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4.4月相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优质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优质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优质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课《月相》,依据浙教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主要涉及教材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详细内容围绕月相的概念、成因、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能力,使其能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3. 引导学生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激发他们对地球宇宙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以及月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月球模型、地球模型和手电筒,模拟月相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月相的概念及成因(2)月相的变化规律(3)月相与潮汐的关系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观察月相,以及如何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日期。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月相变化图,填写观察记录表,并尝试画出月相变化过程。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成因2. 月相的变化规律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变化规律。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并说明月相变化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探索地球宇宙现象的奥秘。

推荐阅读《探索宇宙》等科普书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月相变化规律3. 例题讲解中的月相观察方法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

通过模拟月相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月相变化,从而加深对月相概念的理解。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一、聚焦教材1.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

月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本身以及一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2.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天,称为,每个月的朔为农历的,望为—或,农历的初七、初八为,二十二、二十三为。

二、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3.如图所示,2021年5月26日,我国一些地区观察到了“超级月亮”景观,它还有个别致的名称叫“超级粉红月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天杭州地区昼夜等长B.月球表面的暗区是平原和盆地C.“超级月亮”是由于当天月球体积变大了D.看•到“超级粉红月亮”是因为月球的大气层反射粉色的光4.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是()①月球是一个球体②月球本身不发光③月球绕地球运动④月球相对地球、太阳位置的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2021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观察月相的模拟实验,完成该活动的下列有关操作中,错误的是()A.小球应沿ATH逆时针方向移动B.在移动小球的同时,灯光也随之转动C.记录的是观察到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D.若没有灯光,可用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代替6.(2020七下♦下城期末)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农历初八)成功发射,并顺利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三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相关的科学试验。

这一天,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最接近于()7.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周六,中秋节)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

如图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沿甲T乙T丙T丁绕着太阳公转,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中的,当晚的月相是_(填月相名称)。

8.读“月相示意图(阴影表示暗部)“,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所示月相的名称。

A.;B.;C.;D.O(2)在一个农历月中,上述月相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填字母)。

(3)上图月相图与下图中的日、地、月位置关系一一对应,请在括号中填出。

MNOPA-;B-;C-;D-三、B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9.(2020七上啷州期末)在时间单位中,1公历年约365天,1农历月约30天,1天有24小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精品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精品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4 月相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章“月相”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第四至六节,详细内容包括月相定义、月相变化原因、月相观察方法以及月相与潮汐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月相概念,掌握月相变化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能力,解月相与潮汐联系。

3. 激发学生对天文学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原因,月相与潮汐关系。

2. 教学重点:月相定义,观察月相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挂图。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月球模型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月球是如何围绕地球旋转,月相又是如何产生。

2. 例题讲解:(1)什是月相?(2)月相变化原因是什?(3)如何观察月相?3. 随堂练习:(2)让学生观察月球模型,画出不同月相形状。

4. 讲解月相与潮汐关系,通过挂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六、板书设计1. 月相定义2. 月相变化原因3. 观察月相方法4. 月相与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相定义及其变化原因。

(2)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月相变化,画出月相图。

2. 答案:(1)月相是指月球在绕地球旋转过程中,从地球上看到月球被太阳光照亮形状。

月相变化原因是月球绕地球旋转,同时地球绕太阳旋转。

(2)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概念和变化原因掌握较好,但对月相观察方法掌握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持续观察月相,解月相与季节关系。

(2)探讨月相与潮汐对人类生活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特别关注教材章节和详细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月相知识。

特别是第四至六节内容,不仅包含月相基础知识,还涉及月相与潮汐关联,这是学生理解难点,也是我教学中重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4 月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页的“月相”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种类及其对应的日期、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的种类及变化规律。

2. 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理解地球、月球运动对月相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重点:月相的种类及其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投影仪、月相变化图。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笔记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月球仪和地球仪展示月相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月相?月相的种类有哪些?(2)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如何?3. 随堂练习(1)请学生根据观察,绘制一个月相变化图。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4. 知识讲解(1)讲解月相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种类及其变化规律。

(2)阐述月相变化的原因,解释地球、月球运动对月相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种类及变化规律。

2. 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地球、月球运动与月相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相的概念及种类。

(2)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3)观察并记录一个月相变化过程,绘制月相变化图。

2. 答案:(1)月相是指月球在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位。

月相种类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2)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运动,同时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位不断变化。

(3)月相变化图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解释月相变化原因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名师导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 月相

名师导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 月相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 月相学习指要一、知识要点1.月相是指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月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以及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月相的变化周期为29.53天,接近于农历的l个月。

