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的发展史
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
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始于古代,由于棉花的产生地中美洲和南美洲,中国通常被认为是棉花的传入者。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种植棉花了。
当时的人们使用手工纺纱和手工织布的方式生产棉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棉布产业不断发展。
在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和唐代(618年-907年),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生产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唐代时期,中国的棉布开始出口到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
到了明代(1368年-1644年),中国的棉布产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明代的纺织工业逐渐成为当时的重要产业之一。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始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地区。
农民纺织家庭工业的发展使得棉布的生产量大幅增加,并开始供应给国内外市场。
在清代(1644年-1912年),中国的棉布生产进一步扩大。
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棉布出口也大幅增加。
清朝政府为了保护和促进纺织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和鼓励技术进步等。
这些举措推动了棉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近代,中国的棉布产业迎来了工业化的时代。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纺织机械和技术,并建立了一些现代化的纺织工厂。
这使得中国的棉布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战乱和经济动荡的原因,中国的纺织工业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些波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棉布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外资的引进和技术的合作使得中国的纺织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品生产国之一,棉布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总结而言,中国棉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的种植和手工生产阶段,明清时期的扩大和发展阶段,以及近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阶段。
到今天,中国的棉布产业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纺织业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世界纺织业的主要发展阶段:1.手工纺织时代:早期,纺织是一项手工劳动,人们通过手工纺车或纺锤制作纱线,再通过手工织布机制作布料。
这个时期的纺织生产主要依赖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产出有限。
2.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纺织业。
蒸汽动力和机械织机的发明使得纺织生产过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纺织工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生产开始兴起,工厂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
3.棉纺织业的崛起:随着棉花的引入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棉纺织业在19世纪成为主导性的纺织产业。
英国、美国等国家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机械技术的不断创新,如自动织机、飞梭等。
4.合成纤维的诞生:20世纪初,合成纤维的发明开创了新的纺织时代。
尼龙(Nylon)于1930年代首次问世,接着聚酯、腈纶等合成纤维相继出现。
合成纤维具有轻量、耐磨、易护理等优点,逐渐在纺织业中取得显著地位。
5.全球化时代:后二战时期,纺织业逐渐走向全球化。
制造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成为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
全球供应链的建立使得纺织业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和分销。
6.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当代纺织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
使用环保纤维、绿色生产技术等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先进技术如纳米技术、智能纺织等的应用也为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7.智能纺织和数字化生产:当前,纺织业正迎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
智能纺织品、智能生产设备的应用,以及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等技术成为纺织业发展的新动力。
8.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纺织业面临着环保压力、劳动力成本问题、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
未来,纺织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实现更为可持续和高效的发展。
总体而言,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再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
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
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棉纺织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回顾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历史渊源、早期发展、瓶颈和突破,到现状和展望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我国棉纺织技术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棉花主要种植于南方地区。
随着南丝绸之路的开通,棉纺织技术传入新疆地区。
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品质量也逐渐提高。
明清时期,棉花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纺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在古代,棉纺织技术主要以手工纺织为主,使用简单的纺织机器进行生产。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我国逐渐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棉纺织机器设备,并开始建立现代棉纺织企业。
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逐渐实现了由传统手工纺织向现代化机械纺织的转型。
然而,在棉纺织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一些瓶颈。
