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预习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两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páng 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选聘.pìn元勋.xūn 鞠躬尽瘁.cuì...妇孺.皆知rú殷.红yān 宰.割zǎi 筹.划choǔ2、解释词语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喻户晓:截然不同:层出不穷:3、相关链接(1)、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洲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成绩突出,不足两年边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校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荣获若贝尔物理学奖。

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在清华园是邻居。

两人的父亲是深交的老友。

少年的杨振宁和邓稼先一起打弹珠、爬树。

后来又同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在西南联大又是校友。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课 邓稼先 精品导学案(word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课 邓稼先  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一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全文,理解认识文章内容。

能够在阅读内容时理清结构、层次。

发现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分析期中含义。

2.综合全文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3.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4.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1. 认识邓稼先所处年代的格局,理解人物的人格精神。

2.感受邓稼先的性格特征,了解邓稼先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热点导入】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课前预习】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立下赫赫功劳,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的名言是:“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挚友杨振宁为邓稼先立传。

【预习检查】一.辨义1.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整版)初一语文下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完整版)初一语文下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初一语文下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邓稼先【导学目标】1、体会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重点聚焦】体会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突破】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交瘁()元勋()孕育()选聘()无垠()黯兮()日曛()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聘:()悴:()骋:()瘁:()擎:()筵:()挚:()涎:()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

形容军人战死沙场。

:立大功的人。

:走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敬仰思慕。

:难以忍受。

4走进本(1)快速浏览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2)由六个小标题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合作探究案】合作探究点一:背景作用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答:合作探究点二:对比手法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答:合作探究点三:句子赏析3.“‘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署名(shǔ)交瘁(uì)奠基(diàn)妇孺皆知(rú)B 懈怠(iè)癌症(ái)元勋(xūn)马革裹尸(guǒ)选聘(pìng)无垠(ín)难堪(ān)层出不穷(céng))孕育(ùn)黯兮(àn )截然不同(jié)D.氢弹(qīn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彷徨仰幕可歌可泣家喻户晓B 难堪孕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交瘁奠基锋芒逼露当之无愧D 日曛选聘层出不琼任人宰割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德国强占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预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预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1.邓稼先一、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三、预习案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3.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读完课文你对邓稼先怀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答:2、请根据小标题给六部分概括大意。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答:4、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答:二、合作探究1、写邓稼先,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答: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答:3、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答: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各指什么。

答:五、拓展延伸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六、训练案一、基础训练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B.殷红(yān )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C.燕然(yàn )癌症(ái )鞠躬尽瘁(cuì)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 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 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11、邓稼先心得与反思课型:新授审核:七年级组时间:3月24日主备人:李彩虹授课时间周节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3、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二、知识链接:关于邓稼先的颁奖词:1、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2、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

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式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教学重点】1.精读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导学环节】任务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人物一、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人物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截止2019年10月,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3、邓稼先的小故事(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第1单元1邓稼先教学案新人教版

1 邓稼先【导学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1.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2.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

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随着杨振宁先生去认识一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邓稼.先(jià)元勋.(xūn)铤(tǐnɡ)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 cuì ) 癌.症(ái)筹.划(chóu) 妇孺.皆知(rú) 彷徨..(pánɡhuánɡ)(2)词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设计

1、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教学重点】1.精读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导学环节】任务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人物一、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人物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截止2019年10月,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3、邓稼先的小故事(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1.《邓稼先》导学案 (第一课时)班级:主备教师:丁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师寄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学习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平实的特点和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本文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邓稼先的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预见: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流程:一、情境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懈( ) 聘( ) 垠( ) 殷红( ) 元勋( ) 鲜( )为人知鞠( )躬尽瘁( ) 孕( )育罗布泊( ) 黯( ) 曛( ) 铤( )2.解释下列词语。

(1)可歌可泣:(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当之无愧:(4)家喻户晓:(5)截然不同:(6)马革裹尸:(7)层出不穷:四、自学指导1.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后来“两弹”中的原子弹,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不足两年他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1-1[预习导学]邓稼先(第1课时)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1-1[预习导学]邓稼先(第1课时)

第1课邓稼先(第1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并理清文意。

2.了解邓稼先的成就,理解邓稼先的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邓稼先写的一篇文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比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深厚友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文章。

2.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

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妇孺皆知()夐不见人()彷徨()挚友()奠基()选聘()筹划()至死不懈()昼夜()可歌可泣()殷红()鲜为人知()可歌可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为人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死不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喻户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锋芒毕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人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革裹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体会作者情感。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一、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特点。

二、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杨振宁,美籍华裔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物理学奖。

