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课程观比较及其当代价_省略_当代课程研究创新与本土特色的视角_陈功江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杜威(John Dewey)和陶行知(陶行知),分别是西方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实践领域的著名代表人物。
两位先贤都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对比及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我们来比较一下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20世纪初美国的一位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教育理论。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基于实践的、富有体验性的,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和死记硬背。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德育目标,主张教育应该是走进学生内心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修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都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我们来看看杜威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杜威主张教育应该是基于实践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学以致用”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杜威还提倡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实践中引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陶行知的思想则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德育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品格和情感修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刻苦精神,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也是一种修炼,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
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注重实践性、体验性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格修养,可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动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两位先贤的教育思想,创造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数学教学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贯彻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引言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追求“全面发展教育”,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获得全面发展。
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为教育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二者的思想,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影响。
1.2 探讨二者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杜威和陶行知是两位教育领域的大师,他们的思想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主张的经验主义教育观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方式。
而陶行知则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修养。
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在教育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他们的理念影响了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
杜威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性。
陶行知则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二者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环境的优化上,鼓励教师们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差异,倡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他们的思想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结合两位大师的思想,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正文2.1 杜威思想概述杜威思想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
他主张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教育事业长久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理论和思想获得了实践应用。
其中最为经典也是经常被放到一起进行研究比较的就是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两者的教育理念和思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观点的主要思路和方向都是对应相似的。
但是由于杜威和陶行知两人面对的教育环境不同,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教育思想的具体理论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对于高中数学课程而言,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高中数学课程的素质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之后将两者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中,才能切实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教育思想;高中数学;陶行知;杜威引言:一直以来,高中数学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教学难度大,不只是因为高中数学本身逻辑性较强,教学内容难度较大,还因为数学科目无法明显的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认知较浅,很难形成数学学科思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也无法提起兴趣,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难以深入。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是围绕着生活教育展开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和阐述的,因此想要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入发展和有效提高,就需要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充分研究,然后将其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从而拉近数学科目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发展。
一、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相似性1.两者都属于生活教育类的教育思想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是杜威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重点理论走向,在二者的教育思想中都提到了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相脱节的教育问题,也都对生活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强调。
二者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都是从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展开的,也都强调了教育应该最终落实并作用于生活当中。
2.教育思想都具备较强的民主性特点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有讲到要将知识和教育转变为空气融入到每个人的呼吸中,要让教育服务于大众;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提到要将学校教育看做是社团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是社团中的一份子,都要享受到教育资格和教育文化资源。
陶行知将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及当代启示
kindhearted view of Confucian culture, knowing and doing theory, the populist of the Mohist, and the spirit of self-sacrifice and service of religious culture. In practice, Tao invest into the work of mass education after the guide of Yan Yangchu, after the deep investigations, Tao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theory. This process provide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educational explorer to learn from the Western education theories.Key Words: sinicization, education is life, life is education目录中文摘要 (2)Abstract (3)第一章绪论 (3)一、研究缘起 (3)(一)源于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研究的深化和完善 (3)(二)源于对我国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深切关注 (3)二、研究综述 (4)(一)国内关于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关系的研究 (4)(二)国外关于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关系的研究 (6)三、研究意义 (8)(一)结合多学科视角,深化和完善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研究 (8)(二)激发研究热情,更新教育经验 (8)(三)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探索西方教育思想中国化的过程 (9)四、研究目的 (9)五、研究方法 (9)(一)文献分析法 (9)(二)历史研究法 (9)第二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 (10)一、“教育即生活”产生的背景 (10)二、“教育即生活”的主要涵义 (11)三、杜威的中国弟子对“教育即生活”的发展 (11)第三章陶行知对“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转化 (14)一、陶行知对“教育即生活”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14)(一)“生活即教育”在陶行知身上出露端倪 (14)(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形成的转折点 (15)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16)(一)二者思想的联系 (16)(二)二者思想的区别 (17)第四章陶行知将“教育即生活”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19)一、陶行知的求学经历 (19)(一)国内经历 (19)(二)国外经历 (20)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生活即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22)(一)儒家文化 (23)(二)墨家文化 (25)三、宗教文化推动了陶行知献身教育事业 (26)(一)宗教环境影响陶行知成为一名基督教徒 (26)(二)基督教义的牺牲与服务精神推动陶行知献身教育管理 (27)第五章陶行知将“教育即生活”中国化的实践过程 (29)一、晏阳初指引陶行知皈依农民之根 (29)(一)晏阳初为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引方向 (29)(二)冯玉祥予以陶行知方法论上的影响 (30)二、跟随孟禄脚步,深入调查研究 (31)三、建立晓庄师范,领悟教学做合一 (32)第六章“教育即生活”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35)一、“爱满天下”是“中国化”过程的精神原动力 (35)二、认清国情,明确历史的适用性 (35)三、立足本国教育理论,发挥教育想象力 (36)四、尊重本国教育实际,进行多样形式的探索 (37)五、变知识学习者为实践探索者 (38)结束语 (39)参考文献 (40)致谢 (43)个人简历 (44)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缘起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中国化以及如何实现中国化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特别是我国教育界热烈关注。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思想经常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进行了如下梳理。
一、背景介绍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先生。1917年回国后,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搞了几年,毫无收效。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在中国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面前,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即社会”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从而不得不另寻出路。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重视教育而忽视系统的教育,而杜威强调二者要相互契合。
(3)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
杜威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倡导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主张以生活为中心,而杜威则认为生活只是教育的一个过程。
(2)“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把社会生活简化缩小为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强调拆去学校的围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鸟笼里面造森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即学校”将教育延伸到社会宇宙和大自然中去,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二)不同点:1、地位不同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探讨了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影响。
杜威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陶行知则强调人本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杜威和陶行知思想,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合杜威和陶行知思想,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进步。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思想、比较、异同点、高中数学教学、应用方法、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数学素养、教学效果、教育思想、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介绍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杜威和陶行知都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强调学生的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体验。
杜威提出了“体验主义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和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家中的大师”。
他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特点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陶行知提倡“顾问式教学”,主张教师应该像引导者一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发现。
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启发。
他们的思想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素养的培养。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人们对于不同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杜威和陶行知作为两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深远。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他们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当前教育界亟需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强调通过实践与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陶行知则着重于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感知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的个性发展和情感认知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二者的思想,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领域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杜威和陶行知两位教育思想家对于数学教学的观点和方法,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
杜威注重学生的实践与经验,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陶行知则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强调情感和认知的统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将两位教育思想家的理念融合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启发教学实践,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并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深入分析两位教育大师的理论观点,为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念和陶行知的情感教育观念,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助于教师们更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摘要:陶行知和杜威都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二者分别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陶行知是在批判近代中国“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弊端、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本文就以这两个观点为切入点对二者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关键词:陶行知杜威教育生活作者简介:李树阳(1979-),男,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李树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1-0174-02陶行知和杜威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二者主要的教育思想都着重强调“教育”与“生活”之关系。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陶行知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这样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将从此论点出发来比较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其人及教育思想内涵(一)陶行知生平简介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战士,毕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
他以一个人民教育家的博大胸怀,提出了“教育为公”的教育理念,把“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教学做合一”,促进生活和教育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伟大的教育思想。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陶行知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旗手①。