一方面,我国棉花品种单一,缺乏高品质的棉花资源;另一方面,棉纺织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我国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国产棉种的选育和技术标准的统一。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棉纺织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产业转型和升级。
当前,我国棉纺织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实现了稳步增长,品质也有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棉纺织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
同时,随着绿色发展和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棉纺织业也逐渐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转型。
未来,我国棉纺织业还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进一步发展:智能化生产: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棉纺织企业将逐渐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环保: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我国棉纺织企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环保治理。
拓展国际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棉纺织企业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棉花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棉花历史发展历程中国棉花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纺织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悠久的纺织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地探讨中国棉花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棉花栽培和纺织技术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就开始栽培和利用棉花。
考古学家在新疆、甘肃等地发现了大量早期棉纺织品和种植工具,证明了我国早期就有了丰富的棉花资源。
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我国开始大规模种植和利用棉花,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纺织技术。
在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我国纺织业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南方地区成为了主要的棉花种植区域,并且发展出独特而高效的手工纺织技术。
宋代文献中记载着许多关于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手工纺织品的描述,这些纺织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
二、近代棉花产业的兴起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棉花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现代化的棉纺机械,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兴起了一批现代化棉纺织工厂。
这些工厂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产品质量。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棉花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当时国内外市场对中国棉花需求旺盛,出口量大幅增加。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际贸易受到限制,国内对棉花需求大幅增加。
这一时期是中国棉花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的重要阶段。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大力支持下,中国开始进行农业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
这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支持,并推动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棉花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棉花产量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开放,棉花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纺织工业逐渐实现现代化转型,纺织机械、设备和工艺水平得到提升。
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
中国古代织物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织物发展简史姓名:***学号:********班级:公共管理学院1204班中国古代织物发展简史一.以时间为序最早的布料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
商周(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
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
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
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
质地粗劣的襦叫褐。
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一、介绍英国棉纺织业的背景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制造和工厂生产开始兴起。
由于英国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之一,它通过殖民地和贸易网络获得了大量原材料和市场。
这些因素促进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18世纪初期的英国棉纺织业在18世纪初期,手工制造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然而,人们开始使用机器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第一台用于加速纺线的机器——飞梭,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机器。
但是,这些机器并不完美,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三、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的英国棉纺织业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由于技术上的进步和改进,工厂制造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1790年代和1800年代早期,约瑟夫·马歇尔发明了自动化加工设备,并将其应用于棉纺织业。
这些机器的生产效率比手工制造高得多,从而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
四、19世纪中期的英国棉纺织业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之一。
然而,由于其他国家开始模仿英国的机器和技术,英国面临着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
