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里的文言的句式
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非”表否定判断
非我族类答非所问非亲非故今非昔比人非草木
2.用“皆”表判断
草木皆兵四大皆空有口皆碑
3.用“乃”表判断
是乃仁术胜败乃兵家常事
4.用“若”表判断
浮生若梦
5,用“为”表判断
安身为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民为邦本言为心声指鹿为马
6,用“则”表判断。
心之官则思
7用“是”表判断
回头是岸浑身是胆善人是富
头头是道触目皆是俯拾即是
8,无明确词语标志的判断现象
弱肉强食
二、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古为今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名所累洋为中用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周于成见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秋扇见捐见弃于人见笑大方信不见疑信而见疑
4.无明确词语标志的被动,只能从意义上判断
兵挫地削金石可镂莫草难除妻离子散水滴石穿兔死狗烹亡国灭种鲜为人知玉石俱焚
三、倒装句
1,状语(介宾结构)后置
嗤之以鼻一一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一一以恒持之动之以情-一以情动之拒人于千里之外一-于千里之外拒人老于世故--于世故老青出于蓝--青于蓝出
轻于鸿毛一-于鸿毛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于忧患生,于安乐死绳之以法一一以法绳之授人以柄以柄授人涉于春冰--于春冰涉
授人以渔一-以渔授人率马以骥--以骥率马死于非命-于非命死
问道于盲--于盲问道无动于衷一-于衷无动无济于事一-于事无济。
【高中语文】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高中语文】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成语是人们常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有的成语意思好理解,有的成语则必须弄清楚其来源及其文言知识才能理解,因为许多成语是从古籍文献中发展而来的。
一、文字1.古今异义虽然现代汉语对一些习语中的个别字(词)解释得很流畅,但它们与习语的本义相反。
要理解原意,我们需要理解它的古老含义。
例如,“看花”中的“走”意味着“跑啊跑”,而不是“走”。
类似的例子有:①赴汤蹈火“汤”是“热水”而非“菜汤”② 非常感谢。
眼泪是眼泪,不是鼻涕③具体而微“具体”是“形体具备”而非“详细清楚”2.灵活使用词语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词性,但在文言文中有时甲类词可用作乙类词,这就是词的活用。
这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
具体来说,又分:(1)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某些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外,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成语中有时名词直接加在动词前作状语中,主要有:I.使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作为隐喻来表达行动和行为的方式,例如:①风起云涌像大风刮起,像乌云涌起;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② 风像风一样流动,云像云一样漂浮;这是亲友分离的隐喻③风驰电掣像风奔驰,如电急闪,形容行动迅速,一闪而过④ 豺狼和豺狼一样凶猛;与贪婪和残忍相比⑤不甘雌伏雌伏:象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不甘无所作为二、使用名词来表示动作发生的地方,例如:①道听途说在路上听来的传说,指不可靠的传闻。
② 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时,你只能用眼睛看着他,不敢说话;这是统治者专制的隐喻。
③池鱼笼鸟在池中之鱼,在笼中之鸟;比喻失去自由的人。
三、位置名词用作状语以显示趋势,例如:①东倒西歪东倒:向东面倒。
西歪:向西面歪,指行走不稳② 北园:汽车向北行驶。
在楚国,但在北方;隐喻行为与目的和意愿背道而驰ⅳ表示工具、方法的名词作状语,如:① 装载和使用的车辆数量,以及指数数量非常大ⅴ时间名词作状语,如:① 漫长的一天是指冬至后一天的逐渐延长②日就月将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③ 日复一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描述的内容越来越多。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1](P137),具有形式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繁,深受喜爱。
成语用于今却源于古。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是古代的口语。
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有的出自于书面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有的源自古代的历史逸事,如“负荆请罪”、“闻鸡起舞”、“四面楚歌”;还有的取自古代诗文,如“诲人不倦”、“人杰地灵”、“勾心斗角”。
来源于古代口语的,如“得过且过”、“一不作二不休”。
从成语的来源,我们不难看出,成语和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现象,其中包括语法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一、“之”、“者”、“所”在成语中的保留1. 之“之”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三:一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二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主谓结构独自成句的可能性;三是,作提前宾语的标志[2](P194)。
这三种用法除第一种偶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外,其他两种几乎不再使用。
但是,这三种基本用法都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
