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合集下载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这是对曾国藩褒贬不一的真实体现。

毛泽东曾说过:“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其所作所为,其思想学术无不对我们起着深远的影响。

郦波教授从不同的层面对曾国藩的知人用人、居官之道、勤俭持家、治学论道、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知人用人郦波教授讲到“用人必先知人”,通过曾国藩三顾彭玉麟,终于请的彭玉麟出山。

而曾国藩在用人观识人观方面,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

“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第一标准。

在“用人四部曲”中,曾国藩的用人方法,成就了神州第一幕府。

一是广收,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二是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

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

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

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

四是严绝。

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

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

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

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像王增是。

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

总之,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

二、居官之道郦波教授谈到曾国藩的居官之道,也赞叹不已。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讲到:“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

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篇一:郦波-曾国藩家训篇二: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吾日三省吾身——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三)孔子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在近两千多年的时光里,在这方面能做到极致的无疑就是曾国藩。

一生反省自律,应该说是曾国藩成就自己人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曾国藩一生创作的和家书达百万字,而这些日记和就是的主要内容家书史可法一生自我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

他能通过日记与家书把自己的糗事都记录了下来,反省自己的心路历程得失,并以自己的经验子孙来教育后人。

曾国藩资质平常,他身上也有普通人常有的性格手上弱点,甚至一生也做过很多错事,留下很多遗憾。

但是,他有一个常人最难具备的优点,就是对于任何事,对于任何错误与不足,他能够做到勇于反思与反省。

初恋梁启超在评价曾国藩时他认为曾国藩的人生,是一场华丽的转身,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少有的杰出人物,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其原因那就是他能够终其一生,不断地深思与学习,不断地在反思、反省和学习中技术革新,即使这个过程终其一生都没停止过,所以曾国藩才能成就他本来应该是极其普通的人生。

现代校园生活像一条匆忙的急流,谁都被这条急流裹着向前,自今有宁静的思考,闲适的享受,潜心的创造。

在时光的流里,我们可否停下匆忙的脚步,反思我们工作中的的得与失,成与败。

面对浮躁的、充斥着功利的伦理,在每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们可否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反思让我们从前面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沉淀智慧,查找不足,有效弥补,吸取教训,及时改正。

认真思考让我们更加清醒,更加睿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处理处理今后的这两项工作,从容从容房顶对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

在反思中我们成长,在反思中我们进步,在反思中我们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日臻,体味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做到“心如明镜台”。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曾国藩的家训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家庭教育经典。

他的家训主要强调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尽责尽职和家庭和睦。

郦波对曾国藩家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对个人品质和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曾国藩的家训注重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特别是在商业社会中,诚实守信更是企业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在这一点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氛围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其次,曾国藩的家训强调勤奋学习。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保持学习的姿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曾国藩的家训对于培养人们的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

郦波认为,勤奋学习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利,也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曾国藩的家训强调尽责尽职和家庭和睦。

尽责尽职是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责任,也是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只有尽责尽职,才能保障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曾国藩的家训将家庭和睦作为目标,提醒人们要关心家人、互助互爱,共同营造家庭温馨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在这一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对于个人品质的培养、家庭和睦的构建以及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郦波鼓励人们学习曾国藩的家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

郦波曾国藩家训全集

郦波曾国藩家训全集

郦波曾国藩家训全集篇一:《百家讲坛》郦波评《曾国藩家训(全)》读后感《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看曾国藩的人生境界12年6月22日到7月28日,在上观看了《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共27集,上部14集,下部13集)》深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以后能结合人生的经历逐渐提升人生境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每一集,郦波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哲理性的解说将曾国藩家训评说的绘声绘色、富有深意。

关于这个节目,郦波老师对整体的框架有自己的解释,整个曾国藩家训的内涵的评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他的修身齐家——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讲他的识人用人——立人达人;光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还不行,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讲他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自我观之,曾国藩家训的内容相当广泛,具有很强的现代教育意义,仅仅观看教育片是不足以深入其中的,希望今后能看到相关方面的更多产品。