因此,英国开始寻求创新和发展新技术来保持其领先地位。
五、20世纪初期至今的英国棉纺织业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和经济萧条等原因,英国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然而,在20世纪后期,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英国棉纺织业又开始发展起来。
如今,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领域。
六、总结总体来说,英国棉纺织业经历了从手工制造到机器制造再到工厂制造等多个阶段。
尽管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之一,并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它始终保持着创新和发展新技术的精神。
纺纱技术发展历程
纺纱技术发展历程纺纱技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时期。
当时,古埃及人通过手工制作纺轮和纺纱机,将棉花、麻和羊毛等纤维转化为线,进而制作成织物。
这种手工纺纱技术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
到了18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纺纱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第一台水力纺纱机,也被称为“斯佩尔吉恩”。
这种机器能够自动进行纺纱,并大幅度提高了产能。
随后的几十年里,纺纱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约翰·凯因斯发明的力石纺纱机、爱德华·卡特赖特发明的花纹纺纱机等。
19世纪初,纺纱技术进一步得到改进。
1804年,约瑟夫·马瑟斯发明了旋转铺轮纺纱机,它能够同时纺细线和粗线,而且操作更为方便。
随后,纺纱机的速度和精度也得到了提高,使得纤维转化为线的效率更高。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纺织工业成为当时英国最重要的工业领域之一。
到了20世纪,纺纱技术经历了更大的革新。
1905年,奥古斯特·恩斯科特发明了纺纱机的配件纺杆,大大提高了机器的速度和效率。
随后,电力开始应用于纺纱机,使得机器更加自动化、高效化。
此外,人们还发明了新的纤维制造材料,如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等,拓展了纤维的种类和应用范围。
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纺纱技术的升级。
人们开始使用电脑辅助设计,并将电脑技术应用于纺纱机的控制和自动化。
由于计算机的精确计量和控制能力,纺织品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纺纱技术,如喷丝纺纱技术、气流纺纱技术等,这些技术使得纺织品的质量更加优良,适用范围更广。
到了21世纪,纺纱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将纺纱机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纺纱过程的智能化和远程操作。
同时,纺纱机也越来越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材料。
纺纱技术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人类智慧的进步和技术的演进。
西方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西方纺织业的发展历史1.起源纺织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纺织品是使用人工打结制成的绳子和布匹。
古代的纺织技术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中逐渐传播到欧洲。
在中世纪,纺织品逐渐成为了欧洲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西方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
2.工业革命18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纺织业经历了重要的转变。
最先引入机械化生产线的是纺纱产业。
英国的瓦特在1769 年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新技术使得机械化纺纱得以实现。
另外,1793 年,美国的惠特尼发明了棉花清洗机,可以迅速地分离纤维和种子。
这种机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棉花纺织品的生产率。
3.工业化19世纪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升,纺织工艺也越来越精细。
19世纪中叶,爱尔兰的凯利发明了电动织机,使得纺织业更加依赖机器生产。
随后,化学技术的进步,如染料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4.国际化20世纪初,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产品生产国。
然而,二战后,美国和欧洲的纺织业逐渐被亚洲的纺织制造业所取代,主要是因为亚洲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低廉。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西方国家的纺织业也逐渐向亚洲国家转移,如中国、孟加拉国、越南等。
5.可持续发展现代纺织业对环境的影响,如水污染、环境污染等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欧盟和北美国家对纺织品进行限制,迫使纺织业进行改善。
现代纺织业在生产过程中,做出了很多改进,如回收利用的物料、使用更环保的工艺,来降低生产的环境影响。
6.总结纺织业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工业革命和机械化的出现,使得纺织业从手工制作转向了机械化,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全球化和环保意识的加深,现代纺织业也不断进行着改进和调整,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棉布何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8 7
棉花 推 广到全 国是在 明初 。朱 元璋 看到 了 次为 山东 ,山 西则 主要 在晋 西 南部 种植 ,陕西
棉花的经济价值 , 发布硬性指标 有 田五到十亩 的 ,栽 桑 、麻 、棉 各半 亩 ,十亩 以上逐级 加倍 。 地方官要亲临田地检查督责。棉花获得了迅速 而广泛的发展 ,在很多地区取代了传统的桑麻 地位, 成为第一位的经济作物。 当时棉花 “ 种乃 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 ,人无贫富皆赖 之 。 其利 视 丝 臬 ( ) 百 倍 焉 。 棉 布 、棉 麻 盖 ” 絮很快成为社会各界的通用衣着和御寒之物。 明代 的棉纺 织 业不仅 成 为农 民的主 要副 业 ,而 且涌现了许多棉纺织业 中心 ,特别是松江仍是 最主要 的 ,史 载其地 :“ 家纺 户织 ,远近流 通 ”, “ 以棉 布 衣 被 天 下 ”, 时 有 “ 不 尽 买
◆教 学参考 ◆
棉 布何 时成 为 民众 的 主要 衣料? 衣料 ?0 9 2 0年人 民
“ 棉”字是从 《 书 》起才 开始 出现 的 , 宋
版 必 修二 是 这 样表 述 的 :“ 代 棉 纺 织 家 黄道 说 明草本 棉 花传 播 币l 广 , 当是 在 宋元 时期 , 元 I 推 应