3.根据月相的形状可以大致判断当天的农历时间。

月相变化与农业生产、天气、潮汛、航空等有关。

二、重要提示1.月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相同,所以月球正对着太阳的一面一直没有变化。

虽然我们所看到的月相在不停地变化,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月相只是月球正对太阳一面的一部分。

2.区别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上上上西西”是指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的西侧天空,而且是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

“下下下东东”是指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的东侧天空,而且是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

科学广场林肯妙用“月相”洗冤情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不仅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据传,林肯在年轻时曾经当过律师,有一次他利用自己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为一个贫苦农民洗清了不白之冤,从而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青年农民被指控谋财害命。

林肯以律师的身份查阅了这个农民的全部案卷,感觉其中的某些细节不尽真实。

开庭审理时,原告的证人一口咬定是被告所为,原告的证人是这样陈述的:“在那年的10月18日晚上11点钟,我正好站在一个草堆的后面。

我亲眼看见有一个青年人,在草堆的西边大约30米的一棵大树旁作案。

因为那天晚上的月亮非常明亮,所以月光照清了被告的脸庞,我敢断定作案人就是他!”那位叫阿姆斯特朗的被告听后大怒,但是纵然他有一千张嘴也难以说清楚。

此时,林肯从容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当庭宣布这个证人的证词完全是编造出来的。

接着林肯说出了其中的原委:“l0月18日那天晚上的月相正好是上弦月,也就是说月球只露出了半个脸。

晚上ll点钟的时候月球已经西沉下去了,因此就不会有月光了。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章,主题为“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二部分“月相及其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月相与潮汐关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月相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基本概念:介绍月相的概念,解释月相形成的原因。

3. 实践探究: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规律。

b. 观察实验:利用月球仪、手电筒等教具,模拟月相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月相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月相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拓展延伸:介绍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相互联系。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形成原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月相形成的原因。

b. 描述月相的变化规律。

c. 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a. 月相形成的原因: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导致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相形状不同。

b. 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循环往复。

c. 月相与潮汐关系:月相变化影响潮汐大小,如满月、新月时潮汐较大,上弦月、下弦月时潮汐较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4 月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页的“月相”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月相的定义,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掌握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学习如何观察月相。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2. 掌握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能够正确描述月相变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图。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地球模型、一个月球模型、一个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变化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月相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月相是什么。

b. 使用地球模型、月球模型和手电筒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月相变化的原因。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月相变化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规律4. 月相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a. 描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b. 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和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教学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月相变化,进行月相观察记录,进一步了解月相与人类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

2. 实验操作的理解和运用。

3.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1. 月相变化周期: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为29.53天,即一个朔望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4 月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页的月相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月相的定义,探究月相的形成原因,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并通过观察和实践,区分不同阶段的月相。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定义,理解月相形成的原因。

2. 掌握月相变化的基本规律,能够识别不同阶段的月相。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月相形成的原因,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重点:识别不同阶段的月相,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卡片。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手电筒、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为什么会“变脸”。

2. 例题讲解:讲解月相的定义,演示月相形成的原因,解释月相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用地球模型、月球模型和手电筒模拟月相变化过程。

4.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月相变化的四种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5.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夜晚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并尝试识别不同阶段的月相。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定义2. 月相形成原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不同阶段的月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夜晚的月亮,记录连续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并尝试分析其变化规律。

2. 答案:月相变化规律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月相知识。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对天文学产生兴趣,开展课外观察活动,了解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中关于月亮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和设计。

2. 例题讲解中月相形成原因的演示和解释。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4 月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讲“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5章第4节“月相的变化”,通过学习月相的成因、月相的变化规律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月相现象,并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月相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月球仪,引导学生观察月相。

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月相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月相变化。

(2)分析月相变化规律,解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3. 随堂练习(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4. 小结与拓展(2)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成因2. 月相的变化规律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月相,记录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并分析其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掌握较好,但在月相与潮汐关系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天文现象,如日食、流星雨等,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

2. 月相与潮汐关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拓展。

一、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1. 以月球仪和地球仪为教具,现场演示月相变化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月相的形成。

3. 通过实例讲解,解释月相变化与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之间位置关系的变化。

二、月相与潮汐关系的理解1.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月相与潮汐的内在联系,如月球引力对地球海洋的潮汐力作用。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讲《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月相与月球运动”,详细讲解月相的成因、月球的公转与自转、月相变化规律等;第二章“月相与我们的生活”,探讨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以及月相在农业生产、渔业捕捞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成因、月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理解月相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月相相关的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成因的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

