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欧阳修)最终版

合集下载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

《踏莎行》(雾失楼台)最终版

踏莎行秦观【教学目标】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

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

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1)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

神宗元丰四年(1081)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导语】欧阳修在变⾰⽂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了⾰新。

他重视韩愈诗歌的特点,并提出了“诗穷⽽后⼯”的诗歌理论。

欧诗中有⼀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表现个⼈的⽣活经历或抒发个⼈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主要体现在散⽂⼿法和议论⼊诗。

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

欧诗也学李⽩,主要得益于语⾔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

他对词作也有所⾰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是扩⼤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向,进⼀步⽤词抒发⾃我的⼈⽣感受;⼆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下⾯是为⼤家带来的欧阳修《踏莎⾏·候馆梅残》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踏莎⾏·候馆梅残 宋代: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穷,迢迢不断如春⽔。

⼨⼨柔肠,盈盈粉泪。

楼⾼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更在春⼭外。

译⽂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跃马扬鞭。

⾛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

⼨⼨柔肠痛断,⾏⾏盈淌粉泪,不要登⾼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还在那重重春⼭之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草散发的清⾹。

薰,⾹⽓侵袭。

征辔(pèi):⾏⼈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

⼨⼨柔肠:柔肠⼨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起。

危阑:也作“危栏”,⾼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赏析 这⾸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写⾏⼈在旅途的离愁,下⽚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写⼀个旅⼈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神远。

欧阳修《踏莎行》翻译及阅读答案

欧阳修《踏莎行》翻译及阅读答案
• C.上片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迢迢春水 写出了愁绪之多,绵延不断,画面生动,意境优 美。
• D.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哀婉的特点,表现的情 感细腻动人,递进层深。
• 答案:选A A项,“因为战乱”错,行人离家不 是因为战乱。
• 15、下片“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两句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请对其简要赏析。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 “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 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 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 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 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 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 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 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 答案: • 这两句是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的
情景,是前面“莫近危阑倚”的原因,词人不直接 写行人思念闺中人,而是借想象闺中人凭高远望 而不见所思的情景表达相思之情,不但构思新颖、 巧妙,而且使感情表达更深刻。
• 方法:表现手法+分析诗句+诗人情感
•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 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 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 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 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全词笔调细腻 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宋代: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持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持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

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

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持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

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能够想见。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持续如春水。

”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持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

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持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之宋词名作精选《踏莎行》欧阳修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之宋词名作精选《踏莎行》欧阳修素材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1.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2.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3.盈盈:泪水充溢貌。

4.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5.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评析]
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

上片写行者于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

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

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语浅淡而情有致。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1。

欧阳修的《踏莎行》

欧阳修的《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1)选写残梅、细柳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 见景色的作用。 (2)“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 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 安,赠晔,因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其后折梅 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 “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 想到家人送别情景。
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 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 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 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 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 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下片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 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 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 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 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 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 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 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 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 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 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 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 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 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分析此词结句用递进层深笔法的抒情作用。
本篇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春山已经是居者视力所能达到 的极致,而行人却更在春山之外,这又形 成更进一层的写法。心中希望达到某种境 界,笔下又极尽可能地夸大客观情况的非 人力所及,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灭 的愁苦。同时,居者的失望,又从另一个 侧面更进一步表现了行人离愁的无穷无尽。

宋词:欧阳修《踏莎行》

宋词:欧阳修《踏莎行》

宋词:欧阳修《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旅舍。

②征辔(pèi):马缰绳。

③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④平芜:平坦的草地。

【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评点】本篇抒写远别离愁。

上片写远行人在春日离家后随着行程的渐远,愁也越来越重,越强烈。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是远行人途中所见之景,“梅残”、“柳细”、“草熏”等词渲染出悲情气氛;“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写离家日渐遥远触发离愁,词人以春水迢迢比喻离愁的绵绵不断,真切生动,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其望归的愁情。

下片则从闺人着眼,悬想闺中人思念远行人的情态,表现闺中人相思的痛苦。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两对句、八字即写出闺中人的缠绵深切的相思之情。

接下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既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深情的嘱托,又表现了闺中人倚楼望远而又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补充说明上句,即使登楼也枉然,因为什么都看不见,你远眺到的只是平坦的、一望无尽的草地,原野尽头是重重青山,而你思念之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早已渺不可寻。

即使望断春山也是徒然,更见闺中人的失望和感伤。

此二句既刻画出闺中人的神态,又揭示出其内心深处悠远缠绵的情思,为宋词中的名句。

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赞曰:“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