婆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棉 史 载 “ 、元之 间 ,始 传 其种 入 中国 ,关 、陕 、 宋 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 0 年人教 闽 、广首 得 其利 ” 。棉花 的传 入有 海 陆两 路 。 ”0 3 版 中国古 代史表 述 为 “ 棉纺 织 业在 南宋 时扩展 泉 州 的棉花 是 从 海路 传 入 的 ,并 很怏 在南 方推 到江 南 的广大 地 区 … …棉 纺 织 业 的兴起 ,标 志 广 开来 。 朝 史书 记载 “ 元之 间 始传 其种 于 中 清 宋 棉 布逐渐 代替 了麻 布 ,成为 主要 的衣 被 原料 。 国 , 陕闽 广首 获 其利 , 此 物 出外夷 , ” 关 盖 闽广通 19 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是表述为:“ 92 明朝时 , 海舶 , 陕 通西域 故 也 。 这 时所 出现和 推广 的 关 ” 棉花 的栽 种 已经遍 及 南北 各 地 。棉 布成 为广 大 棉花 , 别是 南 方传 来 的棉 花 , 其特 征看 , 特 从 应 人 民的主要 衣料 。 ”显然 , 同版 本 的表 述悬 殊 该 是 原产 于 印 度 和 阿 拉 伯 的 亚 洲 棉 。 不 甚大 ,怎 样表述 才 算精 当 ? 宋 以后 ,棉 花 开 始 从 边缘 地 区 自南 向北 , 古 人 所说 的棉 花 , 其实 是 两 种 ,《 天工 开 由东 到西 , 向长江 和 黄河 流 域发 展 。 南方 , 在 据 物 》就 明确 区分 :“ 有木 棉 、草棉 两者 。 《中 宋 代 《 昌杂 录 》等 记载 ,除两广 、 种 ” 文 海南 岛 、 云 国近代 史资料 选 辑 》 说 “ 中国古仅 有木 棉 , 南种棉 外 , 在福 建 大 量种 植 , 宋 代就有 诗句 也 考 还 如 名古 贝。 末 时南 番 入贡 , 宋 中国始 有 草棉 , 名古 云 “ 嘉树 种木 棉 ,天何 厚 八 闽 ” 木棉 收千 枝 , 、“ 终 ,即 今 之 华 棉 也 。 ” 八 L不忧贫” 1. I 。2 世纪L后期 , { J 华南培育出一年 早先 中国流行的棉花多为木棉 ,属于木本 生 棉花 ,使 得 气温 较 低 的长 江 流域 也逐 渐推 广 植物 , 又名攀枝花、 红棉树或英雄树 , 是一种在 种植 。 宋末元初胡三省在注《 资治通鉴 》 时指出 热带及亚热带地 区生长的落叶乔木 , 速生。 其纤 “ 木棉 , 江南多有之” 从历史 记载看 , 。 南末时期 维一般 作枕 头 、 床褥 的 填充 料 , 十分 柔 软舒适 , 政 府把 棉 布 列 为税 收 对 象 的 一种 。 但 难 以织布 。所 以宋 以前 , 有 带丝 旁的 “ ” 只 绵 元朝 推 广植 棉 ,尤其 在 江南 地 区 。元代初 字 ,无 带 木 旁 的 “ ” 字 。 棉 年 , 廷把 棉 布 作为 夏税 之 首 , 朝 曾设置 浙东 、 江 后 来 流 行 的棉 花 是 草 棉 ,属 于草 本 植 物 , 东 、 西 、 江 湖广 、 福建 木 棉 提举 司 , 向人 民征收 但 习惯 上还 称木 棉 , 分为 非 洲草 棉 、 洲棉 和 棉 布实 物 , 民岁输木 棉 十万 匹 , 又 亚 责 元成 宗时 , 棉 美 洲陆地 棉 。东 汉 时期 ,新疆 地 区 已经种 植棉 布开始 列 入正 赋 , 明棉花 的种植 和纺 织 , 说 已遍 花, 有了棉纺织业 。 经对棉籽考古鉴定为非洲草 及 于 民间 。王桢 《 书 》说 :“ 东 、陕 右亦 多 农 江 棉。 该棉耐旱 , 适于当地气候 , 但棉丝与棉籽附 种 , 滋茂 繁盛 ,与本 土无 异 。 ”又说 :“ 木棉 产 自 着牢固 , 去籽费时费力。 且当地的气候过于干 海南 , 而 诸种艺制作之法 ,骏骏北来。江淮川蜀 , 燥, 棉纤维易断 。 生产较 高质量的布 , 要有特种 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 , 商贩于此。 ”说明 设备和适宜的室 1湿度 , 人 J 使得成本 高。 棉布还不 长 江流 域在 宋 末 元初 己较 多地 种植 棉花 ,且发 能与内地的丝绸麻布抗衡 。正因为棉花没有推 展很 怏 。自陕右 至淮 北 , 花 日益 普及 。 棉 黄道 婆 广, 所以 “ 汉唐之世 , 远夷虽以木棉入贡 , 中国 以后 乌 泥泾 “ 被天 下 ” 可 见 棉布 已成 为产 棉 衣 , 未 有 其 种 , 官 未 以为 调 。 。 ” 区主要 纺 织衣 料 。
纺织的历史
纺织的历史一、纺织的起源纺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纤维材料,如麻、蒲草、动物毛发等,通过手工编织的方式制作衣物和其他纺织品。
二、纺织技术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改进了纺织技术。
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人发明了纺轮,这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纺纱工具,使得纺纱速度大大提高。
此后,人们开始使用纺轮进行大规模纺纱活动,并广泛使用织布机进行编织。
三、纺织的传播与发展纺织技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埃及,它很快传播到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
在中国,最早的纺织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
中国古代的丝绸业非常有名,丝绸成为中国的特色产品,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纺织工艺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纺织的需求不断增加,纺织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在18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纺织业成为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行业。
斯密斯发明了第一台现代纺纱机,这一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
五、纺织的影响力纺织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纺织工厂的出现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形成了以纺织业为核心的工业区域。
其次,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纺织品的大规模生产使得衣物变得丰富多样,大众化的衣物消费成为现实。
六、纺织业的挑战与未来纺织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劳工权益和市场竞争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正在不断寻求创新和改进。
一些新技术,如纺织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纺织品的研发,有望为纺织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结起来,纺织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纺织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纺织业将继续面临着挑战,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通过创新和改进,纺织业有望迈向更加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未来。
布艺发展史
布艺发展史布艺,即指利用各种纺织原料和制作工艺,制作出形式多样、色彩丰富、质地不一的纺织品。
布艺的发展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的人类开始制作简单的纺织品,到现代社会中布艺的广泛应用,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无数的故事和变革。
一、远古时期至汉代:布艺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在远古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兽皮、树叶等天然材料制作简单的服饰。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纺织技术的出现,人们开始利用棉花、丝绸等纺织原料制作更为丰富的纺织品。
在中国,汉代的丝织品已经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各种华丽的丝织品如绸缎、锦绣等成为当时社会的奢侈品。
这一时期的布艺制作虽然主要为满足贵族阶层的需求,但也为后来的布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宋时期:布艺的繁荣与多样化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布艺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布艺制作工艺精湛、品种丰富、色彩斑斓,各种复杂的织锦技术、绣花技艺和印染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布艺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从服饰、家居装饰到宗教用品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唐宋时期的布艺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三、元明清时期:布艺的传承与创新元明清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定,但布艺的发展并未停滞。
