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

合集下载

谈《为奴隶的母亲》

谈《为奴隶的母亲》

不 能 不 对 旧 社 会 中被 压 迫 的 广 大 妇 女 的 命 运 寄予严肃的 关注
,
给予 深 切 的 同 情
会问题
不 能 不 对 这 个吃 人 的 社 会

发 出强烈的控 诉
小 说 取 材 于 旧 中 国农 村 劳 动 妇 女 的 悲 惨 生 活 描写 运

它 通 过 当 时 浙 江 农 村 里 野 蛮 的 典妻 制 度 的
:

,
仅 仅 作 为 社会 的 商 品 而存 在 着
诚 如鲁迅 所 指 出 的
, ,
男 人 化 几 个臭 钱
`
,
就 可 以 得 到他

在 女 人 身 上所 要 得 到 的 东 西 品 中 着 重描 写 了这 一 点 心寒
。 。
… … 蹂 蹭 了她
还要 她 说 一声
谢谢你
,
大少
,


作者 在 作
,
这 就 使春 宝 娘 的 悲剧

,
既 是 作 者 前 期 的 创 作 中所 未 能达 到 的 我 认为

也 是 同时代
的 许 多 以 妇 女 为 题 材 的 作 品 所 比不 上 的

为 奴 隶 的 母亲

最 大 的 特 点 可 以 作 这 样的 而 且 从 肉 体摧 残 和 精 神折 深 刻地 揭 露 了 封建 制 度 的

概括

、 《为 去 隶








为奴 隶 的 母 亲

写于一九三
年一 月
,
同 年 三 月 发表 在 鲁迅 主 编 的

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为奴隶的母亲”叙述了一个农村的皮贩在贫病交迫中出典妻子的悲惨故事。

真实再现了浙东一带典妻的陋习。

整体感受全文描写了在贫病交加,告贷无门的情况下,皮贩狠心将妻子典当出去,造成妻别夫,母别子的悲剧局面。

作者以极端朴素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农民的极端贫困,以及他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惨状。

特别是典妻这一陋习对一个农妇身心摧残的严酷,动人心魄。

文中的春宝娘,皮贩均无名无姓,这不是忽略,而是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点出悲剧的普遍性,可以说他们的悲剧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劳苦大众的命运和灾难。

春宝娘的形象很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勤劳朴实,善良安分却必须经受无情的打击,她如祥林嫂般充满对孩子的关爱,却不得不和孩子分离,真实再现了典妻制度下悲剧的必然性。

这篇文章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关系,塑造形象。

他的描写真实朴素既没有冗长的描写和辞藻的绘饰,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

而是以平直自然的结构和亲切自然地生活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社会关系。

无论是皮贩,还是秀才,大妻等等都是以白描的手法描写,却具体而生动,自然而亲切。

具体感受小说的开始,就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写了皮贩典妻,这看似是不合情理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十分自然,在简单交待人物之后,如实写出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

皮贩原本是个勤劳本分的庄稼人,做点皮贩生意,农忙时也做点事的,但随着生活压力一天天重起来,他被一天天扭曲,沦落成一个只有生存本能的“人”了。

他把女人只当作生孩子的工具,当作家里的一件物品,适逢不济,便像家里随便一件东西一样典当与他人。

等妻终于熬过三年,他的态度竟是冷嘲热讽,陌生冷淡,可恶之极!最惊心动魄的一处是女人回忆刚生完一个女儿的情形,女人死一般的躺着,还来不及看一眼刚出生的小生命,然而男人来了,拎着一桶沸水,眼里满是丑恶与反感,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扔进了沸水!这是一个父亲吗?连禽兽都不如的家伙!他的性情大变,有他个人的原因,更是社会造成的,文章在描写皮贩凶残的同时,也写出他点妻的无奈,真实感人。

《为奴隶的母亲》的悲剧之美

《为奴隶的母亲》的悲剧之美

《为奴隶的母亲》的悲剧之美作者:谢嘉沂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2期“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正是《为奴隶的母亲》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写照。

不论是春宝娘、皮贩,还是秀才、大娘,尽管他们有着对立的阶级背景:一边是农民,一边是地主;一边食不果腹,一边家财富足,但是都摆脱不了社会历史背景和封建文化凌驾在他们身上的巨石,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不幸。

那么这样的悲剧又何美之有?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小说中那些被传统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人的尊严、女性神圣的生育能力通通都被物化了。

这里的人是没有尊严的,甚至于连做人的权利都无情地被剥夺,春宝娘只是奴隶,甚至“恐怕竟和母狗一样……还要到处奔求着食物”。

女性如此神圣的生育能力,也不过只能等同于一百元钱而被当作一种生育工具。

皮贩曾因为被追债而走投无路,差一点就跳进潭里,但就是因为对活着的渴望而“总没力气跳”。

在无奈和绝望之际,不得不从他的妻身上打起了主意,因为儿子是只有一个的,自然舍不得,一百元把妻典给李秀才家三五年生养子嗣,延续香火。

皮贩是可悲的,为了活着,苟且的活着,不惜将自己的结发妻子出典,“可是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呢?”但是在女人“面前旋了三个圈子”,羞愧悔恨却对她说不出口,可见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无比痛苦的,但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秀才家是“有吃有剩的人家,两百多亩田,经济很宽裕”。

即使有着如此殷实的家底,他仍具悲剧性。

秀才曾养过一个孩子,但后来得病死了。

五十多岁,对于受着封建宗嗣制度熏陶的秀才来说,他深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自己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他不仅使自己更会使自己的家族颜面无存,这是封建家族决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不得不为生养子嗣想尽办法。

秀才是有经济能力纳妾的,他也有纳妾的理由:男子年过四十而无子嗣是可以纳妾或是典妻的,但他还是选择了典一个妻子来替他生儿子。

大概他是有点怕妻的,大娘无缘无故的叫嚣、唠叨,他从没说过一句重话;也大概他是很爱妻子的,所以他不再纳妾。

女人那可悲可叹的悲剧命运——再读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女人那可悲可叹的悲剧命运——再读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第2 7卷第 1 期
Vo . 7. .1 1 2 No

