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上__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个课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溶解和溶液》这一单元,对溶解的概念、溶液的特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溶解能力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沙子等)、水、温度计、搅拌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溶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以及溶液的特点。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固体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然后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K12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观摩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K12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观摩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观摩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溶剂,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时围绕“提问—实验—探究—总结”的思路构建和设计。

以“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为切入点,通过给学生初步介绍高锰酸钾的实际运用,然后通过教师亲自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随后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然后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溶解现象随时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因此他们很熟悉,但学生平时并不会太注意,也不会去研究,更不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解释和描述这些现象,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认识到细致观察和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和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验生活中的溶解。

教学难点:对比并口头描述高锰酸钾和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不同。

第2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故事激趣:一天,一匹小马接受了妈妈交给它的一个光荣的任务——把一麻袋神秘物品送到河对岸。

小马开心的出发了,可是河水很深,连它背上的麻袋都被淹没了。

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小马觉得非常奇怪,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2.引导想象: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这些东西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呢?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活动一:科学观察1.设置悬念,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认识高锰酸钾的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可是,它听说要与我们这么多的好朋友见面,它感到十分的害羞。

它说:“我相貌平平、肤色也与大家不一样、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于是,它就拜托我,在见面之前问问大家:你们想了解它的什么?生:师:那我们现在就隆重有请我们的新朋友吧!(拿出装有高锰酸钾的烧杯,提问:“咦,新朋友在里面,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有礼貌的请它出来呢?”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把杯中的东西请出来的?生:2.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师:对啦!因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这位新朋友的脾气,我们还是对它礼貌些吧!(演示取出高锰酸钾)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3.分组实验,取出高锰酸钾并对其进行观察、描述(1)学生分组实验,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溶解》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评价反馈】1.在课堂中集体汇报,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主要内容】1.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评价反馈】1.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主要内容】 1. 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反馈】1. 了解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盐都到哪去了?】1. 播放微课(驴子过河)2.提问:盐都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老师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介绍药品与仪器,而后学生开始实验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3.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面粉,分三阶段观察现象4.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沙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进行汇报6.小结:以上三种物质哪种可以溶解于水,哪种不能溶解于水【设计意图】1.强调实验的规范性与强化安全意识2.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食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3.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面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沙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述准确性与语言组织能力,并对比各组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6.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小结【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展示溶解的概念,并稍作解读2.介绍药品:高锰酸钾,着重告知学生其危险性3.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告知学生为何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4.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高锰酸钾,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老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句完成实验记录表【设计意图】1.溶解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先展示,学生可从后续的实验中逐步理解溶解的概念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防止学生误食等危险操作3.强调实验的规范性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以此进一步了解溶解的概念5.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文字完成实验记录表【及时巩固,强化新知】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__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2.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于水(互动小游戏)【设计意图】1.加深学生对溶解的概念的记忆2.巩固本节课所学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4年级科学(四年级科学)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4年级科学(四年级科学)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烧杯1个,空烧杯4个,高锰酸钾1小份,小药勺4个,面粉、沙、食盐各1份,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过滤纸4张教师准备:滤纸若干张,盛水烧杯1个,高锰酸钾1份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新课1.故事激趣:讲《小马过河》故事。

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引导想象:说一说,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第一环节:科学观察园(观察高锰酸钾的特点)1、出示高锰酸钾,学生进行观察。

2、小组内观察,然后分小组汇报,高锰酸钾是什么样的。

三、第二环节:溶解实验室(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1、学生猜测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激发实验兴趣。

2、出示实验方法。

2、交流:实验时最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然后教师加以强调。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表。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5、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6、讨论: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比较、交流帮助学生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加深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四、第三环节:分离实验室(做高锰酸钾的分离实验)1、学生猜想高锰酸钾能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2、让学生汇报要做分离实验,要用哪些实验装置。

3、强调做过滤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4、学生分组做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教师在小组内指导。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溶解概念理解不深,对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认识尚不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比较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沙子等)、清水、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辅助工具: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物质溶解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固体物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找到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面粉、水、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教师引导讨论,讲解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完成实验总结。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溶解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例如,煮饭时为什么要先溶解糖和盐?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像食盐、糖那样,可以(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就叫(溶解)。