在继承唐宋时期布艺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布艺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和工艺。
例如,明代出现了“织锦缎”,其以丝绸为原料,采用多种织锦技术制作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绣花技艺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种绣法如平绣、挑绣、打籽绣等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和家居用品中。
四、近现代:布艺的现代化与多元化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布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布艺制作工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纺织技术不断涌现,使得布艺的制作更加高效、多样化和个性化。
如今,布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家居装饰到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纺织业发展历程
纺织业发展历程纺织业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行业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以下是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古代文明时期的纺织业主要以手工纺织为主。
人们使用棉花、麻、丝等天然纤维材料进行纺织,制作出衣物和家居用品。
这种纺织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生产效率低下。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业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8世纪末,英国发明了纺纱机和力簇织机,标志着机器纺织时代的来临。
这些机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使得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象征之一,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19世纪末,化学纤维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莱特尔兄弟发明了人造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后,尼龙、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相继问世,为纺织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化学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颜色明亮,光泽好,适用于各种用途。
20世纪60年代,纺织业面临了新的挑战。
发达国家纺织品市场饱和,竞争激烈,而新兴市场的需求开始崛起。
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纺织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成为纺织生产的重要基地。
同时,全球纺织业开始出现分工合作的趋势,形成全球性的纺织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纺织业再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纺织技术不断创新,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使得纺织品更加舒适、环保和功能性。
例如,智能纺织、生物降解纤维等成为行业热点。
另一方面,纺织业也在积极应对环保压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等。
纺织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纺织业将继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纺织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布料发展史
中国布料发展史
中国布料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当时中国古代人就开始使用棉布和麻布。
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人就开始种植棉花,织棉布,而且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织出漂亮的图案。
公元前2000年,中国古代人就开始织麻布,而且已经发展出可以织出各种花纹的技术。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古代人开始织出细腻的丝绸,这种细腻的丝绸成为中国古代礼服的主要材料。
公元前500年,中国古代人发明了染料,用来染色布料,使布料拥有更多的色彩,更加美观。
公元前200年,中国古代人发明了刺绣,利用线绣出各种各样的花纹,使布料更加精美。
公元后200年,中国人开始使用纺织机,织出的布料比手工织出的布料更加精细,更加耐用。
公元后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印染机,可以在布料上印制出各种图案,使布料更加美观。
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中国布料的技术不断发展,使布料更加精致,更加耐用,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中国棉花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棉花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棉花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中国棉花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事件:
1. 古代中国: 中国是棉花的起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种植和使用棉花。
古代中国的棉花主要用于纺织品的制造,包括布匹和服装。
2.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棉花的种植和加工逐渐发展起来。
清朝国内的棉花主要种植在江南地区,尤其是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
清朝也开始出口棉花到国外,尤其是英国等欧洲国家。
3.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棉花的种植和纺织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更多的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棉花纺织业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
4.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棉花的种植和纺织业继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来促进棉花产业的发展,包括改善农民收入、提高棉花品质、加强棉花机械化等。
5. 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棉花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棉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棉花产量大幅增加。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纺织业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出口行业。
中国棉花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总体来说,中国棉花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过程。
