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含答案
——————————————————专题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是直接表述出来的,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的;可能是集中在某一段、某一处中表述的,也可能是分散表述的。
从近年的高考情况看,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①分析概括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②分析概括作者对文章中涉及的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
③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的态度。
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题干往往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等等。
选项的设置往往是命题者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考生须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的观点是否吻合。
全国新课标卷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比较隐晦,但有些省份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则比较明显,如2014年安徽卷和江西卷都直接涉及这一考点。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
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
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优质学案2: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考点阐释】《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理解”“分析综合”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命题考查,其他考点往往综合考查。
【解题指导】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指准确理解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概念一般用词语表达,所以实质还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选出“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不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最恰当”。
2.比照分析。
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3.排查确认。
将选项与原文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种是有些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包含了两个必要的因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1.要根据句子以及相关的文字,对句子所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等有比较明白的了解,这是在信息区域内理解意思的基础。
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意。
2.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要做到不跳读、不漏读,以便能准确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将选项与原文中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三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一分册(现代文阅读)目录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解读考纲剖析真题第二讲、认清命题技巧第三讲、明辨考题陷阱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第一讲解读考纲剖析真题第二讲小说情节、结构和思路第三讲小说环境第四讲小说形象鉴赏第五讲鉴赏表达技巧(含语言)第六讲概括主旨探究各种要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第一讲概括内容要点、鉴赏作品形象第二讲理解词句第三讲文本探究第四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讲解读考纲剖析真题第二讲筛选整合归纳信息第三讲分析人物形象、事迹及成因文本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第四讲:评价有关内容(观点、倾向、社会价值及影响)第五讲:探究思考,提出见解第六讲:新闻访谈类阅读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解读考纲剖析真题考纲表述《2017年考试大纲》提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形式一般前2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3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
此专题的考查形式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考情分析1.所选文章的内容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每题3分,共9分。
2.信息筛选、内容归纳、分析观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预测1.选择的文本的题材仍会非常广泛,不固定于某一特定内容。
2.不会再于单一考点上设题,考查更趋综合性。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一、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第四讲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1.明确论述类文本高考考试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质量。
【典题导引】【典例】(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②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③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X围。
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
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
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
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
所谓“重要概念〞,是针对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而“文中〞那么指的是阅读语境。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字、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高中语文 高三第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学设计
高三第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阅读(第三课时)[考点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实施讨论法时,教师需要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避免出现偏离主题或浪费时间的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练习法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解题方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个别指导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
定义:论述类文本是表达者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进行阐述、论证的文章,旨在向读者传递某种观点、
01
思想或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特点
02
特点:论述类文本具有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等特点,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阐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 速度和阅读理解 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探索更加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统计 学生作业完成的比 例,反映学生的学 习态度和投入程度。
作业正确率:评估 学生作业的正确程 度,反映学生对知 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业质量:评价学生作 业的思路清晰、表达准 确、逻辑严密等方面,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反思:鼓励学生 进行作业反思,评价 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 果,提出改进意见。
练习巩固
课堂练习:针对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进行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解题技巧
课后作业:布置 与课堂内容相关 的课后作业,巩 固所学知识,加 深理解
小组讨论:组织 小组讨论,分享 学习心得和解题 思路,促进互相 学习
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案2精品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A、考点类型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学案 (新高考)
第四讲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导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包括两个能力层级。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综述】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从选文看,高考论述类选文往往富于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其内容往往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诸多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
但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释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论述类文本考查以前基本上都是三个选择题,一题考重要概念的理解,一题考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一题考重要观点的想象推断。
我们预计,今后的考题将逐渐向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扩展。
考查题型不会发生多大变化,还是以选择题为主,顶多会有一个主观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
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9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调整幅度不会太大,将基本保留现有模式,但选材的范围有可能继续扩大。
从选材看,①多从阐释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介绍民间艺术等方面选取文本;②文本多为社科类文章,内容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极强的历史厚重感。
篇幅在千字左右。
从考查点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课标全国卷的考查热点。
一、如何从整体出发迅速读懂论述类文本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
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往往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
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
要改变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1.写了什么——抓住文本重要信息要养成边读边筛选的习惯,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①与论点有关的信息,如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等;②和论据有关的信息,如对基本概念、新的知识的解释和阐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论述等;③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论句以及过渡句等;④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诸如也许、可能、大概、部分、最、目前、之外、唯一等。
2.为什么写——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对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文本,要能准确地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明确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喜欢或厌恶什么、提倡或否定什么。
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隐晦含蓄的文本,要能够从文中具体的论述中辨别筛选、分析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怎么写的——把握文本结构脉络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二、掌握圈点标画的速读方法1.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判断(是、不是)、总结(总之、在我看来、由此看来)、假设(如果、那么)、比较、对比、引述、转折、因果、递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导学案
一、考点阐释
论述类文章一般是议论文。
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自然科学的内容如生物工程、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社会科学如文化学、文艺评论、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二、解题指导
(一)树立一种观念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二是仔细。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设题目虽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
(三)明确四个步骤
第一步——读: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诵读全文,勾画重点词句: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行文思路以及论证对象逻辑联系的词语。
①因果。
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
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
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
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
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依次序出现)。
②程度。
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③范围。
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⑤已然、未然、或然、必然。
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
⑥代词。
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第二步——审:审准题干,明确要求。
①题目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②提示方面:要注意题干要求,有时选项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但不符合题干问题要求,因而导致答非所问的错误。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题干中“原因”“根据”“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字眼。
第三步——找:明确区间,筛选信息。
找区间,即细读每一选项,并在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间。
第四步——比:仔细推敲,细心辨别。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
一比选项与题干,以防答非所问。
二比选项与选项,对相关关系,要辨别两者关系程度等;对相反关系,要辨别两者关系中的对错等;答题时,注意选项之间的比对分析,如果发现有内容矛盾的表述,则必有一错。
三比选项与原文,选项的表述,不可能是原文相关内容的复制。
命题人设置的选项,总是要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某种改造,可以通过比对发现差异,探寻这些差异是否影响了对原文意思的正确传达。
三、常见的设题陷阱
(1)答非所问。
(2)无中生有。
选项中的内容在文本中没有依据,凭空捏造的。
(3)偷换概念。
选项中漏掉了关键的修饰或限制词语或更换了修饰、限制词语。
(4)以偏概全。
把原文中对事物的判断推广到全体,标志性词语有“凡”“全”“都”“所有”“一切”等。
(4)张冠李戴。
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甲的观点态度行为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或者将甲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乙有关的信息。
(5)混淆偶然(可能)与必然。
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6)混淆时态(混淆未然和已然)。
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7)强加因果关系或因果颠倒。
(8)混淆主次。
文中提到多方面的信息,但原文并没有将它们加以比较,也没有明说谁主谁次,但选项表述妄加臆测,说其中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者说甲比乙更为重要,等等;
(9)混淆选择与兼备。
期中一个或具备多个(或,和)。
(10)混淆充要条件与必要条件。
(只要………就只有………才)
(11)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表述很有分寸,并没有绝对肯定,而选项表述则态度过于明确,过于武断绝对;原文判断已经很明确肯定,但选项却有意含糊其词,貌似留有余地,实则改变原意。
(12)曲解原意。
曲解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要表达的意思。
四、演练体悟(详见《核按钮》)
2017全国新课标卷I 2016全国新课标卷I 2017全国新课标卷II
2016全国新课标卷III 2016全国新课标卷II 2015全国新课标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