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虚词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几个最重要虚词用法
几个最重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以】(一)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译为:拿,用,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⑥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⑦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秋以为期(《诗经·氓》)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同上)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④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文言文重点虚词解释
文言文重点虚词解释文言文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虚词的使用较为频繁,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语法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重点虚词,并给出了它们的解释和例句。
一、之“之”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语法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用法:1. 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人。
如:“夫子之谓也”(《论语·卫灵公》)。
2.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诗经·王风·采葛》)。
3. 助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的对象。
如:“吾与之偕行”(《左传·僖公三十年》)。
4.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
如:“勃勃乎所以动而观之者,以其壮观也”(《庄子·逍遥游》)。
二、以“以”也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语法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用法:1. 介词,表示凭借、用、把等意思。
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介词,表示原因、因为等意思。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助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目的。
如:“以俟夫观人者”(《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4.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
如:“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
三、于“于”也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语法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用法:1. 介词,表示位置、时间等意思。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 介词,表示被动。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3. 助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对象。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
如:“楚王于是乎惧”(《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虚词重要
.且(1)副词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今译为: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
《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
《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几、近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
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所(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所+介+动,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
用来…的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3>为…所…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置今译为:地方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六个最重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六个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
文言虚词可以做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其、以、于、为”,下面就详细讲解这六个最重要的文言虚词。
之助记口诀: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一、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多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她/它们”、“这” 等。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狼》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指代千里马)——《马说》属予作文以记之。
(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定语+之+中心语)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之+谓语)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宾语+之+谓语)例:何陋之有?——《陋室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中考15个必考重要虚词讲解
中考15个必考重要虚词讲解01 之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山水之(的)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桃花源记》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例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岳阳楼记》例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18个重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及例句
虚词词性释义例句之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织》)指示代词:这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病梅馆记》)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黄州快哉亭记》)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以介词表示工具: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表示原因: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以致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因果关系:因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修饰关系: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动词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以为,认为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训俭示康》)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起调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重要虚词
重要虚词一、而(多考察作副词)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2.表递进,意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3.表承接:拔剑撞而破之4.表修饰,连接状语:吾尝跂而望矣(可将“而”翻译为“地”)5.表转折,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表假设,“如果”,用于前一分句: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矣。
7.表因果,“因而”,多用于后一分句:王贪而信张仪。
8.表目的,用于后一分句,表其动作为前一句的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乃(多考察作副词)1.表条件,“才”、“这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如2.表承接,“就”:怀王乃悉发国中兵3.表转折,“却、竟然、反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4.表限制,“只、仅”: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十八骑5.表判断,“是”:若此事不济,此乃天也。
三、其1.连词用法:用在句首:①表选择,“是…还是…”: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②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其若是,孰能御之?2.副词用法:①表祈使语气,可,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表揣测,恐怕、或许、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表反问,难道: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表婉商,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归也。
3.代词用法:①人称代词Ⅰ.第一、二人称我的,你的,自己的,他的:余亦悔其随之;老臣以为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其不爱不若燕后Ⅱ.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的”;或作主语,他的:臣从其计(其+名词)②指示代词:Ⅰ.近指代词,这,这个: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Ⅱ.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于乱石择其一二扣之。
Ⅲ.远指,那: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四、所①“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起定语作用,译为“所…的”②“为…所”结构,表被动。
五、为1.连词:表原因,…的原因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介词:①“为…所”②为了:慎勿为妇死③因为: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④引出涉及的对象,给、替:臣请为王言乐⑤对、向:为之奈何?⑥表动作、行为的时间,等到:为其来也,臣缚一人请过王。
高中文言文重要虚词
高中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1.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修饰关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通“尔”,用作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 何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疑问副词:表示反问: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表示程度深: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助词:表疑问和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表测度: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介词:相当于“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形容词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 乃副词:表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代词:只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或“你”。
5. 其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指示代词: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副词:表示推测、估计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示反问语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6. 且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表示递进关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表示让步关系: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7. 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重要的虚词整理
为《鸿》:1、介词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君为我呼入介词,替谁为大王为此计策介词,替公为我献之介词,替1、动词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客何为者动词,做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是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庄则入为寿动词,祝寿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做约为婚姻动词,成为谁为大王为此计策动词,想出3、表被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4、句末语气词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在疑问句中为《郑伯克段于鄢》: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动词,担任)B为人所讥(介词,被)C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替)因《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趁机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趁机因招樊哙出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以《陈情表》: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敢废远但以刘日薄西山(表原因连词,因为)猥以微贱(介词,凭借……的身份)臣具以表闻(介词,用)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办法)以《段太尉》: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介词,凭借……身份)2、率以货窜名军伍中(介词,用)3、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介词,因为)4、太尉自州以状白府(介词,用)5、天子以生人付公理(介词,把)6、以乱天子边事(连词,表目的,以致)7、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介词,把)8、以大杖击二十(介词,用)9、汝将何以视天地(介词,凭借)10、未尝以色待物(介词,用)11、又以刃刺酒翁(介词,用)以《游褒禅山记》:1、连词(“以”字做连词,与“而”字用法相似)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表原因,因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原因,因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表修饰)予之力尚足以入(表目的,来)以其求思之深(表原因,因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并列,并且)不随以止也(表承接)而又不随以怠(表承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表因果,因此)2、介词而无物以相之(表目的,来)以《报任安书》: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目的的连词,来)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介词,用)仆以口语遭遇此祸(介词,因为)“于”字用法1、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2.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延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3,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4,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以)…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5.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欲穷其林(尽,穷尽)穷冬烈风(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6.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7,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
8.四个“然”字
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平坦的样子
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
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序。
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
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