攀 枝 花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z i u n v ri o r a fP n h h a U ie st y
21 0 0年 2月
F b. 01 e 2 0
文学 艺术评 论 ・
女 人 那 可 悲 可 叹 的 悲 剧 命 运
外 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生动 的描写 和反映 。易 卜 《 生 玩偶
1被迫典给秀才 , 、 变成生育 的工具 。
春宝娘的丈夫原是 一个皮 贩 , 收集些 乡 间各猎 户的兽 皮和牛皮去贩卖 , 有时也做 点农 活 , 如帮人插 秧什 么的 , 但
所得, 约正因为 如此 , 以也就放 纵 自己, 大 所 抽烟喝 酒搞赌博 , 性情 也 变得 “ 凶狠 而暴躁 ” 家庭 也变得越 来越 ,
进 行 , 人 不 敢 再 借 债 给 他 了 。 春 宝 娘 的 丈 夫 在 穷 愁 潦 倒 别
水而死” 的命 运结局。鲁迅《 祝福 》 中祥林嫂 无论 怎样勤苦 劳作 , 只能是 婆婆任 意 摆弄 的 物件 , 为 小叔 子娶 媳妇 也 成 的砝码 , 成为封建 卫道 士奴 役 的对 象 , 为小 市 民茶 余饭 成
讨而惨死在 雪地 的悲惨 命 运 。这 些作 品都是 反 映妇 女 问
题、 揭示妇女悲苦命 运 的典 型 之作 , 不 同角 度展 示 出妇 从 女 悲剧命运 的整个过程 和可怕 的命运 走 向 , 深地牵 动着 深 我们对妇女 问题 的关切 之 心。虽 然她 们 在现 象上 的 具体
情况与人生过程各不一样 , 但就 其 实质上 的悲惨 遭遇 与最 终 的悲剧命运 却是 惊人 的相 同。柔 石《 为奴隶 的母 亲》 又

《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美文(精选11篇)

《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美文(精选11篇)

《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美文《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美文(精选11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美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美文篇1最初我是想将这一部影片定义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又一个悲剧”的,但后来想想总觉得不妥,毕竟故事改编自柔石的同名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然该故事发生的年代既非奴隶制社会,亦非封建制社会,而是中华民国年间。

再回顾下《神女》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的都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社会里女性的悲剧形象,而如果用了“古代”一词,确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故省略之,曰《为奴隶的母亲》——中国女性的又一个悲剧。

影片的故事情节大概分为四幕。

第一幕,李秀才一家在当地乃一户大人家,然而太太自得一子夭折后再未有生育,李家族人为此想方设法,只为李氏的香火得以传承,后经乡下一婆婆的推介,识得了嫁给了一穷困农民阿祥,且育有一小孩的阿秀。

第二幕,农民阿祥一家三口家徒四壁,其本人又患有严重肺病而无钱医治,先前又债台高筑,催债者频频上门逼迫还钱,“穷使人疯”最终阿祥在婆婆的利益说动下选择了将其妻阿秀按三年期限“典”给了李秀才一家作“生育工具”。

第三幕,阿秀被典给了李秀才一家后身份由最初的“上宾客”到后来“沦为奴才”这一“渐变”的过程。

最后一幕,在李家当了两年多生育工具的阿秀由于不敌李秀才的太太的“心狠手辣”,最终提前从李家被赶回了原来自己的那个家,结果是丈夫冷落,儿子春宝“不识娘”。

李秀才一家算是地主,而阿祥的一家确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代表。

在如此的一个现实的贫富差距里面,金钱与权势永远会使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也正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有钱使得鬼推磨”和“钱是万能的”得以“淋漓尽致地诠释”——因为有钱,我可以随意买人家的媳妇;因为没钱,我不得不将自个的媳妇“典”出去;因为有势,旁人对你“低三下四”;因为家徒四壁,就连别人家的孩子都看不起你;因为懂的耍心机,你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发言地”;因为你老实,却沦为了人家的奴隶……这就是那个年间贫者与富者异样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隐忍中的悲鸣——《为奴隶的母亲》

隐忍中的悲鸣——《为奴隶的母亲》

隐忍中的悲鸣——《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3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在《萌芽》月刊上发表。

这是一篇具有鲜明反封建倾问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标志着柔石在创作上已经成熟。

《为奴隶的母亲》以深挚沉郁的感情、准确凝炼的语言诉述了一个令人震颤的典妻的故事。

在短短的篇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是一个连名字也不为世人所知的贫苦妇女,人们称她为春宝娘。

迫于生活的艰难,被丈夫典给邻村的一个当过秀才的地主作临时妻子,充当泄欲育子的工具,过着寄人篱下、任人摆布的屈辱生活。

当她为地主生了儿子,典期一满,便被无情地逐出门外。

回到家等待他的是春宝陌生的眼光和对秋宝无尽的思念。

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不是浮光掠影地铺陈生活现象,而是以艺术的慧眼去洞察社会生活的底蕴和人物心灵的堂奥,突出地表现典妻制度给劳动妇女所造成的难以名状的精神虐杀和心灵创伤。

整部小说贯穿了一种巨大的悲鸣和人道主义关怀,和前两部小说相比,这篇小说的艺术思想更显高一层,人道主义的写作也更为隐忍,却更深沉有力。

人道主义不仅是揭露的武器,且跟中国文化结合形成了一种更隐忍的新的显现形式。

之前的作品,如《三姐妹》或《人鬼和他底妻》过多渲染了人的生理因素或心理因素造成了苦难,《为奴隶的母亲》却展现了农村中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的严酷现实,且进而揭示了酿成人间惨剧的社会原因。

就认识高度与社会视野而言,从咀嚼知识者一己的悲欢,发展到将他们显于时代熔炉经受捶炼;就思想倾向与题材范畴而言,从小知识分子群平庸、纷繁的感情胶着中脱茧而出,开始移向堪当中国脊梁的劳苦大众;就深化主题与摘示本质而言,从渲染悲剧成因的生理、心理因素,提高到挖掘病态社会的症结在于产酷的阶级时立。

1.被抑制的人性“典妻”是存在于部分农村中的一个陋习,它造成夫妻分隔、母子离散,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生活的艰辛让丈夫和妻子不得不丧失为人的起码尊严,人性和人道被任意践踏、蹂躏。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引言柔石是我国早期的革命作家之一,《为奴隶的母亲》是他牺牲的前一年,即1930年写的,也是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对浙江农村风行的“典妻”制度的细致描绘,愤怒地揭露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下所受残酷野蛮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充满血泪的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所谓的“典妻”是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

典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

而作品中的春宝娘正是以典妻这种形式而开始她的悲剧的命运的。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媾形式,放长的也不过二、三年的时间。

而时间的长短又往往同孩子生育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多受典妻者的目的在于要生儿继嗣,使受典者成为了受辱而非人的悲剧人物。

第1章时代的悲剧中国历史发展到清朝末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也发展到了颠峰,中国女人在几千年的礼教压迫下,已经悲剧到无以附加的奴隶的地位。

这也正是春宝娘时代悲剧的根源所在。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为贫穷困苦的生活所压迫,打着奴隶生活烙印的妇女形象。

作品让我们知道当时妇女地位极低。

她甚至是一个没有自己名字的女人,我们只能以“春宝娘”这样一个称呼来代表她。

被贫病的丈夫典当给了一个秀才作为临时妻子,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过着屈辱不堪的生活。

