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导学案(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导学案(5页)

绥化七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制人:张石审核人:王霁雯授课日期:月日姓名:班级:编号:第周号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1.认识:了解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等。

【学习重难点】重点: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1.文盲:建国初期文盲:1953年,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规定:“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字以下者为文盲。

”新世纪文盲: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

2.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现代国家很重要的一种教育制度,在历史上很多国家也曾实行。

义务教育是我国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各级政府负有法律责任,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也负有法律责任,促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因此,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扫盲教育1.扫盲教育重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必要性: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学案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学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诠释】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决定,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难点突破】跨入21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第一,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第三,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29课国运兴衰,系与教育第110页人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学习活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虽走过一些弯路,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通过哪些宪法、法律和方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典例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②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解析】①与陶行知有关,④所述内容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即已出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答案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阔读者提供更好的效劳,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政策保障(1)1950年 ,(dang)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以 "开展识字教育 ,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 "国|家开展各种教育设施 ,扫除文盲 .〞(4)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 ,全国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主要成效:2001年1月1日 ,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 ,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 ,(dang)和政府提出了 "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开展基金会发起 "希望工3.成就:2001年1月1日 ,我国实现了根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开展1.初步开展:建国初 ,中国根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2.曲折开展(1)1958年 ,中国开始实施 "教育大革命〞 , "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 ,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但 "教育大革命〞片面强调 "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等 ,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2)从1961年到1963年经过全面调整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开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步入正轨(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 ,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开展 ,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 ,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 -硕士 -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等得到长足开展 .[概念阐释] "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位置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兴盛 .[轻巧识记] 新中国的教育[名师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教育的特点(1)除旧布新 ,确立新的教育制度 ,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效劳对象发生变化 ,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 ,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 ,充实局部学科和专业 ,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开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易错提醒]"文化大革命〞期间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我国并未取消高等教育 .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全国大中学校招生工作陷于停顿状态 .1970年 ,中共(中|央)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 .但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 ,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查合格 ,文盲也有时机上大学 ,从而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1.建国以来 ,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到2001年 ,中国实现了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1986年通过了?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 ,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 "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3. "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国|家对教育工作拨乱反正 .1977年 ,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高等教育迅速开展 .新中国教育的开展历程[材料一] |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 ?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教你读史]材料出处是关键点 ,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关键词 .[提示] 错误估计:错误地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 ,必须在 "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 "左〞倾的错误教育方针使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 .[材料二]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开展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 -江泽民在中共 "十四大〞上的报告(2)依据材料二 ,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教你读史]注意材料中的一个关系 ,即 "科技进步……取决于……〞;一个结论 "把教育摆在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 .[提示]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开展都离不开教育 ,要优先开展教育 .现代中国教育开展的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政府通过对旧教育的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到1965年 ,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拟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 ,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人才断层〞的局面 .(3)新时期 ,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面向〞方针和中共(中|央)提出的 "科教兴国〞战略 ,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展 .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复和掌握了主权 .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 ,推行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 ,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开展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开展 ,特别是 "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展 .二、教育在 "科教兴国〞中的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开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可以推动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拉动科学技术形成社会规模和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的良性开展 .题组一新中国教育的曲折开展1.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 ,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 ,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 ,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开展解析:选B 1952年底 ,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故A项错误;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一五〞方案) ,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 ,高校进行院系调整 ,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 ,故B项正确;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开展 ,但不是主要目的 ,故C、D两项错误 .2.电视剧?金婚?中 ,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 ,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 "停课闹革命〞 ,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过渡时期解析:选A "停课闹革命〞发生于 "文化大革命〞时期 ,当时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重大破坏 .3.1977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 "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 "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表达解析:选A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这一 "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表达教育战线拨乱反正 ,故A项正确 .