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

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

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1.给加粗的字注音: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大厦()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孕育()2.解释下列词语:①鞠躬尽瘁:②死而后已:③家喻户晓:④妇孺皆知:三、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一、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二、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三、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四、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知识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第一单元 杰出人物1 邓稼先 第1课时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 2.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爱国情怀。

(难点)【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 ) 鲜.为人知(xiǎn ) 孕.育(yùn ) 谣.言(yáo ) 昼.夜(zhòu ) 鞠躬尽瘁.(cuì) 罗布泊.(pō) 曛.(xūn ) 选聘.(pìn ) 至死不懈.(xiè) 邓稼.先(jià) 铤.(tǐnɡ) 殷.红(yān ) 妇孺.皆知(rú) 无垠.(yín ) 萦.带(yín ɡ)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

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复。

穷,穷尽。

3.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同步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同步学案新人教版

1 《邓稼先》【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学习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2.背景资料(1)关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一一 邓稼先1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一一 邓稼先1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3.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可歌可泣.___鲜.为人知___鞠躬尽瘁.___锋芒毕露.___热泪满眶.___马革裹.尸___层.出不穷___风悲日曛.___2.据拼音写汉字至死不xiè___妇rú___皆知平沙无yín___ péng___断草枯家喻户xiǎo___兽tǐng___亡群燕然lè___功常fù___三军3.词语填空当之无___死而后______然不同知人之___盖世无___德高望___公而忘___两___清风4.解释下列词语马革裹尸:可歌可泣:鞠躬尽瘁:当之无愧:截然不同:层出不穷:5.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例:“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安徽专版)(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 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专版)(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专版)(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 邓稼先【导学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1.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2.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导学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导学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山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导学案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山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导学案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陕西省山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导学案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邓稼先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难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时间预计: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__分、巩固分钟学习流程学习流程学案导案(学法指导)一、温故知新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探究(一)、速读课文,合作交流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1.邓稼先一、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三、预习案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 ( ) ) 鲜为人知( ) 锋芒毕露()选聘( ) 元勋 () 鞠躬尽瘁( ) 妇孺皆知() 殷红() 宰割( ) 筹划()3.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读完课文你对邓稼先怀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答:2、请根据小标题给六部分概括大意。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答:4、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答:二、合作探究1、写邓稼先,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答: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答:3、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答: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各指什么。

答:五、拓展延伸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六、训练案一、基础训练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B.殷红(yān)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C.燕然(yàn)癌症(ái)鞠躬尽瘁(cuì)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 鲜为人知(新鲜)B .家喻户晓(说明) 至死不懈(松懈) 死而后已(停止)C .当之无愧(愧疚)截然不同(截止) 锋芒毕露(全、都)D .马革裹尸(皮)知人之明(眼力)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A .假使可 就 B .如果 而 竟 C .如果 可就 D .假使 而 竟5.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 .表示解释说明B .表示语音的延长C .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D .表示意思的递进6.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7.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 我国成功研制和新型核武 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作者美籍华裔家,获 1957 年物理学奖。

二 、提升训练“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 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

答:3.“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答:4.“我不能走。

”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答: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的大意。

(1)马革裹尸:(2)热泪盈眶:(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家喻户晓:6.选文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如改成“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答:7.杨振宁先生在写邓稼先时引用唐代散文《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其作用如何?答:参考答案预习案2.páng huáng xiǎn lùpìn xūn cuìrúyān zǎchoǔ3.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略2、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二、合作探究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 奉献精神3、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 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 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训练案一、基础训练1.A 点拨:B 项“鲜”应读 xiǎn;C 项 “燕”应读 yān ; D 项“泊”应读 pō2.C 点拨:A 项应为“锋芒毕露”;B 项应为“家喻户晓”;D 项应为“死而后已”3.D 点拨:A 项“鲜”应释为“少”;B 项“喻”应释为“明白、知晓”;C 项“截”应释为“割断”。

4.B 点拨:注意前后分句之间的内在关系。

5.C 点拨: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结合句子分析即可。

(6.(1)引用(2)排比7.核武器 原子弹 氢弹 杨振宇 物理学 家 诺贝尔二、提升训练1.荒凉凄惨 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2.有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有肩负振兴民族的使命感和完成烈士遗志的决心。

3.理论的正确与否是靠实践去检验;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

4.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5.(l )用马皮包住尸体,比喻战死疆场。

(2)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要掉下来。

(3)瘁,疲惫;已,停止。

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一直到死。

4)所有的人都知道。

6.不好。

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既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又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很感人。

7.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