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二 、集约经营
1、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 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2、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集约度最高的限度。 3、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 大面积土地投入变量低比率的经营。
二、集约经营
4、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4)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
A、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B、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1、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是随着单
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递增然后
递减,如果出现科技与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 术集约型等。 术集约型等。
(三)土地集约利用度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西尼尔(N.W.Senior) 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 素的生产率。 素的生产率。 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递减 规律” 规律”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配弟, 17世纪中叶。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 配弟,在17世纪中叶。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 配弟 世纪中叶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对此内涵进行表述。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对此内涵进行表述。但没有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 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 ),在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在《资 本与土地》 1815年 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 本与土地》(1815年)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土地报酬规律 2、土地报酬递减的规律性 1、土地报酬规律发展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由来已久,首先提出的是18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阁,但其只是对这一规律的现象的描 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因素同其他投入量 述,没有明确定义。19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学 者们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不变的固定生产因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 (1)西尼尔(N.W.Senior)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不变”这 生产因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先是递 一重要条件; 增然后转变为递减。 (2)克拉克(J.B.Clark)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 不变”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3)克拉克和马歇尔(A.Marshall)引进生产函数,重新把 生产单位是做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4)布莱克(J.D.Black)在《生产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了 第Ⅰ阶段:在OQ中的OF段,由于可变因素X投入量不足或过少,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特别是编辑产量曲线的概念和图 第Ⅲ阶段:T点之后,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和平均产 配合比例过小,所以产量Y等于零;随着可变生产因素X的增加, 解,突出了变动要素生产率曲线,使报酬运动曲线趋于完整, 第Ⅱ阶段:此阶段为QR,总产量曲线继续以递减率增 量都因而表现出递减。 产量Y开始递增,初始时产量增加率大于X的增加率,表现出总 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增加的幅度继续小于可变因素X的增加幅度,直到 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一齐上升。当总产量以递增率 (5)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 TR为止。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都继续下降,直到边际产 增加到S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了开始递减,故S点成为转向点。 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统称“报酬(收 量达到零,总产量达到T点为止; 此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点G,即边际产量曲线MP的顶点,此后, 益)递减规律”。 总产量以递减率增加,边际产量下降直到N点;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40 30 20 10 0 I 1 2
第一阶段
T N 5 6 7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图1、报酬递减理论曲线
第一阶段I,从原点到MPP与APP相交点,为 平均报酬递增阶段 特征: APP一直处于递增状态,MPP先递 增后递减, MPP>APP 第二阶段II,从MPP与APP相交点到MPP=0点。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MPP<APP >0 TPP递增直至TPP=max 第三阶段III,MPP=0点之后。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TPP递减
4、威斯特
英国,首先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说 到“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 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他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定了一个明确 的内涵“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 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1、马尔萨斯
§3.2 土地报酬运动的三个阶段 一、土地报酬运动阶段的一般分析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
劳动投入量 X 全年总产量 Y 平均产量 A=Y/X 边际产量 M=△Y/△X
0 1 2 3 4 5 6 7
0 7 20 31 37 40 39 35
0 7.0 10.0 10.3 9.3 8.0 6.5 5.0
0 7 13 11 6 3 -1 -4
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本杰明.弗兰克林的观察:在资源充裕的美洲殖 民地,人口大约每隔25年增长一倍,马因此推论, 除非受食物供给的抑制,人口的普遍趋势是按指 数即几何级数增长,人口每隔一代人的时间就增 长一倍。 “由于自然界提供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报酬递 减规律发生作用,粮食生产不可能按几何级数与 人口保持同步增长。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 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 经营方式。
(焦耳/公顷) (公斤/公顷)
发展中国家
2.2*109
1223
发达国家
24.8*109
3100
中国低产区
40.1*109
2016
中国高产区
124.4*109
10142
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综合情况
在能量投入100*109焦耳 /公顷以内,
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能效率递增;超过
这个界限,能效率才出现递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2. 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 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 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 集约型。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
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 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 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 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 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报酬
产出的实物量
(实物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价值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 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 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 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 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 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 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四、确定合适的集约度及实现途径
城镇土地: (一)确定合适的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