例如:济世之才“才”是才能的意思,动宾短语“济世”用来修饰“才”,“之”起连接修饰语“济世”与中心语“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同类的还有“万全之策、害群之马、不刊之论、一丘之貉、一面之词、乌合之众”。
秦晋之缘“缘”是“姻缘”之义,领属于“秦晋”,表示这一段姻缘是秦、晋两国之间的。
“之”字连接了定语“秦晋”和中心语“缘”,可译为“的”。
同类的还有“他山之石、君子之交”。
言之有物连词“之”用在主语“言”和谓语“有物”之间,取消了主谓结构“言有物”独立成句的可能性,让其作更大的句子的一个成分。
例如在“他的话言简意赅、言之有物”中,“言之有物”作谓语。
【精品】成语的古代汉语文言文语法现象(精美)
古今异义
百读不厌 厌:满足(如:姜氏) 爱莫能助 爱:同情,怜惜 奔走相告 走:跑 不假思索 假:凭借,依靠,借助 不速之客 速:招致,邀请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护城河 赴汤蹈火 汤:沸开的水 吊民伐罪 吊:慰问 刮目相看 相:偏指一方,“他”
古今异义-辅导班
词类活用-其它
1.形容词作名词 (1)披坚执锐 (2)草菅人命
2.使动用法 (3)不耻下问 3.意动用法 (4)不可理喻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 夜以继日、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介宾短语后置句 蠢若木鸡、趋之若鹜 判断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被动句 古为今用 省略句 再衰三竭
辅导班练习答案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只有)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
举世闻名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庄 暴见孟子》 狐假虎威《劝学》 不堪入目《声声慢》 欲盖弥彰《劝学》
古今异义-辅导班2
不易之论 不刊之论 不过尔尔 无可适从 以己度人 质疑问难 登峰造极 怨天尤人 缘木求鱼 引吭高歌 寡廉鲜耻 家徒四壁 尸位素餐 不学无术 如释重负 不期而遇 文过饰非 出类拔萃 蔚为大观 寄人篱下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这是因为多数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一支——文言。
例如,成语“叹为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的是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精妙处,不由赞美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后人便用“叹为观止”来赞美事物的尽善尽美。
再如,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干到底。
又如成语“日暮途穷”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天晚了,路尽了。
比喻无路可走,到了末日。
也形容穷困到了极点。
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大多数成语产生的语言背景是文言。
所以,我们在学习成语时不能没有文言意识,要从文言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意义。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一一加以阐述。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
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苗:初生的种子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
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
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
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
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
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
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
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遂:成功。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
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
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
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
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成语中的文言语法知识
28、词目 不稂不莠 释义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出处 《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29、词目 不劣方头 释义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 倔强、顽固。 出处 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 劣。” 30、词目 不落窠臼 释义 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出处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31、词目 波澜老成 释义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 语句老练。 出处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32、词目 筚路蓝缕 释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33、词目 表里山河 释义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 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11、词目 不臣之心 释义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 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12、词目 不寒而栗 释义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 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13、词目 不欢而散 释义 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 散。” 