三年当期到了,秀才把她一脚踢开,她带着新的心灵创伤回到原来的丈夫家,继续过着永无止境的痛苦生活。

她没有任何反抗,愿意牺牲自己去换取丈夫和孩子的生存。

她为什么不反抗呢?反抗?也许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两个字。

她已经甘于命运的摆布了。

阶级剥削和压迫不仅给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残忍的毁灭着,蹂躏着他们淳朴善良的性格。

她被压迫到了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地位。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点生活的期望,那就是她跟别的女人一样,也是一个母亲,跟别的女人一样,有她真挚的母爱,她深深的爱着她的孩子。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作家柔石于193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典出的无辜农村妇女。

“典妻”,即把自己的妻子“典”给他人一定的年限,为别人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一种形式,是旧时浙江东部农村的一种荒唐落后的陋习。

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个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

作者用通俗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春宝娘凄苦的一生,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阶级压迫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

对反抗封建传统陋习和捍卫旧社会女性基本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春宝娘的丈夫是个皮贩,经常收集乡间各猎户底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

但有时也兼做点农作,芒种的时节,便帮人家插秧,他能将每行插得非常直,经常被奉为模范。

然而境况却渐渐不佳,债务也年年积起来了。

“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

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

这祥,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了。

连小小的移借,别人也不敢答应了。

”中国的农民总归是有一段血泪史的,勤勤恳恳也难以阻挡贫穷的光顾。

到最后,越发贫穷,越发开始吸烟、喝酒甚至赌钱。

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日子也过不下去了,那就吊儿郎当、得过且过。

只恨万恶的旧社会,竟有荒诞的“典妻”制度,恰好为那些懦弱无情的丈夫们提供了一个“重振家业”的机会。

不知道这个皮贩怎么开了口的,竟对他的妻子说:“再也没有办法了。

这样下去,连小锅也都卖去了。

我想,还是从你底身上设法罢。

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我底身上?……”他底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她刚满五周的男小孩──孩子还在啜着奶,她讷讷地低声地问。

“你,是呀,”她底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什么呀?”她底妻子几乎昏去似的。

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己的丈夫以100元的价格租给了别人。

她不舍地呼唤着春宝,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仿佛她的孩子会在一眨眼之间消失不见。

《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易 让春 宝娘 走 入 悲剧 的深 渊 , 沦为 男 人 的奴 隶 。 她
作, 也 只能 是 婆 婆 任 意摆 弄 的 物 品 , 成 为 小 叔 子 娶 媳 妇 的砝 码 , 成 为被 罪 恶 的社 会 奴 役 的对 象 , 成 为 小 市 民茶余 饭 后 的谈 资 与笑 料 , 而最 终 在鲁 镇 的鲁 四老 爷们 兴 高 采烈 地新 年祝 福 的爆 竹声 中 , 怀 着 无
悲惨 遭遇 。
( 三) 为人 母 的春 宝娘
实写照 , 就 因为她 只是 生育 的工 具 。刚 到秀才 家 , 就 要 和一 个 陌生 的 、 没 有任 何 感 情 的所 谓 是 自己男 人 的人 共 度 良宵 , 鱼水欢爱 , 其 内心 的 痛 苦 滋 味 不 言 而 喻 。所 以 , 在 秀才 家 的 春宝 娘不 仅 没 有让 自己 的 生活 好转 一点 点 , 反而 更加 艰难 , 内心更 加煎 熬 。不
给秀才。嫁给秀才 , 她明白 自己只是典给秀才生儿
子 的 ,这 时候 的 春 宝娘 就 成 为 给 秀 才 生孩 子 的 工 具 。可想 而 知 , 春 宝娘 在 秀才 家 的生 活也 不 会 好 到
哪儿 去 , 忐忑不安 , 境 遇糟 糕 是 春 宝娘 在李 家 的 真
尊严 , 更没有得到一个妻子 的权利 , 有的只是被 买 卖, 被侮辱 , 这就是文本 中春宝娘作为一个 妻子的
妻, 她们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境遇。

丈 夫家 的一 件 物 品 。 当家庭 贫 困难 以维持 的时 候 , 她就 作为 一个 可 以换 钱 的物 品卖 给 了别 人 。 在得 知 丈夫 以一百 元 的价 钱 典 给 秀才 后 , 春 宝 娘“ 简 直连 腑 脏都 颤抖 ” , 可是 , 她没 有 办 法 , 只 有嫁

【VIP专享】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

【VIP专享】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引言柔石是我国早期的革命作家之一,《为奴隶的母亲》是他牺牲的前一年,即1930年写的,也是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对浙江农村风行的“典妻”制度的细致描绘,愤怒地揭露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下所受残酷野蛮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充满血泪的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所谓的“典妻”是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

典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

而作品中的春宝娘正是以典妻这种形式而开始她的悲剧的命运的。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媾形式,放长的也不过二、三年的时间。

而时间的长短又往往同孩子生育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多受典妻者的目的在于要生儿继嗣,使受典者成为了受辱而非人的悲剧人物。

第1章时代的悲剧中国历史发展到清朝末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也发展到了颠峰,中国女人在几千年的礼教压迫下,已经悲剧到无以附加的奴隶的地位。

这也正是春宝娘时代悲剧的根源所在。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为贫穷困苦的生活所压迫,打着奴隶生活烙印的妇女形象。

作品让我们知道当时妇女地位极低。

她甚至是一个没有自己名字的女人,我们只能以“春宝娘”这样一个称呼来代表她。

被贫病的丈夫典当给了一个秀才作为临时妻子,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过着屈辱不堪的生活。

三年当期到了,秀才把她一脚踢开,她带着新的心灵创伤回到原来的丈夫家,继续过着永无止境的痛苦生活。

她没有任何反抗,愿意牺牲自己去换取丈夫和孩子的生存。

她为什么不反抗呢?反抗?也许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两个字。

她已经甘于命运的摆布了。

阶级剥削和压迫不仅给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残忍的毁灭着,蹂躏着他们淳朴善良的性格。

她被压迫到了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地位。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点生活的期望,那就是她跟别的女人一样,也是一个母亲,跟别的女人一样,有她真挚的母爱,她深深的爱着她的孩子。

作业2 为奴隶的母亲影评

作业2 为奴隶的母亲影评

为奴隶的母亲
影片主要有六个出场人物:春宝娘,春宝爸,李秀才夫妻。

主要情节:春宝爹长期卧床,没有能力养家糊口。

春宝娘年轻力壮身体好。

李秀才夫妻多年无子嗣,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由于李秀才媳妇的精明强干,李秀才也不敢公然纳妾,迫于家族的压力,李秀才媳妇同意了典妻。

