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离线作业及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 2014秋第三次在线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 2014秋第三次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 德育方法,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为完成德育任务所采用的各种()的总和。
A. 方式和手段B. 技能和技巧C. 艺术和理论D. 模式?正确答案:A2. 德育目标管理不仅是指依据德育目标进行管理,还包括规划、确定各工作阶段的德育目标,把德育目标()。
A. 具体化B. 渗透化C. 陶冶化D. 全面化?正确答案:A3. 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养成()能力。
A. 自我监督的B. 自我教育的C. 自我评价的D. 自我提升的?正确答案:B4. 目标的确立应根据教育目的,要符合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
班集体的目标必须体现马卡连柯说的()原则。
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使学生看到前途和充满希望。
A. “深入浅出”B. “最近发展区”C. “前景路线”D.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正确答案:C5. 在活动的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教育或教学都是指()的对人给予实际影响或培养活动,在这里,教学被说成教育,教育被说成教学,教育和教学被作为了同一语。
A. 主观进行B. 客观进行C. 本质进行D. 主客观相结合?正确答案:B6. 从德育的角度来谈管理,不完全是一般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而是指学校进行德育时应使用的管理方式,即为使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所采取的()。
A. 教育性的措施B. 管理性措施C. 强制性措施D. 自主性措施?正确答案:B7. 在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自我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通过他们的“慎独”“内省”,不断巩固和发扬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消极因素。
A. 内在需要B. 外在需要C. 外在要求D. 任务?正确答案:A8. 德育目标管理不仅是指依据德育目标进行管理,还包括规划、确定各工作阶段的德育目标,把德育目标()。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的()。
A. 知识教育B. 思想教育C. 道德教育D. 技能教育答案:C2.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A. 学习能力B. 创新能力C. 道德品质D. 专业技能答案:C3. 德育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以身作则D. 强制灌输答案:D4. 德育的实施方式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答案:D5. 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 道德规范B. 法律知识C. 社会公德D. 个人修养答案:B6. 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B.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C.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D.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答案:B7. 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是()。
A. 成绩考试B. 行为观察C. 心理测试D. 问卷调查答案:B8.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
A. 严格要求学生B. 放松对学生的管理C. 以身作则D. 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答案:C9.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
A. 被动接受B. 主动参与C. 抵制教育D. 忽视道德规范答案:B10.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应该()。
A. 完全依赖学校教育B. 积极参与C. 忽视家庭教育D.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德育的实施途径包括()。
A. 课堂教学B. 课外活动C. 社会实践D. 家庭教育E. 所有选项答案:E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以身作则D. 强制灌输E. 寓教于乐答案:ABCE3. 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
A. 道德规范B. 法律知识C. 社会公德D. 个人修养E. 所有选项答案:E4. 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B.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C.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D.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E.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答案:BCE5. 德育评价的方式包括()。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_5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非独立的德育过程指那些“为了德育”而专门组织的有明确德育主题的教育。
()A、错误B、正确2.心理问题原本不是德育的内容,因为心理本身不是价值问题,但心理与德性问题一旦集中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上,则难以把它们分开。
一方面心理是品德内化的机制。
另一方面,心理又作为德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反映着品德的真实程度和水平。
()A.正确B.错误3.品德的培养确实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人成长、生活所需要的多种德性和德行问题,但其中并不包括人成长生活中的意义问题。
()A、错误B、正确4.汉代的董仲舒被称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当时为社会谋化政治时,曾讲到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告诫统治阶级要把教化民俗作为头等要务。
这里的“教化”,指的也是对人进行()。
A.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B.养成教育C.智慧培养D.礼仪行为培养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这样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在他看来,“教育”和“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A.信仰B.思想品德C.宗教情感D.爱智慧6.在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中,生物因素是()。
A.生物前提B.决定性因素C.主导性因素D.动力性因素7.心理咨询法是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的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A.思想障碍B.心理障碍C.意义障碍D.理论障碍8.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方法的有效性,整体上应注意的问题有()。
A.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引导的思想作指导B.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好制约方法有效性的因素C.要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D.要重视和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9.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10.因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总是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其内容的主体。
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 2014秋第一次在线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 2014秋第一次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 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A. 提高品德认识B. 激发品德发展动机C. 陶冶品德情感D. 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正确答案:B2. 实践证明,各方面对德育目标的认同感越高,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就越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教育对象来说,目标的认同感意味着要努力把德育目标转变为受教育者的A. 自我要求B. 自我追求C. 自我认证D. 自我体验?正确答案:A3. 广义的德育目标是指对德育活动既具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要求的目标领域,具体表现为含有层次结构的A. 目标要求B. 目标系列C. 目标层次D. 目标领域?正确答案:B4. 关于德育工作者的劳动表述正确的是A. 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的劳动B. 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生产社会精神产品的劳动C. 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思想道德再生产的劳动D. 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文化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劳动?正确答案:C5.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德育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A. 灌输B. 内化C. 传授D. 传递?正确答案:B6. 德育价值能不能实现,德育地位能不能保证,是与人们的认识及()是分不开的。
A. 实际努力程度B. 观念C. 所持有的德育理念D. 生活经验?正确答案:A7. 德性是社会和谐与文明得以保持的A. 内在源泉B. 外在源泉C. 外在保证D. 强制保证?正确答案:A8. 在现在的“德”或“德性”的讨论中,还有人提到“他我之德”和“自我之德”,“社会之德”和()。
A. “个体之德”B. “个人之德”C. “常德”D. “私德”?正确答案:B9. 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竹简、绢帛的出现,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的出现并引进教育,运用于德育。
2014春东师德育原理在线作业答案
B. 从其作用和功能上来解说德育
C. 从其内容上来解说德育
D. 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解说德育
正确答案:C 满分:3 分 得分:0
5. 在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中,生物因素是()。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6.