14、词目 博而不精 释义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出处 《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 既博,吾何加焉。” 15、词目 笔耕砚田 释义 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 16、词目 避而不谈 释义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成语中的文言文现象
不可救药 一鼓作气 沐猴而冠 户枢不蠹 履险如夷 不人不鬼 不伦不类 栋 正本清源 坚壁清野 拨乱反正 殚精竭虑 偃旗息鼓 除暴安良 完璧归赵 破釜沉舟 四、成语中保存的意动用法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不耻下问 安之若素 幕天席地 不远千里 不甘人后 目空一切 甘之如饴
成语中的文言文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一、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情形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蚕食鲸吞 神出鬼没 冰消瓦解 鹅行鸭步 虎踞龙蹯 狼吞虎咽 灰飞烟灭 珠联璧合 狼奔豕突 抱头鼠窜 斗折蛇行 川流不息 风驰电掣 龙飞凤舞 奴颜婢膝 涣然冰释 瓦釜雷鸣 抱头鼠窜
土崩瓦解 蝇营狗苟 虎视眈眈 鳞次栉比 蜂拥而上 雷厉风行
二、成语中保存的名词动用现象 身体力行 栉风沐雨 厉兵秣马 脍炙人口 布衣蔬食 洞烛其奸 能文能武 步人后尘 面壁九年 囊萤映雪 被褐怀玉 瓮牖绳枢 针砭时弊 彪炳千古 不可救药 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 不羁之材 非驴非马 不可名状 不良不秀 不毛之地 不情之请 不时之需 不义之财 不经之谈 密云不雨
这类成语中的名词是比喻性的,可解为: “像……一样”
(二)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 草行露宿 东涂西抹 道听途说 风餐露宿 风雨飘摇 穴居野处 南征北战 南来北往 怒火中烧
这类名词状语可译为“在……中”、 “风雨飘摇”就是“在风雨中飘摇”。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颐指气使 耳闻目睹 车载斗量 刀耕火种 心领神会 口耳相传 口诛笔伐 耳提面命 口诵心惟 这类名词状语可译为“用……”“以……” (四)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 日积月累 日削月割 心劳日拙 日新月异 日理万机 晓行夜宿 晨钟暮鼓
被动类
耳濡目染 日削月割 贻笑大方
不拘小节
不拘一格
固定结构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成语中的文言知识一松柏成语中的文言知识汉语成语约定俗成,言简意赅,代代相传,久盛不衰,确实是我母语之精华。
这些成语虽多为区区四字,却包含了文言词句的种种特殊用法。
因此,做一些成语练习,可加深和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
反过来,通过对成语中文言知识的练习,又可对成语加深理解和正确运用。
直可谓一举而两得矣。
先看例释。
1.通假字。
图穷匕见通“现”现”,显露2.名词作动词春花秋实开花,结实3.名词作状语不可齿数用牙齿(代嘴)4.形容词作名词目空一切看不见5.形容词作名词破旧立新旧的东西,新的东西6.动词名词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7.数词作动词不三不四象三,象四8.名词使动用法兵不血刃使……沾血9.形容词使动用法富国强兵使……富裕,强大10.动词使动用法翻天覆地使……翻过来,歪倒11.名词意动用法游戏人生以……为游戏12.形容词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13.动词意动用法幸灾乐祸以……为高兴,快乐14.兼词付诸东流之于之乎15.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待我16.介宾短语后置持之以恒以恒持之17.被动句兔死狗烹被咬死,被煮吃18.省略句运筹帷幄前面省略介词"于"19.异读字衣锦还乡音У意为穿20.几种用法兼而有之被坚执锐“被”通“披”;“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战甲,锐利的武器。
绳之以法“绳”,名词作动词制裁;“以法”,介宾短语后置。
练习:指出下列成语分别属于上述何种类型,并试作具体解释。
1.一鼓作气2、驾轻就孰3、跃然__纸上4、规行矩步5.草菅人命6、何去何从7、生死肉骨8、闭月羞花9、星罗棋布10、不得要领11、甘之如饴12、金石可镂13、量入为出14、重于泰山15、礼贤下士16、去伪存真17、拨乱反正18、励精图治19、唯利是图20、鸡飞蛋打答案:1:2,2:5,3:18,4:3,5:11,6:15,7:20,8:10,9:3,10:1,11:12,12:17,13:6,14:16,15:2,16:5,17:20,18:1,19:15,20:17。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①不可名状 ②能文能武
C.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不期而遇 ②不毛之地 ③未雨绸缪 ④言必信行必果 D.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 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 E.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无所事事
望风而逃 一衣带水
望风而逃“风”不是“风雨”之“风”,而是 势头、来势的意 思。按:现代有“某人风头正盛”的说法,似可参证。
一衣带水“带”不是携带,而是 “带子” 。这个成语的
本义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间隔的水面 很窄,往来方便。
差错 屡试不爽“爽”不是顺利、成功,而是 的意
思。这个成语的意思不是“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
被动句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1.用“为” 表被动。