他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对中国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改革中,陶行知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通过与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异同与互补之处。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生活思想同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理念的理解,也能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阐述,包括其核心理念、主要特征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接着,将对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类似的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比较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分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揭示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积极吸收并发展西方现代教育理念。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作为他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与生活应当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
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生活的全部领域,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实用。
同时,陶行知也强调“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不应只是封闭的教室,而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
学生应在社会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
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
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
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之比较
第15卷第6期2016年12月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BEI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 15 No. 6Dec. 2016•教育研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之比较周琴(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南海口 571 158)摘要: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三大理念.我国陶行知先生提 出了在语句上与之相反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看似简单的语句倒换,两位 学者所描述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6-0026-02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图分类号:(>10 — 01文献标识码:八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用主义教育思 想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当时中国的教育教学改 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位学者的思想源于同一个年代,其 思想的精粹有其联系点及不同之处。
笔者试图对两位学 者的教育思想进行一个比较,以期能对当代的教育教学有 一个启示与借鉴的作用。
一、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内容(一)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谈到不能把教育当作是为以后的生活作准备,要 让它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
_1]在他1916年撰写的《民主 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就是为了这 种社会的延续而存在。
他把学校当作小型的社会,学校并 不能去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这不仅在时间上不允 许,而且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_21因此,学校是社会这个 大环境的一个特殊的环境,它应当做到简化学生所要学习 的内容,净化现有社会中不好的社会制度与社会习惯,让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德行为进入校园中。
杜威提倡“从做 中学”,反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传统教学方法起不到激发 孩子的兴趣作用,更别谈启发学生的智慧。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其 一 , 教 学 做 合 一 ” 的思 想 “ 形 成 有 一 个 过 程 ,并 非 简 单 地 将 杜威 的思 想 中 国化 。1 1年 , 行 99 陶 知在《 教学合一 》 文中便提 出了 一 相 关 观 点 。12 年 , 在 南 开 大 学 95 他 讲 演时 , 是 以“ 学 合一” 题 , 还 教 为 当 时 南 开 大 学 校 长 张 伯 岭 先 生 提 议 将 题 目改 为 “ 做 合 一 ” 这 使 学 , 他 大 受 启 发 , 渐 形 成 “ 学 做 合 逐 教 ” 思 想 。到 12 年 , 便 在 《 的 96 他 中 国 师 范 教 育 建 设 论 》 , 统 地 阐 中 系 述 了 这 一 思 想 。他 指 出 这 一 思 想
行 知 在 晓 庄 师 范 的 教 育 实 践 中 逐 渐摸 索 出来 的一 种教 育理 论 , 主 要 m “ 活 即 教 育 ” “ 会 即 学 生 、社 校”“ 学做合一 ” 部分组成 。 、教 等 从 理 论 来 源 上 看 ,陶 行 知 的 生 活 教 育 离 不 开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 。陶行 知 曾是 杜 威 的学 生 , 其 受 影 响 是 很 自然 的 事 情 ,但 他 并 非 照 搬 杜 威 的 观 点 ,而 是 结 合 中 国 当 时 的 实 际 ,根 据 自己 的办 学 经 验 , 出 自己 的教 育 主 张 。在 杜 威 提 的 教 育 理 论 中 , 教 育 即 生 活 ” “ 、 “ 校 即 社 会 ” “ 做 中学 ” 是 重 学 、从 要 组 成 部 分 。 杜 威 教 育 的着 眼 点
学 教 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圄 张 迪 平 王颡 玮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篇•课題荟萃甥"论杜成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教学教学中的应用潘晓杭(江苏省南通市通卅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摘要:杜威和陶行知都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二者之间在教育思想上有相似的观点。
但是,教育研究侧重方向不同,在教育思想上又存在不同之处。
通过对二者的思想进行对比,阐述了他们的思想在髙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以后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思想对比;高中数学杜威和陶行知都提倡生活教育,这是他们相同的一面。
同时,虽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受到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是两个人在研究上的侧重方面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以在教育思想上也有不同的一面叫一、两种思怨上的相似点1.二者都强调了生活与教育的紧密关系在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都提出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也都强调加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避免发生学生毕业后不能融入社会生活这一状况。
杜威认为,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成长。
因此.二者都强调了生活与教育间关系的紧密性。
2.两种思想都具有强烈的民主性杜威提倡把学校生活当成是一种社团活动的形式,学生作为这个“社团活动”中的一分子,用自身的力量为社会变革服务,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陶行知在其“要把教育与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济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之中,也体现了其认为教育要为普通大众所服务的教育理论思想。
3.二者都倡导“活的教育”杜威与陶行知都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生长”,反对单方面灌输给学生知识的教育行为。
杜威认为在发展教育时,要契合其自身的生活,让教育为生活所服务;陶行知认为文字和知识都是生活的工具,要把学生从学校生搬硬套、抿苗助长式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岀来。
二、两种思根上的差异点1.两种观点的侧重点不同由于杜威与陶行知面临的社会状况不相同,研究问题的侧重方向也不同,所以导致了二者思想上的差异。
杜威与陈鹤琴课程观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陈鹤琴课程观的比较研究
张欢;蔡庆有
【期刊名称】《进展》
【年(卷),期】2024()6
【摘要】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的课程观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
陈鹤琴作为杜威的弟子,继承了杜威教育思想,同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活教育”
思想,创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
陈鹤琴的课程观是基于“活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三方面的内容。
本文通过对比约翰·杜威课程观和陈鹤琴的课程观,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于当今的课改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张欢;蔡庆有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杜威与陶行知课程观比较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当代课程研究创新与本土特色的视角
2.陈鹤琴与蒙台梭利幼儿课程思想比较研究
3.陈鹤琴与陶行知课程观比较
4.
