个虔诚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得到统治阶级的恩典 。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把国教顾问答应对一切已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补偿搬到天上,从而为这些弊端的继续在地上存在进行辩护 。

用学科的尺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读

用学科的尺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读

用学科的尺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学说诞生的,当马克思主义学说被当成比较稳定的和持久的研究对象时,对它的研究就形成了学科。

既然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学科,我们就应该用学科的尺度来对待它。

是解剖对象,不是膜拜对象必须把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信仰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

这并不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信仰对象。

而是说,在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的场合,要把对它的信仰暂时放到一边去。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研究,而不是信徒的研究,否则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果。

允许解析,允许批评既然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就要允许一分为二,允许解析,允许批评,允许批判。

对某个对象只能说优点,不能说缺点,这样的东西不是学术,而是“马屁术”。

科学研究只能遵循科学研究内在的规律,而不能屈服于任何人的利益,更不能屈服于权力。

尊重不同见解存在的权利作为一种学科,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还必须能够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

对于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只能通过说理的方式予以克服,说服不了就要尊重它的存在,而不能用扣帽子的方式骂倒,甚至企图通过“宗教裁判所”宣布其死刑。

把实践真理观应用到研究中要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用到马克思主义学说自己身上。

通过把这一学说与它的应用相互对照,来检验它,完善它,发展它。

钻进去,还要跳出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除了要钻进去之外,还要跳出来,把马克思主义学说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放到当代各种思潮、学说的大海中,把它同各种思潮和学说进行比较。

只有站到人类历史的高度,才能认清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位置,才有可能通过研究把它推向前进。

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被称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旨
在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哲学理论的关键
要点:
1. 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基于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
的基础。

认识世界的起点是对物质现象的感性认识,而对这些现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
理解则需要从具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出发。

2.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哲学理论也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上。

辩证法将世界看作
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过程,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发展和变革的
动力。

辩证法方法具有分析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能力,能够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规
律和趋势。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他认为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形成
的社会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和冲突,驱动着社会的演变和变革。

解释学哲学理
论通过分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社会运动的规律和方向。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哲学理论还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历史唯
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同的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推动发展的结果。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哲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帮助
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和寻求变革提
供了理论基础。

实践语境中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和第二条说起

实践语境中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和第二条说起

2007年第1期理论探讨No.1,2007 (总第134期)TH EO RE TI CA L IN、,EsT lGATION Gene ral.No.134实践语境中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和第二条说起吴苑华1,2(1.福建泉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2.复旦大学哲学流动站,上海200433)摘要: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是人们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是识别各种思维、思想、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的根本标准。

要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必须随着人们探索和改造生活世界的实践而完成。

因此,应该在马克思“实践解释”范式中审查各种理解性理论在何种意义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由此看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道主义的马克主义”指称马克主义,都是有问题的。

实践是检验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标准,我们要学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识别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实践标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现实生活;新发展观中图分类号:A81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07)01—0041—04胡锦涛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实践对于我们只具有认识论意义,“实践”只能作为判别业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u J实施马克思维真理性的依据。

现在看来,我们以前只是把握了马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又克思“实践”的表层意思,而忽视了更深刻的内容。

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提纲》第一和第二条看,马克思清楚地表达了一种“新义的生命力所在。

要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思维方式”思想,这就是“实践理解方式”的问世。

这种需要我们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需要我们坚持~切新理解方式突出了马克思的“实践”具有“解释世界”的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意识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意识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意识
于立东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8)003
【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唤醒解释学意识,但解释学的研究同样需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正确的解释学意识包括对理解的对象意识、目标意识、条件性意识、创造性意识和性质意识等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解释.理解的对象是文本,理解的目标是把握文本的意义,从而为理解者服务;理解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历史性行为,理解的条件性不仅规定了理解的相对性,同时也规定了理解的可能性、客观性和绝对性.
【总页数】5页(P7-10,22)
【作者】于立东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处,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权意识形态问题反思 [J], 孙强
2.《资本论》中的意识形态观与恩格斯的贡献——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野为例 [J], 张秀琴
3.解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J], 余栋华;钱海俊
4.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野中的意识形态工作 [J], 李天国;于翔;
5.意识形态大众传播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J], 樊宏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 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摘要】本文探讨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并以实践解释学为视角进行解读。

