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岳麓版一轮练案: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解析-历史备课大师【全免费】
2019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精品教育.doc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治安策”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主要体现为()A.采纳董仲舒建议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行“推恩令”D.设立刺史解析: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这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思想的体现,使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加强。
宋朝以前,主民、主兵、主财等权力都是由一个宰相掌管,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将这些权力分开,使宰相掌管的权力减小了,从而加强君主对宰相的制约。
答案:B3.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解析:丞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丞相权力的削弱,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君权的加强。
答案:B4.《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
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
材料反映的是()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解析:胡惟庸是明朝宰相,御史御前攻击胡惟庸等人的借口是僭越皇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社会矛盾范围太广泛,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C两项错误;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宰相制度威胁君主专制,胡惟庸专权只是契机,故D项错误。
答案:A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练习-word
2019--2019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朱元璋在成为吴王后,将自己的统治区设立为红巾军江南行省,自己总揽行省大权。
在称帝后,朱元璋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布政使,军权归都指挥使,监察权归按察使。
从朱元璋先后举措来看,元朝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存在的弊端是A.地方权力较弱B.皇权受到威胁C.地方权力过大D.中央集权加强2.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
这反映出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3.有学者指出,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4.廷寄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文书。
到了雍正年间,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再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抚。
廷寄的内容大多是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
封函的表而通常标注“某处某官开拆”的字样。
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廷寄A.不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低B.与内阁分别掌管文武决策C.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6.(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卷: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答案 B2.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种状况(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答案 C3.“……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 C4.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答案 D5.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
因此明成祖时设立( )A.尚书令B.枢密使C.内阁D.军机处答案 C6.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B.内阁大臣等同于丞相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答案 C7.(2019·枣庄高一检测)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A.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化B.以才干作为主要的选拔规范C.以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不利于树立高素质官吏队伍2.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末尾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构成的③内阁是民主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水平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万历初年,内阁首府张居合理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简直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这件事反映的是〔〕A.说明张居正擅权专恣B.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设立后,位置提高,权益日益增大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画我国现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现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化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中央的管理日益增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利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利被六部联系5.明代官员海瑞充任中央官时,自述对案件的琢磨规范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
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届乡宦,宁届小民,以存体也。
〞这表达了明朝时〔〕A.宗法制的影响还在B.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赃官C.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D.坚持了统治阶级权利的动摇6.史学界研讨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念,每种观念都有严谨的研讨作为依据。
这说明〔〕A.历史研讨的角度决议了历史研讨的结论B.君主集权走向高峰的进程困难C.历史研讨不会构成一致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7.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则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那么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精编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编者选题表1.(2017·四川宜宾期末)如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D 图示内容反映了汉武帝为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的“推恩令”,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B项“消除”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解析:C 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
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B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2017·山东泰安期末)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 )A.宰相胡惟庸乱政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D.削弱诸侯势力的需要解析:B 宰相胡惟庸乱政是朱元璋废丞相的导火线,故A项错误;材料“‘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体现了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正确;朱元璋性格多疑,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地方问题在宋代已解决,故D项错误。
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解析:C 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A、B两项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之后,内阁权力增大,但始终不能正式统率六部、行使权力时受到司礼监太监节制,C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奏笔录,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不符合“与皇权矛盾重重”的信息,D项错误。
高考历史调研岳麓版课件课时作业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D )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解析: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张易 传》”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 A 项错误; 据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 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 B 项错误; 依所学,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听 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 故 D 项正确。
解析: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明代君主的做法,不是目的, 目的是为君主服务,故 A 项错误;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与监察 无关,故 B 项错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是加强对地方的管 理,与监察无关,故 C 项错误;明代君主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 能是为君主服务,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 D 项正确。
10.(2019·河北保定摸底)有学者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 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 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 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置( C )
9.(2019·贵州黔东南州联考)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 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 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 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D)
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B.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解析:“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 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这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 故 A 项错误;“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 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无法体现规范,故 B 项错误;“协助皇帝 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 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效率得到提高,故 C 项正确;“清 代军机处”本是外部机构,故 D 项错误。
历史ⅰ岳麓版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练习
历史ⅰ岳麓版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练习【知识梳理】【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⑴原因:汉初在推行郡县制时,又分封驻守各地。
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公元前154年,着手削藩。
⑵概况: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⑴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⑵措施:采取了建立中朝,实行“”,设置刺史等强干弱枝、监察地方的措施。
⑶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
3、藩镇割据⑴原因:唐“”后,唐代宗为暂求安定,大封安史降将为节度使。
⑵形成:唐中后期,藩镇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局面。
4.五代十国⑴实质: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实质上是唐末的继续和发展。
⑵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好稳定。
5.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⑴措施①收精兵。
禁军归“”统领,但发兵权归。
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兵权。
②削实权。
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并设监察知州。
③制钱谷。
