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市主义宪章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2.1问题的出现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
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
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
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
新都市主义
3. 在杭城的一个实例(白马湖农居SOHO“柴家坞”)
① “柴家坞”位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范围内,它是新建、改造村落独立住宅,
创意工作室和团队,形成动漫展示、酒吧、休闲餐厅、画廊、旅社等功能,打造 千人规模的全国第一个农居SOHO示范点。
② •
“柴家坞”具有新都市主义社区的特性
新都市主义的网状道路结构 这种网络状结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加入了曲线、对景、公共空间等, 形成了全新的社区环境。
Thank you!
人们在街上漫步,邻居亲密交谈,汽车在街道停泊,自行车畅行,住宅与商店 相混合。这是一个全新的社区模式——城市的步行生活、公共领域和社区观念。
2.
肯特兰(Kentlands)
肯特兰坐落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西北处,它的设计代表了新都市主义的所有理念。 也是由多安尼夫妇完成。
肯特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美国城市和社区的发展方向,成为社区建设的指南。
•
新都市主义社区战略
1. 建设多功能的混合新社区 多功能是指除居住以外,还要有商业、办公、娱乐、政府等功能,多功能的社区可以 创造就业、增加社区的活力、促进旅游、树立社区形象和知名度等功效。 2. 营造社区中心或城镇中心 社区中心最重要的部分是建设社区的主街道,集中了商业、办公、娱乐、政府设施和 开敞空间等功能,创造出社区感以及地域感、标志感、安全感等。 3. 重建富有活力的街道 新都市主义的口号是“接触”街道,缩小街道的宽度,使建筑物尽量靠近街道,增加沿街 建筑物的细部,将车库放置在建筑背后,鼓励人们步行活动和创造活泼的街道气氛。 4. 协调的建筑单体设计 创造在整体上和谐融合的社区,是创造社区感、地域感、标志感、安全感、连接感等 社区特征的重要条件。住宅与网格状城市结构相协调,即以街区的形式融于城市结构 中。
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介绍
——Shelley R. Poticha
于《新都市主义宪章》前言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对于新城市主义来说,考虑区域是所有规划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规划必须 跨越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界线,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大区域。而许多不
城市规划相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的策略才能有效解决。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在一个区域内的城 镇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 促迚其发展。而每一个城镇内部是基本平
背景
美国郊区化还带来了城市中心衰退的问题。城市内的很多社区由于城市大规模 的郊区化、人口外迁而衰败下来。 甚至一些老的郊区都随着新郊区的丌断涌现而 衰退,城市丌断向外蔓延。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背景
郊区生活模式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过于依赖汽车、缺少邻里观念、通勤 距离过长等。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衡的,既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住房等生活设
施,又要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有产业支 撑。这样人们就丌会每天长途跋涉在工作 不生活乊间。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 ,区域内 的城市和镇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 而城镇乊间的边界应该是农田、
生态区域等。在新城市主义看来,
这些边界和城市中心一样重要。
两种模式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简称TND模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简称TOD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两种模式
TOD模式 1、丌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
新城市主义
城市触媒
城市触媒是“能够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 能加快或改变城市发展建设速度的新元 素”,即通过某一特定触媒元素的介入, 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成城市建设客观 条件的成熟,从而推动城市按照人们的 意志持续地、渐进地发展。
6.规划与管理模式的启示
2) 在邻里尺度,DPZ通过其实践形成了一套较 为成熟的管理法规 从1981年,滨海城,逐步形成一套标准设 计规划模式 《城镇和城市设计规划规则》 如:滨海城的设计法则包括5种规划法规: 管理规划;城镇规划;建筑规划;街 道的种类,景观规划
借鉴与启发
1、尽管有人批评这种做法过于严格,限 制了建筑师的充分发挥,但从另 一方面来说,它是城镇形态得以实 现的基础 2、我国在控制性详规对各地块的规 定性指标远远没有做到这个深度
郊区蔓延带来的问题
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 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 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 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 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 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 离等。
核心