在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迅速,为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里程碑:
1. 亚麻:亚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纺织原料之一,早在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栽培亚麻植物,并将亚麻纤维纺成线进行织造。
2. 绢:汉代开始,桑树的种植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利用桑树叶子的纤维制作丝绢,这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 丝绸:丝绸的制作技术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的丝绸制作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上古时代。
丝绸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中国的丝绸成为世界著名的特色产品。
4. 棉花:棉花的种植在中国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但直至唐朝时期,棉花才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并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5. 羊毛:羊毛是中国古代纺织原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人们利用山羊、绵羊等动物的毛制作绒毛织物。
6. 麻、草、树皮等纤维: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纺织原料外,中国古代还利用不同的植物纤维制作织物,如苎麻、莎草、蓖麻等,以及利用树皮制作的纺织品。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们对不同植物纤维的利用和发展,丰富多样的纺织原料也为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和服装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纺织的纺演变过程
纺织的纺演变过程纺织是一种将纤维材料(如棉、丝、麻等)通过编织、针织或其他方式相互交错,形成纺织品的工艺过程。
纺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最早是用手工来进行纺织,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技术逐渐演变为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纺织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最早的纺织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麻、藤、动物皮肤等天然纤维材料进行编织。
最初,人们使用手工制作简单的编织品,如篮子、鱼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纺纱和织布的技术,开始使用纺车和织布机来加快纺织速度。
公元前约3000年,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开始使用纺车。
这个时期的纺车是由手工驱动的,通过手臂的运动来产生纱线。
这种纺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发明了丝绸的制作技术。
丝绸是一种由蚕蛹吐丝制成的纺织品,具有光滑、柔软、光泽等特点。
丝绸的制作技术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到了中世纪,纺织业成为欧洲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在这个时期,纺织品的制作是由手工进行的,生产效率很低。
然而,在14世纪,纺织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是纺车的改进。
约翰·凯伊(John Kay)于1733年发明了飞梭纺车,它可以大大提高织布的速度。
这个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纺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工业革命。
在这个时期,许多发明家推动了纺织技术的革新。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于1764年发明了斜纺车,爱德蒙·卡特怀特(Edmund Cartwright)于1785年发明了力煞纺车,以及塞缪尔·科尼特(Samuel Crompton)发明了提花纺车。
这些发明都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加速了纺织业的发展。
世界纺织史
世界纺织史shijie fangzhishi世界纺织史history of textile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in the world━━━━━━━━━━━━━━━━━━━━━━━━原始手工纺织手工机器纺织大工业化纺织纺织生产机械化染整技术的进展化学纤维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世界纺织生产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是以纺织技术发展的历史为核心,旁及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史、交通史和工艺美术史等许多领域。
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创造性劳动经验积累的产物。
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对于发展纺织技术都有突出的贡献。
纺织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①手工机械化,即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面形成;②大工业化,即在完善的工作机构发明后开始的近代工厂体系的形成。
第一次飞跃约在公元前500年开始于中国,经历10来个世纪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第二次飞跃在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于西欧,推广的速度比第一次快,但也经历了一个世纪。
20世纪下半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纺织业开始衰退,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则逐渐兴起。
原始手工纺织世界各个地区开始纺织生产的时间迟早不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发祥地区都已就地取材开始了纺织生产。
如北非尼罗河流域居民利用亚麻纺织;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纺织;南亚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国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纺织;小亚细亚地区已有羊毛纺织。
这个时期的原始纺纱工具纺专和原始织机零件已在中国河北、浙江,南亚印度河流域和北非埃及等地区出现。
纺专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希腊保存的公元前550年的花瓶上,有用吊式纺专纺羊毛的古代手纺图象,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则保存了倚膝立地竖式纺专纺纱的古代工艺。
南美安第斯地区则把卧式纺专放在腿上纺纱。
原始织机有悬挂式和平铺式两种,平铺式织机的两根轴用四根木桩固定于地面上,称地织机。
埃及出土公元前4000年的陶碟上绘有这种地织机的图象(图1 公元前4000年埃及陶碟上的地织机)。
宋朝的纺织业发展
宋朝的纺织业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宋朝期间,纺织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也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纺织技术的进步在宋朝,纺织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首先是丝织业的发展。