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二)、提高城镇土地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适当提高上述指标; 2、更新观念,立体开发; 3、目前重点是:农村居住区的改造、城市棚户区和 危旧房改造、厂矿区改造、城乡结合部的开发等。
6、生产弹性: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MP/AP=(△TP/△X)/(TP/X)=(△TP/TP)×
(X/△X)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来自0I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1 、总产量TP (total production) 2 、平均产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莲花村长期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4年初, 村委会在进行市场调查后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蔬菜的计划,在春耕时节,村 委会召开会议动员村民种植蔬菜。但一开始习惯了种粮食的村民并不接受, 他们问道:蔬菜卖不出去吃饭咋办?光吃菜呀?在议论纷纷中拿不定主意。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愿的基 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亩地的协议。 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 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土地承包费。
(四)对马克思主义土地报酬的评价
⑴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技术,使土地的收获量和土地 肥力无限提高的理论及其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⑵ 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 普遍规律,并以此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辩护的谬论;
⑶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指出它抛开了技术水 平和社会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适用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 正在变革的情况,因而说不上是普遍规律,甚至不是一种“规律”;
resources),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 纳为土地(land)、劳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 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概念
任何一种产业的产品即产出物品(output),都是由生产过程中施 用种种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的投入物(inputs)转化而成的,有投入才有 产出,投入决定产出。投入物(含数量、质量和结构)与产出品的关系 ,简称投入产出关系(input-product relationship),或资源与产品关系 (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这是一种数量关系。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据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认为:首次使用“土地 报酬递减规律”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威斯特(《资本 用于土地》)。他说:“劣等土地之所以日渐耕垦, 就在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之故。”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某种资源的投入 量,而其它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 资源单位投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三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完善与发展
1 西尼尔: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规律成立的 基本 条件 2 美经济学家 克拉克: A 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__前提条件 B引进生产函数的方法和边际产量来说明土地报 酬递减 3 布赖克:明确提出三条曲线__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 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形成了完整的报酬变动曲线。 说明了报酬变动的三个阶段,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 理论依据。
只有第二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的配 合比例在数量上才是协调的,使土地增产潜力 得到充分发挥,称得上是合理的集约经营。 我们探求资源配合适度范围和追求变量资 源的最佳适度点,都只能在第二阶段,这就是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的制约作用。
3.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就以“边际 成本=边际收入”或“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 来确定最佳投入点; 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物质产品, 且又有充足、廉价的投入,则以“边际报酬=0” 的投入点为最佳点。 我国总体上可以“边际报酬=0”的投入点 为最佳点,因为每年新增粮食需求为125~130 亿公斤,农村、城镇都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假设资料)
劳动用工 X 0 1 2 3 总产量 Y 0 7 20 31 平均产量 A 0 7.0 10.0 10.3 边际产量 M 0 7 13 11 生产弹性 M/A 1.0 1.3 1.1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地域性。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三、土地利用集约形式: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为资本集约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为劳动集约型,即有投入要素的比较成本孰低来决定。

四、土地肥力: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人们所讲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六、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历程1、西尼尔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最基本条件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的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为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规律七、对报酬递减规律进行分析得到的启示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土地的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后者指的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的数量不同,而导致总产出量和变数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的理论依据5、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以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八、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熟悉page53九、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合理进行土地集约利用,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提供了重要的六年依据与现实途径1、正确认识投入。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

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完善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包括:(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这一条件可以说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 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 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 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 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 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 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 按耕作进展 的比例而增加的 年产量,和以前 的平均增加额比 较起来,必然是 逐渐地并 不变 地减少下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
会生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
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 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几点启示
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 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 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 高了。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 力的提高。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 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 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况且, 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当 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了。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对一定面 积土地投入 中某项变动 要素的生产 率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规模利用

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规模利用
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地报酬 递减律’之故。
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耗 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 (chǎnpǐn)和它的总产品(chǎnpǐn)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精品文档
三、土地报酬递减(dìjiǎn)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tí chū)“土地肥力递减规
如果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价格,最佳投入点可在第 二阶段内获得。
精品文档
三、土地(tǔdì)报酬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要素投入在“X>B”时
在此阶段内,边际产量小于0,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随着可
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递减。
如果(rúguǒ)超过B点以后,再追加投资,只会增加损失,一旦
总产量达到最高点后就不应该继续增加投入。
此时不是最佳要素投入量,应该继续增加要素投入。
精品文档
三、土地报酬变化(bià nhuà )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要素投入在“A<X<B”范围之内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均随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减少,总 产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以至最后达到最 高点。
如果只考虑到产量问题,B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得到最高产 量G点。但是,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成本也会增加,我们(wǒ men) 要考虑的应该是何点的投入能带来最大收益,增产不增收是没 用的。
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 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 再增加投资,产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 耗尽,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虽然杜尔阁没有使用“边际”一词,但他的分析方 法和思维方式是典型的边际主义,他已经比较清楚地 表述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
目前老开发区内厂房多为自建工厂,每家企业有自己的仓库与行 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空间,而且比例均比较大。
假如开发区建立公共的办公与仓储平台,省去了企业日常的维护 成本,也能满足企业的自身需求。一方面企业因为腾出的土地得 到一部分补偿或者优惠,另一方面园区因此节省出了不少的土地。
▪ 招商选资 “招商选资”即设置入驻门槛,建立综 合评估体系,在综合考量产业导向、投资密度、资源 消耗、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基础上择优选商。
▪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 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高了。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 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力的提高。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地单产的 提高,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 种。况且,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当然,也就不能用这 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了。
格形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的发展和完善
▪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
“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还主要
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 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19世纪初叶以 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律提供 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条件。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 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由“招商引资”变“招商选资”,根据园区的产业规划与现有 企业集群效应,欢迎或帮助产业层次较高企业入驻与发展。