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固体颗粒)。

我们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留下紫色的痕迹,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食盐和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

搅拌后(不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均匀),(没有沉淀)出现,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分离)。

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面粉和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

搅拌后还(能看到颗粒),在水中分布(不均匀),(会沉淀),用过滤的方法(能分离)。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洗发液和胶水在水中先下沉,然后慢慢扩散,搅拌后形成了(均匀、稳定)的溶液。

(醋、酒精)等液体也能(溶解)于水中,进入水中后由上到下快速扩散。

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汽油、柴油等也不能溶解于水。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开启汽水时,汽水中会冒出气泡。

气水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用注射器吸取约1/3管汽水,用手指封住管口后往外拉活塞,发现汽水中会析出很多气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能够观察和描述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但是对于溶解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的学习,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物质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总结溶解现象的本质。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2.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人们常用它消毒、防腐 或漂白。但是高锰酸钾浓溶液或结晶还具有腐蚀性, 接触皮肤会使皮肤变黑,吸入人体会引起呼吸道损害。 溅落眼内,会刺激眼结膜。
注意:我们在使用高 锰酸钾时一定要小心谨 慎,不要吸入到鼻腔, 接触到皮肤,还要防止 高锰酸钾进入眼中。
否)。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 怎样溶 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 怎样溶 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过滤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 怎样溶 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 壁。 二低:滤纸上沿低于 漏斗口,溶液液面低 于滤纸上沿。 三靠:原液杯口靠在 玻璃棒上,玻璃棒靠 在漏斗三层滤纸面上 ,漏斗底端的三角形 出液嘴长的的一端靠 在滤液杯壁上。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 怎样溶 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仔细观察搅拌后物质的状态,观察分布是否均匀; 3.静置烧杯,在心中默数60个数后观察有无沉淀; 4.对混合液体进行过滤,并仔细观察能否进行分
离(只需要过滤一部分混合液体); 根据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二(答案统一用是或
否)。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 怎样溶 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物质在水中是 怎样溶 解的 教科版 (14页PPT)
实验步骤: 1.在小烧杯中倒入半杯水,将纸包中的少许物质
(食盐、沙子、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2.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
仔细观察搅拌后物质的状态,观察分布是否均匀; 3.静置烧杯,在心中默数60个数后观察有无沉淀; 4.对混合液体进行过滤,并仔细观察能否进行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的相关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溶解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溶解的微观过程和溶解度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逐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掌握溶解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溶解的相关概念。

2.教学难点:溶解的微观过程,溶解度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的兴趣,导入新课。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溶解的微观过程和溶解度的概念。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溶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展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同时在旁边标注溶解的特点和条件。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练习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况,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能运用溶解能力的大小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沙子、食盐、糖、水、烧杯、玻璃棒等。

2.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反思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反思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

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

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

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

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活动中我重点说说对高锰酸钾的过滤,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面粉、沙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高锰酸钾是不是也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这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滤的方法,由于器材和时间的限制,我采取了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过滤实验。

尽管他们过滤时显得很笨拙,少数还出现了失误。

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把一大勺高锰酸钾一下子就倒进水里,整杯水一下子就变紫了,导致这个过程观察不清楚。

还有的学生没等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就急于搅拌,在描述看到的现象时也不够准确。

一些小组在观察完现象时没能及时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不够紧凑。

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

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面粉和沙不能溶解在水中。

2.面粉和沙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透明、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2.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3.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4.液体之间的溶解过程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的快与慢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3.(1)在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汽水静止时瓶内没有气泡,摇晃后瓶内有气泡产生,在摇晃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

(2)慢慢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发现有气体逸出;再往回推活塞,气泡不见了,即重新溶解在水中。

4.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5.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①增加水温②搅拌③将水果糖碾碎四、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1.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量简、烧杯、搅拌棒、1袋食盐、天平、小匙、透明玻璃杯等。

3.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方法①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倒人透明玻璃杯中。