在背景介绍指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意义强调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方法介绍了实践解释学的应用。

在首先概述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然后阐明了实践解释学的理论基础,接着探讨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以及实践解释学的应用和意义。

在探讨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解释学的关系,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超越、实践解释学、理论基础、应用、意义、关系、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引言1.2 研究意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一种实践解释学的视角引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于解释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增加,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已经显现出局限性。

探讨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和革新,引入实践解释学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借鉴实践解释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这一研究意义不仅在于理论的拓展和深化,更在于实践的指导和创新。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研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和实践解释学的视角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实践解释学的相关理论,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我们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来验证实践解释学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还需要进行访谈和专家讨论,以获取更多关于实践解释学的应用和意义的实际经验和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解 释学的观念 解释学是 当代西方哲 学流 派中一个非 常重要 的 、 响也 影 十分广 泛 的流派 ; 随着 它被 介绍 到 中国 , 内已有学 者 开始 国 着眼于解 释学 来反思 马克思 主义 , 图 以此来 拓宽对 马克思 力 主义的理解 。反思 的一个重要成果 就是俞 吾金提出 了马克思 主义 实践解 释学 的构想 , 在 《 如 马克思 的实践 释 义学初 探 》 文中, 他就认为 , 马克思本 人 “ 立了一种独特 的理解和解 创 释 的理论 ”即 “ 实践释义学”[ 1 l 。 在这里 , 我们不打算对他 的这些提法作过 多的品评 , 而是 也想借鉴解 释学 的一些成果 ,用解释学 的眼光来继续对 马克 思 主义进行反思 。 不过在我们看来 , 除了可 以直接把 马克思 主 义看成是 一种解 释学之外 , 我们还 可以类 比圣 经解释学 、 法律 解释学 和语 文解 释学 , 出一种新 型形 态的解 释学 : 提 马克思 主 义解 释学 , 其含义就是指 以马克思 主义或马克思 、 恩格 斯的经 典文本 、 著作 为解释对 象的一种解 释学。从提法上看 , 马克思 主义解 释学是与以圣经为解释对象 的圣经解释学 ,以法律条 文为解 释对象的法律解释学等是类似 的。而它和俞 吾金提出 的实践 解释学的区别在于 ,实践解释学这 一提 法本 身就指明 了, 马克思 主义本 身就是或者说就包含 了这种实践解释学 ; 而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的提法则并没有假定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 种解释学 ,因为马克思 主义本身 到底 是不是一种解释学并 不是它所关心的问题 ,它本 身只不过是 因如何来理解和 阐释 马克思主义 的经典文本而产 生的一 门解 释学而已 ,这和圣经 解释学并不能假定圣经本身 就是一 门解 释学 ,而只是 因理解 和解释圣经而产 生的一 门解 释学是一样 的道理 。 但是参 照圣经 解释学 、 法律解 释学等 而类 比的提 出的马 克思 主义解释学是 不是我们 的一种 虚构 呢?俞吾 金说 , 虽然 在马克思本 人的著作 中 , 从未 出现过 解释学这个词 , 但这并 “ 不 意味着马克思没有释义学理 论” ’ 口; 同样 , 在我们看来 , 虽然
二、 马克思主义解释 学的任务 首 先 , 马克 思主 义解释 学是 一 门解 释学 而言 , 就 它必须 承担起 解释学对 它提 出的要求 , 这种要 求就是去揭 示被解 释 对象 的意义。我们 知道 , 任何解 释都 是一种理解 , 而解 释的 目 的也就是为 了去 理解 ;但 理解不 是象传统 的认识论那样 , 先 行设定 了主体 与客体 的分 离 , 然后 从 主体 出发去 表象 、 把握 客体 以达 到在 最后支 配 、 控制 客体 的 目的 : 实际 上就是 对 这 对象采取 了一种 非理解 的态度 , 而是 相反 的试 图对它进行 领 悟, 以领会和揭示 其对于我们 的意义 和价值 ; 另一方 面 , 理解 也不是理 解 者先行 将 自己从 被理解 对 象那里 分离 出来 以封 闭 自身 , 而是委 身于它 、 隶属于 它 , 向它 开放 自身 , 自身去 让 倾听它 的声音 , 以达到让它 向我们诉 说一些什 么的 目的。同 样 , 克思主义 解释学 作 为一 门解释学 , 马 它也 必须 对 马克思 主义采取理 解的态度 以领会 和揭 示 出它的意义 和价值 , 而要 做到这一 点 ,则每个 马克思 主义的解 释者都必 须开放 自身 , 委身 于它 以便让它 对我们 有所 诉说 , 随之 而来 , 克思 主义 马
对 “ 么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正 统 ? ”的 反 思 则 是 它 的核 心论 题 。 什
关键词 : 马克恩主义解释学 ;解释和传递 ;真理 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 7 5 A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4 0 4 20 1 — 0 2 0 10 — 5 4( 0 2) 0 0 1— 2
化 ,到 了一 定 阶段 就必 然 会 提 出 这 样 的 即 超 出对 于 马克 思 主 义 的具体 的和个别 的解 释对 它们进行反思 以达到对 马克思 主 义 的抽象 的和一般 的解释的内在要求 ,而马克思 主义 的具体
的解释实践也 为发 展一般的理论形态 的马克思 主义解 释学 奠 定 了基础 , 为对 它进行理论 的反思提供 了可能 。
维普资讯
翩 释学 积 坷 巾昀马 克思 主 义
略论一种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的观念
范 志 同
( 武汉大学 哲学系 ,湖北 武汉 40 7眼光 , 借 本文提 出了以马克 思主义经典文本 为解释 对 象的 马克思主 义解释 学的观 念。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 义并 对它的意义进行 传递以使之世代流传构成 了马克思主义解释 学的一般 的任务 , 而