题组二新中国教育的开展成就4.1977年12月10日前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 ,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 ,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dang)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解析:选D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但一次(高|考)的恢复 ,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 ,故D项正确 .5.1956年1月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 ,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 ,迅速到达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此后十年间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A.全面开展 "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 "东方红-1号〞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 "南优2号〞解析:选C 全面开展 "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的 ,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成功发射 "东方红-1号〞是1970年;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故C项正确;培育出水稻 "南优2号〞是1973年 .6.右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以下表述中 ,错误的选项是( )A.表达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B.表达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开展C.表达了教育领域中的 "改革开放〞D.表达了 "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解析:选D 教育的三个面向表达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故A项正确;1983年 ,邓小平为教育事业提出的方针 ,表达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开展 ,故B项正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表达了教育领域的 "改革〞 , "面向世|界〞表达了教育领域的"开放〞 ,故C项正确; "科教兴国〞的战略是1995年提出来的 ,故D项错误 ,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每题4分 ,共32分)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以下邓小平的活动 ,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 "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 "特区〞C.1983年提出 "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 "南方谈话〞解析:选C 根据 "文革〞后这一限定条件与方印中 "科教〞等信息可知 ,与题干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提出的 "三个面向〞 ,故此题选择C项;A项是在 "文革〞期间;B、D两项属于经济改革的探索 ,不符合方印中的信息 .2.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 ,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 ,文化部还举办了以 "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dang)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 A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 "开设公共必修课〞、 "举办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并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 ,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3.到1952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方案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开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 建国后我国开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 ,效仿苏联经验 ,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 ,为顺利进行一五方案和三大改造 ,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 ,故D项正确 .4.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 "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 ,开展专门学院〞D.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开展为人民效劳的思想〞解析:选B "文革〞时期因受 "左〞倾错误的影响 ,教育方针带有阶级|斗争的特点 ,B 项与之相符合 .D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的 ,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方针 .A项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方针 .C项是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调整时的政策 .5.1977年 ,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 ,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 "政审 ,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 ,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劳动 ,遵守纪律 ,决心为革命学习 ,有这几条 ,就可以了 .总之 ,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 ,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开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解析:选A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针对当时否认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 "左〞倾错误 ,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 ,突出了 "择优录取〞 ,表达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故A项正确 .6.1977年10月 ,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 ,而是在冬天举行的 ,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以下对此次(高|考)的评价 ,符合史实的是( )A.说明国|家(政|治)路线实现中|心转移B.表达了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C.反映教育界已经实现了拨乱反正D.国|家教育领域带有浓厚的右倾遗风解析:选B 恢复(高|考)表达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望与尊重 ,故B项正确 .7.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21年2021年录取率%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开展为群众化C.在曲折中逐步开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开展一致解析:选B 从1977年的录取率到2021 年的录取率可知 ,高等教育日趋普及 ,故B项正确 .8.1975年9月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 "我们有个危机 ,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 ,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 ,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 .〞以下不属于邓小平建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 )A.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C.实行了 "科教兴国〞的战略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解析:选A 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 ,应选A项;B、C、D三项都属于邓小平建议下的举措 .二、非选择题(18分)9.课程变化与时代开展紧密相关 .阅读以下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1)图中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 ?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8分)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稳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根底;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 ,使东方附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开展 ,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密切了国际交流 ,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2)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10分)解析:第(1)问 ,应先从图示教材封面图片内容和教材目录中获取信息 ,可明显看出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因可从 "左〞倾错误开展、教育思想、社会环境等角度答复 .第(2)问 ,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 .答案:(1)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原因: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 ,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 "教育革命〞、 "开门办学〞 ,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2)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开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 ,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28课_国运兴衰系于教育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28课_国运兴衰系于教育_word版有答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政策保障(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主要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建国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2.曲折发展(1)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但“教育大革命”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等,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2)从1961年到1963年经过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步入正轨(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等得到长足发展。

历史: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1(岳麓版必修三)

历史: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1(岳麓版必修三)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导入:课堂活动——《探访新中国教育之旅》)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