受制于人 囿于成见 2.用“于”或“受……于” 表被 动。 秋扇见捐 见弃于人 见笑大方
3.用“见”或“见……于” 表被 动。
金石可镂 水滴石穿 兔死狗烹 玉石俱焚
三、成语中的倒装现象
1.介宾结构后置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置
Ⅳ 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 日长一线 日,每天,指冬至后白天渐长。
② 朝秦暮楚 朝,在早上;暮,在晚上。时而倾向秦,
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
③ 日积月累 日,一天天、一月月不断积累,形容越积
越多。
(2) 名词作动词
A.两个名词连用,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敬贤礼士 ②报仇雪恨 ③祸国殃民
草木皆兵 四大皆空
2.用“皆”表判断。 胜败乃兵家常事 3.用“乃”表判 断。
4.用“若”表判断。 浮生若梦 5.用“为”表判断。 安身为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民为邦本 言为心声 指鹿为马 6.用“则”表判断。 心之官则思 7.用“是” 表判断。 回头是岸 浑身是胆 头头是道 俯拾即是 8.无明确词语标志的判断现象。 弱肉强食
成语中常见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
成语中常见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通假现象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词法现象,在成语中也有表现:“春华秋实”中的“华”同时也是通假字,同“花”。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一、成语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生死肉骨(使----长肉)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幕天席地(把---当作幕、席)。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鼓作气(敲鼓)不蔓不枝(生蔓、长枝杈)沐猴而冠(戴帽子)、衣锦还乡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按照状语的性质、作用可分为:(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特征活状态。
龙腾虎跃(像龙虎一样)、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烟消云散、虎踞龙盘、狼吞虎咽、鹤立鸡群、涣然冰释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车载斗量、耳闻目睹、言传身教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处所。
虎口余生(从虎口里)、草行露宿、道听途说、风餐露宿等。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进展。
朝秦暮楚、日新月异、日积月累、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扬汤止沸(使----停止),动人心弦(使----拨动)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扶老携幼(老人、小孩),改邪归正,驾轻就熟,逢凶化吉,弃旧图新,化险为夷、取长补短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成语中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非”表否定判断。
非我族类答非所问非亲非故今非昔比人非草木2.用“皆”表判断。
草木皆兵四大皆空有口皆碑3.用“乃”表判断。
是乃仁术胜败乃兵家常事4.用“若”表判断。
浮生若梦5.用“为”表判断。
安身为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言为心声指鹿为马6.用“则”表判断。
心之官则思7.用“是”表判断。
回头是岸浑身是胆善人是富头头是道触目皆是俯拾即是8.无明确词语标志的判断现象。
弱肉强食二、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古为今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名所累洋为中用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囿于成见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秋扇见捐见弃于人见笑大方信不见疑信而见疑4.无明确词语标志的被动,只能从意义上判断。
兵挫地削金石可镂蔓草难除妻离子散水滴石穿兔死狗烹亡国灭种鲜为人知玉石俱焚三、倒装句1.状语(介宾结构)后置。
嗤之以鼻——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以恒持之动之以情——以情动之拒人于千里之外——于千里之外拒人老于世故——于世故老青出于蓝——青于蓝出轻于鸿毛——于鸿毛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忧患生,于安乐死绳之以法——以法绳之授人以柄——以柄授人涉于春冰——于春冰涉授人以渔——以渔授人率马以骥——以骥率马死于非命——于非命死问道于盲——于盲问道无动于衷——于衷无动无济于事——于事无济喜形于色——于色形喜相濡以沫——以沫相濡晓之以理——以理晓之重于泰山——于泰山重2.宾语前置。
(1)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不亡何待——不亡待何辞不意逮——辞不逮意莫敢谁何——莫敢何谁莫予毒也——莫毒予也情不自禁——情不禁自时不我待——时不待我岁不我与——岁不与我(2)疑问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何患无辞——患何无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3)以“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何罪之有——有何罪唯才是举——唯举才唯利是图——唯图利唯力是视——唯视力唯命是从——唯从命马首是瞻——瞻马首(4)介词宾语前置。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从成语看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
以下是一些例子:1.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一些词类会进行活用,改变它们的词性。