写来极柔极厚。

”明王世贞《艺后卮言》说:“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全词委婉缠绵,别具一格,词人将游子思乡之情与闺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写出两地互为相思的情思,可谓新颖生动。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宋代: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

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

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

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

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 [1]宋欧阳修候馆梅残 [2]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3]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 。

寸寸柔肠 [5] ,盈盈粉泪 [6] ,楼高莫近危阑倚 [7] 。

平芜尽处是春山[8] ,行人更在春山外 [9] 。

注释:[1]莎(suō):指莎草。

[2]候馆:迎候宾客的馆舍。

[3]“草薰”句: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草薰,指青草散发出清香。

摇征辔,摇动征人所骑的马勒。

辔,驭马的口勒。

[4]迢迢:遥远貌。

[5]寸寸柔肠:柔肠寸断之意,极言愁思之深。

[6]盈盈粉泪:形容女子泪水盈眶。

粉泪,女人脸上敷粉,故称粉泪。

[7]危阑:高处的阑干。

[8]平芜:杂草繁茂的平原。

[9]行人:远游之人。

译文: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心中愁情。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评析:此言男女分别,各自蕴着离愁别恨。

前阕自男子身上着笔,谓行过候馆溪桥,但觉梅残风细。

物候转移,春已归来。

春意阳和,怎奈离愁不断,如春水之汩汩绵绵。

下片转写女子别后情状,“楼高”三句,前一句是果,后二句是因。

谓平芜纵有春山遮断远目,而思行人之情,却不因春山阻绝,故不如莫向高楼倚栏,否则徒增伤怀而已,语似淡而情极浓。

一结尤工妙,所谓加倍法也。

《词综偶评》疑“春山”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显得重复,不知此词正因重复而妙。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仁宗朝,迁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词承袭南唐遗风,与晏殊接近,以婉丽著称。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②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③【注释】①候馆:意谓旅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郑注:“候馆,楼可以观望者也。

”“远郊之内有候馆,可以休止沐浴也。

”薰:香草,词中引申为香气。

即蕙草,又名铃铃香。

《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

”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辔(pei配):缰绳,牵马之索。

②危栏:高高的栏干。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③平芜:草原。

平坦茂密的草地。

【译文】旅馆旁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边的柳枝尚还纤细。

暖风里飘洒着薰草的芳香,马鞍上缓缓而行着那浪迹天涯的游子。

马儿哟!越走越远,离愁哟!越远越深,越远越沉,无际无垠。

迢迢不断,恰似那绵远不尽的春水。

柔肠已经寸断,粉泪已经流尽,百尺高楼哟!你休去高楼处凭倚:你望得尽平坦茂密的草地,草地的尽头有山峰耸立。

而你那心上人哟,更在那春山之外浪迹。

(王洪译)【集评】明·李攀龙:“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又:“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洵一幅秋光图。

”(《草堂诗馀隽》)清·王士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杨慎)以为似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为工,未免河汉。

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

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

”(《花草蒙拾》)清·黄苏:“言时物暄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

”又:“言不敢远望,愈望愈远也。

”(《蓼园词选》)【赏析】上阕写征人忆家中,实从途中所见所感自道离情。

起三句写郊外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际摇动缰绳信马徐行。

实中寓虚,以乐写愁。

“离愁”二句,因见春水之不断,遂忆及离愁之无穷。

将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把无可感的愁绪化为可感的形象。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碧藓回廊》碧藓回廊,绿杨深院,偷期夜入帘犹卷。

①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

密约如沉,前欢未便,看看掷尽金壶箭。

②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

【注释】①碧藓:碧绿的苔藓。

藓,隐花植物一类,无根,生于阴暗潮湿之地。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空室中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名曰圆藓,亦曰绿钱。

”偷期:谓男女偷情,私自幽会。

②金壶箭:古代计时器。

金壶即铜壶,内贮水,竖一箭,箭上有刻划,分十二时辰。

水从漏孔中下滴,箭上遂显示至何时,故称铜壶滴漏或玉漏。

唐·李白《鸟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译文】苔藓铺满了曲折的走廊,绿杨掩映着幽深的庭院。

为偷情半夜进来将帘儿卷。

可恼啊,明月照人太显眼,花下藏身又怕花丛浅。

私下的约会竟忘却,上前求欢又不便,看看光阴急如箭。

手拍栏杆她不应声,帘儿下分明听得在裁剪。

【赏析】这是一首纯粹的艳词。

王灼《碧鸡漫志》曾为之辩护云:“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

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

”本篇写一男子夜间赴一女子之约,及至帘前,那女子又装作不知。

于是他前进不能,藏身无处。

此类情词,比之柳永,毫不逊色。

谓非欧阳修之作,尚无确证。

盖欧亦是人,是人即有七情六欲。

何况词自“花间”以来,“类不出乎绮怨”;欧阳修作此词,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古今别肠词选》谓为明代袁宏道作,待考。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一首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翻译:候馆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春风吹着刚发的新柳。

