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目录
•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 腹部脏器的CT影像 • 常见腹部疾病的CT影像表现 • 腹部CT影像的解读与诊断 •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01
腹部CT影像基础知识
腹部CT影像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腹部CT影像是指通过CT(计算机 断层扫描)技术对腹部进行扫描, 获取的图像信息。
胰腺常见病变
胰腺炎、胰腺癌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会呈现相应的密度和形 态变化。
胰腺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胰腺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病变 的性质。
肠道的CT影像
肠道CT影像特点
肠道在CT图像上表现为形态弯曲、管腔较大的器官,其内容物对密 度有一定影响。正常肠道的轮廓清晰,管壁光滑。
肠道常见病变
类似病变的鉴别
一些病变在影像上可能表现相似,如胰腺癌与胰腺炎,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设备与参数的影响
不同CT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对影像 解读产生影响。因此,在解读影像时需要注意设备与参数 的差异。
05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重要性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 要价值,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脏 器的形态、位置及病变情况,为 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腹部CT影像的扫描范围
01
02
03
上腹部
包括肝脏、胆囊、胰腺、 脾脏等器官。
下腹部
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 等器官。
全腹部
包括整个腹部的所有器官。
腹部CT影像的成像原理
X射线
CT设备利用X射线对腹部进行多 层扫描,获取不同角度的图像。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概述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用于诊断上腹部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上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此上腹部CT扫描对于这些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扫描的技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技术上腹部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技师将患者送入CT室,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扫描。
扫描时,X射线会穿过患者的身体,并在计算机中形成图像。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获得患者腹部各个器官的清晰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适应症上腹部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
具体适应症包括:1、肝脏疾病:如肝癌、肝脓肿、脂肪肝等;2、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4、脾脏疾病:如脾脏肿大、脾脏肿瘤等;5、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癌等;6、其他疾病:如腹腔淋巴结肿大、腹水等。
禁忌症上腹部CT扫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以下人群不宜进行此项检查: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体质或哮喘等过敏症状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空腹或饮食控制;2、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带有金属饰品或口袋的衣物;3、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4、了解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结论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饮食控制和穿着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通过上腹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CT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腹部内脏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腹部疾病。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1-引言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免疫反应、造血、血液滤清等。
因此,了解脾脏的正常形态和病理变化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脾脏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及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2-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分为脾实质和脾窦两部分。
脾实质由红髓和白髓组成,红髓主要参与造血功能,白髓则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脾窦则为贮血和滤清血液提供了空间。
3-脾脏的正常影像学表现3-1 脾脏大小和形态正常情况下,脾脏长约12-15厘米,宽约7-8厘米,厚约3-5厘米。
形状多为椭圆形或楔形,边缘光滑,表面呈纵行褶皱。
3-2 脾脏的密度和强化特点脾脏的密度与肝脏相似,略低于肝脏。
在不同的CT或MRI扫描阶段,脾脏可有不同的强化特点,如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
3-3 脾脏的血供和引流脾脏的血供主要来自脾动脉,引流则通过脾静脉和脾窦。
脾窦是脾脏内特殊的血窦结构,有助于滤清血液。
4-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4-1 脾梗死脾梗死可呈团块状或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可显示周围强化环,类似于肝梗死的表现。
4-2 脾肿瘤脾脏常见的肿瘤包括脾血管瘤、脾囊肿、脾肿瘤和脾转移瘤等。
脾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壁结节。
脾囊肿呈圆形囊性低密度病灶。
脾肿瘤通常呈圆形或分叶状,可有强化。
4-3 脾创伤脾脏创伤可表现为脾脏破裂、脾出血或脾血肿等。
脾脏破裂可导致脾脏表面不规则、出血或积液等。
脾出血和脾血肿呈高密度影像,可有包膜或分层。
4-4 脾囊肿脾囊肿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占位,边缘清晰。
囊内可有液平或壁结节。
4-5 脾脓肿脾脓肿通常呈多房性或单房性囊腔,囊内可见液平或壁结节,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可显示周围壁强化。
以上仅为部分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请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附件:无注释:1-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2-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脾功能亢进(splenic hyperfunction)是指脾脏在正常状况下增大并出现异常的功能活动。
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起着滤波、贮存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老化细胞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脾脏可能会发生亢进,导致其功能异常增强。