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 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 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 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 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 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 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 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 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 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6.规划与管理模式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宪章的产生
1993 年10 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 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CNU))召开。这次大会标 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而终于破壳。 1996年在第四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上, 到会的 266名委员共同签署了大会的纲领性文件:《新城 市主义宪章》(The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宣言与指南。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把包括区域设计、城市设计、 建筑和景观设计在内的形体设计,看作是决定社 区未来的一个关键因素。新城市主义承认经济、 社会和政治问题是未来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 新城市主义提倡把注意力放在设计上。新城市主 义相信当政府的政策规定和金钱不能单独解决问 题时,形体设计能起关键作用试图让传统的城市 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人的尺度重返21世纪 的郊区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和技 术之间的矛盾更新传统城市观,使之适应现代生 活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物质现状)
郊区化
–二战结束时,在美国有大批复员军人回家,大城 市人口拥挤、犯罪率高,城市不能提供太多的住 房。此时,汽车的大批生产和贷款解决了美国人 的车的费用。联邦及各州由于战略等原因而对 高速公路的投资,偏远的郊区和小城镇可以与现 有的工作中心相连通, 它们为城市地区的劳动 者提供了低价土地和可以买得起的住房,零售业、 服务业、娱乐业和城市化的需求由于住房的需 求而成比例的带动了
亲朋好友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大,打破了以前的空间联系纽带、邻里关 系恶化。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思想基础)
对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修正
–简.雅各布 –威廉.怀特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私人轿车的普及和社区商业的郊区化等原因造成了美国城市蔓延的加倍。
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大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减少,通勤时间和距离加大、能源消耗增多等诸多问题,“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思想应运而生。
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彼得·卡尔索普指出“新城市主义”的价值在于为阻止城市蔓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993年第一届城市规划大会,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
1996年在第四届新城市规划大会上形成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此宪章完整的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城市的发展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位基本原则,提倡构建街道网络系统,以步行的距离为出发点,规划各种活动空间,使自然环境和社区有效的结合,强调以人的尺度建设宜居的城市街区。
杜安尼和普雷特兹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和卡尔索普提出的”交通引导开发模式“(tod)是新城市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
这两种模式在美国有很多设计实践,并且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两者虽有不同,但是在实践当中的目的相同,都是通过紧凑的布局、多样化的空间、有效的资源利用,来共同建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城市街区。
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即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
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
它和城市郊区化、更适宜的生活的环境有关。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一、概念首先,它必须是位于城市中心的物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包括最好最便捷的医疗、消费、教育服务等。
其次,物业所处的环境很好。
外部环境上,它具有广场、湖景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人文特色的外部资源;内部环境上,它非常强调物业本身的品质,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园林设计都具备一流的水平。
再次,它还是一个不能跟别的物业形式相混合的纯住宅物业。
二、历史形成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
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