例如,“春华秋实”中的“华”是名词,但在成语中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繁盛、繁荣”。
2.省略句:在成语中,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例如,“一暴十寒”中省略了主语“人”,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3.倒装句:在成语中,有时句子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倒装。
例如,“江河日下”中的“日”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意思是“一天天、每天”。
4.意动用法:在成语中,一些词会用作动词,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肉”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死人复活”。
5.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具有使动或意动的功能。
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具有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野草”。
6.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可以具有使动的功能,表示使宾语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
例如,“劳民伤财”中的“劳”和“伤”都具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劳,使……伤”。
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成语中,有些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使……沉水,使……落地”。
8.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成语中,有些名词可以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风驰电掣”中的“风”和“电”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像风一样快,像电一样快”。
总的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成语中的文言文
成语中的文言文成语都是一些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是从古汉语文句中演化、凝结而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古汉语语法的特征,但在沉淀的过程中又有现代生活的积累,因此准确领会和把握成语的含义,无论是对古文学习,还是对现代文学习,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声东击西:声,声张。
衣锦还乡:衣,穿。
不可名状:名,说出。
目不转睛:目,看。
不名一文:名,占有。
一鼓作气:鼓,擂鼓。
报仇雪恨:雪,洗刷。
月晕而风:风,刮风。
沐猴而冠:冠,戴帽子。
春风风人:第二个风,吹。
夏雨雨人:雨,淋。
不翼而飞:翼,展翼。
苗而不秀:苗,长了苗,但没有秀穗。
不衫不履:衫,穿衣服;履,穿鞋。
经天纬地:经,管理;纬,衡量。
袖手旁观:袖,笼着双手。
础润而雨:雨,下雨。
础,台阶,古时叠衬木柱子的石头。
B.名词用作状语狼吞虎咽:狼,虎,像狼(虎)一样的。
土崩瓦解:土,瓦,像……一样。
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的。
瓜剖豆分:瓜,豆,像……一样。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中(在露天里)鬼哭狼嚎:鬼,狼,像……一样南征北战:南,在南方;北,在北方。
貌合神离:貌,在表面上;神,在实际上。
再如水深火热、风驰电掣、粉妆玉砌、鹤立鸡群、虎踞龙盘、涣然冰释等。
C.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扶老携幼:老年人;小孩子。
扶贫济困:贫穷的人;走投无路的人。
改邪归正:邪恶的事情;正道。
逢凶化吉:凶险的情况;吉祥的境况。
拈轻怕重:轻巧的事情;重担子。
舍近求远:身边的人和事;远处的人和事。
喜新厌旧:新人;旧人。
弃旧图新:旧的事物;新的面貌。
去粗取精:粗糙的东西;精华。
化险为夷:危险的处境;平安的处境。
激浊扬清:浑浊的的;清廉的行为。
驾轻就熟:轻巧的车子;熟悉的道路。
扶弱抑强:弱势群体;豪强地主。
D.形容词用作动词目空一切:空,什么也没有——把一切看得什么也没有。
形容骄傲自大。
自圆其说:圆,圆圈——圆合,使其没有破绽。
自高自大:高,高大——看得很高;大,伟大——看得伟大。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同学们都喜欢积累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的语言增加了文采,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将成语或者褒贬用错,或者X围用错,甚至望文生义,结果闹出了一些笑话。
究其根源,还是同学们没有掌握成语的正确意义。
可是,需要记忆的成语有千条之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为同学们点拨一点学习思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
这就是将常见容易误用成语同文言知识串联起来。
其实,学习在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语文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勾通之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知识点勾连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之效。