脾功能亢进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
这些病因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脾脏的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使其发生亢进现象。
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可通过获取多层次的断层图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针对脾功能亢进,C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指标,进而判断脾脏是否存在亢进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重点关注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已有的临床和科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CT诊断脾功能亢进的关键指标和标准。
这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脾功能是否亢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脾功能亢进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诊断手段,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在论文或文章中对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和顺序。
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脾功能亢进和其对人体的影响,引发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提供对整篇文章的预期。
1.3 目的:明确表达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保读者了解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
脾脏CTMRI影像诊断
十七、脾先天发育异常-一、游走脾-二、副脾-三、无脾综合症-四、多脾综合征
一游走脾-冬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的其他位置。-冬原因:脾蒂及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多无症状, 生扭转时产生右上腹痛严重者-可致急腹症。-冬查体:腹部扪及一活动包块。
二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多位于脾门或脾门附近,多为单发。-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512-y2802-m36.5-FOV 35.llcr-圈-V120-k250-rtH德-a-0/1.01 arge-it市0-m第5-面42-m04候-3.5▣-+10-①-多发脾脓肿-图
二十、脾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性肿瘤-一囊肿-二脾血管瘤-脾恶性肿瘤-一脾恶性淋巴瘤-(二脾转移瘤
一良性肿瘤-脾囊肿-【概述】-良性病变。-冬多见于40岁以下,男女发病比率为2:1。-冬多单发。
0-b-副牌-g-d-e-6
十九、脾脓肿-【概述】-冬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最常见的病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冬亦可见于腹部脏器 严重感染。
【临床】-冬败血症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水-典型症状:局限于左上腹痛或左肩胛区痛。 必-体征:左上腹触痛和摩擦音,左侧胸腔积液-脾大
四、脾脏异常影像学表现-一正常CT表现-脾脏大小的异常-冬正常脾外缘累计肋单位不超过5个,下缘消-失早于肝 缘。-脾囊肿-冬脾内局限性低密度,为脾内肿瘤;钙化则见-于错构瘤、血管瘤、结核、寄生虫感染后。
二正常MR表现-副脾-%信号始终与脾相同。-脾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境界清楚。
【CT表现】-冬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冬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冬增强:对比剂快速注入,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充
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隙组成。
脾血管瘤可以多发,也可单发。瘤内可有栓
塞、出血、纤维化、钙化成分,生长速度一
般较慢。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十七分。
CT表现
平扫:
1、均匀的团块,常较小, 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有清晰的边缘
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密
发生在腹部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腹膜、脾、
肝、胰等处。
●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十七分。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
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
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
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
淡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
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
出血 。
淋巴管瘤分为三类:
脾 脏 肿瘤 CT 诊 断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十七分。
•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率低。
(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性肿瘤不超过
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
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
瘤等。
•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
发常见,原发少见。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十七分。
病理上分为四型:
•
均匀弥漫型:表现为脾均质性增大,肉眼光滑不
见结节, 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ຫໍສະໝຸດ 直径<1mm 的小结节。
•
粟粒结节型:脾均匀肿大, 表现为直径1~ 5mm 的粟
2023修正版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一、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腔,被胃、左侧膈肌和大网膜所包裹。
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参与免疫反应、造血调节、储存血细胞及细菌清除等。
它由纤维组织与血管组织构成,并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
二、正常脾脏的影像学表现1. CT扫描在CT扫描中,正常的脾脏呈现均匀且稍高密度的状态,与周围组织有清晰的分界。
脾脏容积通常在100-300ml之间,大小通常为11-14cm之间。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脾门、外形及脾囊等结构。
2. MRI扫描常规MRI扫描中,脾脏呈现均匀的低信号强度。
使用短T1加权序列(如T1-加权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脾脏边缘,并准确评估脾脏的体积。
三、脾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 脾囊肿脾囊肿是脾脏的一种常见囊肿病变,通常表现为脾脏内或脾脏边缘可见的液性低密度影像。
在CT或MRI扫描中,可见囊肿壁光滑,内部液体密度均匀。
根据病变大小和临床表现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脾梗死脾梗死是一种由于脾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脾脏组织坏死的疾病。