它的出现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住宅和社区发展,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
它起源于二战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寻求重新整合现代生活诸种因素,如居家、工作、购物、休闲等,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联系,重构一个紧凑、便利行人的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_唐相龙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1-0087-04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唐相龙 〔摘 要〕 二战后,美国城市向郊区的无序蔓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针对“城市蔓延”问题,“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
首先,深入解读了“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的思想内涵,其次,总结了二者在核心内容上的理论共识以及侧重方向,最后,基于美国与中国城市发展的背景差异,对“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中国化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城市蔓延;城市增长边界;紧凑发展;T O D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唐相龙(1974—),男,汉族,甘肃合水人,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访问学者,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收稿日期〕 2007-06-05〔修回日期〕 2007-09-21 一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的缘起 二战后,伴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和公路的大规模建设,美国率先步入了郊区城市化加速阶段。
对于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来说,“拥有一辆小汽车、位于郊区并带有花园草地的独立住宅,享受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在当时被称为“美国人的梦想”。
在这种梦想的驱动下,大量中产阶级流向郊区。
尤其在1970年代之后,以小汽车交通工具为主导的郊区化现象极大地加剧了就业问题和居住的低密度扩散,出现了所谓的“城市蔓延”[1]。
城市蔓延是指一种低密度的、依赖交通工具而发展起来的居住模式,即侵入了工作与服务范围以外的乡村及未开发地区的居住模式。
B u r c h e l l 等将“城市蔓延”的诸多解释总结为以下8个方面:低密度的土地开发;空间分离、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蛙跳式”或零散的扩展形态;带状商业开发;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牺牲城市中心的发展进行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就业岗位的分散;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的消失[2]。
针对城市蔓延带来的诸多问题,“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
新都市主义宪章
新都市主义宪章1996年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通过了《新都市主义宪章》(Charter of New Urbanism)(一)新都市主义宪章全文新都市主义大会认为城市中央的衰落、没有地方感的无序蔓延的广泛传播、种族和收入不断增长的差距、环境恶化、农田和野生生态的丧失以及对社会业已形成的传统的侵蚀成为社区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挑战。
我们主张恢复都市地区中的现有城市中心和市镇,重新配置无序蔓延的郊区成为具有真正社区和多样化的城区,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保护我们已有的传统遗产。
我们认识到仅仅有物质环境方案还解决不了社会和经济问题,但是没有一个紧密和相互支持的物质结构,经济活力、社区稳定和环境健康也无法维持。
我们提倡重新构筑我们的公共政策和发展实践来支持以下原则:社区应该在使用和人口上多样化;社区设计应该为步行和公共交通以及汽车服务;城市和城镇应该由物质环境明确的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和社区机构构成;城市地方应该通过适应地方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实践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来形成。
我们代表了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市民群体,由政府和私人部门的领袖、社区积极分子,以及各种的专业人士组成。
我们致力于通过有市民广泛参加的规划和设计来重新建立建筑艺术和社区形成的联系。
我们愿意为了重新夺回我们的家、街区、街道、公园、社区、市区、市镇、城市、地区和环境而努力。
我们主张通过以下原则来指导公共政策、开发实践、城市规划和设计。
地区:大都市、城市和城镇(1)大都市地区是由地形、流域、岸线、农田、地区公园和河流盆地为地理边界而确定的许多地方组成。
(2)大都市地区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单元。
政府合作、公共政策、物质规划和经济战略必须反映这个新的现实。
(3)大都市与其内地和自然景现有一个必然的和脆弱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环境、经济和文化上的。
耕地和自然对大都市就像花园对它的住宅一样重要。
(4)开发模式不应该模糊或彻底破坏大都市的边界。
美国新城市主义纲要
美国新城市主义纲要50年代以来,美国大都市郊区出现许多新建成区,其扩张速度与空间形态完全不同于传统城市。
针对这种新建成区而形成的理论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城市主义(the NEW UBANNISM,以下简称NU)一、郊区化的三个阶段1、50年代以后,中产阶级居住区由城市中心的APATMENT和TOWNHOME中迁出,入移城市郊区SINGLE;2、60——70年代,巨型购物中心跟随居民来到郊区,在高速公路入口处形成商业带;3、80年代以来,白领工作的公司亦接踵而至。
4、边缘城市(Joel Garreau):伴随居住、商业和办公功能外移意味着许多郊区已经不再属于任何主体城市,人们活动更多的发生在郊区与郊区之间,而不是城市与城市之间。