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在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
B. 非计划性的内容
C. 非正规性内容
D. 时事性内容
正确答案:B 满分:3 分 得分:0
8.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孝也。育,养子使其作善也。”其中昭然以示的是
A. 德育意蕴
2014春第一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65.5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得分:15V 1.
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个体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低级到高级,从( )发展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价值要素系统、心理要素系统及行为要素系统相互间的组合有多种多样,内在的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品行的表现千差万别,有其程度和水平的不同。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得分:2
2.
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德育目标总是带有综合性,进而在德育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一般不会对德育目标进行程度和水平上的再选择,提出本校(或本班)的具体德育目标。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5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由于在教育实际中教育爱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表现出来的,所以常常有人把教育爱称为教师爱。
A.执教行为B.教育方法C.教育观念D.教育理论2.德育问题,即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品德教化现象。
德育现象,即德育现象中各种各样的关系及其矛盾的表现。
()A.错误B.正确3.本书的编写者认为,当代德育内容的建构,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是()。
A、传统与现代B、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C、“一元”与“多元”D、“绝对”与“相对”问题4.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即“五爱”教育;德育即“五讲四美”教育;德育即指对学生进行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等以上几种定义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是从哪个角度对德育的内涵进行界定的?()A、从其目的上来解说德育B、从其作用和功能上来解说德育C、从其内容上来解说德育D、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解说德育5.德育中的各种精神因素对人的不断影响和熏陶,还会使人产生正确、健康的精神需求,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并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到精神生活充实、幸福。
()A、错误B、正确6.终极性和发展性目标各有不同的特点,终极性德育目标是系列教育后的最终结果,对实际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的意义和指针的意义。
()A.正确B.错误7.关于德育工作者的劳动表述正确的是()。
A、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的劳动B、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生产社会精神产品的劳动C、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思想道德再生产的劳动D、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文化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劳动8.德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德育,对于需要它的主体(人和社会)所具有的()A.特点B.功能属性C.内涵D.性质9.班主任作为教师,其任务与一般教师的任务有共性,但是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还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具体包括哪些任务?()A.组织任务B.管理任务C.协调任务D.教育任务10.学校所开设的每一门课虽然都有独自的专业特点和教育任务,但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思想性、道德性、情感性、价值性、智慧性、审美性等,这是陶冶启迪学生品德,培养学生品德不可忽视的。
《德育原理》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德育原理》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德育原理:德育原理是对道德教育的规律性认识,研究德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原则和评价等问题,旨在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由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增长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揭示了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
.榜样示范法: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或家长通过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或自身行为作为榜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是否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包括对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
.道德内化: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稳定的个人道德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二、填空题:.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五育体系。
答案:智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孔子提出的"答案:以德为先“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主张德育应与紧密结合。
答案:现实生活.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体可分为、基本道德品质养成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三个层次。
答案: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运用进行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答案:集体主义教育三、单项选择题:.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A. 华生B.科尔伯格C.斯金纳D.弗洛伊德答案:B. 科尔伯格.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 社会实践活动B.各科教学C.班主任工作D.校园文化活动答案:B. 各科教学."寓德育千教学之中,寓德育千活动之中,寓德育千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千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千管理之中。
”体现了德育实施的哪种原则?A. 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整体性原则答案:D. 整体性原则.关千德育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德育过程是单向影响过程B. 德育过程只需要外部条件的影响C.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D. 德育过程不需要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参与答案:C.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下列属千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的是:A. 正义感B.责任感C.荣誉感D.羞耻感E.以上都是答案:E. 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德育方法主要包括:A. 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品德评价法E.陶冶教育法答案:A B CDE.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 家庭环境B.学校教育C.社会文化D.同伴交往E.个体主观能动性答案:A B CDE.德育的功能包括:A. 社会功能B.个体功能C.发展功能D.认识功能E.教育功能答案:A B CD (注:教育功能已包含在个体和社会功能之中).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C. 受教育者内部思想品德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 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其现实道德面貌之间的矛盾E. 学校德育任务与家庭德育任务的矛盾答案:B.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五、判断题:.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的过程。