教学重点:月相与月球运动的关系,月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剪刀、胶带等,用于制作月相变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新课导入:讲解月相的成因、月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月相变化模型,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过程。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月相变化规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月相变化规律和应用的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成因2. 月球运动公转自转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生活七、作业设计a. 为什么新月和满月之间间隔约29.5天?b. 为什么潮汐与月相有关?2. 答案:a. 因为月球的公转周期约为29.5天,所以新月和满月之间间隔约29.5天。

b. 月相变化会影响海洋潮汐,因为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会影响海洋水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巩固;2. 学生在制作月相模型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月相变化规律;3. 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1. 了解月相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2. 探讨月相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讲,主题为“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地球和宇宙》的第五节“月相和潮汐”,着重探讨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天文望远镜、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不断变化?”2. 新课导入:讲解月相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

a. 通过地球仪、月球仪演示月相变化过程。

b. 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记录月相变化。

a. 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个月相周期。

b.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形状、时间、位置等信息。

4. 例题讲解: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讲解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月相变化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形成、变化规律。

2. 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月亮,记录一个月相周期内月亮的形状变化。

b. 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解释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2. 答案:a. 月相形状变化: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b. 月相变化原因: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概念、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观察活动的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月相与人类生活、天文观测等方面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彩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彩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课《月相》,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地球和宇宙》的第五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周期性及其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观测月相,并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原因、规律及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月相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提问:“月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 例题讲解: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月球仪等教具理解月相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观测到的月相现象。

4. 知识巩固:通过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和月球仪,模拟月相变化,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月相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的周期性4. 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月亮一个月内的变化,记录月相,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分析月相变化规律,解释变化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变化原因和规律,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推荐阅读关于月相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变化,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4 月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讲“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观察和记录、月相与潮汐的关系等。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第五节“地球和月球”的第二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月相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3. 使学生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拓展知识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教学重点:月相的观察和记录方法,以及月相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演示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图工具、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地球仪和月球仪,展示地球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月相?月相是如何产生的?(2)月相变化有哪些规律?如何观察和记录月相?(3)月相与潮汐有什么关系?3. 随堂练习(1)月相变化的周期是多少天?为什么?(2)在我国,哪些节气的月相最为明显?(3)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是什么?4. 知识拓展介绍月相与农业、渔业的关系,以及月相观测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定义和产生原因2. 月相变化的规律3. 月相观察和记录方法4.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并记录本月份的月相变化,绘制月相图。

(2)分析月相变化对潮汐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 答案:(1)月相图见附件。

(2)月相变化会影响潮汐的大小和潮位,如满月时潮汐较高,新月时潮汐较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掌握月相的概念和变化规律,观察和记录月相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月相与生活的关系,如农业、渔业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的原因及规律2. 月相观察和记录方法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操作一、月相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月相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相对位置变化造成的。

4-4月相(讲义)-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浙教版)(原卷版)

4-4月相(讲义)-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讲义(浙教版)(原卷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4节月相【知识点分析】一.月相1.月相是人们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即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2.月相的变化周期是指从新月开始,经上弦月到满月,再从满月经下弦月到新月的过程。

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月相的变化周期是制定日历中的农历部分依据。

3.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二.月相与日、地、月三者关系及对应日期日、月、地相对位置形状三.月相变化规律1.记忆分析: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天空,月面的西侧半边明亮。

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天空,月面的东侧半边明亮。

2.规律原理:(1)月球公转周期为30天。

一天24小时,平均每天晚50分钟左右升起和落下。

(2)初一新月早上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晚上不可见月亮。

十五终夜可见。

四.描写月相的古诗1.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幸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峨初月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3.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确是------上弦月4.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5.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6.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满月7. 客岁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满月8.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

恋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满月9.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满月10. 《半夜吴歌(秋歌)》;“彼苍有月来几时?本人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成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满月1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满月12. “江干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类似。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4月相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4 月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页,主题为“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周期性及其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月相变化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月相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周期性。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及其观察、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过月亮的变化吗?月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2. 讲解月相概念:介绍月相的定义,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3. 例题讲解:以某个月的月相变化为例,讲解月相的周期性及其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月球仪,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月相,并分析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的周期性4. 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5. 月相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分析其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并解释其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掌握月相的概念,能否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观察、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月相与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联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周期性。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月相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月相周期性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4. 随堂练习,分组观察月球仪,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月相。

5. 作业设计,观察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含详细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含详细答案)

4.4月相1. 当我们观察上弦月时,以下事物可信的是( )A. 观察时大约为初七、初八B. 上半夜出现在东半部的天空C. 黎明前见于西半部天空D. 再过一星期可观察到蛾眉月2.某天晚上,小金在天空中看见一轮满月。