二、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兴起1、新城市主义开始于80年代,形成于90年代,其核心宗旨是以设计力量影响建造环境。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建造方式的问题是造成环境和城市公共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所以提倡合理复兴传统设计原则。
2、新城市主义运动作为一种设计取向,还未在房地产业中取得主流地位,但其正在正面影响美国城市的现实和未来。
一、针对蔓延式郊区发展模式的批判(一)新城市主义者对城市郊区化问题的反省1、问题之一是分散。
造成分散的原因为:⑴美国大部分民众将郊区的SINGLE作为居住的首选。
而这种民众心理的根源有两方面:第一,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使人憎恶城市;第二,美国文化本身潜藏某种对城市的抵制。
⑵汽车普及、公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中产阶级具备消费郊区的可能性。
⑶政府政策引导。
第一,联邦政府资助the HIGHWAY PLAN;第二,政府偏向于SINGLE的the Financ i al Policy。
2、居住郊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长远影响则是郊区单调环境使人感觉单调和乏味以及城市文化没落,公共生活贫乏。
3、30年代后盛行的现代主义导致郊区的社会和物质空间质量低下。
现代主义两个表现方面是“城市更新计划”和郊区发展。
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
新城市主义的八大主张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城市运动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开发”。
然而,这个词语并不恰当。
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
因此,新城市主义开发并不完全是“新传统主义开发”,它一方面从以前的规划建设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着眼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如果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开发,那么新城市主义就是一种倒退。
新城市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复兴,它还必须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汽车,“大盒子”般的商店,这些还只是实际情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提倡回归社区,不是让我们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是应该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的。
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新都市主义宪章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书名:《新都市主义宪章:区域·邻里·街区·廊道·街块·街道·建筑》作者:新都市主义协会介绍:随着世界各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以20世纪末期的美国为代表,一些现代城市出现了郊区无序蔓延,旧城区衰退、种族隔离和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社区以人种和收入水平划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田郊野逐渐消失、建筑遗产被破坏等现象。
为此一些美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了新都市主义协会,力图通过城市设计和规划来解决上述问题,协会发表了一系列观点以及原则,这些原则经过修订,形成了新都市主义宪章这本书的主体,共陈述了27条设计原则,囊括了从大都市到城市乡镇乃至邻里街区廊道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宪章中所列举的种种问题同样随之而来,由此我认为这本书在当下依然有着指导意义,也比较切合居住建筑与社区这门课所研究的方向。
在通读全书后,我基于自己的理解,将书中27位设计师的主要思想以及他们提议的措施整理成为读书笔记。
简化了结构,去掉了一些重复的内容,方便自己以后再次查阅。
概要:新都市主义的主要思路:以新的设计概念解决新问题,将城市与郊区整体考虑,综合治理。
通过营造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减少人们对私家车的依赖;通过交通网将大都会区域各部分联系起来;通过建设公共设施、控制犯罪率、提升教育品质等手段提高新建地区经济效益,恢复旧区的活力;通过建设邻里单位,分散布置平价房和各种市政设施确保城市的多样化;通过对农田和公园的营造和保护限定邻里乃至城市的边界,遏制城市蔓延;通过让设计师、专业人士、投资者以及广大市民联合参与规划和设计,来改善不完善的法规并避免武断的投资决策等。
笔记:大都会、城市和城镇:一、彼得卡尔索普依区域靠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零星的法令来解决区域性难题,不局限于地方化法案和满足于表面症状,在整体区域框架内通过各项措施的互相协作进行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1、建设与工作区紧密相连的居住区,并完善社区公共交通及社区活动配套设施;2、在每个社区内部开发平价房,将集中的贫困社区分散,为城市贫民提供方便,消除经济隔离;3、整体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规划绿化带,明确城市的边界;4、实行区域税基共享,兼顾社会公平;5、利用特许学校和城市学校担保制的方法保证穷人在教育问题上的话语权,平衡各社区教育资源,为区域整体注入活力。
宜居城市和新都市主义漫谈
宜居城市和新都市主义漫谈一提起城市,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高楼大厦,水泥路,街道上满满的汽车,吵杂拥挤的行色匆匆的人群。
如果这些就是我心中对于城市的感觉和印象,那么很显然,单纯从客观的环境出发,我并不喜欢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的感觉。
如何让城市变得友好,自然,适合居住。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我也做了以下简单的研究和思考:1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在1977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在玛雅文化遗址地马丘比丘召开,并制定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强调城市是一种有机构成,而并非按照一个固定模式或者纯理性主义去构成我们的城市,另外宜人的生活空间的创造重在内容而不是形式,城市规划应该加入公众参与。