一 一
释 , 大林之辩 证唯 物主 义的 和历史 唯物 主义 的 阐释 , 斯 卢卡 奇及 其后 的西方 马克思 主义 的 阐释 , 毛泽 东思 想 、 小平理 邓 论之 中 国化 、 国特 色 的阐释 等等 : 有这 些解 释实践 实 际 中 所 上就是 具体的实践 形态 的马 克思 主义解释学 , 它们 就构成 了 马克思 主义解释学 的传统 和谱系 。而在这里 , 西方 解释学对 于具体 的实践形态 的马 克思主义解 释学 的意 义就在 于 , 为 它 我们 从一 般解 释学 出发对 实践形 态 的马 克思 主义解 释学进 行理论 上 的反思 , 之从实践 形态 向理 论形态 的转变提供 了 使 理论 上的可能性和参照系 。换言之 , 他 山之石 , “ 可以攻玉 ”, 借 鉴西方 解释 学 、 借助 它的 眼光 , 们就 能够 实现对 实践形 我 态的马 克思 主义解释 学 的理论化 、 系统 化 , 使对 马 克思 主义 的理解 和解释走上科学 的道路 。 理论上的马克思 主义解释学不仅仅是 借助西方解释学的 眼光 、 外在反思 的产物 , 而且也是 实践形 态的马克思主义解释 学发展的 内在要求 , 是对 其 内在反思 的产物 。我们知道 , 无论 是列宁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还是修正 主义、 西方人 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 它们都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 , 对马克 思主义的具体解释 ,但是 随着这 些具体的解释实践的不断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