郦波老师首先用上部前八集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的自立自达。

从其中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立自达最重要的就是贯穿于自立自达始终的“恒”和“趣”字。

“恒”字讲述了人生的三层境界:一曰自立,即青年阶段信仰、志向、价值观的形成;二曰自信,即在人们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后能处理事情,驾驭环境,驾驭时局的能力,既要有自控能力,也要有控制能力;三曰自省,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提醒、自我要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存要求,这样人生才可以生生不息、永不止步。

“趣”字讲述了三个方面:一曰对个人的意义重大,志向只有在一种积极的、昂扬的、乐观的、向上的、愉悦的情趣下才能塑造有意义的人生;二曰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家人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赏识教育;三曰对团队有重大意义,领导者应该注意团队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积极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没有“恒”字,人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而没有“趣”字,人生的目标和动力就缺少了积极的、昂扬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书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训——上部一、谁来拯救笨小孩——最后一位大儒。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蒋介石——圣经、曾国藩家训靖港之战——过令旗者斩。

自杀。

塔齐布大胜太平军(湘潭大捷)。

天津教案——时任直隶总督。

王三----天津天主教堂教民。

对峙情绪失控。

国际政治事件。

当时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不愿意与洋人对峙,处理了犯案的民众。

弥留之际,他也后悔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天津教案。

(跟大儿子曾纪泽说,面对洋人,一定要不卑不亢——成为中国外交史上伟大的外交家,从沙俄手里谈回了新疆伊犁)自我教育——正是因为有这样反思和反省、自我教育,才有这样的华丽转身。

正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天资愚钝,所以才彻夜读书,弥补不足。

在家书里反思最多的,便是自己气量狭小(老师撑伞)。

彻底地反思、反省,以至于后来,心胸越来越豁达。

正是因为有这种反思和反省,才能有华丽的转身。

——梁启超2. 无一日不读书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进德(以图无忝所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修业(以图自卫其身)——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曾爷爷,纨绔子弟,培养曾麟书。

——耕读传家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曾国藩曾纪泽:考完一次之后便去研究西学。

曾纪鸿:研读数学——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100多位,中国第一部电学著作。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要读经典(经过岁月、时间、实践检验的思想智慧);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先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做札记3.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 撑起两根穷骨头做官以守穷为本穷是保身之道;穷是善身之道:给9岁的曾纪泽写信:做君子(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给曾纪芬一条绸缎裤子“一品宰相”——只吃眼前菜。

一食千金,吾目不忍睹,口不忍食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4 他有说到做不到的时候吗?节欲节劳节饮食色欲浮夸戒多言戒戒唐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倭仁:1.记日记:.人最容易原谅的人是自己(错事容易忘)-真正有勇气的人是敢于面对自己;2.要敬、要慎独做法:1.静坐;2.临事淡泊守志(能甘淡薄便有几分真学问)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学创始者)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能有成就5. 最败人的两个字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郦波《曾国藩家训》

郦波《曾国藩家训》

郦波《曾国藩家训》第一篇:郦波《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上部01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郦波:曾国藩家训具有普世性价值

郦波:曾国藩家训具有普世性价值

郦波:曾国藩家训具有普世性价值中国家训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推崇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社会教育,最后才是学校教育。

在这么多家庭教育里头,“一门三院士,九子皆龙凤”的梁启超最佩服的是曾国藩的家训。

曾国藩家训在学界被称为千古家训之首。

为什么呢?我个人总结是因为曾国藩的家训教育思想不仅仅有个案的价值,还有普世性的价值。

它之所以被称为千古家训之首,第一他是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具有个案的经验总结;第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的一代大儒,家训有理性的升华;第三他还带一个团队去改变了一个时代。

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浩如烟海。

其中就有一个叫“八宝饭”,包含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八宝饭是曾国藩从他爷爷创立的家规中总结而成的,非常精彩,非常凝练。