陈鹤琴与华德福学前课程观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高中数学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备受关注,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进行对比,并探讨二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体验教育”思想,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记忆。
而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二者的教育思想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的。
我们来探讨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对比。
杜威提倡的“体验教育”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建立起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记忆。
而陶行知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杜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而陶行知则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可以有着不同的应用。
对于杜威的“体验教育”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学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数学概念和原理。
在几何学中,可以让学生亲自使用尺规作图,从而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在概率论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概率实验,从而理解随机事件的规律和概率计算的方法。
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起持久的记忆和学习兴趣。
而对于陶行知的“以学生为中心”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则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一个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巨擘,一个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万世师表”的称谓。
他们虽是师生关系,却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同的教育体系。
但这些不同之间也拥有着相同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陶行知是留学美国,师承杜威的中国近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从表面看,两种教育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其实,它们的内涵和实质是相同的。
首先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
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他们都共同强调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
在当今社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和意义愈发显著。随着科技的迅速 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强调的教育与生活的理念,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和重视。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一、思想背景
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的思想强调了经验的积累和改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儿童的探 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内容
二、思想内容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1、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
陶行知和杜威都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他们都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 力。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感和个人价值,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启示。他们的思 想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为后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 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一、思想背景
一、思想背景
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在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 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压力。在这个背景下,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教育的问题, 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思想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开发智 力 。 杜 威 认 为 活 动 课 程 中 的 身 体 活 用” , 动能调动儿童的自然冲动 , 使 “ 上学成为乐事 ” 也减少了校内生活和校外活动的人为隔阂 。 他认 为游戏和主动作 业 是 活 动 课 程 的 两 个 基 本 形 式 , 有了游戏和主动作业 , 才能促进正常的有效的学 习 , 促进知识的 获 得 和 儿 童 社 会 化 倾 向 的 形 成 。 关于活动课程的特点 , 美国当代教育学者奥恩斯 坦做出了以下解释 : ① 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中 心;②给 学 生 提 供 有 选 择 性 和 灵 活 性 的 学 科 内 容 ; ③ 学生在不同水平的教师指导下安排他们自 己的课程 ; ④ 在课程和教学中 , 给学生以适当的 个别指点 。 如何做才能使教育最有成效地进行?杜威提 ,传统的课程按照学科 求助于儿童的 经 验 ” 出 “ 发展的逻辑关系加以组织编排 , 严重脱离了儿童 的生活和世界 , 要使课程与儿童经验相契合 , 必 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它被 须 “ 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 。 按照儿童经验的生长和