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好多都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实词意义弄清了,整个成语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安:安(安闲)步当车安(安心)土重迁当:安步当(当作)车大而无当(适合)当(当前)务之急首当(承受)其冲螳臂当(dāng)(阻挡)车负:不负(辜负)众望归:宾至如归(回家)久假不归(归还)假:久假(借用)不归间:间(jiān)(空间)不容发(fà)及:爱屋及(到)乌城门失火,殃及(到)池鱼过犹不及(比得上)即:不即(接近)不离迁:见异思迁(改变)安土重迁(迁移)是:各行其是(正确)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速:不速(邀请)之客谢:敬谢(推辞)不敏易:不易(更改)之论行:各行(执行)其是致:格物致(得到)知知:格(推究)物致(求得)知(知识)二、成语中的文言虚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绝大多数也能从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了,成语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哀而不伤(连词,表转折,却)不胫而走(连词,表承接,就)侧目而视(连词,表修饰)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具体而微(连词,表并列)引而不发(连词,表转折,却)何:百身何赎(疑问代词,怎么)乎:瞠乎其后(介词,相当于“于”,在)不亦乐乎(疑问语气词,吗)其:独善其身(代词,他的)三缄(jiān)其口(代词,他的)若:洞若观火(动词,像)所:无所不为(代词,……的事)无所不用其极(代词,……的事)无所不至(代词,……的地方)为:不以为然(以为,动词,认为)不足为训(动词,作为)人满为患(动词,是)为虎作伥(介词,替)以:不以为意(介词,把)道路以目(介词,用)相濡以沫(介词,用)以邻为壑(介词,把)因:陈陈相因(动词,沿袭)因人成事(介词,凭,靠)因噎废食(连词,因为)于:毕其功于一役(介词,在)人浮于事(介词,在)望其项背(代词,他)与:休戚与共(动词,给予)虚与委蛇(wēi yí)(连词,和)者:始作俑者(代词,……的人)之:安之若素(代词,代人或事)不刊之论(助词,的)城下之盟(助词,的)甘之如饴(yí)(代词,它)趋之若鹜(代词,它)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存在的几种词类活用现象同样存在于成语中,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同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勾连起来,在学习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唐功杰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那些古今异义词。
此类词语,用今义解释似乎也通,但却不能用今义解释,许多成语中的字义还保留着这种现象。
成语运用中的望文生义,与不明白这一点有极大关系。
下面列举这些词的古义在成语和古文中的运用。
爱:吝惜。
如:爱财如命。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北:败逃。
如:三战三北。
《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币:礼物。
如:币重言甘。
《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薄:迫近,靠近。
如:义薄云天。
《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吊:慰问。
如:吊民伐罪。
《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否:坏运气。
泰:好运气。
如:否极泰来。
《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股:大腿。
如:悬梁刺股。
《荆轲刺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躬:亲自。
如:事必躬亲。
《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果:充实,饱。
如:食不果腹。
《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河:黄河。
如:江河日下。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恨:遗憾。
如:相见恨晚、抱恨终天。
《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患:担心。
如:患得患失。
《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货:财物。
如:杀人越货。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假:借助。
如:不假思索、狐假虎威、假公济私。
《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揭:高举。
如:昭然若揭、揭竿而起。
《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斤:斧子。
如:运斤成风。
《寡人之于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就:接近。
如:避重就轻。
《劝学》:金就砺则利。
咎:责备。
如:既往不咎。
《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厥:他的。
如:克尽厥职、大放厥词。
《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2016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新颖全面)讲解
2020/8/13
范克朋
Ⅱ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具有某一种性质状态。
如: ① 劳民伤财 使人民劳苦,使钱财耗费 ② 劳心苦思 使心机费尽,使思想苦闷 ③ 独善其身 使其自身完善
2020/
范克朋
Ⅱ 用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如:
① 道听途说 在路上听来的传说,指不可靠 的传闻。
②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只能以目示意,不 敢交谈;比喻统治者专制。
③ 池鱼笼鸟 在池中之鱼,在笼中之鸟;比喻 失去自由的人。
2020/8/13
范克朋
Ⅲ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 如:
① 东倒西歪 东倒:向东面倒。西歪:向西面歪, 指行走不稳
2020/8/13
范克朋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2020日/8/1理3 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动 成为敌兵 名作动 做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动 长腿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名作状 范克每朋天
Ⅲ 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
① 生死肉骨 使死人复生,使枯骨长肉. ② 汗牛充栋 汗牛,使牛出汗.