换言之,那就是從70年代起,很多国家就已经开始对真正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开始了新的探索。
我觉得也正是这一次会议拉开了人类对宜居城市正式探寻的序幕。
2中国城市规划误区而在中国,曾经甚至当前,有些人盲目的认为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中国目前有超过50%的城市人口比例,而且仍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虽然我们的城市化进程需要从历史角度上补课,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必须有反思的态度研究传统模式下的城市化经验。
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化重要表现是高密度开发。
我们总认为高密度开发节约土地,方便沟通,现实的结果证明,高密度开发破坏生态,恶化人际关系。
所谓节约资源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增加环境负荷为代价的,盲目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景观已造成社会的巨大浪费。
这一点已逐步被政府及开发商所认识。
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曾极力在旧城区大拆大改,为追求黄金地段的开发效益,而破坏了城市的历史价值,而且并没有重新系统设计完善,带来新的严重的城市问题和负担。
3规划理论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上面所提到的误区其实绝不仅仅在中国,而是众多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过的问题,我暂且统称其为现代主义强调的理性至上的城市规划所遗留的弊端。
所以针对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理论中,1980年代左右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理论,它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元空间,多元关系网络组成的以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符合空间,而决不是现代主义中简单的因果关系所能把握周全的。
新都市主义宪章
新都市主义协会“新都市主义宪章”(1996)(新都市主义协会第四次会议于1996年通过)新都市主义协会将以下几方面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攸关社区建设的挑战:内城投资的缩减,郊区化扩张的无序蔓延,不断增长的种族隔离和贫富差距,环境的恶化,日益减少的耕地与生态环境,以及被被逐渐侵蚀的社会建筑遗产。
我们拥护在大都市范围内重建现有的城市中心和城镇;赞同重构不断蔓延的郊区,将其纳入邻里与分区的范畴中;支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类建筑遗产的承存。
我们意识到,仅靠物质手段本身,不能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但如果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活力、社会稳定和环境健康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我们赞同对政府政策和开发项目进行调整,以支持下述理念:邻里的功能和人口构成应是多样化的;社区设计应该将行人、公共交通视为与私人汽车同等重要;城市与城镇应具有实体的边界,而且其公共空间和社区会所应该通达无碍;都市地区的建筑及景观设计,应彰显当地的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经验。
我们由政府、民间团体领导、社会活动家和各界专业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通过让公众参与规划与设计,我们致力于重塑建筑艺术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我们将为重建我们的家园、地块、街道、公园、邻里、街区、城镇、地区和环境而奋斗。
区域:大都会、城市和城镇1. 大都会区域是当代社会的基础经济单元,政府运作、政策、科学的规划和经济战略必须反映这一新的现实。
2. 大都会区域通常由地理边界限定,比如地势、水域、海岸、耕地、地区公园、江河流域等,其通常由多个中心组成,分别是城市、市镇和村庄,它们都有自己可辨认的中心和边界。
3. 大都会区域与农耕田地及自然景观之间保持着必需和脆弱的联系;农场和自然对大都会的重要性就像花园对于住宅一样。
4. 规划的模式不能模糊不清,也不应消除城市的边界;在改造边缘和废弃区域的同时,在现有地区中进行填充式开发可以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投资和社会结构;大都会区域应制定各种发展战略以鼓励填充式的开发,而不是外向型的扩展。
新城市主义宪章
新城市主义宪章1996年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召开的新城市主义会议(Congress For New Urbanism, CNU)第四次大会通过并批准了新城市主义宪章。
宪章具体内容如下:新城市主义大会认为中心城市投资缺乏(disinvestment),地区蔓延的扩张,日益增加的种族和贫富之间的距离,农业土地和荒地的不断减少,以及对现存社会遗产的侵蚀,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问题,是社区建筑面临的挑战。
我们主张恢复现有的中心城镇和位于连绵大都市区内的城镇,将蔓延的郊区重新整理和配置为有真正邻里关系的不同形式的社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业已存在的文化遗产。
我们认为仅仅依靠物质环境的解决方案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但是如果仅有一个明确的体形框架作为支持,同样也不能维持经济的活力、社区的稳定性以及环境的健康发展。
我们提倡重新组织公共政策和开发实践以支持以下原则:邻里要保持多种用途和人口的多样性;社区交通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小汽车,同时还要考虑步行系统;城市和城镇的形式由普遍能到达的公共空间以及社区机构的物质环境界定。
城镇空间由经过设计的建筑和景观构成,并反映当地历史、气候、生态以及建设实践。
我们由公众部门和私人部门的领导、社会活动家、多学科的专业工作人员组成,代表广大的市民。
我们承诺通过公众参与规划和设计的方式来重建建筑艺术和社区建设的关系。
我们将使我们每个人致力于改造我们的家、街区、街道、公园、邻里、地区、城镇、城市、区域和环境。
我们倡导以下具体原则来指导公共政策、开发行为、城镇规划和设计。