春宝娘刚到李家的时候,李秀才妻子尽量让她吃好穿好,安心生孩子。

李秀才在这期间对春宝妈还是比较细心,使春宝妈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生完孩子之后,李秀才妻子马上变了一副嘴脸,开始李秀才还试图维护春宝妈,直到他发现春宝妈背着他还想接济自己之前的孩子,他无法接受春宝妈对他的不忠,于是春宝妈又被迫在李家做苦工,直到回家。

然而她回去之后发现她典身换来的钱并没有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而且所有人都视她为一个不贞洁的人,甚至她的儿子都不能接受她。

对典妻的看法:典妻实际上是一种阶级不对等在女性身上的具体体现。

从春宝家的角度来讲,春宝爸的懦弱,犹豫,无能是造成这个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

尤其是在春宝妈已经换了本来可以改变他们生存状况的钱之后,他仍像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甚至在困难时候逼迫春宝娘而不是自己去想办法。

从李家的角度出发,他们是自私自利的,只是想满足自己的目的,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公平的交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在他们眼里不存在人性的考虑,所有事情都是封建礼法,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从春宝娘的角度来说她任劳任怨,没有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自己而活,她的价值是社会定位的,这也造成了她的悲剧。

典妻是一种封建文化,权贵阶级,和男权,对以女性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摧残和压迫。

以女性民俗视角重读《为奴隶的母亲》及其女性命运

以女性民俗视角重读《为奴隶的母亲》及其女性命运
第 三 十 卷 第 四 期 2 0 1 5 年 4 月








Vo 1 .3 O N O .4 A pr . 201 5
J 0URNAL OF CHUXI ONG NORM AL UNI Ⅶ R SI TY
以 女 性 民俗 视 角 重 读 《 为奴隶 的母亲》 及 其 女 性 命 运
收 稿 日 期 :2 0 1 5 —0 2 —2 6
几 千 年 的 封 建 传 统 ,儒 家 礼 教 的 深 人 人 心 ,形 成 了 比较 稳定 的 父 权 制 社 会 ,在 此 背 景 下 ,男 性 是 传 统 社 会 的 主 导 和 中 心 ,天 然 地 拥 有 优 越 感 。而 女 性 则 成 为 “ 第二性” ,男 性 的 附属 品 ,这 种 意 识 促 成 了 女 性 自觉 的 卑 贱 意 识 ,又 以 民 俗 生 活 的 方 式 不 断 得 到 加 强 和 固 化 。典 妻 制 度 是 人类 买 卖 婚 姻 的 一 种 风 俗 ,盛 行 在 浙 江 宁 波 、绍兴 、台 州 等 地 ,它 和 娼 妓 制 度 一 样 ,都 是 正式 婚 姻 制 度 的一 种 补 充 。一 些 有 钱 人 家 因为 没 有 子 嗣 ,就 通 过 金 钱 购 买 妇 女 到 自己家 ,等 生 了 孩 子 之 后 妇 女 便 回 到 原 来 的 家 庭 。而 女 性 民俗 研 究 首先 要 关 注 的 是 民俗 社 会 中与 女 性 民俗有 关 的 民俗 事 项 ,在 此 基 础 上 思 考 民俗 社 会 中女 性 性 别 规 范 的养 成 ,女 性 和 男性 在 民俗 社 会 的活 动 中 如 何 扮 演 其 角 色 。 《 为奴 隶 的母 亲 》 就 是 通 过 典 妻 这 样 的女 性 民 俗 ,表 现 了春 宝娘 的 悲惨 遭 遇 。 “ 费尔 斯 通 的 《 性 的辩 证 法 》 中 认 为 ,使 妇 女 的 屈 从 形 成 系统 的 父 权 制 ,乃 是 根 植 于 两

试比较《祝福》和《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试比较《祝福》和《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试比较《祝福》和《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悲剧形象08041122 沈月梅《祝福》是浙江籍作家鲁迅在1924年发表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是浙江籍作家柔石在1930发表的作品。

由于两部作品在产生的年代和表现的主题上有相近的地方,于是,在我看完了两部作品后深有感触,下面,我就祥林嫂和春宝娘这两个女性悲剧命运的形象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首先,由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题材类似,而柔石又是师承鲁迅的,两位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家,因此,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春宝娘都表现为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所迫害的悲剧人物。

祥林嫂在封建婚姻制度的迫害下,嫁了两次男人,这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中是不为社会所容的,加之她的儿子阿毛又被狼所食。

于是,不仅仅是鲁四老爷一家,几乎连整个社会都容不下她。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与封建地主阶级杀鸡宰鹅,大放鞭炮,乞求天神赐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故事的悲剧性更加深刻。

春宝娘也是受封建婚姻制度的迫害,被逼成为一个别人的生育工具。

她一方面承受着违背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心煎熬,承受着远离自己亲生儿子春宝的骨肉分离的痛苦;另一方面,她还要被典,成为别人的生育工具,在晚上受着比她大二十多岁的丈夫的身心摧残,白天还要受着秀才大妻的精神折磨,忍受着无尽的凌辱和虐待。

“为奴隶的母亲”,向吃人的旧社会提出的血泪控诉,是怵目惊心的,是发人深省!就作品反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来看,无论是祥林嫂还是春宝娘,他们都是老实、本分、勤劳和朴实的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但是都遭受到了封建制度对她们的迫害。

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渠道对封建劳动妇女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残酷的折磨、蹂躏和迫害,让人们看到劳动妇女如何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下挣扎并最后走向悲惨结局的过程,反映的社会现实较为深刻,发人深省。

其次,作者在表现她们的时候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

《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形象分析

《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形象分析

《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形象分析作者:祝震来源:《黑河教育》2010年第02期“《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1930年创作的小说,经过70多年漫长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然饱含生命的光彩,这正是因为小说阐述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即人性。

”[1]唐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评价说:“《为奴隶的母亲》写作的年代,中国的农村斗争已风起云涌,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反映这些斗争,但它接触和描绘了农村中苦难深重的一隅,具有强烈的控诉的意义。

”法国的叙事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这篇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动。

”“柔石以其青春的热情和创作的活力,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页。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最黑暗、混乱的年代,农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人贫病交加,生活无着,卖儿典妻,甚至冻饿而死。

《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农民就生活在这种社会困境之中。

柔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从正面揭露了“典妻”习俗的罪恶渊源。

“典妻”也叫“典子”,所谓“典”,是指“用土地、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

[3]“典子的意义,就是说在契约订定的时期以内,所生产的儿女,是被典主先期典去,属于他的。

至于血统之纯杂与否,那是不成问题,总算有过那么一回事,他就可承认那是他的儿女了。

”[4]也就是说,典妻把妻子像“物”一样典当出去三到五年,为别人生儿育女。

作家许杰在一封信中这样说:“甲方以自己的妻子典给乙方,限定三年或几年的期限。

在这期限内所生的子女,属于乙方。

”[5]柔石之子赵帝江在一封信中对浙东“典妻”陋俗与许杰所说基本相同。

但是他强调:“一般来说,出典期间为别人所有,与原来丈夫没有夫妻关系。

”[6]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典妻”习俗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是封建社会贫困家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它的存在也养活了春宝娘和她的丈夫、儿子,还成全了秀才这一家人以及沈家婆娘的生意。