此时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图正确的是( )3. 下列关于月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月相变化是月球形状在变化B. “月有阴晴圆缺”,说明天气条件的不同产生了月相变化C. 月相是月球表面的起伏状况的表现D. 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视形状4. 下列不是产生月相的原因的是()A.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B. 地球饶太阳运动C. 月球饶地球运动D. 月球本身不发光5. 我们在地球上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因为( )A. 月球并不做自转运动B. 月球自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C. 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D. 以上都错6. 当满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A. 日地在月球的同侧B. 日地在月球的两侧C. 月球在太阳的北侧D. 月球在太阳的南侧7. 月相变化的原因是()①月球本身不发光②月球自转③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A. ①②③B. 只有①②C. 只有②③D. 只有①③8. 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四种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9. 14.某天晚上,小金在天空中看见一轮满月。

此时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图正确的是()10. 如图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其中表示新月的是()A.①B.②C.③D.⑤11. 从农历初一到二十二,月相变化的情况是( )A. 月面面积从小变大,再变小B. 月面面积不断变大C. 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早D. 月面总是西边亮12. 下面是一张日历的内容:“2005年11月23日乙酉年鸡十月大廿二星期三”,则这一天出现的月相与下列哪句诗所表示的月相相似的?()A.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B.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13. 一个月中,从图甲的月相到图乙的月相,大约需要的天数为()A. 7~8天B. 15~16天左右C. 23~24天左右D. 30天14. 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2013年4月28日,发生了土星“冲日”现象。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讲《月相》,依据浙教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月相的定义与形成原理,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月相与海洋潮汐的关系,以及月相观测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能力,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3. 使学生了解月相与海洋潮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形成原理,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月相与海洋潮汐关系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挂图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手电筒、白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2. 新课导入:讲解月相的概念,分析月相形成原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月相观察实践活动,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月球,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月相变化规律,讲解月相与海洋潮汐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月相变化图,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月相概念2. 月相形成原理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海洋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绘制月相变化图。

2. 答案:月相变化图,标注各阶段月相名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提高课堂实践活动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月相与农业生产、渔业捕捞等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2. 月相与海洋潮汐关系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一、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1. 月相形成原理: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形成不同的月相。

2. 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新月。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课件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课件

浙教版科学七下44《月相》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页《月相》一节。

主要内容涉及: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观察方法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第一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四节《月球与月相》。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使学生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观察方法。

难点: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手电筒、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月相的概念,使用地球模型和月球模型演示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实践:分组进行月相观察活动,学生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月球,观察并记录不同月相。

4. 例题讲解:分析月相图,讲解月相变化规律。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回答相关问题。

7. 拓展:介绍月相与潮汐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观察方法4.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变化规律。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画出月相变化图,并简要说明月相变化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观察方法。

课后反思如下: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课堂拓展部分可以增加月相与潮汐关系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关系。

3. 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的原因2. 月相观察方法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观察和例题讲解一、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太阳光照射月球的角度不断变化。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品课件4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品课件4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44《月相》精品课件4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讲《月相》中深入探讨月亮奥秘。

依据浙教版教材内容,我们将详细学习月相形成、月相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地球和月球》中第4节。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 描述月相形成过程及变化规律。

2. 解释月相变化与潮汐现象之间联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天文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理解以及月相与潮汐关系解释。

教学重点:月相形成过程及其与地球、月球运动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笔、剪刀、胶带等,用于制作简易月相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提问:“同学们,你们晚上抬头看天,会发现月亮形状在不断变化,这是为什?”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月相变化好奇心。

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在学生理解月相形成原理后,我会给出一些关于月相变化规律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4. 知识拓展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探讨月相与潮汐关系,通过实例讲解潮汐现象成因。

六、板书设计1. 月相定义与形成过程2. 月相变化规律3. 月相与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月相形成过程。

(2)根据观察,绘制一个月相变化图,并解释其变化规律。

(3)简述月相与潮汐关系。

答案:(1)月相是月亮在地球上观察到形状变化,主要是由月亮绕地球旋转,以及地球绕太阳旋转所导致。

(2)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这是由于月亮绕地球旋转,使得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月相与潮汐关系:月相变化导致月球对地球引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潮汐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反思学生对月相知识掌握程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月相,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天文学其他知识,拓展他们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月相
——雅文教育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形成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我们见到的月光其实是太阳的反射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地球上的观测者所看到的、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却发生着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不同月相的月亮出没时刻表
月相变化规律
上弦月下弦月
上(弦月)下(弦月)
上(半月)下(半月)
上(半夜)下(半夜)
西(边天)东(边天)
西(边亮)东(边亮)
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
出现在西侧的天空,出现在东侧的天空,
是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

是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