[ ( 5] 7)
嘴 , 使他们能谈 ; 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 , 不要把 儿童关在笼中 ; 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 , 不把他们 的功课表填满 。 这 “ 六个解放 ” 解放了儿童 , 使 儿童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 , 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下 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 。 此外 , 陶行知尤其重视教 育与生活相联系 , 他说 : “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 育是死教育 。 没 有 生 活 做 中 心 的 学 校 是 死 学 校 。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 在死教育 、 死
[ ( 2] 7 9) 。 中心 , 而且是 目 的 ” 我们必须把儿童作为
( 三 ) 课程实施观 :“ 做中学 ”
[ ( 2] 3 3 1) , 杜威曾说过 :“ 一切学习来自经验 ” 这
) 。 经 验” 指 的 就 是 实 践、 行 动 ( 即 “ 做” 里的 “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 就 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 因此 , 教学过程也应该是 “ ,是 “ 做 ” 的过程 。 “ 做中学” 给学生一些事情 去做 , 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 ; 而做事又是属 于这样的性质 , 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
[ ( 2] 1 8 2) ” 事物的联 系 , 结 果 他 们 自 然 地 学 到 东 西 。
从外面把真理 一切的标准 , 在教学时我们不能 “ ,因为 强加上 去 , 或 者 从 外 面 把 真 理 嵌 进 去 ” “ 一切依靠着心灵 自 身 在 对 来 自 外 部 呈 现 出 的 事
[ ( 2] 9 5) ” 所以所有教育 物的反映 中 所 经 历 的 活 动 。
的教育主 张 , 主 张 把 学 校 中 的 园 艺 、 纺 织 、 木 工 、 金工 、 烹调 、 缝纫 、 手工等活动提到了一个 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 倡导学生 “ 手脑并 ·8·
二 、 陶行知立足生活的课程观 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 , 陶行知早期追随杜威 的脚步 , 继承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但在其 学成归国 、 目睹中国四分五裂的现状之后 , 他深 ,利 深地认识到要想救 国 必 须 开 办 “ 大 众 教 育” 生活教育 ” 使国民摆脱愚昧无知的现状 。 在 用 “ 课程观方面 , 他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的课程目标 观 ,“ 活 ” 课程的课程内容观 ,“ 教学做合一 ” 的 课程实施观 。 ( 一 ) 课程目标观 : 追求真理与做真人 陶行知认 为 , 僵 化 的 教 育 只 会 教 人 “ 读死 、“ ,将人变为 “ 、“ , 书” 死读 书 ” 死 人” 书 呆 子” 没有了活力和朝气 。 而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 ,在为广东大浦县百 教人求 真 , 学 做 真 人 ” 于 “ 候中学 所作的校歌里他写道 : “ 千教万教 , 教人 ” 求真 ; 千学万学 , 学做真人 。
立在对昨天好东西的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 , 就得 知道巨人是谁 , 他的肩膀在哪里 。
[ 学说及思想 经历过沧桑变迁积淀保存下来的确是弥足珍贵的 精神财富 , 而杜威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其中 的代表 。 杜威 是 2 0 世 纪 美 国 著 名 的 教 育 家、哲 学家 ,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挣脱了美国传统教 育的桎梏 , 释放出个性解放的巨大力量 , 在其引 导下 2 0 世纪在全 球 范 围 内 掀 起 了 一 场 以 儿 童 为 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 , 而杜威教育思想中所渗透
[ 3]
如果仅仅是积累直接经验 , 只将学生的头脑打造 为 “ 静止式 ” 的知识冷藏库 , 那么学生的自主思 考能力必然是薄弱不堪的 , 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 , 扣 。 因此 , 在课程模式上要尽量避免 “ 学院式 ” 课程设计应与活生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 利用科 , 在自己 学的实验方法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亲自动手动脑的情况下撷取知识的果实 , 攀登智 慧的高峰 。 杜威的 课 程 观 是 针 对 传 统 课 程 观 的 一 剂 良 药 , 他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关注研究儿童及其发 ,是指他有实用主义哲学的底 展 。 所谓 “ 深 入” ,是指他主张教育要注意儿童 蕴 , 所谓 “ 浅 出” 的活动与经验 。
( ) 中图分类号 : G 4 2 3 . 0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0 1 8 6 2 0 1 2 0 4 0 0 0 7 0 6 - - -
我们今天搞教育创新和课程改革 , 就需要长 点见识 , 就需要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 这里有 。 这 是 因 为: 要 学 点 教 育 史” 个捷径 , 那 就 是 “ “ 教育这个社 会 现 象 已 有 数 千 年 历 史 , 在 探 索 教 育规律这条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 , 进行过 无数次实验 , 提出过许多教育理念 、 理论 , 成功 的 、 失败的 , 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 如果你一点都 不知 道 , 怎 么 可 以 自 吹 是 创 了 新 理 论 、 新 模 式