这样各得所利、各取所需的美好事情,就连我们现代女性也都释怀了,那活在旧社会的春宝娘还有什么好反抗的呢?我们就不免同情了这个伟大的妻子、母亲。

“典妻”制度下的女性悲剧--以《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为例

“典妻”制度下的女性悲剧--以《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为例

第11卷第1期Vol.11,No.12020年1月Jan.,2020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典妻”制度下的女性悲剧一以《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为例王i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许多表现“典妻”现象的作品,其中以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影响最大。

柔石通过对浙东地区典妻习俗的生动描写,刻画了一个忍辱负重的中国普通妇女的形象,星现了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本文主要以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为例,从春宝娘作为人妻、作为人母以及作为奴隶三个层面来探讨典妻制度下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典妻”制度;春宝娘;女性悲剧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47-03“典妻”制度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江 浙一带。

所谓“典妻”,就是将自己的妻子租或典给他人。

一般都是穷人出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将自己的妻子典出或租出来取得一定的收入以维持生存.而承典者大多家境殷实但无子嗣,想通过典来的妻延续家族的血脉。

“典妻”这一现象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从道德层面来看,这对女性是极度残忍的,是对女性人格以及尊严的侮辱与践踏。

也正是因此,典妻现象受到了很多作家的关注,成为一部分作家表现底层人民尤其是底层女性非人生活以及悲剧命运的重要题材。

柔石创作于1930年的短篇《为奴隶的母亲》也选择了典妻这一题材,可以看出作品对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经济剥削以及精神奴役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但本文更加关注的是在典妻制度下,春宝娘作为一个女性所经历的痛苦和不幸。

一、作为人妻的悲剧命运春宝娘是个有丈夫的女人,她尽到了一个妻子该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却无法享有妻子的权利,甚至遭到丈夫的抛弃。

这是她的悲剧之一。

春宝娘是皮贩的妻,皮贩最初是勤劳的,他努力想过上好的生活,但境况却越来越差,最后沦落到抽烟、喝酒、赌博的地步,变成了一个非常暴躁且凶狠的人。

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读·闻·观43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形象闾庆超摘要:《为奴隶的母亲》被看作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成功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作品。

作品取材于浙东农村的“典妻”习俗,通过展现春宝娘和秀才妻子的悲剧人生,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同情广大妇女的悲惨遭遇。

本文主要探析春宝娘和秀才妻子这两为女性所遭受的屈辱以及她们“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女性形象;悲剧命运柔石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就文学上来说,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大多以底层劳动人民为题材,展示封建社会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柔石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注意和同情妇女的悲惨遭遇。

他接受了屠格涅夫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用自己的笔为改变妇女命运而抗争。

《为奴隶的母亲》第一次将被“出典”的妇女作为小说主要人物,从而正面地、集中地暴露“典妻”所造成的悲剧。

作品塑造了春宝娘和秀才妻子这两个典型女性的悲剧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命运的另一种悲剧形态。

本文主要探析春宝娘和秀才妻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两种不同形态。

一、春宝娘——撕裂的情感1.婚姻关系中的“商品”春宝娘的丈夫本是一个皮贩,但由于生活境况日渐窘迫,所以他擅自做主将妻子以一百元的价格“出典”给年过五十却膝下无子的秀才一家。

如此一来,春宝娘就在两个家庭中生活,实际上是两个人的妻子。

作为皮贩的妻子,她没有享受过一丝一毫的疼爱,也从未感受过夫妻关系中的温情与呵护。

她是一个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的人,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这显然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在丈夫眼中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可以换取钱财的“商品”,是一个挣钱的工具,在春宝娘被出典的那一刻,就被夺去了作为一个妻子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春宝娘是作为一件商品被卖到秀才家的。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春宝娘作为一个女人所拥有的生育能力。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关于《为奴隶的母亲》中“生而悲剧”的探析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关于《为奴隶的母亲》中“生而悲剧”的探析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关于《为奴隶的母亲》中“生而悲剧”的探析摘要: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中国文学作品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大多数都包含了悲剧成分。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日渐成熟,达到现实主义高度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一个农村皮贩,在贫病交迫中出典妻子的悲惨故事。

其中通过一个个轮回的进展以及悲叹的一幕幕描写,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春宝娘低贱的地位以及生而为悲剧的遭遇。

关键词:悲剧;典妻子;春宝娘《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反映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

”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穷苦的劳动妇女形象,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履行着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却从来没有享受过自己应有的权利,反而是被典当为奴隶任人驱使。

春宝娘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最为本能的愿望很简单,不过是想要操持家庭、爱抚子女。

尽管她对自己的丈夫典当自己的行为充满了失望和痛心,然而孩子是她唯一的依靠,她为了自己的孩子也要选择争取留下,然后最终她还是被典当、沦为了奴隶,导致她最微小的本能被抑制,她不能享受自己应得的权利,然而这样一种悲剧似乎在那个时代在她身上一直延续着,孩子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绝望的深渊,那么她的悲剧是空前巨大的,因为小说中的她被自己的丈夫从一个深渊推向了另外一个深渊,最终迷失了自我,游离于两个深渊,麻木的生活使她早已失去了灵魂,她犹如行尸走肉般立于那个时代。

一.出生即为悲剧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之下,女子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

何况还是在乡下,如果是大多平民女子只是男性的玩具,那乡下的平民女子可谓一件玩具都不如,他们在娘家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别说追求幸福。