区域:大都市、城市、城镇1、大都市区域是指有明确位置的地区,其地理上的边界为地形地貌、分水岭、海岸线、区域性公园和河床地带,大都市区域由城市、城镇和乡村多个中心组成,每个地区都有明确的中心和边界。
2、大都市区域是当今世界的基础经济单位,政府协作、公共政策、形体规划以及经济政策皆应反映这个新的现实。
3、大都市和农业内地与自然景观存在着必要的但并不稳固的环境、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求助编辑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目录名词由来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点新都市主义宪章名词由来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点新都市主义宪章展开编辑本段名词由来历史问题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
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
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
城市发展的理念
城市发展的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加速扩大城市范围,城市总体规划不断调整、修编,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和体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给搞城市研究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就是城市应该怎么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由于每一个城市在国家和所在区域中的地位不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不同;城市的资源和经济基础不同;城市的性质和文化特色不同,各个城市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前景,城市发展的理念应该是相同的,只有有了正确的理念,城市才能得到科学的、健康的发展。
一、城市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人。
聚人为市,化市为城,人是城市和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城市是人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
城市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
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
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不其中的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城市发展要为市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工作是城市居民生存的前提条件,就业是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只有就业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只有就业才能施展人的才智,只有就业才能保证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
因此,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满足城市中就业者的需要,过高的失业率必然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多于城市中的就业需求时,就会对城市以外来人口包括农村进城人口产生吸引力,推动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产业的选择会影响就业岗位的数量,对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来说,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档次产业,并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应该考虑到我国人口多、城市化压力大的特点,发展多种产业,既要发展就业岗位较少的先进制造业,也要发展劳动力较密集的第二产业,如建筑、服装、塑料、玩具等普通制造业;既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发展传统服务业以及休闲产业、旅游产业等,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未建成建筑的虚拟再生
未建成建筑的虚拟再生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建筑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无论是建筑本身越来越高的建设成本,还是城市里越来越少的优质土地供应,都使得许多优秀的公共建筑投标方案不得不流产。
但是现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元宇宙概念的兴起,这种情况迎来了转机。
通过Unreal Engine、Mona等平台,未建成的建筑得以在虚拟世界中重现。
为了使它们在虚拟世界中呈现更好的表现力,许多公司与机构在可视化系统、交互系统以及漫游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行了深入了研究。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未建成建筑1引言正如《新都市主义宪章》(新都市主义大会,1996)所述,大都市区是具有地理边界的有限空间。
因此,对于城市的公共建筑来说,合适的用地是有限的。
这就导致了土地的价格近年来迅速上涨。
比如2016年,古根海姆赫尔辛基博物馆计划被市议员否决。
并且,扎哈·哈迪德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育场项目也被政府取消。
从这两件事来看,我认为建筑师不能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造价与艺术性。
属于建筑师自由创作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筑已经到了需要革命的地步。
一个批判性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在现实中建造公共建筑,为什么不在虚拟现实中建造呢?这种虚拟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原型,会给传统建筑带来巨大的冲击。
2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如今,虚拟现实是我们所熟知的。
已广泛应用于教育、互联网、游戏、交通、城市规划、房地产等各行各业。