[ 4] 。 实际情况 , 还原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 ”
不断改组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 这种改组和创造既 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 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 力 , 既追溯过去又展望未来 , 因此作为实现教育 目的的手段的课程也必然遵循实用与发展兼顾的 原则 。 ( 二) 课 程 内 容 观 : 儿 童 、 活 动 和 经 验 相 协调 有感于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 杜威提 。他认为 “ 儿童 中 心说” 儿 童 是 起 点, 是 出了 “
·7·
明显的纲领性文章 , 通读杜威的论著 , 可以从中 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 实用与发展相统一的课程 目标观 ; 儿 童 、 活 动 、 经 验 相 协 调 的 课 程 内 容 做 中 学” 的 课 程 实 施 观。这 三 个 方 面 整 体 观; “ 构成了杜威的课程观 。 ( 一 ) 课程目标观 : 实用与发展相统一 ,“ 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 “ 教育即生活 ” 教 ,“ 育即生长 ”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创造 ” 可 以看作是其核心观点 。 “ 教育即生活” 即教育要 和生活密切联系 , 从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 。 这既 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和疑惑 , 学到很多知识 , 也是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 因此具有了实用和发展双重 意义 。 杜威认 为 “ 生 活 就 是 发 展; 而 不 断 发 展,
收稿日期 :2 0 1 2 0 1 1 0 - -
, 河南信阳人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毕业 , 武 汉 城 市 职 业 学 院 副 院 长 , 主 要 从 事 教 育 史 和 作者简介 : 陈功江 ( 1 9 6 5— ) , 湖 北 襄 阳 人,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近 现 代 教 育 史 研 究; 申 国 昌 职业教育研究 ; 王 佩 ( 1 9 8 9— ) ( , 山西山阴人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与教育史学理论研究 。 1 9 6 7— )
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儿童这个中心来展开 , 课程设 计必须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参照 , 体现儿童的需要 和本能 。 给 儿 童 提 供 可 以 促 其 发 展 和 生 长 的 课 程 , 可以 激 发 儿 童 内 在 学 习 动 力 , 促 进 其 自 发 学习 。 杜威认为 , 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 的能 力 的 培 养 , 而 传 统 的 课 程 “ 消极地对待儿 童 , 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 , 课程和教学法的 ,“ 划一 ” 尤其是学校的中心在教师 , 在教科书以 及教师所喜欢的任何地方 , 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 ” 因此他提出了 “ 做 中 学” 直接的本 能 和 活 动 。
[ ( 7] 3 9) 。 学校 、 死书本 里 鬼 混 的 人 是 死 人 ” 而真正
,真 的知识应该是 “ 从经 验 里 发 芽 抽 条 开 花 的” 知灼见应该是 “ 跟着智慧 ” 走 。 陶行知认为 , 课 程 设 置 应 该 有 利 于 学 生 德 、 智 、 体 、 美的全面发展 。 一是要将科学知识作为 学科内容 , 学科课程的编制应该更加与学生的生 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相联系 , 并更加注意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 创 造 力 。 二 是 重 视 艺 术 兴 趣 的 培 养 , 他认为 , 美术 、 音 乐 等 课 程 能 陶 冶 学 生 的 性 情 , 培养学生的品德 。 三是重视体育课程 , 因为 “ 健 , 有了健康的体魄方能谈其他的教育 。 康第一 ” ( 三 ) 课程实施观 :“ 教学做合一 ” “ 教学做合 一 ” 是 陶 行 知 生 活 教 育 理 论 的 一 个根本观点 , 主张教的学的做的三合为一 。 陶行 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 历 程 之真相, 知说 ; “
[ 1] ” 呢? 学点教育史 , 还在于把今天的创新发展建
的课程观也随之广为流传 。 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 学并受教于杜威的陶行知继承并改造了杜威的教 育思想 , 在 迥 异 于 美 国 的 中 国 土 地 上 将 杜 威 的 “ , 将其改造 教育即生活 ” 思想翻了 “ 半个筋斗 ” ,谱 写 了 中 国 生 活 教 育 理 论 与 为 “ 生活即教育 ” 实践的辉煌篇章 。 这是现代中国教育家学者将外 国教育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和本土适应性改造的典 范 。 本着 “ 捧着一颗心来 , 不带半根草去 ” 的奉 献精神 , 塑造了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的光辉形 象 。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 , 倡导培养学 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能力 ,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 好 , 而杜威与陶行知的课程观在对待儿童的发展 上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 笔者欲就杜威与陶行知 的课程观作比较与分析 , 以期对我国新时期课程 改革及其本土化理论建构 , 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 鉴价值 。 一 、 全面审视杜威的课程观 杜威一生著述颇丰 , 但在课程观方面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