她们的命运根本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她们只能任由他人决定自我的命运。

用自己“卑微”的生命为家里换取一些需求。

春宝娘就是典型的乡下女人,受尽了折磨,得不到人格的独立,过不上一个妻子憧憬般的生活,她得不到家里人的目光,对于丈夫来说,她不过是“传宗接代”的一件物品。

母亲的悲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母亲的悲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母亲的悲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口王佳佳桌灼楚歌谈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根据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以凄美忧伤的情调,优美朴质的唱腔,演绎了一个母亲悲惨命运和她的顽强抗争.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那个世乱人贫的年代.大幕开启,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令人无限悲凉的凄惨画面.春宝因饥饿难忍又吞咽不下野菜饼,春宝娘望了望早已粒米没有的米缸,不得不以出去借米为借口哄她睡下,然而在这世乱人贫的年代又能到哪儿去借呢?眼看一家人就要无食果腹,而男人却于此时上场并带来了典妻契约,即将妻子出典给无嗣的老秀才,替人生子,为期三年..对此春宝娘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是生而忍受羞辱还是死了一了百了.在女儿的呼唤声中,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而眼看着女儿用典来的钱狼吞虎咽地吃包子时的兴奋劲,她最终含泪选择了前者,生为母亲的她为女儿作出第一个无奈的选择.故事的发展主要是在老秀才家.来到老秀才家之后,春宝娘如愿地为老秀才生了个儿子秋宝.面对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她非常兴奋但却加深了对女儿春宝的思念.手拿半把木梳在秋宝摇篮前的一段唱词,表现出了一个母亲对久别女儿的牵挂之情.一方面,不知女儿在家过得好不好,急于结束三年的典妻生活;另一方面却又难以割舍下刚刚出世的儿子, 因此在后来从亲娘变成奶妈,甚至沦为奴隶时,她只能作出第二个无奈的选择,继续忍受煎熬.三年的典妻生活终于结束,然而回到家后迎接她的并不是女儿甜美的笑声和丈夫思念的话语,而只是依然冰冷黑暗的屋子.从沈家婆口中得知,男人已死,女儿因男人死后无钱安葬而被卖到外地作童养媳.原来典妻并不能让家庭的贫穷有任何改变, 唯一改变的是屋里原本的三个人,现在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个人.面对着这物是人非的凄惨场面,她已经失去了一丝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力量.而当她再一次游离于生死的边缘时,耳边又一次响起女儿甜美的唤娘之声,和儿子稚嫩的声音,儿女的呼唤使她又一次放弃了死亡,选择了继续坚强地活着,为了孩子们而活着.母亲为儿女做出了第三次选择. 全剧以女主角春宝娘三次无奈的矛盾选择安排剧情,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完整,这三次选择都紧紧扣住女主角作为母亲的身份,刻画了一个为子女付出一切的伟大母亲形象.但是令人感到无比心酸的是,这样的母亲最终却丧失了母亲的权力.儿子秋宝对她只能以奶妈相称,"妈妈"的称呼却让给了秀才太太;回到家后女儿春宝被卖,原本拥有的母亲身份也无法实现,这样一个宁愿自已忍受羞耻,一切为了子女的母亲,到头来却连仅剩的做母亲的资格也被无情的剥夺了,岂不令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人变成了商品,女人变成了畜生,母亲变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不要说什么生存权,发展权,连一个女人最基本的母亲的权力都不能自己掌握,这岂是一般的悲惨!老秀才和秀才太太是典妻事件的策划者,是全剧的重要人物,剧中对这两个角色的塑造可谓活灵活现.老秀才满口的之乎者也,以饱学之士自居,嘴里喊着"不孝有三,无后不大",而形神中难以掩饰的一副好色之态,显示出骨子里极端的贪婪与轻.◇19◇浮,给人以厌恶之感受.太太的话语直接锋利,她虽然没有子嗣但依仗娘家的势力仍然在家中执掌大权.她帮老秀才典妻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面子,为了进祠堂时不矮人一等.她是善妒之人,最担心的就是另娶之妻受宠夺了她的位,因此想出典妻这个荒唐的主意既可以满足拥有孩子的目的,又没有和别人分享丈夫的后顾之忧,这个主意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从中可以看出她心计甚重,从不做亏本的买卖,更可以看出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对她的毒害之深,她何尝不是那个社会中的悲剧性人物.在舞台呈现上,采用了多种舞台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和不同环境中各自不同的心态.手法一:运用对比的方法,展现同一情境中的不同人物和内心世界.春宝娘初次进秀才家时, 运用了一段唱将三个人苦,甜,酸的不同心态外化在舞台上.春宝娘被人象买牲口一样地评头论足,心中又羞又恨,却无可奈何;好色的秀才见到典来的妻又年轻又漂亮,不由地小眼冒光,心中自然比吃了蜜还甜;而好妒的秀才太太见到一个比自己年轻貌美的小娘子,本来心中就酸溜溜不是个滋味,再加上对老秀才那垂涎欲滴的丑态,更是将心中的醋坛子翻了个底朝天.三个人物,三种心态生动地展现了在观众的面前.手法二:充分利用戏曲程式表现人物.洞房一场戏中,老秀才运用踢褶子的动作,恰当地表现出秀才此刻迫切与春宝娘圆房和向太太邀宠诌媚以达目的的心态.秀才太太采用了小碎步行走,伴随着鼓点,给人以一种妒,燥,急,乱的感觉,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所处的地位和心态.全剧风格质丰,自然,人物性格刻画细腻,生动,演员表演真实,感人,使得这部黄梅戏成为一部难得的佳作.然而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尚有更进一步的可能.时间上的交代不清.春宝娘进门时是春天,生秋宝时是一个秋天,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个秋天,让人感觉好像已经过了很多年.实际上,春天过门,到秋天也才半年,因此不可能是同年秋天生秋宝.所以这里的秋天应该是第二年秋天,因为如果是第三年她就应该回家了.全场戏所反映的时间只有三年,在这里完全不需要淡化时间,可以把明确的第二年秋天交代给观众.青玉戒指是剧中一关键性的物件,但对它的◇20◇脉络处理却不是很清晰.老秀才因为有了儿子,终于可以在族人面前扬眉吐气了,因而十分得意,高兴之余,背着太太将珍贵的青玉戒指作为奖赏送给了春宝娘.后来在得知女儿病重时,春宝娘又将戒指给了来要钱的丈夫,戒指在这时起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在春宝娘三年期满准备离开时,秀才太太眼看着秀才对春宝娘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便说出女人已将戒指送给了丈夫之事,使得秀才对春宝娘绝了情.而太太突然冒出的这句话让观众产生这样的疑惑,秀才太太是在什么时候知道戒指给了春宝娘,又是什么时候知道戒指被春宝娘送给了男人?这些在剧中都没有作任何交待,因而秀才太太此言给人以突兀之感.而秀才在知道这件事后对春宝娘说:"你这个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东西!"这句话也觉得不妥.这枚戒指不是春宝娘为邀功向老秀才要的,相反她原本是极不愿意接受的,而老秀才却为了表明对她的"情意",希望能把她留下硬塞给她,在全剧中她没有表现出任何对老秀才家的留恋,反而急于完成"任务"尽早回家,并已向老秀才表达过这种想法,所以对于她的人,面,心老秀才一直是很清楚的.因此在知道她将戒指给了自己的丈夫时,老秀才只是对她负了自己这样大的一番"深情厚意"觉得十分气愤,因而这句话似与剧情有些隔阂.结尾的安排,虽然立意新颖,寓意深刻,但表现力尚显不足.前面剧情的发展,已将春宝娘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万念俱灰的她似乎已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但就在她又一次准备选择死亡之际,耳边仿佛听到了儿女的呼唤声,作为母亲她不能就这样丢下自己的孩子,于是她必须为了孩子们继续活在这痛苦的世上,受尽人世的煎熬,此处应是剧本主题的一个大升华,但在如何体现她作为一个母亲此时的复杂心理和这种母爱的伟大时,舞台的呈现力显得较为单薄,不够清晰,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对其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了解不清,总觉得与其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不如让她死了好.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小问题,然而瑕不掩瑜,这出戏感人至深的情节,忧伤凄美的情调,已将观众深深地打动,相信经过继续地打磨和完善一定能够成为一部黄梅戏经典之作.(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