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

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

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圈、杠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扫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导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导学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一、扫盲教育【主干知识】1.重要性(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文盲占90%。

(2)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982年颁布的《》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概念辨析】扫盲教育主要是针对成年人开展的识字教育活动。

[重点精讲]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深度点拨]扫除文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

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义务教育【主干知识】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的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概念辨析】义务教育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以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合格公民为目的的教育手段。

【重点精讲】“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指引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6.2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Word版含答案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6.2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Word版含答案

第 28 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课方案课型讲解新课课时 1 课时年级高三教材岳麓版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版本教课一﹑知识目标目标1、扫盲教育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2、义务教育的推行,高等教育在不一样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3、科教兴国战略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联合历史资料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察看比较建国初三幅图片的社会状况,研究扫盲教育的重要性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剖析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2、认识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联系3、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新中国建立以来扫盲、义务、高等教育的发展概略;科教兴国战略教课要点教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难点教课多媒体协助教课、讲解法、分组议论法、比较法、问题研究法、历史情形再现法.方法教课电子课件和传统黑板、粉笔相联合。

手段一﹑新课导入( 1 分钟)点击(幻灯片 1、2)经过明确学习目标,过渡到本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脉络与知识框架,以突出学习目标。

教师︰请思虑: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哪些成就?学二﹑讲解新课( 44 分钟)过﹙一﹚﹑扫盲教育的发展(7 分钟)程师:研究一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资料,联合教材第一、二段部分内容,总结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发展状况。

第一来看一下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生:能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剖析,国家、社会、个人,对国家而言,事关国家、民族前程;对社会而言,人民素质广泛低下;对个人而言,是基本的人权。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层次明确,逻辑通畅。

我们能够归纳成以下的参照答案:我国人民民众文化修养广泛低下;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程和命运;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师︰展现幻灯片 3 提示指引,联合以下图假想:若是你是当时的扫盲教育者,你会如何组织农民进行识字教育?生:在田间地头、在家里。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含答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开始——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时间:1950年。

(2)宗旨: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3)方式:以________教育为主,扫盲教育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发展(1)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2)明确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__________文盲。

”3.成果:________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原因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__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2.政策______________》。

(2)90年代,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______________"战略.3.成效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20世纪完成了基本普及____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建国初-—初步发展:中国基本参照________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2.1958~1976年-—曲折发展(1)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____________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学制等诸多方面。

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2)1961~1963年,教育部对____________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造成极大破坏。

3.新时期——迅速发展(1)“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____________。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____________迅速发展,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训练一、扫盲训练1.政策保障(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训练会议,确定工农训练首先以识字训练为主,以“开展识字训练,逐步削减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训练应协作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进展各种训练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训练改革和进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主要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训练1.地位:义务训练是国家普及青少年训练、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养、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训练法》。

(2)20世纪90年月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训练工程”。

中国青少年进展基金会发起“期望工程”。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训练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训练的进展1.初步进展:建国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训练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为国家建设培育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2.曲折进展(1)1958年,中国开头实施“训练大革命”,“训练大革命”以训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争辩三结合的训练体制。

但“训练大革命”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与体力劳动等,造成了训练界的很大混乱。

(2)从1961年到1963年经过全面调整,中国高等训练事业进入稳定进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训练造成严峻破坏。

3.步入正轨(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训练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月以来,中国高等训练快速进展,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少数民族高等训练、成人高等训练和民办高等训练等得到长足进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学教案(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学教案(5页)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透过分析材料,联系已学知识,学会正确分析史实,了解在同一历史背景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三)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成果,立志通过学习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扫盲教育的重要性(二)难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新课导入〗[探究思考]:如何理解识字跟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材料一:“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公民实行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方式。

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了刻有铁米斯托克里(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系14个人刻写。

由材料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可能存在什么问题?识字是实行民主政治的保证之一。

材料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由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掌握科学技术的根本就是识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历史ⅲ岳麓版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6