在CT扫描中,脾梗死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
MRI扫描中,梗死区域显示为高信号强度。
梗死的大小和范围取决于缺血时间和梗死的原因。
3. 脾脓肿脾脓肿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常常由脾创伤、感染或脾梗死引起。
在CT扫描中,脓肿呈现为周围水肿,大部分为囊性或实质囊性混合性病变。
脓肿的边缘模糊,并常伴有局部梗死。
4. 脾肿瘤脾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良性脾肿瘤有脾血管瘤、脾囊肿等。
良性肿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
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脾白血病、脾肉瘤等,在CT或MRI扫描中呈现不规则形状的病变,边缘模糊或不规则。
5. 其他脾脏疾病其他脾脏疾病包括脾静脉曲张、脾血管瘤、脾结核等。
这些疾病在影像学中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如扩张的脾静脉、脾内可见的异常血管形态、脾内钙化灶等。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肝胆胰脾影像学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T1均匀性稍低信号,T2随回波时间 (TE)延长,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
T1W
T2W
肝血管瘤 MRI
肝脏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实质其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玉米 花 状染色,出现早,消失晚,无肿瘤血管和动静 脉短路。
肝脏疾病的CT表现
原发性肝癌
平扫大多数呈低密度,部分可为等密度 或高密度;肿瘤可为单发、多发也可 为巨块形,较大肿瘤中心可坏死呈低 密度,也可发生出血呈高密度。肿瘤 边缘可以不清楚,也可边缘清楚包膜 完整
肝脏MR检查
禁忌证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检查部位邻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人 物 3.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4.MRI造影剂有关的禁忌证 并发症 MRI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
肝脏正常MRI表现
横断面解剖同CT 肝实质信号均匀,强度中等,略低于 脾脏和背部肌肉 肝外和肝内静脉信号流孔,显示良好
Extra cellular Imaging
Portal phase
Equilibrium phase
Arterial perfusion Portal systemc Liver veins Liver parenchyma
Presurgical topography information
& vessel assessment
胆石症 – 胆囊阳性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管结石
胆石症 — 胆总管结石
胆石症 – 胆囊、胆管结石
右中上腹钙化影鉴别
胆囊结石
腹腔淋巴结钙化 输尿管结石
胆囊炎
急性:胆囊常不显影 慢性:
1. 胆囊不显影 2. 显影淡、延迟、轮廓不清 3. 收缩功能不良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内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4.胆道梗阻 5.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鉴别:良性病变多在1cm以内,胆囊癌大多超过 1cm,病变形态特征、对胆囊壁有无浸润 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胰腺疾病
一、胰腺癌 相对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1.7:1,早期 无症状,随病程发展可有腹痛、黄疸、体重明 显下降三大特征,尚有厌食、恶心、呕吐及腹 泻等 胰腺癌90%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约10% 为腺泡细胞癌,80%癌肿发生在胰头部,其余 在体尾部,少数呈弥漫性生长或多灶分布
2.肝内胆管结石:肝内管状、点状、 不规则状高密度影,沿胆管走行分布
(二)胆管癌
乳头状腺癌和粘液性腺癌最多 见,常引起黄疸,好发于肝门区左 右肝管汇合部,约50%
胆管癌CT表现
胆总管癌:1.近端胆管扩张,于梗阻部位扩张的 胆总管突然中断 2.部分病例可见腔内软组织肿 块 3.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平扫: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多为弥漫性, 亦可局限性,胰腺密度减低,形态 不规则,边缘模糊,与周围脏器分 界不清,肾周筋膜增厚
增强:胰腺均匀强化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增大更明显,还可见 坏死的更低密度区,亦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同时 炎性渗出更明显,可见胰周积液和腹水,增强水 肿区有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肝脏疾病
肝血管瘤
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占良性的 84%左右,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极少数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 病变可单、多发 女性多见
肝血管瘤
病理 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与周 围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 的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 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 皮细胞,肿瘤可发生纤维化、 钙化及血栓形成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二)引言概述: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疾病,包括脾脏肿瘤、脾脏破裂、脾梗死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见方法和诊断要点,并详细讨论了脾脏疾病的五个主要方面。
正文:一、脾脏肿瘤1. 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2. 脾血管肉瘤: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其他脾脏肿瘤的区别3. 脾内转移瘤:常见类型及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4. 脾良性肿瘤:常见类型的影像学表现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脾肿大: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二、脾脏破裂1. 外伤性脾破裂: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和鉴别诊断要点2. 非外伤性脾破裂:疾病谱及其影像学特征3. 脾破裂的手术治疗指征与影像学评估4. 保守治疗下脾破裂的影像学随访和疗效评估5. 脾破裂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三、脾梗死1. 脾梗死的分类与病因分析2. 脾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3. 脾梗死与腹腔感染的关系及其影像学表现4. 脾梗死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标准5. 脾梗死后影像学随访和复发病变的评估方法四、脾囊肿和脾憩室1. 脾囊肿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2. 脾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3. 脾憩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4. 脾囊肿与脾憩室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像学评估5. 脾囊肿和脾憩室的并发症及其影像学诊断标准五、脾功能异常1.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脏改变: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2.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脾脏功能改变: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3. 脾出血和脾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标准4. 脾功能亢进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评价5. 脾功能异常在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总结: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脾脏病变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脾脏疾病,应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综合分析,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梗死CT表现