宋朝人对丝织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进了纺丝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
他们还在织布过程中采用了更加精细的方法,使丝绸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此外,宋朝人还发明了丝绸染色技术,使丝绸的颜色更加鲜艳,图案更加多样。
而且,宋朝还从其他国家引进了更多的丝绸品种,丰富了纺织业的产品。
其次是棉纺业的兴起。
宋朝是中国棉纺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们开始将棉花纺成棉线,制作棉织物。
棉织物的出现,使得纺织品的生产更加丰富多样,也方便了人们的穿着。
棉纺业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纺织业对经济的影响宋朝的纺织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纺织业成为了宋朝的支柱产业之一。
纺织品是宋朝的出口主要产品之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大量的纺织品被运往世界各地,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带动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发展。
其次,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了满足纺织业的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丝、棉、麻等原材料,同时建立了更多的纺织工坊,培养了大量的纺织工人。
这些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手工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三、纺织业对社会的影响宋朝的纺织业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纺织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纺织品的生产增加和质量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增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次,纺织业的发展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
纺织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产业集中的地区,如杭州、苏州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繁华之地。
同时,纺织业也催生了一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阶级,人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总结起来,宋朝的纺织业发展在技术、经济和社会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技术棉纺织技术是指利用棉纤维进行纺织加工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
棉纺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工艺,在服装、家纺、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棉纺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棉纺织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和印度地区的人们就开始采用棉纤维进行纺织。
当时的棉纺织技术主要是以手工为基础,通过手动纺车和手织机进行纺纱、织布的过程。
这种传统的手工纺织技术一直延续到18世纪。
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英国的纺织工业成为全球的领导者,机械化生产促进了棉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
石棉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19世纪,美国也迅速发展起了棉纺织业,并逐渐崛起为全球的棉纺织强国。
二、现状目前,棉纺织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棉纺织生产线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例如,电子控制纺机的普及应用使得纺纱过程更加稳定和精确,提高了纱线的质量和产品的一致性。
此外,新材料的运用也为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利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可以对棉纤维的性能进行改良和升级。
一些改良后的棉纤维具备更好的吸湿透气性能、抗菌防臭性能和防紫外线性能,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的需求。
三、发展趋势未来,棉纺织技术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环保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棉纺织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过程的优化,都将更加环保和清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智能化生产。
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棉纺织生产线更加智能化。
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纺纱、织布和后整理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测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3. 个性化定制。
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给棉纺织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棉纺织物史中国是世界上棉纺织生产发达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边疆是世界上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发展较早的地区。
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但也存在以棉纺织为专业的小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形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逐步解体,并开始大工业化生产。
棉纺织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纺织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发展、研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起源和传布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
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
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
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
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
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
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
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元代初年设立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