2020/8/13
范克朋
分析活用为使动的词
•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飞沙走石 既来之,则安之 • 悦近来远 一鸣惊人 安邦定国 大快人心 • 殚精竭虑 丰衣足食 富国强兵 光宗耀祖 • 洁身自好 劳师袭远 强干弱枝 赏心悦目 • 惊心动魄
成语中的文言语法
2020/8/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动 用法
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 [动+宾]=[为]+宾+动。
特殊的 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如:(大木)匠人斫而小之。 [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意动用法: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 怎样了)。
眼 泪
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金”,古泛指金属——今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专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 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 ——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如: ① 无往(而)不胜 而:连词,无实义 ② 少年(而)老成 而:连词,却 (3) 省略代词“之”,如: 沧海(之)一粟 之:助词,的
(4) 省略助词“之”
如: ① 不以(之)为然 之:代词,它 ② 不足与(之)谋 之:代词,他
(5) 省略连词“若”,如:
凡事(若)预则立,(若)不预则废 若:连词,如果
3. 被动句
成语中表被动的较少,如:(见、于 为、被等) ① 见笑大方 “见”是被动的标志 ② 贻笑大方 贻笑:被……笑 忠而被谤、金石为开 、 兔死狗烹
4. 省略句
(1) 省略介词“于”,如: (2) ① 失之(于)东隅,收之(于)桑榆 于:介词,在 ② 驰名(于)中外 于:介词,在
(2) 省略连词“而”
二、 句型
文言文中常用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型不下十种,成 语中常出现的有:
1. 宾语前置 A.成语中的宾语前置常常以“是”为标志,如: ① 惟利是图 宾语“利”前置 ② 马首是瞻 宾语“马首”是在谓语“瞻”之前 类似的还有:惟命是从、惟才是举
B疑问代词做宾语时放到了谓语动词之前,构成了宾 语前置句式。 如“何””“焉”:“何去何从”“何患无辞” 皮之 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等 C.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如: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人莫予毒(人 莫毒予)【目空一切,没有人能伤害我】 D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文以载道(以文载道)一以当 十(以一当十) 善自为谋(善为自谋)
(使„„失望)
重难点突破:意动用法翻译格式
(1)“认为(觉得)……怎么样”。
如: 成以其小,劣之。 译为“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是劣等货”。
(2)“把……当做……看待”。 如:
孟尝君客我。
译为“孟尝君把我当做客人看待”。
(3)“对……感到怎么样”。 如:
且庸人尚羞之。 译为“就连庸人尚且对这感到羞辱”。
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
*为动用法:为宾语而行动。 [有替宾语怎样的意味] 夫人将启之 如:
2. 词的活用
每个词都有固定的词性,但在文言文中有时甲 类词可用作乙类词,这就是词的活用。这在成 语中也大量存在。具体来说,又分:
(1)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除某些表时间、处所的 名词外,一般名词不作状语。成语中有时 名词直接加在动词前作状语中,主要有:
18、衣锦还乡 19、道听途说
形 容 词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舍近求远)、 动词(恃才傲物)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春风又绿江南岸)
形容词 活用为 动用法(多情自古伤离别)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不耻下问)
示例:
1、尔安敢轻吾射? (轻视)
2、从善如流
3、敌人远我。 4、劳心苦思
(正确的意见)
(远离 ) (使劳累,使苦闷)
Ⅳ 表示工具、方法的名词作状语,如: ① 车载斗量 用车装、用斗量,指数量 很多。
Ⅴ 时间名词作状语,如:
① 日长一线 日,每天,指冬至后白天渐长。 ② 日就月将 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 ③ 日积月累 日,一天天、一月月不断积累,形 容越积越多。
(2) 名词作动词
在成语中,名词可作动词,如: ① 不法常可 法,名→动,效法、仿效 ② 不可名状 名,名→动,用言语说出 ③ 不刊之论 刊,名→动,更改 ④ 莫名其妙 名,名→动,说出
Ⅲ 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
① 生死骨肉 使死人复生,使枯骨长肉. ② 汗牛充栋 汗牛,使牛出汗.