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008年 第6期WWW.W8818.COM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钶斯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6-0152-01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达到一定限度后,其增加的收益递减现象。

对此,首先引出土地报酬的概念:土地报酬是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要素的生产率,具体可以细化为总报酬TP、平均报酬AP和边际报酬MP。

为了更为清楚地研究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土地投入——产出分析图入手,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地报酬随着投入的增加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第一阶段(0-B)平均报酬AP的函数图像递增, 边际报酬MP则先升后降。

平均报酬递增,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 此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入将使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B-C)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

这一阶段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且同时递减,但是在此阶段总报酬持续上升,以至达到最高点。

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

第三阶段(C)边际报酬达到零,总报酬达到最大。

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增长,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当土地上连续投入要素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C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化,人们不再追加投入,因为新增加的投入得不到补偿。

在这一临界点上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达到了极限,这一临界点被称作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

在OC段,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没有达到最高点,因此对任何一项投资生产活动,其生产要素投入都不应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 营方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 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 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希克斯(T.R.Hicks)把劳动和资本的行为视为技术 进步,由此增加的产量(AB)与原来的产量(AK) 之比叫做技术进步率。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 边际产量增加的比率相等时,为中性技术进步。
Y (t ) FA(t )( K (t ), L(t ))
技术进步的三种形式 资本集约技术进步 劳动集约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
土地报酬递减律的涵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定义为: “相对于其它不变投入量而言,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 增加某些投入量将是总产量增加;但是,增加到某一 点以后,由于增加相同投入量而增加的产出量,多半 会越来越少,原因是新增加的同一数量的可变资源, 只能和越来越少的不变资源在一起发生作用。” 前提条件:在生产技术条件性对不变,自然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固定土地面积数量,即而继续追加投入某 生产资源,当达到一定界限时,必然出现土地报酬递 减这一客观现象。
dy 0 dx A时 2 d y 0 dx 2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总产量曲线 第三阶段
平均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曲线的三阶段
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 曲线下凹,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但仍 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加到 B点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 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dy Y 求得。不过这一点 B点可通过M PP=APP求出,即通过 dx X 没有实际意义。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 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 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 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 无所不包的领域,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 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批判 批判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 指出: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的差别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构成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 具有独到的见解。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生产要素配合原理与生产函数理论 在土地报酬运动三阶段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土地集约经营 第四节 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对策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高和早期表述
1.威廉·配第 2.杜尔阁 3.安德森 4.威斯特
Q 产 量
F2(K) B F1(K)
Q2 Q1
A
K
资本量
C
100
随着土地利 用的技术改进, 单位土地产出量 会不断上升,土 地利用集约度不 断提高
单 位 土 地 产 出50 量
Q3 B Q2 A Q1
1 2 3 4 5 6 7 8 9 10
资本量
土地集约利用效应
第三节 土地集约经营
集约度: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入劳动和资本的数 量。用公式表示: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 产单位。最先从农业生产单位来研究土地报酬 递减规律的是配第和杜尔阁,后来的斯密、马 尔萨斯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报酬或肥 力递减规律的。 到 19 世纪末,坎南( E.Cannan )挖掘出杜尔 阁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克拉克和马歇尔 ( A.Marshall )引进生产函数后,才又把生产 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总产量曲线 第三阶段
平均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
dy 0 dx 当A X C时 2 d y 0 dx 2
总产量曲线的三阶段
dy 0 当X C时 dx Ymax (C )
(2)当投入量从B点继续增加至 C点时,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 其数值高于边际产量(在 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然也增加,但其 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即 APP>MPP。当投入量增至 C 点时, 边际产量减至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H。用数学式表示为: 如上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的报酬,那么C点就是 最佳投资点,因为这时的总产量最高。