行色匆匆路远人寂寞,马不停蹄,车不歇鞍,离家越久,乡思越浓,长途跋涉使思妇肝肠寸断。

即使不想登高远望,却为花残春尽平添了几分愁烦,勉强去见那高高酒楼,还是见那佳人伫立楼台凝视。

愁绪难消时人自然会眼泪长流,怎奈两情如此,别后相思愁更浓。

赏析:这首词以清婉见长,词语不事雕琢,但谋篇致远,蕴藉含蓄。

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并非没有深厚感情。

但他来到西湖后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烦恼的事情:先是州守因事调动,离开颍州;接着便是词人申请颍州团练副使没有获准,这就意味着他来到颍州不久便面临着被撤职的危险;最后又为一点小事与州官及属僚闹翻,一气之下离开颍州回到汴京老家。

这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自然使他对颍州西湖美好的河山与景物亦即他原来惬意生活的基础感到陌生与惆怅。

所以他只能借春景的凋零来抒发对颍州西湖的今昔对比所引起的他的惆怅和愁思。

“候馆梅残”的“候馆”即迎宾候客之馆舍。

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迎宾候客的馆舍因在路上,故曰“候馆”。

这句是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候馆”前的梅花也由残破到落尽,“溪桥”旁的柳枝条条新绿从护河的垂杨荫里拂到桥下溪水里。

“拂”字下得轻盈婉曲远没有刘禹锡《石头城》里“石头城外水如苔”之句用“过”字描摹得出那样一个苍凉的冷落的境界,欧词的这个“拂”字则说明杨柳初绽的嫩叶由风势轻轻拂动,也说明词人此刻在悠然欣赏初春的风光。

作者将“新柳”与“梅残”两种不同景物加以对比描写表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下片则分别就羁旅行人舟中思归、情人闺中念远以及作者烦恼难消种般情致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行人归意懒”中的“行人”即远离京城羁旅天涯的人。

“归意懒”即乡思意懒。

“意懒”是情与景会妙手偶得之句“归意懒”如人之倩女幽魂相偎伴想方设法追逐她可是一直不能如愿以偿所以整天百无聊赖而“意懒”。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赏析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遥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语解释候馆:旅舍。

薰:指草香气。

遥征辔(pèi):指策马启程。

征:远行。

辔:马缰绳。

迢迢:遥远的样子。

盈盈:指泪水充盈眼眶。

危阑:指高楼上的栏干。

平芜:平坦地向前伸展的草地。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词的上片写离家远行之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在这种环境下行路,不但看到春的颜色,闻到春的气味,感到春的暖意,而且在心里也荡漾着一种醉人的春意。

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因为面对芳春丽景,不免会想到闺中人的青春芳华,想到自己孤身跋涉,不能与对方共赏春光。

而梅残、柳细、草薰、风暖等物象又或隐或显地联系着别离,因此三、四句便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怕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过片两对句,由行人转到对楼头思妇的描写。

上下片层层递进,从上片结尾讲到的自己的离愁迢迢不断,无穷无尽,于是这位深情的主人公便不由得想像对方此刻也正在凭高远望,思念旅途中的自己。

这正是所谓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

“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的深情体贴和嘱咐。

踏莎行

踏莎行

说明上片词中暗用典故的具体含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
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 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 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 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 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 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 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 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 会了。
踏莎行 ·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 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 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 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赏析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 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 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 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 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 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 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廖 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 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 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 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 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 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 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分析此词结句用递进层深笔法的抒情作用。 本篇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春山已经是居者视力所能达到 的极致,而行人却更在春山之外,这又形 成更进一层的写法。心中希望达到某种境 界,笔下又极尽可能地夸大客观情况的非 人力所及,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灭 的愁苦。同时,居者的失望,又从另一个 侧面更进一步表现了行人离愁的无穷无尽。

欧阳修的踏莎行赏析

欧阳修的踏莎行赏析

欧阳修的踏莎行赏析欧阳修的踏莎行赏析欧阳修的这首词作《踏莎行》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既表达了春天景色的美好,也抒发了离别的愁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词。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翻译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赏析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名家《踏莎行》十首

名家《踏莎行》十首

名家《踏莎⾏》⼗⾸踏莎⾏,词牌名,亦称《踏雪⾏》;⼜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对仗。