几年后,曾国藩自己也提出另一个家训——“八本堂”。

“八本堂”里的“本”就是孔子说的:“本立而道生”。

“本”是孝悌的意思。

“八本堂”体现了曾国藩人生的八大根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之“孝”除了“八本堂”,曾国藩还有一个“三致祥”。

第一是,是孝致祥。

曾国藩认为整个家族最根本的,第一性的东西是孝。

他认为华夏民族文明最根本的也是孝。

中国向来重视孝道文化。

一孝一家皆有生气,只要家里的子孙孝道孝行,则一家皆有生气,一族皆有旺气。

孝还可去戾气,一个人不成熟,或者一个人有缺点,只要让他守孝,就可以将他改变。

中国文化还把孝当成考试的核心,认为看一个人的品行最重要的看他孝还是不孝。

西周的封建制让人们意识到对鬼神的崇拜会导致对生命的漠视。

于是周公开始推崇不祭鬼神,这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祭祀形式。

不祭鬼神就没有信仰,没有信仰,民族就没有凝聚力。

那怎么办?西周开始祭祖先,祭三皇五帝以及杰出的仁人志士。

从此,中国的鬼神崇拜一下子变成了祖先崇拜。

而就是因为有了祖先崇拜,所以中华民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心得感悟读书笔记,与君一起分享。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心得感悟读书笔记,与君一起分享。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

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

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

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

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

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

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

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

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

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

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

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

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

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

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

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

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平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曾国藩平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

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

《郦波评曾国藩家书》第一讲到第三讲解析

《郦波评曾国藩家书》第一讲到第三讲解析

《郦波评曾国藩家书》第一讲到第三讲解析第一讲:谁来拯救笨小孩。

生而愚钝,终成大器,秘诀在于自救自省,终身勤俭有恒,并不断改正缺点,拓展胸襟。

重点在于慎独,不断提高改善自我,并以己为鉴,教育宗族。

摘录:故事一:曾子诚寒夜耕读,盗贼激愤言蠢。

故事二:中进士汪师背伞。

故事三:首战靖港惨败。

故事三:天津教案,一生憾事,卖国骂名。

以此教子,曾纪泽外交成名。

引言:梁启超——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

)第二讲:无一日不读书。

读书目的有二,一是进德,一是修业,非为科举功名(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

曾xx借钱重金买书,其父教之:借钱买书是好事,只是切记你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

自此,以“二十三史”为端,养成爱读书并一生读书的习惯,并秉承了“耕读传家”的家风。

摘录:故事一:科举阅历,借钱买书,曾父教子,文正立志。

故事二:祖父受辱,契机立家,耕读家风。

故事三:曾纪泽西学图强,曾纪鸿研读数学(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养生“;”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

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又找到了一个改变自身的积极法宝)“”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xx家书)(曾xx读书方法:一是要读经典(重思想),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要先入乎其内,后方能出乎其外,读书务求通透,得其精华),三是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一定要做札记,把所思所想,疑惑写下来))以上两集的故事,均透露了一个道理,人若有恒,当无事不成。

第三讲:架起两根穷骨头。

“当官当学曾xx”,首学守穷自持。

穷有三宝,一是是保身之道,一是穷是善身之道,三是和人生信仰有关(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摘录:故事一:死后家贫,子女清贫窘迫。

郦波《曾国藩家训》

郦波《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上部01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

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

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

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

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

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

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

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

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

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

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

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

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

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

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

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

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平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曾国藩平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

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

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时还是崭新崭新的。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兴名臣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当今时代的道德楷模,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重新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让青年群体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用精神信仰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以此提高青年人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标签:曾国藩家训;大学生;道德素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系列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

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一、《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修身的启示(一)读书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家训》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青年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青年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2]。

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

人要有志气,才不甘下流,才会不断努力学习;做为青年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03撑起两根穷骨头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03撑起两根穷骨头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03撑起两根穷骨头(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

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那么我们就想问了,做官到底要学曾国藩的什么呢?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