虽然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机构,但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绵)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衣料之一。
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
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
《农书》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
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
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
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
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
棉花初加工古代轧棉技术的发展,概括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用手剥去棉籽。
②用铁筋或铁杖赶搓棉花去除棉籽,称为赶搓法。
宋代许多著作中提到福建、广东一带是用铁筋或铁杖碾去棉籽的。
元代《农桑辑要》中记载了北方轧棉的方法:“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遂用铁杖旋转赶出籽粒,即为净棉。
”这种赶搓法所用工具简单,生产效率虽低,但适应一家一户之用,所以一直沿用到清代。
③搅车或轧车。
王祯《农书》首次绘出了木棉搅车,搅车是在辗轴即铁杖或铁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轧棉机械。
搅车的出现,是棉花初加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地提高了轧棉的生产效率。
《农书》中所绘的是 4框落地式无足搅车,利用了曲柄,杠杆等机构,但这种搅车需要3人同时操作,方能连续轧棉,工作费力。
明代出现了4足搅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绘出了这种搅车,由一人手足并用地操作,更适合于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
之后又出现了一人操作的3足搅车,其结构更为合理,操作方便,省力,其形制见于明代《天工开物》。
轧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称为净棉,现代称为皮棉或原棉。
净棉在用于手工纺纱或作絮棉之前,需经过弹松,称为弹棉。
弹棉过程中也能去除一些杂质。
弹棉的实质是利用振荡原理进行开棉和清棉(见开松)。
弹弓和弹椎是弹棉的工具。
最初的弹弓是小弓,不用弹椎。
这种小弓是线弦竹弧的小竹弓,弹力轻微,用手指拨弹。
14世纪初,出现了4尺长的大弓,是竹弧绳弦,其构造见于《农书》这种大弓弓身长,需用弹椎击弦,弹椎一般用质地坚硬而沉重的檀木制成,两头隆起如哑铃状,弹棉时两头轮流击弦。
用弹椎击弦代替以手拨弦,加大了冲量,增强了弹弓对原棉的振荡作用,提高了开松效率,是弹棉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到了明代弹弓又有改进。
《农政全书》绘出了“以木为弓,蜡丝为弦”的木弓。
这种弹弓弓背宽,弓首伸展,当弓弦振荡时,接触棉花的空间增大,弹棉效率更高。
但此时的弹法,仍是左手持弓,右手用弹椎击弦,很费力气。
《天工开物》中介绍了悬弓弹花法,用一根竹竿把弹弓悬挂起来,以减轻弹花者左手持弓的负担,仍用右手击弦。
到了清代,弹花者把小竹杆系于背上,使弹弓跟随弹花者移动,操作较方便,但增加了弹花者的负担。
古代利用弹弓开松原棉并清除其中的一部分杂质,较近代开清机械上采用的角钉、刺辊、打手等剧烈的开清棉方法有优越之处,现代探索中的振荡开棉技术,正是这一古老技术的新发展。
纺纱纺专是中国古代用来纺纱、拈线的最原始工具。
一撮用手工除籽和扯松的棉花用一个纺专便可随地而纺,极为简便。
纺专后来称为纺坠,它由拈杆(或锭杆)和纺轮组成。
纺专纺纱拈线虽然产量低、质量差、费力多,但比徒手搓拈技术已大为进步。
元王祯《农书》中记载的拈棉轴就是这种工具,至今还有个别地方在使用它。
这种纺纱技术的流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纺车古谓“ 车”或“纬车”,它是中国手工机器纺纱的开始,秦汉前中原地区已开始用纺车并拈丝麻。
纺车在各地称谓不一,除方言有别外,主要是因使用目的各异所致。
如有的用以并拈合线,有的用于络纬,有的则加拈丝絮成绵线。
以纺车为名而用于纺棉的记载,以《农书》的木棉纺车为最早。
元时纺棉除沿习使用手摇单锭纺车外,已开始改用脚踏3锭纺车纺棉纱。
脚踏纺车始创于东汉前,供并拈丝麻之用。
脚踏纺车轮径影响锭速,并拈合线时轮径尽可增大,而纺棉时锭速受纤维充分牵伸条件的限制,故轮径必须适应纺棉纱工艺的要求。
黄道婆改革脚踏纺车使适于纺棉,就是从改小轮径着手的。
元时单人纺3根纱,必须先卷制棉条。
用棉条纺纱是纺纱工艺发展中的又一大贡献,它使纺纱前的棉纤维排列较为整齐,有利于成纱条干的匀细。
用无节细竹或高粱杆等作筳,把弹松的棉絮平铺桌面上,用手将棉絮卷于筳上,制成8~9寸长的中空棉条。
明时又改用擦板制条,《天工开物》称之为擦条。
为便于棉纱的后加工,宋元时有木棉拨车,木棉 床、木棉线架等生产工具。
拨车是将各个管纱绕于 上,便于接长成绞纱, 由 4根细竹组成。
由于竹有弹性,绞纱易于脱卸。
床作用同于拨车,但可同时络6绞纱,效率比拨车大8倍。
线架拈线不仅速度快,而且各根纱线的张力与拈度相近,有利于提高质量。
现今后纺工序的络纱、并筒、拈线、摇纱等工艺,都是这些古老工具的延续。
明清以来,单人纺车仍以“三锭为常”,只有技艺高超的松江府纺妇“进为四锭”,而当时欧洲纺纱工人最多只能纺两根纱。
清末,在拈麻用“大纺车”(见中国麻纺织史)的基础上,创制出多锭纺纱车。
3人同操一台40锭双面纺纱车,日产纱10余斤,成为中国手工机器纺纱技术的最高峰。
多锭纺纱车的纺纱方法是模拟手工纺纱,先将一引纱头端粘贴棉卷边,引纱尾部通过加拈钩而绕于纱盘上,绳轮带动杯装棉卷旋转,引纱则向上拉,依靠引纱本身的张力和拈度,引纱头端在摩擦力作用下,把棉卷纤维徐徐引出,并加上拈回而成纱。
(见彩图)织造棉布在中国古代称白叠布、白緤布或帛叠布,原产于中国的西域、滇南和海南等边远地区,秦汉时才逐渐内传到中原。
宋代以后,中原地区方开始植棉,并参照丝麻纺织发展棉纺织技术。
棉布分本色棉布和色织布(包括提花布)两大类,在各种型式的织机上织造。
平纹组织的本色棉布,是中国棉织物的最初形式。
如福建武夷山3200年前洞穴岩墓的船棺内出土的那块久经风化而变成青灰色的棉布就属平纹组织,经纬纱直径都在0.5毫米左右,经纬密度均为14根/厘米,拈向为S拈,拈度为经纱67拈/10厘米,纬纱53拈/10厘米。
这种棉布估计为原始腰机所织。
在江西贵溪墓曾发掘到2000余年前的这种原始腰机零件。
秦汉以后带机架的腰机、斜织机等在中原已普及,通过贸易逐渐传到边疆,促进了当地的棉织技术发展。
如1959年在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蓝白印花棉布、白布裤、手帕等棉织品残片,都是平纹组织,经密为18根/厘米,纬密为12根/厘米。
1964年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布俑、连衣裤均为棉布缝制。
可见,东汉前西域已将染色、印花技术应用于加工棉布。
棉布幅阔的增大也是棉织技术发展的标志。
1966年浙江兰溪宋墓出土的一条本色棉毯,证明当时的织机和织造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
这条棉毯长2.51米,阔1.15米,由纯棉纱织成。
经纱为19.8公支,纬纱为21.3公支,绒纬粗于2.7公支,条干均匀,双面拉毛,细密厚实。
色织布古称斑布,是继平纹组织本色棉布后的发展。
利用各种色纱经纬相间,织成不同形式的条子或格子棉布。
黑白条纹相间的称“乌 ”;黑白格子纹的称“文辱”;黑白格子纹中间再添织五彩色纱的称“城域”。
1958年新疆于阗的屋于来克的南北朝遗址中出土一块商人装物用的搭连布,用本色和蓝色棉纱织成方格纹,经密为25根/厘米,纬密为12根/厘米。
而当时海南岛黎族的棉布是“间以五彩”的。
说明中国少数民族当时生产的色纱与本色纱相间织成条纹或格子纹的色织布极为普遍。
为了增添色彩,还采用丝与棉纱交织的办法来生产提花织物。
如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 6世纪古墓中出土的几何纹锦,用本色棉纱和蓝色丝线交织几何纹提花布。
可见,宋以前少数民族生产的棉布品棉繁多,有印花布、条子布、格子布,而且已采用提花技术。
宋元之际,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松江一带的“乌泥泾被”传遍大江南北各地。
山东邹县元代墓出土的2件本色棉 袍,为至正十年(1350)之物,至今尚坚牢。
棉布幅阔34厘米,是线经双纱纬的重平组织,经纬纱直径为0.2毫米左右,经线为SZ拈向,纬纱为S拈向,经纱55拈/10厘米,合股65拈/10厘米,纬纱22拈/10厘米,经密18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