⼜有《转调踏莎⾏》,双调六⼗四字或六⼗六字,仄韵。

踏莎⾏·候馆梅残【宋代】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穷,迢迢不断如春⽔。

⼨⼨柔肠,盈盈粉泪。

楼⾼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更在春⼭外。

踏莎⾏·雪似梅花【宋代】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

记得旧时,探梅时节。

⽼来旧事⽆⼈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踏莎⾏·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迷津渡。

桃源望断⽆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重数。

郴江幸⾃绕郴⼭,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晚景【明代】陈霆流⽔孤村,荒城古道。

槎⽛⽼⽊乌鸢噪。

⼣阳倒影射疏林,江边⼀带芙蓉⽼。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

欲将归信问⾏⼈,青⼭尽处⾏⼈少。

踏莎⾏·秋⼊云⼭【宋代】张抡秋⼊云⼭,物情潇洒。

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更怜清夜。

⼀轮明⽉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元⼣【宋代】⽑滂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院落梅开后。

⽆端夜⾊欲遮春,天教⽉上官桥柳。

花市⽆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

沈⾹⽕冷⼩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踏莎⾏·⾃沔东来【宋代】姜夔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远。

淮南皓⽉冷千⼭,冥冥归去⽆⼈管。

踏莎⾏·庚戌中秋后⼆⼣带湖篆冈⼩酌【宋代】⾟弃疾夜⽉楼台,秋⾹院宇。

笑吟吟地⼈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

踏莎⾏·闲游【宋代】刘将孙⽔际轻烟,沙边微⾬。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
欧阳修〔宋代〕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译文
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

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

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雨霁:雨过天晴。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

此日,太
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

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玉笼:玉饰的鸟笼。

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bì)荔:常绿藤本植物。

又称木莲。

莓苔:青苔。

青楼:妓院。

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欧阳修【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2、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

3、学会鉴赏羁旅行役类词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使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二、知人论世。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

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

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歌醉舞、惜春赏花之类(别恨),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

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六一居士”的来历: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三、词牌介绍。

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

《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属于小令(58字以内)。

四、总体把握。

1、学生朗读全词,体会这首词的题材内容。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

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2、进一步探讨: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

两方面来写相思之愁。

但全词到底是以行人为主还是以闺人为主呢?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

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正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五、具体鉴赏。

(一)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明确: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早春远行图。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二)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翻译:离别的愁绪随着行人越走越远而越无穷无尽就像连绵不断的春水一样。

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

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化虚为实,具体可感。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

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

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上片手法赏析:1、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

先写春色之美,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通过“摇征辔”笔锋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入旅人的怀人之情,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

以乐景写哀,以情景之间的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2、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

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

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惆怅的离情别绪。

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3、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

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

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

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

柳也关合别意。

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

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

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

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

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

(4、寓虚,富于联想,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

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

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

)小结: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五、六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

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

(四)下片写闺中思妇。

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

遥想,推想,联想,想象。

游子感到离愁无穷无尽时,想到了楼上孤单的思妇,她一定也有同样的感受,必然会伤心流泪,但也只能登楼远眺,看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尽头又被春山挡住了视线,让她牵肠挂肚的人呢,却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五)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请学生说说下片写的什么内容)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

“柔肠”而说“寸寸”,写出了女子的肝肠寸断。

“粉泪”而说“盈盈”,写女子因思念行走天涯的爱人而流泪满面,写出了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使用叠字,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两厢离愁之浓重)(六)“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七)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

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六、理解此词上、下片分写行者和居者、分析下片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居者的离愁。

上片写行者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这是实写。

下片写居妇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来的情境,这同上片写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写角度发生了转变,/由行人思念居者转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情感更进一层。

/词人想象居家的爱人登楼远眺,这已是进了一层;/而词人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这样高楼倚栏,因为这样只会更添离愁,又进了一层。

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行文上层层深入,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

有如剥蕉,使抒情更为深挚。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七、分析此词结句用递进层深笔法的抒情作用。

本篇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经是居者视力所能达到的极致,而行人却更在春山之外,这又形成更进一层的写法。

心中希望达到某种境界,笔下又极尽可能地夸大客观情况的非人力所及,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灭的愁苦。

同时,居者的失望,又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表现了行人离愁的无穷无尽。

八、最后两句重复“春山”,有什么深刻用意?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

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

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而上下片结尾的比喻和想像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感到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

俞平伯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唐宋词选释》),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境。

(刘学楷)九、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全词以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十、作业:背诵本词并完成导学案。

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