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 2014秋第二次在线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 2014秋第二次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 不符合中小学德育管理组织机构设置要求的是 ( )。
A. 从学校及其德育管理的整体出发B. 必须实行二级制结构系统形式C. 坚持效率原则D. 从实际出发?正确答案:B2. 在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自我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通过他们的“慎独”“内省”,不断巩固和发扬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消极因素。
A. 内在需要B. 外在需要C. 外在要求D. 任务?正确答案:A3. 选择设计陶冶学生的环境或情境,固然要体现()的特点,但不能没有目的性,不能脱离学生的精神世界。
A. 无言、无求、无形B. 教育性C. 艺术性D. 启发性?正确答案:A4. 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建立,关键在教师——特别是()。
A. 科任教师B. 班主任C. 大队辅导员D. 全体教师?正确答案:B5. 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 )。
A. 情感品质B. 意志品质C. 道德品质D. 行为品质正确答案:C6. 集体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班集体,当它的目标、纪律、舆论、风气等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言行产生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和()。
A. 强制作用B. 教育作用C. 启发作用D. 指导作用?正确答案:B7. 德育思想管理即指通过各种方式统一()德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掌握德育理论,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观念,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A. 班主任B. 全员C. 政教老师D. 学校管理人员?正确答案:B8. 集体舆论即好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具有很强的评价和()作用。
A. 协调B. 导向C. 教育D. 陶冶?正确答案:B9. 教学比其它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更具有时间上的经常性,内容上的丰富性,教育影响的自然性和育人作用的(),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A. 广泛性B. 深刻性C. 长期性D. 基础性?正确答案:A10. 健全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必要手段,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转化和教育学业不良、思想品德后进的个别学生的()。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1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从实际的表现来看,教育爱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方面。
A.感化价值B.陶冶价值C.和谐师生关系价值D.极力价值2.没有管理,学校教育的整体性、秩序性、统一性就不能得到有力的保证,教育和激励也难以在稳定有序的基础上更有效的进行,各种直接或间接不利于教育和激励的因素往往不能得到有利的排除或遏止。
()A、错误B、正确3.因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总是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其内容的主体。
德育与教育目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德育在整体教育中,最能本质地反映整体教育的社会性质,反映整体教育的发展方向。
()A.错误B.正确4.德育获得自己的概念始于()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5.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此种定义方式是基于对德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出发的。
()A.正确B.错误6.管理中的教育性强化,要善于使教育体现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管理工作的()。
A、全过程B、部分环节C、初始阶段D、最后阶段7.运用陶冶教育法,教育者应自觉、经常地用自身的人格、情感等去感化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能言传、言教,而且要善于身教、情教、德教。
()A.错误B.正确8.德育效益是通过德育过程来实现的,没有德育过程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德育效益。
()A.正确B.错误9.有了相应的德育意识,特别是较强的德育意识,往往能使人清醒地认识到德育的价值和战略意义,增强德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觉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A.正确B.错误10.人思想品德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多方面交往中形成的,所以认知性的德育毫无必要。
()A、错误B、正确11.心理问题原本不是德育的内容,因为心理本身不是价值问题,但心理与德性问题一旦集中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上,则难以把它们分开。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3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动作用能否发挥并不重要。
()A、错误B、正确2.品德内化是德育的目的,它是外在的社会价值因素与人内在心理相互结合的过程。
()A.错误B.正确3.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A.思想品德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B.应当循序渐进,拾阶而进C.坚持“百年树人”常抓不懈D.思想品德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4.简析体谅模式的利弊。
5.关于德育工作者的劳动表述正确的是()A.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的劳动B.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生产社会精神产品的劳动C.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思想道德再生产的劳动D.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文化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劳动6.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发展的多变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
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在客观上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做指导。
()A.错误B.正确7.把德育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认识,可概括为各育平等的教育地位观。
()A.错误B.正确8.丰富德育理论,提高德育理论的科学化水平需要做出的努力有()。
A、不拘已有的理论敢于冲破旧的理论束缚B、不拘就教育论教育的研究模式C、理论联系实际D、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德育理论和优秀的德育遗产9.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此种定义方式是基于对德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出发的。
()A.正确B.错误10.班主任作为教师,其任务与一般教师的任务有共性,但是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还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具体包括哪些任务?()A.组织任务B.管理任务C.协调任务D.教育任务11.德育过程构成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德育工作影响是很大的。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卷1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德育原理》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运用心理咨询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A、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B、应注意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C、教育者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D、教育者要善于从学生的各种行为(正当的和失当的行为)中分析了解学生心理2.从内容上看,在学校教学中,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