②用天平把食盐分成2克一份,准备若干份。

③将食盐一份一份地放入玻璃杯中,待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添加第二份,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④记录添加食盐的份数,完成实验记录单。

4.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5.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PPT课件(6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PPT课件(6篇)
实验计划 实验主题: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 我的猜测: 相同条件:同样多的水、每份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同时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加食盐,一杯加小苏打 实验方法:水50毫升/杯,食盐和小苏打各20克,每2克一份事先分好。
每次加入水中的食盐和小苏打数量一样多,充分搅拌,等 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全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直到不能 溶解时,记录加入的份数,再进行比较。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观察一瓶未开启的汽水或 苏打水。摇晃一下汽水瓶,会 有什么现象出现?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 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 皮塞封住管口。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 慢慢地往回推,反复2次~3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
实验步骤:(1)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 均分成8小份。
盐 小苏打
(2)在两个烧杯中各盛50毫升的水。
(3)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小份食盐和一小份小苏打,并且 进行搅拌,等到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并 搅拌。直到食盐和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再在实验记录表中分别 记下加入的份数。
.
二、判断题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样的。 ( ×) 2.100克水中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相同的。( × ) 3.在同样多的水中加入白糖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弱( × ) 4.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 )
三、简答题 1.轻摇一下装满可乐的可乐瓶,在拧开瓶盖时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有气体喷出,水中产生很多的气泡,因为可乐中的气体是通过 加压的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动物和植物都需要氧气,它们之所以能活在水里是因为什 么呢?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的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2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的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2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物质在水中是如何理解的教课目标科学看法:溶解是指物质平均地、稳固地分别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别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经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一样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差别和特色。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认真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课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色教课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教师准备:一瓶高锰酸钾、一个小勺、 4 个烧杯、一个过滤漏斗、一根搅拌棒、一个装水的水槽学生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 4 个烧杯、一个装水的水槽、一根搅拌棒、一小包高锰酸钾、一小包食盐、一小包面粉、一小包沙、记录单教课过程(一)发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熟习食盐吗?生:熟习师:自然熟习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用它,在课堂上我们会用到食盐,在生活中也常常用着它,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会用食盐做什么呢?生:炒菜、烧汤师:那在烧汤时,我们还看得见盐吗?生:看不见了师:食盐去哪儿了呢?生:溶解了师:那么食盐溶解的过程你看得见吗?为何?生:看不见,由于水和食盐都是无色的。

师:同学们思虑一下,食盐的溶解过程是如何的?(想象一分钟)今日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

(板书课题)为了清楚地观察到溶解现象,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二)探究新知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师:(取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

人们常用它来给厨具消毒、实验室里用来作氧化剂和制取氧气,拥有必定的腐化性。

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由于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因此在取时不可以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溶解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溶解

2.高锰酸钾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 和水的变化,认识溶解过程。 实验器材:烧杯、水、玻璃棒、高锰酸钾、小勺
实验操作:(1)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 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2)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3)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再进行观察讨论。
是否溶解
面粉 沙
能否看见颗粒


分布是否均匀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能

是否溶解


食盐 否 是 否 否

高锰酸钾
否 是 否 否 是
实验结论: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面粉和沙没有溶解。
你对溶液又有了哪些认识?
2.对溶液的再认识
如果物质能够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 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说明它在 水中能够溶解;反之则在水中不能溶解。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与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不相 似的是( B ) A 白糖 B 面粉 C 咖啡粉
2.( BC )能溶解在水中,( AD )不能溶解在水中。 A 沙子 B 酒精 C 味精 D 铁屑
三、填图题,在下图中填入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异同
高锰酸钾
能看到溶解的全 过程,溶液由无 色变为紫红色。
颗粒慢慢 消失在水 中,形成 均匀稳定 的溶液。
食盐
只能看见颗 粒慢慢变小, 溶液始终是 无色透明状 态。
四、下图是观察比较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记录,在空白处填空,并回答问题。
面粉 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自学评价单教师寄语: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精彩与智慧!设计人:四年级科学备课组班级:组名:姓名:时间:【自学目标】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我先学】用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设计一个溶解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谈谈你自学后的收获与疑问。