《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汪羽旎【期刊名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The tragic female image can be found in literary work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Of these successful female tragic image, A Slave Mother is a very typical example. The novel has portrayed two tragic images: mother of Chun Bao and wife of Xiucai. Their deplorable fate and reflections and criticisms on society have been depicted thoroughly.%悲剧女性形象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俯仰即拾。

而在这些成功塑造悲剧女性艺术形象的作品中,《为奴隶的母亲》又是其中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

小说塑造了春宝娘和秀才妻两个悲剧性女性形象,将她们可悲可叹的命运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对社会的感悟和批判算得上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总页数】3页(P72-74)【作者】汪羽旎【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奴隶制阴影下的母亲与女儿间的特殊羁绊——《他们的眼睛注视着上帝》与《秀拉》中母亲形象的比较研究 [J], 郭巍;2.女性主义视野中的悲剧性--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J], 翁再红;李健3.《为奴隶的母亲》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J], 汪羽旎;4.典妻制度下的女性缩影——论《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J], 王一名5.民主的思想真实的形象——谈《一生》、《祝福》、《为奴隶的母亲》和《生人妻》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J], 陆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的悲剧引言柔石是我国早期的革命作家之一,《为奴隶的母亲》是他牺牲的前一年,即1930年写的,也是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对浙江农村风行的“典妻”制度的细致描绘,愤怒地揭露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下所受残酷野蛮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充满血泪的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所谓的“典妻”是一种非常野蛮的制度,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

典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

而作品中的春宝娘正是以典妻这种形式而开始她的悲剧的命运的。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媾形式,放长的也不过二、三年的时间。

而时间的长短又往往同孩子生育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多受典妻者的目的在于要生儿继嗣,使受典者成为了受辱而非人的悲剧人物。

第1章时代的悲剧中国历史发展到清朝末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也发展到了颠峰,中国女人在几千年的礼教压迫下,已经悲剧到无以附加的奴隶的地位。

这也正是春宝娘时代悲剧的根源所在。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为贫穷困苦的生活所压迫,打着奴隶生活烙印的妇女形象。

作品让我们知道当时妇女地位极低。

她甚至是一个没有自己名字的女人,我们只能以“春宝娘”这样一个称呼来代表她。

被贫病的丈夫典当给了一个秀才作为临时妻子,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过着屈辱不堪的生活。

三年当期到了,秀才把她一脚踢开,她带着新的心灵创伤回到原来的丈夫家,继续过着永无止境的痛苦生活。

她没有任何反抗,愿意牺牲自己去换取丈夫和孩子的生存。

她为什么不反抗呢?反抗?也许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两个字。

她已经甘于命运的摆布了。

阶级剥削和压迫不仅给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残忍的毁灭着,蹂躏着他们淳朴善良的性格。

她被压迫到了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地位。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点生活的期望,那就是她跟别的女人一样,也是一个母亲,跟别的女人一样,有她真挚的母爱,她深深的爱着她的孩子。

但是,那个封建制度的社会连这点起码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就是她生在那个时代的命运!这个以“典妻”为核心故事的小说作品,推演了一个情节略显简单但又充满着阶级属性的故事:在令人绝望的贫穷下,一个男人因贫病交加无法养家糊口无奈地把自己的妻子以一百元的身价抵押给一个家道殷实的秀才,替其生儿养子以承香火。

这个名叫春宝娘的“被典”的女人痛苦地离家别子而去。

她在秀才家的地位介于小妾与仆人之间,承受着秀才的生儿育女的期待和大娘幽闭的嫉恨,即使为秀才怀孕和生养都不能改变她的现实处境。

这个女人生命中最绝望的痛苦是不能同时拥有自己的两个儿子。

最终,她不得不离弃新生的儿子,回到阴沉的老家,而那个三年离别的儿子已经不认得她了。

生活没有因她的出典而得以改观,依然一贫如洗饥寒交迫。

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作为生活中躁动浮杂的“典妻”行为,是重血缘承接的宗法制社会对人的物化或异化的处置,是贫富悬殊的阶级地位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对阶级压迫下的社会罪恶的暴露,是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和对人的尊严的剥夺。

这种旧中国劳动妇女血泪的生活记录,无疑是将对生活的思考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那个吃人的时代,是将故事纳入意识形态的路径的一种社会伦理叙事。

这是一个奴隶母亲屈辱而非人的悲剧故事,是阶级压迫与掠夺的表征。

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相信春宝的爸也不会将自己的妻子典给别人。

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妇女的贞操观应该还是很强烈的吧!他们也无可奈何。

谁让这就是他们的命呢!春宝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农村妇女,没有做人妻的权利,甚至没有做母亲的权利,亲生儿子只能叫自己“婶婶”,可她却不知反抗。

你每天都看守自己的儿子,又为何不敢教儿子叫自己一声“妈”呢?因为她已经麻木了!她胆怯呀!虽是心中有所想,但却也不敢反抗,封建的礼教也不允许她反抗!她的一生把自己交给了两个男人,一个男人把她送给另一个男人,另一个男人又把她送回原来那个男人。

这么一个简单的来回,即使她身分两地。

两地都有自己的亲生骨肉,可她最后又只能回到贫困的家中,继续受丈夫的虐待和蹂躏。

试想春宝娘的下场,会怎样呢?继续过贫穷的日子?假如再一次面临生存的危机,会不会在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需要生儿育女的秀才呢?春宝娘会不会第二次,第三次充当被别人玩弄,替他人传宗接代的工具呢?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农村妇女,又能做些什么,除了顺从命运,任凭丈夫的摆布,她又能反抗些什么呢?再者,她也没有反抗的资本。

思想上,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没有新的思想,又怎么去反抗。

周围环境上,丈夫不容许她反抗,甚至为了儿子,也不容许她反抗。

反抗丈夫,就意味着遭受毒打或全家人面临生存的危机。

反抗秀才,就意味着出典的失败和秀才传宗接代希望的破灭。

反抗秀才的大妻,就意味着秀才全家都不能容忍她。

甚至会导致被送回家。

反抗儿子,就意味着离开春宝和秋宝。

那么出典又怎么成功,怎么能养活丈夫和春宝呢?实质上,是春宝娘用肉体的蹂躏和精神的摧残养活了丈夫和春宝。

她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被丈夫和秀才利用的奴隶。

在那个夫权至上的社会里,纵然春宝娘百般不愿她又能怎样呢?她能同命运抗争吗?她又抗争的了吗?而春宝娘的悲剧又不仅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身份操控着她的悲剧,那就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2章女人的悲剧春宝娘作为女人的悲剧也许首先要从她的丈夫黄胖说起了。