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说起来有一大堆。

但曾国藩他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什么字呢?穷。

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

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

”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

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

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

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

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

所以有许多老乡。

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最大的乡绅富户。

他说不贪财,不是矛盾吗?是不是放空炮呢?我们先放下一三,先看第二,他到底有没有留官银为遗产呢?有多少遗产呢?多少应该有一点。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13无愧于兄弟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13无愧于兄弟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13无愧于兄弟(曾国藩一直非常重视对弟弟们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于是在曾国藩的一千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的。

在这些家信中,曾国藩或是正言厉色,或是苦口婆心,或是淳淳教导,都无不是费尽心思地在教导弟弟们,希望他们能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所以在曾国藩的家训中,他对几个弟弟们的苦心教导,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曾国藩也自认为一生“无愧于兄弟”。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这几个弟弟和曾国藩相处并不融洽,甚至他们曾经写信指责过曾国藩。

又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官场得势之后,却曾经一度坚决弃弟不用,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曾国藩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哥?在家训中,他又是如何教导弟弟们的呢?曾氏兄弟的相处之道,到底能给我们现代人哪些有用的启示呢?)与他的家训不同的是,曾国藩的家训独特处在于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独特。

一般家训面对的只是子女,他的家训还面对几个也想建功立业的弟弟。

在对弟弟们培养的过程中,他花了不少心血,本应该很有成果吧,可是几个弟弟与他的关系开始很僵。

他们兄妹总共九个人,他是男孩中的老大,老二是曾国潢,老三是曾国华,老四是有名的曾国荃,老五是曾国葆。

曾国荃号称九帅,他在他们曾家排行老九,这是族兄弟中排行。

他本受大哥器重,曾国藩当翰林时,带了父亲与九弟去北京,要亲自教导,不久,父亲回家,但是弟弟还是留下来,要亲自带。

不久,老九也要走,他就纳闷,为什么想走呀?曾国荃没理由,就只是想回家。

哥哥态度不好?还是什么原因?怎么向父亲交代呀?曾国荃就要走,也不说理由。

曾国藩着急了,写信给父亲,“弟未尝片语违忤,男亦从未加以词色,兄弟极为湛乐,兹忽欲归,男寝食难安,辗转思维,不解何故,男万难辞咎……望父母俯赐惩责。

”弟弟没有对哥哥不礼貌,我也没有指责过他,可是,我觉得我们感情好,不懂为什么非要回家,我实在不敢瞒着,肯定我没做好,父亲要骂就骂我吧。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心得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心得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心得《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心得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使我明白了以下五个道理:一、人之常情: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曾以儒家信仰来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目标崇高,无可厚非,但是,你因此要求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做一个不贪名、不求利的彻头彻尾的君子,那就太不切合实际了。

曾自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但问题是你能做到这么高的境界,别人未必能做得到。

你自己如此做,却也这样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要他们都成为你这样不“急急名利”、不求官求财的君子,就是痴人说梦。

赵文烈说,方今天下大乱,有识之士聚集到您身边来,固然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还有更为现实的需求。

这些人不是没有公心,但有公心的同时,也有私心,这也是人之常情。

谁没有父母妻儿?谁没有家眷子息?谁不是要能先生存,才能谈精神?曾大帅,您到好,您是大帅,您当然不“急急名利”,可手下这帮人他远要养家糊口,近要谋个人出身,谋个人前程,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本来无可厚非。

可现在您一句“做君子”的理想,就断送了这一切。

这样一来,大家跟着您,还混个什么劲儿呢?举荐提拔曾300,胡3000,而且曾大战役,胡小战役,在曾老师您这儿,有理想、有君子,但没前程,没前途,到胡那呢,有理想,有君子,有前程,有前途。

那谁还愿待您这儿。

您不能照顾手下人的私心,也就成就不了您一人的公心。

二、进让:忍让分忍和让,即一个叫忍辱负重,一个叫让利于人,当矛盾爆发、压力增大时,我们说要忍,可矛盾与压力本身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忍耐而取消,忍耐只是解决了自己这一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能解决矛盾与压力那一方面的问题,当然,可能因为你忍耐,矛盾与压力渐渐随时间而淡化了,那时矛盾与压力在时间的过程中被动地、随机地消解了,并不是因为你的忍耐而主动淡化的。