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转运使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掌握,从而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⑵影响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方面:但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又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原因:①元朝中后期,过重,左右皇位继承,政局动荡。
②明朝初建国,承袭元制,相权位高权重,导致君相矛盾。
③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的教训,解决君相矛盾。
过程:1380年〔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之名诛杀丞相,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
六部尚书执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
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
秦汉以来实现了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模拟演练 岳麓版
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导学号 26812034( C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 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2.(2016·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 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中央机构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3.(2017·江苏·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导学号 26812036( A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第4课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答案】A【解析】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
2.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
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A.兄弟情谊B.爱屋及乌C.分割实力D.分封爵位【答案】C【解析】汉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表面上是施恩,实际上分割了王国的实力。
3.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体现了兵帅分离的措施,这出现在宋朝。
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中书门下B.通判C.枢密院D.三司使【答案】C【解析】宋代王师北定事务属于军事方面,枢密院拥有发兵之权,故选C项;中书门下、通判、三司使分管行政、地方监察、财政,排除A、B、D三项。
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藩镇割据出现B.科举制完善C.分割事权D.重武轻文【答案】C【解析】为防止权臣篡权,宋代采取了分割事权的策略,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这在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了北宋行政效率的低下。
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冲刺加分)2019届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
练案[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2018·惠州)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
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导学号 26812701( C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力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解析] 汉初就已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涉及思想领域,与削弱丞相权力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武帝时多位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结合所学,故C项正确;丞相权力削弱与汉武帝的个人才能确有关系,但不是制度性的原因和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2018·许昌)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导学号 26812702( D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解析]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这种结论既不能通过材料图表得出,又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并没有在材料中提及,故B项错误;豪富家族并不能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转直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古代中国的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态势,故D项正确。
3.(2018·深圳)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导学号 26812703( C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解析]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
2019历史岳麓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归纳总结] 古代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启示 (1)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 加强。 (2)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 权的国家。 (3)过度地削弱地方权力,容易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 绝对依赖,人浮于事,分化事权也容易导致官僚机构庞大等问 题的出现。
[对点训练] 1.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 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 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5.明朝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设置内阁作为 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6.清朝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只能秉 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பைடு நூலகம்用,自始至 终相伴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 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据上风。 1.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解析:从题干中“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这 是重文轻武思想;“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 弱地方军,可以排除;各州郡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握体现的 是加强中央集权,也不符合重文轻武的思想;A、B 两项都 有重文轻武的思想,题干中说的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 区)”即管理地方,故 A 项更合适。
(1)结合材料一探究,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 根 据 所 学 知 识 说 明 材 料 二 中 “ 政 府 由 一 个 皇 帝 来 独 裁”在清朝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4]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
1.(2018·惠州)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
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导学号26812701(C)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力
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解析]汉初就已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涉及思想领域,与削弱丞相权力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武帝时多位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结合所学,故C项正确;丞相权力削弱与汉武帝的个人才能确有关系,但不是制度性的原因和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2018·许昌)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导学号26812702(D)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解析]“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这种结论既不能通过材料图表得出,又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并没有在材料中提及,故B项错误;豪
富家族并不能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转直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古代中国的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态势,故D项正确。
3.(2018·深圳)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导学号26812703(C)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解析]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八市测评)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导学号26812704(C)
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内阁与南书房
三、内阁与军机处
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
[解析]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 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制度的演变,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是雍正时期,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
”这说明
导学号26812705(D)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解析]军机大臣参与决策,但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各司其责,内阁没有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各司其责,没有体现出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故C项错误;材料“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故D项正确。
6.(2018·鲁皖名校联考)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
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导学号26812706(A)
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D.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解析]根据“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可知徐中约强调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赞扬康乾盛世,故B项错误;材料从制度层面分析统治危机,未突出皇帝个人因素,故C项错误;徐中约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26812707
材料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论述明代时,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作者首先肯定了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但随后,作者又对朱明王朝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明代固然恢复了中国人自己的统治,却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
”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示例]观点一:明代的“专制皇权”特性突出。
明代废除了历代以来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决策权与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大大增强。
后又设立内阁帮皇帝处理政务,但无法定权力,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中后期皇帝经常不上朝理政,纵容宦官专权。
另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不经正常司法程序,侦缉办案。
君臣共治传统破坏无遗,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观点二:明代没有汉唐那般气度,更加保守内敛。
明代开国后,无视宋元以来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趋势,对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只有朝贡贸易相对繁荣,但不久后也缩减规模。
军事上重修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战;文化上以八股取士,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题干的要求“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先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专制皇权”,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组织答案,注意组织答案时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