①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 ②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 向脾门。 ③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 增强,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 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 有增强现象。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 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 下图)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 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游走脾
多脾综合征
为先天性变异。 游走脾或异位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其 他部位。为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 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 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 处无脾。
脾囊肿
胆结石、脾多发囊肿
脾囊肿并钙化、
肝内胆管结石、
脂肪肝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
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 张。又称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 见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 病变累及多个脏器称淋巴管瘤病。 影像学表现:脾大,单或多个低密度灶,界清, 内见粗大间隔,CT值偏高(含有蛋白);增强 后瘤壁及间隔强化,中心无强化。 MRI表现为 长T1、长T2的病变。
脾弥漫性疾病
表现为脾大。 【脾大标准】 厚度超过4cm,脾外缘大于5个肋单元,下缘超过肝下缘。 【脾大病因】 炎症性 淤血性 增殖性 肿瘤性 寄生虫性 胶原病性
脾肿大
脾肿大
脾破裂
1.发生率 40-50% 2.损伤形式:爆裂 脾门撕裂 断裂
病理分类:中央破裂、被膜下破裂、真 性破 裂 病因分类:外伤、自发性、医源性
脾的血循环: 腹腔动脉→脾动脉→脾叶动脉→脾段动脉→ 小动脉→终末动脉 脾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 脾静脉→门静脉
脾的淋巴引流
汇入脾门淋巴结→腹腔动脉旁淋巴结
脾脏的组织结构
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边缘区 1.被膜:较厚,大部分表面覆有浆膜 2.小梁:被膜和脾门结缔组织伸入脾脏实质形成 3.白髓:脾内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 4.红髓:脾索—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异物 脾窦—血窦,抗原和淋巴细胞进入脾脏通 路,有不少巨噬细胞。 占三分之二 5.边缘区:红白髓交界,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抗 原的区域,是引发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 。
脾转移瘤
脾脓肿(abscess of spleen)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脾大+脓肿(环征),发现气泡或 液平有特征性。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 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 死。医源性现多见。 病理学变化为贫血性梗死。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可以无临床症状,亦可以引起左上腹痛。
临床表现
左下胸壁的挫伤 左下肋骨折表现 左上腹疼痛和肌紧张 左肩胛区疼痛 血腹(包膜下出血无血腹) 出血性休克
影像学表现
腹部平片 -B超-首选 -CT
脾囊肿(splenic cyst)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分真性、假性。 假性囊肿常见,与外伤、胰腺炎有关。 CT表现典型,圆形,界清的水样低密度灶,无 强化。单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 脾包虫囊肿有一定特征性(囊壁囊内钙化、母囊 内子囊)。 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病变。 影像学难分真、假性囊肿。 需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壁强 化、壁结节等。
脾淋巴管瘤
脾非何杰金淋巴瘤。CT平扫(上图) 示脾内三个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下 图)病灶境界清楚。
脾淋巴瘤
脾转移瘤
例:女56岁,子宫颈癌, B超示肝内低回声区,怀 疑肝转移癌。
平扫肝右叶及脾门区有不规则低密度肿块,边缘不清,密度尚均匀(上),增扫病灶 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 CT诊断:1) 肝、脾转移瘤 2) 脾脏淋巴瘤
多脾综合征CT表现
1.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织, 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多同时有多脏器的移位症,如右位心、异位 的肝、胃肠、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症。 4.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 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鉴别诊断] 需与腹腔肿大淋巴结或其他肿物鉴别。 副脾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可鉴别。
脾的生理功能:
1. 2. 3. 4. 造血和储血 滤血及毁血 免疫功能 其他功能:如产生VIII因子。
脾脏正常CT表现
位于左上腹,膈面及胸壁侧光滑,脏面不平。
呈新月状。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与 胰腺近似。大小、长度不超过5个肋单元(一肋 单元等于一个肋间或肋骨断面)。
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 匀。
脾脏正常强化脾密度异常:
副脾
脾脏大小异常
脾脏密度异常
脾脏正常MRI表现
脾脏的T1,T2弛豫时间比 肝脏长 信号:T1WI低于肝、 T2WI高于肝
脾脏信号均匀
脾脏异常MRI表现
MRI不如CT显示满 意。 单纯脾大无信号改 变。 肿瘤—局限性T2WI 高信号(正常脾 T2WI稍高信号)
多脾综合症。CT平扫(上图)示腹腔器 官异位,右腹部可见多个脾脏。增强( 下图)示多个脾增强情况相同(箭头) 。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脾脏的解剖
1、大小、重量、形状 、位置、脾切迹、毗邻 、位置、韧带、脾门 2、脾脏的血管
1 人体最大的淋巴 器官,脾个体差异 较大,成年人的脾 长约10cm~12cm, 宽6cm~8cm,厚3cm ~4cm 2 正常人脾重100250g. 3 位于左季肋深部 ,9-11肋 4 韧带: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膈脾 韧带,脾结肠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