通俗地说,忍耐就是不作为,但压力并不受你这种不作为控制,它有可能随时间淡化,也可能因为你的不作为反而进一步加强,最后的局面就会是不可控的。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通用5篇)《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1这次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第三讲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是受益良多,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读书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增长见识,学到新的知识。

郦波老师在书说的很明确,曾国藩对于读书的认识很深刻。

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是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当然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处境,进而改变命运。

但曾国藩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显然更加细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这便是曾国藩对于读书最直接的认知。

进德之事,也就是说读书可以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养成支撑自己人生的信仰与信念。

而“自卫其身”,则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气质,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侃侃而谈,展露自己胸中的学识时,人的灵魂,真的是会冒香气的。

而读书,不是随随便便找些书读就可以了的,一些没有内涵的书,读来也无有多大的作用,读书,也有读书的方法,郦波老师在书中,为我们解读了曾国藩的读书之法,我深以为然,读书,就是应该这样读才是。

首先,读书要读经典的书。

读书的初衷是为了学习智慧和思想,若是什么书都读,再从中去精炼出精华,费时耗力。

曾国藩便主张,读书就要读经典,例如他当时的《二十三史》,现在来说,加上了清代,也就是《二十四史》了。

我的感触则是,所谓经典,就是能让我们学到东西,增长见识的书籍,世界名著,经典电影都可以算进来,而且,就好比曾文正文集等,曾国藩的家训那么多,要我耐着性子去啃半文言文,当然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若是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把曾国藩经典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曾国藩的人生结合起来,用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呈现在我面前,这不是更好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和看世界,可以事半功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其次,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一,“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无一日不读书——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最近,喜欢上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正因为有他,才使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又得已延续了几十年;也正因为有他,才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近百年来尽管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毛泽东主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

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

尤其他的读书之道,对今天的我们仍可为指导、借鉴。

曾国藩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读书坚持了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得再凶险,甚至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了,他也要把书带在身边。

以至于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他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

他还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第一,要读经典;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后来,他晚年总结人生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这话真是掷地有声。

我认为,就算只做到了这一件事,这样的人生,也果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想想自己,每天的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做了些什么呢?书,放在床头,放在了书桌前,放在沙发上。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

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

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注释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

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

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

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

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

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

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

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

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

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篇(一)谁来拯救笨小孩·2011-4-20视频地址:/bjjt/classpage/video/20110420/101323.shtml(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

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

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

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

”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

当时名人中他最笨。

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

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

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

他也认同太笨了。

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

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

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

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

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

老师来迎接。

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

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

汪老师哭笑不得。

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

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

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

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

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

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

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

火烧靖港。

一下子水师乱了套。

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

这些新兵全往后跑。

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

他斩了一个。

大家愣了。

还接着跑。

他够不着斩了。

气得无可奈何。

手下都急了,叫他跑。

把他拖上战船。

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

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

手下人不敢说话。

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

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

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

乃移居城南妙高峰。

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

”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

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

成大业者不拘小败。

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

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

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

消息传来,他不死了。

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

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

对质时,情绪失控了。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

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

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

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

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

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

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

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首先是自我教育。

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

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

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

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

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

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

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

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

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

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

要不卑不亢。

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

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

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是华丽的转身。

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

更难得了。

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

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

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

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

影响大而深远。

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

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

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

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

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上篇(二)无一日不读书·2011-4-21视频地址:/bjjt/classpage/video/20110421/100682.shtml“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

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

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

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

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

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

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

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

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

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

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

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

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

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

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

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

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

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

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

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

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

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

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

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

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

按理应该回家,结果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

奔着东南去了。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

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

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

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

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

这不是小数目。

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

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

游山玩水,花完了。

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

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

左眼瞎了。

准备自杀时还要带着书走。

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

有钱就喜欢买书。

二十三史,非常喜欢。

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

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