因为正是这个男人使春宝娘原本就悲苦的命运更加的悲苦!在小说中黄胖是一个皮贩,同时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生活的重担压的他无法选择,只能以一百元出典妻子,他本来也是一个劳动好手,但债务堆积越多,境况日渐不佳的时候,他却逐渐变成了一个吸烟、喝酒、赌钱而且凶狠、暴躁的男子。

他在一进家门后便用责问般的语气问到:“为何不上灯/没有油了/为何不上灶/没有柴了/为何不做饭/没有米了/春宝呢,为何也听不到他的哭声/一直叫疼,叫冷,叫饿.......”。

(1)因此他理直气壮地抖落一百块大洋告诉她我把你出典了。

而当春宝娘三年期满回到家后,同样也是这段对话:“为何不上灯/没有油了/为何不上灶/没有柴了/为何不做饭/没有米了/春宝呢,为何也听不到他的哭声”时,丈夫的答案竟是“病得很重,已经治不好了,就等你回来看一眼。

”冷漠的回答,没有丝毫做父亲的愧疚和出卖妻子肉体和灵魂的自责。

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男人,却还用早已腐烂的夫权压迫着妻子,冷眼相待被退回来的干瘪女人。

文章中最后写到妇人回到久违家中时:“妇人就不得已站了起来,向屋角上旋转了一周,一点也没有力气地对她的丈夫说:‘米缸是空空的.......’男人冷笑了一声,答说:‘你真在大人的家生活过了!米,盛在那只香烟盒子内。

’”一个“冷笑”,把男人拿无耻的面孔表现得非常透彻,面对着被典回来的妻子,丈夫用那早已丧失的夫权,撑起“颓败男人”的牌子向自己的女人示威,多么的可笑却悲凉!当生活榨干了丈夫的血液时,那重沉淀已久的封建道德观便溜出来抽打可怜的春宝娘。

作为一个女人,有这样的一个丈夫,如果春宝娘会幸福的话那就太奇怪了!丈夫是什么?是女人的天呀!可是有这样的一个丈夫,作为一个女人,春宝娘的命运能不悲吗?春宝娘到了秀才家里,生活的确又是另一番模样。

一是不愁吃穿了。

秀才为了要儿子大可不必难为她的吃穿;二是整天的忙碌。

她简直不是秀才的妻子,而是秀才家雇佣的下人,就连秀才大妻的衣服也要她洗,喂猪、磨面哪一样活计又落掉她呢?在秀才家里,秀才算是她的第二个丈夫,对她还算和气,秀才妻子的态度可就不行了,整天醋意浓浓,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只有黄妈和她好象是一路人。

可是依然无法摆脱她命运的不幸。

表面上,秀才对春宝娘倒还可以,尤其是春宝娘怀孕以后,高兴地夜里读,《诗经》而且说是比“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更快乐的事。

老来得子嘛。

跑上跑下,简直比对结发亲妻还要好。

这一切又似乎只是在祈祷给我生个儿子吧,别断了我的香火。

一个是长期受到奴隶主压迫的农村少妇,一个是长期受到老婆大娘把般压抑的秀才,在特殊的时空中的同病相怜,或许可以互相安抚。

可是一只青玉戒指,戴在她的手上,却原本是要给秋宝的。

春宝娘只能是一个中间暂存者,地位之微体露无遗。

三年的典期一到,秀才的大妻便极力让春宝娘回家,秀才却因为一只青玉戒指就断然对春宝娘说:“你还是到明春就走吧!”完全不顾三年的夫妻情义,把两岁儿子和亲生母亲的感情置之度外。

一个富有的秀才也决不可能养一个心在两地的女人,尽管秀才曾为儿子着想欲买春宝娘。

于是一桩出卖肉体与灵魂的交易就这样划上了句号。

这个女人终于还是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无论是黄胖还是秀才。

如果说这两个男人造成了春宝娘这个女人的悲剧,那么秀才的大妻呢?她为何也为难这个女人呢?虽然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可是,这种懂得在女人之间是极其缺乏的,女人在大多数的时候,只爱为难女人。

秀才娘子既没有春宝他妈的年轻,又不能生育,她眼里哪里容的下春宝娘。

当初答应秀才把春宝他妈买过来,也无非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一是不用再遭受断后的谴责,二是巩固自己以后的地位,三是她早已看出秀才的懦弱胆小,春宝他妈早晚被她赶出家门。

所以,春宝他妈的凄苦是在另一个女人的为难之下逃脱不掉的。

她不肯放一条生路给自己的同类。

秀才娘子在开始的时候像一匹披着人皮的狼,后来就慢慢地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可见狼和人一样,本性的优劣都是藏匿不了的。

而春宝他妈则是一只温顺的小绵羊,温顺到不作任何无谓的抗争,所以她的悲剧是早已注定的。

如果说作为一个女人春宝娘的命运是悲剧的、不幸的。

那么作为一个母亲就更可悲了。

第3章母亲的悲剧“为奴隶的母亲”,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做着奴隶的母亲,即“一个既是母亲又是奴隶”的形象。

这让我想起鲁迅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的话。

是谁的奴隶?是谁的母亲?在家里,是丈夫的奴隶。

典出后,是秀才的奴隶,是大娘的奴隶。

在家里,是春宝娘;出典后,是秋宝的母亲,因为,秋宝只能把娘叫婶婶。

当然也是自己的奴隶,在那样的时代,以这样的地位,要做母亲,必做奴隶。

在小说中,孩子是一切人物活动的引线。

秀才地主都五十了还没有孩子,想纳妾,纳妾不成,就典妻。

而“皮贩”,因生活所迫,把妻出典了。

从而把春宝娘推到离别了五岁的春宝,到秀才地主家当生孩子的工具的境地。

这时,小说对春宝娘有很大一段心理描写,这是小说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面对“皮贩”叙述不得不出典妻时,一是在吃惊中一句“什么呀?”而昏去似的,二是喊出一句“倒霉的事情呀;我!——一点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么?春宝的爸呀!”三是她“却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没有丝毫的反抗。

作者说,这是“为奴隶”,也有人从另一角度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伟大——彻底牺牲。

也还是因为这样,我们从她离别的前夜和春宝的对话中,感觉到一个母亲心灵破碎的沉重和惨烈,还有面对孩子的情感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