历史ⅲ岳麓版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6

历史ⅲ岳麓版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6预习案【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梳理】●拓展案●【重点诠释】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决定,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重视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难点突破】跨入21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第一,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第三,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人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岳麓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8课学案

岳麓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8课学案
2、完成预习自测盲教育
(一)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
1.建国初,我国人民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下,制约现代化建设。
2.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二)措施: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2.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一)1949—1958年的高等教育
1.措施: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评价:(1)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2)由于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出现了体制僵硬、培养目标过于狭窄等问题。
(2)导致高校质量参差不齐。(3)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4)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教育大革命”实际上是教育上的“大跃进”,一味强调数量(高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不重视质量,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生产劳动”,违反教育规律。
(三)1961—1963年的高等教育
1.措施: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
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三)成就: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
A.义务教育B.扫盲教育
C.教育大革命D.民族教育
2.上图所示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1950年以后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精典教学设计(12页)-最新学习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精典教学设计(12页)-最新学习文档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一)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三个部分是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

“扫盲教育”是为了解决识字问题,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主要是解决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则是旨在培养人才的教育,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国后经历了坎坷复杂的发展道路。

(四)学生分析高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喜欢寻根问底,但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对此,学习本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结合有关的史实与时事,获得感性材料,直接印证和丰富所学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

(五)课堂学习方式设计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高等教育2.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七)教学课时、教具:本节课所花时间为一课时,教具主要为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投影导入:图片及文字材料2017年“两会”期间舆论关注话题热度排行榜学生看投影,通过图片和伟人语录感受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教育大革命”涉及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造成很大混乱。

(2)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迅速发展(1)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改革开放后,大学的数量增加,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3)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温馨提示] 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

高考成为激励青少年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高考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主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而科学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

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

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

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

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资源,创新使民族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4.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答案(1)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根据此方针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A.普及义务教育B.恢复高考C.开展工农教育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案 C解析《共同纲领》1949年颁布。

联系所学知识,与之相联系的重大决策是开展工农教育。

恢复高考是1977年;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D解析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该法律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文化大革命”后,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下图是当年考生使过的准考证。

那一年是( )A.1966年 B.1968年 C.1977年 D.1978年答案 C解析1977年,我国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4.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 )A.“教育革命” B.整风C.“科教兴国”战略D.工农教育答案 C解析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A、B、D三项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

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B.中国出现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C.党和政府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决策D.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综合国力提高答案 D解析大学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实际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解析第(1)问应从教育发展对科技和现代化建设作用方面作答。

第(2)问要求归纳材料三江泽民报告把教育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根本大计,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课中思考】(教材P118)提示①这是由扫盲教育的重要性决定的。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社会个体最基本的人权。

因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让每个公民有识字的能力,有责任扫除文盲。

②说明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写入宪法中的有关教育的政策规范和教育方针是指导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总政策。

正是由于扫盲教育的重要性和宪法的尊严,所以国家才要把扫盲列入宪法。

【阅读与思考】(教材P120)提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解析与探究】(教材P121)提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于后面两种模式,材料选取了美、日两个发达国家在其经济调整增长时期的情况来加以说明。

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中,经济的增长已经不是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了,而是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在其生产率增长总要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中国占的比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对比这几种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①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模式,转而主要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增长。

这说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的,而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所以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②还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要素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经济增长还不是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不断地加大在科教方面的投资,继续推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自我测评】(教材P121)提示这是一个答案比较开放的习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让他们体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即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主要是培养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只要答案言之成理,即应肯定。

基础巩固1.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答案 B解析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知A、D两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C项上山下乡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分配就业政策,故选B项。

2.“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

”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 A解析“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因此A项正确。

B项发生在1978年底,C项开始于1995年,D项是在1986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3.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据此可知这个决定是( )A.实行改革开放B.推行“双百”方针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推行扫盲教育答案 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强调科技、教育的发展,故选C项。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答案 B解析题干中出现的“这一点”主要指的是2001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