A、伦理性和文化性B、思想性和智慧性C、情感性和审美性D、价值性3.汉代的董仲舒被称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当时为社会谋化政治时,曾讲到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告诫统治阶级要把教化民俗作为头等要务。
这里的“教化”,指的也是对人进行()。
A.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B.养成教育C.智慧培养D.礼仪行为培养4.人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心理现象,总是含有()A.社会价值内容B.兴趣内容C.认知要求D.情感体验5.创业进取的精神已经被列为德育内容之一,是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内在意志力,是一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原因是()。
A、创业内含人的主动性和不断进取的内在意志力B、创业进取精神是人追求幸福及自身有所作为的内在特征C、社会越发展对人的创业进取精神要求更高了D、中小学生如果创业进取精神匮乏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6.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各种影响无不体现社会的要求。
德育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反映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来训练人的行为,指导人的社会化,它总是按照社会的委托引导着人的社会化方向,以至最终使教育对象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A、错误B、正确7.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虽没有随时受到惩罚的紧张和焦虑,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必要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强,学习行为常常受个人的兴趣爱好所支配,学习效果不是太好。
()A.错误B.正确8.德育途径管理主要是指不断拓宽和广泛开辟德育得以实施的渠道。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
《德育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简要回答1、德育目标具体化及其必要性?德育目标具体化是指把国家(或学校)总体德育目标分解成不同工作阶段,或不同工作部门所实现的各种具体目标。
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德育目标能否得以落实的关键。
因为总体德育目标往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缺少具体的操作性。
如果不把它具体化,则难以使之在各项工作中或德育工作不同阶段中得以真正落实,总体德育目标与本校实际工作也不能达到真正结合。
其次,德育目标具体化,对学生思想发展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总体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表现周期长、要求高,是人在短期内所不能完全达到的。
只有把它变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看到努力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
并对下一个目标充满成功的渴望。
如果不把德育目标具体化,只是单纯用总体德育目标来要求学生,学生容易因为总体目标的笼统性而不知道从哪儿做起,进而还有可能对总体目标产生无望实现的感觉。
只有坚持把总体目标具体化,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总体德育目标的要求。
最后,把德育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德育工作效果的检查或评价,有利于准确了解德育总体目标实现的程度。
如果工作各阶段没有具体目标,就难以清楚了解或判断各阶段工作是否符合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
2、德性之教为什么要注重心灵交往?心灵交往,即指人和人的那种情对情、心对心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心灵交往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
心灵交往会使人给自身的德性赋予不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
心灵交往不仅能造就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还能使人从精神意义上来反观自己、把握自己。
人会在心灵交往中,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意蕴,不断吸收到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从中彻悟人生道理,领略做人的意义。
人往往总是在心灵交往中进行着“精神洗礼”。
1、人的德性首先是一种基于心灵变化的生成和生长,是心灵对生活的经验、感受中的自我确定,心灵的变化,必然导致德性的变化,心灵的误区,必然导致德性的误区。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德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正确。
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育发展的动力和能源。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错误。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正确。
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
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
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
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
非计划性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错误。
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
东师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练习题一一、简答题1、广义和狭义的“德育”分别指什么?2、简述杜威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3、简析价值澄清理论的利弊。
4、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5、活动德育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生活道德学习的机制是什么?7、制度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8、什么是说服教育法?9、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10、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1、简述体谅模式的核心内容。
12、简述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
13、活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是什么?14、生活德育的实践策略是什么?15、制度德育的两种实践形态是什么?16、如何具体实施榜样示范法?17、德育的意义是什么?18、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19、简析体谅模式的利弊。
20、简述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1、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2、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目标是什么?23、简析制度德育模式的利弊。
24、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是什么?二、论述题1、德育过程的要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具体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这一德育规律。
3、具体论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
《德育原理》练习题二一、简答题1、《小学德育纲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简述价值澄清理论的完整过程。
3、简述社会学习模式的核心内容。
4、情感德育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生活德育的含义是什么?6、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实施步骤是什么?7、体验德育模式的特征是什么?8、间接的道德教育有哪些途径?9、《中学德育大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0、简述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原则。
11、简析社会学习模式的利弊。
12、情感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是什么?13、生活德育的目标是什么?14、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意义是什么?15、体验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是什么?16、班主任工作有何价值?二、论述题1、具体论述“知行统一”这一德育原则。
2、具体论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
2014春季东师德育原理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德育的四项基本内容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 理想教育B. 劳动教育C. 人生观教育D. 道德教育满分:3 分2. 德性是社会和谐与文明得以保持的A. 内在源泉B. 外在源泉C. 外在保证D. 强制保证满分:3 分3.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对学生的教育要()。