如果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价格(即 要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最佳投资点,则可按下述 方法求得:
①当该生产函数是点函数时,用
可找到 最佳投入量。式中Px代表生产要素的单价,Py代表 产出物的单价。
Px Y X Py
②当该生产函数是连续性函数时,用

最佳投入量。 通过上述方法求得的X值肯定在A<X<C的范围内。
这个函数表明:当某一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X时,所生产出 的产量为Y。
通过上述函数式 ,可以求出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 ( APP ) 和 边 际 产 量 ( MPP ) 以 及 生 产 弹 性 (EPP)。 平均产量(APP)=Y/X 它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P)=Δ Y/Δ X Δ 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 Δ Y 表示在相应情 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二者之比表示每增加一单位 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 (Δ X=Xi+1-Xi,Δ Y=Yi+1-Yi,i=1,2,…,n-1)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总产量曲线 第三阶段
平均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曲线的三阶段
如果经营的目标仅是获取最大利润,“边际成本 =边际收入”或者“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来确定 最佳投入点; 如果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物质产品,并且又 有充足的、廉价的投入,则应以“边际报酬等于零” 这一点为投入的最佳点。

如果Φ 函数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还可通过 其一次导数求得,即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MPP Y x dy x 生产弹性 (EPP) . (或EPP . ) APP X y dx y 它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
dy MPP dx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总产量曲线 第三阶段
土地报酬
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一定量地劳动和资本所获 得的收益大小称为土地报酬。报酬的形态有物质自 然形态和价值形态两种。 土地报酬是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与其他资本、劳动、 技术等生产要属性相互配合的产物。其递增和递减 是以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物质产品的数量大小来衡量 的,不以产品的价值来衡量。因此,产品价值量大 小受人为制定的产品价值比率高低的影响较大,故 而在分析土地报酬运动规律时,所采用的生产要素 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都是事物的实际数量,并非 实物数量的货币表现。
AL被称为有效劳动,并以这种方式引入的技术进步被
视为劳动增加型的。
舒尔茨(T.W.Schultz)研究发现,19401961年美国农作物收获面积减少10%,农 业劳动力减少40%,但农业生产仍增加 56%,美国农业的飞跃发展并不是由于土 地广大肥沃,而主要是由于对农业普及学 校教育和农业机械等进行大量投资促使了 农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了农业收入的增 长率。
式中:I——经营集约度
A K Z I F
A——工资费用
K——资本消耗 Z——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 F——用地面积
相对而言,单位土 地面积上投入的资 本较多时,这种土 地集约利用形式称 为资本集约型;反 之,单位土地面积 上投入的劳动较多 时,这种土地集约 利用形式称为劳动 集约型。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土地上,集约度 存在很大的差别:通常情况下, 城市用地>农用地>林地>牧地 但其中各用地内又有集约与粗放之分,
土地报酬递减律的扩展
土地报酬递减现象最初发现于农业的土地利用 上,故早期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此规律和 表述都离不开农地利用。表现在: 1、建筑、城市用地方面(如:楼层的高低) 2、消费领域(如:对某一商品的消费) 3、工业用地方面(如:投资与成本的关系)
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 索洛 舒尔茨 希克斯
K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认为“经济增 长率可以分解为投入生产要素的增长率和技 术进步率之和,就经济增长来说,技术进步 增长率幅度超过投入要素增长率(资本积累 的增长率)时,技术进步起的作用最大”。
Y (t ) F ( K (t ), A(t ) L(t ))
资本 知识,劳动 的有效性 劳动
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 1.马歇尔 2.克拉克 3.特奥多尔.布林克曼 4.萨缪尔森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 律”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 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 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19世纪初叶以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 学、经济学方面的条件。 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和经 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P dy x dx Py
求得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总产量曲线 第三阶段
平均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曲线的三阶段
(3)超过C点以后,再追加投资,边际产量可能为零, 也可能为负数;总产量的绝对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减 少,但二者都不可能再增加。所以,无论是从实物量 角度,还是从价值量(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投入量 都不应超过C点 。
平均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曲线的三阶段
(1)当生产要素X在从零增加到A点这段 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I; 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F; 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平均产量虽 当X 然也平缓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第一阶 段, MPP APP 生产弹性大于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