收获:疑问: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组长评价:《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合学评价单教师寄语:大家的智慧更显智慧!设计人:四年级科学备课组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合学目标】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我们一起学】一、通过观察食盐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并做好记录。

二、我们利用教科书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验证气体溶解在水中的实验。

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展学评价单教师寄语: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精彩与智慧!设计人:四年级科学备课组班级:____组名:____姓名:____时间:【展学目标】.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我们来展示】辨一辨1.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实验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b9266106410 www.jianshu.co m/p/f19b 57dfe2f 8 /p/e6a22a1e5bff www.jianshu.co m/p/9b9f 96cbe4 55 /p/64b2c7595aa6 www.jianshu.co m/p/e98 263669f 9c /p/910e270167b2 /p/aa67957a0c6b /p/c59315601694 /p/c6e73f28c563 /p/fc550ad20d6e /p/a086f6a9aa11 /p/ee0dc9b2bebe www.jianshu.co m/p/dbaf 7983cd f7 /p/709601d4dba3 /p/04990a2f746c /p/88c 57fd3900c /p/0453c624b6b5 /p/add1f9004610 www.jianshu.co m/p/7a0f b31210 6c /p/4a0bcc08d79a /p/d372e9a94e6d /p/e2adad1ed190 /p/4a1c37331d70 /p/80d5ee5fe9cc www.jianshu.co m/p/e70f ca5950 c2 /p/cac 8e171340c /p/c8d04c473ae4 /p/b695987bd172 /p/525bf764ba88 /p/b2f41f4dc034 /p/4f6853e8fc c1 /p/a32bb013be54 www.jianshu.co m/p/296f 00651f 15 /p/8bdbf85990c4 /p/04c c55292c0e /p/4fcdcda07d82 /p/2d9bad8881d7 /p/75be552a8d4b /p/80c 422983c05 /p/89159731864a www.jianshu.co m/p/d3ff 790ec1f e /p/36f7c3d694df /p/a064dd2a11ff /p/b025836197a5 /p/2e8cdf4c43c0 /p/77c ac04e91b8 /p/1271085bbb08 /p/05754229bebc /p/ba5e87b66031 /p/0126cb01c 514 /p/54ad19434ed9 /p/40c 84831c 9b5 /p/db50f78c4655 /p/60473cfcd211 /p/654705dfdc 1c /p/d61c400803fb /p/6ac ce1c3ddfd /p/af6558b96c 29 /p/6652aa15927f /p/fd55b2ac8e19 /p/1e8081a0fee3 /p/8c80fc37b2c6 /p/5ce4bed5a826 /p/2a96797ac 7fc /p/ae9e77da86b3 /p/3223b00eb27a /p/c2760b56c 43d /p/3b55d09a533b /p/f573dd6c9d75 /p/8ef93f531252 /p/6ad8700ad5e5 /p/95f742de7d05 /p/6881f751fb43 /p/d7f8c8f1e931 /p/0c37381a3a43 /p/3afb298be7e4 /p/ca0d2d32f87a /p/2e47ee8d2cd7 /p/3be29f3645b7 /p/59a4f5c3fc c9 /p/6f7bf5c1d2a8 /p/403d9cbba083 /p/04bd0e1d5672 /p/cabab66df9d1 /p/7b3a9ffeead4 /p/eb270b9cf3fe /p/ed66bdc11ee1 /p/dc5445fbc8c1 /p/27f59ca46e13 /p/edc 8a2b3b838 /p/d22cb0972e25 /p/25a2b2067bf5 /p/b92914149ceb /p/3cb3af3f6933 /p/f68110fb3d1d /p/476266faf682 /p/1177d02436a7 /p/11e54f65e831 /p/36bd57aa0ce5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3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4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5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6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7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8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9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0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1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2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3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4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5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6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7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8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9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30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31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32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33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3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4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5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6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7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8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9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0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1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2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3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4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5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6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7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8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19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0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1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2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3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4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5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6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7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8 /plus/html/articl e_list.php?title= yes&keywor d=&webtitle=&page=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