然而,直到1989年,Jaron Lanier才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概念,以区分他试图创建的沉浸式数字世界和传统的计算机模拟(Pimentel,1995)。
自从这个概念被建立以来,一些建筑师就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1991年,德国团队率先将VR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
他们改进了计算机辅助系统设计以求实现建筑的可视化。
例如,慕尼黑的知名公司 Nemecek开发了一个虚拟系统,其中包括个人计算机、投影设备、立体眼镜和传感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都市主义协会“新都市主义宪章”(1996)
(新都市主义协会第四次会议于1996年通过)
新都市主义协会将以下几方面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攸关社区建设的挑战:内城投资的缩减,郊区化扩张的无序蔓延,不断增长的种族隔离和贫富差距,环境的恶化,日益减少的耕地与生态环境,以及被被逐渐侵蚀的社会建筑遗产。
我们拥护在大都市范围内重建现有的城市中心和城镇;赞同重构不断蔓延的郊区,将其纳入邻里与分区的范畴中;支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类建筑遗产的承存。
我们意识到,仅靠物质手段本身,不能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但如果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活力、社会稳定和环境健康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我们赞同对政府政策和开发项目进行调整,以支持下述理念:邻里的功能和人口构成应是多样化的;社区设计应该将行人、公共交通视为与私人汽车同等重要;城市与城镇应具有实体的边界,而且其公共空间和社区会所应该通达无碍;都市地区的建筑及景观设计,应彰显当地的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经验。
我们由政府、民间团体领导、社会活动家和各界专业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通过让公众参与规划与设计,我们致力于重塑建筑艺术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我们将为重建我们的家园、地块、街道、公园、邻里、街区、城镇、地区和环境而奋斗。
区域:大都会、城市和城镇
1. 大都会区域是当代社会的基础经济单元,政府运作、政策、科学的规划和经济战略必须反映这一新的现实。
2. 大都会区域通常由地理边界限定,比如地势、水域、海岸、耕地、地区公园、江河流域等,其通常由多个中心组成,分别是城市、市镇和村庄,它们都有自己可辨认的中心和边界。
3. 大都会区域与农耕田地及自然景观之间保持着必需和脆弱的联系;农场和自然对大都会的重要性就像花园对于住宅一样。
4. 规划的模式不能模糊不清,也不应消除城市的边界;在改造边缘和废弃区域的同时,在现有地区中进行填充式开发可以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投资和社会结构;大都会区域应制定各种发展战略以鼓励填充式的开发,而不是外向型的扩展。
5. 恰当的做法是,都市郊区应该以邻里和地区的形式进行开发,并且与现有的都市模
式整合。
不相邻的建设项目应该以城镇和村庄的形式进行开发,并具有其自己明确的边界,而且还应考虑工作与住宅的平衡,而不仅仅是作为郊外卧城。
6. 城镇和城市的发展和重建应该尊重历史的形式、典例和边界。
7. 城市和城镇应该更广泛地符合公众和私人的利益,来支持使各个收入阶层收益的区域经济。
平价住宅应该分布在城区的各个部分方便就业和避免低收入人群集中。
8. 区域的规划应该由一个可选性的交通框架来支持。
当人们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时,在区域各处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建立公共汽车、步行和自行车系统。
9. 为避免由税收引起的恶性竞争和促进交通、娱乐、公共服务、住房和社区机构的协调,税收和资源应该在区域范围内在自治市镇和城市中心之间更合理地共享。
邻里、街区与廊道
10. 邻里、街区与廊道是大都会发展与再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构成可认知的区域,应鼓励人们负责它们的维护与发展。
11. 邻里应当是紧凑,适宜步行和混合使用的。
一般而言,街区强调某一特定用途,并应当尽可能遵循邻里设计原则。
廊道连接邻里和街区,从林荫道、铁路线到河流、林荫大道,都属于廊道的范畴。
12. 很多日常行为都应当发生在步行距离之内,以确保那些不会开车的人,尤其是老人和青少年,能具有生活独立性。
相互连接的道路网络设计应当利于步行,并力求减少汽车出行次数及行程,从而节省能源。
13. 在邻里街区内,多种类型的住宅和价格层次有利于不同年龄、种族与收入的人群进行日常交往,从而加强一个真正社区所需要的个体及公众的联系。
14. 在适当规划和协调的情况下,交通廊道有助于组织大都市的框架并重新激发城市中心的活力。
相反,高速公路廊道不能挪用拨给现有中心区的那部分投资。
15. 适宜的建筑密度和土地使用应在步行可到达公交车车站范围之内,从而使公共交通切实可行地成为可替代私家车的交通工具。
16. 公众性、公务性和商业性活动应集中分布于邻里与街区之间,而不应安排在偏远的单一使用型综合建筑内。
学校的规模与选址应当保证儿童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达。
17. 图解的城市设计规范,对变化做前瞻性指导思想,可以使邻里、街区的经济得到健康和协调的发展。
18. 各种公园,从儿童游戏场、大草坪到野营地、社区花园,应分布于邻里各处。
保护区和开放空间应该用来限定和联系不同的邻里与街区。
街块、街道和建筑
19. 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的主要工作便是限定出多用途的街道和公共空间。
20. 单体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应该紧密结合,这一点比风格更重要。
21. 城市的再生有赖于安全;街道和建筑的设计应加强环境安全设计,但并不是说要牺牲其易接近性和开放性。
22. 现代城市中,项目开发都必须考虑汽车,但同时也应尊重行人的权利和公共空间的
形式。
23. 对行人来讲,街道和广场应该是安全、舒适和有趣的地方;如果环境适宜,人们会更多的选择步行,邻居们会很容易相互认识并保护他们的社区。
24. 建筑和景园设计应以当地气候、地形、历史和建筑习惯做法为出发点。
25. 市政建筑和公共聚集场所应位于重要地段,以加强社区的可识别性和民主文化的发展;它们应有杰出的形式,因为其不同于其他构成城市基底的建筑和场所。
26. 建筑应为其居民提供的方位、天气和时间清晰感受,以自然的方式采暖和冷却都会比人工方式能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
27. 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街区、景观的保护应注意城市的延续和进化。
(选自《新都市主义宪章》,[美]新都市主义协会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