(4) 意动用法
动词对宾语有“认为它怎样”“将它看作什么”意 思的,是意动用法。成语中形容词常常活用为意 动用法。如: ① 不耻下问 不以向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 ② 不远千里 不以千里路途为遥远。 ③ 今是昨非 认为现在是对的,认为以前是不对的。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文言 现象
—、 实词
1. 古今异义
有些成语中的个别字(词)用现代汉语解释虽也通顺,却有 悖成语之本义,要理解本义则需了解其古义。如:“走马观花”
中的“走”是“奔跑、快跑”之意,而非“行走”。类似的还 有:① 赴汤蹈火“汤”是“ 热水 ”而非“菜汤”
② 感激涕零“涕”是“ ”而非“鼻涕” ③ 具体而微“具体”是“ 形体具备 ”而非“详细 清楚”。
在此
吾祖死于是
词语
古义
指出, 给人看。 行,品行;为 ,是
今义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 品头或书面意见
例句
璧有瑕,请指示王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为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指示 行为
举动 认为 能够
以为 可以 从而 祖父
把…当做 可以…凭
从 跟随;而 连词 而且。 祖辈和父辈 爷爷
吾从而师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 荆棘
2.状语后置句 文言句式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动 词后,而在现代汉语中却习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这 种现象叫状语后置 义形于色:“于色”是状语,放在了谓语“义形”后 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色义形”。(义愤的情 绪反映在脸上) “无敌于天下”即“于天下无敌”(在全世界都没有对手) 类似有:无动于衷 无济于事 “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 、 绳之以法 、相濡以沫 、重于泰山
(5)动词作名词
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但有时也可用作名词,代 替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充当主语和 宾语。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指出,指开销大。入、出:动词用 如名词,收入的钱和支出的钱之意。 百废俱兴:许多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形容事业恢 复后蓬勃发展。废:动词用如名词,指被延误、搁置 的事情。 见多识广:见识多,阅历广。见:动词用如名词,见识之 意。
Ⅱ 用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如:
① 道听途说 在路上听来的传说,指不可靠 的传闻。 ②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只能以目示意,不 敢交谈;比喻统治者专制。 ③ 池鱼笼鸟 在池中之鱼,在笼中之鸟;比喻 失去自由的人。
Ⅲ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 如:
① 东倒西歪 东倒:向东面倒。西歪:向西面 歪,指行走不稳 ② 北辕适楚 北辕:车子向北走。要到楚国 去却向被北走;喻行为与目的、愿意相悖。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肉
左右 牺牲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
山东省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侯
词语
古义
先例、
旧事 面向南而坐, 即称帝 1、可爱 2、可惜
今义
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
物有情节的事情
例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
南面 可怜 于是
南边 值得怜悯 承接连词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可怜体无比 可怜辜负好韶光
常见常用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父母兄弟等, 统指内外亲属 妻子儿女
今义
旁系亲属 爱人(女方) 中华人民共和 国 很、大 (副词) 表示因果关系 的关联词
例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亲戚 妻子
中国
非常 所以
中原地区
意外事故(名 词)
1、缘故, 名词 2、表原因的虚词 3、用来,靠它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
3.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具体情况可分: (1) 借用声旁,省去形旁。如: ① 然荻读书 “然”通“燃” ② 拨乱反正 “反”通“返阪上走丸 “阪”通“坂” ② 车殆马烦 “殆”通“怠”
(3) 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
如:
① 半身不遂 “遂”通“随” ② 拾遗补阙 “阙”通“缺” ③ 大煞风景 “煞”通“杀” ④ 不过尔尔 “尔”通“耳”
(6) 形容词作名词
成语中形容词处于动词后面的宾语位置 上,这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 ① 出乖露丑 乖,错误的事;丑,可耻的行为。 ② 从善如流 善,好的,正确的意见。 ③ 救困扶危 困,困苦的人;危,危难中的人。 ④ 舍短取长 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 ⑤ 舍近求远 近,近处的事物;远,远处的事物。
(3)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成语中也有 这种特点。具体如下: Ⅰ 动词使动用法,即动词对它的宾语有“使……” 这类意思。如: ① 翻江倒海 使江海翻倒,喻声势浩大 ② 除旧布新 使旧的除去,使新的出现
Ⅱ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具有某一种性质状态。 如: ① 劳民伤财 使人民劳苦,使钱财耗费 ② 劳心苦思 使心机费尽,使思想苦闷 ③ 独善其身 使其自身完善
Ⅰ 用名词表示的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
① 风起云涌 像大风刮起,像乌云涌起;比喻事物相继 兴起,声势浩大。 ② 风流云散 像风流动,如云飘散;比喻亲朋四下离散。 ③ 风驰电掣 像风奔驰,如电急闪,形容行动迅速,一闪 而过。 ④ 豺狼成性 像豺狼凶性成性;比喻为人贪婪残暴。 ⑤ 不甘雌伏 雌伏:象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不甘无 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