A. 前后连贯B. 始终如一C. 循序渐进D. 内外结合满分:3 分4. 德育目标所表达的都是人在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品德,它的本质是追求( )。
A. 良好德性的形成B. 素质的全面提升C. 智慧水平的实质性提高D. 道德认识的深刻满分:3 分5. 通常以校风、教风、学风、舆论、人际活动或交往及制度要求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德育内容,其在德育内容的分类中是属于哪一类?( )。
A. 隐性内容B. 规范性内容C. 情意性内容D. 认知性内容满分:3 分6.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的关系。
A. 启发与促进B. 教育与发展C. 指导与反思D. 教育与被教育满分:3 分7. 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想使德育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德育目标的选择就应以()理念为指导。
A. 可持续发展的B. 提高受教育者的德性水平C. 社会全面发展D. 社会协快速发展的满分:3 分8. 道德决定论认为把道德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认为道德是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根本,进而极其重视德育地位,持有这种观点最为典型的要属A. 道家学派B. 儒家学派C. 法家学派D. 墨家学派满分:3 分9. 德育目标,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品德培养的基本(或具体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或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
A. 出发点和归宿B. 最终目的C. 最高要求D. 最低要求满分:3 分10. 德育方法是( )。
A. 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 学生自我修养方式的总和C. 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满分:3 分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2014春季东师德育原理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社会意识中制约影响德育根本观点和方法的是( )。
A. 哲学B. 政治思想C. 文学艺术D. 法律满分:3 分2. 管理和教育中的激励首先要注意把握好的一个问题是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好阶段性激励和()的关系。
A. 日常性激励B. 物质激励C. 精神激励D. 思想激励满分:3 分3. 心理咨询法是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的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A. 思想障碍B. 心理障碍C. 意义障碍D. 理论障碍满分:3 分4. 德育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
德育队伍管理重要的是搞好德育队伍的组织建设和()。
A. 制度建设B. 思想建设C. 体制建设D. 规章建设满分:3 分5. 有效运用陶冶教育法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身临其中的各种()。
A. 场合B. 环境或情境C. 集体D. 时空满分:3 分6. 集体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个班集体,当它的目标、纪律、舆论、风气等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言行产生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和()。
A. 强制作用B. 教育作用C. 启发作用D. 指导作用满分:3 分7. 陶冶教育法就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人给予积极感化和熏陶,()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A. 感染性的B. 潜移默化C. 启发诱导D. 急风骤雨满分:3 分8. 德育环境管理,即按照()原则控制学生学习、生活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所涉及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人际环境、学习环境等进行富有教育意义的选择和建设()。
A. 教育化B. 优化C. 陶冶化D. 艺术化满分:3 分9. 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养成()能力。
A. 自我监督的B. 自我教育的C. 自我评价的D. 自我提升的满分:3 分10.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教学一词,总是在指含有影响性的活动,而人们所说的教育一词,却不总是在指含有影响性的活动,而是常被用来指某种影响性的活动对人的()所具有的意义或所应产生的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德育原理》解答马泽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
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
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
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
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
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
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
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
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
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
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
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
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
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
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
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
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
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
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
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
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
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
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
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
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
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
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
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
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
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
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
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
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
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
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
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
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侧重。
学校教育是整体的。
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
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
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
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
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
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真是抹煞了德育的独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类活动当作德育的全部或主体,来代替德育应有的全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